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0:13:03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范文(20篇)
时间:2023-11-27 00:13:03     小编:温柔雨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和经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学习成果。要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在语言表达上做到精炼和准确。这篇范文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总结的重要性和作用。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一

星期五上午,第二节课是语文课。

黄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站在讲台边上,说道:“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哦耶!”一阵阵欢呼声突然响起。几分钟后,欢呼声演变成了说话声,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我的脑袋都要被吵炸了。

黄老师秒变大救星,她让我们把书到87页,班上立刻不吵了,只听得到“沙沙沙”的翻书声。我知道了!不是别的,就是传口令!

规则不说我也知道,因为书上有写。不过黄老师说的规则不同,她会把每小组的第一个人带到门外去说口令,然后依次小声传口令,不可以跳着传,最后一个人把口令写在纸上交给她,哪组又快又准,哪组就获胜。

开始了。

我好激动,我本来想偷听口令是什么,没听成。不过我同桌陈秀秦说道:“刀吊门上,门上吊刀。”我想口令不可能是这个。

小组第一个人回来,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的传,我心里越发紧张。我是最后排的,传到我时,我急急忙忙地把听见的口令写在纸上,前面的一两个人重复报了好几遍,我也急呀!字写丑就丑点,不管了,我得快点写呀。

我看见有人已经交了,并加马力,终于写好了,我用最快的速度把纸交到老师手中。呼,好险好险,差点就成最后一个交的了。

小组的第一个人要说出正确的口令了,班上突鸦雀无声了,静静地听着。正确口令是“《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的舒比格”。oh,no!我写错了!前面的!你们怎么传的!怎么传成“《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作者是舒比格”了!?催催催,还不是错了!哎,算了,只是场游戏而己,我心想。

游戏结束后,你们猜怎么着?老师最终是为了让我们写这作文。每周五这节语文课都是作文课,不管干什么老师都是为了教我们如何写作文,不过我喜欢这么轻松有趣的作文课。

公众号:卉老师教语文。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二

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第7课p22-24关于《怎样加快溶解》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知识,这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基础,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比较浅显,知识不成体系,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强,很多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动手但不能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这些现状,本课的组织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

1、知识目标: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学生知道水可以溶解别的物体知识的基础上,关于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他们生活中已有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对于同一种物质(如白糖)同样在水中溶解,应该怎样加快溶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即经历“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科学认知过程,认识用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当溶解的条件变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进行猜测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猜测是进行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常用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活动的条件要求,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来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以及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索、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从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果中感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本课的教学重点: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对比实验条件并自行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学的策略针对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学习采用游戏比赛“每组一粒粗盐,放入水中,看哪组的粗盐在水中先完全溶解了?”导入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在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基础上引出问题,即:课题—“怎样加快溶解”。我对这个游戏的设计考虑到实验条件的影响,给每一小组的水杯中的水量大致一样多,水温相同,粗盐也一样大小,这样,游戏结束的时间就相差不大。

(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接着教师提出新的任务:每一组给的粗盐一样多,放入同量同温的水中,让粗盐完全溶解需要多少时间?这个过程只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注意计时)验证,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与原来的猜测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猜测往往与结果有差别,这个实验的计时是为下面进行加快溶解做准备的,不然学生并不清楚通过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缩短溶解的时间,对“加快”的认识就显得含糊不清。

(三)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上面的实验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如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明确通过“搅拌、用热水(加热)、把物体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

(四)推波助澜,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当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归纳提升。分三层:

1、抽取学生的“实验计划记录表”视频展示。

2、集体交流讨论和评议,讨论实验方法是否合理?你有什么补充和建议?明确实验是在哪些相同条件和某个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怎样的结果。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五)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1、比赛延伸:想办法,比一比看哪一组能使方糖溶解最快?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儿童主动、自觉探索的愿望和热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合重组、拓展延伸。

2、课后作业:(生活小常识)--在奶粉中拌入糖后冲入热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回去思考。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

本课是实验课,加快物体溶解的实验条件是多个的,水量、水温、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颗粒大小、是否受到搅拌等,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因同时有几个条件的变量而影响实验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组织注意努力做到有序,按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采用“扶”、“放”的方法进行实验。“扶”学生探究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放”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用热水、把物体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控制实验的条件,放是必须的但却是有条件的。

五、贯穿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1、以“人本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的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的五个环节。

2、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主动参与讨论研究实验方法,在随后的对比实验中又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使学生经历实验结论的产生过程、分析出实验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渗透什么是科学探究的教育。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经历发现的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协作。以上是我对《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今天的说课能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帮助.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三

课前五分钟大阅读,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理顺了诗意,顺便再介绍下诗人:是诗仙李白的偶像,“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夫子就是孟浩然,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高大挺拔,才华横溢,走在路上,引得无数人纷纷回首。

“哇哦”,果然,料想中的惊呼,四起。二年级的孩子除了天真可爱得紧,更有强烈的求知欲。多背了些诗,多读了些书,课上不再傻乎乎接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可以稍稍深入些交流,甚至互动。看着他们的眼睛,你会不自觉越讲越多。他们目不转睛的模样,勾得你停不下嘴,只想把知道的统统倒出来。往往一节课,留给课本的时间少得可怜。我想自己大概走了我的语文老师的老路,课上总爱“跑题”,任意发挥,正经讲语文书时,往往三段论:读熟课文,讲生字(书写要求、易错字辨析),选一两段课文品读(甚至有时这一点也略过不谈)。

看看时间,再不刹住,又要草草收尾,赶紧宣布听写词语,哀声一片。假装听不见,一个接一个报词。这单元生字多且难,个个愁眉苦脸,专心致志对付。

窗外雨声潺潺,室内一片寂静。几声清脆的鸟鸣非常清晰地传来,有耳朵尖的,悄悄转了下头,旋即很有自制力地赶紧低下去。又是一迭声的鸣叫,婉转悠扬,呼朋引伴似的。心被扯着,在雨中转了一圈又一圈,忍不住喊停,“听听它们在说什么?”

一片埋怨。丁一聪的大嗓门儿:哪有心思听啊?脑袋想得疼,紧张得要命!

陆小宝:我们想词呢,它太吵了。

众宝纷纷点头。

好吧,现在不写了,仔细听。

“啾啾”“啾啾啾”……“唧唧……唧”“唧唧唧唧”……“叽叽喳喳”“叽叽喳”……。

好热闹!轻声学起来,教室里外一片鸟鸣声。“他们也在上课吧?”“说不定在做游戏。”“在开会吧?小组讨论呢。”(活动单导学的思维模式)“嘘!别说话,它们说不定也在听我们上课。”越说越有意思了。

很安静!有的呆愣愣地看着窗外,有的想得笑出声来。喜欢看他们扑扇着想象的翅膀,飞出教室,飞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很多时候,会焦虑:孩子脱离大自然太远,缺少一颗敏感的心,早早有了各种忧心,无法体会春花次第盛开的勃勃生机,忽略身边藏着的无穷的乐趣,羡慕古人跟自然的融洽与相互依存,他们从大地、树木、山川中,获取无数的灵感和无尽的智慧,生活得特别有趣且雅致。我们麻木得早就丧失对环境的敏锐,四季物候不分,熟视无睹得理所当然。

很多时候,读书和练笔,就是在唤醒感觉器官,看到植物新生、听到鸟儿鸣叫,会心生欢喜,会触景生情,先以物喜、以己悲,方才能彻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嗯,又扯远了。

下课了,娃儿们呼啦飞出教室,在走廊上一字儿排开,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四处打量,寻找鸟儿的踪迹。“叽叽呱呱”谈论着鸟儿在哪里,很是羡慕鸟儿的课堂在天空中,要说话不用举手,玩游戏的地方很大,不会撞到别人,更不会被值日生记名字。他们向外张望的可爱面庞,多像春风中枝条上的一朵朵小花儿,守候着春天。

反复叮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拉拉杂杂没有关系,写完大声读五遍,改错字,句子读起来通顺就好。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四

如何让自己的说课稿规范,说课精彩并博得评委青睐,一份高质量的说课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有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堂说课稿,欢迎参阅。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及编写意图。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第一课时。第三单元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情感。第九课以诗歌的形式展现隆重,热烈的国庆场面,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七个生字。会写"欢,庆".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情感目标: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朗读课文,体会爱国之情。

二,学情分析。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庆的资料和图片,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所以在识字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3,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各不一样,他们阅读时各自的感受体会不同,因而要让他们畅所欲言,要尊重他们的阅读心理。

三,说教法。

本课以诗歌形式赞美伟大的祖国,文字优美简洁。以"读"贯穿始终,理解课文,感受爱国之情。同时本课还有重要的识字任务,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形式充分地识字。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新课开始前播放欢庆国庆的热烈场面,把学生带入自己与家人欢度国庆的美好回忆,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诗句配画,使简单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具体,从而填补了教材的空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安排大量有层次,多形式的有目的的读。在读中交流,悟读法,抒发情感,升华认识,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的情感熏陶。

3,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和谐,宽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心理平台。让学生充满自信心地积极参与。通过语言激励,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国庆和祖国变化的资料或图片,学生借图练说,使学生在积累语言中学习运用语言,掌握语言的表达规律,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审美情感。从图片的收集整理,到与同桌的讨论交流,直至当众的展示介绍。既锻炼能力,又学习语言,还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仅有教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的取向,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取向。构建的是"三个维度"的多元教学标。

2,学生自主学字,记字,写字,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和规律。

3,学生质疑问难。在读中积累语言,仿说,习得语言,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实现自主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介绍国庆节的来历,重温普天共庆的场面。

(二)识记"欢,庆",学写"欢,庆".

自我评价。

(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字,记字,写字,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听课文录音后,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生字要读准,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

课件。

展示词语和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学习新知,深入体会。

1,学生自由读,质疑问难。

2,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产生联想,说一说仿佛看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板书词语,也就是这首诗中描绘的"田野,蓝天,鸽子,大海,枫林)。

3,多媒体演示欢庆的不同的场面。

(练习朗读句子,依图说话。)。

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图片自由读课文的前四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开火车读,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在唱什么歌鸽子在说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即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读的权利,尊重学生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如洛克所说"与教师相处的时候,思想感到安适与自由……心理才能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善意地促进学生的"反应",甚至是空发奇想。尊重学生语言的自由表达,并尊重非语言因素表现出来的亲情感,意志,欲望和能力等。教师在这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营造的是有利于教学对话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心理平台。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4,,议课文,多媒体展示。

展示诗的后四行,练习朗读。

5,再读课文。多形式读。(男女同学接读,同桌互相读,个人挑战读)。

问学生:你知道了些什么。

6,赏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展示图片范说后,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结合图片说话。

2,师: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有人写了这么优美的诗,今年祖国妈妈的生日又快到了,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什么(教师相机展示图片)。

(教师相机展示图片)。

2,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图,建议他们国庆节时办一期画展。

(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这样来加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透过有限去追求无限,延伸了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对《欢庆》这篇课文所作的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扬。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有疑问,有猜想,有争议,有联想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把握《大纲》,说教材。

《蓝树叶》是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的第一组讲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体现如下思想: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二、训练思维,说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当板书课题后,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质疑,如:"树叶为什么是蓝的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促进主体的发展。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

2.指导朗读,如长句子要注意停顿、断句。

(三)教师范读,进入情境。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感情与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同频共振。

(四)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抓住一个"借"字,紧扣课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懂四次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至四段采用引读,然后指导学生着重读第一次对话,画出重点词。运用第一次对话的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可引导学生同桌分角色表情朗读。学习第二段时,还可与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起来。

讲读最后一段。

思考:林园园看见李丽画了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结合观察第二幅插图)从林园园的神情联想她在想什么,答案让学生自悟自得,教师只作相机诱导,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五)质疑启思,合作学习。

学生可能会问:"林园园不肯将铅笔借给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孩子"或从李丽的角度提问:"李丽不接笔,很有自尊"可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不必强求一致。为学生构建互动的模式,营造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氛围。

(六)适时运用,实现迁移。

在课后第3题"填空,再读一读"之后,出示:"一个星期后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要同学们剪纸。可是坐在林园园前面的方晓晓没有带彩纸,林园园看见了,会怎样呢"请同学读题、思考、讨论,先说说,再写下来。

这个练习以填空引出教学内容,凭借"脸红"去揣度人物心理,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事情的必然发展。整个教学片段融听、说、读、写、思于一体,又渗透思想教育,没有多余的讲解,训练扎实而有效,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

三、促进发展,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本人备课时仔细观察图,就发现文中第一幅图与课文内容有明显不符。倘若学生也能发现这一问题,不仅可见其观察细致,还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3.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结合课后第3题的训练,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2.课后题入门法。

每篇课文后的问题往往给学生以重要的提示。这一课我以课后题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好课文。倘若长此以往,学生都能得到这样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带着强烈的目的去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长句子用符号标上停顿、语气重音等。训练重点不脱离课文语境,在听读过程中,动静合理交替,让学生学习时思维"聚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字,记字,写字,从而掌握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听课文录音后,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生字要读准,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课件展示词语和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语的学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学习新知,深入体会。

1,学生自由读,质疑问难。

2,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产生联想,说一说仿佛看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板书词语,也就是这首诗中描绘的"田野,蓝天,鸽子,大海,枫林)。

3,多媒体演示欢庆的不同的场面。

(练习朗读句子,依图说话。)。

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图片自由读课文的前四行。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开火车读,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海在唱什么歌鸽子在说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即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读的权利,尊重学生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正如洛克所说"与教师相处的时候,思想感到安适与自由……心理才能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善意地促进学生的"反应",甚至是空发奇想。尊重学生语言的自由表达,并尊重非语言因素表现出来的亲情感,意志,欲望和能力等。教师在这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营造的是有利于教学对话的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心理平台。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4,,议课文,多媒体展示。

展示诗的后四行,练习朗读。

5,再读课文。多形式读。(男女同学接读,同桌互相读,个人挑战读)。

问学生:你知道了些什么。

6,赏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展示图片范说后,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并结合图片说话。

2,师: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有人写了这么优美的诗,今年祖国妈妈的生日又快到了,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什么(教师相机展示图片)。

(教师相机展示图片)。

2,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图,建议他们国庆节时办一期画展。

(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美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这样来加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透过有限去追求无限,延伸了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对《欢庆》这篇课文所作的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扬。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联想,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让他们有疑问,有猜想,有争议,有联想促使他们在思考,表达等活动中理解,巩固知识,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五

教学内容:

1,快快集合。

2,立正,稍息。

3,丢手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快快集合的游戏提高集合的速度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经过反复练习立正稍息来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使动作做到协调性。

素质目标:提高下肢的奔跑能力,灵敏和协调性。

情感目标:培养团结友爱,稳重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掌握立正稍息的做法,集合时反应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课堂常规检查: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服装情况,进入课堂。

组织方法:成四路纵队----集合(如右图)。

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游戏:快快集合。

游戏方法;(1)先排成四路纵队。(2)发出“解散”口令后,学生分散到指定的区域内自由活动,或者有老师带领做各种模仿动作。当听到“集合”的口令或哨声,立即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以快、静、齐的对为胜。

预期目标:复习排成四路纵队,提高集合的速度和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主体部分。

新授内容:立正、稍息。

教与学的方法:(1)导入;(2)讲解立正稍息的做法,并做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和个别学生示范;(3)学生听指挥练习,然后分小组练习;(4)教师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及时对错的进行纠正;(5)集合队伍,进行小节。(6)让学生上来示范,检查练习情况。

预期目标: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正确。

三:结束部分:

1,游戏:丢手绢。

游戏方法: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学生站成一个圆圈,蹲在地上。教师任意请一个学生为丢手绢者,朝逆时针方向跑,此时,大家齐唱“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抓到者为胜,互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

游戏规则:学生要按逆时针方向追赶,否则追到不算;不能进入圈中追赶。

教学方法:(1)简单讲解游戏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2,集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3,师生告别,宣布下课。

场地:一个排球场。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六

不管是在温暖的南方还是在季节变换明显的北方,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南方,有披着“鱼鳞”的菠萝、金黄的芒果、成串的香蕉、红红的荔枝、毛茸茸的红毛丹、大大的菠萝蜜、形状奇特的榴莲;北方有诱人的水蜜桃、黄澄澄的柿子、脆脆的梨、红瓤的大西瓜、玛瑙般的葡萄……提起这些,孩子们准会垂涎欲滴!这些水果不但看着诱人,吃起来还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那么多种的水果,或香香的、或甜甜的、或酸酸的,还有的水果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却香香的……享受这些水果时,同学们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本课设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回忆,不但表现不同水果的特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应会: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学习材料。

(1)师生各自找来自己最喜爱的水果,作为感知材料。课件。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表现工具。

教学活动设计。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教学。

老师带来一个百宝箱,谁愿意来摸一摸里面有什么?也许会咬人呦!

(学生摸,发现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看课件,欣赏各地水果。

1.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你知道新疆有哪些特色水果?(学生回答有哈密瓜、香梨、葡萄)。

2.介绍火龙果、人生果。了解不常见的南方水果,观察不同的水果外形特点、色彩。

通过“摸”来感受水果的外形、特征。在体验中,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气氛,并且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并引发回忆、联想。

(学生谈看到果实的感受。)。

三、说说你带来的水果形状、颜色、特点、味道。

1.学生介绍,表现吃不同味道水果的表情。

2.你们相信水果会变吗?看能变成什么?(出示课件)。

西瓜变成了西瓜城堡,苹果变成了苹果精灵。你的水果能变成什么?(学生畅想汇报)。

看老师变成了苹果姐姐,我开着椰子火车,带着香蕉汽车来接你们的水果精灵快快来水果乐园吧!

四、尝试着自己发挥想象,把自己带来的水果“变”一个样画出来。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五、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品尝自己带来的水果。-。

札记:

童话是低龄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们乐意想象自己就是某一个童话中的主要人物,这种趣味的想象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感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相关联想。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七

课题:《保护大自然》说课内容教学内容小学自然第十一册第六课《保护大自然》。本课是生物和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学生渗透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内容之一,着重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生活必需的环境条件,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材料,都离不开大自然。但是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破坏大自然,人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为此让学生明确保护大自然的意义,树立自觉保护大自然的观点,无疑对学生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懂得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根据上述情况制订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作用,大自然被破坏将使人受到惩罚,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向学生进行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惩罚,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难点:分析大自然被破坏后可能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准备人对大自然的破坏的挂图,保护大自然的影碟1张,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示意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反馈式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电教手段,采取质疑法、谈话法、直观观察法、讲解法、分析法等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在教学中适时播放一些“河水污染”、“砍伐森林”、“捕杀青蛙”与人的关系的录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明白道理,深化认识。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听一听、看一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想一想、议一议人在利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大自然会有哪些破坏,大自然对人类会怎样?看一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录像,明确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使人受到的惩罚,讲一讲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从事哪些对自然有破坏的活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讨论,当利用和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形成矛盾时该怎么办?最后辨一辨,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明理快、导行易,能有效地强化本课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本节课在上述深入浅出的教法及灵活多变的学法下,将本课的认知、情感乃至行为目标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地“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思”、“议”、“练”、“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地领会。教学力求体现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遵循学生认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八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九

讲述鼠标名称的由来。(课件演示:鼠标上有两个长得有点像老鼠耳朵的两个键,左边的叫做鼠标的左键;右边的叫做鼠标的右键。鼠标背面有个橡胶球,是小老鼠的脚鼠标指针的移动就是靠它的滚动来实现的。)。

设计思路:通过老鼠的引入到鼠标的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鼠标由来的阐述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指导使用鼠标。

1.掌握正确把握鼠标的方法。在使用鼠标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握鼠标方法。

通过学生的示范引出鼠标还有哪些操作?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我与鼠标交朋友)。

(1)指向:课件出示(和我握握手)来和我们的新朋友好好交流一下,学习指向的操作。

(2)单击:课件出示(你能选我做你的好朋友吗)尝试将桌面上的图标选定。

(3)右击:(神秘和右键)让学生尝试右键的作用。

(4)拖动:(给我排排座位吧),教师讲解操作的要点,然后做一个游戏“排座位”。

(5)双击:(让我帮你查查你的生日吧)。用鼠标查生日,引出双击操作。要求同学们参照课本6-7页,尝试查找自己的生日,并写下来。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初步尝试自学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述能力。给学生一个衡量作品质量尺子,促使学生向标准看齐。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体验成功,分享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游戏练习。

游戏一:你能拿到我送给你的礼物吗?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用单击的方法选择礼物。

游戏二:摘枣子。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树上有三种枣子,绿的、红的和紫的,分别用单击、双击与拖动的办法将枣子摘下来。

设计思路:并初试尝试自学的方式来学习计算机操作,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玩中练,玩中学。

四、课堂小结。

1.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鼠标有了更多的认识,给你的同桌说说你今天学到了那些知识。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p8~9。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快捷方式。

技能目标:1.学会双击桌面上的“快捷图标”进入程序,以及关闭程序;。

2.熟练使用鼠标的单击、拖动、双击、右键单击等操作;。

情感目标:感受电脑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电脑游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游戏,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动手。

教学难点:正确的游戏观的渗透。

四、教学准备:将小游戏事先装入学生机,并建好快捷方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说生练,教师提示注意点。

拖动:先按住鼠标的左键不放,把它移动到新的地方后,再放开鼠标左键。(练习:把我的电脑图表移到右下角)。

单击:按鼠标左键一次。(提示:用食指按左键一次)。

双击:连续快速的单击鼠标左键两次。(提示:连续快速按鼠标左键两次)。

(二)传授新知。

游戏一:让小动物更漂亮。

1.打开桌面上的“涂色游戏”

2.关闭桌面上的“涂色游戏”。

(先让学生回答如何关闭窗口)。

3.用另一种方法打开“涂色游戏”

右击“涂色游戏”选“打开”。(右击:按鼠标右键一次)。

4.师示范:首先选择小动物,然后在颜料盒中单击某一种颜色,最后将鼠标指针移动到相应的位置上,再次单击,就能将颜色填好啦。

5.学生练习:让小动物变得越来越漂亮!

游戏二:移一移,拼一拼。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打开它。(双击和右击打开)。

2.师示范。

3.生练习。

(三)练习。

1.怎么样打开和关闭软件?

2.选择一个合作伙伴,比比谁完成拼图更快?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七、教后反思。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

一、说教学资料: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鉴定食物中的三种营养成分。由于食物中包含的营养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鉴定。根据学校的仪器和设备情景,教材选择了鉴定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方法。

第三部分:向学生进行合理营养的教育。在这部分资料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报它的结构、儿童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状况以及营养午餐的事实、合理营养的原则等。

第四部分:让学生应用合理营养的有关知识,进行科学配餐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指导食物中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2、学会鉴定蛋白质、脂肪、淀粉等三种营养成分的简单方法。

发展目标:

1、关注自我的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鸡蛋白、馒头、向日葵种子、花生、碘酒、酒精灯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一)、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开始上课后,教室谈话:人每一天都要吃食物,你明白这是为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简单汇报。教室之后问:你都明白食物中包含人体需要的哪些营养成分?在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交流,然后汇报,最终教师小结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

这一环节主要经过学生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取地思考,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更多的认识。

(二)、鉴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习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谈话:我们怎样来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呢?

(学生讨论检验的方法)。

2、介绍实验方法:

实验一:把蛋白质放在酒精灯上烧,问道难闻气味,检验蛋白质。

实验二:把花生米在纸上摁压,检验脂肪。

实验三:给食物点上稀释的碘酒,检验淀粉。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教师在此处能够给同学们创设“矛盾”,比如让同学们猜一猜土豆里面包含什么营养成分,让同学们的想法产生分歧,来激发同学们的进取性)。

谈话:用实验的方法,能够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几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

2、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我教了两个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各年级的科学教学内容及重点培养方向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个学生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四、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要为自己充充电,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

总之,在这几个月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用自己的心血为孩子们铺一条宽敞的人生之路。

更多。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二

本次的新课程性质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在以前的大纲中并不突出。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含意包含: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由此看来,在使用旧教材的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结合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寻求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新生长点。这就要求自然教师围绕科学素养的理念理解每一课的教材内容,确实应该“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了。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化做具体的教学实践呢?我尝试探索了新理念下的教与学的方式。

今天,我所讲的是小学自然第六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一、以新理念为指导,改编原教材。

原教材课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土壤的成分;最后总结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对土壤进行野外观察和采集土壤标本;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原有教材的教学目标、思路、内容更倾向于发现式的科学学习,在我深入挖掘了本课的教材之后,感觉到这些内容可以经过加工,改编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新的生长点。

1、在教学目标上,改编为:

(1)从过程与方法上: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上:感悟有顺序的科学认知程序,同时强化记录这一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土壤,同时渗透自主和合作意识等。

2、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我将原有的思路与内容,改编成:首先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再由教师规范给出“土壤”的定义,紧跟着展示四幅反映某些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图片,指导学生在观察了这种现象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从而激起学生想要探索“土壤的成分”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说出土壤里有什么成分,教师一一输入电脑,再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设计自己的证明方法,教师记录,但这些并无一定的顺序可言,从而在教师明确每组只给一块土壤的时候,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合理的安排好实验的顺序,才可以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最后,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改编了教材的同时,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学生体验科学的新生长点。

二、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操作技能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学习活动。

1、在导入过程中,我是用“橘子的种子种到哪才能生根、发芽、结果子”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土壤的含义,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出“土壤”的定义。

2、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同样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例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的知识,来猜测,土壤当中可能有“空气”存在,并设计了将土壤放入水中,看一看是否有气泡冒出这一实验。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3、确定实验顺序时,也是由孩子们已有的技能经验提出了先看、再摸、放水中、最后搅拌看沉淀,这一顺序。

4、在引入“腐殖质”这一概念时,教师提出了“那些草根、树叶、小虫子的尸体,在土壤里放时间长了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同样是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了“它们会腐烂的”这一想法。

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自然,同时明白了这些自然现象是存在于生活实际当中的。

三、帮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

1、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观察实验;形成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2、本课的重点是在于实验方案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感悟、解决科学问题当中的某些重要环节。

因此,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探索土壤成分的证明方法,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入手,抽取已有的认知,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序、完整、科学。

(2)确定实验顺序,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用正确的顺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从而让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有了新的生长点。

(3)实验并汇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将直观的信息转化成有条理的抽象的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即先看、再摸、放入水中观察气泡、搅拌后看沉淀。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谢谢大家!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三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微笑》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小蜗牛用微笑的方式给大家带来快乐,从而自己也快乐起来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情感目标:使幼儿懂得只要有爱心,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帮助别人并愿意给别人带去快乐。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发展幼儿的感受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名称、角色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确定本次活动的依据有以下几点:1、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4至5岁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很肤浅,注意力往往受兴趣的影响和支配,有意注意初步得到发展,所以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巧妙地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2、现在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爱心的,不懂得去关心别人,不知该如何去关心别人.向幼儿进行这样的情感教育和思品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的。3、是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及《纲要》、《规程》,幼儿课程目标的宗旨在于提高幼儿素质,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艺术作品,关注人类道德行为美。本故事通过使幼儿懂得“微笑”的真正含义,来感染幼儿,美化幼儿的行为。《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由此制定了情感、能力、认知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使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及内容,了解故事的含义。

难点:能主动帮助别人,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是:我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即中班幼儿理解水平有限,对理解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小蜗牛的助人之心和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验为朋友做事的快乐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符合故事情节发展,动画形象生动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注意力。

2、空白圆形卡片、彩笔,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对故事含义的理解。

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遵循“三个原则”、,做到“两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

“三个原则”:一是“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二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的教学原则,既当幼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施加影响。三是“同时进行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要同时顾及兴趣的,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既有明确的重点,又相互渗透。

“两个注意”:、一是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这样容易使幼儿被问题情境吸引而主动投入学习。二是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教学重点得以巩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个整合”:《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体现整合性,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保证。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四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约定好第二年再相见,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之后,大树已经被人类加工成火柴燃烧了。本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全文在平淡语言中蕴含着深挚透明的美。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为落实教学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设定这篇课文的重点:领悟小鸟的四次对,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三、说学法和教法。

1、学法: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读,品,悟,议,辩,入。为了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我用到的是:读,入。

读:采用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验小鸟的心情。

2、教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采用了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准备了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让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跃入学生脑间。

四、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重温旧知,夯实基础;媒体激趣,体会深情;研读对话,训练朗读;体悟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思路。

(一)、重温旧知,夯实基础。

(二)、媒体激趣,体会深情。

(媒体出示画面),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第1节指名读再齐读,引导学生感受大树和鸟儿在一起很快乐,然后引读第二节(媒体出示第2节)。

读后同桌合演鸟儿和大树道别的场面。在表演和评议过程中体会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最后利用自读、指名读、齐读、分组对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

我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读——演——读的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小鸟与大树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我先让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学生自然就找到了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组对话,然后指名3个学生交流(媒体出示3组对话)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分角色合作朗读这3组对话,汇报点评。而后让学生通过“加提示语”的方法练习朗读。(出示课件加提示语)。

熟读对话后,鼓励学生表演,师适时进行角色采访。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这种演绎朗读和情境表演等手段,利于学生体验小鸟当时的心情,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为了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我设计了换位体验的角色采访,把学生带入课文,达到了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境界。

(四)、体悟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引读最后1节。齐读课文后,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字,补充对话,(出示填空课件)体会小鸟两次看的不同意义,揭示有关奉献、真情、诚信的人文内涵。在体会小鸟的深情基础上将文中的小鸟改成“我”,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文本,在学生了解了小鸟的心理后,将守信这个主题渗透到课堂中。

这时,让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出来再一次换位思考:代大树写一张友情卡。

(我认为这样就能够使情感的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此时,大树这一单一角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所以我就因势利导,进行拓展说话练习。把单一角色扩展成多位角色:想对谁说就对说谁,包括小鸟、大树、伐木工人、小女孩,也可以是作者,甚至是树桩。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让学生在学文前积累,学文中积累,学文后积累,从而为提升孩子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总结。

总结是升华文章情感的佳径,师生共同总结达到一种师与生,生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五

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从而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美术课堂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情感性目标: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

能力性目标: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雨,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

教具准备:雨的诗歌、〈小雨沙沙〉歌曲磁带、学生范作。

教学过程:

一、儿童歌曲〈小雨沙沙〉导入。

学生跟着乐曲边唱边做动作(一年级音乐课已教过这首歌)。

二、引导学生讨论歌曲里面下雨了种子会怎么样?

三、欣赏儿童诗歌《下雨了》,说说小动物们下雨了怎样躲雨。

师朗诵:

下雨了!

下雨了!下雨了!

小蚂蚁躲在大蘑菇下,

它说,蘑菇就是他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小青蛙躲在大荷叶下,

它说,荷叶就是它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小虫躲在大树下,

它说,树叶就是它的伞。

下雨了!下雨了!

小弟弟快过来,

让我为你撑起一把小伞。

四、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小组讨论交流)。

1、自然界的变化。

2、人怎样躲雨。

3、下雨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五、雨中情景模仿表演。(个别学生上台表演)。

六、欣赏一组表现雨中情景的画。

1、书本中的插图。

2、优秀学生范画。

七、同桌讨论怎样画雨中情景。

八、集体交流。

九、学生作业。(自选绘画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表现。)。

十、作业展示、评比。

十一、课堂小结。

札记:用蜡笔防染法画下雨效果比较好,但要掌握好水彩调制的厚度,稀薄一点才好,要不然不出效果。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各种材料的再认识及创造性的组合、利用。

2.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3.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鱼,引导学生探寻制作、装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制作、装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鱼,各种废旧材料以及制作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钓鱼。

请学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摆成的椭圆形“鱼池”里钓鱼。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做鱼。

1.想做好鱼,必须得探讨用什么材料做鱼,怎样做又快又美。

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鱼。问:“这些鱼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桌上的什么东西可以做鱼,怎样做?”

2.讨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做成鱼。

可以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在个别学生制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帮助解决。

三:鱼杆创新。

教师举起自已做的鱼杆对学生说:“老师用筷子做成了钓鱼杆。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做鱼杆?”

小组讨论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做鱼竿。

四:钓鱼竞赛:

“钓鱼比赛开始了!”请学生们围着一个个用自己的凳子拼摆成的“鱼池”,分小组进行钓鱼比赛。在竞赛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札记:

本课我设计了“体验钓鱼——尝试做鱼——鱼竿创新——钓鱼竞赛”教学流程。体验钓鱼是以激发学生学习为目的,这一基本理念使学生在愉快的钓鱼活动中,充分体验钓鱼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能主动地投入尝试做鱼过程中,因为他们很想钓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鱼,所以他们在探索做鱼时总想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品,就出现了用包、裹、捆、剪、卷、粘等多种做鱼方法,也就做成了用蜡光纸、报纸、一次性杯子、娃哈哈瓶子等材料制作的鱼。

在鱼竿创新教学时学生们想出纸制鱼竿、铅笔鱼竿、枪形鱼竿……一个个创新设想让人折服,钓鱼竞赛又把课堂推上_,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再次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在钓鱼时也玩出了新花样。如:用一个鱼钩钓到二条鱼(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有的还独出心裁地钓着一个用纸杯做成的乌贼,嘴里还振振有词地叫到:“我这是海钓,一不小心钩到了一个大乌贼了,哈哈哈……”

孩子是天真的,他们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只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引导,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呈现形式,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创造的审美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自由、创造的教学活动之中,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氛围中,大胆创作自己的“新”与“奇”的作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不管是在温暖的南方还是在季节变换明显的北方,各种各样有营养又味美的水果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在南方,有披着"鱼鳞"的菠萝、金黄的芒果、成串的香蕉、红红的荔枝、毛茸茸的红毛丹、大大的菠萝蜜、形状奇特的榴莲;北方有诱人的水蜜桃、黄澄澄的柿子、脆脆的梨、红瓤的大西瓜、玛瑙般的葡萄……提起这些,孩子们准会垂涎欲滴!这些水果不但看着诱人,吃起来还有各种不同的味道。

那么多种的水果,或香香的、或甜甜的、或酸酸的,还有的水果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却香香的……享受这些水果时,同学们的感觉也是各不相同的。本课设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回忆,不但表现不同水果的特点,而且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学习领域,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体验美术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在感知活动中,启发学生去体会和表现物体特征、形状及带给个人的不同感受。

应会: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创作出有情趣的画面。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体验生活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的有情趣的感知与回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表现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创作。

学习材料。

(1)师生各自找来自己最喜爱的水果,作为感知材料。课件。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表现工具。

教学活动设计。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教学。

老师带来一个百宝箱,谁愿意来摸一摸里面有什么?也许会咬人呦!

(学生摸,发现各种各样的水果)。

二、看课件,欣赏各地水果。

1.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你知道新疆有哪些特色水果?(学生回答有哈密瓜、香梨、葡萄)。

2.介绍火龙果、人生果。了解不常见的南方水果,观察不同的水果外形特点、色彩。

通过“摸”来感受水果的外形、特征。在体验中,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气氛,并且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并引发回忆、联想。

(学生谈看到果实的感受。)。

三、说说你带来的水果形状、颜色、特点、味道。

1.学生介绍,表现吃不同味道水果的表情。

2.你们相信水果会变吗?看能变成什么?(出示课件)。

西瓜变成了西瓜城堡,苹果变成了苹果精灵。你的水果能变成什么?(学生畅想汇报)。

看老师变成了苹果姐姐,我开着椰子火车,带着香蕉汽车来接你们的水果精灵快快来水果乐园吧!

四、尝试着自己发挥想象,把自己带来的水果“变”一个样画出来。

(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五、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品尝自己带来的水果。-。

札记:

童话是低龄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他们乐意想象自己就是某一个童话中的主要人物,这种趣味的想象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真实感受,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相关联想。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六

《我喜欢》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笔细腻隽永,清丽流畅,文章的结构特别,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让文章有一种回环吟唱的气韵,每一种事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那么富于活力、与众不同,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说学情: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学习本文,我抓住学生这一能力,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从而体味本篇散文的语言美。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我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并仿写课文。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整堂课中,力求做到课件显示: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

疑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究;

朗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评价;

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

2、读写结合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要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何凭借教材落实这一点呢?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走近美。

1、导入。

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我接着说: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你能用笔写下来吗?有位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写了下来,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她写的这篇课文我喜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由学生喜欢的话题入手,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揭示本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仿写课文,既贴近文本,又为下文学习打基础。

2、学习生字。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北师大教材,生字多,生词多,内容新。所以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认识生字,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扫清生字障碍,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汇报预习之后,我安排的是:

3、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每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本文提纲:作者喜欢什么?(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感情朗读,体会美。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点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荐代表进行配乐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散文的意境及韵味。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

在第三个环节我让学生再次品读,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由于放低了要求,学生大多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考虑到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有很多,在第一课时不可能解决完,在他们质疑之后,我直接出示以下四个问题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喜欢的“另一种花”指的是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课文第11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我喜欢”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大千世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在作者眼里会变得如此美好的原因就是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热爱,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观看图片,升华美!

(四)观看图片,升华美。

在这一环节,我用课件配乐出示一些有关自然、学校生活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对自然、对事物、特别是对学校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

(五)仿写课文,延伸美。

于永正曾说过: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渗透写的教学,基于此,我设计了——仿写课文,延伸美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然后在让学生仿写。在欣赏图片之后说喜欢什么,既降低了学生说文写文的难度,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散学生思维,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这也是对课程资源的有利补充。

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没想到的是,学生仿写的语言那么优美,大胆的想象,用词的准确,让我感到欣慰。这让我产生成功感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发现他们也能写好作文呢?是不是自己引导不到位呢?真是值得深思。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七

统编语文四(上)第六单元检测卷6套。

统编语文五(上)第六单元检测卷6套。

统编语文六(上)第六单元检测卷6套。

统编语文一(上)第五单元检测卷6套。

统编语文二(上)第五单元检测卷8套。

统编语文三(上)第五单元检测卷7套。

统编语文四(上)第五单元检测卷4套。

统编语文五(上)第五单元检测卷4套。

统编语文六(上)第五单元检测卷4套。

统编语文1-6年级(上)期中试卷183套。

统编语文一(上)期中模拟ab卷。

统编语文二(上)期中模拟ab卷。

统编语文三(上)期中模拟ab卷。

统编语文四(上)期中模拟ab卷。

统编语文五(上)期中模拟ab卷。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八

这篇习作要在学完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我喜欢》之后进行,要让学生观察与写作的基础上,做到习作有中心,或说明道理,或抒发感情。重点是要“有情有意”。并且乐于表达和学习修改作文。

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我这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差,表达能力欠佳,平时一听写作文就头痛,所以教学时我得努力想办法让他们乐于表达,激发他们观察思考能力,并提供他们自主写作的条件和机会。为此我动用了铺垫法、感官导入法、下水文写作法、师生共赏法、共同评定法。

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一段导入语:同学们,昨天我们共同欣赏了张晓风的《我喜欢》,文章中那么多的喜欢,你最喜欢她写的哪些文句?因为是学过的文章,学生们纷纷举手,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我让大家打开书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读完课文后,我给学生两种选择,或者静静思考,或者和同学讨论,再说说张晓风的喜欢自己有没有同感,或者自己喜欢什么。这一阶段,学生的语言组织会单调平淡一点,但是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让他们乐于表达。

回答结束,我提醒学生把自己刚才说的与张晓风的比较,思考有什么不同。学生给出答案后,我归纳总结出几条:文章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语句优美,词汇丰富;作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写得有情有意。(板书)。

这时,我拿出自己写的片断,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听后发表感受,这一环节算是给学生再次点亮一盏灯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

听完我的下水文,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我挑选几个前面学生提到过的喜欢的事物,如大海、家、花儿、看书。让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规范写作片断。

教室里静悄悄地,只有笔的沙沙声。

习作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习别人的优点,积累别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和写作方法。学生写好后,先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再请学生个别朗读作文,学生作出评价,我适当进行点拨。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余下的时间里,我让学生对自己的片断描写进行修改。我个别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按顺序写大海。

词汇丰富家庭。

语言优美花朵。

有情有意......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十九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人体形态的名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体育课堂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内容:

1、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

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3、人体的形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明白体育课的真正含义以及意义;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的要求;人体形态的名称。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记忆力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9-13分钟)。

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步入课堂。

教与学的方法:(1)导入语:小朋友们,有没看过电视里运动会,那些叔叔阿姨在颁奖台上领金银铜牌,他们厉不厉害的,你们希望自己和他们一样获奖吗?他们都体育的拔尖者,体育都很棒的,他们上体育课上也很棒的,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体育课吗,平时有没有看过其他小朋友上体育课?体育课的真正作用是什么?(2)学生作答,教师点评,纠正不足之处。(3)作出总结,可让学生来总结。

教与学的方法:(1)导语;(20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3)教师观察学生讨论。(4)学生总结,教师评价。(5)让个别学生模仿示范,师生进行评价,引以为戒。

注:(1)坐。俗话说“坐如钟”。正确的姿势是:头抬平直、双肩略向后舒展并保持等高,挺胸,直腰,双脚放在正下方,两臂自然下垂,将手放在大腿上。(2)立。俗话说“立如松”。人体站立时,要抬头,挺胸,直腰,两肩等高,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自然开立。(3)行。要做到抬头,挺胸,身体平稳,两臂前后自然摆动。

三:结束部分(9-15分钟)。

(1)导语:小朋友,抬起你的膝盖,你们知道膝盖在哪里吗?那扭髋扭一下,髋部在哪里?所以小朋友我们一定要知道身体的各个基本部位,不然可会闹出大笑话的。

让一个小朋友上来做示范,老师讲解并指着该小朋友正确的身体部位让学生先猜,然后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及举例各部位在运动中的用法。比如:踝关节踢足球时控制球的能力。

注:讲解的内容包括头,颈,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上下肢。

(2)游戏:指鼻子。

游戏方法:以同桌为单位,一个小朋友拿着另一个小朋友的左手,做拍状,后者右手食指指着鼻子,当教师发出“头”或其他部位时,前者拍后者的手一次,嘴里喊和老师一样的身体部位,后者迅速移动右手到该位置,比一比在一轮中谁的失误率高,高的输,低的胜。

游戏规则:指错后,另一者提示对方改正,游戏继续直到第二轮开始。

教与学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游戏方法,并做示范。(2)师生共同进行练习。(3)教师进行评价。

(3)总结上课内容,宣布下课,师生告别。

课题:立正,稍息。

教学内容:

1,快快集合。

2,立正,稍息。

3,丢手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快快集合的游戏提高集合的速度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经过反复练习立正稍息来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使动作做到协调性。

素质目标:提高下肢的奔跑能力,灵敏和协调性。

情感目标:培养团结友爱,稳重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掌握立正稍息的做法,集合时反应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课堂常规检查: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服装情况,进入课堂。

组织方法:成四路纵队----集合(如右图)。

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游戏:快快集合。

游戏方法;(1)先排成四路纵队。(2)发出“解散”口令后,学生分散到指定的区域内自由活动,或者有老师带领做各种模仿动作。当听到“集合”的口令或哨声,立即回到原来的位置站好,以快、静、齐的对为胜。

预期目标:复习排成四路纵队,提高集合的速度和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主体部分。

新授内容:立正、稍息。

教与学的方法:(1)导入;(2)讲解立正稍息的做法,并做示范,包括教师示范和个别学生示范;(3)学生听指挥练习,然后分小组练习;(4)教师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及时对错的进行纠正;(5)集合队伍,进行小节。(6)让学生上来示范,检查练习情况。

预期目标: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正确。

三:结束部分:

1,游戏:丢手绢。

游戏方法: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学生站成一个圆圈,蹲在地上。教师任意请一个学生为丢手绢者,朝逆时针方向跑,此时,大家齐唱“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抓到者为胜,互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

游戏规则:学生要按逆时针方向追赶,否则追到不算;不能进入圈中追赶。

教学方法:(1)简单讲解游戏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2,集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3,师生告别,宣布下课。

场地:一个排球场。

教学内容:

1、新授第三节广播操。

2、转绣球。

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陶冶学生的美的情操以及对形成正确动作姿势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习体侧运动的基本姿势和做法;。

教学难点:体侧时的姿势角度的正确把握;。

场地:一个排球场;器材:录音机一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

课堂常规检查: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服装情况,进入课堂。

组织方法:成四路纵队----集合(如右图)。

要求:队伍整齐,精神饱满。

游戏:快快集合。

二:主体部分20’。

1、新授广播操中的体侧运动:

体侧运动的要求:动作到位,节奏正确。

2、步入课堂。

(1)学生听指挥练习,然后分小组练习;(2)教师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及时对错误的动作进行纠正;(3)集合队伍,进行小节。(4)让学生上来示范,检查练习情况。

1、游戏:转绣球。

游戏方法:游戏者3-8人一组,每人弯曲右腿,以脚背钩于临近一人的膝关节处,同时自己也被别人钩住,组成一个大“绣球”。游戏开始,大家一边唱歌,一边单脚跳跃转圈。以坚持时间长的组为胜。

教学方法:(1)简单讲解游戏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

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定的区域内进行转绣球。

2,集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2,师生告别,宣布下课。

小学自然科学课堂说课稿篇二十

你们好!

我是来自市第九中学的单晓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下面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环节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与构思。

《银屏之歌》这一单元主要是影视音乐,把它纳入初一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熟悉的电视剧,学会分析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有什么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影像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学生欣赏过许多影视作品,并对部分影视剧音乐非常熟悉,但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学生会有意识的去分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出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无疑是教学难点。

为了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将引导他们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则是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取知识。

3、亲身实践,验证结论。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恰切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是:

1、视觉图象法:在欣赏乐曲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剧片断,让学生体验音像结合的影音效果,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2、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在相同剧情下,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影视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制定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上课后,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显示《红楼梦》的影视片段,播放的却是《好汉歌》的歌曲音乐,观察学生的反应。同学们一定会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就此激发兴趣,引出探究:《好汉歌》塑造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而《红楼梦》的音乐又该是什么样的风格呢?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引导学生怀着探究的兴趣在体验中主动学习,交流互动,促使他们理解影视音乐的第一个功能: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板书)。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先弹着琴教唱《雪绒花》,引导学生满怀深情的反复演唱,并让学生用手势随旋律起伏作渐强渐弱的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为下面的欣赏活动作好铺垫。

首先欣赏《雪绒花》画面一:上校和他的孩子们以及家庭教师在家庭派对上演唱《雪绒花》的情景。请大家欣赏并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学生总结:非常优美,很抒情很温馨的家庭氛围。然后欣赏《雪绒花》画面二:电影结尾时,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雪绒花》的场景。在欣赏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合唱的情绪。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令人无比震撼。歌曲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通过对同一首歌曲在不同场合,由于速度、力度不同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总结出影视音乐的第二个功能: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第一步:音乐与画面。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等。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既然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就让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先让同学们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它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创编。这段画面是:开始猫在睡觉,老鼠悄悄地从猫身边走过,却不小心踩到了猫,最后猫开始追逐老鼠。之后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让学生进行选择:一是原配音乐;二是《野蜂飞舞》片段;三是《致爱丽丝》片段,让同学们听听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间的紧密联系。本环节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板书)。

虽然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其次师生依照板书共同回顾影视音乐的三大作用。

以上四个环节完毕后水到渠成地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有哪些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通过分析、对比,让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更好的享受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听、多记,多体会、多运用,你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们的情感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深沉、瑰丽多姿。

接下来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观看一些其他的影视作品,并对片中的音乐进行分析,之后写一篇关于影视音乐感想的小论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精彩。

关于板书设计方面,非常的简洁明快,也就是音乐在影视中的三大作用。

本节课通过创意激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满怀探究之情主动学习,对比分析,自主得出结论,实践验证结论。整个过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理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555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