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对学习成果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的案例,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掌握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一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二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三
二、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和检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 :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谁来说一说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 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 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 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 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四、课堂总结。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四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第三还要考虑学法指导。本课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验算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检验方法时,采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并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与作用,从中悟出检验的方法。教完例6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五
一、设计理念:
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着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分数乘法单元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拟引导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答方法。是在初中第一个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问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后面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2.学情分析:
根据他们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中结合问题结合本节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这节课,我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如班级男生与女生的个数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归纳,总结”的活动,最后得出公式,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直观性与可接受性原则。虽然他们求知欲特强,但是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接受新知识较慢,所以尽量把教材细节处理得慢一些,多让这样的学生动起来,多给他们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兴趣入手,调动积极性,补救知识欠缺。
3.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及遵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所以确立目标如下:
(2).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其应用数学的意识.乐于探究数学知识。
4.重点与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对此总是感到为难,分数乘法应用题也是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也是增长率及打折销售问题的前提,所以对用分数乘法能解决的应用题的类型的分析是本节的重点;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或公式的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另外,本节课通过归纳总结,分组展示,合作交流的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联想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公式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无论从知识上,还是在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视听效果,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把知识容量扩到最大。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1)棉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5。(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3/8。(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1/3。(4)汽车速度相当于飞机速度的1/5。
3.通过自主归纳总结,你认为用分数乘法能解决那些类型的应用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充分发现问题的存在,再带着问题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应用题的题型理解与应用。
(二)、揭示课题,出示目标: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再一次明确学习的目的性。简洁有可操作性。
(三)、组间交流解惑:
题型一: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题1:我们班现在有60人,其中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3,求女生有多少人?
归纳:所求数量=单位“1”的量×所求量占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
题型二:连续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归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关键是要清楚每一步谁是单位“1”,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同时找准中间量。
变式:
归纳:先求出这个部分量,再用总量减去部分量;或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与总量相乘。
归纳:这个量=总量+总量×几分之几或这个量=总量×(1+几分之几)。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享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快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消化性检测。
1.学生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2.将独立完成不了的问题进行合作考试。
根据下面所给的算式编几道实际应用题300×4/5120×2/4×5/6100×(1-1/8)。
(五)、自我总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学生谈谈体会、收获或不足。分两个层面:
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六、布置作业:
总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总结的过程,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完美。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六
3=30-1.8=9.4(元)。
3=28.2。
=9.4。
答: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9.4元.。
4.观察思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点?
(二)做一做。
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和8千克梨,一共用了23.04元.每千克苹果1.92元,每千克梨多少元?(先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
1.学生独立解答.。
2.思考:两种解法中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解答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教师提问:如果题目中不指定方法的话,用哪种方法做比较简单?
1.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60元,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要用多少元?
2.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用了308元.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顺思考的题目,用算术方法解比较简便;逆思考的题目用方程解。
比较简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七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为大家分享了分数除法的说课稿,欢迎借鉴!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八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二)240÷(9-5)×9。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九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及发现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总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以及综合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
4.通过调查数据和利用数据,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等量关系.。
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学生需提前一天认真调查,填写。
(1)让我用应用题的方式告诉你们:班长林端13岁,体育委员江莹莹14岁,他们岁数之和是陈老师的,陈老师今年多少岁?(板书)。
(2)你能用方程方法解答这一题吗?(反馈)今天,我们将通过了解陈老师,一起交朋友的办法来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总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3)过渡:结合解的过程,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几个步骤,并写在笔记中。
(4)反馈:谁来说说?(师简单板书各步。)哪一步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划出第二步)。
(5)过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数量间相等关系,等量关系找到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陈老师有多个找等量关系的绝招,这些绝招就隐藏在陈老师的“自我介绍”中。
2、了解找等量关系的途径,优选方程方法。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来。
副班长体重35千克,比陈老师体重的多5千克,陈老师体重多少千克?
陈老师家门口有一长方形的鱼塘,周长24米,长7米,那宽多少米?
(2)生逐题回答等量关系,师生共同小结:找等量关系可以根据什么去找?(根据关键句或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按照事理以及根据事情发展感变化的情况找等量关系;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板书:1,关键字词。“比”“是”“多”“少”
2,事情发展。
3,计算公式。
4,常见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调查表举例说等量关系。
(4)利用等量关系解答各题。(提醒学生注意第四题的要求)---想想用方程解容易还是算术解容易,拣容易的方法做。
(5)生独立回答各题。
(6)比较等量关系中的未知数位置,自主发现最后一题的未知数单独在等号的另一端,所以用算术解容易,而其余各题的未知数与已知数混在一起,用方程解较容易。
(7)第一题你还可以列出什么方程?等量关系是什么?
(8)你认为哪种方程最容易想?(小结:对了,一道题可以列出多种方程,我们要选择最容易想的方程。)。
(9)过渡:其实,找到等量关系后,这些应用题都可以用算术方法解,比如就第一题算术方法怎样解?谁会分析?(领会等量关系中未知数与已知数混在一起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后,也可找到算术解,即逆向思考,较困难,看来,遇到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用方程解比用算术方法解更容易想一些)。
3、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及其本质。
(1)先观察这一题的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解法,然后回忆一下,再四人小组讨论并合作填写下表:
算术解法。
相同点。
都要找准。
不
同
点
1未知数。
未知数。
2根据_______,直接列出。
对______进行再分析,列出。
4、小结过渡:
(1)小结: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拓展、开放性练习。
(3)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自己的数据,要求同学们也得学着老师,用应用题的方式介绍自己。
(4)请每组选择本组的数据编一道应用题,要力争让同学们选自已的题目去做,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具体请看要求。
1、每前后4人一小组,由小组组长负责;
2、要充分发挥本组集体的力量,合作完成;
3、看看哪一小组的题目具有现实性、挑战性、新颖性,完成速度快。
(1)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互评,订正,展示,适当评讲。
(2)四种情况分别请同学汇报。随机评讲。
2、了解学校和社会,应用性、提高性练习:
找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习导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练习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
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
巩固练习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习。题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
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
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指名口答。
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
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
4、谈话引入新课。
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
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1、教学例4。
1.)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
3.)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4.)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
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5。
1.)出示例题,齐读题目。
2.)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
4.)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5.)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
4、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2、3、6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7=45÷9=63÷7=18÷9=。
32÷4=56÷7=27÷9=6×8=。
72÷9=8×3=35÷7=64÷8=。
9×4=24÷3=54÷9=21÷7=。
2.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是多少?
3.56里面有几个7?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第59页的例题4(课件)。
(1)先认真观察第一幅图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3)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编一道应用题。(小组合作)。
(4)小组讨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道题?
(5)汇报讨论结果。
重点强调: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单位名称和答语。
(6)独立思考:怎样列综合算式?然后在练习本上完成。
三、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6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先自己看图,口头编应用题。
(2)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教师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
(3)全班讲评(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完成教科书第60页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自己看图,口头编应用题,
(2)说出这一道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独立分析列式解答。
(4)教师讲评,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为什么要添上括号?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十二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十三
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习导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练习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
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
巩固练习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习。题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
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
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指名口答。
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
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
4、谈话引入新课。
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
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例4。
1.)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
3.)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4.)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
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5。
1.)出示例题,齐读题目。
2.)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
4.)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5.)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
4、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2、3、6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篇十四
例1:一名工人每小时可以制作27个机器零件。要制作351个机器零件,要用多少小时?(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设制做351个机器零件,要用x小时。
根据“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得:
27x=351。
x=351÷27。
x=13。
答:这名工人制作351个机器零件要用13个小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5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