教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要教授的知识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编写教案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结构合理,操作性强。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编写出一份完美的教案。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样本,希望对您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和指导。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一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课时。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一)、同学们,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团聚了,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课文中的插图,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幼小的儿子阿曼达笑得那么开心,这位可敬的父亲却哭了。巨大的喜悦占据了他的心,这个时候,笑和哭都表达着一种同样的感情,都表达着这位父与子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啊!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由衷地对这对父与子发出祝福的?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1、对这位父亲说:你真了不起,我敬佩你!.。
2、对这位父亲说:你的爱是真心的爱,你的爱给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3、对阿曼达说:你拥有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呀!
4、对阿曼达说:你真了不起,在那种危险的时刻,你能平静地等父亲来救援,并且先让同学们出来,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事。
5、想对父子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的力量有多么神奇。
6、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像那首歌唱道死神也会忘而却步!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教案点评: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探究活动。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难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体验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今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生命中的另一份重要的、伟大的爱——父亲的爱。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注意读音。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三、小组自学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课文应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四、讨论交流。
1.课文结构:
第一段(1)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段(2~23)一位父亲去儿子的学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儿子及其同学救了出来。
第三段(24)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
2.读文章的第2~23自然段,具体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出重点的词。
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坚定、疾步、埋头、满脸灰尘、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
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不要害怕,我不怕藏(板书)。
3.通读全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无处不在)。
(2)学生参照板书,逐步思考,独立概括中心思想。
五、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尤其是父母。
2.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
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本课通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深知为人父母,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子女,而作为子女,最应报答父母的恩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本独立学习了《秋天的怀念》之后,这篇课文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怎样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有。同时还要将这种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又有意识地安排了“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的具体日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父母恩情的事。
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剧本,然后排练表演。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现父爱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5月12号的四川大地震吗?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无穷的,然而,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震撼人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感人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的媒体资源,加深学生的生字词学习。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自己感动的句子旁做上标记,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部交流讨论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作业设计,预留问题。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体验情感。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也可以参考其他重要语句。如,“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学生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1)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亲“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环境下,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4.文中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
文中出现了3次,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望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语句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关爱。请你描写自己生活中关于亲情温暖的一件事。
四、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五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小练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写亲情的许多文章,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同时,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坚持课外阅读及做读书笔记,也积淀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为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对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的品质,还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增强学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展现“阿曼达在废墟下坚持信念,鼓励同学”这一情景的相关段落。
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4.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感受地震灾难,体验地震带给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素材包括:震后废墟图片,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技术处理),音乐《假如爱有天意》。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初步了解,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评价这对父子吗?板书:了不起。
师:那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二、学习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在文中画出来,并做批注,谈体会。
2、小组内交流你画的句子和自己的体会。
3、指名汇报: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
生汇报师随机出示句子:“课文5---9自然段”从这几段对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人来劝他,可父亲的回答却是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老师的问题来了:父亲的回答意思虽然一样,虽然有些重复,可父亲说三句话时的心情一样吗?(第一次:恳求第二次:焦急第三次:发疯崩溃)透过这简简单单的问话,你读懂父亲了吗?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合作读(学生读父亲说的话)。
师:我想问一下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险情又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预设:因为我承诺过儿子)支撑他战胜困难的就是这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板书)。
引读:当危险一次次降临时,父亲总是默默地对儿子说:(生接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一次次化险为夷,他还是自言自语地说:(生接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谁接着说还从哪些语句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生汇报师随机出示句子(12自然段)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感动?(挖)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师:让我们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坚持的父亲。全班齐读这句话。
4、补充资料:感受父母之爱。师:此时此刻,让我不禁想起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出示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假如爱有天意)透过这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伟大”“父爱无疆”
师:今天,我们又记住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位了不起的儿子吧!
5、交流儿子了不起(小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出示句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怕,--------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预设体会:在这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7岁的阿曼达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们不要怕,可见他的沉着和勇敢,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呀!
出示句子:“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当得到爸爸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他先人后己的品格实在了不起!
师: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读这句话。
三、小练笔: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四、小结。
(读最后一段)。
师: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
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
五、课外延伸。
师: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在很多书中同学们也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
父亲坚持不懈。
了不起。
儿子先人后己。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新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地震严重吗?(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认真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开始吧!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3.交流。
(1)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洛杉矶)。
(2)一场怎样的地震?你从哪儿知道的?
大地震:a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b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4.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给人们带来的是巨大的伤害,是无尽的伤痛。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拍到的图片。你看,昔日繁华的都市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高高的立交桥眨眼变成了残垣断壁;一辆辆漂亮的小轿车被砸的面目全非,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被堆堆瓦砾掩埋;震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更是无情的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已变得满目苍痍,地震过后的洛杉矶留给我们的只有阵阵叹息、片片废墟、堆堆瓦砾,还有那火光冲天的大爆炸,还有多少绝望的眼神。课件出示词语:昔日、地震、洛杉矶、叹息、废墟、瓦砾、爆炸、绝望。
5.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着几个词语好吗?
6.在这场残酷的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8.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三、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1——12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感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开始吧!
(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巡视。)。
2.交流。
(1)第五自然段:别的父母哭喊过后,绝望地离开,可父亲不听别人的劝阻,坚持不离开。
a哪些人劝说父亲?他们是怎么劝的?(大屏幕出现课文片段)。
b面对别人的劝阻,父亲是怎样回应的?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意思差不多,后两句一模一样。)。
c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是啊,父亲的回答就是这样简单而有点重复的三句话,请四人一组合作讨论一下:父亲在说这三句话时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分角色读一读。开始吧!
d交流。
《1》看着这些好心人,父亲多么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所以恳求地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是的,此时的救援在与时间赛跑。多一个人的帮助,孩子就多一份生还的希望,所以父亲恳求地问道:谁愿意帮助我?)。
《2》消防队长负责指挥救援工作,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希望,父亲此刻迫不及待的想得到消防队长的帮助。(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孩子生还的希望,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3》警察走过来,劝他马上回家,似乎在告诉他儿子已经没有希望了,劝他放弃,此时的父亲简直崩溃了(绝望了、悲痛欲绝),于是他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消防队长来了,父亲似乎看到了儿子生还的希望,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却让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f这位一心想救儿子的父亲,不理解为什么消防队长要拦住他,为什么警察要劝他马上回家,同学们,你能理解吗?(余震、爆炸、病菌——危险)。
3.此时父亲早已把自身的安危抛到九霄云外,此时的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请问:如果你是阿曼达的父亲,你会离开吗?为什么?
《1》儿子还在废墟之下,生死未卜,我当然不会离开。——一位多。
么坚定的父亲呀!
你会离开吗?
《2》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找到儿子,我绝不离开。——一位多么坚忍不拔的父亲。
你会吗?
《3》我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儿子在与。
死神搏斗,我一定要遵守诺言,一定要救出儿子。——一位多么恪守诺言的父亲。
4.同学们,请你告诉我: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挖掘,不肯离开呢?(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5.简简单单的三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父爱;简简单单的三句话,让我们读懂了这是一位(恪守诺言)的父亲,这是一位(坚忍不拔)的父亲,这是一位(永不放弃)的父亲,这当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6.让我们再次读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当好心人劝他时,他恳求地问:“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迫不及待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7.还从哪儿能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8.你想怎样来读这个句子?想一想,读一读,开始吧!
《1》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好吗?(缓慢低沉)。
为什么要读的这么缓慢低沉?(突出父亲挖的时间长,筋疲力尽)。
《2》如果作者直接写他挖了36个小时,好吗?(罗列时间更突出了。
父亲挖的时间长,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
《3》时间是如此的漫长,父亲是多么的劳累!可他仍在苦苦挖掘,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你说这是一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坚忍不拔、)这当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4》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请你读读。《强调36小时、越来越快、声音。
越来越大》__________敬佩,着急。
《5》同学们,那可是大地震过后的36小时呀,也许(会发生大爆炸),
也许(会发生余震),也许(会再次发生塌方),也许(父亲因过度劳累而晕倒),也许(父亲什么也没挖到,一无所获)、可是这位父亲毅然决然地坚持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9.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苦苦挖掘,不肯放弃呢?请你告诉我。(爱、承诺、决心、信念)。
10.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这的的确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11.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了这位父亲是这样一种形象。(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全班齐读。
12.此时的他已是疲惫不堪,此时的他已是伤痕累累,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四、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1.看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20xx年汶川地震后这些父亲的形象。
2.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3.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a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
b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
c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
4.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
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这个人就是——父亲。
有一种爱把我们萦绕,这种爱就是——父爱。
有一歌这样唱到:《父爱如山》。
这位坚忍不拔的父亲、这位恪守诺言的父亲,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将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节课我们在交流探讨。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的概括: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而深沉的情感,看似平铺,却不平常。可以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教育的文章,教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层面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层面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体味亲情的力量(本文父子情深),进而通过这种亲情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理解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和语言的佳句。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以读的方式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读得能达到“不知是他人之文,乃我之文也”的程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那种真挚的父爱。
2.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
1.让学生做批注式的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好的在自由读的期间做上相应的记号,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体味和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深情导入,锁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由地震一词想到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教师在伤感音乐的伴随下用带有沉重的情感的语言表达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痛苦,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特别是地震中的父母,护子情深,也一去不复返。(这样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夯实基础,训练概括能力。
在这一板块,教师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并识记的词语(如地震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一段话将全文讲了一件怎么样的事概括出来。这样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板书课题。适当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
第三板块: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我将着重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入手,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和儿子是怎样的了不起。
我将分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这将主要从这么几个段落的解读:1-3段特别是第3段,让学生思考:父亲面对儿子被埋废墟的心情是如何的?对于表现父亲的心情的段落,我将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父亲的那种哭天抢地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接着再从3-5段让学生通过读,理解即使众人都说毫无希望了并绝望的离开了废墟,父亲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解救儿子,然后再设问:是什么支撑父亲这样继续下去呢?让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承诺和爱,即:“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此可见父亲的了不起。6-11段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进而让学生理解,此处的对话是从侧面来反映父亲即使面对废墟可能伤害到自己,也仍旧奋不顾身解救儿子和不论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的那种坚定心情。由此又可见父亲的了不起。12段是重点段落,这是将父亲的坚定和奋不顾身集中描写的段落。通过父亲挖掘时间之久的描写和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了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即使艰难险阻也毫没有动摇对儿子的承诺,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第二个环节:将让学生理解了不起的儿子。我将从16-23段来教。重点从16段和23段两个段落来教。这两段都是通过对儿子语言的描写来反映儿子的了不起的。16段,着重让学生理解儿子的坚强和勇敢,以及对父亲的信任。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拥有的只有恐惧与危险,但是儿子却心里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承诺,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并鼓励同学坚持着生的希望,可见儿子又是多么的了不起,临危不惧。23段,当新的出口开辟后,儿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同学,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难道不能说是儿子的了不起的一方面。
第四板块: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由此及己,由表及里。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教师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而是在教育我们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他们这些人都为了我们孩子能幸福、健康成长而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六、说板书设计。
父亲。
了不起爱。
儿子。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八
1、通过自主学习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知道乌斯曼老爹补碗的秘密,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灵活应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读懂乌斯曼的话,明白只要认真,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的道理。
生字卡。
一课时。
一、揭题激疑。
1、板书课题。
2、激疑: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国王的一只宝碗摔碎后,招来全国的陶工补碗,可是大家都没法补好,乌兹曼老爹在一年后交给国王一只和宝碗几乎一模一样的瓷碗,保住了大家的性命。最后乌斯曼老爹把他补碗的秘密告诉了孙子。)。
3、给课文分段,并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碗摔碎。
第二段(3—6自然段)补碗。
第三段(7—9自然段)补碗的秘密。
板书:碗摔碎——补碗——补碗的秘密。
三、细读课文,感悟道理。
1、快速读课文。思考: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的?
2、讨论交流。
(1)从哪儿看出国王对宝碗的喜爱?(派一百个士兵守护它,请邻国的国王来观赏宝碗,起的三天没吃饭,捧着宝碗看了又看,高兴得嘴都合不拢等。)。
(2)找出描写陶工们神态、语言的句子画记下来。想一想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a:陶工们都傻了眼,他们对国王说:“就是神仙下凡,也没办法把这么碎的碗补好。”
b:陶工们整夜对着碗发呆,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
c:老爹,救救我们吧!
以上句子表现了补碗的难度非常大,要把完照原样不好是不可能的。同时也说明了碗能否补好关系到陶工们的性命。
板书设计。
国王的宝碗|宝碗摔碎——补碗不成(1—3自然段)。
|老爹摔碗——一年期限(4—5自然段)。
|宝碗补成——陶工得救(6—7自然段)。
|补碗秘密——认真对待(8—10自然段)|。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评赏,教师的点拨,了解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和形状的变化多端。激发学生爱美、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评点中了解火烧云的特点。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整体入手,捕捉重点。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那绚丽的霞光把地面照射成了一个多彩奇妙的世界,而天空的火烧云又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美丽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2.指名学生读书,师生评点。
评:读的流利、正确,洋溢着喜悦之情。
语言活泼,充满了对火烧云的喜爱。
3.过渡。
二、师生互动,精读精评。
1.自由朗读第二段,想想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讨论,交流:
生评:颜色多:红通通、金灿灿……。
师点:屏显相关文字、颜色。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生评:颜色多: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
师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天空可能有的其他颜色。
生评:颜色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屏显以下文字:)。
(1)、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2)、有时红通通的,有时金灿灿的,有时半紫半黄,有时半灰半百合色。
生评:形状多:马、狗、狮子。
生评:形状变化快:一会儿、眨眼间、跑着跑着……。
师点: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看,天空里又飘来一朵云。(屏显动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展开想象,说出云朵的变化。
3.小结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又多又快,同学们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
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瞬息万变。
三、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1.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3.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选择你最喜爱的一段,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
4.齐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
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繁星(一三一)。
大海啊!
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繁星(一五九)。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冰心,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读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3、联系生活,组织学生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4、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激发情感,训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投影片,带花边的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一、导入。
1、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的心中涌动着一股暖流。每一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放不下自己的母亲。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我们以前就学过有关歌颂母亲的课文,还记的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思路:通过歌曲激情,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进入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可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摔倒。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一)体悟难过。
1、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找画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2、学生交流。师投影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很难过。”(师板书“难过”)。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深入了解母亲的形象)。
4、学生交流。体会儿子的难过与母爱的伟大。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住手拉,背背,肩挑,翻山越岭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伟大。
指名学生朗读欣赏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5、师总结指导说话: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被母亲的坚强而感动了,现在了解了儿子为什么会感到难受了吗?生自由交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对学生的追问,感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文字,揣摩人物的言行,正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感恩母亲。
1、激疑:母亲虽然瘦弱,但却表现的如此坚强,不能不让人感叹母爱的力量。这力量实在是太伟大了,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就不用说那亲生体验的儿子了。
(2)齐读第二处抱母亲的句子。体会儿子难过、愧疚的心情。
(3)激疑: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不仅感动了作者,也让护士感动了,引读:护士。
也动情地说:————。但是,母亲呢?
(4)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生自由交谈。
2、激情:母亲是坚强的,母亲又是伟大的,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我们苦着。
累着。而我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那。
么重的担子。如今,母亲病了,病得不轻,连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对此,我的。
心中充满了深深地内疚。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想对她说——(师板书“愧疚))。
师:望着母亲瘦小的脸,让我们深情地对母亲说一声……。
(指名说两次)。
(1)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的内容。
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
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
流下来。(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这是怎样的泪水?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发表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感情积淀,让学生从各自的理解所进行的角度进行论说,在分享中丰富自己的想法)。
(3)师:小时候,母亲从无数次的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让我们这个画面留住,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生齐读。
4、自由表达,加深体验。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对于子女伟大而无私的爱心,感受儿子动人的孝顺之情,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
(2)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一读本段。
三、联系生活,表达情感、总结课文。
1、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无私博大的母爱。此时此刻,你们一定也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朝夕相处之中,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呀!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现在请同学们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或一句话写在卡片上,送给妈妈。(板书无私博大)。
2、生练写展示结果。
3、请大家把这份心意卡,轻轻地放在她的床头,她一定会非常感动的。请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妈妈幸福安康。
(设计思路:发挥语文学习的情感功能,让学生懂的孝顺的美德,学会做人)。
四、作业。
1、课外阅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都用优美朴实的语言歌颂母爱,赞美母亲,课后大家可以找几篇相关的文章来读一读。
2、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有关和母亲相处的文章。
板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爱
无私。
博大。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古人有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名言,讲做人要有尊严。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的是一位外国的年轻人,从他的行为和做法中,会给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学生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2.质疑问难。
3.想一想,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只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事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概括地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深入朗读,品味词句。
1.要求学生边读书,边画出:
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
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咙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上体会思想。
3.从描述中看,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么想的?
点拨,揭示中心。
1.讨论: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诚实的劳动和做人的品质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指导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布置作业。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出示有关“尊严”和做人方面的格言,让学生读一读,并试着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四
麦哨》一课的“突发”现象处理的较为得当,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年龄特点,“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它,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思考:如何“蹲下来看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宽容学生!你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学生会一更大的积极进取回报老师。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指导。
如何真正地做到宽容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二)以民主与尊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感知新知识的同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他们是那么具有灵性和思想。教师应允许、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体验,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创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表现、创新,而不必担心他的回答是否会受到批评——无论他们的创造是多么幼稚和离奇。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然而,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三)、疾风骤雨春风化雨。
教师的宽容,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
但是,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任其胡闹,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需要教师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恶作剧”的表象下是否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求的。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尝试精读感悟情感。
同学们真棒,两次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什么?(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4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什么?(明镜)。
1、由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6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播放音乐)。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说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在学习最后几个自然段时,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网络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诗的文字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意思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精神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
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学生网上搜索《再别康桥》,欣赏朗诵,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师介绍:徐志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e。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9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