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和概括,更需要对所学所得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怎样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和矛盾?以下是一些环保机构和组织的介绍,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和平台。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全球化及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质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其中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快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化教育。
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管理职业化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化;职业化能力;人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指标已居世界前列。
旅游教育发展也很迅速,仅全国旅游行业培训总量达3,971,125人次,其中行业岗位培训达3,496,865人次,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达474,260人次[1]。
应该可以说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匹配了,可许多旅游企业管理者仍然提出旅游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造成旅游职业教育生源匮乏,而旅游高等教育着重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故造成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过低,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得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
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费用;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的流动性增大。
本文在阐述职业化、职业化能力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职业特点对旅游管理人才职业化能力进行了剖析,为旅游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职业化及职业化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职业化”普遍的认识主要有[2-4]:(1)是一种工作状态、生存状况、生活方式;(2)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3)是为了达到职业的要求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的历程;(4)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5)是一种在职场中专用的语言和行事规则;(6)职业化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效益。
通过对这些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职业化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格式化”、“标准化”。
职业化,它是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
可以用六个“合适”一个“最佳”来概括,也就是说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为企业或单位创造最佳的效益。
职业化主要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化技能三方面的内容[4]。
所以,职业化能力是指一个职业人在工作、生活及学习过程达到某职业标准和要求的一种状态、过程所要具备的能力。
因为是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现今社会上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旅游业是一个低门槛产业,什么人都可以从事旅游业。
为此,造成许多旅游服务质量低劣、旅游资源严重浪费、旅游地形象严重受损等问题。
那么,一个职业化旅游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化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职业化素养。
职业化素养是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职业化基础内容,要提高职业化素养以达到职业化标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职业化能力:
1.自我管理能力。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有利于职业道德的锻造,有利于良好职业心态的培养。
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主要体现于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价值观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处理好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关系,处理好客户时间与企业时间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情绪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游客,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游客对旅游公司有不同的要求,甚至有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及应变能力;价值观管理,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以游客的利益为重,在做每件事情之前先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和创造旅游地、旅游公司的良好形象。
2.职业认知能力。
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是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生顺利就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着力点,是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每个职业都有其独特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或期中,职业人对这个职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旅游管理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对旅游管理这个职业有正解的认识。
不能简单的把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公司与客户的关系。
旅游从业人员必须熟悉不同旅游产品的功能,了解旅游产品、景区的特色,着重把握其特色进行开发旅游产品,这样才能令顾客满意。
3.学习能力。
无论哪个职业,学习能力是影响职业化素养提高的主要职业化能力,也是旅游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职业化能力。
职业人必须懂得如何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从校门跨向职场,每个职业人必须要学会学习成为一个职业人,这包括对本职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行为规范的学习等等。
有效学习能力,能帮助旅游从业人员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旅游管理知识;创造性学习,即能动地安排学习,使学习有效而系统,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加快职业化进程。
(二)职业化行为规范。
职业化行为规范是行业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一个刚毕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融入旅游行业中,按企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笔者认为以下职业化能力是必须的。
1.环境适应能力。
要让一个刚从学校跨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快速职业化,让其言语、行为、思想必须符合这些信条,首要的是必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行业、企业的环境,主要有行业规则、企业文化、工作团队、企业工作环境、企业规章制度等等。
对于一个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环境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旅游业,从某种角度讲,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当地文化的文化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只有溶入这种文化环境,汲取这种民族精神,才能谈得上去弘扬和传播。
摘要:首先分类回顾了旅游者行为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然后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各种因素。
最后提出旅游者行为管理的理论框架,并归纳出旅游者行为管理有自主型、强制型、协同型和契约型四类模式。
一.引言。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二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那么教学技巧则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教学技巧不仅反映了教师的素质和才能,同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技巧,教学效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差别。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个政策促进型的跨文化培训活动,它具有政治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性、成人教育性等特征。为了提升课堂魅力,达到教师和学员的通力合作,激发出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教师针对培训特点很好地运用组织、示范和指导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培训;培训特点;教学技巧。
一、课堂教学技巧对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性。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培训了十一批、300余名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在积累了大量培训经验的同时,作为培训管理者,我们也收集了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对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国内知名旅游领域学者的课堂效果进行调查评估时,我们发现,来自国内的工作人员表示课堂精彩,内容深入浅出,易于吸收。而来自东盟国家的学员们则表示尽管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但是课堂氛围枯燥,部分内容不易被理解和接受。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如果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那么教学技巧的运用则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达到培训目的而采取的具体的行为和手段,它与教学方法不同,“方法是指为达到目标的一种程序或者是一个过程,技巧更准确的是指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技巧性的培训细节”2。如案例讨论中,我们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案例法是教学方法,分小组的形式是教学技巧。一般情况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但是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文化、工作背景的教学对象,由于课堂教学技巧的不同,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我们从工作人员和学员中得到不同答案的原因之一。一个成功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和学员的通力合作,要激发出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教师针对培训特点,很好地处理课堂组织、示范、指导等这样的培训细节。教学技巧对提升课堂魅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由于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的培训发起者、培训实施者、培训对象等的不同,该项目具备了与面向国内旅游管理人才举办的培训项目不同的跨文化、跨语言等特征,同时也与高校常常举办的留学生培训项目不同,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一)政治敏感性。
首先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具有外事性质的培训活动,具有政治外交性。它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周边东盟国家的互相了解,加强双边或多边旅游合作,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发起的一项培训任务。旅游和教育都具有先天的开放和包容性,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旅游教育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3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东盟国家的旅游管理人才切身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与政策,进而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凭借地缘优势,最终转化成务实合作,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要。
(二)跨文化交际性。
由于所处的地理、社会、文化、宗教等环境的不同,东盟国家与中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面临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人们对于事物所呈现的心理认知与行为表现的不同,学员们喜欢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解释所见所闻,这就可能引发对老师的话语进行偏误性的推论,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三)成人教育性。
由各国政府旅游相关部门选派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此项培训的培训对象,他们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人性。成人教育学之父玛尔科穆(malcolmknowles)认为,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第二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经验;第三成人学习的动机与需求会随着工作与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第四成人学习者总是希望所学知识能够快速运用到实践之中。4具有一定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的成人教育有别于学校学生教育,后者具有教育长期性、前瞻性等特点,前者则目的性更强,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对象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知识,并能够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四)专题教学性。
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短期集中式的培训活动,培训一方面需要向学员介绍中国的旅游文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东盟国家旅游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为能在短期进行大量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培训管理者就需要整理相关内容,形成教学专题,聘请领域内的专家或学者进行教学。换句话说,每位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专题内容的讲授。
三、对提高课堂教学技巧的建议。
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不是临场的即兴发挥,它需要教师结合培训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控制住课堂气氛和节奏,吸引学员目光。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限制,是指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技巧。
(一)课堂情绪的控制技巧。
情绪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的主观认知经验。学员课堂情绪的状态,不仅会影响课堂知识的传递,还会影响学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判断。为了较好地控制课堂情绪,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正确把握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经常会表示出对中国取得成就的赞叹。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学员大都在本国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中不乏工作职务较高的学员,如柬埔寨旅游产业司的司长,缅甸饭店与旅游发展司的副司长等,他们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也会对一部分社会现象提出意见或批评。因此课堂中需要教师摆正自己的态度,维持良好的情绪,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不卑不亢。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引领学员学习知识、总结经验的指路者,老师对学员工作经验的肯定并不意味着要恭维和迎合学员,老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员,尊重课堂与知识,就会取得学员的信任。2.重视对敏感话题的预设。一般来说,具有外事性质的涉外培训,教师无论是课上组织教学,还是课下与学员探讨问题,最好避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性的话题,涉及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只做说明、解释,不评论对错。但是,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政治外交性,通过培训我们希望学员们能够对云南的旅游业,乃至中国当今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并促进国家之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因此培训内容就不能完全回避具有政策、历史、文化等较为敏感因素的问题。由于培训对象与教师之间的文化差异,敏感话题的提出,必然会产生交际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小则会造成不好的课堂效果,大则可能会引发外交事故。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对培训对象国的交际礼貌原则、行为禁忌,以及文化异同进行了解,对在课堂中能够形成的敏感性问题进行预设,并备注恰当的解决方法。
(二)培训对象注意力的管理技巧。
注意力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坚持,它会使人对某一事物保持积极探求的态度,并能清晰地进行反映。5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应力求生动,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从而增强学员的课堂注意力。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随着东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价格,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挑选为旅游目的地。中国庞大的游客资源市场吸引着东盟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的眼光。“在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熟悉游客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如何提高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服务质量,如何开发与管理得到中国游客认可的旅游景点与企业,正是学员们参与培训的`需求之一”。老挝旅游培训局副局长朴佟达拉隆先生说道。当然,前文我们提到过,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个政策促进型的培训,它承担着面向东盟国家推广、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责任。因此,无论从培训目的,还是从学员需求的角度来看,具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的正面意义的事例在课堂中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堂节奏的把握技巧。
培训中,一般来说每一位老师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某一专题的讲授,其中包含了翻译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员理解教学重点,就需要教师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
1.教师语言简洁直白。由于培训对象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及使用能力的不同,培训管理者会根据教学对象的国别为课堂配备翻译,教师需借助翻译把信息传递给学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碰到因为教师授课语言中文化因素复杂,引经据典,导致翻译不能理解其中含义,从而中断课堂教学的情况。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教师讲一分钟,翻译发挥了十分钟”的案例。教师在讲解旅游商品的开发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玉文化,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因为翻译担心学员不能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正好翻译非常熟悉《红楼梦》这部小说,因此翻译变客为主,成为了该话题的主导者。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干扰授课教师的思维,分散学员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因此,课堂中教师需要注意语句宜简不宜难,宜短不宜长,需要使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去组织课堂语言,以便翻译能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跟随老师的节奏。例如孕育而生、炙手可热等这样的成语,具有隐喻、借用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含有中国特殊文化因素的语句,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出现的频率。
2.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直观性。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很多教师的课堂语言已尽可能地做到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培训内容的学科性特征,专业术语与带有文化因素的语句不能完全省略。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与观点,我们建议课堂应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材料去辅助教学,同时也可借助不同的图示去呈现统计数字、时间等。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一方面能清楚地表达教师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减少翻译工作,节约时间的教学技巧,利于教师把控课堂节奏。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这一对辨证关系。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成人教育性、跨文化交际性等特性,我们反对课堂中教师主宰一切,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只有老师在整个课堂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教学技巧,起到很好的主导和启发作用,才能在创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使课堂显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高文举.培训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2]胡海云.成人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刘平平.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培训实践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5)。
[6]沈世伟,philippeviolier.“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6)。
[7]杨寄洲,崔永华.课堂教学技巧略说[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三
各省市区教育厅(教委)也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在中高职衔接上的创新发展。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如何明确的分工,如何科学的衔接,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的一体化。我们认为,分工是基础,衔接是关键,一体化是应该达到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实施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分工不清楚甚至不分工的情况,衔接缺乏有机性乃至简单化。具体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分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叠等。衔接上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各自制定,缺乏充分有效沟通、实训实习项目内容重复。
1.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开办有旅游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但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到底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达到什么目标,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达到什么目标,二者如何实现目标的互补而非重复,并不是特别清晰。如高职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中职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型人才”,高职的“高素质”到底高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培养目标的区分不够明确,直接导致后面的衔接出现问题。
2.中高职的旅游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重叠比较多。
我们知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突出的问题就是课程几近一样,教学内容几乎雷同。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旅行社行业,对应旅行社中的导游、计调和销售岗位,中职和高职基本上都开设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导游业务、旅游营销、计调实务等课程。当然,课程名称上中职、高职可以一样,关键是同样的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上应该形成递进和互补,把不同层次的技能安排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分别实施。目前的问题就在于旅游类专业的中职和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缺少衔接,缺乏递进性,没有层次感。
3.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未能有机衔接。
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加上旅游服务行业的行业特性,使得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与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人才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行业均是旅行社行业、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也是一样的,如导游、销售、计调助理等。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如何使已具有一定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中职学生通过衔接的高职教育,提升其旅游专业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乃至创新创业能力,合作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源,即使招收中职生源,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培养方案衔接。
4.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训实习项目内容重复。
从校内实训项目上看,中职期间要进行模拟导游、门店销售、计调操作等项目的实训,到高职后同样又要进行模拟导游、门店销售、计调操作等项目的实训,且实训内容大同小异。从校外企业实习来看,时间安排上,中职学生要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同样也要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上,中职学生实习岗位是导游、前台销售、计调助理等,高职学生实习岗位同样是导游、前台销售、计调助理等。从实训实习环节看,中职和高职也未能形成很好的衔接。
三、旅游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重点。
1.招生与培养政策的衔接。
探索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招生制度上的衔接。高职院校要重点面向中职学校招生。同时,在高职院校招生方面,探索专门面向定点中职学校的对口招生。另外,建立统一的课程学分管理机制和中高职教育课程学分相互承认和转换机制[4]。
2.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衔接。
中职学校大多只培养学生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能力,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5]。因此,要研究如何在制定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时能够衔接,并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学校相关专业团队对接,如何推动旅游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3.教学过程与教材的衔接。
推行高职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研讨活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以“3+2”课程衔接为核心议题,研讨教学内容设计。另外,中、高职院校教师联合开发编写专门针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旅游专业课程教材,也能更好促进教学内容的配套衔接,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叠。
四、促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技工学校)隶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而高等职业教育则归属于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如很多省市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职业学院隶属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业务上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很多地方的'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隶属于劳动部门,业务上受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应将中职学校、高职学校都划归入教育部门管理,以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以及中高职对接。
2.构建一体化团队共同制定各段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构建是关键,校校合作,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如何才能既可分得开,又能衔得住,这就要求对口的中高职衔接的相关院校专业团队首先要“一体化”,特别是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必须“联合作战”,避免“单打独斗”。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且具有一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但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少特色和个性,针对中职毕业生的三二对接人才培养方案更是尚在探索之中。通过联合研讨,也能更好地解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叠问题,有利于中高职各自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通过中高职院校专业团队的共同研讨,中职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与实训方式,高职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教学与实习方式,只有清晰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通过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这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而不仅仅是学历层次的简单提升。
3.注重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上的有机衔接。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在内容、方式上与中职学校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避免重叠和雷同,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应加强同中职学校的沟通,共同研讨制定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的分工与协作,这种统一的、分层次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标准,有利于中高职在人才培养中的分工、协调。中职段要强化专业基础教学、针对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高职段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图要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针对职业岗位群的综合技能训练。另外,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健全中高职管理机制、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编写适合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等,都可促进中高职的更好衔接。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四
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1.[2]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8).[3]李康平.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4]马旭.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2.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五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体位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2.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
(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围绕吃、住、
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抓好景区线路的开发建设。以东江湖为重点,突出抓好东江沿岸多功能休闲产业区、寿佛文化景区、天鹅山森林公园、程江丹霞景区、汤市温泉休闲、“古南岳”回龙山景区、高码大王寨景区、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开发。加快景区景点的交通配套建设,突出抓好汤炎公路、s213线、s322线、横岭公路、程江口——永兴公路、高码——苏仙区五里牌公路等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东江湖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加快形成以东江湖为核心,辐射汤市温泉、炎帝陵、井冈山、汝城温泉、广东丹霞山、宜章莽山、苏仙岭、南岳衡山等景区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好鲤鱼江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水域,抓好体育中心、水上娱乐等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游,在东江湖核心区域打造1个~2个融垂钓、康复、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休闲中心。
5.加强旅游产业经营管理。
加快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影响游客滞留资兴时间短的矛盾;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规范东江湖游运秩序,鼓励扶持燃气、电力、豪华游船,淘汰限制燃油、破旧油船;加强各旅游景点、各工作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全力提升资兴市旅游服务整体水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突出抓好东江鱼系列产品、竹木工艺品、少数民族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大力挖掘资兴旅游文化资源,尽力传播推介东江湖秀美风光,以“寿佛”文化和“古南岳”文化,呼应郴州“福文化”和炎陵“华文化”,打响资兴市“寿佛文化”品牌,提升资兴旅游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加快资兴成为旅游名市步伐。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以及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对策,从而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旅游管理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据统计,目前,各类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旅游业急需大量的人才。近年来,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已将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管理人员作为重要的任务。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本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该课程的学校教学与实际人才培养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根据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加大对此课程的改革力度,满足培养学生能力的客观需要,切实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本文根据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以及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对策。
一、《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际训练为辅”。随着国家示范校课程教学不断深入的、具有特色的改革,这种模式与快速发展的“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差距不断加大,不能与新的课程模式相衔接,不能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目标工作导向性差。
学习目标只局限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技能的概念、作用、特点及要求等知识点有所了解或掌握,即保持在“什么是什么”的浅层认知层面上,缺乏对技能目标、拓展目标的工作导向的深刻认识和明确具体的要求。
(二)缺少实践环节,教材与实际脱节。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的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学难点是如何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仍以讲授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没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对待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束手无策。另外教材陈旧,且与实际脱节,现有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对旅游人力管理的实务分析,使得学生难于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三)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小。
目前,大多旅游院系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习惯于对理论知识的介绍,从头讲到尾,较少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个课堂的“教”和“学”呈两个分离的状态。例如,有些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完全是老师个人的发言,介绍案例,分析案例,最后总结,整个过程学生很少参与,这样往往使案例分析法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用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而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够理想。
(四)师资力量薄弱。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要求任课老师不仅精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还要熟悉旅游企业的工作。目前,担任《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多数教师是经济管理专业或其他专业的老师,不熟悉旅游企业人力管理的各个环节,且没有在旅游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课只是就理论而理论的讲解,往往是纸上谈兵,缺乏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无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都满足不了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考核方式守旧单一。
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还很单一,以笔试答卷为主。在考试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较少的有案例分析的考核内容,更没有实践性操作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成绩评定仅仅以笔试成绩确定,没有从学生的操作技能、知识创新等各方面综合评定成绩。因此,这种试卷考试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也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应用所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理念。
课程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适应旅游应用型高职院校教学实际的《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一定的理念,符合应用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权利,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把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措施、手段的选择,建立在符合广大学生的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人文教育思想的平台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特点,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以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果。
旅游业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与关联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和新情况。高职旅游院校的课程教学应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根据行业的发展与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的内容,让课堂教学能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让学生掌握旅游业发展的人才要求及素质,更好地培养旅游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对策。
高职旅游院校培养的是能够胜任旅游企业服务岗位、中层管理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要应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的改革,为旅游行业培养的合格应用型人才。
(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旅游企业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程序,具备从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备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增加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的课程改革,应改变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尽量与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衔接。注重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一定数量星级酒店、旅行社、高尔夫球会、高级会所等旅游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合作,如在学校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共同培养培训企业需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改变单一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进互动的、参与的、以学生为主角的延展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析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根据旅游的实际问题,设计多种案例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认真阅读案例,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案例,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情景模拟教学法则既弥补了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实践性,又克服了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时间、空间、经费等的局限性。情景模拟教学法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为完成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是实践导向和任务引领式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种课程模式。项目(任务)的设计必须以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计划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组织协调能力、高度责任感和综合的职业素质。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基本能胜任以下相关工作:旅游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的设计等。
4.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富于情感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将能够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讲授知识时应当充分熟悉教学内容,讲解生动流畅,这样在学生心目中便形成一个印象,由敬佩之情生出喜欢之心,从喜欢教师到喜欢教师讲授的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首先由教师预先给定讨论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进行讨论,讨论完全是自由的,目的就在于考察学生的表现。企业在招聘管理人员时候常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人员的团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信息收集和提炼能力及求职者的个人风格等。如在《员工绩效考核》中,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绩效考核的标准”。通过讨论,让学生应该如何和别人沟通,如何说服别人、如何在小组讨论中脱颖而出等技巧,为以后参与这类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旅游院校必须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数量相当,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指导实训教学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职结合之路,应当为教师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从生产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优秀的师资,通过具有生产实践的专家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
(五)加大对考核制度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上要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向社会实践综合转变、由独立完成向合作完成转变、由教师单一评价向教师、学生、企业共同评价转变,达到真正从实践中锻炼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要树立以考核基层管理岗位技能与行业素质为重点的考试指导思想,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形式。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考核、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高职院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改革一定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为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努力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专业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满足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七
职业化这一基本概念最初运用在企业管理领域,随着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日渐成熟,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中也出现了职业化的要求,但至今仍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权威的说法[1]。结合职业化在其他领域应用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对医院管理人才职业化的概念和范围等内容作如下表述。
医院管理人才职业化的定义可以被看做是在医院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应当由那些通过了专业的管理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过国家相关法定部门考核并授予相应从业资格的,受医院聘用后主要从事于医院相关管理岗位的专门人员所应当具备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对于医院管理人才的职业化还可以理解为从事于医院管理工作的专职化,管理人员的职位序列化,管理人员所具有的知识的“t”型化以及管理人才所形成的管理意识的现代化等内涵。
具备了职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主要涉及长期从事于医院中不同管理地位的院长级、主任级、执行级三个层次的全体管理领域的工作人员。在这三个管理层次中,处于医院管理院长级的管理人才主要指的是院长、副院长;处于医院管理主任级的管理人才应当涵盖医务部门主任、财务部门主任、人事部门主任、行政部门主任等医院中基本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处于医院管理执行级的管理人才应当是不同科室的秘书、责任会计等工作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医院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行政人员、医疗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处于后勤部门的保障人员等都应当被纳入医院管理人才范畴,他们通过各自职责的发挥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管理,通过彼此所掌握的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担负起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八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全球的旅游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兴专业,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不断为旅游管理专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也对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要贯彻教育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因此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旅游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也需要学生掌握旅游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索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旅游管理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单纯的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局限于学生这一种身份,而应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变成职员的身份。
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操作方式和实践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为教学方式的一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相一致,都是为了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企业和公司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载体,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具体教学方式,重新构建教学体系,重新安排教学课程,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到公司具体操作,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培养上岗能力和工作能力,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由学生、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全新的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从教育体系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将教育和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理念,学校和企业相合作为表现方式的教学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从某种意义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反应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一种趋势,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学校要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社会,主动去适应现代的就业形势,并且依据形势进行改革,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对就业更为有利的教学模式。
1.2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还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目标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的现代职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等基本素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社会所希望的新型人才,而不是让学生关在理论的笼子里坐井观天。从培养的主体上,强调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校企在互赢互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操作环境,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不同专业的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安排教学体系和教学课程。在理论知识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安排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具体的实践和操作。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自己不去探索和研究,那么学习能力永远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分阶段进行,学校和企业经过具体的研究,确定学习和实践的教学交替体系的执行方式,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但是要有侧重点,早期以学为主,以实践为辅;后期以实践为主,以学为辅。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主要采用一些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经验的老师,还可以聘用一些行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兼职老师;在证书的发放上,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取学位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并且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在学生就业保障方面,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签订合同书,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到签约单位工作。本文一直在强调校企结合的重要性,所以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虽然上文我们一直在强调工学结合的重点是校企结合,也就是工学结合主要是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实现。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期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在这个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问题。
2.1政府提倡、行业主导作用不够。
就目前的高职教育现状而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所以各大高校都在大力的推进和落实。但是一些行业的主导和政府教育部门却对工学培养模式的重视力度不够,政府保障不健全,在政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监督等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保障体系,没有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就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而言,旅游行业协会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在行业内的主导作用,和政府部门一起,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促进力度,可以做一些具体的贡献,指导旅游业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相互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且在这个合作过程中为政府部门提供关于工学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成果是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2.2企业落实力度不够,工学难以调和。
在现代的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和学校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上进行合作,但是由于政府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所以企业难以在校企合作的这个过程中获得“税收”和政策鼓励等优惠,所以,企业对待学生的实践学习不够重视,常常是在这个过程中,直接就安排学生做什么,直接免去了学生的观察学习阶段,导致学生的实践收获甚微,甚至还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例如: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会在实习的时候进入旅行社工作,但是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可能会由于缺人手或是不负责任等原因,就直接安排学生带团,免去了让学生跟团或是考核的过程,导致学生紧张无法应对;一些被安排在酒店工作的学生,直接被酒店负责人当成临时工差遣,做的可能都是一些不接待客人,和旅游不搭边的工作。所以,企业的这种可能出现的态度往往会导致工学难以调和,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2.3学校的组织难以正常实施。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既是发动者、组织者,还是协调者和管理者。学习老师和领导不仅要亲自联系实践单位和合作企业,还要和合作的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在学生的时间过程中,学校老师还要经常来回于企业和学校之间,定期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和生活状态等。众所周知,一般的高职院校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原定的学习时间为两年半,实践时间为半年,但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过分的追求学生的工作经验而缩短学习年限,将原定于两年半的学习时间缩短为两年,使得学习过程过于仓促,太多的知识学生还未来得及掌握就被要求上岗操作。所以造成片面的侧重。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可不提的是,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否则也只能是浑水摸鱼,自欺欺人。学校在进行实习安排的时候,由于操作难度大、实习人数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主管和客观因素,难以在实习工作的安排上使每个学生都满意,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习的选择上,一般选择去旅行社或是酒店,所从事的一般都是服务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员工都趋向年轻化。一些酒店在对游客接待人员和导游的选择上对学生的身高、五官等有硬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学校应该做好实习之前的工作岗位介绍工作,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避免出现事后学生要求学校重新分配实习岗位和类似的事情。
3解决对策。
3.1政府和主导部门完善保障体系。
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只有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才能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个实践主体在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模式下都获得收益,并且可以促进学校、企业和学生都对这个过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认真的去贯彻落实。
3.2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
因为有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所以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校领导和老师作为这个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应该和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采取一些方式加强合作。例如,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做兼职老师、老师和企业员工共同探讨制定教学计划等。
3.3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社会实践对以后就业和工作的影响,提前告知他们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以平常心去对待,同时,帮助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4结束语。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九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文化+旅游的新型模式愈加受到市场的欢迎和消费者的青睐。在这其中,茶文化旅游模式是最为盛行的一种文化旅游模式。站在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去看,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能够增加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文化底蕴,让旅游不是简单的游玩和观光,而是具有文化甚至是思想的深度,让游客得到文化的滋养和思想的熏陶。站在茶文化的角度,其与旅游业的融合,能够拓展茶文化的表现载体,使其以更加丰富而多样的姿态呈现于人们面前,对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茶文化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对于此,那些有着深厚茶文化的地区,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市场需求,创新思维、丰富手段,构建起更加合理而高效的茶文化旅游模式,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摘要:茶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模式;开发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就催生了文化旅游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茶文化旅游模式是我国当前文化旅游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融合在一起,不仅让旅游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让茶文化焕发出了新的光芒,对于其在新时代下的弘扬和发展大有裨益。对于此,我国茶乡就要充分认识并把握好这一时代机遇,结合自身实际,让自己的茶文化资源与资源得到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符合时代需求和消费者青睐的茶文化旅游模式。
1我国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发展潜力。
什么是茶文化旅游模式?一言概之,其是以旅游业为依托,融入了茶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业态。从当前看,我国茶文化旅游模式主要是将茶乡所蕴含的茶文化物质内涵、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将其置于旅游开发的框架里面,让其贯穿于旅游业的观光、度假、体验、教学等环境中。这样,就使曾经“藏于深闺”的茶乡茶文化资源走上舞台,让人们对茶文化认知,不再局限于最终的茶产品,而是能够从茶叶的种植、制作开始,对茶文化有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深层次了解。
现在,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单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玩,而是有了更高的诉求。主要是想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到旅游目的地当中,对当地的文化、社会生产方式有深度的认知,去体会和领略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和社会人文魅力。从文化旅游模式开发的角度去看,我国茶文化涉及到农业种植、采摘、种植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以前处于茶产业的幕后,很少会被饮茶者所知晓。但恰恰是这些环节,却有着很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文魅力。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从幕后来到前台,形成一个可以让游客观光并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让游客了解并学习到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全过程,如此就能够赋予游客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这就使得游客对茶文化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最终的茶产品,而是能够从茶文化的上游环节,去感受茶乡的人文和自然魅力,从而对茶文化有更深入而直观的认知。可以说,对茶叶的生产制作进行深度开发,并制定相应的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是我国茶乡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模式开发时,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应该说,现代人在旅游上面,越来越注重对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在这方面,茶艺表演和茶事活动作为我国茶文化的具体呈现,其在不同茶乡、不同民族当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存在形式,不仅有着极强的人文内涵和茶文化底蕴,更是能体现不同地方的区域文化背景,能让游客得到艺术、文化以及精神上的多重享受。对于此,我国茶文化旅游就应当将这些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度发掘和整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化开发。我国茶文化在茶艺表演和茶事活动中的呈现方式是丰富而多样的,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茶艺表演和茶事活动的内涵和形式上也不尽相同。譬如说,广西的茶艺表演具有浓郁的壮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特色,饮茶环节热烈而活泼,再加上民族服饰、民族舞蹈及歌曲的参与,让茶艺表演极具西南地区的民族风格。因此,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各地的茶乡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茶艺表演更好地成为促进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因素。
1.3茶文化旅游开发要充分发掘茶产业周边产品的潜力。
茶文化旅游既要依托于茶产业,但是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茶产业本身,而是要拓展经营范围和经营项目,让茶文化旅游更加多样化,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此,就要充分发掘茶文化茶产业周边产品的市场潜力。以日本的动漫业为例,其为什么能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除了其本身的动漫内容版权外,其在周边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上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那些价值不菲的手办、道具,深受广大动漫迷们欢迎,充分证明了文化产业周边产品的重要作用。由是言之,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模式开发过程中,就要真正重视周边产品的价值,认真学习日本以及美国动漫产业的开发模式和相关经验,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开发出种类丰富,符合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审美观念的周边产品,如茶人模型、茶叶形状的钥匙链、茶乡风光纪念册、茶点心等等。如此,就能让游客在旅游结束后,能够购买一些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产品带回家,一方面可以自己收藏把玩,另一方面更可以将其馈赠给亲朋好友,将自己的旅游收获分享出去。
1.4茶文化旅游开发中,茶乡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
茶叶往往生长于那些远离人烟,有着良好生态环境的地方。因此,我国茶乡的自然风光一般都较为良好,有的甚至还具有世间罕有的自然景致,如福建的武夷山茶区、湖北的神农架茶区等等。而游客们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领略大好河山,因此,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各地就要注重将自己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开发线路、做好经营的同时,更要做到对生态环境切实有效的保护,不能过度开发,要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道理。
2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和价值。
从历史上看,中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我国诸多思想流派如佛教、道教等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比如说道教的“天人合一”在茶文化中就有很好的体现,而佛家的“禅茶一味”更是赋予了佛教新的表现形式。另外,茶文化更是跟我国传统文化深入融合,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呈现载体。所以,我国各地尤其是茶乡就分布着大量跟茶文化有关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如茶庄、茶园等等。由于茶的种植和生长环境比较特殊,所以与茶有关的文化或历史景观往往都处于一些远离城市,较为偏僻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景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如战争的破坏,和缺乏足够的修缮和保护,逐渐破败成为废墟甚至是消失。比如,卢仝茶文化的遗失,在日本和韩国影响深远,但在我国很多人只知陆羽,不晓卢仝。卢仝茶文化遗存在历史的潮流中遭受到破坏。另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脚步的加快,不少地方经过大拆大建,更让一些散落于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的茶文化景观被公路、高楼大厦等建筑所取代。由此而言,开发茶文化旅游,可以仰仗文化旅游的发展,用市场的作用让民间的茶文化景观得到主动的保护。为什么这样说?答案很简单。人们之所以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那些深山老林或偏僻茶乡去观光,重要目的就是感受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韵味和历史内涵。所以,一旦当地人发现那些茶文化景观是可以换来经济效益的“摇钱树”,自然会重新考虑其价值所在,进行主动的保护。
2.2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于提升茶乡老百姓的整体人文素养和知识水平大有裨益。
茶文化旅游对于经营者和从业者而言,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所以,就离不开高素质的从业者尽心参与,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大部分的茶乡都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当地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低,人文修养也有待提升,与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茶文化旅游的本土性较强,因为很多游客认为“最美的风景是人”,他们去感受茶乡的风土人情,就需要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本地人参与。然而文化旅游的服务业特点就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譬如说更好的知识水平、人文素养等等。所以发展茶文化旅游对于当地整体人文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3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开发策略。
茶文化旅游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地区的游客皆可以成为茶文化旅游的目标人群,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个人爱好、旅游目的都不尽相同,尤其是一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其对旅游的认知与中年人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茶文化旅游开发者就要结合自身实际和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多开发一些具有特色,能够被不同群体所欢迎的丰富多样的旅游线路。譬如,针对当前年轻人猎奇心强、求知欲望浓厚、探究意识强烈的特点,茶乡旅游经营者就不妨利用茶乡有山有水的地貌及自然优势,为他们定制一些能够探险、户外生存的旅游线路,让旅游者在探险的过程中,一方面更好地领略茶乡的自然山水,另一方面通过近距离感受到茶树的生长环境,了解茶树那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增强个人意志,提升个人精神。另外,针对一些学校或是带有学习目的的旅游团或者是旅游群体,经营者就要开发一些知识文化旅游线路。具体而言,就是要让旅游线路多一些茶文化讲解、茶叶种植知识传授、茶叶制作过程讲解、茶艺表演等内容,这样一是能够让普通的旅游内容上升到理论的范畴,另一方面更是能将那些原本存在于课本中的农事知识、手工业技巧以及人文背景,以真实的面貌直观地呈现于游客面前,让游客寓教于乐,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茶文化不是一门独立的文化学科,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其不可能独立存在,必然与其它文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茶文化旅游开发和设计者,就要加强与其它部门尤其是当地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通过出台区域性的文化旅游开发顶层设计,对当地所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规划、整合、包装,并制定一些充满创意、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这方面,地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的做法就值得我国广大茶乡学习借鉴。普陀山有着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有着享誉海内外的普陀山云雾茶,另外更是一个佛教圣地———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当地的普陀寺驰名远近,每年都能吸引着大量的香客和游客。而当地针对这一点,一方面结合禅茶一味的内涵,将当地的云雾茶与普陀寺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出富有禅意的普陀佛茶。另外,当地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更是将佛教、普陀山自然风光、云雾茶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更是取得了极强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普陀山的文化旅游模式,是我国开发茶文化旅游模式的一个典型范本。
参考文献。
[5]王玉成.旅游文化概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xx.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
小时候随同父母旅游,头一天晚上基本上是无法安心睡好觉的,心早已飞出去了,一心想着快点到达目的地,一路上盼着、渴望着快点到达目的地,想向着目的地的美好,可是真的到了目的地,基本上人也累得全身无力,到了旅馆就是大睡,严重的时候甚至于由于晕车而呕吐不止。那时不懂得何为旅游,也不了解旅游的真正意义。
现在人已长大,出玩的机会多起来,发现旅游的乐趣在于路途中每一个小节,更重要的是一种好心情。从背上行囊的开始,就已经是在旅游了,而一路上的风景,就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
印像最深的还是去年夏季与老公结婚旅游的情景,临行的前一天,开始准备各种食品、衣服、用具,一大早,坐上火车背上行囊,到叶圣陶老人书中的《苏州园林》去游玩。
在北方看得最多的,就是绿油油的稻田、或者是如绿海一般的玉米地、高梁地,连绵起伏的青山,围绕于山峰的几缕轻烟。小时候,我总以为青山里住的人必是得仙的老道,美貌的仙子,很想走进他们,体验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现在依然羡慕山中的人们,看着或隐或现的几户人家,仍然想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生活,寻求另一种生活,另一种规则、另一种快乐。
细细品味,发现生活如同旅游一样,重要的是生活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遥远的结果,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如同节日一般,过得充实、快乐,你会发现,旅游的途中要比旅游本身更有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普遍增加旅游热必然到来。
旅游是人们生活的异地性、业余性有享乐性的集中体现。旅游是人们心中向往之地然后暂时离开家乡,到向往之地短暂生活一段时间。
过去旅游是有钱有闲而又有文化的高人雅士的专利品,现在全面小康社会的的福荫旅游已是寻常百姓共同的业余爱好了。
旅游是我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各地为发展旅游业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使尽浑身解数,搞大建设大开发,大包装大宣传,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有的建城,有的造景,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旅游设施,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消烟四起。因为旅游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无烟工厂。谁占了先机就能推动谁的旅游市场的红火。
旅游是一种经济。旅游者的食住行游娱购都要花费钱财。旅游的组织者如旅行社,旅游目的地都会有旅游收入。而且旅游产品的开发包装越好,越能把游客留住就越能增加收入。旅游经济已占当地经济的重要比重。旅游经济发展了还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餐饮、旅馆、金融、地产品开发、地方文化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旅游是文化。旅游离不开文化。现在讲旅游都是文化旅游。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文化消费。我们到旅游目的地首先感受的是那里的文化,有的景点本身就是文化遗存。也有旅游地组织开展的系列文化活动。旅游者在参观景点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当然旅游者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旅游是精神愉悦。人们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旅游典型的是见异思迁。到异地去游山玩水,看人观景都是心情,心情好处处皆景。出门旅游的人不在乎吃住,但很看重自己的感受。因而旅游很大程度很大层面在于自己的心情。这又和人的素养有关。出门在外不要逞强,更不能斤斤计较,不然就会因一点小事而坏了自己的心情,而使整个景色失色。
旅游感悟人生。人生就是宇宙的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世上有很多好的风景,我们只能游览观看,谁也不可能独占。不管是谁再有权和钱也不能把明天买下。因而我们不能奢望太多。再好的景点都是天造,都有美中不足。人生也没十全十美。总有缺憾。
旅游没到过的地方,听介绍可能很诱人,很动心,当你费尽周折去了那里,也觉不过如此,这样的事常有。人生许你想要的拼命去要,付出了很大代价,得来后也只是“到此一游”。旅游是欣赏自然,走向自然。做人要顺应自然,融入自然。
旅游可以换个环境,换个心情,常旅游的人兴许还会换个别样人生。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一
现代社会,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普遍行为,呈现出规模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旅游业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然而在理论上,我们仍习惯于更多地把旅游作为一种纯经济活动看待,对旅游的文化本质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实际上,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理论上理清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
大众旅游的兴起由多种因素促成。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强的消费能力,又改善了社会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便迅速增长,更加注重精神的消费,即物品消费的精神意义,消费方式的“脱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旅游是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活动,更确切地说是现代人寻找文化体验的活动。旅游使得人们离开日常居住地,同时也离开日常的工作生活压力,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寻找新感受、新体验,从而舒缓日常工作生活压力所刺激的紧张神经。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和品位的提升,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变革,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体验和符号消费活动的性质和特征,愈益鲜明地表现出来。
从文化与人的关系分析,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创造物。人总是生活在历史文化之中,文化是人的本性。人只有在一定的文化中才能实现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并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文化之于人,不仅具有外在的审美功能,而且还是“使人能够成为人”的基本条件。文化与人的关系,决定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从消费资源的属性分析,旅游资源一般划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根据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人文资源正在取代自然资源成为旅游最重要的观赏对象。其实,所谓自然资源,本质上也是人文资源,即人化的自然,同样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不能在自然景观中彰显其应有的人文意蕴,赋予它相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价值和符号消费意义,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因而也就不能构成旅游资源。可以断言,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将逐步淡出旅游市场,代之而起的将是以文化为构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新的旅游产业。
因此,现代旅游首先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符号的消费,也就是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所说的,“财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被符号社会学系统取代”。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建筑、歌舞、节庆礼仪、餐饮住宿等外显形式的消费,获得内隐的文化所指,从中体验文化提供给人们不同于日常居住地的社会空间、身份的重新确认和文化认同。此外,从消费的角度来说,旅游消费的核心是文化符号,现代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就是文化符号的提供,因此整个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就是一种文化创意活动。成功的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点的形成决非一个自然过程,或一个简单的把风景、古迹等围起来的过程,而一定是根据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设计特定的旅游线路,创造符号化的旅游文化产品。综观国内外的旅游热点,无不是以文化符号取胜,既有鲜明的文化表现形式,又蕴含意义丰富的文化内容。
旅游是文化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人类文化是丰富多样的,从文化主体来说,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在文化的发展史上,文化交流碰撞主要是通过人类群体的迁徙、战争、商业贸易、传教、使节互访等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频度直接影响文化繁荣发展的程度。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传播、大众旅游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真实感受不同的文化,同时又传播自己的文化,无疑将带来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学习借鉴,从而促进文化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旅游已经成为文化实现自身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旅游活动,文化可以超越原有的时空限制,由“地方文学”转变为“世界文学”,真正使民族的东西变为世界的东西;文化在旅游活动中作为被体验的对象,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借助旅游进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促进本土文化的自我创新和超越。
旅游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文化发展应该是一个内容和形式协调共进的过程。文化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艺术表现、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家居建筑等等。通过旅游这个媒介,文化表现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其蕴含的内容也通过旅游者的鉴赏得到传播和发展,文化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匹配在一起,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共进。
其次,文化发展应该是一个继承和摒弃共同存在的过程。通过旅游这个平台,提供了让广大社会公众自发地、共同地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机会,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整体把握建立在符合社会公众的整体需求之上,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扬弃提供了时代标准。
此外,旅游对文化发展最直接的作用表现为,它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大众可以消费的商品,随之又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在发挥旅游对文化促进作用的同时,必须注意到,旅游自身的发展并不会带来对文化资源的自觉保护。因此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对保护文化资源的认识,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旅游与文化双赢。对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及那些早已退出我们社会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旅游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因旅游业的兴起而遭遇灭顶之灾,也可能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带来传承和发展的机遇。
护创造发展都要以当地群众为主体,使保护创造发展的文化仍然是本来的文化。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二
眠江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它既是一条自然的河流,又是一条蕴含无比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河〕特别是在眠江上游,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各种神奇、神秘、神妙的文化传说与文献传播,令我们口眩乃至痴狂。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一神奇、神秘、神妙的江河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高度的认识,至今这一地区尚未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找出其中的文脉,加快文化旅游发展,合力打造与其历史票赋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山民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的瓶颈。
眠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其正源出自眠山南麓松潘县北部水晶乡安备村境内弓杠岭南坡斗鸡台西侧,由北向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于宜宾市汇人长江,干流全长735km,流域面积13.54万km,天然落差约3650m,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支流,也是我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按照传统的说法,眠江干流都江堰鱼咀分水堤以上为上游,长约365km;都江堰鱼咀分水堤至乐山大佛为中游,长约216km;乐山大佛以下至宜宾为下游,长约154kmo眠江上游河段为最长。这一段河流,与中下游形成鲜明对比。中下游流经地域主要是平原和浅丘,落差不大,而上游则是高山峡谷,地形复杂,落差非常大。
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山峡谷地带,孕育了至今都让我们惊叹且数量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富集的文化资源,至今没有产生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似乎一提到眠江上游,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有九寨、黄龙等自然风景,而忽略其文化遗产。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
1.重自然,轻人文。长期以来,眠江上游各地重自然景观宣传、打造,轻人文历史资源的梳理经营。毋庸讳言,以九寨、黄龙为代表的眠江上游自然风光,是上帝的馈赠、人类的珍宝。这里的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天空,对身处喧嚣尘世的现代人来说,是最好的休憩、缓释和净化之地,其世界自然遗产的殊荣,确乎实至名归。这些年来,通过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精心打造以及中外游客的口耳相传,九寨、黄龙不仅成为阿坝州乃至四川省的旅游名片和拳头产品,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但是,与九寨、黄龙这类自然遗产持续热度旅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眠江上游各地的文化遗产旅游却未能形成真正品牌,游客到这一地区口的性很强,都是冲着九寨、黄龙世界遗产来的,文化遗产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是陌生的。相应的,文化遗产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设计、营销策划等方面,也相当滞后。
二、山民江上游的历史文化遗产。
眠江上游是文化富集之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梳理眠江上游历史文脉,对认识这一地区的文化遗产,合力塑造这一地区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大禹文化。大禹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在多方面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史记·六国年表》中说:“禹兴于西羌。”裴胭集解云:“皇甫谧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张守节正义云:“禹生于茂州汝川县,本冉胧国,皆西羌。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汝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东汉趟煌《吴越春秋》云:,’(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其注云:“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元和郡县志》:‘禹,汝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水经注》:‘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广柔,即今石泉军。西羌是一个大的地理范围,而“石纽”则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关于“石纽”的出处以及与此相关的地名和传说,汝川、北川、理县、茂县等地都有,而且不少地名至今沿用,相关传说至今传颂。比如,汝川县绵厦镇飞沙关有“石纽山”题刻。
三、整合资源,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崛江上游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议。
由上述梳理可以看到,眠江上游与中华文化、古蜀文化与民族文化等都有非常深刻的渊源。如此众多的文化交集,在整个中国文化区域板块中并不多见。为了加快眠江上游文化旅游发展,尽快形成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1.尽早拟定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眠江上游涉及到阿坝、成都、绵阳、雅安等市州,如果按照简单的区域规划各自为阵,各市州之间极易形成主次、真伪、优劣之别的争抢喧闹。甚至一个市州,如果没有统一规划,也容易相互拆台、恶性竟争。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由四川省文化与旅游部门牵头,联合相关市州尽快进行眠江上游文化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特别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尽可能确保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有效保护。今后这一地区应该严格按照此规划进行文化旅游发展。
2.抓好基拙研究。文化旅游发展与品牌塑造,离不开基础研究。对眠江上游地区而言,历史文化遗产如此富集,究竟这一地区有多少文化家底,这些家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已经消失,哪些部分消失,哪些保存完好,这些家底该如何进行文化包装和营销策划……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必要一一厘清。大抵可分历史文献集成、遗址遗迹遗存考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以及保护与开发方略等进行梳理、研究。
3.加快基拙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借力“5·12”汝川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眠江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地震前,已有较大的改观,都映高速、映汝高速的相继开通,极大地缩短了游客的时空距离。新映秀、新水磨、新绵厦、新漩口、新威州等一批灾后重建的乡镇拔地而起,加快了这一古老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步伐。但相对于灾民的安置和市镇的功能恢复,文化旅游需要更高层次、更多样化、更便捷性甚至更富个性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而这些恰好是这一地区的软肋。因此,这一地区一方面要借助成兰铁路建设的契机,推动境内支线铁路的建设;借助都汝高。在一系列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翻译实践的最终执行者,译者无疑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原文、原作者和译文、译文读者中起着融通生化的桥梁作用”。
因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然而语言、社会、文化等因素又在不断影响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因此,译者需要选择动态、有效的翻译策略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上夯实基础,加强双语理解、表达能力;在文化上关注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交际维上尽量接近译语读者,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裸”族词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特定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还要尽可能地兼顾到三维转换,注意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平衡协调,注重英汉表达的差异,创造出最“适应”原文的译文。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三
[内容提要]企业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
[关键字]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的强弱。所谓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
19xx-20xx年的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xx年度,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xx年度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利润/资产)为1.26%。20xx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74%和1.46%,比上年均有明显增长。由于营业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入500强的门槛提高,20xx年度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额为97.23亿美元,而20xx年度则提高到103.0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近6亿美元。
中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相差甚远。仅从中国加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中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中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xx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xx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约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包含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3.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4.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5.市场应变能力。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具体来说,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
c&c委会,监督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的发展。从而,nec在该领域抢得先机。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
(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
(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增强企业再研发能力。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动力。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前提下展开。
(2)寻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并把生长点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细分市场,找出本企业产品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对构成上述优势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分解、归纳。经过界定测试,确定为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借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优势建立研究与开发联姻关系,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将该生长点培育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的软件就是培育和强化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台湾电子巨头宏基公司,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立了一套人性本善的人性管理,平实务本,顾客为首、贡献智慧。
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明确的战略定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前提。企业战略定位包括产业战略定位、市场战略定位、经营战略定位、联盟战略定位、规模战略定位等。而笔者认为这些战略定位都建立在发展战略定位基础上。所谓发展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创立时对其发展前景的期望度。如微软公司创立时比尔·盖次的发展战略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台个人电脑,每个人的电脑都用微软的操作系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微软的统治地位。而国内企业大都希望借这国内市场不规范捞一笔。根本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只能依靠他们唯一的优势价格进行竞争,由此造成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由政府出面规范市场行为。从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为企业建立一个战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2.周善乔,江苏行政学院副教授。《战略定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4.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四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凤凰古城旅游业的辉煌。你看,发源于云南高原拉尔山乌什河的母亲河——沱江,依然以其舒缓睿智的风度和豁达的姿态,作为凤凰人的生命之源缓缓流淌;东边的青龙山(八角楼),南边的南华山,西边的凤凰山,北边的雪平坡,依旧以他们那颗慈悲的心和无比的气魄,将凤凰古城团团围住。也许正是这神奇的灵山秀水,造就了沈从文和黄永玉一代宗师;也许,正是这神奇的灵山秀水造就了凤凰旅游的蓬勃发展。
每当五一假期,国庆假期。成千上万的游客在凤凰古城相遇。在从文广场,沈从文故居,小街小巷等。真的是肩并肩。广场旁边,漓江边,一排排的民间工艺品,让老外忍不住拍手叫好。
凤凰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凤凰特产的蓬勃发展。你可以在古城的每一条街道和小巷里看到姜糖商店。运气好的话还可以亲眼目睹姜糖的制作过程。当然还有姜茶、血烧鸭、腊肉等,这些都是每一个游客离开凤凰古城的必备产品,也让凤凰的特产更好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促进凤凰的经济发展。
为了给游客提供方便,解决游客的“住宿”问题,在郊区,酒店建筑从地面拔地而起,为凤凰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怀孕了,凤凰城的人们也很开心。
我觉得:这个问题该不该调查?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在很多小店里打听,才发现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同样的商品卖给游客价格更高。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凤凰古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名城,以其简单和好客而闻名。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多淳朴的村民整天都在“琢磨”如何赚更多的钱,所以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环保。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南华山“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今天的南华山,山脚下和山腰,山顶都有层层垃圾“点缀”;如果你有一种优雅的味道,晚上沿着沱江散步,你会看到波光粼粼的河灯漂浮在沱江上。(河灯是把彩纸折叠起来,再加几根蜡烛做成的。)这些都给凤凰古城增添了“皱纹”,加速了她的“老去”。
“时间就是金钱”,但“金钱”不能改变“时间”;但是,“简单”的民俗可以换成“钱”;但是“钱”买不回“简单”的民俗。警钟长鸣,凤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要忘记保留“古朴”的民俗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让凤凰古城永远闻名遐迩!
最后祝凤凰旅游业大踏步发展,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领略到完美的凤凰古城!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五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反映。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认真把握毕业设计现状,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意义重大。
毕业设计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利于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扩招持续加大,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如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原创性、毕业设计的答辩流于形式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现状,进而找出导致这一不良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能否科学合理的选好题,就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选题不合理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没有针对性,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避繁就近,即繁难题目选择主动放弃,就近于参考书和网上能找到相关资料,如:《某酒店管理机制模式研究》就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二,所选题目范围把握不够准确,不是太小就是过于宽泛,太小则无法体现专业所学,过于宽泛则研究主题难以确定,这都将会对毕业设计造成阻碍。如:《某市的旅游研究》《某省旅游旅游开发的对策》等;第三,立意创新不足,容易落入陈俗旧道。由于学生在选题时参考的资料都是确定的内容,选择《某旅游景区问题分析》等旧题目时,只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没有新的观点和论据提出。
(二)缺乏良好的设计指导。
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某旅行社或者酒店进行岗前实习或培训,这给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具体表现为:第一,指导老师和学生就毕业设计进行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很少,以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大多情况下是通过电话、微信等移动通信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无形中指导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第二,学生被动应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理,指导老师不联系,学生就不问,导致毕业设计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三,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师长期在校研究理论而疏于实践,导致学生在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碰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毕业设计进度的监控有待提升。
根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如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选题、下发任务书、书写开题报告、列提纲、完成初稿、检查、校改、定稿以及答辩等。不过,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学生岗前实习、培训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难以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同时,企业目前对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或者完成的质量如何等问题关心不够,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另外,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老师沟通相对缺乏,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认识发生偏差,进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四)形式主义的毕业设计考评。
毕业设计的最后一步是答辩和成绩考评,主要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考评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远比想象的要多,如毕业设计流程缺失、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和指导不到位等。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关联。一方面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需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和毕业设计任务的双重压力下,不能有效完成,导致毕业设计的考评容易走过场。最后,答辩过程中,老师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无法针对论文中的细节把握,只能抓要点而疏于毕业设计考评质量的把关。这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得不到端正。
二、提高。
相关信息。
质量的措施。
(一)恰当选题。
恰当选题是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第一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选题:首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毕业设计的理论保障,所以学生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或者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充分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如:《浅论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教师和学生应该都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的素材,从酒店管理工作中积累毕业设计的素材,比如:《酒店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星级酒店宴会筹办问题分析》;最后,就如何准确选题,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选题环节,采用发现教学法提问导游行业的发展如何?一方面在设定问题情境的同时,又提出了选题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掌握毕业设计选题的关键,选择《我国导游业高离职率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这个题目。
(二)实行双导师双向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失,学生无法有效控制毕业设计的进程,导致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进行。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建立新型的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知识部分,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一来,既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又增加了实践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双师指导制度以后,两位导师应该始终参与到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双师制度的作用,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双重指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由于实习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显得非常有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形成制度,明确责任。企业应该就毕业设计考核问题给予学校一定协助,特别要强调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次数的考评。第二,应用网络科技,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不同时期在网上对自我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汇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动态管理模式,积极构建新型师生交流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联系。第三,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制度,以降低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营造积极、公正、创新的毕业设计制作氛围。
(四)建立校企考评体系。
论文抄袭。
相关信息。
现象的发生,加强论文查重检测工作的落实,从而真正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
三、总结。
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学生自身旅游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对其日后工作影响较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将平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论文提出的实际问题,重视毕业设计的作用,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最后,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保证高校学术力量的提升,加大对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六
[内容提要]企业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
[关键字]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的强弱。所谓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也称核心能力。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
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
19xx-20xx年的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xx年度,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xx年度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利润/资产)为1.26%。20xx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74%和1.46%,比上年均有明显增长。由于营业额的大幅度增加,使进入500强的门槛提高,20xx年度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额为97.23亿美元,而20xx年度则提高到103.0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近6亿美元。
中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相差甚远。仅从中国加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中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中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xx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xx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约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包含多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从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3.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4.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5.市场应变能力。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具体来说,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
c&c委会,监督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的发展。从而,nec在该领域抢得先机。
2.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
(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
(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
(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增强企业再研发能力。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这要求企业不断增强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增强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动力。当然,企业再研发必须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资源共享前提下展开。
(2)寻找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新生长点。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并把生长点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细分市场,找出本企业产品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对构成上述优势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分解、归纳。经过界定测试,确定为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借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优势建立研究与开发联姻关系,引进相关的技术人才,将该生长点培育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3)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责任心和创造性是提高企业集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的软件就是培育和强化企业文化。一个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持续巩固和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台湾电子巨头宏基公司,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建立了一套人性本善的人性管理,平实务本,顾客为首、贡献智慧。
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明确的战略定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前提。企业战略定位包括产业战略定位、市场战略定位、经营战略定位、联盟战略定位、规模战略定位等。而笔者认为这些战略定位都建立在发展战略定位基础上。所谓发展战略定位是指企业创立时对其发展前景的期望度。如微软公司创立时比尔·盖次的发展战略就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台个人电脑,每个人的电脑都用微软的操作系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微软的统治地位。而国内企业大都希望借这国内市场不规范捞一笔。根本没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只能依靠他们唯一的优势价格进行竞争,由此造成的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由政府出面规范市场行为。从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为企业建立一个战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2.周善乔,江苏行政学院副教授。《战略定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版。
4.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版。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照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同时也面临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和国内旅游业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国内外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创新思路,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为推动生态宜居、美丽富饶、充满活力的新日照作出更大贡献。
一、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
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选择。从日照实际情况看,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长速度较快,大大超过服务业和gdp的增长速度,成为带动日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日照旅游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环境、资源瓶颈制约,而且还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带动交通运输业、商务会展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娱乐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零售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进而进一步推动日照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另外,从消费角度来看,加快旅游业发展,可以有效引导居民消费的理性化,使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能够直接体现这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发展旅游业可以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日照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充分展示日照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推动日照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日照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日照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黄海之滨,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北接青岛、潍坊,南临连云港。市内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纵贯全境,青岛—连云港铁路和日照机场即将开工建设,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日照地处海滨,地貌多样,有山丘、平原、湿地、水域和海洋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在100公里海岸线上,有绵延超过60公里的金色沙滩,沙细、水清、滩平,素有“蓝天、碧海、金沙滩”之美誉。日照文化资源丰富,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有两城遗址和陵阳河遗址等;莒文化与鲁文化、齐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日照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的城市形象日渐凸显。当前,日照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不够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大,需要进一步加以修订和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尤其是缺少包括区县在内的全市区域性旅游详细规划。由于缺少旅游规划,导致许多民俗旅游村、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不能先行建设,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滨海旅游区许多滨海旅游项目开发层次较低,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开发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现象,甚至存在盲目开发的问题。
2.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区县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难以形成统一有序的旅游市场,旅游竞争力不强。民俗旅游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对旅游安全的管理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海滨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中存在体制不顺、职责不明确、责权不匹配的问题。如,从万平口风景区到国家森林公园之间的海滨地带,海滨旅游资源存在被分割的问题,而且较为严重。致使沿海防护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沿海村抢占滨海资源进行违规开发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
3.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不高由于缺乏高端旅游产品,也就对高端游客缺乏吸引力。对游客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是北部滨海地带的优质海滩而不是旅游村本身,但由于旅游村的盲目扩张,无序开发,造成无序的低价竞争,使北部滨海区域的优质海滩大大贬值,旅游效益大大降低。目前,由于缺乏影响力大、层次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大项目,致使各景区的旅游项目单一、开发档次低,互动休闲项目不多,尤其是缺少游客能够参与的大型游乐项目,导致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不高。
4.旅游大项目少,品牌不突出特别是游乐性、体验性项目少。日照一直致力于打造“阳光海岸、水运之都”的城市品牌,但是缺乏与此相对应的有影响、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品牌,一线景区、景点缺乏高层次的创意和旅游策划,对旅游品牌的开发、包装、宣传力度不够,缺少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娱乐项目。作为“水上运动之都”的日照,除了能在奥帆赛基地乘游艇和帆船出海观光以外,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水上运动娱乐项目,让许多本来冲着日照“水上运动之都”来旅游,想体验水上娱乐运动项目的游客扫兴而归。这与日照“阳光海岸、水运之都”的城市品牌不符。
5.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是旅游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压力大,城市的综合旅游功能不完善,缺乏购物街、酒吧街和餐饮街等特色旅游街区和大型中低档旅游度假酒店,城市的夜生活单调。二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高速公路顺达,但铁路和海上旅游交通严重滞后,火车始发车次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地游客的旅游需求。三是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接待旅游的车辆严重不足。四是市民的文明程度及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能不高,接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
三、加快“旅游+”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随着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日照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要把握好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快日照“旅游+”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日照旅游业跨越发展,全力推进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名城建设。
1.规划先行,构建高水平的旅游规划体系日照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设计要紧密结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重视抓好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的衔接工作。民俗旅游村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也要充分体现日照的特色,体现日照的海滨风情,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严肃性,认真组织好各区县旅游总体规划和《日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务必严格依据规划的要求,确立日照市和各区县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具体的旅游项目,努力实现日照旅游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优势的转化。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方案,首先要确定好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到责任分工明确,每个区域的规划、建设和项目的组织实施都要安排专人负责,要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分阶段逐步加以推进,其他有关单位要积极配合。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旅游质量和效益日照旅游旺季和淡季非常明显。在旺季往往是人满为患,在旅游淡季却是游客稀稀落落,导致旅游从业人员及设施“半年闲”。即使在旅游旺季,游客在日照的停留时间也很短,游客来了留不下。因此,必须寻求突破:一是加大力度,积极开发冬季旅游产品,发展滨海乡村年节民俗游、室内海水浴场和温泉养生为主的冬天淡季旅游项目。二是加快旅游大项目建设,推动日照旅游升级。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带动力强、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旅游项目和大项目建设,推进景区软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打造一批集运动健身、绿色观光和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山岳休闲旅游区。三是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具有消费热点突出、游客参与程度高的优势,特别适合现代城市居民走近自然、融入自然的休闲度假旅游理念。四是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改造景区停车场和冲洗房等旅游配套设施,为自驾游客提供服务。要规划建设日照旅游特色街区和游客集散中心,完善城市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
3.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区和县域旅游的联动机制。日照市既有市区的滨海优势旅游资源,还有县域良好的生态、山岳、乡村、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日照旅游产业,要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一体化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日照旅游形式,增强旅游内涵,还可以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推动日照旅游快速发展。探索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旅游企业相互合作,专家、媒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对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把日照打造成一个健康、安全和有序的旅游目的地。创新景区管理方式,探索建立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旅游经营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对民俗旅游村和旅行社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以质取胜。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努力探索旅游人才培养、引进的新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日照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4.实现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日照是一个滨海新兴旅游城市,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旅游基础设施完备,是理想的游客休闲目的地。一是实现考核体系的转变。一方面,游客数量很多,在旅游旺季甚至人满为患,给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造成不小压力;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较低。因此,日照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尤其要实现考核体系的转变。二是实现旅游管理的转变。旅游的各方面都要与休闲度假游相结合,要在休闲度假上下真功夫,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努力提高为休闲度假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尽快争取更大的突破。三是实现旅游市场开发上的转变。目前,山东省旅游局正以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半岛城市群为重点,大力开拓俄罗斯旅游市场,日照要抢抓机遇,争取在开拓俄罗斯旅游市场方面有大的进展。
5.加大旅游品牌塑造力度,加快旅游品牌化发展一个地区如果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就不可能形成该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大力培育旅游企业品牌。近年来山东省旅游局倾力打造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和“好客山东”等旅游品牌,开始逐渐在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推动了山东旅游业快速发展。日照市要精心打造“阳光海岸、水运之都”的城市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大旅游品牌的推广力度,争取成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一部分。二是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入发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好日照民歌“满江红”、岚山号子、五莲茂腔、莒县周姑调、渔民节、皮影戏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策划包装。三是打造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品牌。将日照农民画由原来单一的艺术品转化成为具有现代艺术气质的日用生活消费品,使其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受到游客的青睐,是日照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一个范例。近年来,日照旅游商品的购物量在迅速扩大,其中主要以海产品、贝壳装饰品、绿茶和黑陶为主。要加大力度对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进行开发和推介,扩大日照旅游商品范围。
【参考文献】。
[1]张莉.湛江市滨海旅游业现状与发展措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3).
[2]马勇,何彪.我国滨海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
[4]徐菊凤.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八
第一,对于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面向社会的需求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最终的目的,但是目前的专业课程教材由于内容陈旧而缺乏实际应用性。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分重视理论,从而造成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目前,很多人一提到工商管理人才,就立马将其与企业中地位较高的高级管理人才联系在一起,这种错误的思想限制了实际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三,缺乏创新意识。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具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照本宣科的讲解,最终使得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必须对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想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调整专业学科和课程。我国在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经过几十年的专业设置调整,在学科内容老化以及专业课程面过窄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转变思想观念、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社会认可度和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和实践等作为教学改革的难点,只有统一思想观念、具备物资条件以及适应中国国情和校情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必须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独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通过长期的教学完善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育人方式。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大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针对目前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这些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历以及意气风发的斗志,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多数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高校应当让这些年轻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来丰富自己的实践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
第二,因材施教。从古至今,因材施教都应当作为教育学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年复一年的重复一个教学计划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但是中国高校进入21世纪后进入了教学改革时期,此时期最大的两点就是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并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重庆文理学院自从升本后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以下三大特色:首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的需要实施合理的选课制度;其次,对固定学制进行改革,适当的延长或提前学制;最后,实施严格但是又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和重考制度。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了确保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工商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一定的创业能力,高校应当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相关政策以及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同时按照地方经济和企业的要求安排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和创业条件。学校应当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有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创业培训以及创办微型企业的活动来培养他们创业的`意识。其次,为学生的特长搭建成功的阶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应当专门指派教师带领、培养有特长的大学生,为其取得成功做好铺垫。此外,对于应用能力突出的大学生,还可以鼓励其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最后,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提供渠道。如:根据高校一些特殊学生的特点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度为学有余力的在校大学生开辟了一条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和创业培训则通过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
第五,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都想着找一份安定以及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作为工商管理的工作教育者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第六,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多学知识以及更多的牢固地掌握知识是传统教学的主要观点,但是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相比牢记知识而言,更重要的是思维观念和学习的方法,因此,管理作为一个过程和整理概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管理。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逐渐细化,因此,高校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应当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细化,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设置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
第七,加强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如果仅实施课堂教学,就会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第一,通过学校平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合作。要想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要落实实习基地,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多方渠道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从而增加工商企业管理大学生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毕业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安排其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将来从事工作的方向,还能够让大学生看到日后的就业压力,从而更加努力认真的学习。
第八,加强思想和道德的培养。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要想长期发展下去,一个企业更看重一个人的道德、思想和品质,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培养,对其以后在社会寻求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当代中国,坑蒙拐骗、缺斤短两、掺加造假以及以次充好等道德问题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为了树立良好的性格以及社会责任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此外,只有拥有健康思想的大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长更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样关键。
4.结语。
随着企业经营国际化的逐渐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总之,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作为从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应当对教学改革做出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十九
在如今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的现象数不胜数,不仅我们国人有涂鸦的不好习惯,而且外国也存在着涂鸦行为,广东连山金子山风景区为了解决游客随地随意乱画的问题,特意为游客开设了刻字林,游客可以在刻字林内随意涂鸦和刻字,对于刻字林的存在,我大为赞同,这是一种表率,也是一种对乱刻乱画不文明行为的有效疏导。
刻字林的存在正如禁烟区的存在。乱刻乱画和随地吸烟都是不文明现象,都对别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都显示出自身素质的问题。禁烟区的存在是为了引导大家减少大家的吸烟,解决随处吸烟的问题,他引导人们到专有的地方去吸烟,引导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不能吸烟,正如刻字林,他也同样引导着人们不能在随处万科乱画,只能在专有的区域可以涂鸦,这就减少了大家乱刻乱画的行为,解决人们在景区内乱刻乱画错误的行为习惯,如果强劲不止,那么我们就应该正确引导,让这种行为从大到小从小到无,进而解决这些不文明行为。
对涂鸦的游客而言,刻字林的开设让他们有了可以发挥创造的地方,更有效的让他们在指定区域内涂鸦,避免他们在景区内乱涂画。使他们有了一个愉快的旅行,也在不自觉中引导了他们,刻字林的开设不是诱导和纵容游客胡乱涂鸦,而是在保护其他景区的文物,也是对游客提供的不同的服务,对游客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对景区而言,刻字林吸引了游客乱刻乱画的行为。使游客在专有的区域,可以图画进而保护了景区的事物,让游客可以更好的观赏文物更愉悦的旅游,进而避免了游客在文物上的刻画,刻字林的开设对景区是一种有效的帮助。
对社会而言,刻字林引导着人们不良行为的习惯,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文明风气,使一些强劲不止的行为习惯中从多到少,从大到小,最后从有到无的作用。有效疏导,引导拿错误的行为,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之间的文明风气的传播。
总而言之,在景区设置一片让不文明游客乱刻乱画的地方,有利于游客的改变。也有利于景区文物的保护,更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促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我对刻字林的存在大为赞赏,这有利于改正社会不良行为,实现不文明现象,从多到少,从大到小,从有到无的基本措施,让我们注重引导,而不是明令禁止。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二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点培养和重视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分析和总结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定位、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解与定位。
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以积极体现并尽量满足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的综合反映。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突出实践,积极向工程技术教育方向倾斜,强化应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接受专业和广博教育后,能够在各行业中面向基层、企业实践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使毕业生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其自身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提到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样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将来在工商业中得到最大发展的领袖和经理人才。根据现行高等教育的现状,结合西方国家提出的全人教育理念,实现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注意提高、完善和储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一)为人处世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地球最高智慧生物的人类,群聚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所以,每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和适应社会,是每个人的第一人生基础。而对为人、处世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体验,在大学期间是一非常重要的时期。在大学里,大学生在学习相关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其如何为人、理解事人、与人沟通、团结协作、勇敢执着等为人、处事方面知识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升。比如: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工作中要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这样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沟通交际的能力。
(二)系统基础知识。
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系统的基础知识就是综合知识课中的自然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小学时期就积累的语文、物理、化学、初等数学(几何、代数)外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大学时期的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语文、写作、相关社会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概论、世界经济与政治、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工程训练等大学基础知识。
此层次的基础知识要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将中小学积累的基础知识完成“点-线一面”的归纳和总结,这样有助于系统化大学时期的基础知识。
(三)专业基础知识。
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与管理类专业有关的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类的知识,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导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公共关系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专业性核心课程,即本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商品学、电子商务、质量管理、经济合同法、国际商法、投资学、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
核心课程好比“根据地”,学好核心知识,才能发挥专业特长,解决好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核心知识以外的外围知识,如相关学科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外围知识好比“游击区”,围绕核心知识有方向、有层次、有序列地向外扩展,扩大知识面。
此外,我国具有招收大学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资格的高等学校普遍忽视了有关“创业、企业家精神与领导能力的培养、领导能力”的相关课程。
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
(一)基本专业技能。
应用型本科的基本专业技能(也称从业能力)包括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一定专业从业者而言,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晓专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并熟练操作,能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专业生产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有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切社会职业所要求的基本专业能力。比如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应注意培养以下基本专业技能:制作基本司法文书、制作调查笔录、企业经营决策的程序和方法、企业经营诊断的程序和方法、会计账簿的登记及银行对账、制作会计报表并能够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等。
(二)综合专业技能。
据库,并能为此开发简单的应用程度;熟练应用《企业决策〉软件包、ssspass3ema)等软件的使用和应用。再如:大学期间攻读二学位、参加各类科研和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大、小挑战杯”比赛均是提升综合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二十一
摘要:在企业进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工商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工商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工商管理现状,分析企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工商管理;现状;发展方向。
企业在新环境下需要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开展工商管理工作,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这样才能为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企业持久健康的发展才更有保障。工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也是企业领导者关注的重要管理内容。工商管理主要包括对企业日常工作、财务状况、人力资源状况、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另外还包括,对企业文化背景的创设管理,对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与保护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管理,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是丰富的,管理价值是巨大的,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能够提升企业整体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工作效率,同时对于维护企业形象,避免各种浪费,规避一些风险问题,促进企业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普遍较为重视经营管理工作。但目前,市场环境是较为复杂的,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盈利,在经营管理模式制定上不够科学。目前,很多企业是以即时生产与零库存作为依托进行工商管理策略制定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保障企业在短期内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管理模式的市场拓展能力不足,这种模式也无法做到把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这样在具体的工商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部门就很难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生产策略,这样,容易导致企业生产与市场的脱节,导致企业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差。企业在发展中利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开展管理工作,所存在的潜在市场风险是很大的,企业容易陷入到经营亏损状态,企业发展是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的。
2.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情况。
目前,我国的市场更为开放,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意识也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并能够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企业必须要能够建立起与国际环境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对生产产品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凭着自己的产品优势打开国际市场。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所采用的工商管理模式是较为落后的,无法满足全球环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在市场定位、资本运作、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之能够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是非常必要的。
3.价值定位情况。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经济活动创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在引入工商管理理念之后,很多企业都能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也开始认识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够根据自身的实力开展一些公益性的项目,能够重视企业的文化的塑造,重视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企业深化发展是一种促进。但也有一些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不够明确,企业只追求经济价值,忽略自身形象的塑造,不重视保障员工的利益,忽略员工素质的提升,这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就不完善,企业就不能保障长期有效的发展,其经济效益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提升。
4.企业内部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能够确定所有权,监督权,经营权等不同层级人的不同权利,这样,才能保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成功开展,保障员工工作积极行动的有效调动。但同调查,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的内部责任划分并不是很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导致管理举措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容易导致一些人的职权使用不规范,导致员工责任不明确,这样,企业资源配置必然存在问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5.人力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保障充沛的人力资源,企业需要不断的吸收优秀的人才,并能够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缺乏一线技能型人才,缺乏真正拥有先进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一些企业即使吸引了部分优秀人才,但因为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也很容易导致优秀的人才的流失,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1.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人性化的工商管理制度是目前企业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要能够研究工商管理内容,研究工商管理工作的作用,能够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工商管理工作的成功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人进行管理的工作,因此,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能够激烈员工工作积极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之能够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制定工商管理制度,需要具体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政策。为了提升工商管理工作效果,管理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保障其科学性,又要保障其人性化建设,能够把人性化理念融入到政策制定工作中,能够根据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相关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义务,划分相关群体的利益。在员工管理中,尤其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做到恩威并施,鼓励优秀,打击落后,要明确相关制度,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保障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企业发展各层面的内容,同时与每一个员工利益相关,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加强财务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同时要打造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团队,这样,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各环节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范围,同时能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升工商管理效果,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等方面资源的有效管理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深化发展。
3.加强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人才的管理工作,才能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动力,因此,在工商管理工作中,企业要重视人才的管理工作。企业要能够设置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人性化管理,能够关心员工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能为员工创造条件,引导员工进行业务水平的提升。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对管理层人员出现的问题要重视,并能够采取措施有效处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化社会,加强人才的管理,尤其是要重视引导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企业要为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程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
在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中,相关领导者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管理工作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每一个工商管理人员都需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研究市场供需现状,研究竞争对手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工作方式。思想的僵化必定导致改革策略难以落实,并将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升。作为工商管理者要能够积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能够基于现在的管理制度提出创新建议。对于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员工,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奖励,以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这样,企业才能保障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5.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要能够坚持国家化发展方向。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能够与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相适应。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管理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要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能够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如果企业一味地降低价格,搞价格战,企业的收益是非常低的。因此,单凭价格优势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是不可能的。在工商管理中,管理者要认识到这种问题,要能够从构建优秀的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完善相关服务等方面做出政策的调整,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制定,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企业才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实现壮大发展。
6.强化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获得一宗独特的能力,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工商管理中,资源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应该成为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工商管理中,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找到发展优势,然后集中优势人力资源,进行关键技术创新,以实现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有效管理。另外,要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还需要能够加大资金、技术和财力方米的投入,要具有创新意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企业发展才能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红.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j].时代金融旬刊,,(3x):121.
[2]徐北平.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民营科技,2014,(7):88.
旅游管理人才论文篇二十二
酒店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定位不准确或者模糊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教学实施。当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市场定位,许多专业设置仅仅是借鉴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相接轨,学校更多关注了学生的理论授课,但缺乏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具有的素质与市场酒店管理需求难以对接。一些高职院校操着一些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只注重课堂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实践结合,学生缺乏技能,技术。此外,学校没有把创新素质纳入培养方案中,当前,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这些都是目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定位的薄弱环节。
随着大学生接触知识面的不断拓宽,其思维、认知、能力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创新思维正在成为大学生人才毕业后敲开工作岗位的一项重要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的训练。高校进行专业教学目前有两个极端现象,一是过多关注理论性,但是缺乏对理论发散、想象等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是背诵课本中的知识;二是过多关注技能性,从职能教育角度出发,过多注重技术性训练,但是对于创新技能的训练还没有成熟,许多学校在这方面仍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有些高校办学层次逐渐下滑,办学理念逐渐下降,倒是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逻辑得不到训练,五项中影响了酒店管理类人才的思维创造力,致使很多学生思维方式直线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缺乏深度与广度,没有足够的新意,创新思维不够活跃。
1.3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教学创新实训配套不完善。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学校学到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后需要在一定的场所、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以完善学生的创新素质。办学条件的好坏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训条件的好坏影响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在学生实训配套这一块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校内配套实训建设落后,学校相关资金缺乏,学生学到的`知识局限于校内实训条件无法完全施展;二是校外实训合作没有形成系统,许多学校与对外酒店等企业建立实训后,把学生放在实训酒店进行实习,但缺乏对学生有效创新指导,学校也没有与酒店对如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达成培养共识。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具有创新实践的热情,却无法在实训中得到实现。我国的学生长期收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创新与动手能力,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做的不到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0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