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通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8:59:04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通用22篇)
时间:2023-11-27 08:59:04     小编:紫衣梦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一

摘要:水利工程利国利民,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工程性事业,加强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能够起到不可预估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水利工程质量下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提出相关防护建议。

引言。

任何人为性的举措都会产生正面及负面影响,水利工程不外如是。它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固然会对周边的环境带来影响,其中对水域周围的环境和生物产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均衡后果,而由于水利工程施工时间长,有较强的固定性,这一影响将逐步扩大,因此,我们在关注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要关注弊的一面,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不良影响。

1环境影响。

1.1正面影响。

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水污染对周围水域环境的影响。水库的修建能够减少河流淤泥河沙的堆积,起到一定改善水质的作用,并且水库的修建让河流的管理更加便捷,让人为化控制汛期对周围环境危害更加便捷。第二点,增加水域周围的空气湿度,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对周围水循环系统环境进行改善的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周围绿色植物及水域生物生长繁殖,起到保护河道的作用。第三点,降低周边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例如洪涝灾害,盐碱地灾害,酸雨危害等[1]。

1.2负面影响。

由于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主要体现在工程水利层面,对周边环境形成系统化的自循环作用尚不明显。而对水能的大范围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水域的微环境有一定负面作用。例如,深水库的水温分布呈现层次化,导致对周边水生生物的正常栖息繁殖造成一定影响。湿度加大,雾气环境增多等。而当水库管理不善的情况出现时,很容易造成周边山体滑坡,水位上升等灾害的发生,给水域周边生态环境,林地以及下游的居民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隐患[2]。同时,流动的水域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利影响进行扩大,造成损失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妥善安置,从而需要更长时间进行影响消除。此外,在长期工程的进行中,各种工程废料不可避免的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危害,如果处理不当,将会进一步加深周边水域及环境的正常发展。同时,工厂企业需要再次选址搬迁,浪费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2防护措施。

2.1做好充分的前期考察工作。

水利工程将会关系到我国农业、工业及自然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长期影响,而不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可以通过充分的人为调控进行避免和削弱。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统一思想,做好前期指导,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态度进行可持续的工程规划[3]。而在前期,考察工作的完备及精细程度,则是一切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在选择考察人员时,我们应充分的吸收各方考察队伍的意见,保证完善的考察设备和环境,各方专家也应积极吸取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意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为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对个别考察能力不过关,考察结果有差异的`情况应进行细致核实。考察时应注重水利工程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自然气候,植被生物,地质变化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多次优化整理,尽量避免由考察结果所造成的工程污染,居民大量迁移,植被破坏等情况。

2.2落实相关项目责任人制度。

在工程进行前,我们应落实好相关项目责任人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型国有工程管理体系,让工程在健康管理的情况下平稳进行。相关法务部门应时时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相关法规条例,相关监理人员应对此认真落实,对相关部门资格进行严格审查。除此之外,在不断强化监理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优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对接部门与当地政府应对相关事务进行及时协调,例如居民迁移,周围环境保护等,从而最大限度上为工程的进行减少阻力,也进一步对周边的环境安全实现有力保障。

2.3完善质量考核及管理标准。

工程的质量安全是保障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兹事体大,做好质量管理是工程最基本的要求。其一,进一步完善对工程参与部门的质量资格审验,对工程规划部门,材料供应企业,实施部门等进行严格考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执法力度,管理力度等措施建立相应的工程现场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确保工程能够有质量,有效率的完成。其二,做好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进行分时段,有重点的验收管理。建立工程后续运营管理对接部门,为保障水利工程后期运营管理提供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应不断加强对工程各方职能的强化和监督工作,切实执行好项目相关责任人制度。

2.4强化工程队素质评审标准。

在当今市场,由于受到激烈竞争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受到利益驱动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工程的责任意识,放松了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持续培养。因此水利工程作为一种大型国有工程,必须切实明确工程施工方的综合素质,达到指定标准。相关国有建设单位应在不断强化工程建设队伍相关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其忧患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而工程的其他参与部门也应做好本职工作,为共同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成果共同努力。建设方也应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加大对其他参与机构和企业的综合素质评审标准。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影响有利有弊,我们不仅需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还需要提高警惕,强化忧患意识,尊重科学和自然,为避免弊端扩大化做出积极努力。而不论是事前管理还是事后控制,都应在经济、适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从而为我国国力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二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南方水资源丰富,在雨季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北方水资源相对不足,常见干旱,这两种情况都在很人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旱涝灾害,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工程。

1.2改善局部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现有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通过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旱涝灾害,还可以对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植被生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1.3优化水文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对水污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对河流的水质进行优化。以黄河为例,山于上游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河流在经过时,会携带人量的泥沙,产生泥沙的淤积和拥堵现象,而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利用蓄水、排水等操作,可以人人增加下游的水流速度,对泥沙进行排泄,保证河道的畅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三

摘要:分析了退耕还林对改善环境的具体作用,提倡人们应当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国家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做出的具体定义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那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土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停止播种,并且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造草,恢复之前的植被覆盖。退耕还林同时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一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第二个方面对荒山、荒地进行造林。退耕还林它本身应该是丰富生态环境功能,促进人类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发展需求,并且减少环境破坏的总称。

第一,明确总体目标。进行退耕还林工程时,一定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可以适当兼顾经济效益,实现环境、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1]。不同的地区,本身的环境情况差异性比较大,所以,退耕还林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退耕还林的3种方式进行选择,适宜造林就造林、适合种草就种草、适宜还湖就还湖。第三,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在进行退耕还林的时候,首要的目标就是改善环境问题,起到保护水土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其次,它还应该兼顾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最后,实施退耕还林还能够改善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并且所形成的新景观还能够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四

从上述中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利工程的建设的确给水环境和陆地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给植物、动物及人们的正常生存带来了威胁,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义不容辞。只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来,才是真正的利民工程,否则尽管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却大大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反而是不利民的建设。下面将提出几点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利于实际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1)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首先,在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对所选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勘探,通过分析各方面的自然条件之后,评估在所选区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建设水利工程的基本条件,并且预计在建设水利工程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应该组建专门的专家团队对该区域的气候、水环境及土壤等多方面自然因素进行考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估河流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预计和分析在建设水利工程后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些评估的结果设计和规划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有针对性地避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符合生态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分析河流周围的生态环境因素时,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验来探索可能的绿色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环境破坏,而且有利于动物及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设想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其次,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构造上的问题,可能会采取人工的方式来改变原有河流的形态,从而对自然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而当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建设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争取不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再者,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因为占用土地而破坏一些植被或者农田时,要在建设后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多做一些绿化,尽量保持水库周围的绿化面积以减少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且如果征用了居民的农田,应该给予补偿和其它的经济援助。

3.2结合工程实际打造生态堤防工程。

对于堤防的堤线布置要考虑当地的原有情况,尽量不改变河流的形态原貌;堤型也要按照原生态的样式,保留自然的造型。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做好工程的渗透稳定和滑动等条件之上。就河流本身的斜坡做堤型,也是在为后期植被的设置做好基础,更能保证水系统的联通,水中生物不受到影响。筑堤材料尽量使用施工地能利用的、自然的材料,尽量减少使用人工的混凝土和浆砌石做堤型的材料。

3.3对已建成的堤防进行生态修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尽管进行了合理环保的建设规划后,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然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将这些生态环境破坏降低最小,并且在建设过后进行生态修复补救,制定合理的绿色的补救规划来减少环境破坏,对已经破坏的植被景观做及时的修复。而在修复过程中,并不是说对环境进行新的整改,这样只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是综合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绿化美观及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来进行生态修复。一些施工现场在施工过后可以进行土壤的重新平整并且覆盖肥沃的土壤,然后重新种植树木,并恢复植被,这样可以较好地恢复该区域原有的绿色环境,并对空气环境进行一定的提高。而在堤防两侧种植新的树木和植被的时候,要根据地形及植物的高度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布局。这样经过修复后的堤防就能同时带来多种好处,不仅仅能够作为一道重要的防洪屏障,也会成为一道绿色环保并且美观的生态风景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建设及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不能只注重水利工程建设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只有两者平衡发展,形成和谐的水利工程及环境条件才是真正的利民工程。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将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真正达到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五

摘要;就凤城市目前封山育林的发展现状,对封山育林获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以求深入了解封山育林对凤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封山育林执行力度。

人类对森林效益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仅限于对木材的简单再加工和手工业生产。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对木材需求量的增加,森林采伐运输工业迅速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也得到相应发展。但同时,森林的大面积采伐,又导致生态失调、水土流失、沙化面积扩大、水旱灾害时有发生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迫使人们把过去单纯采伐木材的经营方针转变为注重整体效益,实行多功能、高效益永续利用的经营方针,以求在不破坏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原来的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的封育,大多已成为有林地,而封育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的1/10~1/5。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使其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2]。

1凤城市封山育林状况。

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共辖21个镇(区),201个行政村。总人口5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0万人。全市总面积55.1万hm2,林业用地面积40.9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5.3万hm2,农业用地6.1万hm2。

凤城市境内自然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北部为山区地带,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82座。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森林的经济价值,全市的森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之前,全市荒山面积逾2万hm2,低产低效林分逾13.3万hm2,这些林分亟待恢复成森林。

凤城市的封山育林项目主要从“封山”和“育林”2个项目抓起,“封山”就是针对有培育前途的疏林、低产、低效林分,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地,以及生长着珍贵树种、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林分,进行人为的强制性地封禁,禁止一切经营活动,以促进林分在短时间内恢复森林环境或者是保护原有林木不被破坏的森林保护措施;而“育林”同样是恢复森林的一种手段,是将那些不能单纯通过“封”、“禁”措施就能恢复森林环境的林地,通过人工造林结合“封“、”禁”的手段,从而达到恢复森林的目的。

从20开始至,全市21个镇(区)累计完成工程封山育林24.8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70%,其中“封山”工程项目完成22.8万hm2,即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4.46万hm2、公益林保护工程项目18.3万hm2;“育林”工程项目完成2.03万hm2,即退耕还林工程项目1.28万hm2、三北防护林造林工程项目0.75万hm2。

2封山育林生态效益分析。

2.1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使得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这2项工程所营造的逾2万hm2林地,基本上消灭了凤城市境内的荒山和荒地,同时还将逾0.4万hm2的山坡耕地变成了林地。

2.2恢复生息。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公益林保护项目将凤城市内的疏林地、低产、低效林地全面地封育管护起来,使得这些林地得以修养生息,并快速恢复起来。特别是对“绿色通道”两侧的影响尤为显著,现在的“沈丹高速公路”、“沈丹铁路”、“304国道”、“201国道”以及省级公路“爱-盖线”、“张-庄线”等交通要道,其两侧面山全部属于封山育林工程范围,并且全部完成了封山绿化,给凤城市的造林绿化树立了样板,也提升了凤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形象。

2.3调节气候。

这些快速恢复起来的森林对调节凤城市的气候起到了积极作用[3]。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由于森林内的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林地表面蒸发量比无林地小,一般为无林地的20%~60%,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

森林蒸腾是森林植物进行有机物合成及分解、能量的吸收和转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即土壤水分经根系吸收,通过输导系统,至叶部及嫩枝皮部逸散到大气中的消耗过程。森林蒸腾量比草原、农田和裸地高。森林蒸发-蒸腾量一般接近年降水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以此推算,凤城市年降水量1000~1300mm,封山育林工程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0%,则其中70%的降水是封山育林工程所带来的。

2.4涵蓄水源。

这些经过封山育林所形成的森林涵蓄水源、保持水土的效益尤为明显[1]。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4]。

2.4.1蓄水效益。据专家研究测定,一般1hm2林地可增加森林蓄水300m3,按此标准计算封山育林工程每年可增加森林蓄水量7438万m3,相当于新建1个中型水库,如按1m3蓄水工程蓄水价值1.50元计算,则每年增加的蓄水量折合价值为11155万元。

2.4.2保土效益。据专家研究测定,平均1hm2森林保土22.5~30.0t,按下限值计算,封山育林工程每年可减少土地流失557.9万t,如按每流失1t土壤经济损失1.00元计算,年获保土功能价值557.9万元。另据推算,每年有25%的土壤侵蚀量淤积在水库,塘坝及河闸中,则有平均淤积量为139.5万t,按土壤容量重1.15m3计算,折合160.4万m3泥沙,如按每清淤1m3泥沙耗费6.00元计算,每年可节省清淤费962.4万元,2项合计保土效益为1520.3万元。

2.4.3保肥效益。凤城市土壤含有机质1.12%~2.60%、氮0.059%~0.126%、磷0.034%~0.126%、钾0.52%~2.53%,按平均含量计算,因减少水土流失而保住的有机质1115.8万t,折合厩肥2231.6万t;氮肥55.8万t,折合尿素111.6万t;磷肥47.4万t,折合过磷酸钙379.2万t;钾肥836.9万t,折合氮化钾1673.7万t。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尿素1100元/t、过磷酸钙200元/t、氮化钾900元/t、厩肥按20元/t,则项目建成后每年保肥效益达1749562万元。

2.5保护野生资源。

由于森林的快速恢复,使得林地内依靠森林生存的野生动植物也重新回归自然,山上林茂草丰,林内野生资源重新丰富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凤城市拥有植物81科404属998种;哺乳动物14科28种;鸟类39科162种;人参、细辛天麻等中药材620种;木耳、榛蘑等野生食用菌几十种。

2.6改善环境。

封山育林使得森林环境逐渐改善,吸引了众多的城市人群来到森林中休憩、养生。现在,凤城市除了原有的凤凰山自然保护区之外,又开发了赛马镇的浦石河森林公园、鸡冠山镇的大西沟森林公园。这些地方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之外,也为促进凤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7减少灾害。

减少旱灾、洪灾、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在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森林的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了旱灾和洪灾的发生,或者降低了灾害的强度;森林中栖息的各种鸟类,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们的最有效的'“杀手”。因此,封山育林又间接地为农村粮食增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2.8改良土壤。

森林的逐渐恢复,改良林地内的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据测算,1hm2阔叶林的年枯枝落叶量干重为600kg,以此推算,封山育林工程所产生的枯枝落叶量为14.9万t。

2.9林业发展。

封山育林为凤城市的林业积累了丰富的后备资源。“封山”和“育林”所形成的逾20万hm2森林,每年的蓄积生长量逾80m3,按现在的木材市场价格推算,仅每年林木生长量的经济价值就可达24000万元。

3小结。

凤城市从年开始的封山育林工程,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4.8万hm2,仅生态效益一项,每年就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将近200亿元,相当于全市58.8万人每人可享受3.4万元。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1.2%增加到72.0%。如今,只要一踏进凤城市境内,人们就会被这里的山林植被所吸引,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景色,使人犹如进入一个绿色世界。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封山育林工程,为凤城市营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对于改变凤城市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减缓各种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和国土治理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参考文献。

[2]张先存,张德顺.安康市封山育林技术推广初探[j].陕西林业,2008(6):18.

[4]赵刚,尤文忠,邢兆凯,等.柞蚕场封山育林对植被恢复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08(4):1-5.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六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性的破坏,施工过程使水体水质和环境受损,水生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出现物种的灭绝,打破了库区的生态平衡。水库兴建后,水位被抬高,河流生态系统改变,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水库淹没区与土壤可溶盐会使库区氮磷含量增加,库区周围营养物质随雨水流入库区水体内,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了条件,水库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应对消极影响的措施。

2.1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承载力。

减弱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首先从增强生态环境自身承载力做起,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水文特征改变初期,保障河流需水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水利工程因施工需要,往往需要迁徙居民和对耕地补偿,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移民及补偿费用越来越高,因此,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环境承载力为工程建设基础要求,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水利工程开发项目。比如,狭窄的河谷内,可以在经济水平低、坡度大的上游修建水利高坝,减少给中下游因淹没造成的损失。

水利工程建设,应重视在施工的不同阶段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水利工程施工签合同时,应充分明确对污染扩散及其治理的责任,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严格执行限污标准。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加强环保监测,对施工中的水质、土地、噪声情况进行监测。施工后期,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景观和植被,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耕地的碾压,做好农田的恢复工作,推行水利工程绿色施工,保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水利工程施工中,应根据我国有关水利工程、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管理,促使水利工程与土地、林业等环境要素的协调发展,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实处。比如,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毁林占地、水质、大气、噪音等污染问题进行实时的检查与监管,对超出环保标准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并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做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拟定相关措施,对水利建设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履行环保要求,用实际行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的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及后期管理中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中的消极影响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更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远稳定发展。因此,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带动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水利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七

2011年,中央政府发布的一号文件,对于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状况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在一号文件中,国家着重强调了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现实生活中,水利工程的修建虽然对我国的防洪、除涝、灌溉、发电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我国居民忽视。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在自然界存在的状态有时并不符合人类的需要。此时,应修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总称,主要是为了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对水量进行调节和分配等,以满足我国居民对水资源的需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1)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各水利工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规划水利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对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才能得出最佳的实施方案。(2)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水利工程项目对其建设任务所在地区的江河湖泊、地理面貌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规划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影响,尽力做到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3)工作环境复杂。水利工程各项目的实施工作都是在难以预测的天气、水质、地理位置等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4)效益的随机性。水利工程的施工范围广、影响面大,既有兴利除害的一面,又有移民、迁建等不利的一面。因此,水利工程的收益水平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就要求在对该项目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统筹全局,以减少不利影响,增加经济效益。(5)水利工程一般涉及范围较广、规模大,所使用技术复杂,工期较长。因此,修建水利工程时,应严格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有关规定。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脚步的日渐加快,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变得更为迫切,如何有效平衡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考虑的重要问题。针对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退耕还林作为改善自然环境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阶段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丽江市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城市,保护自然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丽江市近些年退耕还林工作情况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整体进展情况良好,能够严格按照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指示,结合丽江地区的实际情况落实具体工作,各个机构相互配合、上传下达、速度快捷。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完成率达到100%,为丽江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重退耕、轻管理现象。

退耕还林工作始终秉承着“用金钱(粮食)换生态”的宗旨,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推出耕地、种植树木的形式去改善生态环境。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衔接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且少数民族众多,为了更好地保留自然资源的原始风貌,促进其旅游业的平稳健康发展。长久以来,丽江市相关部门一直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农业人口占到了整个丽江市人口的80%以上,大量的退耕还林无疑给土地资源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

2.2退耕农户的产业结构不完善,还需进一步优化。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发展方针,因此,在完成退耕还林之后,之前从事农耕的农户应该从事何种产业来获取经济收益,成为相关管理人员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如果农民在还林之后,重新开发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就失去了退耕还林的意义。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政府部门有必要给予还林用户合理的财务资金补贴。在一些退耕面积较大的区域,政府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合作,拓展全新的产业发展渠道,积极开展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的经济活动形式,注重开发丽江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2.3退耕农户经营管理技术粗放,退耕成效不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退耕还林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导致其整体效果并不乐观,特别是很多农民自行购买了大量树苗之后,由于没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和国家科技资金的投入,最终导致经济林产量过低,经济效益较差,大大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相关建议。

想要从根本上转变现阶段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的现状,首先,应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和相关政府领导机构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业的宣传队伍,定期举行知识讲座等活动。在宣传工作方面应该尽量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和教材,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退耕还林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2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退耕还林之后,农民的生计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应适当提高对退耕还林的补偿投入,尽量保证每位退耕农民的日常生活和温饱没有问题。

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科技投入,定期慰问咨询种植经济林的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相关政府还应该引进优质的树苗供农民选择,并提供其科学的种植方法,为农民创收。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开始更多地关注日常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本文主要分析了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现状,并提出若干改进建议,希望能在未来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丽.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9)。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九

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相关人员的充分重视。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污染。

2.2对局部气候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的气候环境条件,这些改变在气温和降水方而表现的尤为显著。

(1)气温: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山于水库和人坝的蓄水功能,会人人增加水体而积,改变空气中的能量交换方式,从而引起气温的变化。一般来说,水深在7m以上的人型水库,与陆地相比,在冬季的平均气温要高出1.8-2.90c。而在夏季则具有降温的作用,可以降低局部区域约1-4℃的温度,同时,对于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着较人的影响。

(2)降水:水利工程对于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而:首先,水而强烈的蒸发作用,会造成空气湿度的增人,从而为降水的增加提供基础保障:其次,气流在进入水域范围后,山于风速的增加和流线辐射,会产生下沉运动,从而减少降水:然后,在暖季,水而温度会低于陆地温度,其人气层的结构也更加稳定,对流不易产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降水。而对于我国而言,降水多集中在暖季,因此水利工程的将是会减少周边区域的将降水量。而对于干旱地区,决定降水的主要因素,在于空气的湿度或者水汽来源,因此水域相对于陆地具有更好的降水条件,会使得区域降水增加。

2.3对土地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周边土地的影响是十分巨人的,表现出来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地貌改变、土地盐碱化、河道冲刷等。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人量的土石方工程,而在开挖土石方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地形地貌的改变,还会对地而的植被造成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水库蓄水后,库区周围的地下水而会有所提高,将人量的盐碱带到地而,造成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问题等。

2.4对水质的影响。

经过人量的调查分析发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的生态效益,分析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有利影响的充分发挥,对不利影响进行改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进行跟踪评价,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3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而的,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

摘要:水利工程属于一项利民的项目,它可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但是就综合水利施工项目来说,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出适当的解决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现状。其次,探讨了建设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建设监督机制、关闭或整改高污染的项目、从建设水利工程的设计,并且从建设河道生态施工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手段监控和评价生态环境的变化等解决措施,继而可有效的促使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

1建设水利工程的现状。

(1)对河流区域的影响。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水流方向、水流量等,在进行人力建设的过程中会将钢筋泥土等通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因此对原来的天然河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河道内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并且天然河道受到严重的损坏,更严重的会影响河内的生物正常生存,如果河流内常年存有泥沙,会使得河道内产生大量的泥沙,河床的高度提升,为两岸带来严重的水患问题。

(2)土壤条件发生变化。我国北方的半湿润地区是黄色土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土壤的水分不足,使得土壤的含有的碱性物质增高;南方为红土,其原因是由于降水量大而导致,由于土壤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进而增加了土壤内的碱性物质。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嗨皮,促使当地的地下水发生了变化,因此使得该地区的土质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对土壤内的含碳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农作物减产,当然,如果土壤环境发生了变化,将会影响该地区动物的正常生存,甚至严重的会造成动物死亡。

(3)对生物的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生物的影响是不能避免的,随着水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水流速不断变缓,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发生了沉淀,生物原本在10米时就能获得食物,现在需要20米才能获得到,因此这样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的正常生存,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的水生物死亡,甚至会使得水生物出现灭绝的现象。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陆地生存的生物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本区域增加了需水量,使得陆地生物的活动范围不断减小,一些以水生物为食物的陆地生物由于加深的水的深度,加深了觅食的难度,再加上气候条件的严苛,因此对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建设水利工程的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通过水利发电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水利进行存蓄、疏导来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但是以往兴建水利工程的时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应运用合理的解决方法避免产生类似情况。

(1)合理的建设监督机制。为了能够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在人们努力保护环境的恩同事将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引入到其中,对于当前情况来看,应严厉打击在生产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恶化的行为。在建设水利工程前、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完成还有,应全方位的进行监督神煞,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友好性。

(3)建设河道生态。水利工程的关键是河道,建设一个大型的水坝应该建设在河道的上方,因此这对生态环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河道保护的监视工作,特别是针对与天然河床的保护工作。在开发河道资源的过程中也应将保护责任做好,本着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严格打击人为破坏河道的行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确保河道状况的良好性。

(4)合理的进行工程设计。为了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通过项目的设计。施工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引导改变生态环境,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的发展,继而可达到白虎生态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工程价值、环境评价等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能确保我国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对施工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实施施工环境评价工程,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运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受到破坏的环境趋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继而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而目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一

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一般来讲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地表水和雨水的冲刷相应增大,最终出现水土流失。退耕还林之后,土地的植被覆盖得到有效改善,地表的水流量和降水量能够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指数关系,呈正相关变动。植被的增多使得地表的凋落物增多,相应地降低了冲刷力度,水土的流失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2.2植被的多样性得以恢复。

退耕还林之前,耕地表面的植被通常都是比较稀疏的,植被比较单一,主要为杂草和庄稼。退耕还林之后,耕地的植被得到多样化发展,使当地区域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2.3提升了当地的空气质量。

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之后,多样性的植被能够进行很强的光合作用,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和净化当地的空气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面积的森林蒸腾作用能够起到湿润空气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够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2]。

2.4改善了土壤的性质。

退耕还林之后,水土的流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退耕还林这一系统性的工程是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办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2.5缓解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

实行退耕还林之前,土地的植被覆盖率非常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被下泄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阻塞,影响了河流的输水泄洪能力,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退耕还林之后,植被覆盖率得以提升,当降水量比较多的时候,植物的根系能够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并且树冠能够阻挡部分降水,植被的枯枝落叶能够减少地表的水流量,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雨对地面的冲刷,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在降水量比较少的时候,庞大的森林植物树冠能够起到阻隔阳光的作用,从而滋润土壤和湿润空气。

2.6退耕还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退耕还林之前,植被比较单一,不能够给多种多样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生物的多样性明显减少[3]。在对耕地进行退耕还林之后,植物的种类增多,并且能够给各种各样的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相应的食草性动物就会增多,食草性动物的增多又会带动食肉性动物的增加,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方面,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并且大规模提升空气的质量,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要想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一定要贯彻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二

在倡导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的今天,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价值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水利工程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基础工程,而是成为事关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要看到水利工程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从整体和大局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水利工程建设。当前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以评价体系、补偿体系、管理机制、支撑系统的构建为基础,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进而在保护生态、维护环境、降低破坏的前提下,创新出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三

1.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推进,施工单位往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工程占地,这就对施工附近的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了陆生动植物的栖息场所,与此同时其工程建设中所排放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流入河道,进而改变河道的物理性质,污染了河道两旁的动植物生存环境。除此之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各种污染迫使大量动物迁移,导致施工区域内生态系统失衡。在河流周围,植被种类丰富,而受到严重破坏的植被使其生存环境变得糟糕,造成物种聚居减少,使动植物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实施使得空气湿度增大,导致动植物生活范围缩小,被迫迁移到其他区域,因而影响了其生活习性。

1.2.1对水文情势的影响水文与物种的分布具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水流影响物种的生存环境,而水生生物又与水资源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河流、湖泊、干流及支流影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水流特性决定着水生生物的活动与繁殖,所以水流是维持河流横向或纵向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势必对河流的水位、水流速度以及水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很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有些敏感性生物造成极大的威胁。

1.2.2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水库或闸坝在建成蓄水之后,由于水流速度对不同种类污染物质的净涤作用不同,因而对水体水质也造成正负影响。库区水体流速较慢、停滞时间较长,有利于水中悬浮物的积淀,进而使水体浑浊度和色度降低。与此同时,水库内流速缓慢,藻类植物活动频繁,通过其呼吸作用所释放出的co2与水中的钙离子及镁离子相结合产生出caco3与mgco3,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体的硬度,减少水体因碱性过强而导致毒性增大的可能。水库在蓄满水之后,水流速度减缓,降低水气界面的交换率和污染源的迁移能力,所以复氧能力衰退,自然水库净化能力要比河流弱。加之库区水体置换率较慢、透明度较高,有利于水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在充足光照、适宜水温及丰富氮磷物质等诸多条件下,更容易产生水体水质的“富营养化”现象。

1.2.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修建后,水流减缓,其中部分水域成为静止状态下的水体,从而为水中浮游藻类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水库流速降低,泥沙积淀后,水体的透明度增强,进而更好地实现水下藻类植物光合作用。大多数农田被淹没之后,土壤中的盐类物质得到进一步分解,分解后所产生的有机物又溶于水,所以营养物质在库区内积聚,为水中浮游植物的迅速增长提供较为丰富的条件。水库蓄满水后,阻断了水下动植物的游行通道,严重危害物种多样化,特别是鱼类、微生物以及水生动植物等诸多物种均可能由于通道拦截、水温流速变化和觅食产卵场所不适应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受到巨大的影响,有些物种甚至逐渐消亡。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四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幸福,因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停止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合适的战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以求和谐、稳定的共同发展。

在建设中,一定要遵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合理要求,并且谨遵科学环保的环保理念,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战略,使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建设。在建设中务必贯穿环保的理念措施,从思想上将环保落实于建设中,以求两者间和谐发展。

2.2通过合理的机制、制度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进行规范。

在建设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科学的机制制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建设,在制度上为环保提供坚实的保障,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系列不利因素对环保产生威胁。

3总结语。

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对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有极大的作用。然而,在国家发展时,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愈加显著,生态环境的退化将直接影响到国民,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中对环境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我们必须要注重环保的重要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五

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工程建设的规模程度大小应该符合总体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规划目标,但工程的规模程度大小又对该工程影响环境的程度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如果完成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规划,也就相当于对各个流段的开发目标进行了确定,这就无形地影响了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并且对以后的规划实施阶段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重视.

在修建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问题主要包括土地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危害人体健康等.

(1)土地问题:料场开采和工程弃渣堆放会将大量土地占用,导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损害了自然土壤和地貌景观.

(2)水污染:施工开挖、冲洗骨料、灌浆、填筑围堰等施工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并且这些生活污水和施工费水悬浮物的含量非常高,如果不处理直接将其排入河道,就会导致下游水质出现污染.

(3)空气的污染: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粉尘会污染周围空气质量,还有生活与生产燃煤废气和施工车辆尾气也会污染周围的空气质量.

(4)噪声污染: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期,会大量地使用大型施工机械,这些机械日以继夜会产生很多噪声,开挖山体的过程中使用爆破技术也会产生大量噪音.

(5)固体废弃物污染: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堆放这些废弃物,容易导致泥石流和局部水土流失,不利于河道正常流通,若放任堆积不做清理,这些废渣会严重危害当地生态.

(6)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危害: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时期产生的一系列污染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都会对周围居民正常的工作和日常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危害.施工工地上卫生条件相对来说很是简陋,很大程度会导致当地的`流行病、传染病得到发散和传播,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2-3].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六

水库的建设是对我国生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将水拦截建造的方式为人们提供饮用水、灌溉水;可以用来发电、运河、防洪以及养鱼等。但是,这样的建设或多或少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影响。因此,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方面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入手,提出建议。

(一)自然气候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一定会将部分陆地资源变成水资源,这会将原本拥有大陆气候的地区变成海洋气候。由于大气的流转,会将水库中的表层水蒸发带到空气中,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空气变得潮湿。

(二)水文的影响。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是在河流上修建大坝,或多或少的会破坏一部分土地或者一部分植被,这就使得河流水文发生改变,例如:水的流向、水位变化等。上游水资源的流速变慢,聚集在水库中,使水位升高。但是,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连通,当大坝拦截了上下游水的流通后,使下游水的供给能力降低,同时也就造成了地下水位降低的现象。

(三)对鱼类的影响。

由于大坝的建造会拦隔一部分江河流,鱼类会因为水质的改变也出现不易繁殖等现象,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稀有种类。而且鱼的洄游是鱼类正常的生命现象。它们为了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做出有效活动的正常反应。鱼的洄游对鱼类繁殖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有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会为鱼类专门修建一条鱼道,但是,这条鱼道实际上也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鱼道的建设只是人类打的如意算盘,鱼类并不会受之摆布。因此,对鱼类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对土壤的影响。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立,会导致水位升高,当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时,就会有一部分肥料被水体带走,造成土壤盐碱化。而另一方面,水库的兴建主要就是提供水的供给,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为农田带来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五)对水体的影响。

当在水库进行养殖时,水产养殖饲料在没有被鱼类食用后,就会沉入水底,与水融合,这就会使水中营养过剩,有机物质增多,也会造成水中微生物的肆虐。另外,水库里存储的水体温度可能会升高,这时容易引起水质的变化,进而引发污染。随着水面的扩大,水体蒸发量会增加,也会导致水汽、水雾的增加。

由于兴建水库大坝,将江流水“圈养”起来,就避免不了陆地环境减小,湿地、沼泽的面积增大,土壤变得湿润,这就会使草场、陆地植物以及森林被淹没。另外在水中原本的藻类生物也会因为水质的不同,发生不适应的现象。

(七)泥沙淤积的影响。

水库的建立会使水底的泥沙淤积发生改变,沉降模式也会随之变化,很容易造成排沙困难,从而在洪水侵袭时来不及阻挡。

水利水电的施工不仅给自然界带来一定影响,对于社会环境来说也受到些许限制,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资源,它是万物生长的基本,但是如果没有管理好水资源,同样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传染病的流行。例如:曾经的三峡大坝的建造而引发的吸血虫病。此外还有防洪抗洪等问题也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威胁。

(二)移民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修建于山区,在其形成水库所淹没区域范围内的居民,都需要迁移,易地安置。水利工程移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被动性,移民范围决定于工程建设需要,不以移民本身的意志为转移;二是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三是大部分移民适于就近安置,具有区域性;四是应获得适当补偿。

(三)文物损失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在历史的不断更新下,一定会留下许多文明古物。但是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势必会淹没部分陆地,不可避免的会给文明古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破坏。

(一)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水利水电工程是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但是为了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定要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从设计开始到施工结束都不能掉以轻心,一定充分考虑到土壤、水体以及生物的因素。

(二)制定弥补机制。

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定会带来一些无法阻挡的损失,那么针对这些损失,我们应该积极制定弥补机制,将损失降到最低。例如:森林的淹没,需要部分重建,种植;鱼类的繁殖,需要采取人工繁殖等。

(三)做好监测工作。

在修建过程中,应该对所有涉及到的部分进行监测。在出现问题时就及时制止,不要等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后再补救。在环境方面,实时监控大气、水质的变化,要对其有所了解,及时制定对策。另外也要注重四周的污染,对污染问题及时管理,不能留下潜在污染源。

(四)完善移民政策。

针对需要迁移的居民以及企业工厂给出相应的费用。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应该通过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来解决。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千万不可强拆应拆,造成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故。

四、总结。

水利水电的建设是为了供给水源、发电、运河、防洪所准备的,它是社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多加注意,也一定会让水利水电工程得到改善。因此,本文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上述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七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修建大量的蓄水池或者水库,在阳光的照射下容易出现水汽蒸发的现象,因而水库周围的空气都较为湿润。库区的降雨量减少,但其附近区域的降雨量明显增加。降雨时节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地势较高且迎风面的`库区降雨量增多,而背风面的则较少。具体而言,冬季水库表面温和,大气流的作用增强,进而使降雨量增多;夏季水温要低于气温,因而气层相对稳定,大气流的作用减弱,进而使降雨量减小。

3.1培养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察觉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在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行水利水电工程中,也要遵循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确保在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强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进而提高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

3.2构建并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评估体系加强并改进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在水电开发项目审批之前,要系统地履行水土保护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的手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采取必要的政策引导,在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之上,全方位地预测并监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开发我国水电资源。

3.3建立并实施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并实施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在预测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设置生态补偿、过鱼措施以及增殖放流等诸多措施,平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生生物生存之间的关系。如针对水电工程开发对河流环境的不利影响,施工单位在采用过鱼设施、自然保护区创建等诸多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增殖放流补偿机制,以避免水生生物种群的衰退。

3.4进一步加强施工环节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性工作在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要积极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开展施工区域的大气、水体及噪声监测工作,掌控好工程实施阶段内的生态环境状况;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理机制,妥善处理好施工区域的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工作,积极完善施工区域的绿化工作,从而最大程度上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增强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管理力度科学地制定工程运行方案,统筹各界效益。具体而言,在制定工程运行方案的过程中,要优先满足城乡生活用水,充分关注生态用水,并兼顾其他方面用水。在满足城乡生活用水需求的基础之上,以环境效益为终极目标,进一步开展调度工作。依照水电开发环境保护要求、环境评估报告书及工程运行需要,开发人员应合理地制定生态环保计划,定期监测生态环境要素,从而为工程运行提供指导依据。

3.6深入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及技术研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对流量泄放、增殖放流和分层水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有效措施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加快研究新技术,如工程开挖技术、新型掺合技术、填筑标准等,进而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4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努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了解水电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从而使水利水电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八

防洪工作中gis技术的应用。在洪涝灾害等情况之下,gis技术能够及时地对信息进行提供、存储与管理,通过对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发出警报,为抗洪救灾决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还能够通过信息数据分析对灾情进行评估,制定救灾的路线与预测灾区降雨量;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gis技术的应用。gis技术在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首先对水资源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变化等进行有效地监测与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与总结找到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采取有效地措施对水资源进行管理;水土保持工作中gis技术的应用。通过gis技术能够对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进而准确地评估土壤侵蚀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土壤进行保护,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河道口监测工作中gis技术的应用。通过gis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河道口泥沙淤积情况,同时对泥沙淤积的位置进行定位工作,为河道清淤工作提供便利,保障河道的通畅;水利水电动态演示系统中gis技术的应用。首先,通过gis技术能够对工程环境进行虚拟设定。通过gis技术能够在计算机内绘制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框架,进而对工程的各个角度进行有效的观察与研究,同时还可以对周围的地形进行展示,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其次,通过gis技术能够对地下洞室的进展进行动态呈现。通过gis技术的呈现作用,施工人员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细节及进度等进行明确的了解。

通过gps技术可以对区域结构稳定性进行探究。gps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地质构造新型,可以对某个区域中的地貌特征、地形特征等进行观察,进而探究该区域的构造稳定性;通过gps技术能够对泥石流、滑坡等进行预防。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常会出现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通过gps技术能够对地质进行有效的勘测,对泥石流、滑坡等情况的出现进行预警,降低人员与财产方面的损失;通过gps技术能够对岩溶进行分析。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红外影像对岩溶进行有效的检测。

2.1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效率较低。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信息自动化管理的资金投入量直接影响着和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与发展速度。在信息自动化技术实际运用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不重视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或者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规划,导致资金利用效率较低,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信息自动化管理软件、设备等相对比较落后。

2.2信息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如果没有专业人才的操作与运用,再好的信息自动化技术与设备都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信息操作者与管理者应该对相关的变动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杜绝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正常运行。与其他的专业相比,水利水电工程并不热门,该专业的就读学生数量本来就少,而毕业后真正从事该项工作的人数就更少了,其中的专业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3.1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投入资金进行合理调度。

对于所有的建设项目来讲,成本控制都是非常必要的环节之一,水利水电工程同样如此。水利资金的性质主要包括2个方面,资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水利资金具有经济属性;水利物品的特殊性与资金投资的多元化决定了水利资金具有配置属性。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水利资金合理配置的主要目标是以有限的水利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或者以最少的资金消耗达到预定的效益。因此,管理者在工程早期应该对每个建设环节所需的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为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引进与发展预留充足的资金,避免在后期实践的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质量的提高。

3.2进行专业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水利水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强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与培养工作,依据市场实现程度进行人才激励,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人才吸引与培养机制。水利水电企业应该依据项目的特点引进各种先进的科技人才,建立具有创新精神与专业素质的人才梯队,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发挥人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水利水电企业还应该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建立与完善科技人才再教育制度,促进企业人才知识的更新换代,同时采用科技人才聘用制度,为人才的引进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总结。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料及与把握周围地理环境,才能够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高效性与安全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自动化技术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也同样如此。水利水电企业应该注重加大信息自动化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实现技术的更新与完善,促进施工效率与施工安全性的提高。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必然如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与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九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旱涝洪灾等因水利工程的建设逐步得到解决,水利工程不断的更新换代成为同时具备供水、发电、防洪以及排涝多功能化的工程建设,成为农业与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兴建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危害,本文就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需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水利工程建设是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是调节国家水利及稳定居民生活的基础。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促进民生工程的发展和落实,可作为多功能化工程对地区的发电、航运甚至水产养殖等方面产生综合性的经济效益,然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原有生态环境带来的改变及影响较多,因此,在看到水利工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水利经济发展。

人们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过度开发生态资源,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目前我国正逐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过程中,在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上,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及生态污染。因此,水利工程作为国家水利资源调配建设的主要工程,对其工程建设方式的`改进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势在必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应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其造成破坏的基础上,做到对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现如今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资源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应加强对水利工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从而更有效可持续的利用水资源[1]。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二十

(1)对气候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一个地方的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但是建立水利水电工程,另外在灌溉工程后,原来的陆地就会变成湿地,就会使这些地方的空气变得湿润,影响附近地方的气候状况,主要变现在降雨、气温和其他天气情况。水库里面就会汇集大面积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就会加大这些水的蒸发量,就会使空气变得湿润,从而导致水库和周边较近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而有一定距离的地方降雨量增大,导致雨水分布不均匀。同时会使水库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另外,水库的建立,使水库两岸地下水位也跟着抬高,造成水库两边的农田次生盐碱化,影响作物生长。

(2)对水体的影响:原来流动的水进入水库后,会进行短暂的停滞。首先影响航运的正常工作,比如船经过水库时,水库需要开闸,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船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在速度上都会受到影响。水库内的水流速度减小了,会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水里面污染物的转移扩散能力,影响水库里水的自净能力;还会导致沉降作用加强,使水体重金属的沉降加快,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

(3)对地质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好以后,也会诱发地质危害。例如,水库蓄水后,水量的大幅度增加,使这些水对地面的压力也会增加,就会引起地壳的应力增大,水如果深入到断层里面,就会增加断层之间的润滑度,也会增加岩层中空隙的水压力,诱发地震灾害。如果水库蓄水的水位高了,相对应的,两岸坡土的抗剪强度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危害。

(4)对土壤和陆地上的植被的影响:水库蓄水会引起水库周围的土地沼泽化、盐碱化,是作物不能很好的吸收肥力,影响作物生长。

(5)会破环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就会破环大量的林地、草丛等,会导致一些动物失去自己的家园,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农田,一些作物会被损坏掉,影响人民的收入。另外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污水。污染物会影响空气质量,污水流入河道里,会污染水资源,对河道两边生存的作物和生物造成损坏。

(6)会导致动物迁移:河流区域周围,植被多种多样,在里面生存的动物也数不清。大量的植被被破坏,造成动物大量减少,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周围区域的环境系数改变,破坏了一些动物的生存条件,使一些动物迁移,破坏了生态平衡。

(7)对鱼类的影响:我们这里所说的鱼类不是平常的鱼类,而是特指一些鱼。目前,我国最关注的就是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的影响。洄游鱼种类繁多,其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并不是每条河流都有洄游鱼生活。世界各国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对待洄游鱼类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设鱼梯、鱼道等;另一种是对洄游鱼进行人工繁殖。另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设大坝,对鱼类的影响也会不同,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对人类的影响:一个地方的水环境发生变化,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例如丹江水岸,新安江水库建成之后,改变了原来的土地性质,由原来的陆地变为湿地,有了有利于蚊虫生存的环境,就引发了瘟疫的蔓延。另外,一些农田被迫坏,减少了人们的收入,而且一部分房屋被占用,迫使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往其它地区迁移。大量人员迁移,国家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安置,造成国家资金的流出。如果水利水电工程占用的土地上有文化古迹或景观,就要引起更大的重视。水库建成后,可能会对它们造成破坏,有的文化古迹和景观是不能修复的,对国家文化也是一大损失。

2应对措施。

目前,全球环境恶化,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环境保护,要在不影响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建设,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只要遵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精心施工,加大科学管理,一些不好的影响是可以避免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虽然给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我们可以尽量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甚至消除,面对这一问题,我国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些不适宜进行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的水利水电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如果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弊大于利的项目,我们就应该禁止。

(2)建立环境评估机制: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可能造成的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我们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要对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当地的气候、坏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然后根据做出的调查,对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给出一个明确的预测,然后考虑这个工程建成会带来的有利的地方,对这个工程进行综合的评价。

(3)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中去。我们能源的开发,不能只是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要考虑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利益。我们要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以前的时候,对水力资源进行规划时,会对流域进行100%考开发,导致因为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越来越高。我们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要兼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让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二十一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哲学反思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局部利益反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非人存在物的权利剥夺反思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短视性行为反思。

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本是一项为人类造福的技术,但是如果对局部人的“造福”导致了对大多数人的“危害”,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行为体现;如果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项目只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用电需求,却要使大多数原来的居民和住户迁移住所,甚至产生更大的损失,这就是无视人们基本权利的掠夺性行为,会导致水利水电资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

反思在高科技含量之下的规模性水利水电工程扩建,自然生态的物化环境遭到破坏,在建设过程中的为防止山体滑坡,而滥设的打桩、布网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动作规律;还有拦截水坝的水利建设工程,对下游的水生物的繁衍和迁移造成不可弥补的生存威胁,这都是对非人存在物的权利性剥夺的无视行为,将人类的行为强加于自然,违背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使发展的生命体的最高价值没有得到体现。2.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短视性行为反思水电站的使用和维护是有寿命周期的,而其对自然和生态的影响是长久的灾难性的毁灭,究其根因,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包含着部分人的巨大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群体短视地认为这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难道人类有能力修建水电工程就可以枉顾自然的存在而恣意妄为吗?难道人类包括非人类存在的生命的长远价值就能够被这种短期的经济利益所无视吗?如此种种,都值得我们加以反思。

对于现代化的水利水电工程,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要着重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全面实现生态化建设的时代意义与研究价值,从而为全面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尤其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维修、维护、试运等一系列工作项目,企业与工作人员都务必要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资源能源优化配置、经济效益高效增长”的建设原则,树立正确的生态化工程建设理念,从而在获取较佳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企业良好的对外形象。与此同时,部门应当加大对生态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加深广大群众对该新型理念的认识,并有效地制定与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制度,为违反生态保护原则的不良行为提供惩处依据。

2.2制定与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要积极地制定与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始终将“谁开发,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谁得益,谁维护;谁建设,谁承担”作为整个生态补偿程序的关键准则,从而为进一步地完善生态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而提供责任人,为实现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补偿依据。一般而言,水利水电企业普遍会基于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视角下,配置部分有效的过鱼设备,建设基础性的动植物难以生存的微生态环境,从而让水利水电工程和动植物生长形成密切的`影响关系,例如施工企业了解到过渡开发河道会给众多的动植物形成不良的影响局面,所以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配置过鱼设备、制定捕鱼政策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来科学有效地避免建设工作所可能带来的难以估计的损失。

2.3加大对工程施工环境的保护力度。

全面建设生态化水利水电工程,就需要从工程施工环境着手,在天气气候、地质地形、水体质量、水文情况、噪声污染等方面进行具体化、合理化的数据监测工作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地了解与掌握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环境变化情况,从而有利于在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分析问题缘由、采取合适策略。除此以外,施工人员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务必遵守高效、快速、便捷的准则,坚决不让安全隐患持续隐藏于整个施工过程,而且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的废气废水,施工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将其处理或者净化干净,然后依据工程特点与施工现状,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景观恢复任务,不断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绿化程度,最终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的后期工作主要包括环境监测、运行反馈、环境评估3方面,而且每一后期工作结果均能够为更好地检测与验收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依据,能够为更好地改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化建设效果提供前提条件。所以,施工人员在察觉到不良问题或者不法现象时,应当及时地上报并实时地采取相应对策,尽可能在问题萌发初期将其彻底地消除,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将生态环境毁坏程度与经济损失降到最小化。待水利水电工程竣工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务必要进行详细的覆土工作,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特点与植被特性,科学合理地结合几种类型的植被进行混合种植,让他们尽快恢复施工现场地表植被,逐步增强河道土壤的肥沃性与基本特性,与此同时施工人员还应当加固取土场、临时施工现场等非景区的土壤,通过植被的强大根系与基本作用,科学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二十二

根据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但是,受气候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降水分布不均,因此,加强水利水电建设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水利水电建设中,水电技术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效缓解了水利水电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尽管如此,从当前水利水电发展的现状来看,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在水利水电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阻碍了其发展。其中,生态环境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之一,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例如,水利水电中的拦河大坝的建设,不但破坏了原有自然河湖的生态环境,还使河道的水流流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原有水生生物的生存现状也受到了影响。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尽管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加强,在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逐渐采用各种方法来减小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便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2影响分析。

2.1有利影响。

2.1.1能源作用。

水利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以缓解现阶段社会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的燃烧,减少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2.1.2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除了能源利用外,水利水电工程还能发挥防洪减灾的作用,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水产养殖、航运、湿地等,新的旅游景观逐渐形成。

2.2不利影响。

2.2.1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使得原有的水循环速度减慢,进而降低了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和水的进化能力,导致这个区域内的水质受到影响。

2.2.2对气候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气候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建设水库的过程中,增加了水气的蒸发。这样,在大气环流中也就加大了该地区的降雨量,同时,出现阴霾天气,为该地区增加了极端天气条件。

总结以往的一些大型水库的问题,由于水库的水面宽、水流速缓,形成了特殊的水温结构。这种水温问题改变了部分低温生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4对农田的影响。

虽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农田被淹,但是,土壤的热条件和养分的变化会降低土壤肥力和酸碱度,导致土壤盐渍化。而水库水位的波动有可能会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给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2.5对陆地植被的破坏。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所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自然植被,同时,影响该区域的自然栖息地;再加上污染物的排放速度比较慢,导致该地区的动物迁徙、植物死亡。

3保护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当前,在我国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免采用严重影响环境的施工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要加大对建筑人员的环保培训,加大对生态环保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减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影响。

3.2开展生态环境评价。

从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来分析,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破环的影响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基于环境科学评价的建设、经济价值的理论价值的构建,在评价过程中,要处理自然生态工程、环境价值、社会生态的关系及其变化,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变化,立足当前,考虑长远利益。

3.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对项目的选址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例如,不能将项目选址安排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世界遗产地等区域。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的水电建设项目不按照相关规定选址施工。这种非法行为严重影响了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对于以后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定要不断完善我国水电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加大对建设单位的监督,减少违规建设的情况。

3.4根据生态环境评价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对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价和项目建设区域的经济评价结果,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利水电建设评价体系,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进而制订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建设是一项关系国民生计的基础工作,虽然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容易对生态环境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为了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全面、准确地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从而实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5890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