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关键,我们应该及时检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更好地发展个人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二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的太阳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内容。
实验太阳灶。
活动准备。
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
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在圆柱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90°,各留5厘米,减去多余部分。
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拿一根细竹签,削尖两头,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把装置放在太阳下,调节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竹签长度要耐心调节,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后记。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太阳灶的初步原来,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并用测量的方法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2.能够采用先说预测依据后说预测结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预测。
(二)科学知识:
4.懂得即使有根据,预测也会有错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现象的好奇心,愿意进行预测;2.关注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预测就是有根据的推测。
难点:初步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科学预测。
教学准备:
乒乓球、漏斗、纸、烧杯、食盐、塑料袋、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观看幻灯片,你能解释地上的鸡蛋为什么打破了?师生小结:当你在做地上鸡蛋破碎原因的解释时,你就在进行推理;在科学探究中,推理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板书:推理。
3、学生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与预测的不同吗?(让学生说出推理是已经发生,而预测是没有发生)。
二、初步理解科学预测。
(一)出示实验科学预测1、实验。
(1)往烧杯中放入钩码,烧杯中的`水位会上升吗?学生判断会上升。学生做下。
这个实验。
(2)吹纸实验提问:往两张纸之间吹气,纸片会怎样呢?还有没有其它的预测。
(3)用长颈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提问:乒乓球会怎样呢?学生汇报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在漏斗口吹气,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来经验对预测很重要。(已有经验与预测的结果有时会不一样,要有真凭实据,必须要实践。
小结:
珍妮通过长期的艰苦的观察,获得了一些经验,对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过黑猩猩的表情等预测黑猩猩的行动。
(二)粉笔落地实验。
你能通过观察来预测吗?下面考考你。谈话:我们也学着珍妮预测一下粉笔落地的实验,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
1、提问:在下面情况下粉笔掉地不容易碎?为什么?
情形1:站立,将手中的粉笔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笔,用纸将其包起来,让包裹好的粉笔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笔,放在充气的塑料袋里,让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师演示三只粉笔大家预测的结果是什么?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预测。
(2)汇报预测的结果、根据。
(3)学生实验验正。
三、进行预测动手验正。
2、学生进行预测。
3、小组实验进行验正。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由此看来,只是根据正确,预测才可能正确。
6教师小结:科学的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生活经验的推测。要想知道预测正确不正确,必须要经过实践。但是,如果根据只是个人经验,未经科学证实,也是经常要出错的。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究欲望。
1、师:看来预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例让学生预测。
(1)傍晚时分,聪明的小狗纠缠着主人,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会??
(3)过度开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带来什么危害?
(4)乌云从天边飘过来,天气可能??
4.师:生活离不开预测,更离不开科学的预测。生活中科学预测的事有哪些呢?让学生感知:生活中预测的事例还真是不少呢。
五、总结。
谈话:其实生活就是科学,只要你经常关心身边事物、关心重大事件,关心社会发展,你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每名同学认真观察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科学家。
六、课后延伸。
让学生预测掉光叶子的植物的生死情况。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情况下需要我们作出预测?
预测。
推理。
预测。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四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发展起来一些思想,形成一些观念。让他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处理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之关系等活动中能有一种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
1.第一步:把“科学主题”作为认识工具;
什么是科学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自然科学具有6个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
第二步:把科学主题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中的表现分解为最基础的重要概念(我们称之为核心概念)。
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草案》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四大领域、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能量和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特征、过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人具有一个高级功能的脑。
通过对地球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及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步:从自己所教的教材中寻找哪些科学事实和探究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上述核心概念。
建构核心概念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是简单把核心概念的讲解告知,而应在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上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并能巧妙的深入学生心中。小学生学科学需要学习的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但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探索的是人类未知领域的问题;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是人类已知领域的知识。换言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社会已知的一些经验。在学习这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经历科学家当初探索这些经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更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进而有所创造。
课标指出科学的教学活动主要都是以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如何在探究过程建构科学核心概念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探究任务的设置应有非常好的连贯性,并能符合儿童生理和心智的发展规律;探究目标的表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的主要部份,更有概括的概念目标比事实性的知识性掌握目标对学生更有意义;教师在一个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众多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进而向大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同还得处理好探究过程与核心概念建构的关系,谁主谁次、是不是每一个探究过程都有必须引导学生去建构核心概念;另外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并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五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太阳钟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三)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
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
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七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是找物体的相同点。
【学案】。
《2分类》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看书55页,试给植物的果实分类:
2.什么是分类?
3.给事物分类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类?
5.看书58页,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6.看书,了解“双名法”分类方法:
7.看书,想一想,是怎样用“双名法”来给东北虎分类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到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运动装在商场的几楼卖?怎么知道的?(标志牌————广告牌————分类牌)。
2.商场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3.看标志牌,商场的标志牌是按什么给商品分类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尝试分类,认识分类分法和分类的意义。
1.试着给植物果实分类,思考:怎么分类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2.汇报交流。
(1)怎么分类的?
(2)为什么要这样分法?
3.阅读(书55页):关于分类、分类意义。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它也是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分类的方法有多种。
三、用不同的方法给物体分类。
(一)按相同点分类。
1.看书56页,给手指纹按相同点分类。
2.汇报交流:
(1)分哪几类?
(2)为什么这样分?
3.看图,找一找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4.汇报交流:
第一题:这类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题: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们家族成员,为什么?
第三题: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第四题:描述这类海洋生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1)形体:多边形。
(2)色彩:都是绿色。
(3)腿:六条腿。
(4)六条腿的方向一样。
5.总结:
按相同的一个特征或相同的几个特征来分类,这是一种分类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类。
1.阅读书57页,说说什么是二分法?
2.关于多极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组讨论:看图,找出二分法的依据。
4.汇报交流:
(1)卵生————胎生。
(2)飞行————游动。
(3)四腿————两腿。
(4)两栖————水生。
(5)家养————野生。
5.小结:
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种方法叫多极二分法。分别找出两类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为一类。
6.用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7.汇报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无生命。
(2)有时间————无时间。
(3)单票————套票。
(4)齿孔度数。
(5)外形规格。
(6)发行日期等等
(三)“双名法”
1.阅读书58页资料,思考:什么叫“双名法”?
2.说说你对“双名法”的理解。
(1)属名,该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相当于你的姓。
(2)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相当于你的名字。
3.看图,说说是怎样用“双名法”给东北虎分类的?
4.小结:
四、总结。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一)按相同点分类。
(二)按二分法分类。
(三)“双名法”
2.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五、作业。
1.考一考爸爸或妈妈,请他们来给事物分类,你做老师,给他们评分。可用书上的题目,也可自编题目。
2.完成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八
1、知识目标:
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情感目标:
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
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为每组学生准备:
放大镜,载玻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
发霉的面包(装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实验记录单。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讨论。
1、说说你的发现?
面包发霉了!(揭示课题)。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3、有条件的话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指导——一提(提镜筒)二转(转换器)三调光四载(标本置载物台)五降(降镜筒)六反向(升镜筒)。
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
用放大镜把面包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汇报交流:投影仪展示各组记录单,学生代表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小组探讨,作出推测。
2、这组的两块面包中,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写下我们的推测:
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选择实验条件。
拿出材料袋的四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这是一组对比实验,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儿霉菌,目的是为了创设在四块面包上都有霉菌这样一个相同的条件。)。
第一组: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探究霉菌的生长和水分多少的关系)。
第二组:在第三块和第四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里,并扎紧袋口。然后,把第三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第四块面包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创设不同的温度条件,以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
也可以自主选择,例如空气、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速度的影响。
分组准备对比实验。
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
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
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
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
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
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
1、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1、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2、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吗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一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你周围有哪些植物也像郁金香一样会随着昼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多媒体演示昙花、丝瓜等植物夜晚开花的动画。)。
5、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6、学生讨论并交流。
7、小结:每种植物和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生物钟。
(多媒体介绍昼夜对植物影响的相关内容)。
8、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瑞典生物学家卡罗拉斯·林奈根据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介绍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9、调查你周围植物的开花时间,看看是否能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一个花钟。
10、我们能不能得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昙花在白天能开花。
1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12、小结。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让学生讨论交流。
3、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让我们想办法了解一下,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把调查到的活动记录下来。
5、让学生各抒已见。
[让学生在交流中主动的探究活动。]。
6、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7、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8、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
9、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蜘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6、总结。
(五)作业:
选择一种夜间开花的植物,把它的变化写下来;又选夜间活动的动物,查资料了解它为什么喜欢在夜间活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心。
3.情感目标。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探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现象,它还有更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是关于小学科......
认识磁铁大八里小学杨志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3.磁性和磁极。过程与方法:1.能......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一、教学目标:
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
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
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
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
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
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四
《杠杆的科学》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的第2课,在生活中,学生也经常会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且通过杠杆尺的实验,来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本课我加强了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学科学,尽可能用好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整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而我们科学的教学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因此在第一部分的教学时,我先呈现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让学生判别这两种杠杆,它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又出示了羊角锤拔钉子、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杖,让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并说说自己的理由。通过老师的引导,再加上一些生活情境的再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判断,并说理由。
本课的重点部分是最后一个环节杠杆尺的研究实验,由于有了前一年上课的经验,我在实验前加强指导,强调:
1.暂时规定把杠杆尺左边挂的钩码,看作是重物,当作阻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阻力点的位置;右边挂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钩码挂的格数就是用力点的位置。
3.我们要求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并且演示。
4.尽量挂出更多的平衡。有了这些实验前的指导和提示后,学生实验效率明显大大地提高了。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出示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图,最后在拓展运用时,我又再一次地出示,并且问学生:他们是属于什么杠杆呢?为什么?让学生马上用课上所学进行判断并作出解释,不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两得。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五
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学逐渐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而杠杆作为一种具有极高实践性的实验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在我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杠杆教学的独特魅力和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小学科学杠杆教学的优势和心得体会。
首先,杠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杠杆实验的展示和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杠杆的使用过程和原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在一节小学科学课上,我展示了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学生们看到杠杆的作用后,纷纷主动举手提问,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这种亲身经历和实践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杠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发展。杠杆的实验操作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一个有关杠杆实验的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杠杆的作用以及在不同位置放置物体的效果。通过观察和思考,他们逐渐理解了杠杆的工作原理和物体平衡的规律。这种通过实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有效,帮助他们在科学学习中建立起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杠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杠杆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调节杠杆的长度和位置,并观察实验结果。这种实践操作中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同时,在合作小组中进行杠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最后,杠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杠杆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整理出规律和结论。这种思维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例如,通过一个关于杠杆的小练习,学生们在观察到不同位置放置物体的情况下,逐渐推理出杠杆原理的规律性和平衡物体的要求。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杠杆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和教学效果。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建立科学思维方式,小学科学杠杆教学在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积极采用杠杆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对科学充满热爱和具备科学素养的优秀学生。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六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有关。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1、什么是杠杆?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七
3、体验到植物的根和茎作用的多样性,形态的多样性,初步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的植株;
新鲜完好的小植株、试管;
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带花小植物、大号烧杯、红墨水、蓝墨水;
食用油、小刀。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2、学生讨论、推测,汇报。
二、根的形态的观察。
1.观察玉米、胡萝卜、水葫芦、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态。
2.归纳:植物的形态多种多样,但它们都长有根,根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带根植株、装有水的试管两支、食用油、滴管)。
2、为了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到空气中,我们需要怎样做?
3、什么现象能够说明试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
5、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观察验证。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长中还起什么作用?
四、茎的形态的观察。
1、土壤中的水和养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样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的.呢?
2、观察牵牛花、玉米、丝瓜、草莓的茎。
3、归纳:植物都长有茎,虽然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茎的作用都是一样的——输送水和养料。
五、设计实验,验证茎的输送作用。
1、能想出一个方法让我们可以观察到茎把水输送到叶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吗?
2、学生设计观察方法:
3、学生设计验证性的对比实验。
4、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实验装置。
(1)为什么接触到红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染成了红色?
(2)为什么没有接触到水的植物的叶和花都蔫了?
5、通过对植物茎的观察,我们知道茎对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结,延伸。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八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入杠杆原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力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在我教授小学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这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论基础。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首先,杠杆原理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概念,能够很好地解释物体受力和运动的规律。其次,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也为杠杆教学提供了基础。他们正处于感性、具体操作阶段,通过实际操作杠杆装置,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杠杆原理,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第三段:实施过程。
在实施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是特别重要的。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杠杆原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我们想要让他们理解的是什么。其次,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纵杠杆装置,通过实践感受力量的变化和运动的规律,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杠杆原理。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变化杠杆的长度会影响到力的大小?”或者“为什么一边的杆子短一些,但是力反而更大?”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杠杆原理。
第四段:效果评估。
实施完小学科学杠杆教学后,我进行了一次效果评估。在课后问卷调查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杠杆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他们能够很好地解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五段:总结。
通过实施小学科学杠杆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效果。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它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然而,我也发现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引导方面下功夫,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杠杆原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小学科学杠杆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十九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平、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平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平衡。
4、观察杠杆省力时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作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共同点;依次找出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时的共同点。完成这四步,学生难道还不会?那就得让会的去教不会的了。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二十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发声罐的声音,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发声罐”的游戏发出的声音,感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办法改变物体,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材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二部分是轻轻说话和大声说话,通过这项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场合,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声音,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为减少噪声而努力,要让学生知道:噪音可以使人烦躁不安,甚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并掌握一些避免或者消除噪音的方法。
2、经历对物体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控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愿意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能说出噪音的危害,体验噪声带来的烦恼,愿意养成成控制噪声的意识。
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易拉罐、塑料瓶其他瓶子或罐子、玻璃珠、铃铛、毛巾、黄豆、硬币、废报纸、各种减少噪声的标志和图片、学生实验用品一套。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出示发声罐摇几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像这样由一个罐和一个发声物组成的装置,在今天的研究中我们把它叫做发声罐。
2、你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发声罐呢?要求:在发声罐内只准放一样物品。
3、听了刚才同学们用不同材料所展示的发声,你发现什么?
4、小结:不同的材料发出声音不同。
猜测。
学生以小组为单自选材料、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制作情况。
把做的发声罐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从让学生尝试小实验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
1、现在老师不限定材料,要设计一个比刚才更响的发声罐,你打算怎么做?
2、心动不如手动,让我们来试试吧!
3、哪一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声罐给大家介绍一下?
4、通过制作这个发声罐,你知道影响发声罐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7、你知道这些噪音对我们有什么危害吗?
8、读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想吗?你想到了什么?
阅读资料“噪音污染的'危害”。
体会制作发声罐、分析发生罐的声音、体会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循序渐进,前一活动为后一活动打基础。
2、你是怎么使发声罐的声音降下来的呢?(控制了哪个因素?)。
3、小结:你们做得都很成功,而且用了填塞、包裹等多种办法,通过你们的努力,现在我们的教室已经安静了下来。
5、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小声说话?我们做哪些事情要小点声呢?
7、介绍:汽车消音器、隔间墙、禁止鸣笛标志等。
倾听老师讲解,观看图片资料。
课后活动。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附:资料: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噪声像毒雾一样,弥漫在人们周围,尤其在城市和工业区里,它是一种致人死命的慢性毒素。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人就懂得了噪声使人感到不舒服,逐渐地人们还知道了强烈的噪声会损害人的身体,甚至引起死亡。
1、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
4、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5、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6、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3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