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旅游文化的论文(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05:15
2023年旅游文化的论文(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6 15:05:15     小编:雨中梧

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总结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总结的质量。掌握以下技巧,让你的写作更加出色。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一

3.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10.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措施。

13.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二

庙会是民俗文化的独特形式,是百姓重要的欢娱场所。民间信仰作为民间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庙会的民间信仰形式,以祭祀的香火为主,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有民间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社火、民间杂技和民间工艺等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出庙会所在地区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

一、民间戏曲蕴含着独特的民间信仰。

民间戏曲的演出,俗称“唱神戏”,是指为祭祀神灵演出的民间戏曲。神戏的演出是某个地区最典型的民间艺术生活与民众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庙会与戏曲的联系,在其各自的初始阶段或萌芽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中国戏曲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史前状态’,由先秦而两汉而魏晋而隋唐,戏曲都以‘萌芽’状态或‘古剧’形态存在。此时其文物遗存,精确地说还不能算做‘戏曲’文物,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汉代百戏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唐、五代优人戏弄俑等”。民间戏曲在庙会中的表现,不能将它与成熟的人文戏剧形式相比。在北宋时期,杂剧艺术的繁荣是在很长的时期在民间艺术中酝酿,这样“神庙祭祀也用戏曲,它导致戏曲舞台的诞生与完善”也就很正常了。因此,“宋金元之际战乱的恐惧使人们求神庇佑的信念增强,乡村大量建筑杂庙淫祠”,“有庙就有戏台,因而神庙戏台大批出现”。以至在明清时期,“戏曲文物更为普遍,保存至今的也更多。其形式主要是遍及城乡的大批神庙戏台及碑刻记载”。所以,在后来出土的壁画、考古文物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庙会中的戏曲演出是与一定经济、文化、信仰和时政等社会因素具体联系一起的,如庙会中的“请神戏”和“唱神戏”,都存在着诸多礼制。剧团必须由庙会的主持者负责安排,包括预约的时间、场次、酬金、戏曲演出的禁忌和指定等内容,都必须在庙会之前安排妥当。尤其是神戏禁忌格外重要,它体现出庙主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祭祀的庙主身份不同,影响神戏的具体演出,这正是娱神、媚神的意义所在。一些民间剧团在演出之前,通常有拜神、祭台等习俗,即在神像或牌位前焚香设供,或用鸡血洒在舞台上“冲邪”。庙会中的戏曲演出,南北差别很大,各地的庙会规模大小不等,庙会密集程度不同,尤其是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所以,庙会中的戏曲习俗就显得五彩缤纷,成为庙会文化中异常重要的一页。

二、社火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社火之社,即是神社,也就是转化的神庙,是地方保护神的庙宇;社火之火,则是古代祭祀体系中的火禊。所谓火禊,是祓禊的一种形式;祓禊包括水禊、火禊、土瘗等方式,具有典型的巫术性质。如水禊,就是水洗,云南的泼水节就具有这种意义;泼洒洒水,其实也是水禊的遗俗;杜甫笔下的“三月三日景色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所吟诵的上巳节景观,就是这种习俗的具体表现。土瘗是用土掩埋,与埋葬石头、玉器和各种金属等质地坚硬的物质,其意义是一样的。火禊是指在祭祀中,人们将某种物质用火点燃,以为某种物质就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发生像自己希望与意愿中期望出现的结果,燃香表、纸张与各种冥器,包括蜡烛、爆竹,都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社火是在祓禊等祭祀仪式与多种信仰观念,包括在驱傩等攘除灾异、祈求吉祥心理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社火是综合了戏曲、歌舞、杂技等民间艺术的一种游览性民间活动,不仅在庙会上举行演出,而且也在许多重要的庆典活动和民间节日举行演出。社火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社祭。“社”是社神、稷神祭祀场所的合称,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可看到一些祭祀用的陶罐和粟米之类的祭物。社,成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集结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庙会的具体起源之一。

三、歌曲舞蹈的民间信仰及艺术价值。

民间歌舞即歌曲和舞蹈,在庙会上与戏曲演出、社火出游一样,是娱神、酬神、体现庙会信仰的重要内容。庙会歌舞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以娱神为主要目的,具有更浓郁的“巫风”“佛风”“仙风”而自成一体的。庙会歌曲主要是神歌,即宗教歌曲,其中以佛教信仰的歌曲为多。在庙会发展的历史上,这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古代社会,庙堂歌曲曾经是时代的典范,而且歌、乐、舞三者又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周礼大司乐》:“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原始庙会歌曲一般为有乐有舞有韵的祝祷辞,如《周礼龠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在岁月的淘洗中,礼佛是庙会歌曲流行民间最为广泛的形式,它体现出民间文化的自觉选择对庙会崇祀等民间信仰的直接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讲,佛教信仰的提倡和广大人民的苦乐观结合,这就是在民间庙会歌曲中作为自我慰藉的经歌居多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庙会歌曲的发展中,歌俗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其典型在北方以西北地区的“花儿会”为代表;在南方,以瑶族“耍歌堂”为代表。庙会歌曲的内容在文化意义上很复杂,有时很难划分其具体的崇祀性质。对于庙会歌曲的传唱,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且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化环境、信仰氛围等因素来综合考察。而且许多很有价值的民间神话传说,就是凭借一些庙会歌曲得以保存其完整故事情节的。诸如河南西华女娲城庙会上的歌唱女娲功德的《神歌》,就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庙会中的舞蹈一般指敬祀神灵的宗教信仰色彩浓郁的舞,有独舞和群舞,与社火中的舞蹈不同,即庙会舞蹈限定在庙院内,专祀内容尤其突出。而通常在庙会常常歌舞不分,即舞蹈常伴随有一定的“神歌”“经歌”(即仪式歌)。舞在庙会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通”上,即人神之间的媒介。庙会舞蹈在今天的表现同样不是单纯的,与巫结合,与傩结合,又有现代文明结合,避免了它越来越狭隘地保存在少数人手中。如香火社所组织的花篮舞,一些女巫所跳的花鼓舞,包括更大规模的龙舞、狮子舞、灯舞,从中可以看到庙会文化中的舞蹈的具体形态。其保存和不断被改造,则表现为民间信仰的艺术选择。民间舞蹈成为民间庙会的重要内容,在个民族的原始庙会中都具有这种意义。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在庙会上显现出争夺斗艳的风貌。诸如云南傣族的各种“鼓舞”(长鼓、铜鼓、象脚舞)与地方民歌共同映现出民族文化特有的'风韵。杂技艺术在庙会上成为娱人、聚人的重要手段,但杂技更具有世俗性的娱乐意义。庙会上的杂技以单独的小型杂技较为普遍,也有较大规模的杂技艺术团体在庙会上演出,其影响也较大。如河北的吴桥杂技、河南濮阳东北庄杂技团,都在一些大型庙会上表演。小型杂技多以家庭、师徒为单位,走村中乡,以戏法变幻等简单的艺术手段作为谋生手段,是典型的民间艺术。杂技在庙会中的出现,可从巫术的作用上去理解。不仅现在的庙会上有杂技,而且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这类内容的描绘。但它始终没有成为庙会文化的主导内容,这和它不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

民间文化被具象化为一系列工艺品,成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便因为其中的民间信仰等内涵,与神庙周围的祭祀、娱乐等内容一起构成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形态。这些工艺品,只有在庙会上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民间信仰的价值与意义。民间工艺品在庙会上主要有各种传统的玩具、服饰、装饰品、食品及各种吉祥物,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件,而且是寓意丰富的民间文化信仰符号。如民间玩具中的棒槌、花蛋、彩球,带口哨的陶制鸟、鸡、鱼、猴这类“叫吹”,以及木刀、木剑、花锤、泥塑、埙、竹笛、木梳、竹篦、木碗和风车等,都有具体的文化寓意。棒槌在民间信仰中既有驱邪打鬼的武器,又是象征男根的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武器。花蛋、彩球也是具有生殖崇拜意义的“吉祥、圆满、顺利、多子”的象征。各种动物的烧制和塑制,是庙会中的“灵物”,即神灵遣至人间帮助人祛除病难,带来幸福的使者,有了它们陪伴在身边,就可以逢凶化吉、保障平安。服饰工艺品在民间庙会中主要表现为老人、儿童、妇女的服饰和生活用品,如裙、兜、褂、鞋、手帕、披风、帽和巾等绣制品,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和对神灵信仰的敬祀观念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祝福意义。装饰品主要指各种花卉、吉祥图案,多为妇女发髻配饰。这些装饰品常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审美效应。庙会上的食品体现信仰内容的除了供献食品之外,主要指具有观赏意义的面制品、果制品、米制品、糖制品。最典型的如精巧的微型面塑,以河南沈丘的顾家馍为代表,可看到面制的桃、鸡、猴、蛙和虎等动植物形状,既可以食用,又可观赏,而且可以长期保持。在河南一些庙会上,顾家馍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享有盛誉,增添了庙会的喜庆气氛。庙会上的吉祥物最为繁密,如长命锁、富贵锁、万寿羊、吉祥彩线和各种果核雕刻成的吉祥动物、花卉等,其中以龙、凤、麒麟、虎等形状居多。金、银、珠、玉等名贵质地的吉祥物和竹、木、丝等一般质地的吉祥物,所体现的吉祥意义是相同的,只是质地不同,标志着身份不同、爱好兴趣和修养不同。在吉祥物的纹饰图案上,可看到云纹、水纹、花纹、藤纹、寿字纹和福字纹等纹脉,体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生着重要变化,信仰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科学、文明为背景的现代审美机制所冲击。从戏曲、歌舞、杂技到一般性的民间工艺,都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三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2、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3、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4、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5、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7、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8、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9、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0、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1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3、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

14、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6、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17、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18、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20、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22、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6、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27、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8、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9、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0、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32、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33、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34、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6、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37、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38、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9、积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4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1、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4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4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4、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45、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46、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47、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49、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四

早在1977年,旅游人类学家valenesmith主编的。《hostsandguests:theanthropologyoftourism》一书中,指出,旅游中“主人”和“客人”两种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与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

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到了旅游目的地,影响了当地居民,也对自身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是人们为了休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

由于传播的双向性特征,旅游者负载着原有文化内涵,前往相异空间,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

其次,旅游是一种基于愉悦的、跨越地理空间的人类行为,它的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跨文化传播。

它是一种接触“真实世界”而非“媒介世界”的直接传播方式。

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而不是那种通过媒介来间接、外在地获得真实世界映像式的交流和传播。

因此,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基于人际交流的传播形式,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

而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则以新的角色活动于新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不受其原有身份的约束,但却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习惯,并要把自己的文化传播至目的地。

第一,旅游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旅游活动实质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以精神需求为主的。

例如,居住在舒适宽敞的洋房里的欧美人为了满足旅游者对异域古昔生存方式的体验的心理需求喜欢住一住北京的四合院或云南的傣族山寨。

走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难免会来两串“糖葫芦”加两块“油炸臭豆腐”。

旅游者在进行这一行为时决不会将其作为一种维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异己文化现象来看待和体验。

第二,旅游实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之间的交流。

在同一旅游群体中也许会有来自不同地域的旅游者。

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聚集在一起进行旅游活动,难免会发生文化上的碰撞和冲突。

比如,经济发达沿海城市的游客和西部地区的游客,北方游客和南方游客,外国游客和中国游客,国际团队中的不同国家的外国旅游者,在饮食、生活习惯、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上总会有所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旅游者之间行为方式的模仿,来自发达经济地区的旅游者的物质优越感和文明的言谈举止可能会引起其他旅游者的效仿。

经广大研究者表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挥霍倾向。

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其他旅游者消费行为示范作用的影响。

首先,对客源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者从旅游地回来,旅游者根据自己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体验而向他人或自身社会转述而形成的文化传播对自己经历和旅游地风光人情的转述、回忆和主动进行的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五

庄子崇尚虚静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思想.这种思想受其“道”影响.庄子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称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天和”.在某种意义上说,庄子之“道”与庄子之”游”是相融合的.庄子之“道”就是视天地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探究万物的本源,“道”保存着旅游的特征和痕迹.庄子以寄情山水达到人与自然的沟通,以虚静的心境和超脱物外的解脱为旅游的终极目标,以能体验四时变化之美,聆听风壑万籁之音为最佳旅游心境,为旅游文化创设了最高境界.

佛教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文化,它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原因是它能更好地与中国人做心灵的沟通,这种沟通的最初方式得益于旅游.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汉明帝时期的“白马驮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生动地反映了伴随着佛教传播而兴起的旅游活动.自那以后,不断有古印度和西域的高僧来中国传经授教,有博学多识的大师孤身远游,在传播佛法的同时,还带来了异国他乡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大师们的那种虔诚信仰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僧人的热情,他们走上了寻求佛法,朝礼圣迹的旅游之路,“西行求法”,得世界文化之宝.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已经成为僧人们的一种风度,在自然山水中居静修行,清淡佛理,崇尚自然,品味山水,在山水中切磋玄理,发挥禅理;为深山幽谷以及万仞高崖,题诗做联;在大漠石窟,江心孤屿,驻足修炼.所以古联有云:“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杭州韬光寺对联:“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位于浙江定海县东南的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之一,香火论文范文,信徒游客络绎不绝.普济寺有联语:“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位于江苏泰州县泰州光孝寺有联语:“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切莫放年华虚度;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可晓得脚步留神.”

文化永远都是对应人的心灵的,对应人的精神世界的,它是每一个人获得安身立命的精神皈依,也是建构人生终极关怀的重要价值资源.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无论是先秦诸子,还是宋明理学,其基本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已变成为理解、亲和,将人性美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庄子旅游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庄子故里旅游引用文献:。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六

3、试述旅游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和内在动力。

4、试述现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论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6、论旅游经济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7、论旅游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8、试论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9、试述旅游需求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10、试论旅游供求矛盾的制度调节。

11、试论旅游市场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12、试论旅游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3、试论如何测算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14、试述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的意义和主要途径。

15、试析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

16、试述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17、试论世界各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8、试论我国旅游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19、试述目前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试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意义。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七

历史文化街区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有些街区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者的必到之处,如北京皇城、南京的夫子庙、广州的北京路、广西北海老街等街区,但我们也会看有些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遗存保留较少,便花重金将历史建筑推到重建,游客到了这里,能看到街区历史的“躯壳”,却干事不到其历史的“灵魂”,不禁大失所望。由此可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旅游过程中,通过一些指标和方法来该论证街区旅游开发的适宜性,是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旅游开发前应该进行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确定理想评价指标。

理想评估指标的确立,是笔者在大量收集文献及研究资料,结合旅游社会、经济、历史、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整理分析后形成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项目及其构建。理想指标的设置主要从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两个视角着手,确定开发条件、开发潜力、相关利益者、开发效益四个方面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各一级指标下再设14个二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下设42个三级指标(见表1)。

1.2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对理想评估指标的选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少对指标体系内相关指标科学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保证,存在指标重复、非典型等问题,因此,通过专家咨询,应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理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与修正,从而提高该评价指标体系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在修正过程中我们邀请了高校、政府、旅游业界、文物界的专家学者,请他们针对指标提出意见,各指标按照“不重要”、“较不重要”、“一般”、“较重要”、“重要”分别赋予1、3、5、7、9的分值,让专家对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总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根据专家的打分结果和专家的具体意见,运用我因子分析法,计算平均值和变异,并进行专家意见“集中度”和“协调度”的调查,对指标进行了以下修正:由于二级指标中的“传承创新”与“遗产保护状况”中的部分指标重合,因将该二级指标下设的“社会参与程度”“传承资源的数量与规模”两个三级指标删除,将“遗产开发创新潜力”转换为“产品竞争力”的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开发条件”下增加“设施状况”三级指标,及相应的“旅游设施状况”“基础设施状况”2个四级指标,形成的指标体系。

2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2.1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

本文的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以及对人的主观判断作定量描述。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将评价系统的有关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以同一层次的各种要求按照上一层要求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和计算,求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值确定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方法也是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在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测量时,根据心理学家指出的人对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的研究结论,引入了九分位比例标度,按同等重要、稍重要、重要、明显重要、极端重要等判断级别,各自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标度,对同一层次中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获得判断矩阵的取值。通过这种方式确定每一层次中指标相对于其上支配指标的重要性,即为权重,然后逐层合成指标权重,就得到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综合指标权重和位次。

2.2总目标评价模型构建。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层次分析法标准的评价模型,对现有或潜在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是否适合进行旅游开发,以及适合何种程度开发的评价。本文构建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是基于层次分析法,遵循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旅游开发的相关评价标准,所建立的四层三级指标模型树(见图1),第一层为目标层,描述评价的目的,记作a;第二层为评价综合层,这一层次为影响评价的因素,是对于目标层的具体描述和展开,作b;第三层评价项目层,这一层次是对评价综合层的细化,即对于准则层的具体化,记作c;第四层评价因子层,这一层是对评价项目层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对项目层的具体描述和展开,记作d(见图1);评价模型包括4大类,14中类,42小类。

2.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各指标,在旅游开发具体的实际过程中,不同指标对其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各指标权重的问题。确定指标权重,我们采取层次分析法与德尔斐法相结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学、广西师范学院、桂林师范大学、钦州学院以及百色学院等多所高校的24名专家、学者,就文中最终修订的评价模型及其中所包含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的判断级别,以9,7,5,3,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指标间相对于上一层次某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并适当提出修改意见。再对收回的征询表进行整理“综合”检验,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1.0,计算,所有专家的平均意见作为评价因子权重值,统计出最终结果,最后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综合评价层的cr=0.0136<0.1,通过一致性检验,所得权值有效。从排序结果来看,“开发条件”与“相关利益者”占权重最大,均达0.4207,是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因素,“开发潜力”、“开发效应”两个指标所长权重相对较小分别为0.0965、0.0621,但这两个指标是评估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持续性及影响的重要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必不可缺。评价项目层14项指标的值均小于0,通过一致j性检验,所得权值有效,且根据权重值排列,从大到小的依次为:“政府因素”、“资源价值”、“社区居民”“资源吸引力”、“产品竞争力”、“资源影响力”、“企业因素”、“遗产保护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品衍生力”、“设施状况”、“客源市场条件”“文化效益”(见表3),从排序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资源的条件、资源的保护、政府的具体政策与措施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具体所带的效益是作为旅游开发的评估的补充要素。评价因子层42项指标的权重也与综合评价层、评价项目层基本保持一致,具体权重有大到小依次为:政府投资开发措施0.1917、历史价值0.0998、政府投资开发政策0.0958、游憩观赏价值0.0626、资源文化含量0.0476、开发居民参与度0.0415、文化价值0.0382、同类产品竞争力0.0327、知名度0.0313、居民对开发的态度0.0261、企业实力0.0246、企业对街区保护认知0.0246、科学价值0.0232、遗产原真性完整性0.0217、认知度0.0197、丰富居民生活0.0178、居民保护意识0.0165、就业促进率0.0155、资源级别稀缺度0.0151、艺术价值0.0147、旅游设施状况0.0119、可衍生资源的规模0.0115、可衍生产品的类型0.0115、资源开发创新潜力0.0106、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播0.0093、产品可替代性0.0088、适游期0.0087、美誉度0.0083、遗产保护普及状况0.0073、客源市场范围0.0071、对区域经济带动0.0059、管理及服务水平0.0049、提升居民认同和归宿感0.0046、基础设施状况0.004、客源市场消费力0.0039、资源多样性0.0034、投资回报率0.0034、产品互补性0.0033、遗产丰度规模0.0032、促进文化创新0.0031、促进内外交流0.0024、客源市场规模0.0022。

3结语。

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开发条件”、“开发潜力”、“利益相关者因素”和“开发效益”四个方面初步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四层三级指标模型树。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进行各层次各项目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得到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这些指标和指标的权重可以应用到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当中,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为其今后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模型,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八

[摘要]文化是旅游业创建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要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

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发展旅游业、向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迈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旅游;城市;品牌。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经营活动都具有强力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

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明显。

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游客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

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它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是旅游业的顶梁柱。

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旅游文化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一方面,它包括具体的客观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加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

城市旅游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关系,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

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

二、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

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如万里长城、金字塔体现了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成就及审美观念。

文化是一种发展力量,它能改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发展。

文化因旅游得以广为传播,是旅游发展的灵魂。

旅游则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因文化更富魅力。

旅游文化是因为旅游活动而产生,为旅游活动而整合的文化,从其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与文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因而应把旅游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与文化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为旅游文化产业。

对旅游文化的创新,主要是人的创新和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并建立现代旅游企业文化。

三、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城市旅游的主要资源为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无形文化遗产包括音乐、戏曲、传说、历史、文学、民俗等。

文化旅游正成为一种备受青睬、生机盎然的旅游形式。

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同时,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及经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也是竞争的需要。

未来城市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质量和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

文化是旅游业创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品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的建议。

1.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培育关爱文化,增强民众凝聚力和创造力,共同发展城市旅游文化,保护城市旅游文化遗产。

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打造极具创意的旅游文化项目。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联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2.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城市。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的身份象征和魅力所在,要突出旅游形象和城市品牌的统一性。

要大力推动城市品牌的塑造,推进文化与旅游的城市品牌。

现代城市的发展表明,经济是现代城市的力量,景色是现代城市的形象,文化则是现代城市的灵魂。

要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以文化旅游促进环境再造,实现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双丰收。

3.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目的地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

城市文化是城市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市一般都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具有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古道、古代建筑等,反映了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文化史、民俗史、政治史。

搞好规划建设,凝聚文化个性,增强城市文化的特色、生命力和凝聚力,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营造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旅游文化的品位。

这对于提高旅游行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

以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为依托,打好“文化”牌,做好“山水”文章,丰富旅游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整合旅游资源,打破区域壁垒。

文化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张家界、九寨沟、丽江等成功的案例,说明在经济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去克服困难,就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创新文化服务旅游经济模式。

优化旅游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意识和文化意识,可参照“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大型文艺演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6.了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当代需求与消费文化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在获得物质文明较大程度的满足之后趋向于追求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

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游客的层次不断提高,对旅游的要求不只是局限在趣味性、观光型了,更要求其体现文化及历史内涵。

因此,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开发格局,由观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生态型转化。

旅游文化具有多样化性,有历史文化、景色文化、建筑文化、农家文化、名山文化、艺术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等。

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要突出特色,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政府搭台,旅游唱戏,景区受益的旅游节庆活动或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地方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内涵,不断赋予旅游文化以新的内涵。

要把独特的城市风貌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做成旅游品牌;把具有百年历史的风貌建筑、历史、名人故居等串成精品线,成为吸引游客、聚集人气的特色品牌。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

发展城市旅游文化。

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可以参照该模式,结合各城市实际,发展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九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和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进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有关滨海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海旅游消费文化研究和滨海旅游经营文化研究两大主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性,探究旅游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内滨海旅游文化;滨海旅游消费文化;滨海旅游经营文化文化,旅游业,利益相关者。

引言: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十

旅游现象在今天已是深入人心并为普通大众触手可及的东西,因此,我们实有必要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旅游现象的规律性运动有切实的把握。旅游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在历史上可能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然而把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还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并且这种研究一直主要地还是限于对旅游世界进行的某种直观的描述。

旅游的本质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作为内核的审美与愉悦的规定,到它所展示的一般属性,直到其外部可见的特征,甚至由这些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旅游行为特点,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认识旅游的全貌。旅游的本质与特征也会为旅游行为的倾向性的表现规范出一个适宜的阈值。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当然这种目的最终会反映到整个旅游过程中,这同时也使我们得以通过旅游的外部特征反观其本质的规定。旅游的特征是使旅游与其他具有相同目的的行为相区别的根本标准,它们使旅游成其为旅游。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是由旅游的特征决定的,或者说,旅游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孕育旅游行为特征的温床。

二、旅游的本质规定。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旅游具有审美属性。

叶朗在1988年1月20日的《中国旅游报》上曾撰文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虽语焉不详,但谈吐率直,令人警醒。而在沈祖祥看来,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复合体”,“旅游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个内容”。冯乃康先生则更加明确地认为:“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因此,“旅游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生活是通过美感享受而获得的。因此,旅游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王柯平也认为:“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而俞孔坚则指出,“观光旅游是景观信息的探索和景观知觉过程,是一种景观审美活动”。

从旅游发生和运行过程上看,由于审美和自娱是旅游的内核,因此,旅游就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并且是在个人的意愿、志趣支配下受个人支付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不管是以散客或组团的形式旅游,均是如此。这种目的性行为,是旅游主体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并以审美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旅游的主客体各自都不是旅游,但构成旅游发生的条件。另外,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可以看到它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在于二者在不同的水平上,并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旅游审美终止于自我水平,其审美认识不以任何形式外化于他人,而艺术审美创作则以成果形式外化于他人。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消耗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而非人化)的美的恩赐,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所以,旅游无疑是消费行为,不是生产行为。

然而,旅游消费有大不同于日常消费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而这些均决定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旅游所具有的外部特征。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所具有的休闲属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审美体验,在旅游的全过程中,总是自然天赋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占居着主导地位,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的一致的品性。

2、旅游是发生于自由时间的行为。是一种休闲方式,但与其他休闲方式相比,旅游在使用自由时间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要求用于旅游的自由时间的相对完整性。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所具有的特征。例如,“中国古代的旅游就好像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里,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子,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朦胧,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以至于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追逐3s和今天普遍倡导的生态旅游,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四)旅游的特征。

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1)旅游的异地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

(2)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仅是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中某一时段上的行为。

旅游者按计划出游,也要按计划返回。

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例如,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以及各种复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旅游文化具有移动传播性、时代性、民族性、阶层性的特征。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二者关系:

我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客体的感悟和对撞以及与旅游媒介的交流和服务,是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社会关系总和。它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化。

随着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不断改变着旅游客体的状态;同时,旅游客体的存在,又在潜移默化中,凭借自身的特质,影响着旅游者的心境、心情,给予他们享受生活的力量。就如,松竹梅兰的坚强、高洁总能鼓舞世人一样。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能给予我们力量。所以,对于我来说,旅游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放松心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我静心,收心,修身养性。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十一

这一天,烈日炎炎,我们都准备去崂山旅游。

当我们早上到达崂山时,我们乘公共汽车观光。山上的岩石一个接一个露出来,好像要掉下来似的。看,许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里,这让我想:“哇,看!谁会不羡慕这样一棵顽强的松树,它斜着生长在笔直的岩壁上,仿佛它是固定的?”

当我们到达太清宫顶时,我们终于能够下车了。一群人沿着新修的森林小路下山。“下山!”我们大声喊叫,两个孩子跑得很快。下山的一路上都是台阶,我的腿马上就抗议了!

在山脚下,沿着宽敞的石路进入太清宫。啊,有许多参天大树,包括银杏树、山茶树和藤本植物。一些银杏树已经存在了1400多年,这太伟大了。在院子里,有一棵树没有叶子,被藤植物包裹着。葡萄树也有许多鲜艳的花朵。这两种植物几乎是不可分割的,在许多地方生长在一起。因此,每个人都称它们为“爸爸妈妈树”。

穿过龙头树,进入一扇门,有一棵更神奇的侧柏。许多年前它被雷电打垮了。它被烧焦了,烧了一个洞。就这样,它活了下来。它又高又大。太顽强了。真的太严重了。许多人钦佩他看着树干上的火的痕迹。

最后,我们看了所有的树。这些树有自己的特点和各种形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顽强的成长,这象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十二

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十三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其整合目标,应是在龙舟文化的主题形象指导下进行资源的联合开发,做到主题突出、彰显特色。

艺术体育旅游产品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处于不同时代,属于不同文化背景,但能优势互补、互为依托,服从于龙舟文化、龙舟精神这个主题的旅游资源进行多元整合,以减少竞争加强合作,提升整体形象和吸引力,促进汨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二、整合原则。

(一)突出独特性原则。

“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发发展的生命线。

龙舟竞渡在我国江南水乡是比较普遍的,汨罗的龙舟文化旅游资源要在群芳中脱颖而出的话,还得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

要突出汨罗龙舟文化资源的“源”与“原”的特色,强调其千年之“源”与“原”汁“原”味,把龙舟文化打造成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在开发中,突出汨罗地方特色,树立精品意识,多层次、多角度、多色彩地生动形象地展示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独特丰富的内涵。

(二)突出主题形象原则。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档次的提高,主题旅游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无主题旅游。

那种把彼此毫无联系的几个景点强行纠结在一起,让游客在互不相干的景区之间来回奔波的旅游项目,已越来越遭到人们的摒弃。

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旅游开发更要注意突出文化主题。

主题是一个旅游区的生命,没有主题的旅游区,游客看了之后就不会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同样要突出“龙舟文化”的这一主题形象,那么区域内旅游资源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整合,以打造龙舟文化旅游形象品牌。

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进程,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和线路,同时还要充分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在海内外市场上树立龙舟文化独具魅力的旅游形象。

(三)强调文化内涵。

文化是当今旅游业的灵魂,文化旅游开发注重的是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在旅游资源规划整合的过程中要做好“文化”文章。

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汨罗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渊源、历史变迁、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民情、遗迹遗址、节庆活动、文物特产、名人轶事等资料是龙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首要工作。

因而,设计活动项目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品位,避免迎合部分游客心理而落入低级俗套,又要使人们易于乐于接受并参与体验。

(四)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文化旅游关键是要引导不同文化群体从不同角度欣赏旅游文化,绝不是鼓励“孤芳自赏”,而要善于吸引人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求得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协调一致的综合效益。

规划时要充分调查市场需求,选择目标市场,开发出受市场欢迎、适销对路的龙舟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是越来越受到旅游者欢迎的一种旅游形式,以龙舟文化为主题的汨罗文化旅游资源这一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形式,必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民族或地域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极为珍贵,一旦破坏,便不可能再恢复。

因而,要注意保存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

汨罗龙舟文化旅游渗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因子,是“楚文化”的活化石。

汨罗旅游管理部门成立时间较晚,管理理念落后,一度忽视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

今后要改变被动的政府保护,通过主动的经营性保护,改善经费拮据等问题,达到以发展促保护;改变以往静态的维持保护,通过形式多样的动态的风情繁衍,以活化促传承。

旅游管理部门应大力提高管理水平,把握好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度,既不能无所作为,使一些无形文化旅游资源面临快速枯萎的现状,也不能过度地商业开发,否则使文化变味,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要在全面保护龙舟文化区自然风光、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前提下,精心整合,开发和保护并重,实现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杨罗生.竞渡本招屈考―兼论龙舟竞渡的起源与其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06,27(6):48~52.

[2]刘石林.汨罗江畔屈子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旅游文化的论文篇十四

旅游饭店,顾名思义,是为旅游而准备的饭店,同时,在经营管理评价方面,旅游饭店也应区别于普通饭店,打造出具有自身饭店特色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本文将对该体系进行研究。

一、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1.确定完整的评价范围。

在旅游饭店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中,应该有明确的方向,明确所需要评价的具体范围,认清旅游饭店的具体服务对象是旅客,不仅仅要关注饭店自身的食物品质,同时也要了解旅客的满意度,以及员工对于饭店的满意度。如果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评价范围,那么整个评价体系也就不会真正的完整。在一家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范围应该足够广泛,包含旅游饭店所需要评价的所有内容,同时又不过于烦琐冗杂,应该使所包含的内容精炼完整,贴合饭店自身。

2.根据饭店的不同情况构建体系。

现如今,国内外的旅游事业都在飞速发展,旅游饭店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所以对于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饭店自身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因为存在国内外生活习惯不同、旅客消费水平不同、旅游景点不同、饭店特色不同等情况,所以旅游饭店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因地制宜,贴合饭店自身情况,“量体裁衣”,构建一个与旅游饭店自身情况吻合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

二、目前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范围不完整。

在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中,有很多饭店仍然抓不住重点,不明白评价体系是针对哪些方面问题做出的评判。有的饭店避重就轻,只关注表面问题,不去深刻思考饭店的长远发展;有的饭店则盲目关注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没有针对性,评价内容中出现过多的冗余,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得不到高效的反馈,这样的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反而拖慢了饭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设明确规定评价范围,而不是得过且过,根据管理人员的自身情况来确定需要进行评价的范围。

2.缺乏针对性。

众所周知,最好的不一定适合,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道理浅显易懂。然而很多旅游饭店在构建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刻考虑到自身饭店的实际情况,而是完全的照搬照抄。不考虑饭店规模大小,直接将知名企业的评价体系应用到饭店中,不考虑实际情况,过于脱离现实,使评价体系不能很好的'应用,降低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在某种程度上拖慢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个不合适饭店自身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存在或许并不能在饭店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在某些方面影响饭店的未来发展。

3.对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不够重视。

就目前来看,很多饭店的领导阶层对于经营管理评价体系都不是很重视,认为只要饭店有盈利有效益就可以了,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为了旅游饭店的效益服务的,既然已经有了足够的效益,那么旅游饭店中是否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种理论相信很多领导都会认同,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短视,如果没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那么久而久之,饭店的内部将会积累很多弊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旅游饭店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1.明确旅游饭店评价范围。

在一家旅游饭店中,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饭店未来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所谓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就是要明确该体系的涉及范围,即——经营、管理、评价三个方面。在饭店的经营中,主要涉及的是食品营业收入、住房收入和房间入住率,以及员工工作的效率等方面,接下来会有介绍。在任何企业中都不会缺少管理这一个环节,在一个旅游饭店的管理中,包含着饭店的方方面面——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最后一点就是满意度,满意度不仅仅是针对顾客的,同时也要关注饭店员工的满意度(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会详细介绍)。根据以上的论述,笔者整理了一个结构图,来明确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具体范围。

2.提高对于经营评价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旅游饭店的领导阶层,只有领导对评价体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饭店的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地应用于饭店,为饭店未来的发展提供帮助。在这里,笔者建议旅游饭店的领导阶层应该“多听多看”,不仅仅关注外界变化也多关注饭店自身,同时提高领导自身对于评价体系的认知,这样才能认识到评价体系对于一个饭店的重要性。

3.关注员工满意度。

一家饭店中,员工大多是工作在基层的,地位不高也没有决策权,但是他们有和旅客接触的机会,同时能关注到饭店的每一个角落,了解饭店自身存在的弊端,所以员工的满意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也一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总结。

本文通过对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从而分析了我国旅游饭店经营管理评价体系的现状。经营管理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了经营业绩、管理水平、顾客及员工对于饭店的满意度三个方面,同时文中也给出了具体的构建模式,当然,再具体构建过程中,仍然要切合饭店自身来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106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