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后感(专业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0:26:11
家庭教育读后感(专业16篇)
时间:2023-11-27 00:26:11     小编:琴心月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等要素,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展示自己深入思考和品味作品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或批评。请大家阅读以下精选的读后感范文,或许会给你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一

今天,观看了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开学第一课》之幼儿园学段——“做好规则教育,护航健康成长”。

主讲老师陶真讲到,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社会性以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的规则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三到六岁是培养一个人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专注能力,情绪稳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家长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不能随意更改,不能半途而废,时间长了自主意识就建立起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一样的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成为孩子的导师,陪伴、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和改正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错误,引导孩子茁壮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二

《家庭教育》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三

我读了《家庭教育读本》一书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通过读《家庭教育读本》之后,才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博大。从中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教育方法和自身所欠缺的家庭教育素养。学习家庭教育不但带给我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增强了我教育好孩子的信心。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它并不意味就没有一套科学方法。查一查这本书,不管孩子出现怎样的问题,从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想要解决的方法和相同案例。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读《家庭教育读本》,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会帮助他、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我的诚恳。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学习《家庭教育读本》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地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我觉的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应该本着孩子的兴趣而让他去学习,现在有些大人认为孩子应该学什么,就让孩子去学什么,却从来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这样孩子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而已,学习的动力是什么,是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孩子才有长期学下去的动力。当然不是孩子所有的兴趣我们都满足,我想在我们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有选择性的满足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做父母应该作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四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是接纳而非对决。接纳其实是老生常谈的教育理念,这句总结性的观点,一说即懂,适用于各种亲子矛盾的处理,接纳他的不完美,同时也接纳自己的非全能。读了这篇文章有四点感受和大家共勉:一是接纳孩子躁动不安的情绪。不止孩子会有情绪,作为成人能随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个很高的修为。给情绪一个释放的出口,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或是静下来排解,或是动起来发泄,总之不能让坏情绪持续发酵。二是认同他的感受。孩子向你抱怨学校的某些不平和是非时,是强烈需要感同身受的。给予他的回应应不含褒贬,只需确认孩子的感受承认他的`观点,作为他永远的臂膀和靠山,跟他站在一侧。三是不要挑刺、揭伤疤。我们家长总是控制不住的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缺点,希望他们及早改正,却没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场合。可能还会在少有敞开心扉的聊天中提及他过分在意却不愿意让你挂在嘴边的事,最终导致争吵和不欢而散,丧失了沟通的意义。理智面对他们的一些让人难以忍受的行为,才能避免冲突发生。四是学会倾听。有时候和孩子聊天,总是抓不住他要表达的点,丢失了彼此继续沟通的兴趣。静下来细想,是专注力不够的原因,孩子表达的同时我可能还在想单位的工作或今晚的饭菜呢,一心多用的结果就是孩子一句‘‘算了,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不懂’’。为了与孩子建立深层次链接,我们要积极倾听,少说多听,带着共情与真诚,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尊重。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五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六

好快呀,孩子马上就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孩子每天的成长都给了我们莫大的惊喜和惊奇。每天的家庭作业、考场上的严肃气氛、戴上红领巾时骄傲的表情……,这一切的一切都使身为家长的我们回想起了自己孩童时的点点滴滴;每个字母的发音、每个汉字的笔画、每一次孩子渴望问个究竟的表情……,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们深感窘迫,生怕讲解错了任何一个问题、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误导了孩子的价值认知。通过为人父母以来点点滴滴的积累,通过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得到的启示,我决心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和孩子共同成长,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当孩子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我们家长都非常在意孩子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当看到孩子在家中读书学习时就很高兴,如果孩子看电视或者长时间地玩耍,我们家长就会很生气,考得不好就会责怪孩子。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认真,是我们父母最大的烦恼。我们家长应当给孩子灌输责任意识,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情,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诸多的故事告诉孩子:“只有知识和健康是属于自己的”,强化孩子学习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使孩子们自觉从“要我学”渐渐过渡到“我要学”。

和孩子共同成长,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现在社会是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做家长的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都很忙,但是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培养。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孩子的爱好。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电脑;有的喜欢琴棋书画等等。最大限度地发掘、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同时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又不能让孩子沉迷于此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还要培养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的独立性。如:早晨起床自己刷牙、洗脸,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自己早睡早起等。也可能孩子刚开始做的不是很好,但家长只要用心的加以培养和锻炼孩子,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就能使其真正的健康快乐成长,家长不用过分的操心和担忧。

和孩子共同成长,营造快乐学习氛围。可能每一位家长都有过切身体会,如果让孩子看到父母喜爱读书、认真工作,他们也会模仿父母,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加强。但如果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在看电视或上网打游戏,孩子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在学习之余,他们也会花费很多精力在电视或游戏上。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和孩子共同成长,着力提高综合素质。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要在学习下功夫,有好成绩就是自己教育有方,在孩子的思想品质、自理能力方面,他们较少顾及,一般是出问题了,才意识到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养。有的在平时的教育中也有注意到这方面,但远远低于对学习的重视程度。看了书中的教育方法及实例,我更加确信:在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应是帮助孩子牢固树立“做人第一、能力第二、成绩第三”的正确理念。家庭教育是通过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价值取向、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和基本素质。对于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重点绝不应是孩子在学校智力教育的继续,而应放在对孩子爱心的培养上。因为没有爱心的孩子,很难想像会真诚地尊重、谅解和宽容别人,长大后会努力回报社会。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潜移默化让孩子懂得爱是一份尊重、一份谅解、一份宽容和一份给予。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七

近日,拜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此书分十三章,以浅显平实的语言,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为人父母者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书中陈鹤琴先生运用了一百多个案例,而其中绝大多数案例都是有关儿子一鸣的。从所举事例可以感受到,陈鹤琴先生在教育子女上,非常用心、细心而有耐心,其程度超过许多的母亲。陈鹤琴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试验,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家庭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指出,“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应当在小孩子面前取同一态度。”此话说得不无道理。在不少家庭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采取的是这样的作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对孩子怒气冲天,大发雷霆,一个却对孩子好言相劝,哄骗利诱。如此一来,孩子便可能会得寸进尺,甚至对父母之言产生轻视之感,教育的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不仅如此,年轻父母与爷爷奶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必须采取统一的态度。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一旦发现了问题,都会严肃对待,认真教育。可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是称没时间管教孩子,要么是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极不重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家长所教的,完全跟学校教师所教的.背道而驰。结果呢,老师辛辛苦苦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抵消,造成了1+1=0的后果。这岂不令人难过?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方面面都应该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124页,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有相当的礼貌。”陈鹤琴先生的话,促人深思。是啊,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虽然他们年龄小,但同样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就应该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把他们看做一个真正的“人”!既为真正的“人”,就应当享有作为“人”的尊严。我们就应当同样给予他们尊重,而不能因为是他们的父母或教师,就任意的训斥,或时整天板着脸孔,做出一副威严无比的样子。这样,有可能表面上让孩子驯服了,但孩子的内心呢,却不见得信服。甚至,还会在父子、母子或师生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导致彼此的隔膜。此举,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啊!但如若尊重孩子,则孩子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教诲,教育效果自然很好。同时,有了尊重作基础,孩子与父母或教师之间的关系则会显得和谐、和睦而快乐。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则是用金钱也买不回来的。同时,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或教师的言行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尊重他人。

陈鹤琴先生在书中还提到,“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爱人”。看到此处,不禁想起了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愁容满面地对我说起的一句话:“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一点儿都不晓得关心父母!”其内心的忧虑,溢于言表。我想,有此烦恼的肯定不止她一人。其实,这怨不得孩子。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需要后天的培养。为人父母者,肯定都非常爱孩子,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掏心掏肺地为孩子操劳,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在所不辞。但可怜的父母们忘记了一件顶重要的事,忘记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孩子关爱他人。于是,培养出了一大批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于是,父母们无奈地发出上述的感慨。其实,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并不难。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要善于抓住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比如,家人生病时,可让孩子端水拿药,嘘寒问暖;吃饭时,教孩子把好吃的饭菜夹给长辈吃;出门购物时,让孩子帮着拎东西;家人生日时,自制或选购小礼物,并送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遇上自然灾害,引导孩子用零花钱为灾区捐款……事不在大小,但只要父母有意识地长期进行训练与培养,那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关爱他人的人,而不会成为为世人所不齿的自私自利之徒。

沉浸在字里行间,听陈鹤琴先生娓娓道来,真的是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曾赞道:“这本书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因此,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为人父母者能捧起此书,认真拜读,这样,“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多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八

《家庭教育》这本书人更加值得学习,值得深思并用于实践当中去。

书中有两大块内容所占篇幅较大。一是卫生上的习惯,二是游戏。陈老先生用了两个章节共25条原那么,详细提供了关于小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对小孩的身体健康的重视,即使放到现在,“体”也是放在首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假设身体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终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有许多做父母的.对于种种卫生的习惯不但没有顾到,还有许多误会。所以在这本书中陈老先生也详细的把主要的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引起做父母的注意,并已解除许多无谓的误会。比方陈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端有三“。剥夺孩子肌肉开展的时机。养成孩子懒惰性格。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

同时也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方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举了一鸣在两岁两个月时,早晨穿衣服,他的母亲就给他一本图画书看,或者一同唱歌讲讲故事,这样就可以让他忘记穿衣服这一回事,安安稳稳的,让他母亲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强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骂孩子。因为陈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欢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应当诱导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诱”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为,穿衣服是一件开心愉快的事。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老先生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儿童开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所以这本书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的看一看,仔细阅读。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九

《家庭教育》是一本帮助家长教育的好书,书上有句话“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博大,知道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不断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习家庭教育增强了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相同的案例,帮助我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坏毛病和坏习惯。

我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经常磨蹭,我就不断催促,结果越催促越慢,写出的作业质量也不好,我就更生气,经常责骂孩子,通过读《家庭教育》我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做父母的一定要鼓励他、赞赏他,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坏习惯。

此外,还有把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书和家长以身作则相结合,中华美德教育,对孩子个人来说,是其做人基础,家长对待长辈也要做到孝道,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孩子,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的选择,感激父母的养育,在发展到能用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才的实际行为来报答父母。

通过不断地学习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养,经常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改掉自身的坏习惯。

学习《家庭教育》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不断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的成长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向上,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愿望。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十

正文:以前很少接触教育理论类的书籍,因为觉得此类书大多是很枯燥的,但是读了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代表作《家庭教育》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一本充斥着条条框框的教育理论的书也是可以有着如此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这本书是以作者的孩子陈一鸣为主要记录对象的,从1920年12月26日,一鸣出生起,陈鹤琴就开始记录,记录陈一鸣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小便,什么时候会顽皮了。把陈一鸣身心的发展都作了全面的研究,一共连着808天。808天的连续跟踪观察﹑文字摄影记录及实验对比,创中国研究儿童之先风,后来也就有了这本在中家庭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家庭教育》。

在读这书的过程中,每位读者都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书里作者用自己的观察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教育原则切实的实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以此在逐渐观察和总结基础上提炼出家庭教育的101条原则。我们都够清楚的看到,这每一条原则都是作者的心血所凝聚而成的,也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相信并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我看了书之后就在想,如果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像作者一样关注自己孩子成长的的每一个瞬间,真正的去了解孩子,那么中国的家庭教育便会更加科学合理,中国的孩子也便能更加健康和快乐的成长了。

在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对孩子行为的思考和对孩子心理的分析,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是作为一名教育家应有的,但是这种敏感度更是一名父亲多特有的。其实,教育孩子和与他人相处也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这都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了解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上第一章首先谈“儿童的心理”。作者提炼出7条原则: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首相要充分的了解了孩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经典的案例,对于有孩子的父母而言,这些到现在还都是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而这些理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

这是一本正真经典的教育书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作者是“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的。

这是一本实践与理论完美融合的家教全书。在书中几乎每一条理论框架背后都会有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实践与理论相互佐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教育典藏。如郑宗海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事实具体、文辞浅显,可期家喻户晓。”

总之,这是一本我们可以信赖的好书,读书的真正乐趣就在于你能够与作者发生共鸣,把自己融入书中,融入到作者的思想中。而我相信读过《家庭教育》这本书的读者,尤其是家里有幼童的父母,定会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洗礼。也许您正在众里寻书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十一

无意中看到了小孩不笨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两个孩子,一个开始只懂得听妈妈的话,没有自己主见,饭来张口的小胖子terry;一个有绘画天赋,却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国彬;两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现在的幼儿家庭教育。

关爱孩子,给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小胖子terry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是做生意的,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导致姐姐叛逆,而terry呢,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我相信会变成这样,一定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在幼儿园,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接送的,他们的父母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自己的工作上,而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好学校,自己的任务也就完了。他们虽然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没有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很多调查显示:家长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他们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

孩子虽然还不懂事,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需要和父母在一起。我想每一对称职的父母都应该尽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重要性。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轻松的学习。

国彬的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应该说家庭氛围很好。但是国彬成绩不好,不喜欢学习,可他却热衷于绘画,并且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可是国彬的妈妈和很多家长一样,只重视他的学习成绩,当国彬考的不好时,还用棍子打他,甚至不让他画画,使国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更严重的是:国彬居然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点做出了傻事。不仅仅是小学,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的课程也是安排的满满的。除了上课,父母还帮他们报了很多班,舞蹈,唱歌,钢琴,画画,围棋,英语,孩子们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试想这样下去,孩子们的负担会有多重,他们的天性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据一项对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我想学习固然重要,可幼儿期是孩子天性发展的时期,如果父母一味的看重他们的学习,那我想可能会事与愿违。各种兴趣班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选择的适当的参加,如国彬的妈妈,虽然他成绩不好,但可以发挥他在绘画上的特长,这样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将来还是一个出色的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有从众心理,不可以别的孩子报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报什么班,而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还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去发展自己的优势。

以上是我看了《小孩不笨》这本书的一些想法。我想每一个人看了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抽时间看一看,我相信这对你们教育孩子会有特别的意义。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十二

此书系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著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谓经得起历史考验,日久弥新。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例如,针对孩子独自睡觉一事,陈先生这样说到——“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不肯独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辈很不愿或者说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骗),也不应当听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让孩子一个人哭到昏睡过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让1岁多的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哭睡了),应当用种种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独自睡去(其实何止对待独睡问题,对待孩子的多数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类方法)。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对于孩子的提问,书中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问题来施行教育呢?书中举了个例子——5岁的孩子同父亲去散步,看到有个小孩放风筝,就问父亲那个小孩在做什么。父亲说你要去看看吗,就同孩子一起过去看。走到近前,父亲说那个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要走近看一看吗。孩子离开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旁边,看到了他手里的线,回来告诉父亲是线。父亲又问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孩子说要,父亲就领他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个风筝给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风筝。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对于阅读的评述,可谓点中做父母的死穴——陈先生在东京,看见黄包车夫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看报纸,还是英文报,并且告诉陈先生报上说现在上海霍乱很厉害。不禁感叹道“一个黄包车夫竟然也爱看报,这种习惯多么好!这种习惯,影响着小孩子多么大!试问我们中国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不少受过教育的男女除了学校之后,对于看书,也都没有大的兴味,好像书是属于学校的,于本身的职业,于本身的修养,于本身的娱乐,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实在要叹有血多人对于世界大事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浅陋的,就是对于国内的事,也不甚关心,什么各种科学上的新发明,史地上的新发现,都置若罔闻。这种环境,怎样能引起小孩子喜欢看书阅报呢?”说来惭愧,回顾我工作8年间的买书记录,除了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写论文,买过100来块钱的书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没买过几本书。感谢孩子的降临,那种使命感促使我重新与书结缘,2年多陆续购进了5000元的书,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书,少部分是饮食健康家政的书。有朋友问,买了那么多书,有时间看吗?有!时间从来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来干什么。怀孕和产假期间,我在床头、洗手间、客厅都放置了若干本书,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饭桌前等齐家人开饭前我也可以看上几段文字。刚开始看书,分不清好坏(指的是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合理否),但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从头看到尾,遇到不好的书,略看几眼便打入冷宫,省出来的时间就去看好书了。正是有了这些明人智者的言辞,才把我从一个粗陋的母亲引入了正确的道路,甚至还能够为身边的朋友育儿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成就感远比我的代码通过测试来的强烈的多!

书中用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有时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写道“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里面的确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看来其实在我国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学育人者。再好的老师也只能带动周围少数的家庭,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师名校,关键还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们哪,甚至祖父们哪,如果你们想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对生命的崇敬,拿出谦卑之心态,从读书开始学习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十三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使我收益匪浅,尤其是孙云晓谈家教和教子学会爱等几篇。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关爱程度和成才期望也急剧上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广大家长的迫切愿望。让孩子成龙成风固然重要,但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快乐的性格也同样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这些性格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要让孩子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让孩子知道感恩,如果没有感恩之心就不会有爱心。其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不像知识和能力那样清晰可见,但是它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会让家长放心、老师省心的孩子。

我想这也将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但我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的家长,我愿意和更多成功的家长共同学习,把我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十四

家庭教育这本书,通篇读下来,在我看来这第五章是最重要的,《务实孩子做人的根本》,这也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基础打不好,以后的人生也不会成功的。

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成绩。

做人首先要有道德基础,有能力面对生活所带来的挫折与困难,更要有足够的信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要从小抓起,说实在的现在开始抓起都有一点晚了,不过还好,不算是太晚。

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有礼貌、守信用的人,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教育。

教育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也就是父母;另一方面就是学校,也就是老师。在家庭里父母要做好孝悌忠信的榜样,在校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为家长,从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建立根基。

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告诉孩子要以平常心看待这一切,都是人生中的一种历练。

二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懂得感恩的人。不管是在家里、学校还是社会上,见到人都要有礼貌,特别是熟悉的人,更要热情礼貌的打招呼,多去帮助人,多为别人着想。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在人生中只要有足够的恭敬心,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扎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生活中,面对任何人与任何事都要心存感恩,因为不管是好人好事,还是坏人坏事,都要把它当作是一种磨练,顺境不起贪恋,逆境不起瞋恚。时刻让自己的心量扩大,多包容他人。

三要有责任心,敢于承当。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特别是自己做过的事,好事不邀功,坏事不推卸责任,要敢于承当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从错误的事情中,总结经验,争取做到同样的事情不再犯第二次。

四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赞美与表扬。当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或是做了什么好事,面对表扬要谦虚,古语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做一个低调的人,默默奉献的人,顺境也是一种考验,不能在这种赞美与表扬声中产生傲慢的心里。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多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绝不要因为一点点面子或者是利益就去撒谎,因为说一句谎话,要用十句谎话来填补,这样的生活必定会很累,也会失去很多。

以前遇到问题总是以教训人的口吻教育孩子,可能随着时间的流失与人生的历练,现在懂得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生活中要多和她沟通,以真诚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多和她交心,讲道理,分析事情的利弊,要告诉她怎么样做才是正确的。

曾经学过弟子规,这是做人的根,如果把其中的每一条都做到了,这个人的人生绝对是一帆风顺的。我在生活中尽量拿其中的文句来教育孩子,鼓励她,多要向古人学习,多看有意义的文章与书籍。

家长在生活中也要做好的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一定要做到,因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至诚感通,以最真诚的心去恭敬老师,以最真诚的心和同学相处,相信这样的孩子不论在学校还是社会都会是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十五

读了《父母的反省》一书,简直是使我受益匪浅。实际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这不仅仅是学生、子女的必修课,同时也更是教师、父母的发展动力。时代变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应该随之更新!父母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接受新观念,才能够更好的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

读了《父母的反省》,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父母们都必做的家庭作业。为人父母,一定要先学会反省,然后才能够真正的科学施教!

《父母的反省》一书,不仅观点新颖,同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书中有大量的实证案例,不仅可以引导每一位父母反省,同时还教会每一位父母科学施教。

《父母的反省》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观点,尤其是充分论证了一些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错误的观点。中国有句老古话:“棒棍底下出孝子!”,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这样一句话常常出现:“孩子还小,打他干吗?他又不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

然而在教育中,“棍棒”教育一直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家庭教育模式中,“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个不争的道理,但在现代中国,这种传统观念被颠覆了,现代年轻父母由于经济、文化的提升,环境的改变,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一种粗暴的教育方式渐渐转化到另一种进步,是文明的体现。但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应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幼儿阶段,是树立孩子正确是非观,性格的关键期,通过讲道理,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到了少儿期,通过讲道理,正确引导是重要手段,不轻易“惩罚”。到了青少年期,则以讲道理沟通为主,不应动用“武力”手段教育,否则孩子会越打越叛逆,适得其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棍棒”教育应随之减少。

另一种“孩子还小,打他干吗?……”的教育方式则是一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多数出现在“爷爷,奶奶”一辈人身上,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隔代的亲情、宠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加上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以至于丧失了对孩子教育的基本原理。

家庭教育读后感篇十六

父母究竟最该给孩子什么?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孩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就拥有了一生最大的财富,《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读后感。但“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作为中国大陆就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的第一人、美国两所名校三个与教育有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和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本书作者王修文从一个学者、一个教育管理者和一个父亲的角度,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和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及其在中国本土教育上的躬身实践、思考与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从多个维度为广大父母和即将为人父母者道出了“怎样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这一话题。

【新东方“三驾马车”鼎力推荐】。

王老师对于中西方教育的深刻理解、在中国本土教育上的躬身实践和思考、身为人父的切身体验,都使他的教育思想深刻而独到。我热切而真诚地建议:真正爱孩子、关注子女教育的人,好好读一读王修文老师的这本理念先进、内容扼要、实用性强的家庭教育指导书。

很多中国父母教育孩子都是在黑暗中自己摸索。过多地在黑暗中摸索,会碰得头破血流,或者掉进陷阱出不来,或者走入死胡同,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如果能有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正确、宽广的大路,我们就该用心拿起它,把它举得高高的,照亮前进的路。王老师的这本教育书,就是这样一盏指引家庭教育的明灯。幸运和机会就在眼前,您得用心抓住!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教育家真正的成功只可能体现在“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上,古今中外向无例外。

修文的“知”乃是他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打下的“真底色”;修文的“行”乃是他近二十年如一日如此专注地把一所承载了他全部教育哲思的学校从默默无闻带向声名显赫的“真实践”。

--王强(新东方创始人之一,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想欣赏什么是真正的谦谦君子吗?看看王修文博士;想感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风范吗?见见王修文博士;想解决教育子女无穷的困惑吗?读读王修文博士;想学会为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吗?买一本王修文博士的新著!王修文博士是我在新东方最尊敬、最热爱的朋友,他执掌的扬州新东方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典范。这本结合了他渊博教育理论与深邃办学经验的著作出版,是中国家庭教育和为人父母者的福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5931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