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步,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参考。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案例,希望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一
正是日落时分,残阳铺在水面上,散发出金色的柔辉。我坐草地上,风静静地吹着,一朵花瓣落在地上,勾起了我的一丝伤痛。
自从来到了江南,我就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贵重的衣袍早已变卖出去,现在我只能穿着破烂的棉袍。现在正值晚春时节,草长莺飞,绿意盎然,可这,依旧掩盖不住这片大地所遭受的苦难和战乱,它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伤疤。想到这些,我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愁绪。
天夜渐渐暗了下来。我欠起身来,长叹一口气,拍了拍身上的灰,朝旅舍的方向走去。来到城里,大街上冷冷清清,行人三三两两,家家紧闭门户。街上也有很多店铺开张,但灯光暗淡,往内瞧去,却只见顾客寥寥无几,显得空洞、冷清。
忽然,传来一阵悠扬凄凉的琴声,令人为之动容。那一曲曲悲哀愤恨的曲调,弹在了我的心坎之中,我情不自禁地朝那个声音的方向走去,在一家破旧的酒庄里,那个蓬头散发,衣衫褴褛的人,正席地弹着古筝。吸引了一众听客。我上前走去,定睛端详,竟是许久未见的老友——李龟年!他也认出了我,惊站起来,说:“子美兄!”我看着他沧桑的面孔,不禁泪水纵横,在战乱之后还能相见,这是多么深的缘分呐!
哎!想当年,我与李龟年皆朝廷中名噪一时的人。他作为乐官,经常在金碧辉煌的岐王殿里演奏,为百官弹奏优美绝伦的音乐,也曾是风光无限。现如今,我们却流落他乡,颠沛流离,孤苦伶仃。作为老友,我们一杯杯饮着浊酒,相视无言,仅仅是一个眼神,也能诉说出国破人亡,山河破碎的痛苦以及流落在外的无限愁绪。自安禄山造反后,一路攻城掠夺,就连皇上也被迫南下避难,我们这繁荣昌盛的大唐忽然走向衰败,我眼睁睁地看着百姓身亡,国家衰败,痛苦万分却无能为力;自己的亲人也沦落天涯,书信不达,有千万闷苦却无人道出。此时,遇见老友,正有千言万苦藏在心中,我们一直相叙至深夜。直到最后,我们才含泪告别,紧紧握住手。此时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第二天,我带着醉意,有感而发,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二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
在岐王府内,到处欢声笑语,人们个个穿金戴银,大摇大摆的来到岐王府。路边的百姓露出羡慕的神色。在大厅内莺歌燕舞,美女如云,突然一声嘹亮的声音传入人们耳中,李-龟-年-李-乐-师-到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是一时风光无限的李龟年来了,向远处望去,他穿着一袭青衣旁边的侍卫层层看守,生怕他出了什么事。王孙贵族从中出来,热情的将他请进去,脸上露出谄媚的笑,就在这儿,我与他相遇了,我同样是来参加岐王府开的宴会。他奏乐我作诗。
可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原本热闹非凡的将此时已十分萧条,杂草已长得有人高,原本金碧辉煌的大厅已失去了亮度,上面落满了灰尘就连我这个风靡一时的诗人,也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天,雾霭沉沉,我的心起卷起了落叶,心想唉,今天又没有讨到饭钱,正准备向人家讨一杯水喝时,耳边传来了一阵幽怨的唱腔,循声望去,对面小楼上有一衣衫褴褛的人在卖,唱走近一看呦。这不是李龟年吗?我唏嘘万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曾经的他被王孙贵族趋之若鹜争相捧场,那士兵把他团团围住,生怕她出了什么事的景象,现在也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而现在他却也只能靠卖曲为生,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一曲奏完,我上前打招呼,他现在脸上沟壑纵横,沧桑写在脸上,再无当年风范,我与他倾诉衷肠,在酒楼上点一壶浊酒,诉说着如今的生活,回忆着过去,我道:“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与李龟年分道扬镳,我从荒僻的小路穿过,一阵阵忧愁涌上心头。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三
街边各种各样的首饰,玲珑剔透的挂坠,千奇百怪的神奇玩意,对我来说都已经司空见惯了。用不着掏腰包,自有人会进贡的。要问我何去?此去乃是皇帝受邀作诗,也不知是何佳日。
暮春之际,莺歌燕语。站在城墙外,欣赏之际,突然见一辆朴素大方但又处处透露富贵的马车停在皇宫门口。一双高腰鞋,一身丝绸般质地,纹着花丝的宽松袍。手提深褐色,做工绝美的一把古琴。那双手也坚劲有力,眉眼之间透着清秀的先生被扶下马车,原来是李龟年啊!互相说几句客套话后,便相约踱步进入皇宫。
唉,如今的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当年的皇宫也早已荒凉无人,这一切都源于安史之乱。心头的血卷起落叶,只有我一人端着破碗在陋巷中徘徊着。突然,一阵幽怨的唱腔划破天际,竟如此之熟悉,我一步一步拄着拐杖慢慢走去,一个背影荡起我心中的波涛。回头间,一刹那!竟是李龟年,脸上沟壑纵横的他,生机早已不在,是沧桑啊!那把古琴也为生存卖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不起眼的小破琴。望着衣衫褴褛的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啊!我走上前去,与他相拥而泣。原来当初风光无限的李龟年竟也沦落到如此般地步,可恨的安史之乱呐!
我们相依坐在台阶上,喝着一口浊酒,述说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感慨繁华时代落幕,我不由得写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四
在歌舞升平的大唐清明时代,社会名流杜甫常在王宫贵族宫中出席,而宫中的高级乐师李龟年也常在王宫宴会中助兴,为唐玄宗弹琴。
这天,被称为岐王李范的唐玄宗弟弟,在府中举行宴会,要李龟年来奏乐。这岐王府中,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杜甫也受邀前来。一身绫罗绸缎,一进这岐王府中也是前呼后拥,府中琴声悠扬,杜甫听到这琴声快步走到厅中,果真是好友龟年,杜甫心中想到他,还顾四周又看到了崔九,他们也是常常相碰面。
但一场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火的深渊,杜甫和李龟年还有其他贵族被逐出王宫,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苟且偷生。
杜甫来到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江南水乡,在江南的暮春时节,杜甫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地在街上乞讨一碗水喝。这时杜甫耳中传来一股似曾相识的琴声,杜甫被琴声所吸引,一路随着琴声走到了一家酒楼,他心中所期盼的弹琴之人竟是李龟年啊。他走上酒楼一看真的是龟年,只见龟年也是蓬头垢面,低眉顺眼在弹一把破琴,龟年一见是故友杜甫,两人相拥而泣,在酒楼要了两碗浊酒,两人倾诉着离开后的经过和遭遇,不由地感叹。想起当年名流骚客所聚集在岐王府中和王宫时的情景,杜甫便提笔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五
我拄着拐杖,在一个污秽的巷子里,挨家挨户地敲着别人家的门,到处讨要水和食物。但现在都人人自危了,放眼望去,巷子里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
当年我也是一个小官,可以自由地在岐王的宅里,崔九堂上穿梭,一些名流骚客团聚在一起,李龟年的乐声一响,那些王孙贵族趋之若鹜地跟随音乐,在金碧辉煌的宫室里跳舞唱歌,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好不快活!
一转眼我只能辗转漂泊,在这落英缤纷,暮春时节,本应是互相捧场的时候,我却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龟年满身疲惫的放下胡琴,慢悠悠地弹起了曲子,琴瑟瑟瑟,他愁苦的脸上沟壑纵横,让所有人听了都会怀有一种悲痛感。
我见到他后,唏嘘万分,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李龟年和我一样深有感悟,我们相拥而泣。
我和他居无定所的继续四处流浪,最终走投无路,难道唐代的繁华时期落幕了吗?看来是的。我带着深沉的悲哀与感慨一并走向更荒僻的远方,不禁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六
我拄着拐杖,在一个污秽的巷子里,挨家挨户地敲着别人家的门,到处讨要水和食物。但现在都人人自危了,放眼望去,巷子里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
忽然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背着一把十分精致美观的胡琴在大街小巷乞讨,这把胡琴是专门为高级乐师打造的。我疾步跟了上去,呀!没想到是老朋友李龟年啊,他现在一身粗布,想当年他可是一袭青衣,羽扇纶巾的人呢!当年我也是一个小官,可以自由地在岐王的宅里,崔九堂上穿梭,一些名流骚客团聚在一起,李龟年的乐声一响,那些王孙贵族趋之若鹜地跟随音乐,在金碧辉煌的宫室里跳舞唱歌,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好不快活!
一转眼我只能辗转漂泊,在这落英缤纷,暮春时节,本应是互相捧场的时候,我却只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李龟年满身疲惫的放下胡琴,慢悠悠地弹起了曲子,琴瑟瑟瑟,他愁苦的脸上沟壑纵横,让所有人听了都会怀有一种悲痛感。
我见到他后,唏嘘万分,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李龟年和我一样深有感悟,我们相拥而泣。
我和他居无定所的继续四处流浪,最终走投无路,难道唐代的繁华时期落幕了吗?看来是的。我带着深沉的悲哀与感慨一并走向更荒僻的远方,不禁写下这首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七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
在岐王府内,到处欢声笑语,人们个个穿金戴银,大摇大摆的来到岐王府作文。路边的百姓露出羡慕的神色。在大厅内莺歌燕舞,美女如云,突然一声嘹亮的声音传入人们耳中,李-龟-年-李-乐-师-到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是一时风光无限的李龟年来了,向远处望去,他穿着一袭青衣旁边的侍卫层层看守,生怕他出了什么事。王孙贵族从中出来,热情的将他请进去,脸上露出谄媚的笑,就在这儿,我与他相遇了,我同样是来参加岐王府开的宴会。他奏乐我作诗。
可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原本热闹非凡的将此时已十分萧条,杂草已长得有人高,原本金碧辉煌的大厅已失去了亮度,上面落满了灰尘就连我这个风靡一时的诗人,也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
唱走近一看呦。这不是李龟年吗?我唏嘘万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曾经的他被王孙贵族趋之若鹜争相捧场,那士兵把他团团围住,生怕她出了什么事的景象,现在也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而现在他却也只能靠卖曲为生,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一曲奏完,我上前打招呼,他现在脸上沟壑纵横,沧桑写在脸上,再无当年风范,我与他倾诉衷肠,在酒楼上点一壶浊酒,诉说着如今的生活,回忆着过去,我道:“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与李龟年分道扬镳,我从荒僻的小路穿过,一阵阵忧愁涌上心头。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八
江南花红柳绿,美不胜收,流水像丝带一般蜿蜒流淌,百姓安居乐业,皇宫里乐不思蜀。
宫中皇帝每日贪于美色,不顾朝政。朝廷的'大臣每日心急如焚,总是念叨:“皇上如此,基业必定毁于一旦啊。”皇帝不顾大臣劝阻,每日酒池肉林,乐不思蜀,由于皇帝的疏忽,安史之乱来得猝不及防,杜甫和李龟年不幸被逐出宫外,两人各自漂泊,从此再没会面。
十年后,正当江南暮春,李龟年在农家村落一家废弃的屋子弹琴,手边放着一壶浊酒。沉郁的琴声仿佛使世间一切变得安静,低沉的心情,使树木花草变得忧郁。树上开的小花渐渐落下,塑造了幽静的时光。年岁渐长的杜甫在农家讨了一碗水,口渴的他连忙道谢,他的身上早已不再是往日的绫罗绸缎。头发也不再是用冠盘起来,看着很整齐的样子,而是变得蓬头垢面。杜甫喝过水,却听到一阵忧伤的琴声,他循声走去,推开破旧的门,乍一看,马上认出了李龟年,李龟年在弹奏的琴声中中止,抬起头来,眼里竟含了些泪,李龟年马上起身向门口奔去,两人一见如故,相拥在了一起。李龟年哽咽着说道:“杜甫弟,没想到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你。”杜甫拍着李龟年的背道:“龟年兄,当年我见你真是太容易了,现在见一面都得靠缘分呐。”那两人喜极而泣,李龟年拿起酒壶倒了两碗酒:“咱们可以有段时间没聚了,今天得好好喝几杯。”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谈着十几年后的沧桑,胜似当年。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歌舞升平的时代,但“安史之乱”将人们推进无限的深渊,许是缘分未尽,李龟年才和杜甫重逢。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九
作者: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解】:
1、李龟年:唐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一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意蕴难以理解,就引导学生的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加以体会。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
一、导入。
小学时候,同学们学过杜甫的哪些诗作,能回忆起来吗?(学生回忆,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诗作《江南逢李龟年》。
二、人物小传。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岐王与崔九。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为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岐王,岐王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被封为岐王。
崔九,崔涤,唐朝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四、指导诵读。
1、播放视频朗读。i:教学资源\视频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x标清。mp。
2、朗读指导。(注意朗读节奏、韵脚、重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学生自由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重音和韵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5、学生齐读。
五、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寻常:经常、常常;几度:多次。
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
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六、情感探究。
1、引入思考。
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
2、思考: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你从诗中哪里读出的?
(2)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4)“落花时节”有哪些深层意蕴?
3、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4、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5、师生小结。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节”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
(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全诗抚今追昔,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
(3)诗人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他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的。
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调。全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
(4)“落花时节”四字的深层意蕴:
第一、是指自然界百花凋零的季节;
第二、暗指诗人和李龟年青春已逝,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都随时光流逝;
第三、暗示李唐王朝国事凋零,盛世繁华不再。
七、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1.杜甫的古诗。
2.关于杜甫的爱国古诗。
3.杜甫的古诗词大全。
4.杜甫描写长江的古诗。
5.杜甫春天古诗3首。
6.杜甫描写景的古诗。
8.古诗赏析:杜甫《端午日赐衣》。
9.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10.描写菊花的古诗赏析:杜甫宿赞公房。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三
【原文】: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阅读训练】。
一、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2分)。
6.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3分)。
7.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二、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3.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4.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
【参考答案】。
一、
1.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c。
4.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答对表现手法1分,答对思想感情1分)。
6.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7.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二、
1.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3.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4.寻常几度又逢。
5.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四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中心。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1课时。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
2.结合具体语句或词语说所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诗歌中的那句诗?哪个词?为什么?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1.先小组内交流,推荐出优秀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得,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进行质疑。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六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1.杜甫的古诗。
2.关于杜甫的爱国古诗。
3.杜甫的古诗词大全。
4.杜甫描写长江的古诗。
5.杜甫春天古诗3首。
6.杜甫描写景的古诗。
8.古诗赏析:杜甫《端午日赐衣》。
9.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10.描写菊花的古诗赏析:杜甫宿赞公房。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篇十七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扩展阅读:杜甫轶事。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7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