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我们思考、反思并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写总结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阅读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一
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
从目前国内可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材看,各个专题的设置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样板戏研究朦胧诗研究等等。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章节体系上,做出更为切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如将鲁迅与周作人的章节合而为一,将样板戏与红色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自设教材上没有的专题,等等。
既为专题,就意味着专题的内容不应面面俱到,而宜专而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深入化。这种深入,还得顾及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范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辛辛苦苦地准备、在某一届学生中教学效果较好的内容,换一届学生再上,就有可能对牛弹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专题教学,还有个研究学情的问题,得因材施教,实时做出调整。那种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师不是有研究地教,学生不是有研究地学,就会失去这门课程应有的特色、从教师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研究地学,却不那么容易办到。因为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人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是看看热闹,甚至不乏混学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不能强迫学生应该怎样,但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可以怎样,却是可能做到的。
培养研究的`氛围,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一般是采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督促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尚存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发言的方式,由学生逐个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听取的过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样改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做研究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都会渐渐养成习惯,配合教师的教学。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既然带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然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与我们的教改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己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大胆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翻转课堂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吸收内化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常常会遭受挫败,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翻转课堂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则放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实现、在课前的信息传递阶段,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甚至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不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闭卷笔试或是写作课程小论文等常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谓低,却也缺乏新意,很难看出学生经过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学习后所取得的实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实效。为此,我们就要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设计出与本门课程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撰写研究综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自定研究对象,如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写一篇有关这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综述。内容要求写出学界一段时期(如最近三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概况,以及自己认为的空白点及有待深化的地方。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考核方式灵活,它带有研究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他们将来写出有新意和独特见解的毕业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二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1.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1.3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2.1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2.2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2.3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三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
·2017年中秋吟月原创诗话。
·黎族长篇小说创作探析。
·浅论黎族题材小说创作_局限中的轮回。
·当今。
散文。
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浅谈网络文学与时代文学的发展。
·论温建生诗歌中的“火车情结”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四
目前,我国具有很多出色的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将我国优秀的现当代作品向外译介,使我国的作家走出国门,使我国的文学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将是我国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不足之处。
第一,英译作品的国外影响力比较小。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翻译家、作家总会翻译大量的外国文学著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拿来主义,但是在这期间,我国翻译家将本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将其推出过门的却少之又少,和国外译作相比,不管是从量上还是质上,我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力都是不高的。对我们来说,很多外国作品、外国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很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家了解的却不多。
第二,译文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一般而言,很多名著都是在名译的作用下产生的。经过著名翻译家叶君健、朱生豪等对罗曼罗兰、安徒生、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作品的翻译,我国读者对这些西方作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我国很多的中译英翻译者们,因为本身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导致翻译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由于翻译问题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果我国对我国优秀作品的翻译不到位,就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轻则使外国读者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使文学作品远远偏离文学译介的标准,重则损害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对于汉学家来说,因为他们并不是非常熟悉我国各种民俗风情,所以在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也是避免不了的。在recollectionsofwesthunan中一共有11篇沈从文的作品,由于翻译作者对在二三十年代的湘西情况、湘西的方言并不是非常熟悉,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在理解上的错误。例如,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原来这小妇人虽生在不能爱好的环境里,却天生有种爱好的性格。”,其相应的译文为althoughthisgirlwasbornintoanenvironmentnoonecouldlove,shewasalsoanbornen-thusiast.这句中“爱好”的译文是错误的。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不足之处的解决对策。
对一个国家而言,精神文化是本国的软实力。尽管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好,但是我国文化的发展影响力却相对落后,很多外国读者并不了解我国的优秀作者。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渴望还是很浓烈的。文学作品并不像仅仅介绍东方文化的书籍一样,它主要通过真实性的生活来反应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精神、心理等,这样能够加深外国读者对我国人们的基本情感、生活细节。因此,我国文学作品汉译市场的情景还是非常好的。怎样翻译出高质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重视对中译英翻译人才的培养。根据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华侨翻译家、华裔翻译家是我国中译英主要力量,由于他们身处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具有特别优越的条件,不但激发着他们对翻译的积极性。西方国家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会给翻译家很高的荣誉。在我国,巴金、叶水夫等翻译家也都获得过来自别国的奖励。因此,我国也应该对翻译工作者制定相应的翻译奖励,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积极性。
第二,政府应加大鼓励扶持政策。很多国家对本国文学的对外翻译都是十分重视的。例如,英国为了使本国的文学作品能够走进我国市场,在1995年制定了相关推进计划,为中国出版社购买法国作品图书的版权。在2006年,我国为了能够使本国文学作品出现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推广计划,即国外出版机构只要获得国内出版机构版权,就会获得免费的翻译资助。在2007年,我国作家协会为将我国100部左右的现当代优秀作品出版版权出售给国外出版机构,建立了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工程。对该工程,很多出版商都表示赞同,不过,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阅读喜好、阅读需求、审美习惯等,还有外国文学作品的消费市场,我国最好选择一些最能体现我们中国人情感、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避免选择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国作家向国外的不断发展,才能更有助于我国文学作品能够真正走入外国读者的心中。
尽管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经济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目前,我国的现当代作品有很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时刻坚持文学的民族特性,还要不断提高文学译介的工作强度,使我国的文学作品真正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学形象。因此,我们应该从选题着手进行,制定适合于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英译汉的发展计划,建立一支由国内翻译家、汉学家组合的中译英队伍,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对翻译给予大力的经费资助,加强国内翻译家、作者、汉学家之间的沟通,不断提高翻译的质量,坚信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英译汉事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五
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世界,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预示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时代称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并不为过。
自然,我们的文学也难逃图像的侵袭。
因此,不少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谈“图”色变,认为文学正在被大规模地图像化,而原本属于文学的领域正逐渐被图像蚕食鲸吞。
有些悲观的学者甚至抛出了“文学消亡”的论调,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附和。
这里,显然是把图像作为文学的发展的消极因素来看待的,把图像看作是文学的对立面。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图像文化的出现对于文学自身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图像文化的出现来更好的促进文学的发展。
一
法国文论家热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称封面、插图、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内容和图像内容,将这些“附属物”正式纳入文学研究领域。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它不在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同时又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必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和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中文系的重要专业课程,也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会后能承担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工作的能力。这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当代文学这样的基础课的地位也在改变,课时的压缩看来势在必行。不管如何评价这种变化,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这门课的格局和内容、讲法也就必须有所变革。”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构想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有“应用”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参照。
一、精选教学内容。
高校(xiao)扩招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课时较多,一般安排为144课时。而在高校扩招后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所有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本素质理论课程,总授课学时几乎缩减一半。有限的授课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多样化,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接受对象,在教学中采取基础型的以史带论,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综合型的以史实带史识,突出文学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重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学术性追求带史的简单描述,强化文学史的问题意识。”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应以文学史实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细读。如当代文学中的新时期小说,以20个课时计算,3个课时作为文学史的讲授,余下的15个课时分专题来讲,主要讲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每个专题3—4课时不等。每个专题对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解读。这样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以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当前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讲授法”。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很少主动去阅读文本以及相关理论。学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并不能因为这样的缺点儿完全摒弃掉“讲授法”。因为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除讲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文学史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再适度的选一些文本以“讲授法”为主进行细读。除此之外的授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阅读——查阅资料——讨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读文本,然后查阅资料,在学生查阅资料之前,教师要设计有思索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问题不要过大过深,超出学生能力,就提不起学生研讨的兴趣;主题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解决,难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沈从文的人性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例如曹禺的《雷雨》这个作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忏悔只有虚伪的成分吗?可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评述。”“你是如何看待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爱情悲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后,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重视课程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一种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的组合。
具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和环节:
第一: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让他们讲创作体会和研究经验。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文学创作和研究,深受他们欢迎。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以及各种征文活动,学生的参赛作品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品。在这些活动中,由指导老师及时点评及排出名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师担任顾问,或其他课外指导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文学社团,自办文学刊物,使他们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探索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和提高诸如组织管理、调查采访,编辑策划、出版发行、等文学或社会工作能力。第四:观摩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并让学生撰写影评、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排演剧目:首先让中文系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弄清剧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把握剧本任务动作、表情、言语等,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这就使学生在排演剧目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把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抽象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准确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改编成适合演出本,这是一次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改编实践中,对过去难以理解的戏剧理论,如“戏剧冲突”“三一律”等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体会。
四、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环,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造成中文系的学生考前拼命记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只占整个评价分值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课堂发言、小论文的写作则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督促学生增加文本阅读量,也要将学生的读书笔记纳入课程考核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点评,并且写详细的评语和打分。这些考核方式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正视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专业教学的现状,积极进行种种尝试和探索,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模式,重建教育理念等,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仍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努力,才能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最后,我想要提的一点是高等教育在强调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更加“切实”的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伦理体系,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正如王冀生所说:“人文教育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既应该坚持本学科由“启蒙”与“革命”两种现代性价值所彰扬的实践性传统,更应该汲取“五四”新文学“立人”的精神资源,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a].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17.
[2]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3).
[3]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63页。
[4]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88页-189页。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七
高职高专院校扩招以前,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时间较多,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的增多,高职高专院校对现当代文学的课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课时大约缩减了一半。为此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教师就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关系。针对当代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有选择的进行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以是以基础性的以史带论,代表性的作家导读为主;研究性的强调学术性与史实的结合。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为此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以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的阅读。通过精选重要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注重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很被动的局面。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缺少主动阅读作品的动力和勤于思考、质疑以及创新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的摒弃掉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先讲史学部分,然后为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最后再进入讨论环节。教师在整个的环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加上调动了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
当前很大的一批学生很少阅读文本,不阅读已经成为制约现当代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针对学生不阅读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作品的方法。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具体的步骤分为下面三个:第一是直观文本,能够对作品的整体蕴含的情感有一个大至了解;第二是观看影像资料,在直观文本的基础之上辅以影像资料,能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第三是查看相关的文献或者是教材,能够让学生对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2.4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成长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这种文化背景投射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种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现当代文学发展受到商品大潮的冲击,作品逐渐的功利化。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为了避免使学生受到不良的风气和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构建一种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科学和追求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广大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在开始第一堂课时就应该将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正确的学习方法阐明,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2.5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期末考试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陷,新时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将基础性知识和培养发展能力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中闭卷考试依然是必要的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但是考试的成绩只占到学生整体评价的一部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讨论以及写作等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笔记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落实到年终的考核项目中。以上这些考核方式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相比较于单一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考察学生的能力。
3总结。
通过上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及优化策略的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依然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文本阅读的教学,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探索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改革中依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通过更多的努力和实践,最终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等都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八
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现当代文学来说,因为和理性精神的不断融合而使文学作品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所谓理性精神其实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中间包括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性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的理论精神等等。下文就对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进行讨论。
(1)关于科学性。
如果对现当代文学的内容和结构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现当代文学在主题和思路的创作中始终都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在现当代文学的形态构建中,科学理性思维对其因影响重大。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很大一部分曾经占重要地位的文学作品都对理性精神有所体现。而在现在,让人高兴的是,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渐渐地被现当代文学所接受,还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对现当代文学进行改写,也是为社会发展带来好的思想引导。
(2)关于现实性。
因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开始逐渐向现实性发展。在向现实主义过渡时,文学作品也在向自然主义逐步靠拢。注重文字和生活的相结合是现当代文学的原则,所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验,这种现实性的创作就为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作者来说,就应该把真实生活描绘出来,在经营文字的过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元素,用心来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
(3)关于进化性。
如果要问理性精神何时在现当代文学中开始快速发展的,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在自然科学的理性引导下,文学开始进行发展。天演论的推广,让中国文化受到了现实自然科学理性的冲击。在五四运动过后,中国文化发展之门就被一部进化论所打开,这对我国的文学创作也有所影响。在此同时,就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对理性精神有所表达。各行各业都是优胜劣汰,对于新文学创作的涌现也对文学和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就算是近代社会的形态变化不大,但是关于进化性的精神却也一直留在了文学世界中,带领着文学和社会的变革。
(1)关于人文精神。
社会上的真善美,就是在人文精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也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人文精神的三个含义,首先就是将人与动物进行划分,人在社会性、思维、文化素质方面都与动物有所区别;然后,重视理性和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意志。即尊重人权与自由。这种包含和批判的理性精神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不竭源泉。
(2)关于人道主义精神。
所谓人道主义,就是在对自己肯定的同时也友好他人。对于人道理性来说,就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相结合。而现当代文学中就对人人平等和自由进行强调。只有怀着人道主义思想的作者,才能用文字对人文理性精神进行表达。
(1)价值的批判。
社会的进步或者是朝代的兴衰,文学都对时代的变革进行着记录,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理性批判是我国文化发展所要前进的方向。尤其在五四运动后,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众多作者,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而直到现在,这种也没有被丢弃,而成为了现当代文学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这对社会的走向是有推动意义的。
(2)价值反思。
“”的结束也就是近现代反思的开始,人们需要反思,文学作品也应该对此进行评判,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写照。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正义理性。
如果说到正义理性,那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精神的象征,作为一种可以打败所有阴霾让人获得重生的理念。对于正义而言,是不会被时间或者地点所限制的,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里,从来就没有停止对正义的追逐,正在黑暗中的人们需要正义的理性精神来帮助他们得到希望,得到鼓励,可以让人们勇敢的寻求光明,追求正义。这也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理性精神。
四、总结。
在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中,因为有了理性精神的加入而减少了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许多困难,这就让一种新的文学发展局面得到产生,对文学作品注入一种新的活力与思想,文学作品充满着科学理性的光辉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如果从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的发展上来看,这种对于理性精神的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希望融入了理性精神的现当代文化作品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九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77、戴望舒诗歌与晚唐诗歌关系研究。
78、《围城》中女性叙述话语研究。
79、张爱玲小说中叙述话语研究。
80、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81、刘呐欧小说中叙事艺术分析。
82、穆旦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83、三十年代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研究。
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十
[摘要]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关键词]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
[作者简介]王卉(1976-),女,安徽巢湖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68)。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
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frontpage98等工具制作各类网页及特效图。
internetexplorer、netscape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8---至今《乡镇企业报》编辑。
*.9---1999.7《中国电影报》外国电影版记者。
*1997.9---1998.9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师。
个人简介。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对文字编辑工作一直很感兴趣,从中学时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并担任校刊的编辑工作。多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掌握了较好的文字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关注追踪社会热点的能力。我做事条理性强,乐于与人合作,平时喜爱读书、音乐等。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十一
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那关于冷门现当代论文选题是怎样的?下面一起了解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接受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应届毕业生针对某一选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学术见解反映其中的论述性文章。
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如何完成论文,都是十分关心,而且常常心中没底。
有些学生不知该如何对论文做选题,更多的学生则是对毕业论文写作到底有什么要求不清楚,不知从何下手,常常为毕业论文发愁。
毕业论文的写作确实对学生是一种挑战。
因此,探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提出规范的写作技巧及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
所以对一个初学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确定好选题,更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除了要考虑有无社会价值(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来做选题)、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资料来源的难易程度、时间上的保证等因素外,一个论文选题的确定有它的思路:
关资料信息出现;二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于这类问题,你有切身的感受;三是一旦你写得好就有机会被有关报纸、杂志采纳。
其缺点是,一个选题有许多学生选,大家搜集资料的来源差不多,写出来的文章七拼八凑,从内容到结构都差不多,难出新意。
指导老师看到这类文章自然不可能给出好成绩。
从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搜集资料的来源有网络、杂志,文章中使用的案例也差不多,照搬照抄的为多数,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
品牌研究是前几年最热门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太多,你就很难有自己新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选题下,你从另一个角度(不要与多数论文的角度一样),对标题重新设计,内容突出现在企业最关心品牌的问题作更深人的探讨,穿插具说服力的案例,也许会是一篇好文章。
冷门选题也是相对而言的,对学生来说,也就是选得少或不选,资料搜集较难的选题,但也必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指脱离经济生活,太陈旧的选题。
如笔者去年出版了《招商学》一书。
我们在做这么一个选题时,就发现几年来全国招商引资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市场上描写招商引资工作的书也有,但极少,各地招商引资以各部门为主都编辑了手册,但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尚没有;同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各招商引资机构缺的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指导他们具体工作的工具类性质的书。
招商引资机构有许多的实例,但很少有人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一年中,搜集资料的困难太多了,似无资料可搜集,只能从边缘学科中去参考和借鉴。
因此,选择这一类“冷门”的选题更容易获得写作上的成功。
是选“热门”选题,还是选“冷门”选题,这要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定。
“冷门”选题搜集资料难,你会付出比别人多的劳动,但往往会有好的收获,即论文成绩高于别的同学。
2、大题与小题的选择。
大题涉及面广,可写的东西多,但不容易写深,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只能是泛泛而谈,也容易出现漏洞。
如在这个大选题下选一个小选题: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构想等就可将文章写得深入了。
小题虽然可集中精力,但也不能太小,没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又可能达不到毕业论文的要求(5,000字左右),从而把自己限制得太死,搜集起来的资料也没办法安排到文章中去。
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来说,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定不宜宽泛。
如“论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某某公司股份制改革谈起”。
这四个题目,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具体。
相对而言,写作难易程度也一个比。
一个容易。
3、选题与实践的结合。
选题无非有二种情况:一是确定选题后搜集资料,有局限性(一般学校都这样要求);二是围绕某一方面,在占有资料基础上或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小的选题(这种较科学和合理)。
如果你遵循正确的选题思路,确定好选题以后,开始搜集资料,撰写提纲,按要求写出论文固然最好,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你们的毕业论文实际上是在你们下个学期参与实习或实践,或就业一段时间后再完成,毕业前夕再交回学校。
这样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有的学生受到实际工作的启示,或受实习环境的影响,觉得原来在学校的选题太大难于写好,不如换一个小一点的题目,比较容易把握。
这就结合实际工作对选题作了变动,更具现实意义。
这时,学生应该主动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指导老师同意后再作变动。
作为指导老师,对于情况属实的,应鼓励学生,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毕业论文。
如,有一位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实习,发现做好吸引外商投资工作对企业发展影响大,而当前这方面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探讨。
这就对自己原先的选题作了变动。
该学生对新的选题不仅感兴趣,而且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还得到企业老总的支持。
最后,该生的毕业论文既为企业老总出谋划策,又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当然,学生一旦确定选题后,没有特殊理由,一般不主张随意变动,因为选题变动太随意,学校不好管理,指导老师也没办法把握,而学生自己最终可能把握不好,失去成功写作论文的机会,即三心二意,时间浪费了,到最后一团槽。
笔者主张在大选题上再选小选题。
所以,学生在做选题时应选大一点的选题,待某一方面搜集好资料后,再做小选题,这样不容易把自己限定太死。
4、给论文列出一个时间表。
以3个月左右来按排论文写作的时间表。
开始动笔(2月底)。
完成第一稿(6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二稿(3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三稿(2周)。
导师审阅(1周)。
定稿(1周)。
二、论文结构的内容安排及各部分写作技巧。
1、标题设计。
有的同学把老师印制给你的选题即作标题,这样简单省事。
其实标题与选题是有区别的`:标题设计要吸引人,而选题无需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的标题给人的是第一印象,因此,要精心设计。
这就如男人和女人相对象,精心打扮自己努力给对方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一篇论文,有无兴趣让人读下去,题目十分重要。
标题是否吸引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指导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判定。
依据一个选题,论文写出来后,其标题存在3种情况:
(1)选题即标题,简单省事,但往往缺乏吸引力。
(2)标题太大,文章内容论述太浅,可改标题,使文与题更贴切些,否则,只有充实内容,增加文章篇幅。
如题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探索”一文,正文论述主要从企业文化概念引进回顾,到我国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总结,分成几个阶段,并论述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经验,还有一系列统计数字。
整篇文章无对中国企业文化创新性的见解。
显然文与题不符,应改为“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
(3)围绕一个选题写出论文后,定题较困难,待文章完成第一稿后,再仔细定题。
大部分学生,通常采用的是“试论?”、“浅析?”、“??探索”、“??初探”,这样的标题无吸引力,而且显得论文档次较低,千篇一律,笔者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
2、论文摘要。
摘要是反映内容梗概,是供文献检索数据库做重复传播的情报资料,是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写作要规范,要求简洁明了,能概括地、不加注释地表述写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或结论。
摘要要不分段落,写法上提倡省略主语而节约文字,不宜用非公知的外语缩写语,要用通俗的语言。
3、关键词。
每篇论文(字数在4,000-8,000字之间),有关键词3-8个之间;一般5,000字左右的论文有3-4个关键词即可。
关键词一般是在论文题目或要点中反复出现的词。
4、引言或引论(即开头)。
这部分引导读者理解论文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引起作者的重。
视。
引言即开头可以采用直接切入式(开门见山)和间接导入式(引用案例或从某事件谈起)的方法。
一般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宜采用直接切入式开头,间接导入式开头不易把握,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弄得不好,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破坏了整篇文章。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开头,其引言部分即开头的写作应当包括这么几个部分的内容应涉及到:
(1)为什么要选此论题?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有时还要简要介绍前人的研究状况;
(2)论文中主要应用了哪些理论,采用了哪种方法(如调查研究方法);。
(3)介绍论文包括哪些部分以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样会给读者一个论文整体印象;
(4)论文的贡献。
也就是说你写作此论文能给企业或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得到什么借鉴等。
5、正文的写作。
正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写作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论题集中,重点突出。
一篇论文应围绕论题展开不能写散了,因为毕竟篇幅有限,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主题写深写透。
要考虑什么内容该往上摆,什么内容不该往上摆。
如笔者去年指导的高职市场营销毕业班的一篇论文,其初稿有1万多字,洋洋洒洒。
但论文存在以下问题:只是对所有的相关案例进行罗列,没有自己的语言,而且内容太繁杂,不能突出主要论题。
同时,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每一段内容之间要各有侧重,不能来回交叉、重复。
笔者编审过的许多稿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语言啰唆,部分之间、每段之间反复重复其内容。
一般情况下,本领域所皆知的常识,不要再介绍。
一篇论文一般性论述应少一些,着重论述论题的重点。
如有一篇论文“论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其内容包括:什么叫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作用,如何组建企业集团,实践中要解决哪些问题,而论题的重点是企业集团制度的创新,而对如何创新则没有说清楚。
(2)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类论文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了大量案例的文章才更显生动,更具价值。
纯理论的经济类文章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除非是创新理论和某一学科的工具书。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十二
摘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工作,有效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案例教学;大学城空间。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求职者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如何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用人依据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也带来了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边讲边做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内容简单、枯燥,极易犯上“眼高手低”的毛病。这给“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合理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为此,我们课程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采用项目化、任务式以及案例教学法,将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能融合到实际应用中,通过云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学习交流,将职业素养考核融入其中,突出能力考核。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精选教学内容,精编教学案例,突出应用能力。
我们从实际问题出发,以现代办公应用中常用的电脑选购与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使用、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分析处理、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为教学内容主线,在当今流行的office办公平台下,通过“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实训”三步走的模式来编写教学讲义,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素质,以满足高职学生的需要,并为每个实例和实训任务都配有教学微视频讲解。为了更好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中精心筛选了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工作时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而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会议通知发布”、“求职简历制作”、“毕业论文排版”等等。让学生每学完一个实例,就可以立即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并具备解决以后工作中所遇到的类似问题的能力。任务实训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个项目和任务的实训内容。按照以突出应用、强调技能为目的,以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则,通过任务实训使学生快速学习和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2借助大学城空间云平台进行课程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
世界大学城空间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账号。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把每次上课的讲义、课件、微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自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展示空间。学生利用课堂外的时间通过pc或数字终端登录大学城空间,进入教师空间进行课程自主学习,尤其是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通过空间学习可以很好地查漏补缺。课后教师通过在云空间的管理空间模块布置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阅。教师把作业批阅结果也公布在教师空间,学生可以随时查看,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此外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还可以通过空间微信、空间微博、空间留言、班级圈子等空间工具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学习进步。
3将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改变了以往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的模式,降低了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入了空间学习成绩。课程考核包括课堂学习、空间学习和上机考试几个方面,把学习过程纳入课程考核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空间学习过程来考核。通过遵守课堂纪律让学生形成守时、爱护公物和规范操作的意识;参与课堂与空间讨论、积极回答课堂与空间提问,小组合作,按时保质完成课堂作业和空间作业等培养学生的沟通、互助、协作、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把考试内容分为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和评分标准。考核突出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意能力的目的。
4结语。
两年来针对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教学难的问题,我院课程组通过精选教学内容、采用课堂教学与空间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这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十三
在中国现今人才济济、旗幡飘扬的美学论坛,有一位勤奋活跃、硕果累累、独树一帜的学者,那就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几十年来,祁志祥教授心无旁骛、潜心治学,纵横驰骋于文艺理论、美学、哲学、佛教、国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为学界奉献出《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美学关怀》《佛教美学》《中国美学原理》《中国人学史》《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国学人文导论》等一大批著作。最近出版的两卷本、约80万字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视角独特,气势慑人,可说是中国美学界的重要收获。要准确理解《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学术价值,必须从祁志祥先前出版的两部书说起。先从《乐感美学》来说。它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乐感与价值双重视角。在近年来解构主义风行,反本质、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反思想、反体系盛行,许多人抛弃认识论美学,转身现象学、存在论美学之际,作者看透了这种只知一味否定破坏,没有建设确立的弊病,因而采取一种清醒明智的态度,标举以“重构”为目的的“建设性后现代”方法,聚焦美的乐感特征,综合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相关的美学资源,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专属个人的美学原理学说。
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寥寥十个字,字字寻常语不惊人,但内在能量和其中凝聚的心血,却可说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句话说出来就是高,说出来能点得着火。因为美学领域早已是流派纷呈、山头林立,再要另立一说,自树一帜那是极其困难的事。为了推出它,向学界提供另一种不同的思考维度、学说观点。祁志祥引经据典广征博引,搜罗一切资料,千锤百炼、不遗余力地建构自己的理论。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探索一条捷径,能直接抵达一切美之现象和事物之核心本质。“乐感美学”的基本理念为:美学是美之哲学,美的最基本的功能或义项是产生乐感,乐感包括五官快感和精神愉悦,美就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抓住了乐感,就抓住了美的命门,也抓住了美学的关键。乐感重视的是凡物之美,必须悦目娱心;而悦目娱心者之中,必定有美。总的来说,“乐感美学”有如下几个特征:本着传统观念与现代并取,反对以今非古;本质与现象并尊,反对“去本质化”“去体系化”;感受与思辨并重,反对“去理性化”“去思想化”;主体与客体兼顾,在物我交融中坚持主客二分的原则。他从本质论、现象论、美感论多个方面,探讨美的形态、特征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分析美感构成的心理元素、结构与机制,论述翔实而见地独到,剖析精准且富有针对性,笔力所到处,许多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全书运用了现代生态学理论,吸收万物平等、动物也具有审美能力等最新观点,使自己的立论和阐述更具新颖性和现代意识。不妨说一本《乐感美学》问世,便足以在美学界传播一种新的声音,提供一种新的学说,树立一座新的山峰。再来说《中国美学通史》。一个人而要独揽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学发展演进史,我不知道祁志祥当初是因何选定这一重大课题,如何以破釜沉舟之勇气开始这一庞大工程的(这种大工程往往是需要团队合作,或是投入一个研究所的人力才能完成)。无论是在最早听到他要搞这一课题还是后来见到他捧出了一大堆成果送我时,我心中都长久充溢着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敬佩之心,认为是一件“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不朽伟绩,至少也是向着这一方向迈进的卓越努力。面对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美学现象、浩瀚的典籍、林立的学说、众多的人物流派,该怎样下手,如何评说,那是非常考验人的。千头万绪的杂乱纠缠、无穷无尽的文献阅读与思考、海量般的巨大整理、提炼与写作工作,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没有燃烧不倦的内心激情,没有崇高远大的目标追求,是不可能想象和完成的。应当说,以祁志祥的天资、学养、积累和雄心,都注定要干这么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非他不可非他莫属。俗语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唱什么歌”,胸怀大志的祁志祥绝对是要干些非比寻常,让人惊叹的大事。小打小闹、鸡零狗碎的事他看不上。一般学者所追求的,无非是搭间偏厦,盖个小屋,或是建个四合院,他心目中所想,则是另起炉灶、另立山头,建大厦,盖神圣教堂或巍峨宫殿。好在他从文学起家,以美学立身,早就将文学原理、美学原理揉得滚瓜烂熟,再具体进入古代百家典籍,那也是顺理成章的轻车熟路。此时,他对国学“术”层面的专注,“道”层面的探究,对中国人学、人性的研究,对佛教的钻研以及对佛教美学的领悟统统都化为他随意运用的学术资源,帮助他打通文、史、哲方面的阻隔,以沟通中外,诠证古今。他出入经史子集,纵横捭阖,穿行中西古今,钩玄提要,观一花而寻根,沿微波而探源,甄别取舍,弃劣汰糙,取精用宏,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以坚实的微观研究支撑宏观架构,在个案研究上力争有所突破创新。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他先向学界奉献出150万字的写到“五四”之际的《中国美学通史》,对中国古代美学史做了个人化的重新解读。这部书对照古今,比较中西,对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美学现象认真梳理,融会贯通,以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从纵横不同方向揭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不同分期和时代特征,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品格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建构起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全景式美学通史,形成一个相互连贯、严整有序、独具识断的学术体系。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则衔接古代美学史,从“五四”时期的美学一直延续到今天,做出了一番一网打尽的论述评析。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系统性很强的书稿,它对中国现当代一百多年来的美学嬗变与发展历程做出了独出心裁的归纳概述,涉及此期间繁复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理论探索与学人苦求,经过长期艰苦的综合梳理,以一种清楚、明晰、有序的面目展现给读者。该书的写作由于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人物和各种理论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络绎不绝,更替频繁,因此工作量极大,要弄清各种人物和理论学说间的关系都非常不易,再讲清各自的异同与发展便更难。但书作者显然是非常熟稔中国美学发展演进的整个过程的,因此他能够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各种困难,为学术思想界交出了一份内容丰富、思虑全面、评析较为客观、公正并带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书稿,令人佩服。具体而论,该书将中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定义为“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的历史,是符合中国美学发展状况、比较有见地的。书稿紧紧抓住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即“美”是什么、它的目的和特征、学者们是怎样认识和阐述它来展开论述,联系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的美学热,一步步将各种观点的冲突、对峙和交锋逐一呈示,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顺序推出,轮番上演,从而将一百多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中国美学史展现于每个人面前,使开卷者受益,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该成果体大思精,结构紧密,章节细化,论题明确,观点鲜明,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对于每一章节、推出的每一位学者,都能抓住其最重要的观点见解和贡献,细加评说,既指出其优劣长短,又讲清存在的问题,让人看过便知其大概和究竟。作者对过往的。历史清晰牢记,对现今的状况也了然于心,所以他既讲清了近代和1948年以前的美学研究状况,挖掘出了萧公弼、范寿康、黄忏华、徐蔚南、马宗霍等人的参与和贡献,又能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取得的进展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并总结出新世纪侧重主观的存在论大行其道,成为美的解构与美学体系的重构时期。这样的分析总结,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真实情况的。书中对蒋孔阳、周来祥、李泽厚、滕守尧、徐中玉、王元化、钱中文等人理论观点和学说的分析都比较准确透彻。全书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双重视角看待中国现当代美学,用详细占有原始资料,历史方法与逻辑相联系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提炼出多种认识,理清了各种关系,讲明白了美学作为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的演变史,从而得出的很多结论皆是有见地,值得学界采纳重视的。面对头绪纷繁的美学历史演进,作者注重以简驭繁;面对许多声名赫赫的美学大家,作者虚心求学,又客观评析,丝毫不露怯,一点也不盲目;面对如山似海般的资料,作者披沙拣金,因此能从对美学的宏观与微观、史料与理论结合方面做出成绩,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祁志祥深信:创新是理论著作的生命之源,是一个学者的价值所在。一个研究美学的学者,无论写什么题目,实际上都是在阐述一种观念,一种与他理解和建构的美学思想有某种联系的观念。
对于许多人视为畏途或认为苦不堪言的学术研究,他从来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并将研究与写作视为他生命的重要内容,一种“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思想的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主张:“学术竞争应当是个体心智的竞争。挑战人类心智能量的极限,才是学术著述的最高回报和最大快乐。”“生命如舟,莫使空载;自强不息,君子行健!”从他坦诚的学术自述和游刃有余的身姿中,我们能确切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的奉献,一种用自己充满才学与智慧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实现自我,为学术加冕。多年来,祁志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刷新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格局,给美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使中国美学走向多元、走向复合、走向文化。出于对美、对美学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理解,加上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力图对中国从古至今的美学精神命脉和彼此联系做出令人信服的提炼、概括和描述展望,发人文之光,阐美学精义,为美学之未来筑基铺路、指迷导航,帮助古代美学走向今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它需要求真求实、不做妄语,需要坚韧顽强、永远进击。美学世界是一个生机洋溢、充盈、鼓荡的世界,美学之域无比宽广,山高水长任纵横。在这个世界可看到“心灵开花”“梦想绽放”,精神自由驰骋,看到万物互联,生命欢歌,见证许多无法预知的幸运和美丽,帮助人们让生命发光、扩大和延长。在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就后,祁志祥教授将再为我们奉献什么成果,提供何种精品,非常令人期待。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十四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对深奥的理论概念,由教师讲解或分析,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
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
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三)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三)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十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一样,日益受到冷落。
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身为中文系学生不明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作品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
如讲朦胧诗,不重于详尽解析某几位诗人及其诗作,而重在对朦胧诗整体性的理论阐释上,重心放在讲授朦胧诗的产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别是审美艺术特征上。
诗人诗作只在讲审美艺术特征时作为例子举出,与理论观点相印证。
最后再讲朦胧诗何以为美-模糊认知、模糊美、美与模糊的“血缘”关系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新崛起的诗群有个宏观上的理论的认知。
再如讲新时期探索戏剧时,先讲探索戏剧的概念、类型、审美艺术特征、价值评估,然后再讲代表作《屋外有热流》、《野人》、《狗儿爷涅梁》、《桑树坪纪事》,学生就可以对戏剧探索潮流态势、成就有较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讲王蒙小说,如果用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绍他的“敏锐感知、发现问题”、“既有传统手法,又有现代手法的文体革新实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与多向性”,如此论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点到为止,理论穿透力不够,王蒙最突出的特点还是没能揭示出来。
我讲此专题时把王蒙作为“东方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突出他“第一个吃螃蟹”借鉴外国现代派手法写作意识流小说的开创之功,着重介绍其意识流小说三种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觉印象、内心独白以及自由联想的基本手段、梦幻描写、时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结构形态。
讲这些观点时把王蒙的诸多作品作为例子穿插结合进去,这样既评介了王蒙作品,也显示了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理论,使学生不独了解一位作家、几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识流小说的精义,以后再读此类作品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再譬如讲一部作品的主题,倘若就题论题,单讲该作品主题必显单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学史母题,从主题学的视点审视该作品的主题,就深刻丰赡得多。
如讲《红高粱》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学史上的父亲主题。
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孝父主题,最后串连起当代文学王愿坚小说《亲人》的将错就错假认父亲、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渴望父亲、主人公在黄河找到了父亲周克芹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关爱父亲、洪峰小说《奔丧》的冷漠父亲,这样便把作为父权文化产物的父亲主题的发展线索梳理出来,使学生从中了解文学主题自身的演变进化规律。
二、把握学科动态,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论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
事实上,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
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
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
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着名篇,文学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文学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通俗文学过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史几乎不涉及它,但现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又譬如对沈从文这样一位倾心于原始风情的作家,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将之排斥于文学史之外,然现今换一个角度,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则可以发掘出其作品隐含的民间原型意象,并从中体味到为何《边城》及“边城”类作品会获得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魅力。
张爱玲同样如此,她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的人生传奇小说,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小说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小说,便可发现其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她虽然写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绝不是所谓市井小说。
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
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书写的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存景观,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
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诞与虚无。
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
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分析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三、完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
如小说《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
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第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
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
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生长于南方小城,如果仅凭对小说文字的解读,确实很难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丰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学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中剪辑了电影《骆驼祥子》以及《离婚》的一些片断,借助于这些多媒体背景材料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加大了他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能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
在诗歌教学中,有些诗歌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
运用多媒体转化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先给学生展示了几幅不同情态的康桥的画面,并配音朗读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蕴藉的“不忍离别”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这一首具有伤离别情味的歌曲,这样既把诗人那种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该诗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
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
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
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评论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师范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其教学能力,合适的章节还让学生自己写教案讲课。
一般是“教师给定章节、分组——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备课——学生写出教案——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上台讲课——学生反馈教学感受——师生共同分析得失”。
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在听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萧红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她大量书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匾乏、焦虑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十六
进入21世纪,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交往中,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语言.英语的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商贸、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英语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掌握了英语这一“武器”,能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社会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与读、写、译能力相比,听说能力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是生存性的能力.显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了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点.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令世人瞩目.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教学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状况,建立了适合于我国实际的、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和测试体系.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特别是从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战略高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听说教学改革更是当务之急.
作者:贾风霞范瑞生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基础部,山东,泰安,271000刊名:长三角英文刊名:yangtzedeltamagazine年,卷(期):20093(15)分类号:关键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6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