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总结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一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组出具审计报告最直接的依据,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核心。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财经违法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必须附有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三,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当注明索引编号审计报告出具,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表现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工作的最主要成果,也是审计项目质量最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后,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第二,审计部门应当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复核意见,审定并出具审计部门审计报告。
第三,审计部门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档案整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必须注重审计档案的整理。这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归档的审计资料,应当根据保存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内容和事项为标准,进行严格鉴别和挑选,确保完整、准确、可靠。第二,审计资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第三,案卷封面、文件目录、备考表要素填写应当规范、齐全。第四,立卷责任人将审计资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签署审查意见,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一并移交归档。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2.1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
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考评标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情况;审计方案编制、报批及落实情况;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分析、复核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复核情况;审计报告复核、审定情况及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审计程序及业务规范执行情况;审计业务文书拟制、签批情况;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等事项。
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应当将考评内容细化为若干评价点,再将各评价点进行量化。审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组,结合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计划。考评结束后,考评组应向被考评的审计部门通报质量考评结果,考评结果反映了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部门和人员立功评奖的依据。
2.2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
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军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2.3创造全员参与的和谐审计环境。
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倡导健康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且高效的展开。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增强宏观全局意识。
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体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
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党委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2.4建立一支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审计人员是军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军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也是我军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军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源头,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军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
二是增能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
三是强素质,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切实把军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党为公的好思想,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2.5加强信息化审计手段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军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审计效率不断提高,审计范围也随之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军队审计质量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军队审计部门应当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增加投入、创新手段,建立与国情、军情相适应的信息化审计手段,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审计新型工作模式。首先,应加大审计信息技术和现代审计手段的开发研究投入,逐步完善审计业务处理网络,规范审计业务管理流程,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快速获取、准确传输、高效处理和实时跟踪,加快审计业务处理速度。
第二,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和重点、难点研究,创建审计新的方式手段、新型工作模式,实现审计效能的跃升。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类软件,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第四,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二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试论中国与欧盟经济。
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
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从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率考察,近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长率都高于中国对世界的同一指标。与此相反的是,同期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增长率普遍低于中国与世界的这一指标;与此同时,中国出口产品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欧盟出口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这表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不对称性;从中欧双方在彼此市场所占份额看,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贸易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而欧盟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约占欧盟出口总额的7%左右,这同样说明了欧盟市场对中国的重要程度高于中国市场对欧盟的重要程度。
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三
企业经济发展是企业的目的和动力,企业根据市场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成本策略和营销策略,使得企业的经济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此,需要分析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推动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以下本文就企业经济发展和市场营销策略展开探讨,结合企业的基本条件,提出有效的营销策略,促使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行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企业需要充分分析市场的情况,寻求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应对措施,推动企业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促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科学的实施成本控制,推动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营销的相关概述。
市场营销是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营销人员制定相关措施,发挥市场影响的功能性,促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实际的市场营销中,需要遵循市场影响的原则,推动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诚信原则,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诚信的原则,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遵循诚信原则,保障诚信营销,避免欺骗虚假的情况,保障企业的效益。
(2)双赢原则,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使得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避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提高合作的效果和合作的前瞻性,推动企业的发展。
(3)和谐理论,遵循市场的基本而原则,采取适宜的方式,积极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构建的符合企业发展的优良土壤。
并结合战略性原则,充分保障自身利益。
二、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抑制企业经济发展,使得的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为此,强化对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展开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
(一)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的影响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1)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对企业的销售业绩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当企业推出某一新产品时,如果消费者对的企业的认可程度不够,使得新产品的销售水平不高,制约企业的发展。
(2)消费的消费理念,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是面对消费者,如果某一产品不能满足消费的消费观念,同样会导致企业的营销效果不够理想,制约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市场环境的影响。
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外部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较大,会使得企业的企业不得不面对激励的市场的竞争,过于紧张的.竞争环境,可能会使得的企业的各项管理和措施趋于完善,但同类商品的饱和度,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企业制度的影响。
良好的制度是促使企业的各项措施和决策顺利实施的保障,如果制定不够完善,会使得企业的内部的产权不够清晰,使得的员工的积极性不够强,使得企业的文化和企业活力不够,制约企业发展。
此外,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等是影响企业的员工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部分,如果这两部分不够完善,可能会导致销售人员的销售热情不够好,制约企业的发展。
而且,在实际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同样会导致企业的部分成本支出较大,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结合企业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需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促使企业的营销水平和营销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1)落实服务营销。
结合企业经济的现状,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重视服务营销,使得服务营销理念可以始终贯彻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使得消费者可以认可企业的营销方式,体验企业的优质服务。
逐渐构建的属于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客户群,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2)科学利用网络,提高销售效率。
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重视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得企业的销售渠道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大面积性,信息传递效率性,可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视行业信息的采集,发挥信息的功能性,提高销售的效率。
(3)重视策略和人才。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场拓展测量,发挥销售人员的积极性,科学的对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进行落实,促使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职业道德可以得到保障,规避违规的事件发生,确保企业的效益。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分析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了解外部市场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营销策略,科学的网络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应用,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实现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一、当今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因素都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当今很多企业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责不够明确,管理界限不够清晰,导致管理上造成混乱。
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审核力度不够,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了行为的滋生。
(二)财务分析能力不完善。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改革,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步,就需要对现有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对新产品进行开发。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投资,这就对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财务分析能力还不够完善,有时会产生错误投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部门风险预测力不高。
目前大部分企业中财务部门都处于被领导的位置,这导致财务部门缺少独立性,一些决策与职位等问题也受到管理者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部门只能的发挥。
但是根据一些企业的经营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风险与损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时与收益也成正比,企业要想降低损失达到最高收益,就要具备良好的预测风险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缺少对风险的有效预测与分析,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分配不合理,收益差强人意。
(四)管理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企业很多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当然其中包括财务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那么,在企业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吸引不到高素质管理人才,即使是有能力有思想的管理人才,却没有发挥真才实学的空间。
这就促使,管理方面的水平很难提高。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是实现企业自我监督的手段。
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对市场行情,发展状况的分析,来对企业进行发展方向与目标的设定,从而减小企业的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财务部门是直接接触到企业资金的部门,所以财务管理指定的政策与方案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作用的,这就对企业的自我监督起到的一定的作用。
财务管理对企业实行监督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首先,财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在成本上进行控制,保障资金的正确合理的分配。
这降低了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成本。
这就实现了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金的监督,保障了企业经济的有效利用。
其次,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担负着企业资金收支的重要任务,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资金状况。
所以说财务管理中制定的一些政策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企业合理的使用资金,避免出现大的财务问题,影响企业发展,是企业向良好有序发展的保障。
最后,一个企业有财务部门的良好监督,可以保障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保障企业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现象发发生。
(二)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可以起到监督与指导的作用,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四
摘要:近几年,中国电网企业的步伐加快,发展迅速,电网系统的运行电压等级、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6个跨省规模的大型电网,形成了保证长距离输电的完整电网网架。
文章从电网企业业务范围出发,以投资、财务管理为基点,结合目前电网实际状况,围绕电网企业现有的管理和电网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矛盾,阐述了目前电网企业在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电网公司;投资;经营;成本。
一、电网企业的业务。
电网,全称为电力网,是电力系统中将发电设备与用电设施联系在一起的设备设施的统称。
它处于输送电能与分配传输电能的中间一个环节,而它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变电所、送电线路、配电线路以及配电所,并联结成网。
近几年,中国电网企业的步伐加快,发展迅速,电网系统的运行电压等级、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六个跨省规模的大型电网,形成了保证长距离输电的完整电网网架。
而中国主要的电网企业主要是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电网企业的业务以这两个公司为例,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地区对区域电网进行投资、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同时经营跨区域输变电以及联网工程,进行电力相关的销售业务,兼顾国内外融资及投资的业务,以及外贸、跨国合作、外包工程与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等等。
在电网企业中,经济管理行为决定着实体投资建设,而实体的建设又影响着企业的效益。
两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具有一套合理的经济管理政策,指导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以南方地区为例,在沿海地区,整体面临着供电紧张、缺乏的局面。
有市场需求、内地、西北地区具有相当规模的装机容量,因此,电网企业自身的投资行为不仅限制了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发电企业和市场。
而在北方,近年来内蒙地区发电企业增长迅速,而原有的输配电线路及相关设备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电力输送。
由于输电通道的等级和规模现状,限制了企业的收益。
而各地发电企业的机组也未能全部投产运营,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另外,电网企业的主要成本有:上网电价、线路及设备的投资、输配电过程中的损耗。
作为企业投资,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收益最大化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三个因素中上网电价为不可变成本,在同等输电电压等级的条件下,线路设备投资、损耗和输送距离成正比。
因此科学地管理输配电网络,规划经济、合理的电力资源调度方案非常重要。
具体操作为:一是对电网企业所属区域内负荷中心归类、分析,得出其需求量及增长率。
二是根据市场的分布和需求量,结合发电企业的分布和装机容量,制定短捷、科学的电力供应网络,并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
三是在技术可行、可靠、安全的基础上,根据输电距离采用不同等级电压输送,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和投资的综合成本。
四是对现有陈旧的输、配电线路及设备进行整合、优化,提高输送能力。
另外,电网工程的投资应充分考虑资源消耗对电网将来的影响,快速发展对电网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
企业要进行成本、利润双指标监管。
达产同时,更要对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及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性和快速转变发展方式所产生的困难有足够的预测。
目前电网规划主要以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原则,未能考虑到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全面可靠的综合经济分析,是不合理的。
面对新技术,应对区域内的电网根据市场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合理确定电网的发展速度。
避免过高的标准而产生过高的一次性投入所带来的风险。
第一,财务管理外部环境。
一是电网企业的高效运行需要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支持,而中国的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普遍陈旧落后,需要更新加强。
二是电网企业外部的财务监管力度需要加强,以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
三是国际化和规范化的财会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中国电网企业的财会制度需要与国际接轨。
第二,建立新的财务管理制度。
电网企业是成本集约型及资金密集型企业,其中成本与效益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把加强成本与资金管理放在首位。
完备的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包括了预算、成本,同时也注重资金、资本及风险三大模块。
充分与企业内部各管理机制相配合与协调。
一是建立完备的预算制度。
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要遵循所有收支均有预算的原则,并且有记录和凭证为据。
同时,为了确保预算的准确性,要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而且对预算方案进行定期的跟踪及分析以确保预算的准确性。
同时对预算人员应该进行一定的考核及奖惩制度。
二是建立统一的融资政策。
统一的融资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将资金统筹合理分配,从而避免企业存款或贷款过高的现象。
具体做法是在运营的过程中实行收入支出的集中管理,明确各级层的财务管理权限,贷款时由总部向银行进行贷款,统筹分配,从而降低成本,定期进行资金分析,及时调整,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是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要根据电网企业的类别择优选择,同时要结合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区域,制定合理的价格。
四、电网企业管理的注意事项和发展。
第一,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风险和控制。
电网企业作为以输、配、购和供电为业务的行业,具有风险大、难管理的特点。
其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其中包括市场、财务、技术及其他方面的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指电网企业在购电、供电时,以高成本经营使生产效益降低甚至发生无效益和亏损的情况,其原因是没有形成合理的购买价格,最终导致相关产业受到影响,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要想控制市场风险,就要求,在电网建设之前对地域经济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进行正确的投资,同时与发电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
二是财务风险,指在电网企业经营过程中,由预算、管理等多种因素,造成企业投资收益、贷款偿还以及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科学的财务管理,全面合理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是电网企业成功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技术风险,指的是由于错误或不可行、不成熟、不稳定的技术对企业在输、变、配电的过程里造成的企业运营和利益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电网设计时,应该进行多方案的比较选择,不仅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价,也要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价及其他方面的综合性评价。
四是其他风险,指的是自然灾害及政策等方面的风险。
避免这一风险的方法是,要掌握和了解国家及地区的政策法规,了解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其他因素对电网的影响,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这些方面的风险。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五
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十分频繁,而且有升值,也有贬值,需要全面分析其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确保国际贸易的持续稳定进行。
1人民币升值。
1.1有利影响。
(1)有利于减轻外债压力。人民币汇率上升后,尚未偿还的外债还本付息所需要支付的人民币数量就会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债负担。例如,我国在与美国的贸易中,尚未偿还的外债有30亿美元,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6.35,则需要支付人民币本金190.5亿元。而如果人民币升值,与美元的汇率变为6.22,则需要支付的人民币本金为186.6亿元,数量减少3.9亿元,使得外债负担有所减轻。
(2)优化外贸结构。人民币升值后,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将会有所上升,有限的资金可以购买更多的资源和商品,从而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扩大我国对于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的进口数量,也可以有效抑制初级产品的出口,对我国的外贸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原本10万元可以在国际市场购买8万斤粮食,人民币升值后,变更为10万斤,可以提高进口,缓解我国的粮食压力;同时,原本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会有所降低,从而抑制初级产品的大量出口,优化对外贸易的结构。
(3)推动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长期以来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主要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的消耗大,附加值低,企业仅仅获得少量的加工费用。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苹果生产厂商,依靠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生产苹果手机等产品,缺乏技术性,尽管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会减弱,逐渐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管理效率低的企业,促进企业向着技术创新型和自主品牌型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我国国际贸易有粗放型向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
(4)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人民币汇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购买力上升,从侧面减少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开拓能力,推动我国跨国、跨州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不竭动力,促进我国有资本输入国逐渐向着资本输出国的转变。
1.2不利影响。
(1)产生贸易逆差。人民币升值,可以说是变相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必然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同时,人民币的增值,加大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出口商品的数量和进口产品的数量对比过大,就必然形成贸易逆差,如果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趋势,就会导致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利润风险上升。如果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状态,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不断上升,出口数量锐减,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利润的降低。如果商品出口企业需要自行承担一部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利润成本,在商品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其自身所获得的经济利润,需要背负巨大的利润风险。
(3)影响商品出口企业的业务拓展。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走强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想要获得正常的收益,就必然需要适当提高商品价格,这样可能会损失一定数量的客户资源,造成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如果保持商品的原有价格或降价,同样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的经营困难甚至破产。
(4)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国际贸易中的资本市场上,活跃的因素多为国际游资,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的一大潜在因素。在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监管体系缺乏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升值,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人民币贬值。
2.1有利影响。
人民币贬值会使得外币的购买力提升,有效的外币可以购买更多的本国商品,有利于增加出口;同时,会使得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减少进口,从而增加了贸易顺差,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2不利影响。
首先,人民币的贬值,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引发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其次,人民币贬值无法解决外部需求的放缓问题,虽然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是却无法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只是单纯延迟了企业退出国际市场的时间。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1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转变经营机制,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在当前的国际形式下,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摆脱传统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出口价格,依靠数量获得利润的经验方式,就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创建自主品牌,敢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首先,要努力转变企业观念,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增强其对于汇率风险的重视,提升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快对于外汇市场的建设,制定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相应的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式,对汇率制度的管理措施进行完善,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然后,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营策略,顺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提升自身对于汇率风险的抵抗能力。
3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推行“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可以对国内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进行改善,恢复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国内市场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利用国外的廉价材料和能源,弥补我国能源不足的缺陷,缓解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压力,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我国国际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具有双重性的。相关管理人员和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确保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这几年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整体质量有着明显的提高,这都是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并开始在电力企业中实现应用,给电力企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电力工业作为现代电力能源转换、传输、分配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社会化大工业,它的地位不可替代,拥有着多方面的生产特征。
[1]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因此,电力企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是电力市场供需直接对应型的基础产业,它能很直接的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而在企业内,需要不断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我改革和更新换代,有人说信息产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经济管理方面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因此,让企业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不断深入、不断创新,才能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一、有关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必要认识。
经济管理的是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经济管理者对社会的经济活动或者是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计划、指挥、协调、组织等,换句话说,经济管理即为经济管理者经济活动的管理。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为供给与需求,电力企业对经济管理实际上就是在现有存在的法律法规下,根据社会经济的具体要求、发展状况和企业对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企业内部财务、经济活动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是整个企业组成运行的重要部分,经济管理的概念相对较大,大的框架下,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枝末节。
电力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有其独特性,因为属于能源企业,其收费和交税的优惠是有相关法律的明文规定,国家对电力企业的政策也影响着企业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管理模式,电力企业本身是收到诸多限制,在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
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慢慢的向现代化科技社会转型,信息技术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
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用于获取信息和对信息的加工、表达,一切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涵盖的范围相对广泛,基本上都与计算机相关。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带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它在改变信息交流的方式和途径,跨越时空的障碍实现知识数据的交流,在企业中发挥着作用将越来越强。
因信息技术的可实用性,它运用的方面涵盖量极广,所以,在经济管理方面,也是需要信息技术的使用。
二、信息技术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合理化建议。
(一)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财务问题。
对于电子企业来说,它自身的运营状况与财务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财务管理是作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而存在的,它掌握着企业是否能够高效的运营,这意味着它占有的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部分。
为了能够更好进行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及时快速的进行信息交流,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必不可少的。
把信息技术投入财务管理中,能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更加快速的发现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方便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不断加快,如果电力企业选择不去改变,那么这样电力企业将无法及时跟上时代,可能会被慢慢淘汰出竞争激烈的市场。
(二)有关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化建议。
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涵盖方方面面,不仅仅可以为供电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方便企业内部管理。
为了在经济上维护和保障企业,确保其安全而又完整的运行,电力企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使用信息技术。
首先,企业内部信息交流方面的应用,每个企业内部都拥有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和信息交流,内部信息的有效传递,上级命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快速的传递给下级。
其次,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会计审计方面,还是对各种人员经济方面的管理,都可以有效的提高效率。
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宽了企业的管理渠道,有利于企业的文化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合理的分配人员的任务,同时也还可以对输电运电的进行管理。
但是,这些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有弊,最重要的缺乏创新,墨守成规是不可行的,每一代信息更替都太过频繁,如果停止不前,那么将会很快落后于时代,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明白,发现错误也要及时去修正,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健康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对电力企业经济管理的未来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过于快速,运用在企业经济管理,会便于人们高效工作的同时,会出现诸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都能看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取决于方方面面,不能只靠单一要素。
电力企业在采取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时,需要注意信息技术的规范统一,建立安全的企业经济管理使用平台,保密程序设计应严谨,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身企业的应用,可以确保资金流动的信息大数据的传递。
各种经济报表的制作、汇报,资金投资的信息,应及时传递给上级部门,这样才是对于信息技术充分有效的应用。
近几年来,电力企业在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方面的计算机使用的进展不是很大,以经济管理方面的建设的支出占企业重视度并不是特别高。
信息技术引入电力企业,以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建设就应该引起重视,从管理信息化切入,做到信息共享,有效信息透明化,加强对信息的把握,可以起到有效规避经济风险的作用。
还有就是对数据库的使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数据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信息的采集和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应用,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利用好,才能更加方便对电力企业未来进行经济管理。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电力企业发展的未来不可预测,电力企业要想使经济管理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助力。
对企业资金的流动和周转有一定的了解度,财务管理方面做到有监督有效率,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加快,审计更加高效,提高整个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文化的传播,结合国家政策优惠,提高电力企业在整个经济市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需要创新,需要合理的计算机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完完全全的融入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去。
[2]研发合作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然而,即使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也需要借助外部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完成其创新活动。
因此,研发合作越来越成为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重要途径。
尽管研发合作由合作双方的竞争战略所决定,但是,研发合作伙伴选择、研发合作内容以及研发合作深广度等都是由企业高层管理者确定。
研发决策是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而高管薪酬激励往往决定着高管对研发合作的重视程度,合理有效的高管薪酬激励是研发合作成功实施的内部驱动,对于研发合作的成功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研发合作、高管薪酬激励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对于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文献综述。
研发合作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企业研发合作的目的在于获取企业所不具备的、互补性的知识、能力以及设备等。
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通过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减少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绩效。
周长辉等比较了相似性知识和相异性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从外部组织获取的相似性知识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作用不明显,而差异化、多样化的知识或信息则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七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由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国在金融监管体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二、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金融业的经营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目前,世界各国及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我国政府一直在摸索符合国情的金融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即所谓的“一行三会”)为主的金融业分立监管体制,并建立了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国务院是金融监管的主体,它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金融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的授权下发挥监管的职能,发挥着核心作用。10月,经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为履行其央行职责所必要的金融监管权力。至此,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目前,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并依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银行业监管法的规定实施具体的金融监管。从体制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应属于“一元多头”,即金融监管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设立的金融主管机关和相关机关分别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即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分别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在这种分业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全国金融业的最高主管机关,它不仅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还要从宏观上对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予以指导,以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作为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对全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统一监管。同时,我国法律还规定有有金融业的自律监管和社会监管作为辅助监管。自律监管包括金融机构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社会监管主要是指中介机构的监管。
三、现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的协调性不够。
监管协调性差是分业监管体制的固有弊端,加之我国特有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导致三家监管部门之间以及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等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大,效果差。这些部门均为独立的正部级单位,自成系统,各司其职,条块分割,易形成部门利益,造成监管真空和磨擦,给跨业违规以可乘之机。此外,当发现问题时,由谁牵头,由谁做出最终决定等,都有一定难度。随着金融创新和综合经营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严重影响监管效率的提高。
(二)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
(三)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连续和系统性的监管。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是行政监管,并且在具体的运作中大多数是一次性的、分散的和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往往是忙于事后救火。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结合效率不高。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建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信息库和信息网络,缺乏金融监管体系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系统,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审计等社会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市场约束力薄弱,金融监管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四)金融业开放缺乏整体战略,单纯的分业监管无法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首先,我国实行“一行三会”模式下的分业监管体制,在该体制下,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为主,与其他一些监管部门如主要管理国债市场的财政部、管理企业债券市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外汇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一起.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共同实现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在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尚未完全有效建立,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同配合仍需加强的情况下,行业监管区隔和多头监管的并存,往往导致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的难以避免,在金融混业经营环境中尤其如此。其次,在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国内金融机构的自律监管作用相对薄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内控机制难以形成,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未能转化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从而使金融监管部门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提高了金融监管成本,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八
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利用外资,我国将形成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发展慢,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仅有29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5%,之后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约45%的速度增长,到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1078.4亿美元,是2003年的37.2倍,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之比为1∶0.92,基本呈现进出持平格局。这一比例虽然低于发达国家1∶1.4,但已经高于发展中国家1∶0.5的平均水平,可见近年来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显著,我国也由此首次跻身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2014年对外投资约12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水平,未来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今后将向着对外开放的“大进大出”格局转变,这将意味着我国今后应继续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更大程度上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之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作用,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实践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还可以带动推进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目前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也在不断显现。具体而言,其主要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经济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增加而形成经济增长效应。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影响。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就是直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投资主体的技术水平,形成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三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延长产业生命周期,一方面获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腾出发展新产业的空间,促进新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四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促进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规避贸易壁垒,使企业更方便的进行产品出口贸易,带来正的出口贸易效应。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会不断发挥其加快经济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扩大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因此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要想使我国经济更广泛深入融入世界经济,最大程度的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获取更高的国际地位,就必须积极推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推进“走出去”进程,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到底对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程度如何,近年来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跟踪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提高“走出去”的质量,为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研究状况。
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主要还是从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状况进行跟踪分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持肯定态度,比如国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同时增加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双赢的投资行为。因为发达国家向高度工业化国家迈进时期,对外直接投资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品过剩提供进一步获取高额利益的途径,并且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旺盛的投资供需形成了当时的双赢发展态势。而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探讨,是伴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开始被跟踪研究的。国内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了我国国内经济的产出增长。由于我国区域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各区域对外投资的效应也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认为我国东、中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同时东、西部地区的gdp增长差异也由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引起。可见从不同层面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具有互相促进关系,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能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但这种增长效应由于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较小而处于较低水平。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效应、资本积累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三个方面。肖怡楠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平衡国际收支上,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加快资金流出,从而适当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吴建军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但也有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给投资国带来的增长效应不明显,表现为对外投资不是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并且从短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gdp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长期则呈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可见,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但是影响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对外投资流向主要是资源类行业,可能对我国当期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时滞。所以,持续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研究。
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通过衡量生产率的变动,体现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另一方面是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分析。从对生产率影响看,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生产率的提升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资本存量较高的东部地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果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但也有认为这种促进作用小于国内研发资金存量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所以,自主研发才是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还有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的观点。从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看,研究普遍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正的影响作用。白洁实证检验了1985年到2006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我国r&d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表征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研发投入作用不显著。也有学者加入技术吸收能力与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溢出等指标,得出2003-2010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并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创新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但是持续对外投资会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及技术溢价。多数成果也论证了对外直接投资正技术溢出效应,而持不同观点的认为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还较小,产业和地区分布不够均衡,导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可见,学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没有考虑到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提升母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在验证逆向溢出效应存在性时,忽略了之后效应。而且,多数实证研究忽视了技术吸收能力的作用,而吸收能力对于能否消化吸收外来技术至关重要。因此,继续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获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调整效应也存在观点不同的研究,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调整效应的验证,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能明显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并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变化,仅与第二产业有正相关性。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宏观绩效分析,发现2009年以来的对外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主要是由于2009年以后我国自身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多数文献的实证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升级效应,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优化效应影响会不断增加。有的研究从分产业角度研究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升级效应,但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实证结果有差异,也有认为我国第二、第三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第一产业与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但普遍认为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可见,实证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有影响,但其影响大小、方向(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有不同。多数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存在,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不佳,影响了对实证分析产业升级效果的全面认识。相信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规范,逐渐引入长期和短期影响,会使研究结果更客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研究观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作用、互补作用,或同时存在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也有认为不存在替代作用和互补作用,可见其研究结果的不确定。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替代效应的最早始于蒙代尔,认为资本越自由流动,替代国际贸易的作用就越明显。随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延伸拓展,并不断进行论证。实践检验表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则相对较小。进一步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大小决定其贸易替代的影响作用程度。比如,项本武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但对外直接投资对从东道国的进口也形成了替代效应。也有从长期关系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初级产品出口和制成品进口产生替代,对初级产品进口和制成品出口产生补充。可见,在研究替代效应上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多数观点认为在短期内存在替代效应,但长期则是互补效应,或者局部是替代效应,但整体不是替代效应。总之,得出具有替代效应的研究成果不多。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贸易互补效应的分析认为,多数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的作用。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出口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对外投资和贸易在发展中国家为互补关系,在工业化国家则不明显。大量的实证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通过不同的计量模型得出的相似结论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对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也有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尽管对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效应,但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处于较低阶段,这种刺激效应还较为有限。而柴庆春引入时间因素后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在短期和长期中的表现不同,短期内直接投资的流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可见,目前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效应有着相似的研究结果。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多数认为互补效应处于主要地位,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起到创造作用,对进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周昕通过引力模型对投资与贸易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既存在互补关系也存在替代关系,并且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非常明显。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均表现明显的互补关系。也有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都不明显。显然是否存在贸易效应与对外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实际上到2010年之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大幅增长,今后对外投资的贸易效应会日益显著。可见,以后的研究会以更长远、更全面、更系统的视角探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成果不多而且观点各异。有的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存在替代关系,并且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较明显,但同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行业的就业,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就业结构。与此相反,也有认为总体上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刺激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对就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果较小。比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就业效应不明显,但增加了我国建筑业的就业岗位。从对外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影响程度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效应程度较小,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会提高相应的影响程度。也有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我国对外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表现出在当期对外投资会减少就业,从长期看对外投资与就业表现出长期正相关,有利于增加就业。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仍然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判研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条件和作用,很少看到以我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跟踪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具有丰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总体来看,从不同层面跟踪体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为我国继续推行“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但由于分析框架的差异,选取的数据、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论证角度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性。所以,应不断跟踪关注科学分析研究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效应。虽然目前的研究经历了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未系统梳理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作用的形成机理,使现有研究成果在实证其经济效应时所选用指标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使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二是需要进一步对不同层面定性分析和梳理对外投资效应存在的现实性和影响因素;三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投资规模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所以强调在今后加快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预计其形成的影响效应将不断提高。如何更加系统、全面、客观考察和判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作用,以得到更客观、更有价值的结论是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在。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九
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半成品、商品及周转材料等;企业代销、代管、代修、受托加工的存货,虽不归企业所有,也应纳入企业存货管理范畴。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存货业务特征和管理模式;即使同一企业,不同类型存货的业务流程和管控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企业建立和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针对业务流程中主要风险点和关键环节,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下列图1、图2分别列示了生产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流转的程序。
一般生产企业的存货业务流程可分为取得、验收、仓储保管、生产加工、盘点处置等四个阶段,历经取得存货、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原料加工、装配包装、盘点清查、销售处置等主要环节。具体到某个特定生产企业,存货业务流程可能较为复杂,不仅涉及上述所有环节,甚至有更多、更细的流程,且存货在企业内部要经历多次循环。比如,原材料要经历验收入库、领用加工,形成半成品后又入库保存或现场保管、领用半成品继续加工,加工完成为产成品后再入库保存,直至发出销售等过程。也有部分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较为简单,其存货业务流程可能只涉及上述阶段中的某几个环节。
作为商品流通企业的批发商的存货,通常经过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和销售发出等主要环节;零售商从生产企业或批发商(经销商)那里取得商品,经验收后入库保管或者直接放置在经营场所对外销售。比如,仓储式超市货架里摆放的商品就是超市的存货,商品仓储与销售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概括地讲,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存货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清查、销售处置等是其共有的环节。以下对这些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加以阐述。
(一)取得存货。
存货的取得有诸如外购、委托加工或自行生产等多种方式,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生产经营计划和市场因素等综合考虑,本着成本效益原则,确定不同类型的存货取得方式。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预算编制不科学、采购计划不合理,可能导致存货积压或短缺。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存货管理实务中,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考虑到存货取得的风险管控措施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和采购环节,将由相关的预算和采购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加以规范。
(二)验收入库。
不论是外购原材料或商品,还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都必须经过验收(质检)环节,以保证存货的'数量和质量符合合同等有关规定或产品质量要求。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程序不规范、标准不明确,可能导致数量克扣、以次充好、账实不符。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重视存货验收工作,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外购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
2.自制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产品质量,通过检验合格的半成品、产成品才能办理入库手续,不合格品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报告处理。
3.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存货来源、质量状况、实际价值是否符合有关合同或协议的约定。
经验收合格的存货进入入库或销售环节。仓储部门对于入库的存货,应根据入库单的内容对存货的数量、质量、品种等进行检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入库;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办理退换货等相关事宜。入库记录要真实、完整,定期与财会等相关部门核对,不得擅自修改。
(三)仓储保管。
一般而言,生产企业为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需要对存货进行仓储保管;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从购入到销往客户之间也存在仓储保管环节。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仓储保管方法不适当、监管不严密,可能导致损坏变质、价值贬损、资源浪费。
主要管控措施:
1.存货在不同仓库之间流动时,应当办理出入库手续。
2.存货仓储期间要按照仓储物资所要求的储存条件妥善贮存,做好防火、防洪、防盗、防潮、防病虫害、防变质等保管工作,不同批次、型号和用途的产品要分类存放。生产现场的在加工原料、周转材料、半成品等要按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摆放,同时防止浪费、被盗和流失。
3.对代管、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应单独存放和记录,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
4.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存货的保险投保,保证存货安全,合理降低存货意外损失风险。
5.仓储部门应对库存物料和产品进行每日巡查和定期抽检,详细记录库存情况;发现毁损、存在跌价迹象的,应及时与生产、采购、财务等相关部门沟通。对于进入仓库的人员应办理进出登记手续,未经授权人员不得接触存货。
(四)领用发出。
生产企业、生产部门领用原材料、辅料、燃料和零部件等用于生产加工;仓储部门根据销售部门开出的发货单向经销商或用户发出产成品;商品流通领域的批发商根据合同或订货单等向下游经销商或零售商发出商品;消费者凭交款凭证等从零售商处取走商品等,都涉及存货领用发出问题。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领用发出审核不严格、手续不完备,可能导致货物流失。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确定适用的存货发出管理模式,制定严格的存货准出制度,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健全存货出库手续,加强存货领用记录。通常情况下,对于一般的生产企业,仓储部门应核对经过审核的领料单或发货通知单的内容,做到单据齐全,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准确;符合条件的准予领用或发出,并与领用人当面核对、点清交付。在商场超市等商品流通企业,在存货销售发出环节应侧重于防止商品失窃、随时整理弃置商品、每日核对销售记录和库存记录等。无论是何种企业,对于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均应当实行特别授权;仓储部门应当根据经审批的销售(出库)通知单发出货物。
(五)盘点清查。
存货盘点清查一方面要核对实物的数量,看其是否与相关记录相符、是否账实相符;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实物的质量,看其是否有明显的损坏。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盘点清查制度不完善、计划不可行,可能导致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查清存货真实状况。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工作规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盘点方法等相关内容,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盘点清查时,应拟定详细的盘点计划,合理安排相关人员,使用科学的盘点方法,保持盘点记录的完整,以保证盘点的真实性、有效性。盘点清查结果要及时编制盘点表,形成书面报告,包括盘点人员、时间、地点、实际所盘点存货名称、品种、数量、存放情况以及盘点过程中发现的账实不符情况等内容。对盘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按照规定权限报经批准后处理。多部门人员共同盘点,应当充分体现相互制衡,严格按照盘点计划,认真记录盘点情况。此外,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开展全面的存货盘点清查,及时发现存货减值迹象,将盘点清查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六)存货处置。
存货销售处置是存货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节,包括商品和产成品的正常对外销售以及存货因变质、毁损等进行的处置。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存货报废处置责任不明确、审批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及时、充分了解存货的存储状态,对于存货变质、毁损、报废或流失的处理要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及时合理。
上一篇:工作作风制度下一篇:没有了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十
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占用着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如何进行存货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笔者首先分析了存货的特点,然后指出在钢铁生产企业中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即受传统存货思想制约,导致存货占用大量资金;国内消费不足,存货贬值;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最后,笔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即合理控制企业存货对于资金的占用;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发挥行业组织市场调节机制功能。
1、存货概述。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持有待售的半成品或成品,或者以销售为目的的在产品和为了进行产品生产而在生产过程或者劳务过程中将被耗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从会计核算的意义上来讲,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在生产型的企业中,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尤其大。要确定某物资是否属于企业的存货,则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
存货占用着大量资金,如果经营不善,一方面存货会消耗大量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存货本身在不断的贬值,造成企业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使得企业陷入困境。如何进行存货管理,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管理的难题。首先,市场瞬息万变,如果销售部门的预测性降低,库存就容易膨胀,其次,生产部门为了企业不因缺乏原材料而停产,往往制定较高的生产计划,导致存货风险增加。如何在生产和销售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使得企业的生产既能够满足销售的需要,又不占用过多的资金,是企业提升存货管理水平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1受传统存货思想制约,导致存货占用大量资金。
就我国的钢铁生产企业而言,按企业的性质分类,都属于大型国企,虽然国企普遍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管理方式仍然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影响很深,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企业不需考虑市场,只负责生产,为了防止难为无米之炊,企业大量囤积原材料。而在市场经济中,钢铁生产企业也没有深入的进行市场调查,往往根据生产经验和管理习惯来制定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进行大量的原材料采购并生产商品。虽然钢铁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必需品,但是过度的生产也背离了市场真正的需求,往往造成产品的积压,产品不能销售,一方面占用库存,消耗存储费用,另一方面产品不能销售,无法变现,企业的`现金流受到严重影响,资金紧张,使企业陷入困境。
2、2国内消费不足,存货贬值。
受传统存货管理思想的制约,我国的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度生产的倾向。钢铁是建设的必需品,受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影响较大。如果当地建设项目增多,对钢铁的需求量大,基本不存在积压的问题,但是如果建设项目的数量减少,而钢铁生产又无法随之进行变化,则面临库存积压的风险,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如碰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市场必然无法消化过多的钢铁产品,钢铁生产企业不得不面临着停工停产的威胁,产品不销售不但无法带利润,而且企业还要承受存储费用的上涨,经济形势不景气,钢铁产品随时面临着市场价格下跌、存货贬值的风险,即使产品销售,也可能造成企业亏损。
2、3企业间缺乏信息共享。
钢铁生产是一个连续的供应链,钢铁生产企业负责销售的同时也要与大量的下游企业打交道,而企业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甚至是认为设置信息障碍已经给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各个环节之间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沟通不畅,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及市场运作等影响因素外,某个企业努力降低企业库存量,实际上只是解决了一个企业的问题,只是把库存的压力从一个环节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环节。要真正解决钢铁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就必须从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入手,建立上下游企业间良好的沟通渠道,优化行业的库存管理。
存货占用着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要保证企业有充裕的现金流,就必须合理控制存货对于企业资金的占用,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钢铁生产企业要建立集中的物资管理体制,企业的采购资金要统一进行集中管理,对钢铁生产消耗的材料要进行定额管理,对于非生产用料要按照预算实行管理,合理控制计划外项目用料。
其次,要加强审计工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采购,在采购之前必须要填写用料申请单,通过审查后生成采购单,采购部门再进行采购。审查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检查企业当年度的生产计划,该采购是否超额;二是把申请单与上年同期情况进行对照,是否存在超额生产的可能;三是与市场调研材料进行比对,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材料的订购量。
再次,要不断发掘物资管理能力,如果生产中不需要的物质及时找厂家联系退货,而对于稀缺资源的储备,则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确保资源的稳步供应。
要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市场风险培训,摆脱传统的库存管理思想的束缚,在国企进行市场化改革,参与市场竞争的今天,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企业要普及风险知识,举办风险培训活动,特别要加强高层和中层的市场风险意识。
3、3发挥行业组织市场调节机制功能。
在企业间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发挥行业组织市场调节机制功能,避免行业性的出现钢铁生产过剩的问题。行业组织要站在整个市场统一的高度,整合各种行业和市场信息,为钢铁生产企业提供行业产品和生产能力等信息,为企业生产提供指导和协调,避免库存积压的问题。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十一
搞革新新年新气象求完美美业美蓝图。
认认真真工作丰丰满满结果辛辛苦苦赚钱平平安安过年。
瑞雪铺煤城春雷阵阵祝模范寒梅映矿井捷报频频传喜音。
龙煤贺龙年再描如画开拓景鹤矿馈鹤岗续谱如歌掘进篇。
兔回广寒报矿工平安美满龙腾盛世舞煤业发展和谐。
喜报方传庆功美酒香飘万里春风又至创业宏图福溢八方。
鹊唱枝头春又归锦途再望龙腾煤海福齐至祥瑞频来。
旧岁除井区一派向荣美景佳节至矿工万般甜蜜幸福。
采向山林夸富足取来木石得精华。
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气化云烟,顿添春意雪中送炭,足感盛情。
运黑藕上门,为千家送暖有乌金遍地,供百业所需。
拔灰燃不尽,用作火食家家旺。
送雪感无穷,便是财源日日来。
产销对路处处汇来定款。
质量优先频频推出名牌。
钢水奔流化作千程喜报。
油河翻滚谱成万首凯歌。
攻技术难关为神州创业。
创名牌产品给华夏争光。
守信誉经营财源通四海。
保优良生产商品达三江。
爱厂如家钻研技术争奉献。
以勤为乐振奋精神唱战歌。
按社会需求生产供销通畅。
取众人之智治厂事业兴隆。
产销对路多产多销多积累。
质量达标保质保量保安全。
责任重于泰山科学决策以人为本。
幸福赖以安全遵章守纪向你致敬。
横批:安全为天。
瑞雪兆丰年家家畅饮幸福酒。
东风引紫气户户欢唱平安歌。
横批:锦上添花。
真抓实抓抓安全年年安全。
联保互保保平安岁岁平安。
横批:贵在坚持。
铁面制度创铁面无私严管理。
安全道德谱安全文化新篇章。
横批:继往开来。
安全生产安全效益双丰收。
环境保护环境健康两和谐。
横批:锦绣前程。
安全文化培育优秀道德员工。
严细管理打造本质安全矿井。
横批:以人为本。
全员培训普及安全知识。
自主管理提升创新能力。
横批:科教兴国。
张灯结彩喜庆安全年。
和谐矿山笑迎锦绣春。
横批:大展宏图。
沃野披锦绣。
煤海送春风。
横批:万象更新。
披荆斩棘开一路荒野。
翻泥踏浪拓满园春色。
横批:气贯斗牛。
春为一岁首。
煤占百业先。
横批:四季如春。
沉睡万年木石聚精华。
兴隆百业能源赖煤炭。
横批:雪中送炭。
太平喜讯传万户。
安全春风绽百花。
横批:普天同庆。
安全矿井春常在。
幸福人家庆有余。
横批:岁岁平安。
第一联:
反“三违”惠及家家户户;查隐患确保平平安安。
第二联:
原煤一吨,万遍安全诀;春色十分,满门幸福人。
第三联:
煤乡焕彩常富庶;岁月流金永平安。
第四联:
珍惜生命,科学决策民作本;关爱矿工,周密运筹法为天。
第五联:
煤海弄潮,须思生命诚可贵;警钟入耳,牢记安全首当先。
第六联:
煤海情深,效益与安全并重;矿山春满,乌金共日月争辉。
责任重于泰山科学决策以人为本。
幸福赖以安全遵章守纪向你致敬。
横批:安全为天。
瑞雪兆丰年家家畅饮幸福酒。
东风引紫气户户欢唱平安歌。
横批:锦上添花。
真抓实抓抓安全年年安全。
联保互保保平安岁岁平安。
横批:贵在坚持。
玉兔回宫添瑞气。
金龙出海降祥云。
兔送春光添百福。
龙迎秀色纳千祺。
倍惜良辰抒壮志。
常怀夙愿绘宏图。
永沐春风千里绿。
丰收岁月万花红。
大展宏图歌盛世。
喜迎瑞气赞华年。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十二
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众多,但一直以来资金问题最为突出.尤其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货币政策处于适度紧缩状态,这对中小企业获取外源融资更是增加了困难.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这几年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对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不可轻视.笔者认为,影响中小企业取得外源融资难的障碍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为:。
作者:党亚娥作者单位: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刊名:市场研究英文刊名:marketing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f8关键词: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十三
存货是企业生产和销售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重要资源,更是工业企业维持供、产、销的关键。目前,就我国多数工业企业而言,存货资金占流动资产的40%左右。由于存货在工业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存货管理更应该得到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存货作为工业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所有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但是,在众多的工业企业中,存货管理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存货分类较混乱,管理方法死板,内部控制混乱,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等。
存货管理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供产销集合,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帮助企业库存管理人员对存货进行详尽、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并且能够加强会计人员对存货的核算管理,从而实现降低库存、减少存货对流动资金的占用额,避免存货积压或短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对工业企业而言,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一般情况下,存货占制造业企业流动资产的40%左右。其管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重视存货管理。企业可以通过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本企业存货管理的方法,以降低存货对流动资产的占用额,从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采购环节疏于管控。
存货采购是存货管理首要环节,制造业企业只重视存货的采购价格,并没有注重整个采购环节,导致存货的采购比较混乱。在采购计划上,制造业企业采购计划的内容过于简单,只设有项目号、材料名称、规格、单位、计划采购量、金额等项目。采购员只需根据车间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的计划表即可购买,管理权下放,造成了采购环节的混乱。在采购的实施过程中,制造业企业一直与固定的供应商长期合作,对材料的价格、质量缺乏了解和对比。在采购后缺乏评估,没有分析进货量的合理性。
(二)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及时。
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部门与财务部信息沟通不及时,库存管理部门在月末时将材料的入库信息、领用信息、盘存信息和产成品的库存情况反馈给财务部,在月初或月中时未对入库情况和领用情况与财务部进行信息沟通。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造成一段时间内账实不符,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影响到制造业企业管理层对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做出准确决策。
(三)缺乏存货期末计量。
按会计核算的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制造业企业在存货的核算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存货的期末计量。财务部为了会计核算的简便,同时也未对存货的期末计量引起重视,所以在日常的账务处理中忽略了存货的期末计量。在的金融危机后,原材料的市场价格降低,以前年度剩余的库存量会随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减值损失。由于存货存在跌价准备的可能,如制造业企业不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就会出现虚增资产的现象。
(四)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对存货管理人员的调查访谈中,管理人员将存货管理视为防盗和保证充足的生产材料,而忽视了存货的存储成本、最优订货量、最佳投产量,说明存货管理人员的意识较薄弱。无形中阻碍企业发展,让许多问题不能从根源上发现并解决,在总成本不断增长的同时还浑然不知,企业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一)加强采购环节的管控。
1.完善采购计划内容。
制造业企业应该完善采购计划表,在制造业企业现有的采购计划内容上应该补充计划的数量及金额、实际购进的数量及金额、现有库存量、订货时间、计划到货的时间、材料供应商联系电话、收货人签章并核实材料等信息,便于落实采购责任。
2.落实采购责任。
制造业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计划部,计划部应充分了解制造业企业对各项存货的需求量,结合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库存管理部的信息在年初对各项存货的需求量做好预算工作。在采购前要结合实际库存量和年需求量,按照库存成本最小的原则来确定科学合理的采购量和采购次数,待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批准才可由采购部按计划进行采购。
3.优化采购过程。
制造业企业在采购中不应只和固定供应商合作,应该扩大供应商范围,了解市场情况,进行比价优选,做出更有利的采购决策。制造业企业计划部人员要对存货信息进行分析,将生产领用及库存情况及时向管理层反映,避免因为存货管理人员对存货信息掌握不够或不及时而导致存货积压。
(二)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制造业企业的库存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与财务部进行信息沟通。首先,库存管理部门应当在材料入库环节、领用环节、盘存环节和产成品的出库入库环节做好详细的记录,并及时登记电子台账,做到日清月结。库存管理部门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财务部,并非只将上报时间限定在月末。其次,库存管理部门应将存货的相关台账通过计算机进行共享,让财务部及时了解到存货的动态情况,实现对存货信息的跟踪分析。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部门只有及时登记与上报存货信息、共享信息才有利于加强部门间沟通,提高财务部核算的准确性,继而保证企业存货的账实相符,管理效率的提高。再次,制造业企业可使用适合小型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软件,使得库存管理部、财务部、销售部、计划部、生产部之间存货信息共享,加强部门间信息沟通。
制造业企业财务部应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制造业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方法进行期末计量。
制造业企业会计人员应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可将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以将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冲减至零为限,做与上述相反的分录即可。
(四)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1.调整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层的岗位结构,增设计划部对企业的采购、生产等做好详细计划。管理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果,制造业企业应在存货管理岗位上配备相对专业、学历较高且有较多管理经验的人员。
2.制造业企业应该经常组织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员工对存货管理知识的学习,帮助管理层更新知识库。丰富员工工作经验,培养专业化存货管理人才,从而不断提升存货管理的工作质量。同时定期召开企业会议,将存货管理的知识、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及存货管理的意识传达给其他职工,便于日后开展存货管理工作。
3.组织制造业企业管理层到其他优秀企业进行参观、了解、学习,并借鉴其他企业好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的问题和管理现状做到取长补短。
4.将存货管理与相应奖惩制度相结合,或者通过绩效考核来提高制造业企业员工的存货管理意识。
四、结语。
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其管理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存货管理得好,则能够降低企业的总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正常有序的经营和发展。如果管理得不够好,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造成管理资源浪费,阻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制造业企业的存货管理进行分析,说明制造业企业存在原材料存货分类不规范、采购环节疏于管控、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采购环节的管控、加强部门间沟通、加强存货的期末计量、提升管理人员素质等针对性措施,为制造业企业不断改善存货管理和提高存货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高铁企业经济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存货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关注。良好的企业存货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我国企业的存货管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存货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存货的管理意识不强、存货管理方式不科学、存货的核算方式不合理、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关键词:存货;存货的核算;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资等。随着企业生产过程的进行,有的存货被耗用后形成了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等;有的存货被销售后形成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成本;有的存货以营业费用的形式被耗用;有的存货仍以原有形态存在。因此,其管理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资产运作效率以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降低存货成本,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对企业存货进行有效的管理。
现代企业存货管理意识薄弱,多数企业普遍重视资金管理而忽略企业资产管理,所以存货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常被忽视。企业管理人员在考虑资产时,主要考虑的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忽视了存货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只看重企业的收入总额,不考虑企业负担的成本。事实上,那些高成本的存货在相同条件下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同时不当的保管造成的存货损失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小的经济负担。
1.2存货的采购环节。
采购部门没有制定好完善的采购计划,单纯地依照以往的采购经验进行采购,忽略了企业当时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客观的市场环境因素。采购过多时造成了企业存货的积压,导致资金的占用,资金的流通不畅。采购不足时,供应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采购供应商的选择不合理,或者是采购人员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明知道该供应商的产品存在问题也执意进行采购,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工作。另外,采购人员不了解市场的行情,采购价格过高,提高了生产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在我国只有一部分健全的企业能实现会计电算化,大部分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手段滞后,仅仅通过手工记账来完成对存货的记录,存货管理信息缺乏共享,现代化程度、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传递慢,利用效率低。另外手工方式下存货记录的材料容易发生丢失和毁损,不便于长久的保存。在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存货的种类繁多,相应的明细科目比较多,记录存货的情况也产生了很大的工作量,如果不采用电算化的方式,加大了人员工作的负担,提高了人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同时,也会影响存货核算正确性、及时性,从而引起账面核算数据和实际存货数量不相符的现象,这给企业会带来极大的潜在性损失。
1.4存货的核算方式不合理。
存货的种类不同其入账价值核算的方式也不同。不同种类的存货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进行存货入账价值的计算,不应当记录在存货入账价值范围内的项目应该排除在外,应当记录在内的部分也不能减少,导致存货的成本降低。错误的核算影响了真实存货的价值的核算与计量。实际成本核算可分为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不同的方式存货的发出的成本各不相同,采用不适当的方式会影响成本的计算,最终导致企业利润计算的不准确。
1.5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存货重要的手段,与存货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环节,包括采购、验收入库、仓储、加工、运输等方面。因为存货项目与企业供产销等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很多企业设置了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实施的力度根本不够,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此外,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认为它仅仅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小部分,导致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提高企业存货管理意识不仅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所有员工的要求。管理人者应谨慎的聘用有相关经验的,细心尽职,诚实守信的员工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对于那些在工作中未能尽职尽责,因玩忽职守为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人员给予批评或处罚;对企业职工发生的监守自盗行为追究其相关的责任。另外,加强对职工的培训,规范存货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提高这些岗位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存货采购要规范。
企业管理人员在采购之前应当充分了解市场供求情况,掌握物料消耗规律,并同时建立采购申请和授权批准制度。企业需求部门应根据实际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需求计划和发展目标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库存及在途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内容具体包括采购物料、采购数量需求、日期等内容。采购部门应当依据采购计划而不应该直接根据以往的采购经验或仅依照自己的判断进行采购。采购数量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数量过多引起存货的积压,不宜长久保存的存货还容易引起存货的毁损,造成成本的提高;数量不足时,供应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采购过程中,要选择信誉良好合适的供应商,确保收到的存货有质量保证,不能贪图成本的低廉而影响产品的质量。否则不仅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更会给企业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网络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同时在生产经营方面电脑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替代了手工。企业应当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存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财务软件,推行电算化管理,并设置相应的电算化岗位。
2.4准确进行存货的核算。
科学计算存货的入账价值,对与存货成本无关的费用不应该计入存货的成本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需要,合理的选择核算方式。对于发生减值的存货,及时的进行存货跌价准备,杜绝企业不及时处理报废、质次价高、长期积压的导致少提存货跌价准备,虚增利润的现象发生。同时杜绝企业利用材料成本差异调节利润,随意结转。
完善好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企业存货的收、发、存与供、产、销紧密的紧合起来。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存货采购环节,使用购货单是一项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存货验收环节,收到的货物都已得到记录。企业应当设置独立的部门负责验收货物,该部门具有验收存货实物、确定存货数量、编制验收报告、将验收报告传送至会计核算部门以及运送货物至仓库等一系列职能。存货仓储环节,存货实物的接触必须得到管理层的指示与批准。企业应当采取措施,使用适当的存储设施,使存货避免意外毁损,盗窃或者破坏。存货领用环节,存货的领用应得到批准和记录,存货的领用应使用存货领用单。存货加工(生产)环节,所有的生产过程作出适当的记录。在生产报告中,应当对产品质量缺陷和零件使用及报废情况及时作出说明。总之,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控制的能力及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是有效增加现代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企业在竞争中日益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
3结语。
总之,存货作为企业资产的要组成部分,存货的管理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良好的存货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只有把握好存货的管理,才能使企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2]许娟.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2).
[3]秦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世界,2014,(9).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1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