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做到事半功倍。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以便达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接下来将展示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精品。学科内容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教学难度极大。然而,在教授这门课时,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因袭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唱着“独角戏”,从文学史到作品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久而生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下,涵盖了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国学复兴热再次兴起,对文学遗产中思想底蕴的发掘和继承使学生有了学习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古代文学情结”,调动其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并使之产生持久的动力,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我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的几年间,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痛苦、不如意)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人格,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王维的山水诗,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让学生去寻找原文,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长此以往,教学难免单调,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着改编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毛义玲.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2007,(10).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二
高职体育理论课教学,因为教学允许时数十分有限,因此,既可以选择几个专题形式集中教学,也以穿插在平时的技术教学环节进行。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讲授法、讨论法与实践法3种。
(1)讲授法的特点是以教师口头语言为主、教学时间比较集中、教学信息含量较大,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的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例如体育欣赏部分的奥林匹克运动史、学校体育开展各项目介绍、中国近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时尚运动均可以采用讲授法。
(2)讨论法教学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讨论,以达到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也是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的途径,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例如实用操作理论部分的健身指导、常见运动损伤处理、运动与心理调适等。
(3)实践法主要是针对理论教学中需要灵活掌握与运用的部分,例如一场小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球类比赛竞赛与编排等,在这些内容讲授时,最好能结合到实际运用中,例如,结合每一学期学校校内的各个项目的比赛,甚至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主要起组织和指导作用。
高职体育理论课教学媒体可以选择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结合的形式,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定。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手段与工具,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同媒体承载信息的特点各有不同,例如,视频能大容量地记录、存储图像和声音等教学信息,它可以再现一些历史内容,例如体育欣赏部分的奥林匹克运动史、学校体育开展各项目介绍、中国近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时尚运动等,应多应用视频教学,减少过多的语言叙述,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现代社会网络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体育教学观念、内容与方法。网络教学是以互联网为教学传输工具,创造一种新的网络特征学习环境,以更加快速、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i51。在高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使学生学习时间、内容完全自主化,网络教学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辅助形式。
为了验证高职体育理论课教学实践的效果,选取4个教学行政班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实验班,2个对照班),每个班选择30名学生。实验班进行6次课的理论教学(自开学第1周开始),对照班不进行理论课教学(以旧的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技术课教学),最后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体育活动参与的频率为指标来讨论。
3.1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的态度。
为了了解实验班学生对{职理论课教学的态度倾向,以双向评价态度量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双向评价量表得分率f值具有[-1,1]的性质,表示完全极端的.相反意见,其得分率f值具有[-1,1]的性质。从表1的统计结果f表明,学生对理论课教学的态度反应很好,各个问题指标的得分值均大于0.7,分别是0.85,0.91,0.90和0.88。
3.22组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差异。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学参与能力评价内容之一。为了检验高职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对2个班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记录,最后进行配对检验。记录以每次课为单位,计算每次课各项指标的人数(共计算10次课),主要指标有:迟到项、旷课项、早退项和提问项的学生人数,具体见表2。检验结果显示,4项指标的差异检验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提问”项检验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小于0.01),说明理论课教学后,学生在体育课堂参与时更积极主动。
3.32组学生课后体育运动参与的差异。
学生能否自觉的运用课堂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锻炼,应该成为评价高职体育教学效果的指标之一。在进行对比实验过程中,对2组学生课后体育运动参与情况进行了跟踪记录,最后进行配对差异检验,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高职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影响下,实验班学生有超过35%的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理论课堂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进行课外锻炼,2组学生课外体育运动参与的整体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p小于0.05)。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三
运筹学是为优化业务活动决策提供定量依据的应用科学,是大学许多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提高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运筹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程度制约能力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了改革运筹学教学,有必要梳理当前运筹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运筹学实践式教学的必要性。
1.重理论,轻应用。
运用运筹学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将现实问题做出合适的定义。以往,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均将教学重点集中在了运筹学模型、算法及其原理上。实际上仅有数学模型是不够的。忽略了培养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深陷于复杂繁琐的计算而不善于对所用的模型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2.教学方式老化。
目前运筹学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灌输式。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做笔记,这样往往导致教学过于繁琐,进度偏慢,使得本来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多媒体教学,但大多数的课件还是照搬教材内容,加上多媒体上课节奏较快,如果还是按传统教学方法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差。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缺乏面向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实践。
运筹学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这就需要教学有的放矢。笔者曾经问卷调查过多名学生的学习运筹学的体会,最常见的回答是“会做一些习题,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甚至许多学生在学了运筹学之后,认为运筹学没有实用价值。这说明学生即使掌握了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可是还是没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因在于,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运筹思维以及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实际上,“讲授模型并不等价于讲授建模[1]”。一些教师简单地将运筹学视为数学,偏重于讲授数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缺少足够的面向实际案例和项目的教学,导致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偏弱,特别是面向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相当不足。运筹学是许多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因此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相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也成为运筹学的教学改革的动机。
“实践”字面上具有实行、履行之意。《宋史·理宗纪》提到“…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实际上,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而运筹学的发源和发展就是出于实践的需要[2-3]。可以说,实践既是运筹学发展的目的,也是运筹学教学的目的。
实践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传统“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板书和其他媒体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其弊端广受诟病。实践式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实际再现、会话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面向实践探索知识、应用知识,教师担任实践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及其作用与“填鸭式”教学截然不同,甚至发生了翻转。运筹学的实践式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运筹学是数学”的教学观念,建立运筹学建模艺术理念。
由于运筹学模型时一种数学模型,因此许多人(包括许多运筹学专任教师)认为,运筹学的运用总是要根植于数学的分析计算。因此侧重于各种运筹学模型的求解方法授课。然而在建立运筹学数学建模过程中,认识被研究对象运行过程是建模的源头,只有通过恰当的数学定义才能由现实问题转换到数学问题,才有建立运筹学模型的可能。正如morris指出的,除了模型求解,问题定义、模型构造、模型验证及解决方案实施等主要步骤,运筹学建模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理论[1]。因此,运筹学教学应将教学重心放在如何建立运筹学模型上,纵观国内外优秀的运筹学课程与教材[3-4],无不如此。
2.改变“大量做题”的教学观念,构建问题探索式教学理念。
许多学生甚至是教师认为,只要记住了运筹学中相关概念与算法,能够正确解出运筹学习题就算合格完成教学任务。适当的做题是有必要的,它有助于理解运筹学模型及求解方。但是,运筹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运筹思维,提高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大量做题能提高运筹学解题技巧,但本质上属于对老问题的陈法套用,难以帮助学生应用运筹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营造面向实际问题的探索式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假设、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检验结论的过程。
3.改变“满堂灌”式的单向授课方式,建立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式教学氛围。要改变“满堂灌”式的单向授课过程,鼓励学生直接而主动地表达运筹学学习中的困惑,通过引导与启发形成学生主动提问题、主动交互式的对话教学模式。这需要鼓励学生提问、老师设置问题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此,作者准备了大量的产生运筹学各分支萌芽的各种现实需求的历史材料,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再现当初某些运筹学分支的提出背景,让学生身历其境地面对当时的困难,向学生提问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和交流,使学生自己得出教材上各种运筹学模型的思想和数学表达。在這一过程中,笔者将问题交给学生,邀请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参与并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辩论,并协助学生用数学语言写出运筹学模型。
三、运筹学实践式教学方法与效果分析。
实践式的运筹学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运筹学知识诞生、应用的过程。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以下5个步骤去备课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面向实际问题创造实践教学环境。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相关的模型和方法源自于实际问题。一般来讲,只要有亲身实践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并牢固掌握。由此,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身历其境的经历和体验实际问题,笔者准备了各种类型的案例材料来加深学习。
(1)多媒体案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合适的案例,采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案例背景。例如,作者搜集整理了相关冷战期间美国空军的纪录片,再现了战斗机机队规划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的背景。
(2)实地踏勘调查体验,带领学生直接在现场介绍现实的生产与服务是如何运作的背景。例如,作者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参观港口货物装卸流程,采用现场向学生介绍船舶装货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动态规划的背景及应用。
(3)当事人现身说法,邀请企业界人事介绍企业中的成本核算、库存管理等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对偶价格、企业资源分配以及库存模型等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背景。
2.面向实践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运筹学初学者面向实际的研究对象(例如企业仓储、医院就诊流程)时,往往被纷繁的表象所困扰,往往存在感性、片面或次要性的认识,难以把握实际研究对象的主要矛盾及运作规律。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挖掘出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及主要影响因素。例如,笔者带领学生在考察本地的馒头铺,引导学生发现馒头生产与销售既包括运筹学的营养配方问题,又包括了单周期/多周期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问题,还包括了类似于原油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纠结在一起,使得学生不仅难以区分馒头生产与销售究竟属于什么问题,同时难以即刻确定应当考虑或忽略哪些因素。这些困难只有在实践运筹学时才能遇到,此时教师需要由表及里的,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
3.面向实践的运筹学模型抽象。
运筹学模型本质上是现实问题的理论抽象[4]。为了从现实问题抽象出运筹学的理论,有必要引导学生抽象与归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面向各种现实案例,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和讨论,让学生层层抽丝剥茧,挖掘出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及主要影响因素,尝试利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各种现实案例,由学生归纳出运筹学模型。而讲解运筹学习题是无法替代上述的学习过程的。例如,企业中各个部门管理者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是大问题,这需要进行深入调查、思考之后才有可能提出优化的目标。不接触实际工作及其从业者实际上是无法切身体会的。针对医院门诊分部,笔者引导学生从顾客-服务角度思考,便将其抽象为排队服务系统,而从顾客在各种医疗设备(ct、x光机、b超等)与收费台的移动角度,便将其抽象为最大流网络系统。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一对象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理解了不同的观察与思考角度,将形成不同的运筹学模型,从实际中使得学生真正理解运筹学建模是艺术。
4.面向實践的运筹学成果验证。
运筹学的理论成果依赖于实践的检验。有必要让学生经历运筹学解决方案的验证过程,并理解解决方案的应用前提与限制条件。经过运筹学优化的数学结果不仅需要“翻译”成为可供实践的方案,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推行优化的方案,其中后者更为困难。为了将运筹学模型及求解结果用于改善生产与服务环节,笔者在课程设计环节寻找了一些小型的项目,并让学生根据结果去游说相关部门去实施。例如,学生通过利用排队论模型,理论上改进学校食堂打饭流程将能减少顾客排队长度和等待时间。但是学生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制作了专门便于食堂管理方与职工理解的图文材料,专门论证为什么优化打饭流程能够提高食堂的运行效率,并定量给出了前后的对比效果。通过面向实践的运筹学成果验证,打破了以往求得运筹学习题结果即可的状况,大大拓展了运筹学结果检验的工作外延,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运筹学不仅要掌握数学建模能力,还要掌握表达和推广解决方案的能力。
5.强化面向实践的课程设计。
为了有效提高和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真刀真枪”的运筹学课程设计必不可少。为此,笔者通过日常的商业、生活、生产和科研、interface等杂志挖掘了面向实际问题的课程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基本上都需要深入的实地调查,需要计算机编程处理数据或程序。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很大,笔者让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在学期一开始即将课程设计题目分发给各小组,使他们尽可能早的开展调研,各小组经过上述的2、3和4流程的研究分析来完成各自的课题,并按照要求撰写课题报告,公开汇报课题成果。另外,运筹学成绩的考核侧重于课程设计,其分值占课程成绩的60%。
四、结论与改革建议。
初步的教学效果表明,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实践式的运筹学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最大程度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革新了运筹学的教学观念,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强化了学生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者所在院校开展了2年的运筹学实践式教学,在很多方面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还需要下大力气改进,结合教学成功经验和教训,以下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运筹学分支相关联的实际问题,设计运筹学模型提出的背景与应用条件,组织学生课外调研和课上讨论,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定期开展课外运筹学实际问题专题调研和研究,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建立运筹学模型,编制求解算法,撰写学习论文,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2.多方面考核学生成绩,强化解决运筹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改革以往一次性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多个考核内容的综合计分方法。为此将运筹学课程设计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大头(比如60%),在课程设计中由包括了课程设计报告写作成绩、ppt宣讲表现、小组贡献、与业主沟通等方面,严格按照实际项目咨询来走完课程设计的流程。另外期终考试将被弱化,其成绩计40%,考试期间允许学生翻阅教材和参考书,考试内容强化运筹学建模,适当弱化模型的求解,但是适当加强运筹学定理的证明,引导学生从“题海”和背记转变为注重理解和创新。
3.丰富案例教学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运筹学的实践式教学的基础在于各类可供实践教学的案例信息资源。为此,教师需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到工厂、商业公司、医院等实地考察学习,让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能接受考验。此外,还需要不断丰富课堂实践教学资源,包括收集种类齐全、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与相关的图形、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才能让运筹学课程教学有声有色。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四
每当接到初一新生时,我便进行一次中小学衔接教学的调研测试,并参照小学毕业会考的数学成绩和小学原数学教师对该生的数学能力素质鉴定,将该班学生按好、中、差程度分甲、乙、丙三个层次,并以自愿组合,适当调整为原则,把三个层次的学生编成五个学习小组。为了鼓励进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进行一至而次升降调整。
二、分层补偿,区别对待。
为了学习新知识和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差距,在讲授新课时进行分层补偿。补偿时主要以课内为主,并把重点放在丙组,在补偿内容和要求上,丙组学生以补知识为主,达到准确地掌握知识,补上授新课所需要的知识,乙组学生在补知识的同时,重点指导学习方法和技能性训练;甲组学生则主要是帮助他们揭示课程的内部规律,开拓思维,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作不同的处理要求:。
1.教学目标分层次,处理好基本要求与升学要求的关系。数学大纲和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应达到的,选学内容则应视情况而有所区别对升学有望的甲、乙两组学生要求他们达到,对升学希望较小的丙类学生则晓之以理,引导他们明白,虽然学生和运用选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知识对自己今后的前途产生积极的影响,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知难而上,多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重视基本要求,结合升学要求,交错进行,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时,在教选学内容时,适当加入了一些与之有关联的新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分层次,处理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数学大纲和新课标提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针对以上要求,几年来,我探索了“低起点、分阶梯、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即“分层整体”教法。这种教学特点,既保留了传统整体合一教法的优点,而又在指导思想与做法上明显地实施了分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分”有“合”。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常规训练系列三个层次学生以同一要求,实施整体教学。
四、作业布置分层次。
在备课时,我时常设计一套既面向优等生,又不伤中差生学习信心的练习题组。由此,给甲组学生布置的作业偏重于概念的深化理解,注重技巧与创新,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目的是使优等生得到提高,要求乙组学生透彻理解概念,掌握一般类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对丙组学生重在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会应用定理、概念解最基本类型习题,促进技能的形成。在做法上,我加强了学生的学法研究与指导,杜绝了题海战术,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习质量。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五
宋代的朱熹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答吕子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意思就是“离开行必然不能获得真知。”“知”是“行”的结果,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但必须回到“行”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高,“行”是“知”的源泉,“知”“行”合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代文学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表现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书轻育人,学生的发展与所学内容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近些年来,尽管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始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于技能性、技术性课程而言,实践教学不在话下,但是像古代文学这样的人文类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论者大多语与不详。要使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对古代文学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必须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察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以及古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情况,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有观察实践、阅读实践、赏析实践、表达实践、教学实践以及人文实践等六大环节。这些环节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古代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是观察实践。观察是人类最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那些具有突出才能的人都是观察能力特别强的人。高职院校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向他人学习。
古代文学的观察实践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教师课堂上的授课,这种授课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学习古代文学,怎样分析作家作品,如何将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等等,如果是学习的有心人,完全可以从教师的言行当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二是聆听讲座,无论是本系教师、本校教师还是外校专家的讲座,必定是讲者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或者整理的成果,不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讲者的学识、水平,而且还能从中窥见讲者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分析方法等等,不清楚的地方还能与讲者面对面近距离地对话与交流;三是影视观摩,这里观摩的影视都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最大的特点是可视性、形象性,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形象地接触到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影视本身已经包含了编剧、导演的理解,学生在观摩时更多的也是在接受一种现成的结论,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四是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既可以是把中小学教师请到高校做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公开课,也可以是学生到中小学去具体观摩教师的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主要是观察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语言等等。无论何种观察实践,教师事先都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讲清观察的角度,怎样得出观察的结论,如何利用观察的结果等等。第二是阅读实践。阅读是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连作品内容都不甚了了,那么古代文学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肯定都是在做无用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了。阅读是古代汉语所学内容的实践,也是自己多年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实践。
就古代文学而言,阅读实践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浅层阅读,追求读通、读懂,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要弄清楚,整个作品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要大致知道;二是中层阅读,追求对作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读“情”悟“理”,“涵咏体会”,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三是深层阅读,是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化”的境界,获得思想智慧的启迪,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感染,得到语言表达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借鉴,成为自身文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对于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达到读懂、理解,更重要地是要能够背诵,做到张口即诵。第三是赏析实践,主要就是鉴赏分析,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文艺理论的具体运用。古代文学中优秀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作品的鉴赏就是要发现和甄别古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美、情操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而这些美存在于栩栩如生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动人的形式之中[1]。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建立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识别标准,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分析和鉴赏密不可分,鉴赏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赏析实践不仅要对作品本省进行鉴赏,还要联系作品出现的年代与作者的身世背景、创作理想和创作风格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进一步的欣赏美文,陶冶性情,抚慰心灵,善待人生。第四是表达实践。观察、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表达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表达实践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实践。口头表达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故事复述、师生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读书报告会等。
故事复述主要是培养学生抓住故事要点的能力和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这种实践形式在教学中应用时间长(小学已经开始),在大学教学中不常用。师生问答是最为基本的口头表达实践,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正确回答,或者给出合乎情理地分析,再进一步,学生能够在师生问答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课堂讨论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有两种形式:临时小组讨论和正式小组讨论,临时小组讨论就是根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小组推荐代表报告讨论结果;而正式小组讨论是事先就布置讨论的问题,划分好学生小组,由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资料查阅,课下组织讨论,上课由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专题辩论主要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先根据辩题把全班分成正反双方,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推选主持人一名,推荐正反辩手各四名,按辩论赛的组织程序组织辩论,组织专题辩论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和团结协作意识。读书报告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向读书报告会,由教师事先公布阅读篇目,规定好时间,由学生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一种是非定向读书报告会,由学生自行确定阅读篇目,并在约定的时间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这两种读书报告会的参与人员最为广泛,报告人既可以事先确定,也可以临时确定。书面表达实践有两种类型:一是研究论文,包括专题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二是创作尝试,包括诗词创作尝试,小说创作尝试,剧本创作尝试。
专题小论文一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如讲《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写统计报告:第一,统计曹操的笑、刘备的哭,写出具体回目、事件过程;第二,叙述西蜀“五虎上将”的一生事迹,写出具体回目、主要事件;第三,统计三国主要战事的谋略、得失关键。第五是教学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者,教学能力就是合格师范生必备的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综合实践,它基本上可以包括以上所有的实践。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试讲;二是试教;三是实习。试讲中,学生面对的是自己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这种教学带有模拟性质,主要是实战前的演练,其目的是让老师和同学帮助即将实习的学生在出校门前进一步地查漏补缺。试教就是尝试教学,是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尝试。实习生到了实习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听课,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就需要走上讲台,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将自己所有学习和掌握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技能技巧进行展示和练习。实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经过指导老师的引领,慢慢地自己逐渐熟悉了各种技能技巧,而且开始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第六是人文素质实践。人文素质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素质、情感素质、心理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素质因素,我们通过阅读实践、赏析实践,已经能够与正确地理解这些素质,并且能够对这些素质进行恰当的分析,也能把这些素质正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即使学生在这个层面上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人文素质没有与学生本人发生联系,没有对学生有所影响。
而且这些实践活动大多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截然分开的,我们这里将其分开,纯粹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古代文学教学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实践的整体性,要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比如各个实践环节开展的形式、开展的次数都要考虑进来;二是要注意实践的层次性,这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决定的,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每一次实践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看实践目的、教学目的是否完全实现,要看各个环节是否顺利,有无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六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一国内部均衡同时实现的教学内容需要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既不同于普通的外语教学,也不同于用母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双语的教与学架设一座由母语专业知识体系到外语专业知识体系的桥梁,双语教学的'实践更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探索,是在师生互动中展开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摸武.双语教学实施与开展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分步骤的进行、突破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中面临的“三大难关.、有计划的规划双语课程有助于切实加强双语教学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推动作用.
作者:刘琛君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fortune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双语教学实施成效对策规划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七
摘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院校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则是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论述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入手,分析了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其效果评价,从而对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索。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之后,目前已经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通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要实现上述转变,其基础工作是抓好本科教学,其核心工作是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各地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工程,而在本科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是其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即通过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新的全面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特点。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进行体验、感悟与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教育思想和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它注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努力帮助学生投身到与他们将来需要有关的、各种有一定难度的真实任务或解决难题的社会活动中去。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具有多元智力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优势,要给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相同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采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且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创造学习环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多元智力,使学生各自的智力潜能都能够得到开发和互补。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种能力为目的,而不是把获得知识作为学习唯一重要目标,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主要通过参与项目来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系统知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反而是通过项目的参与实现的。四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动合作探究,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与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相互扬长补短,全面提升各种能力。五是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唯一评估学生学习的标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参与程度、进步等方面都成为评估的项目。
二、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科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在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人们所重视的是研究性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需求主要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现,不少本科院校也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口号,凡是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实验,实习和实践等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必须指出,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学校相比,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毕竟是不一样的,即便同样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而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综合型的应用性人才。所以,对于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学生不仅要增强其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思维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正因为如此,专业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来说,只要了解够用就可以了,但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重要的。
在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往往都是比较偏重的,其学分和学时、师生教学精力的投入和教学资源的占用都占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在适应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断推进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在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以传授现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传授进行的。三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四是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估手段,并以这种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学生各种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其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则相对较差,这与目前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这一需要。所以,项目式教学的应用与实施就成为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
项目式教学最初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儿童教育和中学教育领域,后来逐渐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推广。在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和本科院校中的一些工科、医科和商科等应用性专业都有程度不同的应用,但在本科院校的很多学科专业教学特别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很少。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与人们对项目含义的理解有关。在很多人看来,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就是指借助各种相关资源,在一定时限内成功地制作某种有形的作品或者将某种作品推销给客户的努力过程。但实际上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也是管理学科中项目在教学领域中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指的是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作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看法或方案。这种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核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一定成果解决实际问题。鉴于这种理解,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项目式教学这种模式推广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因为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并有效运用理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项目式教学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一种是完全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重新整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教学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另一种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的原有教学内容按照其自身特性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类设计和调整重组,部分内容仍由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则通过项目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更运用于大多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因为有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单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易完全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其教学资源和学生能力等方面也会有程度不同的局限,也将对项目式教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产生制约和影响。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应用性专业课程的项目式教学相比,在实施流程上大同小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即明确研究范围、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选题、拟订实施计划、利用相关资源、分工合作研讨、完成项目成果、展示汇报成果、全面考核评价。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成果一般都是研究性报告或论文。由于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要保证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质量,关键是如何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上:
第一,项目选题。这是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来说,项目选题需要两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来划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自由发挥思想的大致范围,并依据课程教学的目的提出项目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所划定的大致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进行自主选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料又具有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作为教学项目,便于学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项目教学的内容。但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宜把某个项目选题强加给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展示其智力强项,增强其智力弱项,全面提升其多元智力。在项目选题这一环节,教师担当的是指导者角色,要确保学生的项目选题能够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生担当的是实施者角色,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以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项目学习的可持续性和项目成果的质量。
第二,合作研究。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它应该与项目教学的内容相适应,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项目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种特性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项目往往都是需要在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现实中的某些问题,通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实例,运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制订项目研究计划,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资源,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因而,项目式教学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开展合作研究。学生在确定项目选题同时就要组建项目团队,拟订研究计划,分工合作研讨。项目团队的组建一般以4—5人为宜,应注重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个性乃至性别等方面的搭配,强调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参与热情。正是通过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其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和在智力才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才能创新思维,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综合性的多元智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十分重要。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又要讲求教师的主导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和指导。
第三,考核评价。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保证在项目式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达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在项目式教学中有一种新的考核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纵向性的过程管理和横向性的全面评价两个方面。所谓过程管理,就是不仅仅要关注最终的研究成果,也要考察项目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团队成员的分工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每个项目教学中实施步骤都要求有文字记录并赋予一定的考核分值。所谓全面评估,就是在考核内容上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选题的创新程度、查阅利用相关信息资源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展示成果的课件制作能力、团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多个项目。在考核方式上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成员互评以及团队整体与成员个人表现评价等多种视角。当然,在项目式教学过程管理和全面评估中要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不劳而获的现象。教师充当的管理者角色十分重要,教师要及时了解动态,发现问题,调控纠偏,最后在全面综合各方面情况基础上对学生项目式教学的成绩作出结论,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和重大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被证明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湖州师范学院在诸如《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国际关系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广告学》、《管理学》等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程度不同地实施过项目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上述这些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任课教师的了解反映,师生普遍认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成效是主要的,也是明显的,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最令人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于专业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项目式教学则让学生在较大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自主选定项目,而且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切实解决现实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前目标明确,学习中动力充足,学习后成就感较强。相对来说,项目式教学在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学习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成效比较明显。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目前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都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是普遍存在教师单独自导自演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项目式教学则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项目的实施者,项目的完成主要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结果,教师只是扮演了引导、指导和管理的角色,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其三,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的综合素质。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缺乏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学生能够把书本上和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项目式教学中学生要完成项目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会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学生需要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依据相关的专业理论,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工合作,反复研讨,形成最终成果,并用课堂演讲等形式加以展示。在此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训练的确凸现了实践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其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在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上强调学生间个体的竞争性,忽视学生间团队的合作性,这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不相吻合。而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这不仅是由于学生各自的多元智力存在差异,在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时需要优势互补、协同合作,而且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这对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培养和教育来说,其意义尤为重要。
虽然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施成效明显,但其广泛推行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对待加以克服,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项目选题与学生兴趣的问题。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大多适用的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可以在教师集中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后再开展项目式教学,也可以在教师部分讲授的同时选取若干个比较重要又比较适合的章节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但无论如何,当学生在划定范围内自主地进行项目选题时,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既要保证项目选题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项目教学的可持续推进。
其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耗费时间较长,投入精力较多,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一般不宜在大一或大四学生中实施,前者缺乏学习的基础,后者缺乏学习的耐性,要保证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既要控制项目实施的数量,更要注意项目实施的质量。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由于项目团队数量较多,其项目选题又各不相同,这对于指导教师的力量和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有更多的指导教师的人力和精力的投入。如果任凭学生顺其自然,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则项目教学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其三,实施条件与考核评价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需要师生教学双方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适于在小班规模中实施,而且课时量要有一定的保证。教室座位可以移动便于分组讨论,多媒体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演讲展示、论辩讨论,项目团队的活动都要有文字记录,每个项目团队及其成员的项目成绩最终是通过对过程的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得出的,但这些实施条件未必都能充分具备,这种考核评价又显得比较繁杂。所以,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有效实施项目式教学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总而言之,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尝试结果表明,成效是明显的,但难度也是存在的。要提升这种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改善其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sallybetman著,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6]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8):105—109.
[7]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182—187.
[8]王应解.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9):47—50.
[9]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1.
[10]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1):105—109.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八
报告人:。
指导教师:副教授。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xx年3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还太薄弱.
教学设计似乎还处在前理性认识阶段.(发现活动,创立活动,著述活动;)要针对高等教育达到教学设计的后理性认识阶段(理解活动,设计活动,加工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3)《课程理论》目前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还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在我系开设,所以根据我系学生特征如何教授这门课还缺乏经验.
(4)《课程理论》这门课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问题归因:_缺乏目标导向,这样导致设计的活动成为无的放矢;虽然也进行了活动的设计,但是内容较空洞;学生的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活动支持和控制,活动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____第二军医大学对《法医学》,《病理学》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核心思想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重视媒体的作用)。
l______军医进修学院对《统计学》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研究;(重点是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只针对一个单元)。
l_____陕西师大电教系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和设计的参与者访谈得知只是针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设计,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虽然也进行了学习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l__《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
l__《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l__《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初探(核心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整合应用,但是对学习活动重视不够).
问题分析:。
(1)基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较多.例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就设有“教学设计”专栏,但实质更象教案实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且表现出来也多是基于媒体的设计.
(2)基于学科教学设计的几个案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最终效果并不象设计者所描述的那样成功.一方面评价标准不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定位太低.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归因,就是对教学设计中的边缘层次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给与的关注较多,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或者学习资源的设计.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下图).(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即按照新的思想来指导《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其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资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自适应性学习等.
(3)有特色的目标体系选择依据和实施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2.总结实施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1)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设计范式.设计一种有弹性,可扩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给他人以静态的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时又让他人有动态迁移的余地.
(2)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得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何针对不同情景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是一个问题.这需要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比较,首先确定四个基本的比较纬度:即理论定向(描述性还是处方性).知识类型(程序性还是陈述性),所需专业知识(新手,专家,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理论起源(硬系统,软系统,还是直觉等),此外理论背景,应用水平等也要考虑.
(3)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得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能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也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中,学习理论相对较活跃,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也最大.
60年代以来国外教学设计学科发展中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奇鲁斯的教学设计理论,梅瑞尔的cdt理论和itt理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相对较慢,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最核心的思想:一是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情感,动作技能五种类型.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
瑞奇路斯教学设计理论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方法变量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瑞奇路斯提出了细化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梅瑞尔提出了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何可抗老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何可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993年雷博(lebow)曾提出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五条原则: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为同时支持自治与关联的学习提供一个背景;将学习潜入学习活动本身;学习者为发展重构过程而承担不断增强的责任,应通过促使这些技能和态度的形成来支持自动调节的学习;增强学习者参与预定的学习过程的倾向,尤其应鼓励学习者采用错误探究策略.
再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观点就是: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丰富认知工具;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重点辅助差生;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杨开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看起来有很大区别,但也具有很大共同点: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协作学习,重视学习者参与,丰富的资源的设计等.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有必要重点阐述一下有关学习目标分类的理论.当前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以下几种:。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加涅和布鲁姆的分类方式是在一维上进行,梅瑞尔目标分类则更进了一步,即内容类型—行为水平二维模型.该模型的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四种;纵轴代表行为水平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例子,记忆通则,运用通则和发现通则四级.梅瑞尔还认为事实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因此事实只存在记忆这一种行为水平.
新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按照两个逻辑轴进行分类(见下图).纵轴上的操作呈现的是一种不严格的层级关系.辨别,表象化,理解,记忆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低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运用和创见发现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高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能力生成阶段.低层级操作是高层级操作的基础.(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类的再认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找出不足力求能够避免或者进行改进.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增加任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理解,领悟理论中可操作的成分.增强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性.
3:观察法: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通过和老师访谈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实验之初,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其次是用来帮助开展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实施作后测,验证实施效果.
文献综述。
观察。
访谈。
问卷。
行动研究法。
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资料的搜集。
研究现状。
确定问题,研究需要分析(意义)。
设计方案(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
实施方案。
总结评价,经验分析,理论验证。
教学设计的具体描述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观察。
访谈。
问卷。
实物。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6月。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9。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第1期。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http:。
10: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http:。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
13:容淑芳,张文兰,“id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第3期。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九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高效实用的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本科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受讨论方法、软硬件设施和相应规章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讨论式教学法在运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文章结合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针对工科专业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展开研究,以期找到一条适合工科专业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桥梁工程;问题设计;讨论形式。
讨论式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高效实用的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以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的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2-3]。
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专业人才创新素质的形成,不利于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国家大力提倡创新人才培养,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4-5]。
桥梁工程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本文结合该校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针对工科专业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展开研究,以期找到一条适合工科专业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讨论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
一项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中,学生认为教师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的占35.2%;认为教师采用启发式的占34.8%;认为教师采用研究式的占11.1%;认为教师采用讨论式或其他的分别占12.3%和6.6%。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互动性程度的评价,2.9%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很多;19.3%的学生认为较多;52.9%的学生认为一般;21.5%的学生认为偶尔;3.5%的学生认为没有。可见,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师生间缺少课内互动和交流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种单向信息灌输式教学不仅为学生所厌倦,也使学生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课堂教学和大学教师在大学生专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6]。
(二)课程讨论重形式、轻内容。
在教学改革中,课堂讨论受到重视,似乎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因为这样看起来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如果无视教学内容,对没有必要展开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对讨论组织不当,不仅作用有限,而且学生也缺乏兴趣参加。
(三)讨论问题设计得不够严密。
无从下手,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此外,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就会在讨论中感到无话可说,把自己置身于课堂讨论之外。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讨论形式和方法。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讨论的焦点、时机、形式及方法,各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后就任由学生自由讨论,缺乏精心组织,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地位.没有教师适时的调控和点拨,会使课堂变得无序,影响学生的理性判断,收效甚微。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改革途径。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改变高校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学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提倡大学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已学基础课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
能独立解决问题。将基础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还提高了学习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结构力学课程讲授的是简化的结构受力图式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与实际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很难将其与桥梁工程课程中的每种桥梁相联系。因此讲授桥梁工程课程概述中的桥梁分类时(桥梁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以及组合体系桥梁5大体系)先展示各类桥梁照片,然后绘出每种桥型的简化受力图式,再在相同位置作用竖向力,分析其支点反力和截面内力,最后强调实际的每类桥梁与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各种受力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学生理解其中道理,同时也把自己原来学的结构力学课程中的抽象知识与实体桥梁工程相联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二)精心设计教学课题。
要提高学习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讨论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四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教材的重点难点;实际的工程事件;结合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讨论课题,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讨论,也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
可选取一种桥梁施工方法——如较难理解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对称悬臂施工法,布置题目和问题:(1)对称悬臂施工法的适用场合;(2)对称悬臂施工法的构造组成;(3)对称悬臂施工法施工工序;(4)对称悬臂施工法如何行走。推荐制作较好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在课外带着题目自学,然后课堂组织讨论其中未理解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讨论中互帮互助,最终解决问题。
(三)各种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的综合应用。
满意的效果。
(四)根据实施情况,改进课堂讨论方法。
由于学生已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最初的课堂讨论效果也许并不太好,很容易出现冷场,教师必须适时针对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做出课题和方法的调整。方法如下:一是改进课堂讨论方法。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讨论或学生与专家的讨论可轮换进行。二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讨论形式,可以是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也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无论选择哪种讨论方式,教师都要及时关注学生参与的范围,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同时,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归纳小结,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归类分析,纠正错误认识,肯定合理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教师在讨论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不要让讨论无序和漫无目的地进行。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学生尚未觉察或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对讨论中有争执的重要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使课堂讨论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三、结语。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重庆交通大学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立足于学校工科专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逐渐探索出适合工科专业的讨论式教学法,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课堂讨论式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同时,这一方法对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认识,提高其学习实效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叶锦韶,尹华.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9-10.
[5]吴贵栋.教师要成为课堂讨论的“舵手”[j].甘肃教育,2011(11):75.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与我校正在学习的“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分层次教学”不谋而合。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首先对作业要进行分层次。
先前我曾经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作业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长期完成作业比较困难、内心的成功的愿望就会一点点被磨灭,产生了消极情绪;而成绩不错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停留在了“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或者只写个答案,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得就缺乏爱钻研精神,等老师公布答案,心理上放松,思维调动不起来。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
所谓分层作业,就是在教学中的作业环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水平特点,合理选择不同水平的习题,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
我把每天的作业采用弹性结构设计:
a类作业:“模仿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教材有关内容而找到答案,因而是较简单层次。
b类作业:“理解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
c类作业:“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一般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有很好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然后把学生分为三组:“甲组(基础组)”、“乙组(理解组)”,“丙组(创新组)”,各小组人数比例大概为2:6:2。
操作:甲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鼓励研究“b类作业”;乙组学生必须完成“a类作业”和“b类作业”,鼓励研究“c类作业”;丙组学生必须完成“b类作业”和“c类作业”,鼓励和甲组结为帮扶对子。各组的学生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小结,争取当天作业当天清理。对于那些大胆研究“高一级题目”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自己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帮助甲组的同学,更要表扬奖励,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除此之外,要建立配套的测评、激励机制。三组学生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滚动的,对甲乙丙三组作业的评价不能按一个标准。对“甲组”判分适当放松,对“丙组”判分适当从严。例如,对后进生,做对a类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b类作业双倍加分。再如。对甲乙两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以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在班级考试时也分层出题,在一张试卷中设计abc三类题目,bc类题目在试卷中注明,c类题目直供丙组的同学完成,b类题目是乙丙两组都要完成,而a类题目是每个同学都要做的.。如果在连续两个月或者两次考试中,都能够符合“高一层次”的要求,可以进入“高一层次”的小组。当然,若丙组的同学学习感到困难,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乙组;乙组中有学习特别困难的也可以退入到甲组,总之,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作为调整标准。这些退后的同学就是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关注的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以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努力,学生作业的完成状况确实大有改观,大部分学生不再“为了完成作业而应付了事”,而是感受到了写作业带给他们的乐趣。甲组学生有了成功感受,增强了自信;丙组学生通过攻克难题以及帮助其他同学,既开阔了思维,又感受到学习价值。
后记:分层次教学可以说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在这里,我只是对作业的分层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而对学生的分组却一笔带过,不是我偷懒,确实是因为学生的分层次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力,甚至要照顾学生的情绪等,希望广大教师继续探讨。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一
高职学生体育健康能力、健康理念模式的形成是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广大教师只有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初衷,在不同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做好健康理念的渗透,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锻炼身体、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高效课堂。
一、理论依据。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作为构建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主要依托如下几个要素:首先,高职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鼓励教育工作者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应选用“体育与健康”教材,明确体育是教育教学的手段,健康才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再次,通过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做好健康理念的渗透教育;最后,帮助高职学生形成健康理念,促进健康体育运动的广泛流行。
二、预期目标。
社会需求是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目标,个人需求是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动力,二者的整合最终体现的仍是个人身体健康的需求。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健康教育是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其不仅要有面向学生大众的基本目标,还要有针对体育特长生和体育能力不足学生的发展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直接性、发展性、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一)直接性目标。
在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体育健康理念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设计中着重研究如何进行健康理念的渗透。例如,在“篮球原地运球”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就是重心高,球控制不稳,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简单的体育解剖学知识,告知学生膝关节的弯曲能够在降低重心同时,让身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姿态,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原地运球的'稳定性提高,增加体育与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的含量。
(二)发展性目标。
发展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发展为本“的基本观念,让“终身体育”贯彻始终。发展性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到学生在校和步入社会后的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问题,让体育健康理念成为学生的思想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倡议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田野,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体育锻炼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习惯,使健康理念成为体育运动新的代名词。
(三)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感受体育运动乐趣,开发体育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体验良好情感,铸就健康体魄,塑造完美人格是体育教育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在实现高职学校体育教育“育人、调心、求知、健身”的同时,让体育健康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能力。这样,当学生步入社会时,便能够将体育健康理念带入社会,传递给身边的家人、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左邻右舍,让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为社会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条件要素。
(一)基本要素。
教育工作者和其要传授知识的对象构成了教育教学的主观条件,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相互交集,同时存在,其中最为活跃、最具可变性的要素是教师,所以如果需要改造主观条件,那就要从改善教师结构、优化教师能力入手。作为高职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深入细致地理解《体育教育纲要》,梳理改善知识结构,从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及态度、学习风格等方面入手,让课堂教学实现有效互动,保证体育健康理念在教育中的有效渗透。
(二)制约要素。
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季节气候、运动性伤痛等客观条件一直影响着学生体育健康能力的形成,所以学生要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安全地从事体育锻炼: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学会判断和处置运动性疼痛,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中因准备活动不充分,突然的快速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时会出现腹痛,这时应马上采取减慢速度、降低强度和加深呼吸的方法加以克服,因为只要呼吸顺畅,供氧充分,就会改善血液的供氧情况,从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
运球练习中的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原地传球等,其基本的动作要领都是重心下降,但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容易造成肌肉痉挛,需要及时牵拉或重按正在痉挛的肌肉并配合按摩,促使其放松和伸长。例如,当小腿后部肌肉或脚底痉挛时,只要脚趾背屈,脚用力前瞪,并施以局部按摩,肌肉痉挛的现象便可消除。
在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中,学生往往过于关注球,而忽视或遗忘了规范的身体姿态,极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这时应该马上停止运动,使受伤的肢体及时得到休息,为防止受伤部位出血过多形成血肿,还要采取抬高伤肢和加压包扎等措施,待48小时后方可采取热敷的方式,促进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血肿,渗液的吸收。
(三)效果评价。
体育运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知识和技能等是评价体育运动全面发展的标准,正确、合理的体育健康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与体育健康能力培养模式相匹配,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将学生的性别、年龄、心理、生理、认知等特点作为主要内容,构建一个全面性、结构性、动态性强的高职学校体育健康能力评价体系,为更好地在高职学校开展体育课健康理念渗透教育提供教学经验,使其成为一种可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职学校体育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体育健康能力培养的必要保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丰富相关体育健康知识,不断探索高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
[2]张金发,张振生.浅谈学生体育健康意识的培养[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王文楷.浅谈在篮球运球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3(26).
[4]刘新华.高校学生运动损伤情况分析及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s1).
[5]石成银,萧健,赵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创新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6]李凤华,张博.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二
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基础,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设党”的基本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x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中国共产党的95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5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5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5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5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95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三
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仅擅长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而且尤其擅长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在当今世界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以不变应万变”,那是死路一条。什么是管理创新?创新(innovation),含义为创新(innovate)行为、发明(invent)行为或者创造(create)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即将原有的东西加以改变或引入新的东西。
创新是“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的含义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创新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追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对创新者来说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效率,不是只有以前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我们发明出来了才叫创新。以前没有建立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如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制定),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基础,同样属于创新。
创新不一定是发明一个全新的创造物,创新也可能是改进和衍生。模仿往往是创新开始的第一步。创新需要审视内外部环境,处理、搜集有关变革威胁和机遇的相关信号,决定组织需要关注的关键信号(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
摩托罗拉公司铱星计划的案例说明:企业经营处处存在风险,只有通过创新(在这里是通过“风险投资”降低风险)才能避免企业的灭顶之灾。
无数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必须从上到下。决策者和执行人必须得到授权,基层员工必须有理解力、责任心和足够的能力,两者缺一都会造成灾难。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活动的动机和原则建立在千方百计调动并保护人们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上。创新要抓住自己企业的最薄弱环节。
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存在一种局限(否则企业都可以赚取无限多的利润),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各种局限上,即把重点放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在绝大多数企业里,最薄弱的环节不是客观因素,而是已根植于行为方式中的某种做法。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管理是最短的一块板。创新就是最有效的加长短板的手段。过于现实主义往往意味着不求进取。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
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活力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和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现在一谈到创新,就要说到诺贝尔奖之类,似乎只有获得诺贝尔奖才算创新。这种观念会误导社会。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培养少数的尖子人才,杰出的科学家,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在全社会提倡创新。我们民族需要创新,就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去迎接国家经济、政治、法制、社会、环境、管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健康、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来的无数的、层出不穷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多数都不能完全依靠学习、借鉴、抄袭现成的方案,而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以创新的态度和创新的能力应对。我们每个人的职位有高有低,所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但都要以创新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才能取得实际的成绩,使社会进步。创新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少数人的行为,创新是全民族的任务,应当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所以培养创新人才是对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共有的要求和任务,而不仅只是某些高层次学校的事。这样,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任务才能完成。
如何理解创新必须坚持两大根本要求?
总结我们20多年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联系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到,要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思想上联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我们都知道,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是永无止境的。一个有作为的政党,不仅要投身于变革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实践,而且要善于倾听实践的呼声,把握实践的走向,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能够随着实践的进程不断地推进和发展。毛泽东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果。由此可见,创新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常常会发生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冲突,就有一个如何在实践中重新认识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理论的问题。这样,在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就提出了“解放思想”的任务。毛泽东当年在延安整风运动时就提出过“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程中,更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可见,创新的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理论上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精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是被动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是以一种历史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能动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江泽民同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深刻总结,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认识和新觉醒。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四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该方法不适用于当前的素质教育,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个人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顺应新时代的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从笔者一线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间对话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对话教学的定义以及步骤。
(一)对话教学的定义。所谓对话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进而开展的有意义的对话,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从而实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并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从对话教学的定义可知,对话教学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对话教学主要涉及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方面的互动。
2.对话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是为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信任教师,让教师也信任学生。
3.对话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并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实施对话教学的步骤。小学数学教师实施对话教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一:课前对话。这一步骤的对话主要是教师进行课前备课时和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进行的。对于教师来说,主要进行的是教师与教材文本的对话,教师通过备课,根据教材内容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创设对话的问题与情境。对于学生来说,主要进行的是学生与教材文本的对话,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上的对话做好准备。步骤二: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这一步骤的对话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的,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从而实现教师通过对话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生通过对话逐步获得必要的知识。步骤三:课后对话。这一步骤的对话主要是用于拓宽学生的眼界与思维,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与更多的文本进行对话实现的。
二、促进师生间对话的实践研究。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应平等。对话教学要求师生间的对话应平等。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能够放下教师的架子,能够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尊重、理解学生,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教师与学生进行的对话,并不是命令或者要求,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的方式。如果教师不能做到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则不能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不提倡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精神与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
(二)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实施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时候,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作用。如果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多少还有一丝紧张的话,那么,当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更能够放得开,对话也会更自然,甚至在对话之间能够碰撞出很多新颖的想法。在这种比较轻松、比较积极表达的环境中,学生会逐渐放开自己的思维,不再封闭,逐渐拓展自己的思考广度,同时,也敢于表达,也积极表达,相互之间也比较敢于质疑与探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甚至能够探寻出新的角度理解学到的知识。这种相对比较自由、充分发挥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随着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随处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教案,有些教师为了省时省力,便会选择去网络上下载一些教案,然后将这些教案拼凑起来,便形成了自己的教案,试问,这样的教案又怎能形成高效高质的教学呢?对于编者想要表达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文本上是都有所体现的,教师在用心研究教学文本的时候,其实也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内涵,通过长时间的用心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自己的教学内涵既来自于教学文本又能高于教学文本。所以,教师应该潜心的与教材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用心的,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话”,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通过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促进自己的教学进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材文本的知识不是编者随意堆凑的,是编者经过深思熟虑用心挑选组合形成的,所以,文本是具有思想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是有着重要意义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编撰者的良苦用心呢,这便需要学生对文本深入地分析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地“对话”。唯有如此,方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方能体现出文本的价值所在。而且,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对话”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即使教师不在场的情况,学生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这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且还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可以更充分地领略数学知识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教学是顺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途径,有助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进而开展的有意义的对话,从而实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并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从目前教学实践情况看来,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取得了预期效果的,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有效的,是符合先进的教学理念的。
作者:高菊芬单位:庄浪县第二小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五
采用普通教学改革实践指导2012级应用化学专业1、2班(下文简称“12应化1、2”,其他年级同)的元素化学教学,通过运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注意举例与生活相关的练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要引入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专业知识前沿,培养和提高利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元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4,5]。(2)教学中体现“三分教七分学”中“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注重利用化学原理解释元素化学中的知识点,从多个相似的“个案”中找“规律”。简单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化学原理的知识与元素化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要利用化学原理解释现象。
2.2.1确定理论实施对象和重复提取的内容第一,选择13应化2为实验班,是由于学院的教学任务实施规定我担任应化专业的任课教师;第二,确定元素化学教学作为卡皮克重复提取理论实施的内容,是缘于元素化学中记忆性内容较多,零碎的记忆片段是学生容易遗忘,或者容易混淆的。同时又因为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2.2.2重复提取理论的元素化学实践教学结果比较表1为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12应化1、2,13应化1、2在元素化学期末考试中的情况分析。在元素化学的教学中,13应化2为实验班(运用重复提取理论指导教学实践),13应化1和12应化1、2为平行班(运用普通教学改革方法指导教学实践)。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表1的数据,实验班的高分数段(80)人数明显多于平行班;平行班的3个班级中在各分数段的人数相差无几。与之相对应的实验班的不及格人数也大为减少。这个结果初步表明该理论在元素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能够促进和提高元素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卡皮克重复提取理论对元素化学的教学提升效果,以及该理论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我们将该理论用于原理性强、理解能力占学习主导的无机化学原理教学。以2014-第1学期同时学习无机化学原理内容的14应化1、2和14化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2为研究对象,其中14应化2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平行班。表2和表3给出了4个班级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各分数段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百分比,以及不同题型的得分率)。通过平行班与实验班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第一,实验班的高分数段人数明显高于其他3个班级,且不及格人数也显著下降。
第二,实验班在各考查点的得分率均高于平行班,且在计算题和选择题的得分上占有领先优势。结合表2和表3的数据,从考查题型的得分率分析卡皮克重复提取理论对无机化学原理教学的提升,体现在:第一,就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言,重复提取理论的“编码”过程有助于学生巩固大脑中的存储信息,并灵活提取“编码”、解决相关问题。第二,在提高题与难题的灵活性考查方面(如计算题和简答题),重复提取理论有助于锐化试题的区分度,在发掘学生思维广阔性和全面性的同时,更是提高了学生水平的区分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理论研究时提供深入的空间。第三,在有意识地重复提取理论教学的知识灌输下,学生对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切换模式更加灵活,避免了对考题模棱两可、无从下笔的情况,高分人数增多。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六
一、认清教学误区,避免“专业教学”
(一)小学音乐课不等于音乐专业课。
目前,小学的音乐课堂上仍然存在着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的教学上,给学生进行纯粹的音乐专业知识灌输式教学,要求学生背记来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难度与负担,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了厌倦和害怕的心理。
(二)简单地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
为了参加各级各类的音乐方面的比赛、汇演,有的学校挑选少数学生成立几个音乐专业队组进行强化训练,排练几个文艺节目参演,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又能出效果。但这种只重视少数学生的训练,会将大部分学生拒之音乐教育的门坎之外,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容易走向极端。
二、更新观念意识,承载教育重任。
(一)树立大局意识。
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特有的育人功能,形成学校整体美育的教育合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调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学校音乐教育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确定和调整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与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开辟各种途径,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形成及个性发展。
(三)注重主体观念。
学生是学习、体验音乐的主体,也是音乐活动、创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方法与途径,变被动接受型为主动创新型,使学生将音乐教育内容与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真正成为音乐生活的主体。
1用激趣的手段。紧扣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恰到好处地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课件、录像等,甚至光洁的教学用琴,配套的音像设备,生动活泼的教学挂图等,使音乐教室充满艺术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2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
3用舞蹈的手段。舞蹈教学可以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增强少儿记忆力,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少儿舞蹈很符合少儿好奇心强、好玩好动的特点。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舞蹈动作,将这些有趣、形象的节拍和动作信息记忆到大脑中,并很快用身体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们的高度注意,而经常反复的训练使学生们养成了高度注意的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新潜能。
1从创编节奏着手。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它赋予音乐以活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创编节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美,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是学生最擅长的方式之一。通过联系生活来创编节奏这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创编节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3从创编表演着手。可以说表演是学生最为喜爱的方式之一。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常常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表演才能的舞台。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演,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此外,鼓励孩子大胆当好一名出色的演员,教师也要当好一位热心的观众,并及时地给予评价。
总之,在教育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材不应再是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的载体,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变换教学方式,使教材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应被看作是没有求知欲望的机械的受教育者,教师应大胆地创新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融会贯通地理解音乐。这样,音乐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喜欢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七
201101020734。
2015年。
5月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年月日。
土木工程新型建筑材料摘要。
随着建筑市场的需要,新型建筑材料应运而生,适应了各方面的需要。所谓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具有复合、绿色、节能、轻质高强等优良特性。
现在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愈加倾向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的使用,和能源的节约以及再利用,这不仅是能源方面的突破,也是出于环保的要求。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土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而求还能节省资金与造价,提高施工单位的收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4。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情„„„„„„„„„„„„„„„„„„„„„„„„„„„„„5。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建议„„„„„„„„„„„„„„„„„„„„„„„„„„„„„7。
4.1.1从产品上看„„„„„„„„„„„„„„„„„„„„„„„„„„„„8。
4.1.2从渠道上看„„„„„„„„„„„„„„„„„„„„„„„„„„„„8。
4.1.3从推广上看„„„„„„„„„„„„„„„„„„„„„„„„„„„„8。
4.1.4在管理上看„„„„„„„„„„„„„„„„„„„„„„„„„„„„8。
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指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已有成功应用并且代表建筑材料发展方向的建筑材料。凡具有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均属于新型建筑材料。即使是传统建筑材料,为满足某种建筑功能需要而再复合或组合所制成的材料,也属于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
(1)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2]。
(2)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
装饰装修材料前提是满足绿色建筑;这对促进装饰装修材料的节能、环保、健康有重要意义。(1)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是大力推进节能型屋面、节能型墙体和节能型门、窗。
(2)绿色建材是环保型装饰装修建材,不含放射性物质,不含甲醛、芳香烃等有机挥发性物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建材产品,已经引起国家和人们的高度关注。
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规程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门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顺应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理念而研发的新型建筑材料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将建筑技术与人们审美理念相结合起来,充分从现代建筑建造、装饰中体现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生活品质的档次。未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还应积极联系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并结合市场实际状况,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完善、品种齐全的现代化建材一体化服务体系。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建筑材料应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建材的环保指标,研发真正的绿色建材产品,不断拓宽市场领域,把握未来新型建材的脉搏。
参考文献:[1]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2]郑迎朝.新型建材的商业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08.[3]范文昭.建筑材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八
摘要:针对化工专业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兴趣淡薄,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等现状,将卡皮克重复提取理论用于无机化学的教学实践,旨在提高无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结果对比表明:重复提取理论有助于学生“编码和提取”信息,且在无机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教学中均具有可实践性,学生学习绩效明显提升。
卡皮克重复提取理论是美国的研究者karpicke[1,2]在“提取过程对学习的促进”研究中得出的理论成果,他认为重复提取比细化学习更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和记忆的保持,“信息编码”是将信息存入大脑的学习过程,“信息提取”是回忆存入大脑中的信息,并能用语言输出的过程[1-3]。笔者根据对徐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1-2012级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学校的教学要求,以提高无机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宗旨,在2013-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转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卡皮克重复提取理论”,以提高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通过实践对比平行班的学习成绩得出结论:卡皮克重复提取理论更有助于学生的信息“编码和提取”,在无机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教学中均具有可实践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绩效明显提升。
(1)笔者一直担任徐州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教学工作,且致力于提高无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其他专业的无机化学教学工作由其他教师承担,但具有相同或更高的职称/学历,不会因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对比误差。(2)同一年级的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入校分班时被平行分班。平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化学知识背景相似,学习的接受能力相近。同年级中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一致,且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同,并有相同的科目等级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背景之间差异性不容易比较,但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入校的录取分数上均为二本分数线上3-5分,因此可认为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的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背景相近。(3)在理论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定量考核实施效果所用试卷题目有区分度,但历年来应用化学专业的期末试卷的难易程度相当。由于大学的教学课程原则上一个专业只开设一次,为了比较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可实施性,我们选择从相同/相近专业的平行班进行比对分析。
在徐州工程学院的无机化学教学大纲中,课程内容分两个学期进行,无机化学上下册分别对应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笔者将重复提取理论指导教学过程的班级视为实验班,以普通教学指导教学过程的班级视为平行班。首先选择在元素化学教学中进行重复提取理论的实践应用,根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和配合度,确定了该理论的可适性。然后再将该理论用于逻辑性强、理解为主的化学原理教学。
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量化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包括知识点得分率的数据,确定重复提取理论在元素化学和化学原理教学中的效果,得出重复提取理论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是否具有可实施性。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十九
上一年级的课,相当头疼啊。
本身就这么大精力,在班里的语文数学课老师又管得严,音乐美术课也不轻松,所以孩子们几乎把所有能爆发的能量都积攒在了体育课上释放。
可以想象,体育课是一种什么景象。
从开始上课就要提着劲,那组先出门,那组后出门,队伍怎么站,路队怎么走,一点环节都不能松懈,一节课下来要用上高年级三倍的经历。
一年级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就是什么东西都需要教,立正稍息,左右看齐,踏步立定,体操队形,很多时候真是喊了半天,人家根本视你为无物几个人凑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
所以几乎没教一个口令我都要纠结一回。
不过今天上课也算是有所突破。
今天上课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口令,其中复习到原地踏步走和立定两个口令。
这两个口令在众多基本口令中算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第一,是因为原地踏步走很多孩子没有节奏感,根本不按照你的拍子踏步,第二,有些孩子不分左右,一踏在右脚上,第三立定口令许多孩子不会做,听到立定之后就停了下来,没有继续踏两步。
所以以前交过的好几届一年级在这个口令的学习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今年也是。
上学期其实很多时候我已经教了好几遍了,但是效果却不是特别好。
今天上课中,无意发现了一种方法,效果不错。
那就是首先把原地踏步走动作分解,让孩子听到原地踏步走口令之后,只踏左脚一步,重复练习三四次,只踏一下。
然后依次踏两下,就是左右脚两下,
然后他左右左三下。
接着,由老师喊口令,孩子们只做动作连贯练习。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原地踏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的口令中间有一拍停顿,但是孩子们不会喊,往往会喊成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这时教师喊口令,孩子们听到老师喊的方法之后,不用教自然而然的就跟着学会了。如果你真的给他讲什么中间要空一拍之类,估计小家伙们会听的云里雾里的了。
关于立定口令,以前我都会和原地踏步走口令联系起来讲,对孩子们说听到立定口令之后不要马上停止踏步,再踏两下步,同时口中喊一二再停下。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实际操作起来效果也非常不理想,很多孩子还是不明白立定之后到底怎么办。
今天我采用了一个新的方法,效果很好。
那就是把立定口令单独教给孩子。
让孩子们首先原地立正,然后老师喊立定同学们听到之后踏两步同时喊一二。
根本没有说在原地踏步的时候听到立定应该怎样去做。就是这样单独把立定拿出来重复练习。
若干次之后,练习原地踏步,然后直接喊立定,因为刚才的练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准确的踏步两下,口喊一二,完成动作。
效果非常好。
看来教一年级不是最好教,而是最难教的,并且富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想教好不但要有超人的耐心,超人的爱心,超人的教学艺术。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二十
摘要: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
因此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其它学科的渗透,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以史鉴今”、“使人明智”、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角度去关注人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指导学生感悟历史、积累历史和掌握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加强历史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沟通与渗透。
一、历史与政治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适时把握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关联。
今天的政治热点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延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可巧妙地利用或借助时事热点追本溯源,加深对热点问题或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如“围绕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热点,让学生思考:历史上香港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历史的耻辱?新中国又是如何着手解决的?经过梳理这一历史线索,学生就能认识到:香港的被侵占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香港的顺利回归,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改革开放的成功和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不断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全国族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无论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我们都要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因为他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所以他是伟人;出可以因为他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的强权统治,以及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所以他是暴君。
二、历史的地理的渗透。
力求让学生既具备古往今来的时间思维方式,又具有上下四方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步增强学生联想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当学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谈开辟的有利条件。
大革命时期湘赣边境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协会;它位于湘赣两省之间的山区,距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的统治力量较弱。
江河湖泊多,适俣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再加上江南内河航运发达,沿海港湾多,也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
由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强化了学生对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关系的认识。
至于课本上的地图,具有文字的内容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与地理的联系就更为密切了。
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联系作战地图,就是将地理知识自然的溶入历中事件中,此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又联系到气象知识。
这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电视剧《dn》师中讲,21世纪的战争不仅是高科技的战争,更是数学战争。
为了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我们有意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更是高科技的较量,也增强对数学实用性的了解。
四、历史与语文的渗透。
新课改已经走入我们历史教学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进行了“多维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改,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历史书籍推荐给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新课预习,学生就教材领悟知识点,这个过程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历史现象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学来反映的。
如《包身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其中有“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人的尸体,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灵魂!同时,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通过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出文学语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历史与艺术的渗透。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它与音乐美术等的联系和交叉。
如让学生结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工艺术风格,说出这幅画的意境,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总之,历史知识是全面丰富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学科知识交叉和渗透,扩展知识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神,增强学生学科渗透联系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二十一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我们同时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其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2)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锻炼活动。例如利用比赛形式进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创设危险情境,会让学生们在紧迫感中努力完成锻炼活动,提高活动的坚持性。
(3)正确运用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要避免简单的说“好”或“很好”,否则会使学生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说:“你做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大家来看xxx的表演,他做得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语言进行激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4)非言语性的激励当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出色时,教师对他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将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走近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对学生表示出一种无声的赏识和赞扬;在活动中教师经常注意用视线接触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在注意他们等方法,对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注重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体育活动中要考虑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动作发展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让他们“玩得有劲”;对那些动作发展较差的学生则降低动作要求,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设置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情境,培养学生勇敢、不怕困难、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
教师们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传统教材的活动难度要求已明显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只有活动难度适当,安全措施完善,学生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在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难度,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景,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是极为有益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二十二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能够打好学习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
而体育课程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科目,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力量与稳定性,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持之以恒,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是其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在许多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
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并用自身的活动方式去感染他们。
通常情况下,一节体育课的模式都是基本固定的,除了及时列队行外,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短跑运动。
当学生熟悉后,就完全没有新鲜感可言。
他们甚至能够猜测到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的投入性并不高。
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更加看重数语外等“主科”,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浓厚。
甚至少数学生为了能够逃避体育课程,会选择在室内上自习。
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比较好动的,大部分人对体育课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但根据调查表明,低年级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女生都害怕会在体育训练中受伤,从而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3.体育场地和器材问题。
一些小学校园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为学生去购买运动器材,使教学实践只能够限制在长跑、短跑、篮球等活动中。
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齐全的辅助工具,无法发挥课程的有效性。
另外,在场地方面。
少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水泥地板,如果学生在跑步中发生了磕碰现象,很可能会使伤势加重。
一般情况下,学校应该打造完善化的体育锻炼场地,用塑料绿地来取代水泥地。
这样就算学生摔倒也不会感到太过疼痛。
二、小学体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1.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
首先,若想使小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就要将教材与实践内容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完善。
由于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一些集体游戏更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配的方式将“教”与“玩”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以男女搭配的形式进行运动比拼,开展短跑竞猜。
教师令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以列队的方式将他们分成两排。
组内成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定好前后顺序,将冲刺性较强的人员放在首位和末尾的`位置。
其次,教师发号示令,并为两组学生分别计时,用时最短的一方为获胜者。
这样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比赛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并感受到乐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捕鱼”游戏,令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作为捕捉者开展体能锻炼活动。
每位学生都是一条小鱼,牵手连成一张渔网。
如果渔网被冲开了,教师捉到了某位同学,这名学生就要为其他人表演一个节目,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进行诗朗诵,在体育课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塑造舞台效果。
开展游戏活动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其中。
同时,也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令课堂的融入性更高,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热爱体育。
体育课也是特长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观察每位学生的运动特点,挖掘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参与性和融合性。
例如:教师可以增加象棋活动,看哪位学生的沉着性更强、稳定性更加。
可以组织足球运动,令跑步速度较快的学生充当先锋,集中力高、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后卫,使他们的长处能够得到扩展。
第二,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中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或者游戏,使课程受到更多人的热爱。
例如:以场地转换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鲜感,锻炼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野外活动”,带领学生们登山、外部聚餐、搭建帐篷等等,并将每五个人分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活动组织和任务安排,以此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也令其懂得生活之不易。
另外,教师在每次活动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课堂的参与性、游戏组织能力、特征特长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使每个人都更愿意加入进来。
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以及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对教学场景进行规划,将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意境当中,给予他们不一样的课程感受。
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与队形队列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跳跃练习来使身心得到放松。
具体措施如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并队和列队。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同学负责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每通过一个音符,一位同学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站好。
两组以互换的方式进行比拼。
而教师可以在一旁计时,看哪一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列出最整齐的队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激发起学生的奋进心。
第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
首先,以“蛙跳”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同学们准备好青蛙的服装和相关道具,给学生们一个惊喜。
其次,规划好起点和终点,以交接棒传递的形式来完成一段距离内的比拼活动。
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1.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通过体育实践活动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令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模式更具有灵活性。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使得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全消化,而不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从每位学生的特点出发,使活动方式更加完善,课程结构更加紧密。
2.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活动中,更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者进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增加,而不是传统的“指令发挥、学生执行”的方法。
同时,游戏的增添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将其当做是自己的朋友。
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体现课程的完善化与多样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三方面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
从而得出:为了能够造就综合性人才,学校应该增添体育课程中的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教师则要改进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在一起,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使兴趣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褚敏明.上海郊区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明瑞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
[4]魏帼贤.平板电脑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学生参与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双语教学理论实践论文篇二十三
目前我们的体育课的教学方式仍然处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跑步、做操、锻炼体能,最后自由活动等最基本的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失去了趣味性,学生也逐渐地对体育课感觉到枯燥,更丧失了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坚持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在把初步的活动做完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体育游戏,利用比赛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各种比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讲解一些体育运动员的英雄战绩,从而使学生感受体育精神的强大力量,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感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精神的重要性,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喜欢的体育明星和偶像,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他们的体育精神,让学生感兴趣,并喜欢上体育课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信仰,当然,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体育明星身上有他们的闪光点,学生如果能看到他们身上的体育精神,自己也会受到体育明星的影响,也会争取获得与他们一样的体育成就。
二、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结合进行教学。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师教学应该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融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体育方面的知识,在姚明看来,体育精神是指顽强拼搏的赛场精神,教师通过一些体育游戏让学生体会体育精神的存在,虽然说只是体育游戏,但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游戏,使其了解体育动作要领,使其领会体育知识的精髓,让学生进行小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更有凝聚力。例如,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体育跳大绳,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对决,增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默契度,使团队与团队之间产生竞争力,从体育游戏的进行中,可以体现体育精神的伟大,体育精神就是坚持到底、永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从体育游戏中得到体育精神的培养,这是令人振奋欣慰的。教师通过体育游戏进行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存在,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融合的教学方法是值得运用的,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自由,在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体育游戏体育精神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融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足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单纯的动作没有兴趣,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体育游戏形成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育游戏包括个人与个人的体育游戏,还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体育游戏,两个人之间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竞争力,充分体现体育精神的伟大,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小组内成员的默契度和配合度,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是强大的,通过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融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小学体育感兴趣,引起学生的重视。更是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对实践的这一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也可以在大课间活动时,让学生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等等,通过让学生进行体育小游戏,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学好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有好的身体素质也同样重要。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课下时间进行各种体育游戏,并从中感受伟大的体育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身体更健康、更有活力。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于社会来说依旧处于人们不太重视的阶段,教师应该重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体育游戏与体育精神的完美结合,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体育游戏可以让学生体会体育精神的强大,体育精神可以在体育游戏中尽情展现,体育游戏可以使呆板的体育动作变得有趣,赢得更多学生的青睐,使教师的教学顺利进行,同时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杜辉.小学中年级体育教学与游戏的有机融合[j].当代体育科技,(30).
[2]薛原.学校体育改变来自点滴[j].中国学校体育,2016(6).
[3]刘晓明.小学体育教学与游戏融合[j].中国学校体育,2016(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1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