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总结要有逻辑性,排列有条理,方便读者理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一
首先是自由扩大化带来的管理松懈。民办院校提倡自由式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老师们不得压抑学生们的想法。问题就这样诞生了。政策宽松,要宽松到什么地步?课堂自由,老师要怎么控制课堂纪律?更为棘手的是,这些民办院校招生没有国立学校那么有知名度,成绩高的学生不是很多。这些学生的自制力本身就不太高,如果再不严格管理,就会出现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生活状态散漫,甚至荒废学业的现象。太严格又会束缚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当今民办学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管理部门各级之间的不协调,对学生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没有系统的方案。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们在执行老师任务时混乱分心,对老师而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这不仅是民办院校的观念问题,更是教育与管理的`不合理。要想民办院校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改变这种面貌刻不容缓。第三,民办院校有着高学费的传统。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作为民办机构,本身就不如国家机构有福利,他们是真正靠升学指标在招生。而且,他们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富家子弟。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本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加正规的教育,同时少受些苦。但是将这样一批富二代放到一起,难免就会产生攀比现象,拉帮结派更是严重。时间久了,老师们对这些二世祖也无能为力。这样一来,民办院校当时创建时候的办学目标就形同虚设,缺少了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了一批贪图享乐,生活糜烂的孩子。面对在家长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民办院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制度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创新管理机制的对策。
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管理机制。首先,我们要采用民主化管理模式,将教育部门与管理部门紧密结合,不能让管理脱离教育,教育也要时时刻刻服从管理。以往的模式就是一家独大,统一指挥其他各个部门,这样的决策很容易脱离教育实际。改革之后我们要把需要制定的计划或者统筹的方案摆到桌面上来。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保证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合理性。其次,我们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加大平时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以学分制计量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平时表现的成绩。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他们个人高素质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我们要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要引进高科技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课上讨论、互相提问、个人讲座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我国民办院校起步较晚,虽然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使得民办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得不说,近年来民办院校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到大众关注的程度就在逐年的上升,所以那些以往可以忽略甚至影响不了大局的教育管理问题就被无限的扩大化。要想我国的民办院校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二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03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年09期。
[6]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三
(一)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相比,开展主题教育部的优势明显:1.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强。主题教育每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类问题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主题教育的时效性强。主题教育不局限在重要纪念日前后组织,也可以按需要随时举办,达到及时有效教育的效果。3.主题教育的互动性强。主题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摆脱以往的灌输式说教模式束缚,有利于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4.主题教育的形式多样。主题教育适用于各种规模、各种条件、各种时段,并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的界限,谋求更广的覆盖面。由于主题教育的这些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快节奏、期望展示自我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
(二)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性爱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性爱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四、结语。
大学生思政工作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将思政工作主动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增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四
创新教育在教育界大力提倡、推广实验的同时,管理也要及时跟上,我认为可考虑以下二个方面,愿她能为创新教育添砖加瓦:。
1.自我管理。
要明白打分是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一种评价,而不应带有功利性;学生优良的、奖励表扬;非优良的、鼓励鞭策。
1.1分层评语打分制。
某一学生的成绩(期中或期末)分为两个方面:1).老师把该生平时成绩与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作为基础分(占学生成绩的50%).2)学生互相评分合计取平均分为浮动分;基础分加上浮动分就是该生的成绩(定量成绩)。对每一个学生的评语不少于八十字(定性成绩);定量与定性成绩作为一个统一体为学生真实成绩。学生互相评分可以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向上等,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感受集体的温暖。当然,更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定性成绩的形成,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及平时表现中多观察了解、才能写好评语,在一定程度上做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形成的成绩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又能促使教师认真工作。让学生参与评分,満足其平等权利;增进相互间团结和友谊,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主动学习、积极合作。督促检查重点在学生互相评分,检查教师是否认真指导;互相评分标准可以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接合本校具体情况增加内涵。
1.2电信制。
当前生活节凑快,以往的家访弊端.各种不便已显露出来,不利于家校相互沟通,电话与家长联系汇报,快捷、方便;不定期写信汇报学生在校的行为给家长,则详细周密;既可指出学生在校的情况,又可建议家长怎样配合默契引导;目前,应该以电信联系家长为主,家访为辅施实。这些行为可上升为制度.规定,利于执行施实,并且运作成本低;当然用发电邮更快捷,但相对成本高。没有上升为制度、规定,就不利于执行施实,易半途夭折。
1.3调节内部磨擦,建立事件留言制度。
每一件事的决策,不同的人,观点总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越大,事件执行起来就越难务实!留言制度可最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领导与职工不签名对话,领导留言用绿纸,职工留言用红纸,每一件事会议后,决策前,可以同时留言也可以不同时留言,都放于同一位置,方便同事之间交换对某事的不同风见解;利于解疑,缓解人际关系紧张与隔阂.及时调整策略方法,集思广益,又避免面对面难堪。
日常事务照样可以这样执行。
2.社会化辅助。
2.1家长会辅助参与。
家长会,即为辅助学校教育学生而出谋划策,并近距离监督学校工作,开展有集中组织的家长发言团体。它对学校某项教学开展出格,有权向主管教育部门反映,有义务提出教学开展建议,有义务协助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甚至有权力以书面形式或电话形式指出某某教师的不务正业,排列事实,公布于众。家长会的成立与运作:由教育主管部授权,并由村委或居委领导的离退休干部为骨干,有知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家长为成员,可随时欢迎关心教育的家长参加(愿辅助教育的干部可在退休年龄上给予适度放宽)。运作:(1).阅读校长工作计划、总结,阅读教师工作计划、总结;对照校长、教师日常工作以监督。(2).不定期收集反馈大多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日常行为传送于学校。(3).对所在村委或居委范围内上班的教师们的出勤情况,某特定教师有异议,可先在家长会上议论后与该学校对话,以及面对面的对话,共同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4).每学年家长们在家长会上评出该校的总体提升学生素质的能力如何;评出优、良、一般、差、的教师,并列出具体事例(包括成绩与不足处)予公布或一并报教育主管部门.(5).协助学校搞基础建设,开展校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辅助参与教育中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将替代一部分教育督导部门的事务。当然,授权家长会的事务不能过多,要摸索前进,渐渐扩展;总之,家长会的运作以有利于学校内部的工作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名望。
2.2吸纳辅助教师。
创新教育的推广、深入,学生不只是在课堂40分钟内活动,校内活动,锻炼;他们的视野将更广,更深,变得复杂多样;迫切需要有耐心,看起来慈爱,可信,稳重的人来扶助,解答。而当前与不久的将来,退休干部将会大增,而且大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技艺高超;吸纳他们帮助辅助学生、操作,实践,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传授技艺,解答学生的疑问等。辅助时间可一星期几个小时或几个半天,根据辅助工作量与实际工作时间在退休待遇上可适当放宽(退休的年龄放宽退休金放宽等)。选聘他们中有特长的,教导学生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辅助教师、在职教师双层教诲下,会感觉学习宽松舒畅;学生有疑惑时,他有双向选择:可以问此教师也可以问彼教师。
不解决管理问题,仍然用应试教育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新问题,将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推广、发展、深入;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师资力量、技术、资金,将不再是制约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制定一套完整,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以保持创新教育稳定、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应在自我创新与社会辅助二方面加强,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本质来说是内因与外因的问题,不能只狠抓一方面。
好的管理制度让工作风调雨顺,坏的管理制度让工作水痩山寒。
2)注释:假如某班有数位学生:分成若干组,(为了便于解说)取4位学生一组:甲乙丙丁;给甲打分,乙打60分,丙打80分,丁打90分,则甲应为平均分76.67分;甲自己不给自己打分,但可以给同一组的同学打分,依此类推。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用先进教育理论更新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完善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推进教育管理创新。
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促进教师走教学科研、创新发展之路。在人刁‘培养卜,要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发展潜力。
创新教育管理是在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教育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我国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日的,以培养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管理。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而,除了系统地安排政治理论课程外,还必须系统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相对固定的思想教育实验基地,努力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一体化、层次化和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既学到基本的政治理论和道德修养知识,又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在专业文化素质方面,要更新教材,选用的教材要尽量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方面要适当超前,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能力培养卜,应重点抓好学生生存能力、白主的学习能力、群体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管理制度_卜,目前高校教育管理都设有专门机构,建有各项管理制度。但由于受旧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对学生的管理制度方而,集中体现在《学生守则》卜,即对学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作了明确规定,学生一进学校首先就要进行这方而的教育。这无疑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着制约因素过多、教育疏导过少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白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在对教师的管理制度方而,存在着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未形成以学生为主休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制。
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卜,主要是政治理论课安排的多,社会实践活动少;对学生的考核,以书而测试的多,对知识能力考核不足;重视学习成绩过多,对综合素质考虑过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而发展和素质提高。全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育方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白主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使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既学到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又增强了社会实践知识。
(一)教育观点、教育评价的创新。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教育评价是学校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评价既是对工作的.检查,也是激活大学生命的有效手段,评价结果不仅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评价,卜充分相信和依靠)’‘大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要引入现代化管理科学理念和机制,提高教育管理的能力,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休作用,对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休系是十分必要的。
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引人高校教育管理,建立起高校教育管理平台,使高校能够及时发布有关教育管理的政策规定,被管理对象能够及时与高校沟通,发表对现行高校教育管理政策的看法及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见建议,从而能够加强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方便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健个制度,采取措施,严格管理。既要采取诸如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等措施,引进人才,稳住人刁‘,培养人才,个面提升教师素质,也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并通过制度化考核,综合评价,采取分流、交流等方式,来保证教师队伍的纯洁度、可靠度,打造一支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正规军”。
其次,放眼社会,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思想,把优化师资队伍的着眼点投向社会。聘请各行业的精英人物,如德高望重的政府官员、优秀企业家、知名作家、资深记者等,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因为他们不仅有木行业过硬的业务技术和理论知识,更有切身体验和深刻的理性思考,他们一旦走卜讲坛,将会把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融合,用切身休验来诊释深奥的理论,印证科学的概括。这要比从书本到课n,从理论到理论更有效。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带来更多社会信息和行业信息,增加课堂讲授的信息量,缩短高校和社会的距离。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冬l会、认识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尽快开展工作作好铺垫。
总之,高校教育管理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i"tfp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建立健个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体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这项工作不仅领导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关心和支持,刁能使教育管理创新工柞川fi利开展下去。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六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育管理观念陈旧、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教育管理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各大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并不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体现民主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从而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观念陈旧,很多教育管理人员都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了行政管理,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缺乏对教学和管理关系的认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都普遍重管理轻服务,没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没有倾听他们的诉求。另外,很多高校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都是照抄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使得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没有真正落实教育管理的作用。其次,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都比较刚性,把教学课程、教育方式都统一化,使其缺乏个性。再次,缺乏先进的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和指标,教学评价还比较传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比如,教研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都追求大规模的目标,根本没有考虑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教育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同时,部分学校的管理方法比较机械化,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缺乏相应的标准化规章制度,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人员的主体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发展。
针对以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水平。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来说,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晚,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教育思想的突破为先导。首先,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平等民主精神,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次,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还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区别,熟练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不要一味地照搬照抄政府行政管理知识,要充分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发展。再次,还要树立服务意识,定期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尽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正确理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把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就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要想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定期对市场做整体的调查,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从而突出人才的培养特色。第二,要摆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的束缚,建立属于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授治学、民主管理”管理制度,并聘请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教育管理专家,让教育管理人员吸取工作经验,遵守其中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第四,要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并适当地降低教育管理重心,改变以往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定期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从而落实教育管理机制。第五,要创新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同时,还用明确教学的评价目标,恢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权,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也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坚持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创新教育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利用现代的先进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创新教育管理信息平台,从而达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方便教育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第二,在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还要多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尊重教师的引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要懂得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高等教育标准化管理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最终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第四,要不断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纽带作用,不断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力度,吸收良好的建议来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体现民主化,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2.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首先,要制定较为灵活多变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的选修课程,不断落实选课制和学分制,保证学生的特长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其次,要定期对市场做整体的调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开展专业设置宽口径、课程设置实用化等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那些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最终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科学的导向。最后,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就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变,最终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七
由于个人所得税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随着国家相应政策的改变,特别是针对于税率和起征点的变化,税务系统就需要的对计算公式和流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不能及时升级,便需要进入后台进行手工调整。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的输入数据可以手动录入也可以从外部成批量的数据导入,但需要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尤其是对于不同的字段,格式要求非常严格。而几个学院,职能部门来报销时提供的报表往往是自制的以不同格式编制的纸质报表,加上财务系统为防范病毒等威胁,很难将外部报表移植到税务管理系统中批量计算,即使成功移入财务电脑中,格式的转换,不仅耗时又容易出错,因此格式的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批量计算的实现。在业务量小时,即只有个别几个人报销时可以单独手工输入金额,计算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往往各个节日发放福利费、加班费、期末年底发放课时费时,是各个学院、职能部门一起发放,就会涉及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在不能批量计算的情况下只能依赖传统的手工录入计算,大量的人工核算不仅降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还非常耗时,费力,即便采用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也可能因为录入数据的错误或不完整性导致错误。因此,代缴代扣个人所得税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税务管理系统仍处于半自动化状态。
高校个人所得发放与税务处理的不同步,加大了税务计算的难度和纳税的不合理性。
1、个人所得收入的不定时发放,导致不能合理累加计税。高校个人所得税一般是在发放当月工资时便计算出来代缴代扣,但是每个月教职工还有其他的收入所得,这部分收入不是定时发放,比如评审费、加班费等,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还不止发放一次,需要与当月工资和本月先前发放的薪金收入一起计税,而先前每人已发放的薪金数据难以统计,因此每次报销其他收入时,只能与当月的工资合并计算,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造成了税务部门检查时,学校的税务管理风险。
2、统一税率导致不同的工资级别,不合理纳税。各个学院,职能部门不定期发放的等额加班费、评审费,由于人数较多,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会采用一个统一税率计算应缴所得税额,使每个教职工的代扣税额相同,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每个教职工的工资级别不同,所使用的税率也不同,用一个统一税率计算整体的纳税额势必会导致应多纳税的人少纳税了,不应纳税的人纳税了,产生纳税的不合理性。例如:某个学院30人,教授10人,适用税率为10%,讲师10人,适用税率为3%,助教10人,工资未达到扣税标准,如果当月均发放福利费1000元后,三者适用税率不变,则应纳税所得额=1000*10*10%+1000*10*3%+0=1300元,如果采用统一的最低税率3%对总体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缴纳额=1000*10*3%+1000*10*3%+1000*10*3%=900元,平均下来这样便使教授少纳税了700元,助教多纳税300。
3、集中发放个人所得,加重纳税负担。由于高校课时费计算的依据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只有在各学期期末或年底才能汇总出来,因此课时费等的发放一般都集中在每学期期末或年底,而税务处理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个人所得税按发放当月计税,使得教师的一些本属于不同期间的收入只能在发放当月集中扣税,从而造成应纳所得税额的不合理增加。
作为执行部门的财务部门只是按照确定的标准完成各项课时费、津贴的发放任务,并不能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分配标准以及分配时间,所以不可能单独完成纳税筹划工作。纳税筹划的主体应是在单位中能够决定收入分配总量,制定或确认收入分配标准以及发放时间的部门,这主要涉及到能够统计工作总量的教务部门,制定和确认收入分配标准的人事部门,及执行发放并计算应扣个人所得税的财务部门,但由于教职工工作量,工资等级等相关信息没有共享的资源库,因此这三个主要部门很难相互配合和及时沟通使税收筹划得以实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对高校个人所得税纳税管理的不断改善,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自身校情的纳税方案。
1、提高高校教职工对作为纳税人的认知。
作为纳税义务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着纳税人的权力,而在当今中国这种义务和权力存在的不对等性,纳税人在纳税后,并不清楚税款的去向,不清楚我们所缴纳的税款在为谁买单,也正是因为人们大多数缺乏这种纳税人维权的意识,才使得这种不对等性的延续。因此,不能只是单方面的提高教职工的纳税意识,而是应该提高教职工对纳税人权利义务的认知,只有在清楚了自己享有的'权力后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觉纳税。高校可以通过不定期的对个人所得税法的宣传,及时公布更新的相关法律政策,增强教职工的税法意识。此外对于税务机关检查出来的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情况,应当进行追溯,由未缴纳的个人补缴,不应再由学校承担税款的补缴,这样既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还提高了教职工自觉纳税的意识,消除了逃税的侥幸心理,实现了对其他教职工的享有学校公共资源的公平性。
2、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建立有序的税务代扣代缴机制。
财务部门作为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执行部门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扣缴的每一分钱都明明白白,才能减少高校的税务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处罚。因此,首先要加强高校内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各院系之间的协调,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衔接起来,作出合理的税收筹划,这种协调沟通可以借助高校税收信息化管理实现。其次,加强对高校执行代扣代缴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出外学习,以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的工作机制。
3、加强高校税收系统信息化管理。
资金流循环和信息流循环是高校内部进行日常管理的全部核心,两者密不可分。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二者的协同管理,因此高校的财务软件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体制仍旧是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相孤立,不能即时获取使用,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造成了同一数据统计上的不一致,因此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整合与共享越发重要。针对于个税系统管理建设,通过借助信息化管理,把教职工信息共享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建立连接人事、财务、教务等有关部门的高校教职工信息数据库,完善个税管理信息系统,使得个税的扣缴工作可以通过几个部门网络信息的沟通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扣缴中的错误。但这种全面运行办公自动化,完善、升级现行软件功能模块,不仅需要较大的投入,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因此对个人所得税信息系统的改进,要逐步进行。
4、寻求合理避税途径进行税收筹划。
纳税筹划不是逃税、漏税而是通过对纳税业务进行事先筹划,制订一整套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使税后收人达到最大化,避免因政策的错误使用,不合理计算而导致不必要的多纳税。高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减少计税工资,合理筹划年终奖金避开纳税的敏感区间,按年统筹收入分月均衡支付等途径减少不必要的纳税。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纳税筹划方案合法与否,最终由税务机关认定,因此高校财务人员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使制定出来的纳税筹划方案得到认可。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管理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迎接信息时代管理模式更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应该要具备的新的思路创新管理模式,建设好以人为本管理先进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创新自我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笔者就今年来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现状来谈一谈高校图书馆如何创新管理模式。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学的基本保障。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将会依赖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为高校高等教育服务。在过去的几年,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管理经验也不断完善,但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也正面对不少新的问题。随着读者对阅读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读者对阅读读物的需求也变得更加的大。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继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因而,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发掘创新管理思路。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
总体上说,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相比前进有了很大进步。高校图书馆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管理队伍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图书馆管理水平还是满足不了广大师生对图书馆管理的需求。随着时代更新,高素质人才涌入高校,学生需求图书的多样性增加,学生对书籍文献内容要求也不断提高,此外学生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也不断增加。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将不再适应这些变化,这必将给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增加很大的困难。如今高校图书馆将面临以下几种困难。
一方面,图书馆管理的队伍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却在管理上不够专业,在图书管理行业图书管理员往往有较高的学历却不专业,真正图书管理专业的人员却很少。另一方面,虽然信息时代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就高校图书馆管理而言,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管理没能够普及。当然图书馆管理现今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些都是有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1.创新管理理念。
《周易》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同样也适用这个道理。当高校图书管理正面临许多挑战时,就应当创新管理念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图书馆的管理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恐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所以我们要推陈出新,更新管理理念。
信息时代是时代的发展的潮流,信息化正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图书馆管理应当顺应信息化发展的理念,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发展步伐。原有的管理模式过于封闭疏散,在很多方面仍然依靠人工,这样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引进信息化发展理念有利于提供管理办事效率,减少管理的成本,在图书馆管理方面可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创新。此外,信息化时代下的“大数据”统计可以有效的分析图书管理中的各种信息,提升图书管理的准确度。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图书馆的设立是服务于广大高校师生的。图书馆管理者应当树立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对需要帮助的师生提供人性化服务。对于需要借书的同学图书馆在管理时可以提供网上预约、电子查询、人工引导服务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只有更好的服务才能更好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而提升图书馆管理的水平。
2.创新管理方式。
方式的选择往往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很重要,一个好的方式往往会使事情事半功倍。过去图书馆普遍采用人工管理,图书管理事物的方方面面广泛的应用人工,由于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面对繁琐的图书管理人工不可能总是做到尽善尽美,难免会出差错。倘若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节约管理时间,提高管理效率。所在在图书馆创新管理方式方面,不妨引进信息化设备提高管理效率。
在对图书管理上也需要管理方式上的创新。过去图书较少,对图书的检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不需要细致的编辑。而现今图书种类内容变得多起来,原来方式的图书管理检索方法可能会不顺应现今发展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图书进行编排检索寻找到合适的检索图书方法,让学生方便寻找到自己心仪的图书。同时,图书馆可以设立网上检索,图书馆建立自己的搜索引擎和目录浏览方便需要借书的同学便捷的寻找书籍。
3.创新管理机制。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从图书馆管理发展来看未来还需迎接很大的挑战。而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很多人员仍不具备专业图书馆管理素质。因此,我们需要在管理者自身创立可行的机制推动自我发展。
图书馆内部应当设立奖惩机制,创新先行的管理制度,激励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图书馆建立考核机制,对于工作认真能够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员工应当给予符合其作出贡献的奖励,通过相应的奖励来推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相反,对于自身与别人存在差距在工作中又不积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员工适当给予批评处罚,让其知耻而后勇在日后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最好。通过一套奖惩机制的建立推动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图书馆管理更加专业化。
总之,为了图书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服务于高等教育,高校图书馆不得不引入创新思路。在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形式、新的管理机制的共同促进下,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定会显著提高,高校图书馆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菁,范并思.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4)。
[2]韩兆宏.也谈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挑战[j].图书馆学刊,2014(12)。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九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创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理念的创新,既是教学改革的总结与需要,也是各时代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管理理念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指导管理活动的信念及秉承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是科学治校的先导。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些管理者为学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做着积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根据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的根本宗旨。应当把千方百计管住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其中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今有许多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闭,而有的学校却挤破了门,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为学生负责,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来。
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团队活动与群体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合作型交往,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政府和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公民。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教学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分子,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和教学津贴,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在领取工资和奖金的同时,也有丰厚的教学津贴,所以,教师的收入高于管理者,这是十分正常的。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有教学资历的管理者抽时间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质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也应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树立的基本观念。教师有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和管理者在同样享受工资及奖金的同时,应当额外享受超课时的讲课津贴,这是正常的,因为尊师重教就是尊教重师。
三、教与学应融为一体。
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明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不能有任何脱节,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良好的教育资源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上,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全面、科学、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上。食宿问题历来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难题。后勤工作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种伤害和各种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抓好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是具体的科学发展实践。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工作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1。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
创新教育在教育界大力提倡、推广实验的同时,管理也要及时跟上,我认为可考虑以下二个方面,愿她能为创新教育添砖加瓦:。
要明白打分是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一种评价,而不应带有功利性;学生优良的、奖励表扬;非优良的、鼓励鞭策。
1.1分层评语打分制。
1.2电信制。
当前生活节凑快,以往的家访弊端.各种不便已显露出来,不利于家校相互沟通,电话与家长联系汇报,快捷、方便;不定期写信汇报学生在校的行为给家长,则详细周密;既可指出学生在校的情况,又可建议家长怎样配合默契引导;目前,应该以电信联系家长为主,家访为辅施实。这些行为可上升为制度.规定,利于执行施实,并且运作成本低;当然用发电邮更快捷,但相对成本高。没有上升为制度、规定,就不利于执行施实,易半途夭折。
1.3调节内部磨擦,建立事件留言制度。
每一件事的决策,不同的人,观点总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越大,事件执行起来就越难务实!留言制度可最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领导与职工不签名对话,领导留言用绿纸,职工留言用红纸,每一件事会议后,决策前,可以同时留言也可以不同时留言,都放于同一位置,方便同事之间交换对某事的不同风见解;利于解疑,缓解人际关系紧张与隔阂.及时调整策略方法,集思广益,又避免面对面难堪。
日常事务照样可以这样执行。
2.社会化辅助。
2.1家长会辅助参与。
家长会,即为辅助学校教育学生而出谋划策,并近距离监督学校工作,开展有集中组织的家长发言团体。它对学校某项教学开展出格,有权向主管教育部门反映,有义务提出教学开展建议,有义务协助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甚至有权力以书面形式或电话形式指出某某教师的不务正业,排列事实,公布于众。家长会的成立与运作:由教育主管部授权,并由村委或居委领导的离退休干部为骨干,有知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家长为成员,可随时欢迎关心教育的家长参加(愿辅助教育的干部可在退休年龄上给予适度放宽)。运作:(1).阅读校长工作计划、总结,阅读教师工作计划、总结;对照校长、教师日常工作以监督。(2).不定期收集反馈大多数学生在校外的表现,日常行为传送于学校。(3).对所在村委或居委范围内上班的教师们的出勤情况,某特定教师有异议,可先在家长会上议论后与该学校对话,以及面对面的对话,共同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4).每学年家长们在家长会上评出该校的总体提升学生素质的能力如何;评出优、良、一般、差、的教师,并列出具体事例(包括成绩与不足处)予公布或一并报教育主管部门.(5).协助学校搞基础建设,开展校外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辅助参与教育中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将替代一部分教育督导部门的事务。当然,授权家长会的事务不能过多,要摸索前进,渐渐扩展;总之,家长会的运作以有利于学校内部的工作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有利于学校名望。
2.2吸纳辅助教师。
创新教育的推广、深入,学生不只是在课堂40分钟内活动,校内活动,锻炼;他们的视野将更广,更深,变得复杂多样;迫切需要有耐心,看起来慈爱,可信,稳重的人来扶助,解答。而当前与不久的将来,退休干部将会大增,而且大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技艺高超;吸纳他们帮助辅助学生、操作,实践,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传授技艺,解答学生的疑问等。辅助时间可一星期几个小时或几个半天,根据辅助工作量与实际工作时间在退休待遇上可适当放宽(退休的年龄放宽退休金放宽等)。选聘他们中有特长的,教导学生将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辅助教师、在职教师双层教诲下,会感觉学习宽松舒畅;学生有疑惑时,他有双向选择:可以问此教师也可以问彼教师。
不解决管理问题,仍然用应试教育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新问题,将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推广、发展、深入;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我们会发现师资力量、技术、资金,将不再是制约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制定一套完整,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以保持创新教育稳定、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应在自我创新与社会辅助二方面加强,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本质来说是内因与外因的问题,不能只狠抓一方面。
好的管理制度让工作风调雨顺,坏的管理制度让工作水痩山寒。
2)注释:假如某班有数位学生:分成若干组,(为了便于解说)取4位学生一组:甲乙丙丁;给甲打分,乙打60分,丙打80分,丁打90分,则甲应为平均分76.67分;甲自己不给自己打分,但可以给同一组的同学打分,依此类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一
前言。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保障,也是实现事物本质性转变的重要性因素,在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应该积极的将创新管理引进到现实管理中,并且在现实高校教育管理中,应该不断地探索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只有保障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应用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管理创新要求,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能力。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加强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的教育发展中,都在积极的将创新性元素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在创新性元素的应用管理下,有效的提升了高校教育管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强化对高校教育管理措施应对研究,这样才能在研究中,及时的找到适合高校教育管理和发展的路径。从现今的教育形势发展来看,有必要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性研究。首先对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是适应社会竞争力需求,同时也是满足教育发展的特色化转变需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性改革[1]。其次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是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在现代化教育发展中,由于教学市场的快速化转变,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一)创建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
在创新教育管理措施实施中,首先要确立的就是创建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只有保障在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应用中,才能全面的提升教育管理创新能力。再教育管理的创新性探索中,应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中,应该将特色化管理手段运用到教育的管理中。另外在教育管理的创新性发展中,还应该将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在科学的评估机制应用中,及时的将创新管理要素实施好。例如,在教学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评估教学体制,要灵活的运用教学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教学管理创新中有效的实施好教学管理创新。同时在教育管理创新评估机制的应用中,要注重对评估检查工作的清查,这样才能在评估管理清查中,及时的协调好相关的管理事项。进而在管理创新措施的实施中,及时的将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上来[2]。
(二)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中,应该注重对教育创新管理模式应用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方式的应用研究中,及时的将相关的人才管理应用策略实施好,同时在人才应用管理策略的实施中,还能够进行专门的管理创新性元素构建。例如,在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中,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让学生自爱高校中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带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能力拓展,这样才能在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理论知识灌输中,形成一种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动下,将能够实现教育管理的飞跃性转变。也能够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将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性发展的要素去实施。
(三)高效的'利用社会师资资源。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形式的不断转变,在这种形势下的教育发展中,要想保障教育管理能够实现创新,就应该在教育管理中,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形式,并且要不断地将教育管理中的创新性要素完善[3]。例如,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性转变中,积极的将社会师资能源引进到教育创新管理中。通过社会联合性培养输出管理形式应用,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教学能力提升。比如,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聘请企业专家深入到院校教育管理中,进行专门的教育讲学,从而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中,能够让学生见识到很多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效的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领域,并且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发展中,及时而有有效的将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建设落实到教育发展中。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创新中,应该将社会师资能源引进到教育管理中,从而实现院校和社会联合培养输出人才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影响下,要想全面的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就应该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中,积极的对其创新模式进行探索。通过本文的总结,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应用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创建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其次是要建立小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最后要高效的利用社会识字资源。只有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中,能够将以上几点策略处理好,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二
高校贫困学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和贫困学生基数增大的实际情况,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突出问题。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及精神层面的系统研究,从全局角度考虑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在原有资助体制基础上拓展创新途径,成为了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出口。
1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孤僻不合群。部分贫困学生因为自身经济方面的弱势而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中表现出不适应、放不开甚至不合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规避自身经济上的窘迫,面对贫困带来的挫败,内心复杂、多疑,不愿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交流,严重的甚至出现了人际交往的困难与障碍。
(2)自卑敏感不自信。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在成长背景和阅历经验方面与一般学生的差距较大。进入到大学校园以后,开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对客观环境不同造成的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敏感、不自信,与旁人交往后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3)学习压力大。贫困学生所在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之经济方面的压力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进入高校以后学习模式的转变,贫困学生大部分在学习成绩方面不理想。还有的贫困学生专注于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又形成了进一步的恶性循坏,影响学习。
(4)就业竞争力弱。贫困学生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偏低等各方面等实际原因造成自身就业竞争力差,同时作为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学生,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市场中没有其他学生的家庭支撑和社会关系帮助等有利因素,往往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获取信息和拓展资源。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三
高等教育活动,应该延续和继承小学、中学真善美的教学思想,以高雅、圣洁为出发点,并对义务教育的教育理念进行提升,培养基本功扎实、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这是一个塑造文明、道德、理性的人的过程,因而是神圣高尚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越发俗气,这很大程度上受到跟风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走上与真善美所不同的“教书育人”的道路。首先,时髦风的影响。目前,影响最广泛的就是学校升格及建立新学院的不良风气。其实,学校的正常升格和新学院的建立是学校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形成一种攀比之势,让各大高校在“时髦风”的影响下改校名、建学院,并将这种无休无止的攀比列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必然会引起诸多不良的结果,比如盲目扩招、管理失衡、教学水平降低等等。这种追求功利和虚名的行为坑害了不少学校,学校不重视自身条件的提升,而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功利和虚名上,使高校的教育思想逐渐庸俗与浅薄。其次,拉关系、打交道的社会习气在高校内部肆意成风。这里不仅包括高校领导,也包括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比如,领导们为了促使自己某种个人目的达到,会借助学生家长的地位与权力,达成一种不正当的“共识”,把拉关系放在满足个人利益的第一位,忽视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这种现象使教育本质中内含的神圣与纯洁逐渐消失,从而形成散发庸俗之气的混沌的教育环境。
(二)教育过程倾向于简单化。
高校的教育工作本来是集科学、哲学、人文、心理意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却倾向于简单化,也就是将其简化成技术性工作来对待,使许多专业的理论教学单一、片面,无法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与此相应,由于忽视了理论教学,使教育的功能过分地集中在经济功能,而在经济功能不断膨胀的影响下,教育已不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份子,而成为顺应经济发展的傀儡,不仅削弱引导思想、引导社会的教育功能,还使得文化的创造发展受到阻碍,最终堕落为经济发展的工具。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一些高校单纯地对学校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一视同仁,把一般企业标准化、程式化、定量化的管理制度搬到高校管理中,最终导致学校管理倾向于门面化。其实,追求“效率”的本意没错,要求进步也是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计划性”和“统一性”,没有将管理与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就会使管理不符合教育的需求,从而不断激化二者之间的矛盾。高校与企业存在实质性的差别,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也不是产品,教育更不可以与企业生产划等号。因此,教育管理若只重视形式,就无法有效激发高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热情。
二、坚持人性逻辑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也就是以人为中心,让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从人性出发,并以情感作为纽带,努力回归人的本性,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与发展。上文中提到,教育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的,这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范畴,因此可以看出,坚持从人性出发的管理模式更符合当下高校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这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教育制度改革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竞争机制初步建立、教学资源开发观念初步确立等。但是,制度不规范、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教学资源配置不当、缺乏长期教育教学规划等依然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这无疑给高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阻碍。由于“以人为本”的人性逻辑具有冲破刚性管理模式有形界限的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柔性管理制度,它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时间等,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灵活多变、反映敏捷,管理时不会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固定的组织结构产生依赖。因此,对人性逻辑的重视是高校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其次,是高校教育的需要。教师是教学的传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但是二者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是传与受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也是需要监督的`,若是仅以教师和学生二者为中心,就可能出现教师敷衍教学、学生不求上进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质量不高的局面。比如,高校教师具有高知识层次、工作能力“自信”等特点,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使得高校教师们被归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受控制、反对压抑、追求学术自由,重视创新精神的群体。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就应该引入第三方,也就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如果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做好监督工作,并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在鼓励教师的创造精神的基础上激发教职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帮助高校师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就可以将其管理的职能发挥出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和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柔性化管理应运而生,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加以推行,会在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促使教学管理更加和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使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得以提高,帮助高等教育发展。
(一)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建立柔性管理价值观。
倡导“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践行“以人为本”的第一步。对于高校,特别是高校管理者,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应该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遵循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重视对他人的人格、个性发展需要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使管理者自身与被管理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提倡民主管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使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发挥被管理者的工作潜能,从而让教育管理过程摆脱僵化沉闷,变得充满活力与生命力。高校要想建立起柔性管理价值观,首先要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倡“以人为本”,并通过积极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来支持高校师生的发展;其次,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尽力创建一种包含、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减少相互的冲突;再者,鼓励学习与创新,通过适应变化来主动利用变化、创造变化,帮助推进持续性变革,使文化成为潜在力量来不断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动力。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
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治校内外环境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拥有的理想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特色和传统就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的内在力量,维系着高校的运转,不仅可以使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还给学校发展、创新的思想和文化奠定基础,帮助学校向前不断发展。想要营造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高校就必须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第一,应创造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可以让每位教职工发挥创造力,也可以做到知识共享,使教师的学术自由得到保障;第二,创造一种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大家互相帮助和关心,彼此尊重和信赖,让教师对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这一定位有真实的感受,并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和学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三,认可并尊重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创建一种宽容包含的文化氛围使冲突减少;第四,造就一种以坚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的环境,并通过做到制度的规范、有序、透明、公正来使人才脱颖而出。除了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外,还要整治好校内外环境。校内要重视学生宿舍卫生,学校和各学院应该定期组织卫生检查,鼓励学生维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生活环境的质量。而校外,则可以从校园周边的网吧出发,通过增加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积极配合工商行政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工作,优化校外环境,也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文明、卫生、和谐的社会环境,帮助其文化学习及身心发展。(本文来自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
高校教育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激励制度。而高校教育的激励机制又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这里就只以教师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教师而言,激励就是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也就是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途径给每个教职工。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对教职工心理动机的影响来改变他们的行为,高校要想建立良好激励机制,就需要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首先是物质激励,为了体现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一流人才的分配制度,要以“效率公开,兼顾公平”为原则,把重实绩、重贡献落到实处;其次,运用灵活的精神激励。通过荣誉授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并采用公平激励、培训教育、竞争激励综合在一起的办法,使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营造出一个学风优良、政策宽松、重视人才、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总的来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通过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之路,让教师在和谐向上的管理氛围中增强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同时,也给社会输入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复合人才,这样不仅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对整个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四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档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在具备了大量的、可靠的教育教学材料,并继承已有的教学成果,借鉴前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情况下,才能够有节奏、有秩序、高效率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源自学校的教学档案。
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注重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当中,建立并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教学规划的制定与改进、教材的选取与运用、专业以及专业课程的开设等的依据也是源自教学档案,这些依据将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成败造成直接影响。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高校教学档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高校档案室必须要广大师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教学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高校的综合档案室要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督与指导。作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迈出档案室,深入分析学校各教学部门的工作规律,了解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合理把握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并根据分析、了解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档案的收集计划,力争做到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实效。同时,档案室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各立档部门的工作动态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了解,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教学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精选出一些收集齐全,工作规范,立卷质量较高的部门,组织其它部门参观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使各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以及学科领域的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色,这就使得高校的教学档案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收集、利用等运转过程中,应当以档案管理的标准与法规为依据,有效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规范化;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对于教学档案相关的支撑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另外,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高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强的信息材料,进而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性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认清自己是否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高效并准确获取各种教学档案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的能力。
如今,很多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他们要么是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而缺乏档案管理能力,要么就是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却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引进新鲜血液,聘请那些具备良好的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进高校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丰富、改善。
要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并尽可能的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使得档案数量更加充足、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的合理。从档案室来说,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对单位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档案馆来说则需要坚持馆藏教学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合理扩大接收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接收的教学档案的质量进行甄别、控制。
需要对档案补充机制进行完善,要广泛地开展档案征集的工作,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对散存在社会和个人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同时还需要对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占主体的单一局面进行改变,并加强与各个专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积极拓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起竞争的观念、积极服务的理念、市场理念以及协同合作的观念等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关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对教学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是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二是要打破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规范围,利用各种方式有效扩大档案室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三是注重开发档案室的新的社会功能,以扩大和提升教学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的档案馆(室)应该积极的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建立起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存储系统,它同时还是对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一层的加工与组合后所形成的专题性的、高层次的'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组合。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后,可以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进而方便用户,同时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在21世纪,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是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现代网络化。
随着不断推进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教学档案有了新的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逐渐减少,而以光盘、磁盘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档案在整个教学档案材料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的手段、方法上,以往的教学档案管理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为适应信息时代管理的特点和需要,不仅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还要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发或购买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建立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光盘、联网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自身的综合性、积累性等优势,使我们所得到的相关信息重新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利用效益。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对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致力于掌握最新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有效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信息,使教务工作切实为高校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使教学档案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五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容易导致高校教育管理滞后,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因此,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有效学校、优质学校、学习型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活动,这些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确保高校能够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强化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教育创新。
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提前是完善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更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要想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环境下,高校应丰富教育管理的内涵,明确教育目标、规范教育形式和规模,开展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高校有效教育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持续发展。
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高校能够明确分权,实行校、院、系分级负责制,确保高校决策工作的开放和透明,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另外就是要建立完善优胜劣汰制度,进行绩效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在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做好几下几点:首先是满足社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只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才能够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其次,就是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高校能够针对不同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从而满足各类受教育者对于教育的需求。
(三)建立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育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首先要能够建立针对学生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个人爱好的考核评价机制。其次就是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高校形成全面教、全面管和有效激励机制非常有效。但是高校目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和连续的过程,涉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等很多方面。最后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但需要我们认识到教师评价本身就是整个教育评价工作的难点,当前我国教师的工作评价考核需要侧重于教师品德、能力方面,并能够辅助学生测评和学校评定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目标和教师工作任务,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评价和评价标准。科学的目标评价不但能够提升考核指标的科学性,还能够实现管理的人性化,达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六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适应规模发展,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转变自身职能,适当下放管理权限,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
一、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现实背景。
1.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招生人数已经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的1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33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1980年的2万人增加到20xx年的70多万人,20xx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1〇〇万人;有的学校或院系在校研究生与在校本科生的人数已经出现“倒挂”的现象。另一方面,培养类别趋于多样化,除统一招生的全日制研究生外,高校还存在非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异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另外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要求也不统一,有的2.5年,有的2年,有的3年,甚至学校内部不同的学科学制也不完全相同。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也在不断推进内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如何在规模扩张的条件下保证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陆续出台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从学校层面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力量,招收优秀生源等;从研究生层面看,陆续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预答辩制度、论文双盲评审制度、论文质量抽查评估制度等。工作量的成倍增加,给学校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研究生院、部、处)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发展和深化高校学科建设的需要。
学科建设是髙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互为需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水平。研究生规模的迅速发展,促使学校进一步重视学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多种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创新,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继出现。学科数量与学位授权点数量仅仅依靠校级研究生管理职能部门来集中管理,已经不利于学科建设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3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的需要。
德育是研究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各高校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人学动机的复杂化比较突出,在当今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专业研究日益艰深、学习与生活中所面临的诸种关系又比过去复杂得多的情况下,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现有的德育又缺乏科学性、权威性的考核指标,造成研究生在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心理健康以及思想素养、人文精神、学术道德等诸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所以学校在尊重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尽快构建校院二级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精心规划,分级管理,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学术道德和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支撑条件。
1.构建功能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
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是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先决条件。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知识更新周期迅速缩短,同时人机对话的技术又为人们能够及时发送和接收信息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学位授予等工作政策性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过程管理又比较繁琐,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实现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在校院两级实时同步共享,不但可以使学校职能部门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实现全程调控,同时还可以使学院研究生管理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貌,尽快进人工作状态。为此,南京农业大学在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之前,系统开发了研究生教育教学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招生管理、学籍与成绩管理、学生选课、课表编排、成绩报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教学质量评估、师资管理的抽查评估、学术报告信息发布、就业管理、学生在线咨询等方面,力求覆盖研究生的教务与管理的各个领域。以信息化管理方式取代传统手工管理,把传统管理体制下的大部分管理功能转变为网络服务功能,为学院二级研究生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和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与意见反馈,同时对学院级管理人员对平台信息的添加、删除与维护等权限进行界定,顺利实现了二级管理的平稳过渡。不但有效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同时提高了二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2.配备结构合理的研究生专兼职管理干部队伍。
学院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和学校研究生教育各项政策,统筹考虑并协助制定学院级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措施,探索与专业特点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并负责学院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以及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学院级管理人员要在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以及就业、日常管理等工作上全程参与,工作内容细致繁琐、面广量大。因此,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权限增大、内容增加,对于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学院,如果缺乏专职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是很难做好二级管理工作的。南京农业大学在组织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初期,在研究生达到一定规模的学院,配备了专职的研究生管理人员来处理日常工作;在规模较小的学院,实行兼职管理。对于学院级研究生的教务、学位与学生管理工作,各学院都落实明确的分管领导。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业化的专兼职管理队伍对保证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的平稳过渡、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为学院研究生管理提供基本措施保障。
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将原有的校级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与工作量的简单下移,而是为了进一步保证研究生的管理质量和提高管理效率。所以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如何来调动和发挥各级尤其是学院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具体的事务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尽量为学院级研究生管理者提供基本措施保障,除保证他们的基础工作正常运行以外,还要做到所下放的职责、权利、利益相互一致,避免放事不放权,如果学院级有责无权或有权无责,二级管理的实施必然会遇到各种障碍,甚至会造成管理工作的混乱。
南京农业大学在实施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次性为学院统一配备了信息化管理的全套设备,并以学校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人员编制、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等,对学院提出的有利于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意见与想法,包括人才引进、学科发展、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等,学校优先考虑,采纳后即用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充分发挥了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及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建立起统分结合、重心下移的研究生教育高效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模式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髙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高质量的人才应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能否达到这一标准取决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重视学生数量上的增加,而对质量的监控关心不够。实施研究生教育校院二级管理,并不是简单地设岗增人、下移工作量,而是为了实现学校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学校的战略定位和招生规模扩大后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求,充分发挥学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保证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高校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有利于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内一切有利因素,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2.实施途径创新。
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教育体系、质量保障体系等也在不断完善,所以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的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在人员配备、事务下放、实施过程上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在人员配备上,应视学院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学位授权点数量统筹考虑,专兼结合,逐步过渡,避免在实施初期,由于许多工作不可能完全理顺,而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在常规管理事务的下放上,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而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另外由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培养模式上的不同,在二级管理实施初期,校级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博士研究生的过程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待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有所选择地下移管理上的事务性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培养环节上的脱节,校级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要与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加强工作互动,进行工作培训、检查、指导、交流与评估,不断总结经验,抓好典型,积极推广,使二级管理良性运行。
我国高等学校早期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小,学科点数量少,招生、教务、学籍、科研论文、日常行为规范等直接由学校职能部门与导师来集中管理,学院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生的管理上,而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过问较少,由此造成了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条块分割,甚至有人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学校和导师的事情,与学院没有多大关系”。到了近几年,尤其是以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位授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管理机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学校的管理重心逐渐由本科生教育转向研究生教育。
为更好地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借助实施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把学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上统一起来,不但可以整合学校的固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而且又能理顺各种关系,促进学校发展。为健全、完善学院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学院的学科建设、研究生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都应明确分管领导,便于上下工作协调。应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建立校、院二级研究生开放通用教学实验平台,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这样不但可以有效避免大型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同时还可以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学科管理队伍。
应根据学院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生数量,统筹考虑学院二级管理人员的编制和学院级各种管理经费的下拨等,人、财、物的具体分配与协调由学院负责,避免以往由于人为的因素分割本科生与研究生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使现有资源流通共享,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4.校园文化创新。
实施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为创新校园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可行的渠道。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作为高校学术研究队伍中最富有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特殊资源,针对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和学术研究的差异,在全校范围内搭建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互动平台,提供跨学科、跨院系、跨院校进行交流与研^?的机会。可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做学术报告、实行研究生访学制度、开展研究生创新工程、组织研究生社团活动等,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活跃地引领学术前沿,广泛地结交各界朋友,自由地畅谈学术观点,在“交流、碰撞、升华”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提供交流场所,挖掘学院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优势,吸纳学院优秀本科生共同参与,这有利于学校良好学风的养成,有利于优质研究生生源的选拔和输送,有利于高质量校园文化的培育。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七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科研创新是人才创新队伍建设的重要领域。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分析,旨在提高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创新性。
关键词:科研管理;创新;新形势;高校。
一、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
1.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管理的主力军,其人员素质水平对科研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当前,诸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学历水平偏低,有很多都是本科水平,这对他们科研的管理形成了很大的限制。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能力,还应熟悉科研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管理。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综合能力不高,对如何提高科研投资效益、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及科研管理手段创新等存在明显不足。2.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目前,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科研管理理念落后,常采取被动管理,即科研管理人员为辅,没有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价值。其次是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质量评价体系,采用的多是简单的量化标准,没有真正提高科研质量。最后是科研运行机制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不能有效捕捉实时的科研信息,同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科研所遇到的问题。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创新体制、创新国家、创新人才教育等逐步提上重要议程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科研管理创新有助于提高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有助于增强学术敏感性,对高校的科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需要人才的创新,而科研管理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创新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就业率。最后是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科研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
1.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管理观念。高校应制定一系列具有预期性、超前性、导向性和奖励性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将政策的约束性转化为促进力。改革传统的`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的积极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全面推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他们的创新观念,使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成为高校科研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2.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具有创新优势、人力优势、技术成果等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研投资效益。搞科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何体现出高校本身的优势吸引更多投资是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增加学校科研资金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改善自身的科研管理运作体制,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建立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及时调整运行机制,从而完善运行体制,实现科研管理的最优化,取得科研方面的业绩,将有利于未来的资金项目申请。
3.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保证科研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学历,引进不同学科的高级科研人才。另一方面是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如进行网络培训、信息管理培训等,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科研管理人员虽然不是从事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但其面对的工作与科研密不可分,尤其涉及项目的申请和结题,因此,需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化水平,从而为高校的科研提供有力的后盾保障。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管理对学校的科研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科研管理队伍有待提高、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提高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本文提出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途径包括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手段,提高科研投资效益,完善运行体制以及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知识化管理等,为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2]陈颖娣.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索研究[j].时代教育,2016(13):122.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八
高校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处于不断的更新过程,尤其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各大高校都加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我国高校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众多国家栋梁和社会紧缺人才,这与科学的高校教育管理是分不开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社会现实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育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机制的研究,才能够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面对国内外的教育管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的管理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国内外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发展个性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人才,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各国之间人才的竞争。而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要根据中国的时代特色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校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提供有效的保障。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尤其是现行的创新形式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要求进行管理的创新机制。
2.2为了优化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高校的优秀教师出现短缺的状态。而为了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这需要对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有效的培养。这就需要运用创新机制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在教育管理方面,要引进具有高度的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种对于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管理的教育,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创新价值的实现表明,创新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工作,创新不但具有动态性,而且这种动态性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创新具有动态和开发的特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的弊端,教育管理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处理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管理,才能够使一些保守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这种民主化的新型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具有自己的教育管理机构,同时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教育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够完善,尤其是涉及到学生守则等管理方面的制度,行政化和体制化的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对于高校的管理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
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方式和手段的实施对于高校的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简单化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更新,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应该以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本化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思路问题。才能够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从而在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如果过于单一和简单化,这就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这种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命令式的教学模式,因此造成了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并没有根据时代的特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教育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育管理的发挥。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十九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普及到全国各地,同时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多变。这不但影响了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为了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就要采取科学、快速、合理的措施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本文结合教育管理经验,就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究。
1.是适应社会竞争力的需要。
就我国自身情况来看,随着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招生,各高校要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不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规避致管理分散、混乱和不科学等问题。
随着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是高校教育管理不能实现创新发展就很难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也就是说,高校教育管理只有实现了创新才能有效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好的贡献。实施高等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高等教育受众越来越多。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速度,这个时候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特别是对当前不适宜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所以须对高等教育实施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校企合作型的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必须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学好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中不但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到工作中,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工作和学习。高校的专业课程要具有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性,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设计课程体系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逐步突出核心课程专业设计能力,从岗位需求出发来不断适应市场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2.适合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1)以岗位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程改革下逐渐创新教学模式,并努力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项目化、实习职场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行业需求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本位”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同时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灵活采用情境角色和小组合作形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2)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去,高校不重视建设优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很多管理岗位形同虚设,管理的有效执行更是无从谈起,再加上对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无法熟练运用,整个教育管理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教育管理队伍的合理优化配置无疑将阻碍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此,需要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体制创新队伍,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为本位,把学生观真正落到实处。(3)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本行岗位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促使高校教育不断适应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
(1)调整专业结构,突出高校教育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应该本着把高等专业建在地方经济增长点之处的原则,从本地产业结构入手,努力实现专业设置突出本土经济特色。(2)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被评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评估要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在新的形势下,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行政的手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建立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长效内评机制;二是减评价机制灵活、实效地运用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的实践之中;三是对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估,逐步促进教学工作水平持续稳步的提高。
4.高效利用社会师资资源。
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更新,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一些高校因缺乏合理性,又因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使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出现低效化、盲目化等现象,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本质作用发挥,此外还造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于流于形式主义,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发展高等教育,只有在市场选择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调整,才能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配套,功能、形态能融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形态格局,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高等教育平面专业趋同化等一系列弊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总之,优质的教育管理提升了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所以,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高校教育管理新体制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篇二十
把网络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高校的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使得高校管理的信息及时更新和传达。尤其是针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时进行网络的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的知识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义。另外,建设高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间接加强了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得学生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具有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活动,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管理的作用,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得到了有效的支持。保持传统教育理念中较为精华的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3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标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进行高校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要实行开放的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自主评价方式,结合教师的评价方式共同进行评价标准的考核,才能够在教学手段上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将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应该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评价体系,尤其是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才能够全面建立师生平衡的评价体系,为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
5结语。
新形势下,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行创新的机制,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从而能够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动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从而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6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