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4:30:18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通用21篇)
时间:2023-11-26 14:30:18     小编:QJ墨客

通过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迎接新的挑战。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自己的经历和成长。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纽带,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广泛推广,家庭该如何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应该及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加快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家庭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该有它的入手点和主要内容,除了对青少年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外,还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基本前提,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缺乏自信心,就会产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说自信是人生的关键。每个青少年都应树立自信,受挫不气馁,失败不灰心,顺利不自负。适应社会,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必须要转变教育方式,放手让孩子去面对挑战、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自信和能力,培养独立性,塑造独立人格。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遭受挫折的'时候,畏缩不前的时候,缺乏信心的时候,面临新的挑战的时候,都需要家长及时地给予鼓励。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孩子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时,内心会产生愉快的感受,会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愿望,会把家长的鼓励转化为内在的激励和动力,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向新的目标努力。家长的鼓励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注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既不要夸大成绩,也不要低估能力;既不要空洞说教,也不要盲目鼓励。要用中肯的语言,客观的分析,优秀人物的成功经历来教育、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是艰苦锤炼形成的。世上的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斗和努力,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就不愿让孩子吃苦了,有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过于迁就他们,宠爱他们,使孩子不能吃苦、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要培养青少年的吃苦精神,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不奢侈、不浪费、不贪图安逸、不追求享受,养成俭朴的家风。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他们乐于吃苦,自觉地向学习中、生活中、劳动中、体育锻炼中的困难作斗争,向我挑战。当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的时候,就会认识到吃苦的意义和价值,就能主动去吃苦,而不会害怕和躲避吃苦了。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催化剂,它表现为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好奇心和吸引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成为学习、工作、事业上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应用的知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家的孩子买新衣服,自己的孩子也买新衣服,人家的孩子上特长班,自己的孩子也要上特长班,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在孩子所学的知识中,总有这一项或几项是他比较喜欢的,家长要充分肯定、支持,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通过玩耍、游戏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孩子对科学知识有一种向往,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人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自觉地努力。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把学习视为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被迫而学,即"为父母学"、"为教师学"。因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这是许多孩子成绩不如意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懂得学习重要性。孩子一旦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比家长天天催逼孩子去学习的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可以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寻求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家庭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环境、尊重劳动、尊敬师长、服从管理、热爱集体、照顾老人、敬爱父母、同情弱者、帮助别人。要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要不断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能力,加速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总之,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在亲情氛围里进行的,家长可以更好地观察、关心和教育孩子,有利于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意见的沟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但有不少的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遇到不少困难,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期望值刚开始不要提的过高,,要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懂得教育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推进家庭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学校也要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另外,家长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家长既是养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切实负起这两种角色的责任。在家庭里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放下架子,成为孩子的老师和朋友。这样,中国的家庭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会更快一些。

[1]《基础教育与教学研究》。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

一个家的幸福是怎么来的?没有错就是通过生活中的重重挑战,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换来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付出多少就能换来多少幸福。不管是工作也好上大学也罢,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和劳动工作才能打破黑暗,重建光明。

一个家的`幸福它有如一朵美丽的花的种子,只有不停的浇灌着它它才会开出美丽漂亮的花朵,在光和作用下不断成长,享受着阳光土地下给它带来的滋润。

一个家庭的幸福它有如一头沉睡的雄狮,渐渐的从沉睡中醒来,俗话说:“人活着就是一口气。”那些懒惰而不愿意劳动和付出的人,将来会被社会所淘汰。会是没有用的废人。想要生活与家庭之花开出绚烂而美丽的花朵就必须要想办法让它美丽的绽放。要想要一个家庭的幸福就必须努力和付出就像雄鹰般在人生中展翅翱翔。要想要一个家庭的幸福充满欢笑就要像一面旗子插在人生的土地上高高飘扬。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三

在社会日益发展、时代日益进步的今天,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门专业知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说起教孩子,谁都会教,可是怎样才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这是作为家长的我们一直所思考和学习的。

平时由于工作较忙,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看一些专业的家教书籍充实自己的家教知识。正好趁寒假期间,细细地学习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书中既有教育专学家们的真知灼见,也有家庭教育真实的案例及专家针对性的分析指导教育,还有许多优秀父母的成功家教经验,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了平时教育孩子的很多误区,也了解到科学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从而有了颇深的感受。

【学会蹲下来看孩子】。

孩子虽小,也有自己的世界,大人只有“蹲下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蹲下来看孩子包括各方各面。首先,在与孩子谈话、交流的时候,要俯下身子,平视地看着孩子,倾听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你在听,在与他面对面的交流。其次,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高高在上,一味地指责孩子。孩子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的,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用一颗包容、平和的心去正确引导孩子。最后,要学会向孩子学习,不要以为自己是大人,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在他们的小脑瓜里也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有时尝试、学习一下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在陪瑶瑶练小提琴的时候,乐曲中有一小节,我和瑶瑶在弓法上产生了分歧;瑶瑶觉得是应该拉满弓的,而我坚持让她拉半弓,因为她每次上课我都陪着她,跟着她一起学,我坚持当时老师是这样教的,肯定不会有错,拗不过我,瑶瑶按我的说法练了。后来,当瑶瑶再去上课的时候,老师一针见血地就指出了这一小节应该是拉满弓,当时瑶瑶就瞪了我一眼,虽然她没给老师解释什么,但我为此也深感惭愧。从那以后,在练琴包括很多方面,我不会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而是经常会谦虚地请教瑶瑶了,因为,孩子经常会是我们的老师呢!学会蹲下来看孩子,一定要学会向孩子学习!

【把教育融入生活中】。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作为家长,要有一双充满关爱、善于发现的眼睛,将每一个生活环节都变成教育的好机会,鼓励孩子去听、去看、去说、去做……孩子用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去探索世界,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他们在快乐、丰富的生活中一天天健康成长。

平时,我总是教育瑶瑶要有爱心,要助人为乐,可是她并不是很理解,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奉献爱心,帮助别人,我就通过给老奶奶让座、下楼的时候帮助别人开门、给别人指路这三件小事来教育她。通过生活中的这一件件小事情,让瑶瑶知道了奉献爱心、助人为乐就是这么简单,可能就是我们举手投足的一个动作,就是我们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同时,也让瑶瑶真切地感受到了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真谛,这远比我们平时空洞的说教要真实、生动得多。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家长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照顾,怕孩子累着,都不让孩子做事情,即使孩子愿意,家长也不愿他们插手,怕把事情越做越糟。其实,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做事情,不是把事情当作负担,而是当作游戏,如洗衣服,会有许多泡泡,孩子就会觉得特别好玩,而洗碗的时候,丁丁当当的,孩子就好像在边玩水,边听一曲锅碗瓢盆交响乐。另外,做事情可以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寒假的一天,我们准备烤鸡翅,瑶瑶也要动手参与,我们欣然同意。在烤鸡翅的过程中,她自己洗,自己烤,其乐融融。第一次烤的几个味道不是很好,她就想是不是油刷少了,调料放少了,时间也有点短了?第二次再烤的时候,她增加了调料,多刷了一些油,并且延长了烘烤的时间,结果就烤出了香喷喷的鸡翅。在动手烤鸡翅的过程中,瑶瑶体验到了学习和亲自动手的快乐。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多动手,激发孩子多实践,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新的起点,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新的尝试。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新的家教知识,更新家教理念,坚持瑶瑶各项良好的习惯,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满怀激情,快乐向前!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四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家。当然,有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而有的家庭却与赌场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家,你首先可以看到一股乌烟瘴气——香烟的烟气,同时还能闻到异常浓的烟味——不过这不是我爸抽的,虽然我爸不抽烟,但是因为我爸把那些所谓的”兄弟”带到家里,使得他们在我们家大抽特抽。我爸把他们招呼进来打麻将,结果搞的我们家跟赌场一样。

在一旁的妈妈不但不去劝阻,而且还跟着瞎起哄:”一万,红中……”这一闹,弄得我无法在房间里学习。

等到晚上,那些人总算走了,我本以为自己得救了,于是我便向数学一向很好的爸爸问数学问题。哪知爸爸看也不看,随便报出一个数字就说是答案。我刚问爸爸为什么,就被他骂了一顿:”哎呀!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笨儿子啊!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妈妈也说:”题目一做不来就找你爸爸那你别读书算了,快回房间学习!”我听后,生气地跑进了房间,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怎么贪上这样一个家庭!贪上这样两个父母呀!他们成天除了赌还是赌,简直是两个赌鬼。而且还叫人来家里抽烟,难道他们不知道烟对闻烟者比对吸烟者更有害吗?还把家里搞成赌坊。再这样下去,我真的要疯了啊!”

再想想别人的家庭,父母每天辛勤地工作,还让子女上补习班,一回到家便不厌其烦地为子女讲解题目,辅导他们学习。学习完后。还带他们去旅游,散散心。相比之下,我真是上辈子作孽啊!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什么我不是生长在那样温馨美满的家庭,而是生活在”赌场”呢?我为什么不能贪上那样的父母呢?我真希望我的梦想能与事实调换,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能够改变啊!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五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1.重视家庭教育。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2.家教应从小做起,及时施教。《颜氏家训》说:“父母施教,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因为“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佚,固需早教,勿失机也。”杜威也认为家庭教育应及早施行。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是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的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结果是孩子对父爱敬畏有余,亲爱不足,使亲子关系偏差,影响孩子的健全发展。

4.重视培养孩子热爱求知的习惯,重视阅读。古代的中国父母,一向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西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家庭阅读,幼儿睡前必听一段故事诵读,这是西方家教的一项优良传统。

5.重视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的灌输有效得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我们面对着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中西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和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现象。

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出现差异和冲突。其中时间观念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另外问候语和称呼语使用方面也有不同。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直呼爷爷奶奶的名字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我们即使心里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旅游者对导游小姐说:“yourenglishisquitefluent.”(你英语说得很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答:“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对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英美人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中国父母注重社会教化,轻视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做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也许许多中国家长会否认这一点,觉得我是在胡说八道,觉得我太不尊重长辈。但是事实却是如此。众所周知,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而且,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我有一个邻居,孩子刚上小学,就天天背着个大书包到处补课。因为,我那个邻居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被刺激到了。那个人告诉他,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而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他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他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他晚上就做噩梦,因为他那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

等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而我了解的一个美国人,他的孩子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对他的儿子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安慰;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沿袭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的重心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这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而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永生观”紧密相关。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的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6.独立意识培养的差异。

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的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父母完全把自己拴在孩子身上,教育责任心超重。家长角色不适当地延伸,代替孩子完成一切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代替孩子规定学习内容,代替孩子定下发展方向。使孩子成为依赖的个人,独立性极差,使孩子除了知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

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就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在西方家庭可以看到,孩子像大人一样,直呼来访亲朋好友的名字,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家庭的讨论。一些自己的事情不由父母包办,自行解决,自行处理。父母对孩子也不随便训斥。他们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这样独立的个性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更注重个人的能力与奋斗。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强调死记硬背,孩子们是接受学习,古谚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西方更强调孩子的“悟”。他们喜欢让孩子亲身历行,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探求知识。他们寓学习于多种形式。西方家庭有专门的烹饪课、手工课和游戏室。他们不认为玩和学习是对立的,更鼓励孩子出去学习,更注重孩子会思考。家长会主动带孩子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去认识社会,他们奉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们鼓励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参加社会实践。

在这里我有几点建议,主要包含4个方面:

(1)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化,以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机制,实现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做到保障措施制度化。

(2)确立家长在教育行为中的法制观念,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依法治教的问题;增强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改变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良作风。

(3)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教子做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4)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重视和解决“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吸收引进外国思想文化精品,开展东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当前遇到的家庭教育中的不良现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具体教法的不妥而造成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在吸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六

我参加了为期近半年的新疆家庭教育网络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我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曾经的很多想法都发生了改变,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家长,家庭教育学习让我真真切切感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取得家长的支持就是你工作成功的一半。”事实证明,这正是我们每位教师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学校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体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或者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学生只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其教育效果——孩子的成绩一定好。

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危害性十足,许多学生会因此而得不到全面的教育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出现逆反的的行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该有一种做“大教育”的“大格局”胸怀,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三位一体,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国教子、为世育人”的教育楷模。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汇集身边的好友父母,共同探讨培养孩子的好方法,一方面使各自的所学所知得到相互印证,另一方面也使大家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同时更能够形成正确的、良性家庭育人氛围。

2、作为一名教师,家庭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同样适合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了正确的育人理念、科学的育人方法,更能够指导我们的班级管理,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能与学生家长共同携起手来担负起教育学生的任务,效果将会更加突出,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校讯通等方式都是我们施展教育才能的广阔空间。

3、为真正做好家校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的任务,要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加强对各级家长学校的有效指导,把我们的家长学校办好,办出效果来。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访,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七

在昨天看了看于正版的《神雕侠侣》,恰好看到大雕教杨过练剑,期间穿插着对于独孤求败的简介,于正写得肤浅,一个狗血爱情片的桥段就把独孤求败写死了,谈特效就伤感了,还是来谈谈论这片特效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好了,一股脑接着“独孤”二字说下去吧!

电视剧看得杂了,剧情就会跳脱,一跳脱吧,就难免脑洞大开了。这会儿就又开始联想《活佛济公》里的一个桥段了,那个桥段倒也简单,一个书生因“礼教大防”把一个热情似火的黄花大闺女拒之门外了,书生居然在一个亭子里二百五般瑟瑟发抖了一夜,女子以此为傲,居然有了此生非他不嫁的念头,殊不知,书生眼里的她只会是恬不知耻的印象了吧!蒋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娘希皮!不能青史留名也要遗臭万年。所以直到现在我一直记得潘金莲,记得妙玉却是最近的事了。

独孤乃是孤独之胞弟,因在外独自一个人闯荡,心性孤傲。孤独则与独孤失散多年,多年来独来独往,了无牵挂,直到两兄弟相逢相知,这才双双把家还。我们暂且把这个小故事理解为中国无数悲欢离合的一个缩影,喜极而泣始终是个喜剧,乐极生悲却不免沦为悲剧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纲常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巴金先生的《家》三部曲以及曹禺先生的《雷雨》对此有过深刻的批判,通常而言,“孝道”和“妇道”是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千百年来,这个理论支柱几经修订,难免留下时代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却又和外来文化的交融有着莫大的关系。

区域经济不平衡导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除了民生,更多的则是透过意识形态日益改变着和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理念,时间与金钱等价的理念是个误会,却也总是让人们在前和时间两者之间做取舍。钱多了,时间却少了,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沟通被很强势的忽略的,人为的“封闭”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一度成为时下较为热门的词汇,老人到死孩子都未能尽孝道,孩子犯事而未能负起教养之责。终究化为社会痼疾,影响深远。

很多人都相信是解决问题的良药,无论是情感问题还是经济问题,这种消极的解决方式哪怕是起作用也是缓慢的,甚至是无效的,在时间面前的无作为除了是对生命的浪费,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进一步加剧了对个人认同的动摇。时至今日,乡下也还有生三个女儿还要生一个儿子的现象存在,传统观念中的“养儿防老”依然存在,在他们的理念中:只要孩子不被饿着那就可以了。他们把最基本的标准视为最高标准(虽然知道这也是很勉强了,可是中国人也总喜欢勉力为之。)越生越穷,越穷越生,一个无解的环,一个农民心里本能的危机感驱使着让他自己心安理得的事,追根究底还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

昨天去外婆家,一大家子都去了。吃过晚饭便又准备动身回家了,其间外婆多次喊我在这里多住几天,我以没有和我玩婉拒了。虽然每年都会去看望外公外婆,却也只是吃一顿团圆饭,聊聊天而已。这种代表着家族其乐融融的形式感让我好生厌恶,若真有心,又怎么会一年到头就去一次?外婆外公老了,去看望一次就少一次,长命百岁也只是可望不可即的念想,顺其自然的好,现在想想直截了当回绝了外婆的念想,实在是太不知事了!

人生有三苦:贪,嗔,痴,人生有三幸:安,乐,道。外公外婆辛苦了一辈子,到晚年却也落了一身的毛病,他们是幸运的,没有受着三苦的折磨,他们却又是不幸的,到了晚年都还得为油盐酱醋茶奔走,外婆都八十了啊,都时常能有菜市街口看到她的身影,外公心脏不好,年初动了手术,到现在都还在吃药。早年为着生计奔走,到了晚年却要饱受病痛的折磨,在药罐子里了却余生。

我理解的人生自然是很浅薄的,我理解的生活未免是理想化的,我脑子里的一切也都没有落到实处,代际间的孤独犹如一个无底洞,脆弱的伦理纲常维系着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情社会啊!到今年之前我都还不知道外公外婆的名讳,我一直以为是“为尊者讳”的缘故,到前几天爸爸和我说起这件事才明了:这原来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八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写作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九

摘要: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文章首先对家庭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其次提出了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家庭教育的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自党的十八大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任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

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中学生在中学教育中正经历身心巨变,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往昔。小学时代,家庭是保护自己的城堡,现在对中学生来说,则是时刻想从家长的唠叨、管教、干预、限制中解脱出来,划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甚至不惜选择出走。正如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的那样: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青少年时期是最叫人忧虑的。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儿童时期适应不良所积累下来的问题,到了青少年时期便会表现得更加明显与严重;二是青少年过渡到成年期,在追求独立与建立自我的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特殊的适应困难。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最关键而最富有特色的时期,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如何度过人生路途的“黄金时期”,是摆在每个家庭、每位中学生面前的课题。

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学阶段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

一、家庭价值观念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个人的行为常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自己认为重要的就会努力去做。一个重视教育的父母不仅会身体力行做对孩子有益处的事,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会灌输教育重要的价值观念。孩子的学业进步受到父母的重视,孩子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增加。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发自内心的好奇心、求知欲、抱负等。在外部行为上表现为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从而引发行为趋向目标,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能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体验攻克难题的喜悦,获得知识的满足等等,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学习主动,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优良,20xx年在高一年级问卷调查了解到,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的占77.44%。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认真思考,争取独立解决占62.49%,马上请教老师或同学占9.87%,放弃不做的占2.44%。你放学回家复习功课,先复习书本知识再以练习巩固,并做好预习工作占7.92%,写完书面作业,并预习第二天功课的占37.19%,写完书面作业就行了占19.5%,以上都不是占23.7%。

一般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本身对孩子教育有较高的认识,也较关心,因此勤于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上。教育水准高的父母,可能从事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职业,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学习。一般来说来自厦大、海洋三所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父母供给子女较多的文化剌激,诸如书籍、参观旅游等。

父母重视家庭生活并以孩子的教育成长为生活的重心,学生在校表现好,学习好,心情愉快,心理发育健康。这部分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探索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一般稳中有升,心态较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快乐。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同学的心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短时间内奇迹般地暴富起来,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与这些人相差悬殊,知识贬值,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现象,使一部分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了功利主义的态度,孩子读书好坏无关紧要,树大自然直,只忙于自己赚钱,对孩子读书缺乏家教;也有一些家长对学校现行的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缺乏全面认识,产生不满与困惑,而影响孩子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厌学,心理上感到仿徨、无奈,甚至痛苦。学习成绩不良的这部分学生一般表现为退缩、自暴自弃,自觉矮人一等。但他们并非一无是处,这些学生往往操作技能水平较高,部分学生对美术表现浓厚的兴趣,但语言和数学能力较弱。

二、父母的期望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据研究发现,孩子能力的发展、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的期望值成正比。父母对子女要求或期望较高,同时在子女成功时给予鼓励,失败时给予惩罚,则子女的成就动机就较高;反之,父母对子女要求较低,期望较低,则子女的成就动机相对也低。子女的学业成就高低与父母对孩子成就的期望值及父母经常参与子女的学业活动之程度有直接关系。

一份对高一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原因:(1)改善家庭生活的现状,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占6%;(2)社会竞争激烈,个人要争取一个理想的工作占55.48%;(3)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占15.24%;(4)同学间的升学竞争很激烈占12.8%;(5)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占10.36%。

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设计:(1)读完高中就出国留学占6.1%;(2)读完高中考上重点大学占75.6%;(3)读完高中能考上大学,有书读就行6.7%;(4)顺其自然占9.75%。

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是与社会和家庭对他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的。据郑日昌教授的调查,有70%的学生表示“考不好难向家长交差”。可见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是形成孩子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症,尤其是考试焦虑症的直接原因。若父母虚荣心太重,而对子女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全然不知,对子女寄以超出其能力限度之期望,那么子女在心理压力下极易为焦虑所困扰。如果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又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分上,一心想让学生在考试中拔尖扬名,则学生的焦虑更是加重。据1998年“双十中学学生十最调查”问卷,中学生心理紧张的原因,来自父母方面的占43.6%(其中被父母错怪、误解的占15.1%,父母感情不和占12.1%,受父母打骂训斥占7.3%,父母抽烟占2.1%,父母要求过高的占2.4%,被父母强迫做某事的占1.9%,被父母批评占1.9%),来自学习上的占11.3%(其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占8.8%,作业太多占1.5%,家庭学习环境不好的占有1%),来自家里其他成员的占8.7%。

虽然说父母期望值与子女成就成正比,但过高的期望值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压力及困扰。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在限度内给予适当的期望,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在重点中学,对孩子期望过低的家长是极少数,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只要求能毕业,将来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有的家长自认为有钱,考不上高一级学校家里花钱送孩子上学,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放松,要求低,孩子不仅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展,而且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生活适应、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的心理发展有直接影响。

根据中科院王极盛教授的调查,把家长的教育方式分为四类:

1、过分保护型:过分保护就是父母都代劳了,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指点与帮助,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2、过分干涉型: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子。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也缺乏创造力。

3、严厉惩罚型:尽管不普遍,但还是存在。即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4、理解民主型:这类家长能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长自己不看电视、少说话。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打骂。

综上所述,家庭父母的价值观、期望值、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密切相关。家庭关系和谐,父母关爱,孩子长期在愉快心理氛围中生活,个性开朗、活泼、聪明、大方能干。相反,家庭中缺乏关爱,孩子不被父母接纳,长期在压抑、恐惧中成长,个性往往孤僻、胆小、自卑、冷漠。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能否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决定孩子心理品质的重要因素。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瑞士人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理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丹尼什博士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树根的成长期是5年到15年,15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15年,在生命最初的年头便学会自我约束、推迟欲望、不自私,做好人,将会使孩子的一生充满人性的光彩。博士的话值得引起作父母家长深思。

溺爱型家长占的比例大于30%,这部分家长认为自己辛苦赚钱,孩子吃、穿、玩的都尽管满足了,孩子不拿出好成绩就对不起父母。殊不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恰恰是除了吃、穿外还有思想。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不向素质教育转变,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方面都会存在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是家庭里的“个体户”,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父母们,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实现学校素质教育与家庭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一

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面对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然而如果想在千万人中脱颖而出,勇敢地面对竞争与挑战,那么,只有具有足够的自信心,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走向成功。所以,培养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幼儿这个关键塑造时期,我们应当抓住时机,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

自信心是促进人的一生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动力。从幼儿阶段就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幼儿教师所必须探究的课题。因此,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注意采取积极、适宜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格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而自尊是自信的沃土,自尊是自信的温床,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其自信心必定是脆弱的,非常容易丧失。幼儿的年纪小,受到一次失败,成人的冷嘲热讽,不关心、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是导致幼儿失去自信心的主要原因。所以,自信的产生和培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例如,三岁半的蕾蕾(化名),因为活泼聪明而加倍受到称赞。有一次,蕾蕾的妈妈带着她到雯雯(化名)家去玩。雯雯一会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一会儿背诵诗歌,而蕾蕾只会跟着雯雯玩闹一番。回家后,妈妈说:“你看,人家多能干,你只会玩。”从此以后,蕾蕾再也不肯到雯雯家玩,甚至家人只要一提雯雯,她就发脾气。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也是最脆弱的。原先十分自信的蕾蕾就因为妈妈的一句话:“人家多能干,你只会玩。”自信心荡然无存。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自信心是十分娇嫩的,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另一方面,也和家长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有很大关系。当雯雯表现出色时,蕾蕾并没有觉得自己不如雯雯。可是蕾蕾妈妈那句评价,却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自尊都没有,何来自信?自尊自信消失了,而不健康的嫉妒排斥心理却占了上风,家人连雯雯的名字都不能提,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自卑、狭隘,还会形成心理障碍。

当孩子看见别人比自己能干时,如果家长或老师帮孩子找出自己的优点,告诉他并不比别人差。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又能使孩子懂得别人有别人的优点,自己也有自己的优点。如果当雯雯在展示才能的时候,蕾蕾的妈妈在称赞雯雯的同时,顺便提出:“雯雯表演了这么多好节目,我们蕾蕾也很能干,会唱歌、会跳舞。来,蕾蕾!你也表演一个怎么样?”这样,上面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这样的原则: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不能以别人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更不应该以此否定孩子。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应该学会在孩子身上寻找属于她的闪光点,当孩子遇到其他优秀的孩子时,应该在让孩子看到其他孩子优点的同时,告诉他自己身上也具有他人没有的优点,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进而培养其自信心。所以,孩子的自尊需要特别保护,只有保护自尊,才谈得上自信心的培养。

另外,孩子在遭受挫折和失败时,是最容易失去自信的。在这个时候,他往往会很容易忘记个人的存在价值,一味地指责自己,严重挫伤自信。遇到这种情况,成人要教会孩子。只要自己比昨天有了进步,或者说尽了努力,就可以为自己感到骄傲了。老师教托班的幼儿画绕毛线团。一位小朋友非常得意地将自己的画拿给妈妈欣赏,谁知妈妈看了一眼说:“你画的是什么呀?真难看,乱七八糟。”小朋友非常失望地看了看妈妈,嘴里还小声试想一下,如果这位妈妈能抓住这难得的教育机会,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并提出努力方向,相信收效会截然不同。如果妈妈这样说:“啊!你能把毛线团画得这么好,你真棒!如果你再把毛线团画得整齐些,线往一个方向绕,你一定会画出更漂亮的毛线团来!”要使孩子建立自信心,就需要大人的耐心和正确引导。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如果我们一味地指责、否定孩子的行为,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所以,我们应当抓住时机,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孩子如果自己再努力一下还会取得成功的。同时,应当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让孩子在家长温和的语气中,感受到鼓励的力量,从而使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重获自信。幼儿在这个时期的自信心容易在大人的鼓励中得以培养,但更容易在大人的嘲讽中摧毁。因此,我们应该好好把握鼓励、肯定的时机,让孩子的自信心在我们的呵护下逐渐培养起来。

幼儿的心智还不太成熟,内心也比较脆弱,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大人的影响。然而,幼儿只有具备了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才会表现得活泼、开朗、进取,才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他们塑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注意平时的行为、态度、说话方式和方法,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他们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发和培养幼儿从小形成自信、自立的意识,让孩子在我们鼓励的目光下快乐、健康、自信地成长起来。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二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1)民主的或宽容的;

(2)权威的或独断的;

(3)放纵的或溺爱的。

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同时,经常挨打骂的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注意情感与理智结合,也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协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除了重视学习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三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下的父母都热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令人痛心。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1.了解孩子的需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对于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面临着角色转换的挑战。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帮助孩子形成新的需要。

2.了解孩子的思维环。

(1)消极因素。

好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对孩子发牢骚,导致孩子在心里产生的想法是:父母不喜欢我;当孩子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愤怒、敌对;在行为上就会更不听话,甚至搞些小破坏。所以,结果又是受到惩罚或冷对,因而更加深了父母不喜欢他的想法,这种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失败、反抗等消极因素。

(2)积极因素。

父母创设一种愉快的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孩子产生的想法是:父母喜欢我;有了这种想法他们的感受就是快乐、幸福的;在行为上就会配合家长,也表现得很听话。所以,结果是受到家长的表扬和鼓励,有了鼓励就有了动力,这种积极的循环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关键。

二、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成就孩子的基础。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能让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1.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

2.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3.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

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权利意识,而不是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一个明确自己权利的孩子才会懂得捍卫自己的权益。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成就孩子的保证。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沟通、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关注他们的心情,接纳他们的一切,这些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说话也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如,当你的孩子回来时,你发现孩子又和别人打架了,作为家长,你一定不会高兴,但是这时,你还要同时想到,你是孩子的朋友,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你不能呵斥:“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又和别人打架?”而应该拍拍他身上的灰,关切地问:“你怎么又被别人打了,伤到没有?别人打你你怎么不知道跑呢?”这样孩子才会更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你也就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读懂孩子。

1.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2.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懂得确实比爱更难做到!试想想,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爱孩子,但是正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去爱才是更重要的,这就源于我们的懂得。所以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五、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1.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2.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以上是我本人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当然这是不全面的,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叶莉。让幼儿在韵律活动中充分的表现自我[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02)。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四

摘要:目前,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是也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很少考虑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家长就不必操心了。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家长绝不能认为孩子进幼儿园,就可以不管或放松家庭教育了。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孩子发展最重要的两大环境,这两个环境各有其特点与作用,彼此不能取代,而是需要相互补充,协同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言传身教;自我保护;良好习惯。

幼儿期是人的奠基时期,日本教育家岸井雄将教育比喻为大树,并绘制了一幅图――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他将树的根部比喻为幼儿教育,树干为中小学教育,茂密的枝叶则为高等教育。这一比喻很形象,人同树木,首先要培育好根苗,根深才能叶茂。现在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十分忽视幼儿期的教育,事实上,要想使小树长得又大又直,必须从小修剪枝杈,经常护理。

目前,许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也有少数家长忙于工作,很少考虑孩子的教育。还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到了3岁把他送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教师的事,家长就不必操心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妥的,因为,幼儿园是专门的教养机构,孩子进入幼儿园不仅能收到科学的早期教育,而且能在同龄群体中过一种集体生活,这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非常有益。但是,家长绝不能以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就可以不管或放松家庭教育了。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孩子发展最重要的两大环境,这两个环境各有其特点与作用。下面笔者就家庭中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谈谈我的体会。

一、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孩子的榜样。

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中有亲切的教诲,谆谆的诱导,但更多的是无形的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道德素养、价值取向、言谈举止,以及家庭风尚,家庭氛围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模仿是婴幼儿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他们模仿的主要目标。如:家长孝敬老人,孩子定会关心爷爷、奶奶;家长很粗暴,孩子往往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要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处处为孩子做表率,并且注意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从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风尚等方面,给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做父母的还要特别注意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情感失控往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失败的原因之一。如“严爱结合”是家庭的重要原则,但我们常见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不乱吃零食等良好习惯时,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尤其是当孩子哭闹不休时,就心软了,常常退让、迁就,最后“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这就是爱的情感失控。家教特别需要教育的理智,要求家长有自控能力,要做到能控制自己的“爱”与“怒”就需要家长强化自己的教育角色意识,注意自身修养。

二、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尽早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许多家长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却懒于对这些限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没有理解家长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理由,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时,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引起一些伤亡事故。有人曾提出,“自然后果教育”,即让孩子亲身尝试一下“苦头”,他自然就会终身引以为戒。因此,我认为与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家长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应耐心讲清原因。幼儿明白了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了家长的限制是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会贸然尝试。

三、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一方面是指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家长平时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另一方面是指要培养孩子独立的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事情,家长不要急于干预,应让他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带孩子出去玩,让他自己去找小伙伴,自己想办法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以后遇到困难即使家长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己设法解决,因此,家长平时应注意有意识的让幼儿独立面对困难,以免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首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或者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来引导培养良好习惯,其次要坚持不懈,严格要求。如:孩子玩玩具时,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家长就没收。再如: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吧!”当孩子把玩具收好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家庭成员的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有不少的孩子在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则判若两人,这就要求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

家长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环境与影响源。因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与形成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关系,才能使两个环境之间的联系,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五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只体现在孩子的学习情况上,也在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上得到体现。有温暖的家庭是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家庭重要性的表现。四、八年级学生把父母都作为最崇敬的榜样,也是以体现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且完善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家庭的重要性,要营造一个有温暖的家,创造一个温馨,充满爱与幸福的环境。

调查显示“有温暖的家”排在学生认为人生最重要事情的首位,体现出家的作用,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时也总是要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家的思念之情,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也有杜甫在国破家亡时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以家一直都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直都对这个避风港,这个温暖的地方充斥着感情。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最先营造一个温暖的家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重视家庭教育还在于父母不断努力,在家中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的崇敬对象。

从四年级到八年级,学生心中最崇敬的人都是父母,而第二第三位却受到改变。父母整日与孩子朝夕相处,最容易影响孩子,所以家长应当给孩子树立好的积极向上的榜样,对孩子认识世界,改变三观起到积极作用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孟母三迁只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由于孩子不断成长,心智成熟,对崇敬对象也开始有了变化,难免误入歧途,所以家长要有引导作用,重视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不能单单只看分数,也应该重视学生身体,心里等方面。

学生认为家长最重视的是成绩,说明家庭教育还没有完善。道德素养,日常行为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道德的人,学习再好也终将受到社会排挤,所以在重视成绩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做人,完善家庭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家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也要不断上进,树立好榜样,全面培养孩子也要关心孩子,不断提升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六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的温度和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的发展轨迹和人生价值观。在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陪伴和学习中,我深有体会和感悟,对于家庭教育,我也有了许多心得和体会。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充满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应该多给孩子一点包容、一点耐心,进而创造尊重、信任、理解、团结等正面关系,这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孩子心灵的成长极为重要。同时,家长和家庭成员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尽量减少孩子的压力,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成长。

第三段: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元性。

每个孩子的成长和优劣程度都不一样,家长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孩子的个性,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理想中的优秀孩子。学法和教法是千差万别的,有时候家长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和尝试,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够快乐和进步。所以,家长在对待教育问题时应该心态开放,多与孩子沟通,采取开放透明的方式,让孩子也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

第四段:榜样的作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正面的榜样,一个让他们可以自愿追赶和学习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家长、长辈,也可以是声名远播的科学家、教育家,甚至演员和体育明星等。榜样能够指引孩子的成长道路,激励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所以,家长应该尽早选好榜样,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学习和追求的。

第五段:文化传承。

家庭教育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任务。中华文化值得我们传承,我们也应该尽力去让孩子了解并学习。文化是传承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注重对现世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塑造了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应该积极投入到教育中来,发挥出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帮助孩子平稳成长。最重要的,家长需要牢记,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爱与支持,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快乐与积极向上的自然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七

摘要: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来讲,父母是主要组成人员。特殊家庭,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父母身上,也就是说,父母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的特殊性。父母冲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表现在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上。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让这些孩子感到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思想感情上受到了极大创伤,在同学、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于是,孤僻、沉默成了他们重要的特点。

关键词:特殊家庭;父母冲突;父母言行。

笔者在调查、阅读、思考中,总结出因父母的特殊性,形成家庭的特殊性,形成对孩子教育的不完善,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之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冲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有很多人成婚后,摆不端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怎样经营家庭,以小肚鸡肠的胸怀处理家庭琐事。于是夫妻双方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斗嘴打架成了家庭生活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注意力用在永无休止的家庭纠纷中,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最后自暴自弃,在良莠不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盲目闯荡,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在寻找“关心”和“疼爱”的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投入对方的怀抱接受恩赐。殊不知,在坏人的引诱之下一步步向犯罪深渊滑去。

二、父母言行不检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父母言行决定家庭气氛,家庭气氛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融于平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教育。因此,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良的言行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母亲贤惠、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

三、家庭不健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离婚率也居高不下,一些父母,为求男欢女爱,置亲生子女于不顾,形成离婚家庭这种特殊家庭。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子女,此时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家庭的天伦之乐。而有的父母都忙于再婚,冷落子女。使子女感到孤苦伶仃,心灵备受伤害。组成新的家庭后,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关系又很难处理得当。

1.减少家庭暴力,给孩子以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2.尽量减少人为的家庭不健全。

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谨言慎行。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表明了人的一生与后天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传身教的影响更是非常重要。教孩子学好不难,难的是家长要努力克服自身上的缺点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这篇文章中的特殊家庭所指较为狭义,但代表突出的特殊家庭表现形式。总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考虑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谈及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3]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及启示.法律适用,20xx(10).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八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三大教育方式。在这三种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学生影响非常深刻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不同,家庭的教育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小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清晰建立的时候,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纪的.小学生。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家庭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环境,注入什么样的思想,小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思想。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方式陈旧、不能够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今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发展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手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1、家长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都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子女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从根本上是为子女着想,但是一味要求成绩的思想观念会损害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些四五年纪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的时候,他们喜欢去拆解自己游戏机,家里的电器,这个时候,家长不仅不会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进行苛责,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失去研究的兴趣,更有可能导致对学习的反感情绪。

2、家庭教育手段陈旧。“棍棒出孝子”这是中华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教育手段。不仅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之中,很多的家长也急功近利,希望能够快速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例如为三年级的孩子报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补习课程,为孩子报课外舞蹈班、绘画班、外语班。希望能够更多更快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事实上,“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会很大程度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过度为孩子补习,更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长与孩子关系处理不当。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够期望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一样。每个孩子,就算是小学生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直以较高的姿态俯看孩子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这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进而对小学生未来思想和学习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提高思想观念。时代进步,家长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家长应该更加注意和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不能够单一的以成绩衡量孩子的发展状态。例如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要找到他调皮的原因。在看待拆解玩具的情况,要看孩子在拆解之后能否自己再次组装,当孩子组装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改进教育方式。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第一应该做到冷静对待,不能够打骂解决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纪的小学生,自尊心非常强烈。当不得不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3、正确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适时而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转变,不能一直强硬或者一直的宠溺。例如在小学生犯错时,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与孩子成为伙伴;当孩子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对话、谈心。在不同的时刻,家长应找好自身的定位,真正做到与孩子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样家长能够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够更加了解小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教育方式的改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水平的提高。

4、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要不断的替身自身的素质,多补充知识,在孩子面前建立榜样。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可以多补充小学科目内的知识和课外应用知识,对孩子进行教导。此外,家庭还要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起点之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的策略,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之路。在未来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如何将家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门学问。积极发展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更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和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的发展人才,助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1]孙立敏.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7:6.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十九

现在谈心得还早了点,因为孩子毕竟还是一年级,还没有到看成果的时候,写这篇东西只是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如果我有什么误区希望大家能给予批评和指正,大家一起讨论,可以让我们共同进步。

帮助孩子制定近、远期目标:

就象现在许多人都喜欢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订一个职业目标一样,我们的孩子在刚刚进入小学之初,就应该明白他们学习是为了什么。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他的行为是盲目的,而一个有目标的人,他的方向是明确的,所以他的行为也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困在黑暗中的人,必定是往有光的地方走,但是如果他看不到光,他就不会有动力去探索,或是探索后一无所获,觉得很疲惫而迷茫。目标,就是黑暗中的引领我们向前走的那缕光。

我在孩子正式入学前的一个星期,跟儿子好好的谈了一次,第一句话,就是一个选择题:“你以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衣食无忧、洋房名车、世界各地到处旅行?还是烈日炎炎下别人可以到风景名胜避暑你却还在送快递,因为你一天不干活,就有可能孩子没钱读书,家里吃饭穿衣也要发愁?别说没钱出去旅游,就连生个小感冒也不敢进医院?是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处处受人尊敬的人,还是做一个半文盲处处看人脸色的人?”也许有人说这种选择题很俗,可我觉得这个选择题很现实,事实上这个社会就是这么残酷现实,儿子毫不犹豫也是毫不意外的选择了前者,于是我乘胜追击,说如果你想以后生活得好,那你现在就要好好读书,现在读书是为今后富裕的生活打下基础,在今后的社会中,没有知识就没有财富!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选择题,几句话,让儿子明白了他现在学习是为将来的生活储蓄,等长大后他会连本带利的收获他现在的种下的果实。之后我们就进一步要求他,希望能通过他的努力进入到班上的第几名,争取能当上班干部,儿子满怀信心地和我们一起订好了他的目标。一个学年看下来,我们这一步走得很对,儿子一直目标明确,而且有时候根本不用大人指点,他就能知道从哪个方向朝目标努力,比如竞选班干部等,我很欣赏他这一点,希望能坚持。

快乐学习。

人人都说现在的孩子苦,课业负担重,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到了周末,一个小学生的日程安排比大人的都要紧凑、忙碌,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玩。我的儿子应该来说很也忙,每天做完功课后,休息半个多小时就到时候洗澡睡觉了,第二天六点钟准时起床吃好早点到校,周五下课把周末的功课做完,周六可玩半天,另半天练琴,周日早上练琴,中午上琴课,晚上回来准备下一周的学习。我知道他这样很辛苦,但我们从来不跟他说苦,不是掩耳盗铃,而是我们尽量让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比如解开了一道难题或是考了一个好分数,我们都会故意有些夸张的表示对他的满意,让他得到我们的肯定,不时的给他鼓励、激励和奖励,总在他的头顶上挂一只大苹果,让他总是掂掂脚就能抓得到,之后不失时机的告诉他: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告诉他现在是小收获,等将来他会得到很多的收获,所以我儿子现在抓到那个苹果时(取得好成绩时)总会由衷的说:妈妈,真的付出了就有收获呢,我好快乐啊!

有些家长因为觉得现在孩子课业重,看到别的家长给孩子上这样那样的兴趣班时总是撇撇嘴说:“这样会把孩子累坏的,我才不要我的孩子学那么多呢,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我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就好了,这样他就有一个快乐的童(少)年”其实这话说对了又说错了,这样做顶多是轻松学习,而不是快乐学习!确实,现在这种局面应试教育是该负责任,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考上一个好大学,学一些课外技能,如弹琴、武术、英语等有的时候可以为考学再加一个有份量的砝码,但是话说回来,正是应试教育的缺陷,我们的孩子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要学好之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一点其他方面的知识,来开阔视野,交结朋友,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这样使他以后不至于成为一个只会书本知识的人,而是一个兴趣广泛、有特长的人,与朋友交往也多了一条途径,那时,孩子会很快乐的。其实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说:快乐学习不是除了书本知识外别的什么都不学就快乐了,快乐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付出后收获结果时的快乐心情。

好习惯是陪出来的。

说到陪太子读书,又要有很多家长出来反对了,很多人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小时候也没有要谁来陪才读书,都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而且这个毛病会越惯越大,最后发展到没有家长陪孩子就不写作业的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有的家长不陪,一天都不陪!

其实我看不然,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多事情都不太懂,比如填空是什么意思?划线怎么划?都要家长的帮助,还有现在一个6、7岁的孩子并不太愿意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做作业,家长不在,就会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玩玩橡皮削削铅笔,反正就是不做作业,边做边玩不专心的坏习惯也就此养成;如果有家长在旁边陪着,孩子有了约束力就好多了,就可以安心的做作业,家长也可以在旁边做一些必要的辅导,比如划线应该用直尺,用橡皮时不要把其他好的字也擦掉了等等,久而久之,不仅孩子掌握了正确使用文具、做作业的一些必要的知识,做作业时专业致志的好习惯也养成了,再大一些,习惯成自然,自己也就有约束力了,我家星现在就说:“嗯,星真是个好人,可以自己管得住自己!”

人们都说小学一、二年级时看不出孩子间的差异,到了三年级,问题就突显了,哪个是那发亮的金子这时候就显示出来了,其实,这时除了智力方面的些许差异,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的差异,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在一、二年级这个培养习惯的关键时候你陪孩子一段,后面的十几年根本就不用你太操心了,这也是我访问了好几个名牌大学学生的家长时她们说得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当然,在陪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干预太多,让孩子养成独立(善于)思考、独立收拾书包、书桌等好习惯,否则,一切都白费。如果你觉得干坐着很浪费时间,就在孩子边上看看书吧,这样也可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分数的重要性。

上学了就免不了要考试,我儿子他们简直就是三天一小考,一周一大考,今天考数学,明天考语文,后天又是英语测验,让我们应接不暇,有了考试就免不了有分数,有了分数就会有高分、低分之分,我要说的是,考试只是对孩子一段学习的一个评估和测验,分数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数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请大家在看过分数之后能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试卷,看看哪里是孩子的薄弱环节需要补习、巩固的,哪里是不该犯的错误,下次要注意的,都要跟孩子分析,这对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他能够知道以后考完试应该做些什么。

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分数并不可能对他的一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家长的态度却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绝对的影响,你的态度决定是否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知道,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孩子考得不好,先别急着骂孩子,先自省一下自已是不是有工作没有做到位?平时孩子的用功,家长的工作做得到位,不怕孩子考不了好的成绩。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十

孩子一出生是一张白纸,我们每名家长都想在上面勾勒出最美最炫的蓝图,我们从曾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的逐渐长大,这一切却淡化了许多。作为一名家长,一名教师我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人具有关键的作用。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更广,要求更高。

家庭教育为孩子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

1.2家庭教育及时性。家庭教育,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2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要条件。

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提高全民族素质,要从儿童抓起。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

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将孩子学习的兴趣、情绪、感情和智慧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方法是打开孩子知识大门的钥匙。父母在坚持正确的教育内容前提下,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注重实践: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让孩子自己去吃一堑,自己去长一智。所谓的吃一堑就是孩子的实践。所谓长一智,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反过来讲,没有实践就很难猁真知。父母应该做到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做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长知识的过程。

3.2以身示教:孩子的模仿性很强,而这种模仿是缺少鉴别能力的,只要是感兴趣的,他们就模仿。如果父母做法是正确的,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学好;如果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不容易学好,甚至养成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3.3情感陶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心和理解要比其它任何技巧、理论和科学方法都重要。就是说家庭必须是和睦的,友善的,充满了爱心的,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心情舒畅,茁壮成长,也就是说,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了爱和理解的良好环境。父母的和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和谐气氛,将使孩子的性情得到陶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会给孩子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心灵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情感是对孩子的“宽容”,这种宽容,绝不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冷静思考,思考过后的有针对性教育。

另外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如:不重视家庭教育。很多父母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所以理所当然就推卸掉了自身教育的责任;许多父母认为,只要把孩子拉扯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还有父母认为,养孩子只要不断地投钱就行了,其他一概不管。这样的父母根本不懂得家庭教育的作用,不重视自我教育。家长言行不一的教育其实比没有教育更糟糕。很多父母封建等级观念重,喜欢独裁,不愿降低身份,不愿民主,不愿接受新思想,这直接导致家庭教育无法公正,客观的进行。

总之家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不仅是孩子成长大厦的根基,而且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我们只要方法得当,不要跨入误区,我们定会成功。

家庭教育的相关论文篇二十一

为了提高全民族自身的素质,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重视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目前我们要考虑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终会反映到社会上。本文就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研究。

教育不单包括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虽然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分支,但他的影响却渗透于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当中,也是作为学校与社会的基础而存在的。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对任何事有极大的热情,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专家认为,十二岁以下的时期,是孩子自我观念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小学阶段的特殊性,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要重视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

二、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过度关注智力教育。

由于现在的考试制度,从而产生了应试教育。孩子家长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或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让孩子参加大量的补习班,做大量的习题。据统计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孩子会参加课外辅导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孩子会参加三个以上的班,有超过百分之九十八的孩子有一本课外习题册,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孩子有两本以上的课外习题册,这就证明了如今的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实,应试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占主导。素质教育的提出,家长们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开始让孩子们上各类的特长班,如美术,音乐,书法等等。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样培养的不能使孩子内在得到提升。数据统计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牺牲休息时间来参加特长班,但是他们对特长的喜爱却没有,这些只是家长给他们的任务就要完成。

2.孩子自理能力差。

当今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是普遍的现象,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家长将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实现的理想加注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过分溺爱,除了学习一概都有家长包揽,他们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上名校,这样才能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也就不愿去自立,据在孩子的自理问题调查所统计,有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依赖现象。

三、面对问题的对策。

1.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思想。

家长是对孩子起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就是言传身教。推己及人,只有让家长对自己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他才能在对孩子的要求上有话语权,才能让孩子真的听他的。家长可以利用一些奖励制度来鼓舞孩子学习,奖励制度不但要有物质的还要有精神上的,物质的再丰富也弥补不了精神上的孤独。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作出调整,平衡学习与休息的时间。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身体发育的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危害,身体是一切的前提,有一个好的身体才可以在以后的竞争中有基础的实力。家长可以在这个阶段多与老师沟通,改变自己陈旧的教育思想,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思路来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也要及时与孩子交流,虽然孩子的心理与智力都很稚嫩,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家长不能为孩子制定一生的计划,以后的路还是要靠孩子自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现在培养好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在日后的`生活和发展中不被琐事打败。

2.加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的教育。

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以后的竞争中,竞争压力会很大,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现在的小孩子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他们对新的环境,新的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但作为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爱,使得他们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脾气暴躁,自制力差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全球的小孩子心理素质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的小孩子心理素质合格率为百分之二十,这仅是美国的一半,日本的三分之一。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要从小培养。小学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孩子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上的变化,培养孩子积极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培养孩子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把孩子一直养在温室里,小鸟终有离巢之时,为了不让以后孩子承受大的痛苦就要现在去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也不要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耳边唠叨,时刻打击孩子的信心,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个衡量的标准要由孩子的家长自己把握。总而言之,家庭教育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更是对孩子的今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与老师要加强对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瑜,种海燕,张玉勤等.《苏北地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美育视角的现象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xx(a0):178.

作者:朱新娟单位:河北省藁城市朱家庄小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029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