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38:26
最新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模板18篇)
时间:2023-11-26 15:38:26     小编:灵魂曲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也是教学的依据之一。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案名字6]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一

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教、学法观察、讨论、交流。

1、引入。

(1)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2)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4)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事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二

1、通过相互交流了解认识一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特点。

2、通过调查活动了解当地的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情况。

3、增强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知道一些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的特点。

让学生意识到对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野生生物的保护。

活动手册、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的`图片或影视资料、当地野生生物的相关资料。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哪些野生的动物或植物?”

“动物园的老虎算野生动物吗?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受人干扰少的生物才算野生生物。”

二、探究过程。

1、介绍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1)了解《野生动物保_》和自然保护区的规定。

(2)交流介绍自己知道的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包括红树林、丹顶鹤、藏羚羊等野生生物。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它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木本植物,红树林起到海岸森林脊梁的作用。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3)写出保护野生生物的理由。

(4)小组交流。

2、调查当地的野生生物。

讨论野生生物当前的保护状况及在野生生物的保护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3、小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2.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3.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2: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教师: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想。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四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不清楚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2: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但是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3: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但是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五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第四课时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六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准备三棱镜、手电筒、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太阳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作出猜测: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根据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实验。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证明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4、启发思考,课后用大碗、平面镜、纸屏、水等材料进行研究。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电灯光、手电筒光、蜡烛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五、总结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研究的结果和自己的收获。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七

1、在玩色中感受颜色的变化现象,学编诗歌――色彩谣。

2、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3、学习词:绿、橙、紫。

1、幻灯机一部,画有红、黄、蓝三色花的明胶片一套,装有红、黄、蓝三色的滴瓶小试管三根。

2、每张桌上放两份装有红、黄、蓝三色水的滴瓶,每个幼儿三个小玻璃瓶、三根棉签、两张纸。

(一)、认一认。

1、出示有三色花的`明胶片,让幼儿观察并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提问: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学习词:红、黄、蓝)。

2、以变魔术的形式叠合或分开两种颜色的明胶片,让幼儿感知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好奇。

(二)、试一试。

1、让幼儿人人都来做“魔术师”,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两种或三种颜色自由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如将红、黄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橙色;将蓝、黄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绿色;将红、蓝两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紫色;将红、黄、蓝三种颜色水分别滴人空瓶,轻轻摇动,就会变成黑色。

(三)、画一画。

1、你变出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学习词:橙、绿、紫、黑)。

2、你能用变出来的颜色画什么呢?(让幼儿用棉签分别蘸变出的橙色、绿色、紫色和黑色自由画面)。

(四)、编一编。

你们用变出的橙色画了什么?

(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橙子。”)黄、蓝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绿色画了什么?(启发幼儿编出诗句“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竹子。”)。

红、蓝两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紫色画了什么?

(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红、黄、蓝三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们用变出的黑色画了什么?(启发幼儿编出诗句“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珠子。”)。

(五)、念一念。

1、请幼儿朗诵自编的儿歌。

2、鼓励幼儿为自编的儿歌取名字。

3、教幼儿学念儿歌,可以集体、分组或请个别幼儿学习朗诵。

将活动材料放在科学角里,让幼儿探索用其他颜色的颜料变出更多的颜色。

附:色彩谣(幼儿自编的儿歌)。

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橙子。

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竹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珠子。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八

温度的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温度计、天气预报等等,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分享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模板给大家参考!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5、教师小结。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九

第三单元植物在成长。

一、教学内容。

《种子发芽了》《茁壮成长》《硕果累累》。

二、教学要求:

认识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种植植物、果树,让学生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植物的成长、开花、结果这一过程,认识植物生命的历程。

1、认识植物的种子。

2、知道种子萌发时的必备条件。

3、植物在茁壮成长时需精心培植,观察、记录并相互交流。

4、了解一棵完整的植株的组成部分。

5、总结交流并描述植物的一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植物的一生和不同植物之间的差别。

2、如何种好植物并记录它的成长过程。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二课时课题1、种子发芽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设计实验。

2、观察、研究、记录水、阳光、空气、温度、土壤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观察、记录种子在播种后的成长、变化。

4、认知塑料薄膜的使用和温度的关系。

重点:要让同学们认识实验在学习科学中作用,认真、细致、观察、记录、交流的科学态度是实验的基本条件。

难点:落实科学实验的每一步骤。

教学方法:实验、指导、共同研究。

教具:花盆、种子。

板书设计:种子发芽时的必备条件。

1、充足的阳光。

2、适宜的'温度。

3、足够的空气。

4、适量的水分。

5、适当的养料。

6、好的土壤。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课后心得:由于在课堂上讲解植物比较抽象,而校园的植物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同学们认为植物似乎与他们的学习关系不大,实验不好展开。

课内作业:种子在自然界的生长到死的过程(24)。

课外作业:实验种植小植物。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在《植物在成长》这一单元中主要是认识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认识植物就应从植物的成长过程开始,我们现以种子的认识开始。

1、植物的种子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展示种子区分种子与瘦果和硕果的不同,防止把瘦果和硕果误认为种子。什么是硕果:硕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是禾本科特有的类型,许多硕果被人们当作粮食使用,如水稻、小麦、大麦等,什么是瘦果?指小形干燥、果皮坚硬不开裂,内有一粒种子,由一心皮形成的果实。

2、种植种子,首先准备好花盆、种子,按教材要求分两组实验,一种是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实验(包括阳光、温度、肥料、土壤、水等),一种是在缺失某种条件下的实验。

对种子的要求是:生长发育期短、根茎、叶、花、果实明显的植物,通过学习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植物的一生”的概念。

3、总结交流,植物成长的必备条件,课内作业见板书设计。

4、家庭作业:在家种植一或二种植物,把它的成长发育这一连续过程通过观察研究、记录下来,清楚了解植物的一生。

名词解释:

果实=种子+果皮=花萼。

种子=胚芽+胚轴=子叶(胚乳)+种皮。

种子:花生米、西瓜子、蚕豆、绿豆、杏仁、桃核、芝麻、葵花籽。

果实:苹果、葡萄、西瓜、豆角、葵花、玉米粒。

第三课时课题2拙状成长。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运用实事求是的精神:观察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器官的作用,探究根茎的作用,理解空气、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观察、探究、记录并描述植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重点:认识一株植物的组成部分并能找出与它相同植物的同类。

难点:如何分别一朵花的雌花、雄花。

教学方法:探究、指导。

板书设计: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哪些?

花柄、花托、花萼、雌蕊、雄蕊、花冠。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同学们:观察、记录、分析是探究科学必须具备的,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你所提出问题的答案,结合本单元,如果你每天认真观察了你所种植植物的状况就会发现,植物每天都有一定的变化,如果你认真记录了它的一生的成长过程,那么你会有很多发现,当你种植的植物最终开花结果,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你在其中精心呵护,你会为你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而你所学的知识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

1、一棵黄瓜植株的组成部分。

根、茎、叶、花、果实。

很多植物都是有这几部分组成,当种子长成植物,种子就消化了,植物的成长靠的是根茎叶吸收养料,但主要是根,最后开花结果。

2、观察。

观察植物的花。

我们观察一朵桃花的组成部分,发现它是有花柄、花托、花萼、雌蕊、雄蕊、花冠六部分组成,那么花是不是一样呢?大家讨论一下,如果有可能组成部分多观察,几种做一下比较。

3、花蕊的认识。

花蕊分雌蕊和雄蕊,不是每朵花都有雌蕊和雄蕊,一朵花中如果雌雄都具备称为两性花,缺少一项者称为单性花。

第四课时课题:硕果累累。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让同学们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感受植物世界多姿多彩的一个过程,所以要有恒心。

1、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

2、认真填写小科学记录本,描述植物的一生。

重点:植物的多样化、异样性。

难点:能否种植、观察、记录一棵植物的一生。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直到。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植物的一生从发芽、幼苗成长、开花结果到最后衰老、死亡,整个过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完成,寿命不超过一年的植物,叫一年生植物,植物的分类很多,形态各异,有开花的、有不开花的,有结出果实的,也有不结果实的,各种形态都有,但它们的一生和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贡献给人类的有精神世界的、也有物质世界的,所以说它带给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了解它们就是了解自己。

一、了解一些主要类型的果实。

(1)聚会果:一朵花中有很多相互分离的雌蕊,由每一雌蕊形成一小的果实,并相聚在同一花托上形成果实,称为聚会果,如:莲、草莓、蛇果。

(2)聚花果: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聚花果:如桑、无花果。

(3)单果:一朵花中只有一枚雌蕊,由该雌蕊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单果,如苹果、桃、扁豆。

msn(中国大学网)。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3、小组交流: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一

第四单元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学内容:

《认识太阳》、《太阳,我们的朋友》。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念,其运行规律是怎样的?

2、如何利用太阳能的调查和实验。

3、太阳的一般运行规律,如何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和判断时间。

4、利用太阳高度测量仪来确定时间和太阳高度的变化。

5、简单认识我国古代的科学仪器和二十四节气,从而认识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太阳给人类带来了生命的源泉,没有太阳世间一切生物将不复存在。

2、认识如何让太阳能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更广的前途。

四、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课题认识太阳。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认识太阳与地球以及在地球生存的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联系。

2、科学地认识太阳带给我光明和温暖时应注意还会给我们带来某些伤害。

重点:激发同学们参与科学研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指导、讨论。

板书设计:太阳的基本知识。

太阳是银河系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的体程是地球的130万倍,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只有二十二万分之一。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互联网。

教学过程:

认识太阳是我们人类利用太阳能量的前提,科学地利用太阳能是我们人类未来的发展更加辉煌,我们知道,就是目前来讲,人类社会面临着能量知缺,地球资源枯竭的时代,地球能源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地球环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太阳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无限量的天然能源,科学地认识太阳、利用太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又一光明前途。

1、认识太阳(见板书)。

2、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这是我们大家都感受到的,同时,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可以座椅实验,你将一株植物放在不见阳光的地方可能不久它就会死。为了证实这个观点,你可以一试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我们人类离不开的,如果没有了光世界将一片黑暗,如果没有了热量,世界将是一片寒冷,任何生物将不可能生存,所以说,如果没有了太阳,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生命。

3、太阳有多大?

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平方米,直径139万千米,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二十二万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

第二课时课题认识太阳。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让同学们了解如何摄取太阳能的最大热量。

2、太阳的能量很大,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到达地球,但足以使地球上一切生物得到生命活动的能量,如何利用太阳能的最大能量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

重点:调查太阳能的用途,以及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有那些。

难点:做好科学利用太阳能的调查、记录。

教学方法:指导、实验。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1、同学们分组作小实验:

各组准备塑料袋两种:一种黑、一种白,温度计两个。

在两个塑料袋中装满同量的水,放在同条件的太阳光下,记录同样时间两个塑料袋中水的温度。

各小组将记录数据汇总、交流、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2、调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利用太阳能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各种设施,结合我们学习的课文查找资料,扩展寻找太阳能为人类利用的范围,把已使用的`方面记录下来。

在这小节中,主要是通过同学们亲身实验搜集、观察、测量的事实和调查的证据,了解人们对太阳能的应用,引导同学们体验观察、测量,调查在科学在探究活动总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重点让同学们了解科学利用太阳能不仅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问题,而在环境保护,人类生命质量问题起着重大的历史性的作用。

第一课时课题太阳,我们的朋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学习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是人类的本能,观察太阳我们的朋友带给了我们什么。

2、学习如何科学使用测量仪器,科学采集数据,记录、认识采集数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重要意义和作用。

重点:能用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测,采集数据并做记录。

难点:科学观测太阳的高度,理解太阳高度与时间和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指导。

教具:太阳高度测量仪、记录本。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一、太阳,我们的朋友。

我们上一小节已经学习调查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前景,其实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已经利用太阳运用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如他们利用太阳来判别时间和方向。我们今天学习就是如何来认识太阳的一天的变化和时间、温度以及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的关系。

二、什么是太阳高度:如何测量?

太阳高度是指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

我们测量太阳高度,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在测量时做好测量记录,正确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

三、培养同学们搜集事实与证据的能力和意识。

四、结束。

第二课时课题太阳,我们的朋友。

课型:观测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黑白塑料袋在同水量,同时间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所测的温度判断接受太阳光的能力。

2、利用太阳高度测量仪观测、记录来促进同学们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正确使用观测仪器。

难点:认真观测、要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观测来不得半点虚假。

教具:温度计、塑料袋、太阳高度测量仪。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在观测实验中指导同学们正确使用仪器,认真做好记录,仪器分小组应有专人负责仪器的使用,不得损害仪器。

在一节课中应有三次精确的观测记录,各小组同时间记录、观测。

在黑白塑料袋中装水1-2升,同时间、同水量看谁的温度升的快。

第三课时课题太阳,我们的朋友。

课型:科学自助餐。

教学目的: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人类利用太阳观测时间、发明科学仪器的智慧。

总结在这一单元中同学们在科学探究和实验中学习的经验,相互交流。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运动周期确定二十四节气。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总结。

所用参考资料:教参。

教学过程:

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科学发明,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它是长期的观察、记录总结出来了科学结晶,从而知道科学探究是艰苦的,不是一朝一夕凭空而来的。

msn(中国大学网)。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0000000与1亿)。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1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a先数出100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b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100粒大。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1亿粒大米约重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400克,200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365天计算)。

2000000÷400=5000(天)。

5000÷365≈14(年)。

过渡: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14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每人节约1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13×2000000=26000000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25000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展示(口袋、卡车)。

d.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0000÷400=65000(天)。

65000÷365≈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3题:

点击出示活动主题二。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9年了。

四、矫正反馈,迁移升华。

1.对比辨别,找寻推算规律。

2.课堂练习:推算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出示。

对于换算好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请看大屏幕。点击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学校操场、珠峰比较。

2.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次感知。

a.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地球赤道有4000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树木200万棵。

c.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要高。

d.中国移动6月底的财务公布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e.新明日报202月26日电,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f.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五、评价反思,加油充电。

1.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都是先测量少一些的数量,再进行推算。

2.布置课后研究作业:

课外活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关于“1亿”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并填表。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三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5、教师小结。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社区”及评价标准。

2、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创建绿色社区或者生态村展开讨论,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搜集绿色社区的相关资料和课件。

一、情境导入。

指导学生观看国家创建绿色社区的有关录像与图片,认识绿色社区的`标志,理解绿色社区的含义,了解国家建立绿色的宗旨与要求,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探究。

1、学生说一说对绿色社区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观察图文资料的感受,讨论自己对绿色社区的理解与认识。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小结。

2、学生对绿色社区的评价标准提出大胆的猜想,思考绿色社区、生态村的评价标准包括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生制定自己心目中的绿色社区的评价标准并展开交流。

4、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完善评价标准。教师展示准备的课件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拓展延伸。

1、学生思考:建设绿色社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2、学生交流评议,教师小结。(提示:注意结合当地和学生实际)。

四、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五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一、引入: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六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我们的身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我们的身体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我们的身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的.身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身体的结构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身体的结构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结构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身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七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1-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1-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1-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1-5《溶解的快与慢》。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1-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声音》单元。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1《听听声音》。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声音的变化》。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7《保护我们的听力》。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3.《天气》单元。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通常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3-2《天气日历》。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3《温度与气温》。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3-4《风向和风速》。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5《降水量的测量》。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6《云的观测》。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4.《我们的身体》单元。

·***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有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4-1《身体的结构》。

·***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

4-2《骨骼、关节和肌肉》。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4-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4-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

·***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4-6《口腔里的变化》。

·***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篇十八

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猫、鸽、龟、青蛙、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教、学法观察、讨论、交流。

1、引入。

(1)回顾已往观察过的动物。

(2)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

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班级交流,适时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

(4)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事物?它也排泄废物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203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