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5:52:02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3-11-27 05:52:02     小编:FS文字使者

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它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权威的研究和观点,增加总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以下是一些旅行总结的心得和体会,希望对旅行爱好者们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一

1、掌握示字旁和衣字旁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社”、“补”、“礼”、“视”、“神”、“初”、“衬”、“被”,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二、教学提示。

1、复习前课内容。

(2)具体说说贝字旁和页字边分配到具体字中,它们的形状如何做到“因字而异”?

2.新课指导。

(1)让学生在黑板上直接尝试书写示字旁,衣字旁。针对学生书写现状,师生共同探究,找出不足。后教师黑板上再放大示范书写,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仔细观察每一笔书写的位置。

(2)学习书写示字旁,衣字旁,也可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直接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和细微有区别的地方,于此处着力寻求教学突破口。

3、书写指导。

(1)“写写偏旁”。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示字旁:这个偏旁分四笔写成。书写时首笔为侧点。第二笔为横撇,与点拉开距离。第三笔写垂露竖,与侧点对齐。末点靠近竖画起笔处,并注意与首点的变化。

衣字旁:与示字旁同理,撇点和末点的位置稍低,并注意呼应。

(2)“小博士”信箱。本节关键词是:“穿插”,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左右两部分之间的距离要恰当,太紧太松都不行。为了更好地使左右两部分融为一体,“穿插”是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你这边空间有余,而我这边又有长笔画不得舒展,就可很自然地“穿插”,让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咬合,浑然一体,达到较好的效果。如“社”字,字下横起笔,可穿插到左边点的下方。

三、例字指导。

“社”,左右结构,左小右略大,右边“土”下横可适当插入左点下放空间。

“补”,左右结构,左右等宽等高,注意两部分中间的空白要适当。

“礼”,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竖弯钩“竖”长,底部“弯”短。

“视”,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见”中竖撇和竖弯钩的起笔在同一条竖线上。

“神”,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申”字竖居正中,为悬针竖,与左边垂露竖形成对比。

“初”,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长右短,右部“刀”居中。

“衬”,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寸”字点偏上,靠近短横。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二

1、掌握尸字头和户字头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尼”、“启”、“尺”、“尽”、“尾”、“肩”、“扇”、“房”,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二、教学提示。

1、复习前课内容。先让学生写“社”、“补”两个字,写后评价,让学生说说写好“社”和“补”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然而再矫正书写。

2、新课指导。

出示尸字头和户字头例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或教师黑板上放大示范书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要求:重点仔细观察长撇的形状和“户”字点书写的位置。

3、书写指导。

(1)“写写偏旁”。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尸字头:这个偏旁分三笔写成。首笔横折稍斜,横稍长。第二笔再作一短横,使两横基本平行,由此两笔组成的框架稍扁,并内收。第三笔作长撇,为主笔,要舒展。

户字头:户字头与尸字头写法基本一致,首点为斜点,属“遥掷一点”,要注意点的位置与“尸”部的呼应。

(2)“小博士”信箱。本节关键词是:“重心平稳”。“重心平稳”是楷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字要平正,就必须注意重心的位置,尤其是字形偏斜,上大下小或结构不规则的字,更要重视重心的把握,如“尸”和“户”字,属于偏斜结构,是不易写正的字,在处理时,要重点突出长撇,把它作为整个字的支柱,这样,其他的笔画也容易把握了。

三、例字指导。

“尼”,属半包围结构,整体成梯形,底部竖短,弯钩适当写长,与撇收笔点齐平。

“启”,半包围结构,整体成梯形。上下两个“口”形要注意变化。

“尺”,独体字,撇为竖撇,捺放开,撇捺底部齐平。

“尽”,撇捺向左右伸展,底部齐平,两点写在竖中线上,注意呼应,中宫略收。

“尾”,半包围结构,整体成梯形。撇向左伸展,以让给下部“毛”更多的空间。

“肩”,半包围结构,撇较陡,点和“月”的中心线对齐。

“扇”,半包围结构,撇向左伸展,以让给下部“羽”更多的空间。点与第一个“习”的竖对齐。

“房”,半包围结构,撇向左伸展,以让给下部“方”更多的空间。上下两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三

“从加到乘”是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上节课初步接触了几个几,会写连加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乘法的引入”这部分教材是由游乐园、几个几和从加到乘三部分组成的。我将游乐园作为一个贯穿全课的情境,利用这个情境展开从加到乘的教学。为此,我适当处理并拓展了教材内容。在引入环节,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划船的项目,数几个3来引出同数连加。教材中是6个3,但现在的学生计算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算出答案的。于是,我一边引导学生数数有几个3,一边把6个3拓展到了10个3来进一步感知几个几。这样,当学生要一口气报出10个3连加的算式时,当他们看到长长的板书时,明显地感到同数连加太繁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他们迫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种方法使同数连加的算式简便,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础。

接着让学生采用了自学的方法。还有就是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学生看书自学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这时,关键是让学生交流,通过表达把这些知识内化。反馈后再通过进一步应用,引导学生把引入部分几个几的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展现数学思维的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过程。这个过程始终紧扣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加号和乘号、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鼓励在具体、鲜明的情景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能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老师手持两束气球进教室,一手:蓝黄蓝红;一手:红蓝红红。

生:8只。

你是怎么知道的?4+43+1+4。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给予鼓励。

3、机动方案:(1)生说出加法算式,则教师板书如上,提出3+1+4这个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来研究的。(2)生没有说算式,则引入喂小鸡的情境。

二、新知探索:

(一)教学连加:

1、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1:5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7只小鸡。

谁会列式?口头。

操作2:又来了1只。

师:这下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生:又来了1只。。。。。。

谁会列式?生说,教师板演5+2+1=8。

该怎么运算呢?生同桌交流,汇报:强调加了几次。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5加2再加1等于8。

2、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理,再用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地三个数,算出结果。

(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用小棒当作小鸡来摆一摆,说一说吗?)。

3、练习;

做一做:左边第一题:先根据图意思摆好小棒,边同桌讨论,边把算式写完整。

(二)连减教学: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直接出示书上的连减图片:让学生看图同桌说说图意。请学生上台来指着图说说。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4只。

3、列式:8-2-2=4,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4、练习:做一做右边一题,看图列式说图意。不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可以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

5、小结;像这样连着减的算式叫连减。。。。。。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习十一第1、2、5。

2、游戏;体育课玩游戏:

三个学生先包来3个,2个。5个;用完了放回去;减4、2、4。

四、课外延伸:

1、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2、气球破了2只,老师又去买3只,怎么列式。----加减混合。

五、课后小记: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连加及加减混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连加及加减混混合运算的知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窗口5)我们先一起看看都有那几种标本?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标本的价钱。

2、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回答下面问题;

妈妈想买什么标本?

拿多少钱去买?

大约还剩多少元钱呢?估计一下,

还剩多少元应该怎样计算的?

3、全班交流。

师:哪个组员一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解决。

学生可能出现:

13+17=30(元)。

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能否将你们的两个算式组成一个算式,

小组再次合作。

全班交流。

先板书算式。

师:这些算式你觉得熟悉吗?

有连减,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些算式中先算什么?怎样列竖式?

4、如果给你50元钱,你想要买哪些物品?还剩多少元钱?

学生提问,集体解答,解答时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举例连加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先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然后解答自主练习第一题。

2、比一比,谁最棒!

解答自主练习第二题。

3、看看谁有一双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

解答自主练习第二题。

四、小结。

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六

《连加、连减》选自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的都是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例12是以南瓜图来教学连加,教学时建议先让学生说说图上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提出后如何进行列式解答呢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收集汇总各种答案之后请学生交流,说出自己列的算式的意思,最后总结得出连加的算式:4+2+1=9,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连加算式,应让学生多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含义,整个算式的意思等等,连减的例题教学大致也是这个过程。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七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因此,计算教学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新课程的实施,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想、设计现实、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并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难点之一。教材先通过例1教学连加,然后呈现例2的摘丝瓜场景教学连减。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巩固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连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学会计算。使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图片,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七、教学准备:图片、小棒、正方形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师:小朋友们,这个星期天,你们都到哪儿去玩儿了?(生自由发言)。

师:这个星期天,有两位小朋友,芳芳和她的弟弟也打算好了去乡下的奶奶家玩(贴出图片:芳芳和弟弟)。星期天一大早,芳芳的妈妈就带着她们姐弟俩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师:一路上,芳芳看到车外的橘子黄了,地里的辣椒红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不一会儿,她便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喂鸡呢!芳芳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引出例1。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1)随生答板书:(1)5+2=77+1=8(2)5+2+1=8或5+1+2=8。

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生回答)。

(师恍然大悟状)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2)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比较不同。

引导学生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三个数,两个加号,让学生给这样的算式起名字。指出:数学上叫做连加(板书:连加)生齐读。

(4)说算理:

师:5+2+1=8的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先讨论,再汇报)。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师指板书:5+2=7),算出得数7(将7填到框中)然后再把算出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探究连减。

师:你们帮小鸡解决了难题,他们可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2只,又跑掉了2只,)。

指名说图意(同连加)。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小故事来考考大家吗?(学生同桌先讨论,再交流)。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会列式吗?这个算式怎么读?8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还有一个2呢?8-2-2表示什么?得数4你是怎么算的?(指名学生答后齐说,师随学生回答将板书填写完整)。

指出: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看老师摆出的图,你们会列式计算吗?

操作:(1)先摆4根小棒,再摆3根,再摆1根。

(2)先摆10个正方形片,再用线划掉3个,再圈出5个)。

学生看教师操作过程分别在书本72页上列式计算。

提问:4+3+1你是怎么算的?

10-3-5同上教学并提问:为什么用10去减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4、给小鸭子找家。

师:小鸭子们在河里游玩了一会都上岸了,可是,它们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他们找一找吗?(出示图,小鸭子身上写着得数,小房子上写着相应的算式)。

学生上来给小鸭子找家,个别提问:你是怎么算的?

师:还有谁找不到家啊?哦,老师帮得数是1的小鸭子造了一座房子,但只完成了一半,小朋友们能帮它造完吗?(学生交流方框中应填几)。

师:你们真棒!咦?这里还有一只小鸭子,它为什么这么伤心啊?那怎么办呢?谁愿意给它造房子?(学生给得数是4的小鸭子造房子,指名反馈,教师将相应的连加或连减算式板书)。

5、想想做做第5题。

师:夕阳西下,芳芳跟着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奶奶家,小朋友们跟着他也一起学会了许多的新知识。现在啊,有一群小动物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知识学得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愿意接受小动物们的挑战吗?好,我们来看图,请你看图后把算式写完整,看谁写出的算式多!(出示图片)。

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分别是怎么想的?(进行相应的反馈)。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师:今天,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怎么计算连加和连减呢?指出:在以后的计算中,小朋友们要慢慢学着把第一步的得数记在脑中,不写出来,直接写最后一步的得数。

布置作业:课后找找身边的连加和连减故事,比比谁找的多!

九、板书设计、

10以内的连加连减。

5+2+1=88-2–2=4。

十、作业设计。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研讨。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八

1、初步掌握贝字旁和页字旁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则、项、财、贞、负、顾、顿、顺”,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二、教学提示。

1、复习前课内容。

(2)字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新课指导。

(1)出示贝字旁和页字旁例字,或教师黑板上放大示范书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偏旁的异同点,让学生明白,只要掌握好贝字旁的写法,即可举一反三写好页字旁。要求:仔细观察每一笔书写的位置。

(2)教学贝字旁,可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整个字形,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撇起笔处的位置。待学生明确贝字旁字形及撇的正确起笔位置后,即可让学生大胆尝试书写。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与字帖对比,找出不足。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感受书写时笔画之间的笔断意连。

在教学页字旁时,因为有了前面教学贝字旁的铺垫,只要引导学生观察首横的长短及短撇的位置,即可做到书写时的胸有成竹。

3、书写指导。

“写写偏旁”。通过练习初步掌握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贝字旁:第一笔为垂露竖,写横折时注意与竖起笔稍留空隙,两竖左右对称,撇为竖撇,在字中心点处起笔,顺势作点,与撇收笔处对称。

页字旁: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本色”,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比“贝”字旁稍宽。

贝字旁和页字旁在整个字的运用中要注意“因字而异”。

“小博士”信箱。本节关键词是:“因字而异”,即偏旁部首分配到具体字中的形状要“因字而异”,如本课“贝”字作字旁时稍窄,作字底时稍宽。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明白类似的现象会在合体字中高频率出现,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例字指导。

“则”,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基本等高等宽。四个竖划连同竖撇平均分割空间。力刀旁短竖位于字的中间偏上部位。

“项”,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处于附属地位,“工”改横为提,居于中间。

“财”,左右结构,右部稍大。

“贞”,独体字,贝作字底,字形偏宽偏短。短竖和下部贝字竖撇在同一条直线上。

“负”,独体字,贝作字底,字形偏宽偏短。下部撇和点的收笔在同一水平线上。

“顾”,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基本等高等宽。

“顿”,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基本等高等宽。

“顺”,左右结构,左右两部分基本等高等宽。左边三竖长短不一,紧靠在一起成一长方形。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72页和p73、74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研究,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算理,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

2、经历观察比较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进入情境。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停车场)。

哪里?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停车场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二、深入情景,展开新课。

1、车子停放,理解连加。

课件展示汽车停放。

1〉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根据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2名学生后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一起读。

一共有多少辆车?

师:把这个问题一起读一读。

2〉师:你能解决吗?怎么列算式?指名说2名。

生:2+3+4板书算式。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结合课件说算理。

2+3=5算了什么?

师:说得真好。

和你的同桌轻轻地说一说。

4〉师:会了吗?

谁看清楚了?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能解决什么问题了?

师:你能不能出一道这样的算式呢?

老师这里的大树上有3只小鸟,想一想,怎么样能来编一题这样的题目?

指名一生上台演示:

看懂了吗?提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鸟?)。

请你列算式解答。交流说算理。指2名生说,教师并配以演示合起来的动作。

师:还有其他的吗?指名一生演示。

可以提什么问题?

请你自己解答。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汽车开走,理解连减。

1〉师:我们回到停车场?课件演示。

看到了什么?提个数学问题。

指名2名学生后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一起读。

停车场还剩多少辆车?

师:把这个问题一起读一读。

2〉师:你能解决吗?怎么列算式?指名说2名。

生:9—2—3板书算式。

师: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结合课件说算理。

9—2=7算了什么?

师:说得真好。

和你的同桌轻轻地说一说。

4〉师:会了吗?

现在,有些小鸟想飞到另外的地方去抓害虫了,谁愿意上来帮帮忙?

师:你能不能出一道这样的算式呢?

老师这里的大树上有的小鸟,想一想,怎么样能来编一题这样的题目?

指名一生上台演示:

看懂了吗?提个数学问题,(树上还剩几只鸟?)。

请你列算式解答。交流说算理。指2名生说,教师并配以演示合起来的动作。虚线和划斜线,指名生说说虚线和划线的意思。

师:还有其他的吗?指名一生演示。

可以提什么问题?

请你自己解答。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小结新知,揭示课题。

师:请你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三、练习提高,拓展思维。

1、基础练习,巩固新知。

师:你会了吗?考考你。

第一关、看图列式计算。数学书p72的做一做。

说一说图的意思,交流反馈,说算理。

你们很能干。那不看图,你这样的算式会算吗?

第二关、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数学书p73的3和p74的6的左边3题。

师:我们一起来校对。自己当小老师批作业,请报得数。

师:对的奖励自己2颗五角星,错的订正。

把数学书放在旁边。

恭喜你们都过关了!

2、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师:老师真高兴,奖励你们去游乐场玩。看到了什么?获取信息。

你想玩什么?

假如你有10元钱,你想玩什么?

把你的玩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交流反馈:1〉玩1种的还剩多少元?

2〉玩2种的。

师:有没有玩3种的?

四、全课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十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长度需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比较短的(限整厘米长)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的习惯。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谈话引入、探索新知、课堂练习、全课小结等几个有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结构完整,环节清晰流畅自然。教师注重借助教具,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操作法等,抓住学生认知起点,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经历观察、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形成认真务实习惯,发展空间感。

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建立1厘米长度概念。新课程中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考虑三个要素,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这一教学重点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有效利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设计了猜一猜,即在脑子里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即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的长度;比一比,即用手指比出1厘米长度;记一记,即闭上眼睛记一记1厘米的长度;说一说,即说一说生活中的1厘米。这样通过猜、找、比、记、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学会运用。通过轻松的学习过程让1厘米的长度在学生头脑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同时也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设计开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现代数学教育观把思维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潜在目的,把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的新目标。因此,看一节数学课是否符合现代数学教育观,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二是看学生活动的创造性。这节课,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开课便由自己想办法量出课桌长度这样的一个开放式的设计导入。认识1厘米时,教师先后肯定了学生所找的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这一段是1厘米,2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这一段是1厘米,等等。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这些开放式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十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抛硬币”的内容,这是“统计与概率”中的有关概率的知识,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升华为理性认识尤其重要。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不确定现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抛硬币,摸球,装珠子等游戏活动,来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知识的构建。

在“抛硬币”的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测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体会这是不能事先确定的,所以在猜测过程中不一定猜准确,结合这一事例让学生理解当事件不能确定时,应采用“可能”来进行描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能够较好地理解不确定现象,但学生在自己进行总结时,只说了一种“可能”情况:有的`说:“可能正面朝上”,有的说:“可能反面朝上”。而没有说成:“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而我在这点上强调还不够。

第二个活动是进行“摸球”游戏,这个活动我分了三步完成,一是先让学生猜,我摸;二是分小组来摸;三是每个大组两个孩子上讲台来摸。第一步的摸球活动是在一个黑袋子里分别装上3个白球和3个黄球,让学生感受事件的不确定性,即从盒子里任摸一个球,有两种情况发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基本进入了角色,能够顺着教师的引导去思考问题了。有了第一步摸球活动为基础,第二步的摸球活动,大部分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操作了,所以老师不需要再强调摸球规则,只强调一下注意事项,学生便能顺利完成操作,而且操作既科学又快速。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要求人人都要用今天学过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你们组的摸球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基本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最后还有一个装珠子游戏,是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进行小结时,学生的回答都抓住了要点。

总的说来,这节课都是以“活动――猜想――验证――表述”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事件的不确定性,并获得结论,能用相应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描写。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理念: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的已有经验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雷雨前的段落时,先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在读的基础上谈感受,学生的感受会更多。整堂课力求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压、乱、垂、沉、阵、蝉”;并能正确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2、通过学习生字,使学生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

3、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并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并有感情地朗读雷雨前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2.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

请大家齐读课题。18:雷雨。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请打开书本八十页,听老师读读课文,从课文中你能听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简单交流)。

2.你们真能干,听了一遍就知道了那么多!下面请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标出段落序号。相信你会知道更多。

3.课件出示词语(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下来、压下来)认读词语。(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板书:前、时、后。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景。

(一)读通1-3自然段。

2.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呢?请自由地读一读,在书上圈一圈,圈完后和同桌讨论讨论。

3.谁来说一说?(板书:乌云、叶子、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

(二)交流句子、指导朗读。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个词知道的?

“黑沉沉”写出了云层很厚,从“压”中体会到乌云来势凶猛。“满天”乌云多。

“黑沉沉”你读的特别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向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满天你重读了,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这会儿乌云已经铺天盖地了。让人有些怕怕的。

师问:“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学生做动作后,

谁能再读读?我感觉天真闷啊,快喘不过气来了。---齐读。

(2).学生齐读后,师说: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们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瞧----“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天又闷又热,蝉一声也不叫。)。

下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把这种静、闷的感觉读出来——齐读。

乌云向我们直压下来,这时谁又来了呀?它是怎么样的呢?指名说。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哪个词表明天气很快变化了?“忽然”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对呀,你们刚才东倒西歪的样子就好象是“树枝在乱摆”,“乱摆”说明风很大。

谁再来读一读?谁也想试一试?

(4)引读:风太大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蜘蛛,指名学生读。

“垂”是什么意思?(东西的一头挂下来)。

能换个词说说吗?(挂、滚、跳、吊、荡…)。

感觉到“垂”更显出蜘蛛的害怕,用最快的速度逃跑。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师评:你不光看到了闪电,还听到了雷声,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这么响的雷,这么亮的闪电,该怎么读?(读得稍微快一点)谁来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这么响的雷,这么亮的闪电,小朋友可千万不要到外面去,要注意安全。

用“要下雨了,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充分说)。

2、齐读课文1-3自然段。

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天空中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雷雨前的景象,我们一起来读读看。要下雨了---满天的乌云---(教师引读)。

3、要下雨了,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我们的生字宝宝也躲进了他们的家中。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指导书写“垂”a.怎么记b.看笔顺c.书空d.师范写e.生写一个f.比较g.在写一个,评价。

3.全班交流“压、乱、沉、阵、蝉”的记字方法,师范写,生学写。

板书设计:

前 1-3  乌云、叶子、蝉、

18、雷雨              大风、树枝、蜘蛛、

闪电、雷。

三水湾小学 邹莹。

教材分析:今天我上的课文《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压、乱、垂、沉、阵、蝉”;并能正确朗读全文,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2、通过学习生字,使学生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

3、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并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教学难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知并有感情地朗读雷雨前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炎炎夏日,闪电雷鸣,声声蛙鸣,美丽彩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对雷雨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因此,在本课的预设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文本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语言,体验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雷雨呢?你在雷雨前、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品读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在品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时借助图片声音。并且以“要下雨了    。

越来越          。”的进行语言训练,并借此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

四)识字教学。

在生字教学中,重点教学”垂”字,先说说记字方法,再看笔顺、书空,师范写然后生学写一个,比较再写一个,评价。教学尽量有层次,到位。

教学反思。

应该说这是一堂课经过精心准备的课,感谢全程关注我帮助我的所有老师。但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没有将课上得如预期那样好。自己觉得1.上课时没有放开,有些拘谨。甚至还说错了话2.教学过程中的衔接有些生硬。3.评价语匮乏,对孩子们如此优秀的表现,竟吝啬表扬。还有很多不足,请大家指出,我一定虚心接受,以后让自己多加锻炼,上出更好的课。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这一宗旨,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情感目标:通过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意境美,有感情地表现歌曲情绪,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认知目标: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音乐小屋》,了解重音记号和四分休止符(y)的作用并能在实际演唱中加以运用。

3、技能目标:创编符合歌曲意境的形体动作,运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更好地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进而用多种方式加以表现。

教学难点:歌曲演唱。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cai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歌:师:小朋友们:很高兴见到大家,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就要开始了,你们做好准备了吗?请听!

(二)歌表演:《表情歌》:

师: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表情歌》,看看谁的表情最好?

(三)随着音乐走一走: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你们看把谁吸引来了?(出示手---小鸭子)是小鸭嘎嘎。瞧!他在向小朋友们打招呼呢!(小朋友们好!我叫嘎嘎,今天我带大家去大森林里奇妙的音乐小屋去做客,你们想去吗?(想!)那让我们跟着音乐出发吧!我们听到的音乐会有强弱、快慢的变化:当听到音乐强时,我们就像大象那样脚步重重的走;当听到音乐弱时,我们就像小猫那样脚步轻轻的走;当听到音乐慢时,我们就像乌龟那样慢慢的走;当听到音乐快时,就要像小兔那样快快的走,大家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合着音乐的节拍出发吧!

(四)听动物乐曲片断并进行模仿表演:(小鸟、蜜蜂、猫、狮子)。

师:瞧!美丽奇妙的音乐小屋到了!(课件出示)音乐小屋的小主人来迎接我们了,他告诉我们音乐小屋里还住着几个动物朋友,可他们却要和我们做捉迷藏的游戏,只要小朋友们能听出这几个动物朋友的音乐,他们就无处可藏了。你们能听出来吗?(播放课件)。

师:听!……这第一个动物朋友是谁?第二个动物朋友又是谁呢?……(聆听动物片断音乐)。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把这些动物朋友全找了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些动物朋友的形象吧!(模仿表演动物形象)。

(五)认识四分休止符y和重音记号。

师:动物朋友见了大家可高兴了,他们要带我们去见音乐小屋里最受动物朋友尊敬和喜爱的熊猫博士,大家请看!(课件出示---熊猫)熊猫博士的知识可渊博了,他最喜欢给小动物们猜谜语了,这不,他立刻出了一个谜语要让小朋友们猜,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谜面(课件出示---谜语“象三不是三,音符队里站,见它就得停,时间是一拍。”熊猫博士告诉我们这个记号在音乐中是表示停顿一拍的休止符。我们可以把它读作“停”。瞧!这个调皮的休止符已经站在音符队伍里在向我们招手呢!小朋友让我们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2/4xx|xxy|xxxx|xy|(第一遍读,第二遍拍)。

师:小朋友们拍得真好!熊猫博士一看这个谜语没有考住我们,就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让我们来猜猜这是什么音乐记号?(课件出示---)瞧!它多像数学中学到的“大于号”。

师:熊猫博士的问题终于难倒了我们,不过没有关系,他送给我们一首儿歌,读了这首儿歌我们就知道了这个记号的名字和作用,让我们来读读吧!

儿歌:“角儿尖尖口朝前,住在音符头上边,

有它声音要唱强,重音记号记心间。”

(六)歌曲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

师:通过了熊猫博士的考试,小动物们也为我们高兴呢!他们要为我们举行一个音乐小屋的联欢会,并推选小鸟代表音乐小屋的每个成员为我们献上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叫《音乐小屋》,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吧!

2、学读歌词:

师:小鸟的歌声多美啊!它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演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歌词吧!(课件出示---歌单)。

(1)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

师:小朋友们,你在歌曲中有没有注意到熊猫博士教给我们的音乐记号呢?(四分休止符和重音记号)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两个音乐记号。

(2)加动作朗读歌词:

师:让我们加上动作来读一遍吧!

(3)跟着音乐的节奏读:

师:小朋友们做得动作真好!你能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试试吗?

3、师范唱歌曲,生心里默唱:

4、用“沙”和“嘭”模唱歌曲旋律:

师:听了小鸟和老师的歌声,我们的沙锤乐器朋友和铃鼓乐器朋友也想唱唱,咱们用它们的声音唱一遍吧!

5、整体学唱歌词:

师:小朋友的声音真美,现在让我们试着唱唱歌词吧!

6、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琴伴奏)。

7、加上动作表演歌曲:(琴伴奏)。

师:从小朋友们的歌声里我已听出了快乐的心情,让我们加上动作边唱边表演吧!

8、加入打击乐器和动物朋友边唱边表演:

师:大家表演得这么投入都忘记了音乐小屋的'动物朋友和我们的嘎嘎导游了吧!让我们把他们都请出来和我们一起表演好吗?还有,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串铃和响板做为打击乐器,我们用这两种乐器为我们的歌声来伴奏。

(七)总结全课:

师:哦!时间不早了,让我们骑着马儿回家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教学目标: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剪刀、彩色纸。

设计流程: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大自然里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故事内容: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边解说: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

3、师:像蝴蝶、蜻蜓那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4、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对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东西。谁愿意来说一说?(红领巾、衣服、裤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过渡: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特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钥匙、枫叶、菠萝、桃子图片)。

2、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3、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4、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刚才,你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与同学说一说。

5、学生讨论发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找一找,提高认识。

1、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折痕)。

2、教师演示,对折一只蝴蝶图形。

3、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4、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辨一辨,深化认识。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它们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一会儿,它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们认识它,就大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2、师(慢慢地贴上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3、师:在这么多老朋友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老师也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大家找一找里面的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它们各自的对称轴,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5、学生汇报结果。

五、剪一剪,实践体验。

1、师:刚才有同学问老师,桌子上的彩色纸和剪刀,有什么用呀?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师巡视,指导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说一说,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

课后反思。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播放录像激趣导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等对称图形很熟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教学反思。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它放在学习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芳芳喂鸡这一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368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