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6:49:20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1-27 16:49:20     小编:笔舞

议论文是通过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来表达观点和论证的一种文体。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妨看看以下一些总结范文,或许能找到灵感。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一

题目。准确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所在,确定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是确定了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这里指议论文),那么接下来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要为题目服务的,如果中间有偏差,就会出现文不符题的情况,那么整篇论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所谓的跑题,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在选题之前,一定要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确认自己的中心论点,以免事实论据不充分,导致文章没有说服力。

摘要。摘要是标题下面,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文字,文章的摘要里面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我们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

二、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技巧问题。

(一)论文选题不深入。

一篇论文是否要其研究的价值,主要看论文的中心观点以及论文中用于佐证观点的材料,这就需要作者确定好自身论文研究的问题,一般论文的研究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进入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多数的学生往往为论文的选题犯愁。的确在准备阶段,选题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就会顺利一些。

(二)文章论据不充分。

文章论据不充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有两种,一种是搜集查阅的资料相对太少,另一种就是搜集的资料不能够充分的证明文章的观点。第一种很好解决,只要利用各种查阅资料的手段,例如:网络、图书馆、调查问卷等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即可。第二种相对来说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在我们确定了中心论点之后,那么所运用到文章当中的事实论据都是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查阅的资料,也都是与之相关,在筛选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中心突出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证明其中心论点。

(三)文章结构混乱。

确定题目和中心论点后,在很多资料的面前,许多作者都不清楚接下来文章的结构应该如何安排,第一步应该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实这就需要我们在撰写文章时列出一个文章的大框,传统定义上来说也就是文章的提纲,但是现在学校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都会在撰写文章时,要求我们先撰写一份开题报告,这里面就是需要我们理清楚文章的大致思路了。

三、针对上诉的解决办法。

(一)以小见大的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一般是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全面到全面的一个过程,一般我们都是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自身的兴趣去选题,这样写起来也相对会流畅一点,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在加上自身所学的知识,大量的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这样确定起来的论文题目,就会比较好书写了。

(二)搜集、筛选资料。

通过收集得到的材料一开始没有必要都通读,可以先翻翻目录或索引,找出与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有关或紧密相连的章节。通过泛读,大致了解本论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和前景,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在这些过程中,有几样事情需要做概括出与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研究现状,整理出毕业论文提纲或大致思路,熟悉基本的毕业论文格式与写作规范。

(三)写好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有目的性。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导师能够判断出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存在学术价值,在逻辑上是否存在不完美,以便我们后续的论文,如果长篇符的直接撰写论文,其中就有可能产生许多的问题,修改的部分也相对会比开题报告麻烦,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省下导师的时间,也可以保证我们在撰写过程中不做无用功,所以撰写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现下各大高校为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都在论文撰写要求里面,要求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可见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保证开题报告的结构。开题报告的结构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首先是“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这样导师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的研究的价值所在已经研究后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其次是“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再有就是“文章的创新之处和参考文献”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但是这些东西也是要分清主次的,不要一味的罗列观点,那样对于开题报告来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论文的基础观点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其中我们撰写开题报告的重点。只有分清主次,这样,文章结构与层次才能够清晰。一般的开题报告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价;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可能的创新之处;已有的研究基础;主要参考文献。

四、提高大学生写作技巧创新方法。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写出了荷叶个方面的美丽。

(二)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

[1]戎文慧,王颖,朱蓓,李娜.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03).

[3]郦金花.文献检索课应注重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1,(01).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二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履行的义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对各大院校提出的全新要求,应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受到良好熏陶以此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总结出其具体表现在缺乏人文教育、追求功利主义以及道德精神匮乏等方面,据此,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网络中加强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突显出传统文化三个维度,提出了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旨在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现状;提升路径。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有着显著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并在不断继承发展中,衍生出更多全新的思想文化,始终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以不同的方式及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主宰着世界文明,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个人修养,对于教育方面,则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借此来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自国家建立以来,高等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思想政治及道德水平教育,在建国初期,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都相继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学识,在良好的品质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在那一时期的大学生是社会人人尊重、崇拜的人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进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各大院校将自身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变成为专项人才的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即将高等教育同化成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构建及具体安排上,更加充分验证这一点。

当前许多院校均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过于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及能力的教育,这种片面化的课程体系,导致当代大学生并未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忽视人文教育、重视科技的科恒编,让各大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进而致使当代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较低。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有效改善,充足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心中的物质需求,进而对金钱较为看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且逐渐出持续恶化的趋势,而社会的这种不良思想浪潮对当代大学生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专业的选择上,许多大学生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上出发,而更多考虑的是所选专业的实用性,甚至有些学生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就已开始想到将来的就业问题,这样过于现实、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的思想,让当前的大学生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与短暂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将来良好的工作岗位上,进而严重忽视了个人道德建设,品质及素养的发展,造成价值观取向偏离正常轨道,个人主义愈发明显,价值观也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个人理想或是目标也更加短期,失去坚定信念,青春活力、心怀梦想等这些大学生应具备的特质正逐渐消失,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没有从日常行为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人文素养更成为了无稽之谈。若长时间维持这种现状,必然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无法挽回的事件发生,影响整体社会的发展。

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教育革新对个性的过分追求,在这样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转型,因而就需要对其进行重建及改善。但并不能为了推动改革而失去原则与理智,否定社会道德水平较低的事实,更不能逃避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现状。虽然在学校中存在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却不能因成绩出色而忽视学生道德素养下降的情况,应正视当前学校中各种不道德行为、不文明语言、随意逃作弊小抄、打架斗殴、思想极端等现象,都是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而缺少团结协作精神、独来独往、嘲笑他人、缺乏信任、待人冷漠、没有社会责任感等,则是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感受的表现。突显个性并不意味着要我行我素、不考虑集体感受,更不能代表舍弃传统美德及优秀品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含道德及能力两方面,其中道德可以将其视为责任,对社会及其他人的责任,若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将来便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故此,在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现代社会中,各大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素养及道德建设,培养集体意识,强化人文素养。

许多学生可以运用熟练的英语进行交流,但却无法利用成语及华丽的辞藻写出优秀的中文作文,对文言文更是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基础,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积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主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髓,院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应充分掌握传统文化,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热爱本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发展下的产物,不仅包含实物方面的汉字的具象化的载体,同时也含有许多思想上、精神上的抽象化载体,比如气氛、环境、心理情绪等。

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在各大院校中,大学生应主动弘扬传统文化,而学校在课程编排上,也应增加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其作为选修与必修课,并加强管理,规定适当的学分,并安排专业的教师,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真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此外,也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虽然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对他们未来的额就业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但在工作过程中,将会阻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各大院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也应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最大化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地区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管理小组,提供一定的人力与物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化发展,以传统教育体系为平台,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让学生在自由、舒适的氛围下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在计算机刊物中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当前在网络信息的整体输入量仅占世界的0.2%,其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输入更是寥寥无几。而美国却高达90%以上,这些西方国家有效利用了网络优势,并不断加快本土文化及思想形态在网络中的宣传,外来文化这样迅猛的涌来,各大院校应深刻意识到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因而应全面加强网络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其网络化发展。此外,这样的教育模式也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面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注重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性,加强师生网络交流,真正实现依托于网络,潜移默化的不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展开了深入探究,国外许多高校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孔子学院,主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而相比西方国家的热情,我国大学生却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认为其枯燥乏味,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在社会当中也没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加以熏陶,导致当代大学生只关注新潮的事物,追求物质享受。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适应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到处都充满了神奇与未知,他们渴望亲自去探索,主动去了解这个社会、感受一切他们为止好奇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学校的努力,同时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社会各种有效资源也应积极加入到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共同育人。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特色服饰、饮食以及值得赞扬的精神,无时无刻的不围绕在每个人身上。我国大量的历史著作也同样蕴藏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及思想。因此,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具体作品有机结合,利用文字进一步感染更多的学生,转变他们的思想形态,充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充分加强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继承中华传美德、增强传统文化内涵、提高我国世界竞争力以及和社会的建设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学校真正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从中汲取文化精髓,不断丰富及完善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他们的文化累积,为民族的繁荣、祖国的伟大复兴培养有效人才。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三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由于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平均每天为1000人。报告指出,中国的空气污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寿命减少了18年。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携手建设美丽中国、天堂杭州,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党四支部积极开展“同呼吸,共命运,用心守护美丽杭城”为主题的党支部活动。

5月13日,金融党四支部走进校医室,了解和学习那些不应不知的关于雾霾的常识。刚进入校医室,宣传板上关于呼吸道疾病的介绍映入眼帘。党支部成员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先后走访了咨询台医员,内科医生,药库医师。尽管医师们自谦道对雾霾天气的了解仍不够充分,但是仍热心地解答了党支部成员的疑问。如下为党支部访谈记录及访谈成果。

1.雾霾天气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医生建议我们在室外尽量使用医用口罩,它比n95口罩对pm2.5阻挡效果更好。外出回来后应及时清冼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

2.口罩的佩戴时间有什么要求呢?

医生提醒我们不宜长时间佩戴口罩,一方面口罩外部吸附了颗粒物等大量污染物,会造成呼吸阻力的增加;另一方面口罩内部也会吸附呼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

3.雾霾对于我们还有什么隐藏的危害呢?

医生指出要少用眼防炎症。雾霾中的微小颗粒物会刺激眼睛,如果觉得眼睛难受就多眨眼,以保持眼睛的湿润度。如感觉眼睛有严重的刺痛、发胀和异物感,可使用有消炎作用的眼药水滴眼。

中国自古有食疗养生的传统。那么雾霾天气应如何进行饮食保健呢?

5月15日,党支部走进抗霾行动的第二站流水食堂。经过前期的联系,支部成员一行来到了校后勤服务中心302室,接待一行人的是一个带着点稚气的乔小姐,她很热情地招待并解答了支部成员提出的问题。

去年几乎是杭州天气史上的灾难,严重的雾霾污染震惊了所有人,恰在今年年初柴静女士的《underthedome》更是将雾霾的问题提到了风口浪尖。商大的食堂似乎也没能“置之度外”,近几个月来推出了专门的“抗雾霾窗口”来响应我们同学,老师和社会群众对空气污染的需求。党支部成员的访谈交流由此谈及。

学校有专门的研发团队,不仅对食物的口感和色泽进行改良,而且也兼有研发时令蔬菜,抗雾霾菜,节日特供等功能。“一切为学生着想”,乔小姐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其实“浙江工商大学抗霾之走进食堂”已在去年被《钱江晚报》报道,节能减排环保清洁等字眼被浙商大一一详尽阐述,不仅在食堂,在热水器的问题上商大也是呕心沥血。

今年的空气相比于去年而言改善了不少,浙江省提出的“五水共治”项目就卓有成效。“国家政策的这只强有力的手一挥,所有人都会往那个地方瞧一瞧”她如是说道。“食堂在夏天还即将推出夏日窗口以对抗炎热,食堂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我们还有专门的成本核算小组,只是未向同学们透明”在我们提到有关食堂市场化的时候她这样讲。

“我们很欢迎学生向我们反映意见,这样食堂才会进步”,她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渠道以供我们学生提意见,食堂外的留言本,微信平台,官方微博等等。

“雾霾这个话题不会散去的,在中国,它会活得很长”乔小姐对于当前雾霾的现状如是感叹道。

大家对雾霾的认识与了解究竟如何?带着疑问,5月17日,金融学院第四党支部走近浙江工商大学的你我他,一起说说雾霾天气的那些事儿。

下午时分,党支部一行人先后走访了校园的保安、宿管阿姨大叔等,与这些长期长期在室外工作的职员零距离地面对面交流。党支部一行人首先来到了在校园北门站岗值勤的保安大哥,面对我们的到来和采访,保安大哥显得有些羞涩和拘谨。然而当深入到他们工作实际,细致了解他们的工作与雾霾问题时,我们仿佛突然从两个世界走进同一个世界。保安大哥谈及说,由于长期在杭州下沙工作,他们对于下沙雾霾天气状况并没有直接的对比认识。然而杭州白天和晚上略有味道的空气还是给人以明显的不适感,尽管平时一般工作时并不会进行特别的保护,但他们在白天和晚上工作时仍会选择戴口罩进行必要的保护。但是由于对相关知识了解的欠缺,尽管对于下沙大气污染有较为一致和清晰的认识,但对于雾霾形成的缘由和危害却缺乏了解。

在告别保安大哥后,一行人来到38幢寝室楼见到宿管大叔。面对雾霾问题,大叔尽兴地回忆道,在老家河南,站在高山上,空气质量好到足以看清远在20多里地外的地方。谈及时,大叔的眼睛似乎突然闪着亮光。他的内心似乎充满着对家乡美好环境的激情和自豪,似乎凝聚着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无限向往。

空气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它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越来越难看到湛蓝的天空、棉花般大片大片的白云以及布满星空的明朗夜晚,甚至连纯净无味的空气都成了种奢望。如今,保护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减少雾霾,工业污染固然重要,但是作为受害者的我们也是责无旁贷的。在这里我要呼吁大家:

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所爱的人,为了这个世界能够美好地存在更久,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起来吧:

1、少用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

2、少开车,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3、节假日里尽可能少放烟火。

4、爱护身边的花草。

5、节约水、电不要等到地球容不下我们了再来哀叹,从现在就开始落实于行动吧。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四

摘要: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本文就如何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进行阐述。

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自信,自觉、自主地进行自我修养。

在职业道德修养上,自觉是非常重要的,人一旦有了自觉性,才能在道德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提醒自身,严格要求自身,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品格。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活了80岁,一生奉献于哲学。他每天走出朴实无华的书房,徒步到大学,忙于他的哲学研究,生活规律不曾稍改,真正做到了“数十年如一日”.他对“时间”的控制,有如一位科学家,分秒不差。他每天必在早晨5点起床,晚上大约在10点就寝,这个严格的生活习惯,他始终严守不渝。康德严于控制时间的习惯,关键在于他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强烈的自律意识。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就是终身受用的资本;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成为一生的羁绊,阻碍自身的发展。一个整天喜欢蒙头大睡的人.不可能在梦中成就他的事业。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能从自身内心培植职业道德的土壤,建立长效自我约束机制。就会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谦逊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情上,以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荣,以自身的劳动成果能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为乐.从而更好地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二、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学习理论,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科学理论,才能坚持职业道德修养的正确方向。其次,要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目的、方向、原则,才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得越好.体验就越深刻.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就越优秀,越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并能很好地指导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人们养成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只有不断融入社会,把自身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正确审视自身的不足,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身,陶冶自身,完善自身,最终完成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向新时期涌现的职业模范人物和身边的榜样学习。

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人民服务精神日益发扬光大.社会职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涌现了王启民、徐虎、邱娥国、李素丽、徐振超等楷模,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树立了榜样。大学生不但要向这些模范人物学习,还要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工厂的师傅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缺点,把职业道德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自觉地进行内省和慎独。

“内省”,就是内心省察检讨,去除私心杂念,使自身的言行规范于道德标准的要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一个人只有在内心严于解剖自身,行为上善于反省自身,才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应该经常“内省”,善于认识自身.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并决心改进缺点,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古人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这个意思。

“慎独”,就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工作,自行其是,仍然能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而不做坏事。它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既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又是在修养中达到的一种崇高境界。《孔子99中庸》中写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在别人没看见的`时候.能够谨慎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够警惕,不要以为隐蔽和微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因此,独自一人时,同样要谨慎行事,防微杜渐,自知自爱,把握住自身。山东省有一座四知庙,据说是纪念东汉名臣杨成的。杨成在赴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深夜只身送上黄金10斤。杨成很生气,埋怨王密不该这样做。王却说,深夜无人知晓。杨成发火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王密听后,惭愧而去。杨成的故事就是道德修养中的“慎独”。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否做到“慎独”,以及“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大家是否坚持自我修养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讲究不仅在他人面前、领导面前能按职业道德行事.即使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各种考验,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做一个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新型劳动者。

五、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循序渐进。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孟子.在道德修养方法和培养高尚道德感情上有很深刻的论述。他认为,修身养性,培养浩然之气,并非深奥玄妙之事,而是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内心德行修炼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大学生正处在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练就技能本领的大好时期,只有在平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长期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在道德修养中,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身.不能因为他人没有做到而原谅自身.或自身也不去做;也不能因为社会存在不正之风。还有许多不道德的现象出现而放纵自身、原谅自身,甚至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相反,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朝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去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品质。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着很大变化.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许多新的问题。尽管如此,职业道德修养仍然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当代大学生戒们更应首当其冲,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准迈进。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局面,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呼之欲出。本文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模范教育的作用,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者实施社会道德模范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自觉地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在政治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现代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以及促进本民族政治道德情操的不断升华。

市场经济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意识、危机感激励了大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功利主义淡化了大学生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如何使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社会道德模范进行积极引导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华民族历来有推崇道德楷模的传统,“见贤思齐”是古之明训,我们表彰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实际上也是道德模范,是针对当时最需要突出表彰的道德行为的模范。现代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同时在社会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作出新的努力来及时应对。

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的一种自觉认识和向往,对人们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以社会道德模范为载体,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社会道德模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几个作用:。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社会而言,社会道德模范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道德模范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它能产生一种感召力和环绕力。这种感召力和环绕力能够将个体导向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和规格方向上来,引导人们为之共同努力。一个社会的发展,本质上体现为全民精神的进步。因此,优良的道德模范可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社会道德模范的高尚品质可以激励大学生升华道德认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用社会道德模范来教育大学生可以起到知行合一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社会道德模范可以唤起大学生对高尚道德行为的崇敬,还可折射出激励、启发、催人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熏陶,达到精神上的鼓舞,在思想上起到强烈的共鸣,从而升华道德认识,逐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从道德的角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必然会带来种种矛盾和问题,除了需要一定的法则和制度以维持基本的秩序外,也需要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模范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榜样,他们身上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彰显出新时代的崭新的精神风貌。这充分表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为大众所接受。将社会道德模范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使大学生行为规范化、系统化,最终升华为个人行为的准则。

3、在大学生中具有强烈的凝聚作用。

社会道德模范在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支撑和力量凝聚作用。首先,如果没有共同前进的旗帜为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道德标准,那么就不可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把各阶层的人们凝聚起来,也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与向心力。社会道德模范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的集中表现形式,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其次,社会道德模范作为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评判、凝聚功能,使社会和谐得以肯定。而道德在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社会的热情。

运用社会道德模范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道德模范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选树道德榜样,始终应注重坚持面向大多数,把重点放在基层,放在普通岗位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大学生,着力发现他们在平凡学习生活上的不平凡创造,讴歌他们在普通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通过加强社会道德榜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以对照,检查自己,做到自警自查、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表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积极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2、注意运用社会道德模范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本翔不境也创造人。”道德规范所秉承的祟高的价值取向及崇高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能对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应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唤起大学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在动力,提升责任感和人格尊严,使大学生完善自我,使道德从外部调控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和行为习。

3、不同大学生群体由于各自所处环境和自身状况不同,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也日益呈现出差异,这就对选树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榜样、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使不同群体中的大学生都能够更加具体深人地感受道德榜样的力量,切实做到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4、立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工作,是提高榜样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我们要注重运用影视声像等技术手段增强榜样宣传教育的直观性;注重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平台吸引大学生参与榜样评选,参与和榜样的网络互动;注重让榜样到大学生中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努力实现榜样与青少年“零距离”。这些探索和努力,有效地增强了榜样宣传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社会道德规范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行为的准则,激发内在需要和动机,进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六

人是社会的动物,只有在社会这一母体环境下才能谈论人才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适应能力成为他们的迫切需要。有关资料显示,有63%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增长才干”,26%选择为就业服务。其实增长才干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可见大学生对自身踏出象牙塔后的状态越来越关注。从另一方面来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的专业教育,其学习内容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要在社会行业中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从这个层面上看,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是一种学习职业的活动。这种鲜明的本质定位,势必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强化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提前社会化,开拓今后就业的前景。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以往组织管理不到位,社会实践点上和面上的效果悬殊;由于指导力度、重点不到位,社会实践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社会实践得不到足够的认可与重视等等,只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化,才能有效地在全局上统筹社会实践的活动计划,在过程中把握社会实践的运行进程,在效果上提升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淋离尽致地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各环节的机制建立与完善上,包括宣传机制、指导机制、活动机制、组织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

教育的社会化本身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实践作为其中一个突破的窗口,更应该树立社会化意识,多渠道、多途径地利用和整合社会力量推动工作,与社会发展节拍一致、与发散开放大背景相融合。除了组织教学社会实践、团学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军训实践等以外,可以尝试进行学生创业社会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只有改变原有“铁饭碗”的观念,积极投身发散的洪流,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为明天打开另一扇门。另外开展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而且活动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与场地的保障,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目前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的一条良好途径。根据自身特点与专业特点本着就近就便原则,与地方,企事业挂钩,建立和完善地方、企业、学校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实现产、学、研齐头并进。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只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附加课来认识,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有益的补充,这是片面与狭隘的。社会实践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即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环节上有所体现,甚至可以纳入选修课教学当中去,保证社会实践的质量,另可实行学分制、实践学期制和弹性学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参加社会实践。根据年级段的不同在教育计划与教育内容上有所规划。据调查,大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出高年级参与率低,低年级参与率高,因此,要督促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从中了解所学专业的不足,了解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后的学习。

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而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和成果无法得到推广,同样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无法及时加以解决。为此,高校教育研究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研究,使科学方法与创造实践能力完美结合。一方面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心理、思维、能力出发,结合素质教育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在理论上建构社会实践体系,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落实社会实践的实施计划;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优化整合,与科研课题结合,配以良好的运作条件和专业的指导,最终将优秀成果作为学术科技作品予以申报和管理。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锻炼才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果,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经济上的考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响应有很大差异,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社会单位在接纳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学生正当权益的保护、在建立实践基地问题上单位与学校之间所遇到的利害问题。不少学生在外参加勤工俭学或一些有偿性的社会实践,或者部分学生将找工作与实习结合起来,这些都给某些私营、独资企业造成可趁之机,他们利用学生的单纯与找工作的迫切心理,一批批地使用廉价劳动力,并以种种借口搪塞学生,使学生受骗,影响其健康的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因此学校要教育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同时,政府必须出台一系列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其状况如何,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包括社会道德知识、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价值观的困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对教育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影响、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等。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道德认知的不足。这表现为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即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这是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认知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问题。2.社会道德感情的缺陷。道德感情既表现为对人的感情,也表现为对有关道德问题产生的道德焦虑。对人感情的淡薄和道德焦虑的缺失致使部份大学生发生较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3.社会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薄弱也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看,对一些简单的道理他们并非不懂,但却愿意采取对个人较有利、个人感到更舒服、更痛快的方式而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比如一些学生并非蓄意影响他人的利益,更不愿损害他人的利益,但在个人的愉悦需要和特定环境的作用下,也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缺陷产生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与德育分离,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忽视认知能力的提高;注重知的培养,忽略行的训练。2.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这一代大学生,复杂的道德环境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某些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的家长,以其不健康的言行,在子女道德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即使是道德素质较高,但忽视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条件受到家庭具体情况限制的家庭,对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会形成不利的影响。3.个人成长特征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很多都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性格较为脆弱、怀疑、孤独、自我封闭。这种特定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中国是一个道德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在培养道德能力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继承已有传统方法的同时进行创新,赋予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新的时代内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确立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大学生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像其他能力一样,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理知识,同时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把握用价值原则来解决道德问题的方式。第三,注重实践的原则。必须从道德认知做起,教育大学生以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使道德实践为道德意识的升华提供丰富的养料,持续不断地将道德实践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把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一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体系。发挥学校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既管课堂内外,又管校园内外,使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社会日益走向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班集体、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以不断地影响和引领大学生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家庭。努力唤醒父母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意识,帮助父母掌握道德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机制。一是要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突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时代性。要把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道德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有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除了具备道德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具有网络的资源意识、技术意识、国际意识、服务意识和方法意识,能够运用新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开展道德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工作,提高对道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建立信息库,努力提高网上宣传教育工作的信息流量,使其内容新鲜丰富、特色鲜明。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以使学生相互交流,自我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或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体会,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国外优秀文艺作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上文化活动。发挥校园网的媒体整合作用,将校报、闭路电视和户外宣传等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上,实现道德教育与多种传媒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全员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积极开发和研制网络道德教育软件,形成网上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实现道德教学的知识教育与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紧密结合。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以成才教育为切人点,教育大学生明确成才过程是德、识、才、学、体诸要素全面发展的过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五是创建道德认知教育与提高道德意志品质紧密结合的德育教学体制。在道德教育中遵循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注重不失时机地抓住随时发生的各种事件、事故开展深人浅出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道德意志品质。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道德本身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人在道德认知教育中获得的“道德心灵之花”,不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结出客观的道德之果,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社会道德能力教育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必须在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强调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就是要“寓教于做”,在“做”中培养。要使大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对文明道德规范反复实践,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通过社会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实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对道德文明要求由不习惯做到习惯做、由不自觉做(或被迫做)到自觉自愿去做的过程,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约束机制的过程,达到知而行之。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觉。要重视营造道德实践环境,注重道德行为引导,包括示范式行为引导、律令式行为引导、激励式行为引导。闭要重视创造道德实践机会,强化道德行为训练,把道德行为训练寓于学校公益活动之中、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把大学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加强指导,精心组织。要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深人农村、走向社会,参与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文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加广泛和深刻地了解市场经济,认识社会发展,丰富人生成长经历,培养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九

前言: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系统的认识和看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却在下降,尤其体现在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作为知识青年的我们应增强我们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和道德水平,我们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展开活动,在12月5号晚的教学楼506对晚修的大学生派发些调查问卷,从而收集有关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主体: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所以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如何,将会影响社会的整体结构,也会对和谐社会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是怎样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对于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情况如下:。

大学生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有26%表示清楚,69%的大学生表示很模糊,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的目的,有21%表示是为以后进入相关行业打基础,也有74%表示是为应付相关资格的考试,,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只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大学生是否有意识地在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有74%的大学生肯定自己在主动地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也有13%的大学生分别表示自己没有或还没想过自己在培养职业道德;最后一项,大学生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习得职业道德知识,主要是通过各专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和政治课理论课堂教学,也有少数大学生通过自学,自费参加相关讲座等方式。

从以上的情况分析,很明显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职业道德对自己以后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影响因素,也为自己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以便能获得美好的未来,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可能认为现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点早,所以还没想好什么去做些准备工作。在以上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有不少的大学生并没有关注职业道德,或许是他们还没接触过职业环境的气氛。我们建议大学生能有序地去了解自己该追求的目标,并认真着去完成,不要在大学这段美好的生活荒废梦想的田园。

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过打工或社会时间活动经历,我们从这一方面调查得出这样的数据。在打工或社会时间活动中,有82%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体会到职业道德素质在工作中很重要,并表示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易被开除,而剩下的18%没有填答,主要是他们还没工作过,在82%有过工作经历中的43%表示表示他们现有的职业道德水平与单位要求相差较大,因为他们仅懂一点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对具体行业的一点不懂,而其余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现有的职业道德水平与单位要求相差不大,基本上能符合单位的要求,从而胜任单位的工作;有88%的大学生对于课堂职业道德教育,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要求很贴近,而12%的大学生表示课堂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要求仅有很少部分有用,从这得到的情况,可想而知学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大部分的同学还是很有用,并且能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继而改善他们的职业道德。同样的,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最反感的是什么呢?48%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反感的是做事吊儿郎当,用人单位提供薪酬,如果我们不认真做事,这样用人单位还需要我们吗?15%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反感的是缺乏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或小组里最重要的,没有好的团队精神就没有好的效率,还有20%和17%的大学生分别认为用人单位最反感的是打工者对薪酬要求过高和频繁跳槽,这些都是打工者对自己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准则和基本原则。

在对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水平,有91%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讲诚信,还有7%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普遍不讲诚信,且仅1%的大学生表示在严格的监督下就讲诚信,否则就不讲,从这数据中可以得出,大学生的“诚信”水平表现良好,即大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和谐,且和善,“诚信”是职业道德的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如果在社会中,人人不讲诚信的话,社会的整体结构还有完整吗?在不完整的整体结构的社会,人人没有真实可言,都生活在虚假的世界,就像电脑中的虚拟空间,是故人人得重视道德的培养。你认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所含的主要方面最重要是什么,我们提供了四个选项,分别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睦互助,团结协作;勇于竞争,不断创新。我们根据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分别得到72%,12%,11%,5%,从调查数据的情况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所含的主要方面最重要的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因为对于工作单位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敬业,即能忠于自己的职业,也有不少的大学生认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不可缺少,在职业道德上各有重要的价值,是体现一个人身上最基础的素质。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行业不断涌现,随之新的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出现,大学生如何适应这一变化,98%的大学生表示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各种能力,也有2%的大学生认为只具有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即可,还有一个好的情况,即没人选择不闻不问。是的,在21世纪的世界,不论经济,还是政治总是在快速的发展,我们总得快速适应这一变化,而不断学习以适应各种能力,便是快速适应这一变化。在中国的大学中,每位新生在开学的第一学期都得上思想品德政治课,从这可以看出,国家满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那么我们看看大学生对学校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的看法,65%认为学校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有必要,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为教材了解更多,也有32%认为学校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只要在现行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即可,3%的大学生对学校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认为是不必要的,现行课程中所含的内容已足够。

在调查问卷中最后的三项,我们对调查数据的情况统计分析,得到大学生普遍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从大一开始,也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大学三年都应该有且有各自的侧重点,大学生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所采取的重要方式是76%的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3%的二课课堂教学,13%的专家讲座,8%的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加强自身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是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最起码要做的基本原则,只有自身的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即不会荒废大学的时光。总体而言,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校的职业道德课还是蛮认可,认为他们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也能培养自身道德践行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

结束语:通过调查我们感觉到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我们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在我们的小组工作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经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终于把这份调查做完,使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

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武器,大学生在创业期,因知识产权纠纷导致创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忽视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关注。文章对创业不同阶段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风险防范教育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大学生创业;知识产权风险;对策

知识产权风险,是指知识产权在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环节,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泄露、流失、价值的减少等一系列现象。大多情况是指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成功创业是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往往会因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正确认识知识产权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应对,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高校兴起了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此后,创业大赛逐渐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途径。而创业大赛通常采用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其中涉及的技术信息和技术秘密会否泄露往往影响到以后创业的成败。

创业起步阶段,由于多数大学生经济薄弱,他们多会选择一些低成本、高盈利的创业方式,如仿造。当然,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则难以规避。我们不难看到市场中的各种山寨手机、精仿鞋、高仿包,会因侵犯他人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等而惹上官司。另外,傍名牌的背后,凸显的是诚信的缺失、品牌意识的薄弱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轻视。

加盟包括自愿加盟、委托加盟、特许加盟和免费加盟。加盟是指加盟总部将自己拥有的一些品牌授权给加盟店使用,并向其收取各种经费,如加盟金、权利金和保证金等。而这些经费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知识产权的“许可”。加盟成功后,加盟店便依法获得了加盟总部的相关商标、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权。但是,多数大学生创业仅仅满足于加盟主提供的一些基本服务,并对其过度信任,忽略了双方相关知识产权权属的约定,一旦发生权属纠纷,往往因举证困难而自食苦果。

大学生创业初期主要采取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出资形式,有其自身固有的风险。首先,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均有法定有效期,随着时间的迁移,其出资价值将大打折扣。其次,知识产权的价值易变,就专利来说,随着技术的研发,新的技术产生后,先前专利便会贬值。商标价值的不确定性则使其隐藏的风险更加明显,品牌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毁灭却是一瞬间的。另一方面常因权属不清或存在权利瑕疵而具有多种多样的风险。出资方要尽可能确保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的合法性和完整性,但凡存在权属争议,都将或多或少影响出资的成立。另外,知识产权出资在价值评估方面也存在较多风险。

大学生创业初期,商标意识不强,忽视商标注册,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力后再去注册商标,可能商标已被抢注,反过来被抢注者起诉商标侵权。

随着企业逐渐的发展壮大,当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或影响力时,就会出现各种仿制品、山寨产品,其凭借价格优势在销售市场和目标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渐变大,出现他人侵权,而有些竞争者会采取专利无效、商标撤销等策略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此时能否及时搜集证据,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大学生创业时需要考虑的。

随着创业不断发展,为了保持更好的竞争态势,创业者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采购风险和研发风险。一方面,在采购合同中忽视约定知识产权免责条款,导致所采购的原材料或者零部件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商品。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在研发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专利检索、专利分析,及时了解技术前沿,造成人力、财力浪费。

知识产权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利管理。企业尚未配备相关人员对现有和潜在知识产权进行系统的管理,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混乱。二是人员管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过尽职调查,对于新入职员工未签订保密协议,对于离职员工未签署竞业禁止协议等保密措施。

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因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未进行可行性分析。例如,企业在出口产品时忽略了海外知识产权申请的重要性,导致本企业技术在产品的出口目的国被事先申请专利,亦或因未对目标国进行专利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导致企业产品出口时侵犯他国专利技术。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方式越来越多元,技术竞争和标准竞争尤为突出。大学生创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产品、市场、企业已具一定规模,此时要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做好知识产权布局。

一是政府政策关注度不够、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中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少数省份诸如湖南、江苏等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创业申请专利、商标、版权费用的补贴。此外,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是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缺位。知识产权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注重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知识产权作为专业必修课只针对法学专业开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知识产权只有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与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是同行竞争者的排挤。大学生新开办的企业必然会受到同类企业的排挤。反映在知识产权方面,为了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在知识产权方面会给新设企业设立障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又由于急功近利,很容易步入他人知识产权雷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服务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是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有力工具。大学生创业离不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但是目前中介机构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中知识产权风险增加的因素。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完善法律机制

政府在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时,应该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醒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注重对自身企业进行知识产权风险的预警和预控;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立的新企业的扶持,避免涉入知识产权纠纷而导致企业举步维艰。此外,完善相关法律机制,改变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容易维权难的现状,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及时维权、高效维权。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面向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展,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是:它旨在通过知识产权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基本素养,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素质。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要依据不同学科背景,富有针对性地将知识产权教学融入专业教育中。例如,对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注重其专利检索、专利信息运用、专利分析、专利申请等相关能力的培养;而文科类学生与版权、商标联系更为紧密,应重点传授版权、商标领域的知识。

为了更好支持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强化大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如通过聘请实务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进企业、知识产权技能大赛等形式,定期聘请校外专家给以专业性的指导,促进创业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大学生创业之前可以通过旁听、自学或者充分利用高校知识产权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地学习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知识,辅助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取得知识产权成果。要掌握知识产权必备知识,并顺应时代发展,了解市场,掌握技术前沿,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运用,加速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随着企业的成立和逐步发展壮大,创业者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如知识产权的转化、许可、转让等。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面对各种诱惑与竞争,难免会因追求暴利而淌上侵犯他人专有权利的污水,或者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因未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而被他人侵犯,因此在创业过程中要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1]周文光,李尧远.吸收能力、知识产权风险与产品创新绩效[j].科研管理,2016,(6).

[2]张项民.基于创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09,(4).

[3][4]王宇红.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j].就业调研,2012,(4).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一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的飞快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都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当他们面对这些多彩的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正确引导。

计算机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娱乐工具。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手的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况且爱玩是人的天性,但如果把电脑游戏看作是应用计算机的全部,则只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百害而无一益,同时许多游戏并不适合小学生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问题,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们在接触游戏时,往往是被刺激的效果、精美的画面所吸引,而对其中的真正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社会上的许多游戏实际上开发时并未考虑到小学生的天真、幼稚,其中的许多暴力甚至色情的场面对他们是有害的。这时,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是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而不是作为游戏机。另外,一些游戏的内容要么把中国丑化,或者美化侵略战争,而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少有注意其中的是非观。这时,应当使他们分清其中的是非曲直,让其能从游戏中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益的游戏,如《抗美援朝》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发展。另外,还可以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让别人在不久的将来也玩上你编的游戏,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向上的心理动机。

二、取精华,弃糟泊。

互联网的地位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它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很多家长都是看重这一点,想让其孩子在互联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实,知识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更为重要。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聘,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泊,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用什么?怎样用?”的问题了。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小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三、规范行为。

由于学生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一些同学自恃计算机水平高,他们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打开、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又如评选网络优秀作品或文章时,传统环境下的评选,可以正确反映出大部分投票者的意愿;若通过网络投票,有些同学不遵守规则,一票多投或多票一投,这样就未必能真实反映出广大同学的意愿。对于这些“不正常”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它的潜在危害很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不正常的行为养成习惯,步入社会后,将很难改变。今天可能只是到别人的电脑里取一些作业的答案,明天可能就是到别人的银行帐户里取一笔金钱;今天可能只是随便弄着玩玩,搞个小的恶作剧,删掉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画,明天可能就是真做实干,到别的企业里毁掉一批数据或资料。对于以上这些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正如不能因为有交通事故就不再乘坐汽车一样,不能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知识,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学生在网络上的“不明事非”和“不正常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是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次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大学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状况,及其对道德素质问题的看法展开调查。

近年来,高校录取率不断提高,教育普及进一步发展。但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高的道德素养?德才兼备是我们每个人希望做到的,但现实中两者并不一定是正比例相关。一些大学生违背道德,甚至泯灭人心的事,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状况下,时常“活生生”出现在人们眼前。作为沈阳大学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审视自我,了解环境。特作此调查。

本次调查报告由沈阳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发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从道德素质基本认识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反馈回来的调查表统计总结得出沈阳大学在校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质基本认识。

首先,什么是道德素质?89.9%的受调查者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89.7%的同学认为是一种道德情操,认为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占71.3%,还有59.7%的同学将之认可为一种心理素质。本题既然为多选题,并且每个选项都有半数以上人选择,可以看出道德素质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它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必会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后通过一定的外化,将这种内在的抽象的素养反应在日常生活中。

那么大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53.7%的人认为是道德修养,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认为成绩优异最重要,还有10.1%选择了创新思想。而在当今社会知识与道德素养孰轻孰重的问题上,58.4%的人认为两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对公民制约作用的问题上,21.7%的人认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认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则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不仅需要政府学校方面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会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增强,真正起到无形之法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42.3%的人认为在于个人觉悟,30.7%的人认为在学校教育,还有26.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确实,道德素养既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存在,在其养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2.自身及周围人群道德素养水平。

这一方面为本次调查的重点。

a.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

78.1%的人会主动让座,15.4%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5.3%的人会假装没看见,还有1.3%的同学不管怎样都不让。在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中,其实经常能看到温大学子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让座麻烦,干脆一直站着。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没有这种谦让的意识,觉得同样花钱坐车,凭什么让位于人。这种想法虽然不能受制于法令法规,但必然会受到道德上的质问谴责。

b.在人行道为红灯,但此时恰好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仅有29.2%的人会坚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会随大流,别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学认为能快点走最好,而35.3%则会视情况而定。不论人走我走,还是视情况而定,其实都是人侥幸心理的体现,以为车少,以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酿成大祸的又何尝少,真正到了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c.对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

56.4%的人认为只要是能得到好处而且相对轻松,那么就会参加;。

33.2%的同学表示什么活动都愿意参加,

10.3%的人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确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分相挂钩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有的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为了取得相应学分,不是为志愿而志愿,只是为学分而志愿。但是试想,如果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学分奖励,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去做这一份事业?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

80.1%的人会与其沟通,希望对方下次注意;。

8.6%的同学会选择保持沉默,但是心里会就此留下疙瘩;。

另有11.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

随手关灯关热水器是一个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中确实会出现由于一时马虎而忘记关灯关水一类的事,这个时候,作为寝室成员,就应该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来养成这种习惯。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为?

69.8%的同学表示介意,

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无所谓和习惯了。

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时,

25.7%的人会坚决反对,

21.2%的人选择随波逐流,

47.1%的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

6%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对于不道德的行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这些行为更加猖狂。但现在的风气是,公交车上如果有人在实施偷窃,很少有人敢正义指出。这是社会的悲哀所在。

接下来是一些不好的有违道德的做法,列表来说明:

你或你的同学是否出现以下状况是否。

随口说粗话、脏话55.9%44.1%作弊41.8%58.2%。

说谎42.3%57.7%抄袭50.9%49.1%。

其他5.8%94.2%。

在周围人对父母是否孝顺的问题上,仅33.2%的人认为这一方面做的好,60.7%认为一般,还有6%的学生认为做的比较差。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谈。

那么所有这些不道德没素质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产生不道德和没素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是否。

图方便51.1%48.9%不那么讲究44.6%55.4%。

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35.8%64.2%习惯成自然50.1%49.9%。

社会风气造成69.0%31.0%个人意识太差55.2%44.8%。

缺少宣传和教育32.5%67.5%人性本恶13.4%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观,有客观。但所有都不能成为道德素质下滑的借口。

据有效统计,总体上看我校学生对于网络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容小视,忽视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养的事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就如何解决网络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大学生反思自我,从自身点滴做起。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立于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学问,才能成就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

二.学校作为教授知识的场所,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如果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没有道德的约束,那么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是贡献而是危害。

三.扩展到更大的层面,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居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如何改善这个社会大环境?说到底还是需要从小处做起。人与社会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信通过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的开展落实,国家对道德工作和谐社会的大力关注。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来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目前道德教育理论实现了教育学、伦理学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应着重从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的培养入手。

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起的作用。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所谓“知者不惑”(《论语・子罕》)。认识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即其所云:“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苟子认为,只有以理“识道”,才能提高道德的自觉性。只有“知明”,才能保证“行无过”(《苟子・劝学篇》)。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的第三条道路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意识到了如果忽略受教育者认知理性的发展,只要求他们接受现成的道德内容、观点,必然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首先要认识道德,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能和识别能力。学生的道德形成和发展,必须以其社会认知为前提,由于其在社会和社会合作过程中需要承担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需要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各种关系,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去习得某些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学会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推理,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乃至对世界的认识。个体正是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世界的社会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批评,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臻于道德上的成熟。

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不是要使学生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行动的行为习惯,而要以自己的道德意志克服内外干扰。一种比较稳定的道德意志一经确定之后,人们往往不以外部环境的影响为转移,而以内部的道德意志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性和独立性。

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善于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目的',而不是只靠外力的推动。具有这种意志品德的学生,他不去等待别人的暗示、指示,也从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而是在一定情况下,从科学的信念、知识的观念出发。规定自己的举止。他相信自己所作决定的正确性,不向不正确的事物投降,同时又善于以自我批评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行动;而与主动性、独立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和独断性。相反,不管自己的目的是否合理而一味地坚持己见,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固执地按照自己的决定就是独断性。

2.坚持性。

自制力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在意志行动中必要时善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不经过深思熟虑而发生一时的冲动,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又能迫使自己排除干扰,坚定地执行决定人们如果没有这种品质,任何创造性劳动都是不可能实现。教师要培养、教育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应有轻率的举动。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控制自己,坚持说理,不和对方争吵,更不能使用暴力。另外,还要教育学生,在内外困难面前,不要失去自制力。

4.果断性。

果断性指善于及时地采取决断的能力。果断性是迅速而又经过深思熟虑地选择目的和确定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及时地采取决断,需要机智和无畏,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当情况不需要立刻执行时,他肯于从容考虑,深思熟虑,使决定的行动更趋于完善;而当情况不允许迟延时,他能以高度的机智对事情进行分析和判断,立即做出行动的决定。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不只是看他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道德认识水平,也不只是看他具有怎样的道德情感表现,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履行道德的实际行动,以及履行了怎样的道德行动同样,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应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取向。要求学生把他们习得的道德认识、情感和价值取向见之于行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地讲解道德概念。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概念的掌握,在品德形成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概念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善恶是非准则不清,行动会摇摆;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根据道德概念去行动,并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动的是非、善恶。学生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概括地认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勇敢与冒险、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能辨明道德的善果与不道德的恶果,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在自己的行动中实行道德的准则。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概念的教育。在讲解道德概念时要生动具体,形象鲜明。例如,在讲解“礼貌”时,不能停留在礼貌是一个人的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谦虚和恭敬的概念上,还必须生动具体和形象化。

2.激发和培养道德情感。

品德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在学校教育中,不是任何一种道德认识都能转化为道德行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在道德认识上,渗透情感因素,有情感,认识才能深刻、持久。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才可能产生一定的道德行动。教师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方面应注重:

(1)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比如歌颂英雄人物忘我劳动时,教师有感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

(2)培养学生自控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用理智战胜情感,不要让情感支配理智的能力。

(3)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活动是产生多种多样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学生新的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活动中可以消除某些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情感。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四

【论文关键词】高中生;道德;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现代索质教育日益强调学生的道德的培养,本文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就培养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实践策略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它属于人们的世界观。而未成年人则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为了把他们培养成现代化建设的接办人,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道德问题的提出。

(一)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一直停留在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之下,往往重视成绩,忽视德育教育。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机械的教育教学,极大的伤害了学生人格的丰富性。同时,在师长们过度地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又缺乏对真正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理解,滋长着各种“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和不良行为。其中还有一些人,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

因此,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发展机遇和共同发展的可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观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能够去运用和适应。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

(二)让学生学会做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策略。

根据本人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以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关键是要做到,树立两个意识、培养两种精神。

(一)在诚实守信的规范要求下,开设各种活动,逐步。

使学生树立爱的意识和合作意识班主任应对学生输以爱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情感教育、心志教育。爱父母、爱家庭、爱师长、爱祖国。比如对于爱情班主任可以告诉他们爱情是人类独具的、最美好的情感,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才是对所爱人的最好的交代,再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当然也收获了最珍贵的情感。

爱和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合作与爱相辅相成。因此,在培养学生爱的意识的同时,必须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工作中我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实践:首先,以创建优秀集体为目标。因为优秀集体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会共处,从严格意义上讲,爱与合作相伴成长。帮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和学会为别人着想,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口号,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三(2)班连续被评为校“管理示范班”,本学期又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而优秀班集体形成,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善于合作的价值和快感。其次,创设多样的活动场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社会实践的争优活动。要求小组的每一个人都共同承担相应的任务,组织一次活动,有人负责策划,有人负责节目编排,有人负责环境布置,也有人负责宣传和邀请嘉宾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合作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具有“自信”、“自律”的精神,这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1、培养学生的专长。

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专长,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2、对学生要多作肯定性评价与鼓励。

上边已经谈到了这一点,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的评价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重要来源,如果你在写素质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这样的事情尤其在高三的这一年当中会体现的相当突出,比如我所教过的一个叫穆小蕊的学生,她在应届的时候高考就是因为缺乏信心才导致了仅仅考了440分,而在复课的时候我们专门的针对信心进行调节结果高考上了重点达到了560分。

发挥“内因”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行为的自律。当然说自律是与自主密切相连的。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而强化以白控为目标,达到行为自律。真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世界观。自省过程也是学生对自我行为评价和反思的过程,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各种素质发展有了一个自我评价和反思的积极要求,通过学校的道德品质考核和班级的行为规范量化考核记载,建立学生的自评考核制度,这样不断自省内察在行为自律的导向上是积极有效的。从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人手,使学生学会自控,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有着事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五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越来越重要。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基本途径。

一、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21世纪,人们将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的民主化、平等性,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逐渐深化,道德人格教育正体现了这样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确立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谓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的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理解生命、追求价值、活出人的意义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意识到,要想使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就必须以人文主义的理念作为指导。即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当代工作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与完善,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2.恪守教育的“全人教育”使命。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其全人教育论中明确指出:“全我的中心点和统一点,就是自己的良心,是神,是生命。”小原国芳在这里所强调的良知、神以及生命就是指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即精神、理想、信仰、价值等。“全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享受真正的生活,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关怀学生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与满足,以达到学生身、心、灵各方面的平衡与发展。台湾中原大学的王惠芝先生在谈到“全人教育”时指出:“全人教育的主要宗旨之一便在训练出身、心、灵都平衡而又能健全发展的学生。一个受过健全教育的学生终其一生,在道德选择上有清楚的明辨能力,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忠实尽责,完成生命意义的实现。”所以,真正的教育应当包含智慧之爱,应当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应当培养学生美好的理想,应当让学生具有公正、自由、民主的信念,应当使学生理解人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追求智慧、关注生命、理解价值、提升精神、培养信仰,从而养成一种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

3.重视教育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教育不应当只成为我们追求功利的一个手段,而应当回归到它的本质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在工作中尽量体现和突出人性。师生间要建立亲密的人性关系,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的人性内容或人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通过教育自我完善的意识。教师的确不能改变课程的日趋专业化和破碎化,也不能改变社会观念对学校的巨大影响,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和为人使学生意识到,最光荣伟大的事业莫过于怎样做一个人。

二、注重科学的“灌输”方法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统一。

1.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所有德育活动都应在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要激励、发挥其主体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全部心理机能去感知、想象、体验和理解相应的社会意识与道德规范。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2.科学“灌输”的实质与存在的必然性。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由教师直接传授却仍不失为一条捷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授人以渔”先于“授人以鱼”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在大学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尚未形成和完善之际,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完善的客观要求。当然,这里说的直接传授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中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上的科学灌输,不是那种无视学生主体,只强调服从的填鸭式的灌输。

3.主体性有效发挥与科学“灌输”的结合。强调灌输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把灌输的内容内化并外化为行为,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方法,其价值在于有效性,提高有效性离不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往教育的缺陷并不在于灌输,而是在于没有将灌输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灌输。道德教育的最佳境界,在于形成知、情、意、行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协调,从而构成系统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机械而简单的德育方法是完不成此任务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将科学的灌输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并进一步落实到中学生的知、情、意相统一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上。

三、培育大学生自我建构高尚道德人格的自觉意识。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体、思想、行为的活动状况的意识,是对自己在社会、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一种全面认识和评价。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自我意识开始指向内心世界,是独立自主、尊重自信、自我调节与控制等心理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耐心帮助与指导。学校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2.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发展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期间,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促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人格建设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林斯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必须了解自我教育的意义、规律和方法,在道德人格教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养成探究行为的目的、意义和途径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只有当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时,教育才会有效,所以,教师应明确地对学生提出任务、目标、要求,激发其道德人格建设的意向,依靠受教育者道德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以培养其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提高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展其控制和支配行为的能力,使其成长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四、营造培养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良好校园氛围。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内部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把它变成一种由教育者有意识地控制和设计的隐性课程,以增强育人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整合的概念,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应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隐性教育因素的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2.加强班集体建设。集体并不是通过关于集体主义的谈论来建立的。建立和培养学生班集体,必须以这样的两点作为基础:第一,要吸引全体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第二,集体活动的组织必须有助于学生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激发,使他们结成友好的和有工作能力的集体,使班集体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道德规范、原则和价值观,而且要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因此,它更强调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关的行为习惯。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曾指出,德育最重要的是要多做,反复地做,直到做好。杜威认为,应当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学校生活不能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知和行要统一。杜威认为学校对儿童应该给予多方面的道德训练,仅把儿童训练成为一个会投票的选民、一个守法的公民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所以,德育一定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其中感受道德,践履道德,选择行为方式,在活动中发展品德。

1.树立道德榜样,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的活动。要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道德教育。要树立一批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青少年身边的道德楷模,开展扎实深入的向模范学习的活动,让我们的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道德品质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

2.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要广泛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通过公民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和18岁成人宣誓仪式,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开展应有的礼仪教育活动,倡导和推广公民道德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礼仪教育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讲文明、讲礼貌活动,倡导文明言行,推广文明礼节,使重礼节、讲礼貌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3.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要进一步突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要继续深化希望工程,充分发挥希望工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通过青年文明社区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在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中,引导青少年从爱护身边的环境做起,帮助他们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使道德践行能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他们真正地活动起来,真正地看,真正地想,只有使学生真正受到感动,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全而完善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六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堪忧,如何改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再次提上议程。养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推崇。关于此的研究日益广泛而深入,但纷呈多绪。为此,本文对其进行梳理,从养成教育的内涵、养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影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已有研究的缺陷进行了总结。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养成教育是指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国传统的养成教育,一般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随着养成教育的深入发展,养成教育还包括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各方面的教育和养成。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不同的生命发展阶段的养成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养成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专业技能、良好行为的养成,更饱含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能力、职业素质等的养成。因此,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它受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的影响。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从性质上讲,养成教育是自然人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认知社会化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教育方式上讲,养成教育是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需要个体进行反复的实践和体验来完成。

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国外主要以道德发展为核心来构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养成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认为道德教育具有阶段性,而且是长期性的。在教育方式上,直接教学道德知识的“灌输”模式是不可取的。道德认知是发自内心的、逐渐变化的,是一种日常社会实践的体验内化。同时,他重视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拉斯思强调价值观澄清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时时刻刻存在选择行为,并受内在价值观的指导.但个体往往不清楚自身的价值观便进行选择。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将其公诸于众,这对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具有意义。国内尚未形成自己的养成教育理论,学者主要是对养成教育所隐含的心理观点、教育学观点等进行总结。行为主义的观点是主要观点之一。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的动作需要或倾向。它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行为不断实施、强化,最后稳定为一种固定行为倾向的过程,是一种刺激一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因此,养成教育需要充足的社会实践来提供丰富的外在刺激和不断的强化。强化包括了内在的情感体验和外在的社会赞许等。内化是养成教育的教育理论观点。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养成教育不仅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个人素质、技能的培养。认知的内化是养成教育的内部心理机制,它是行为能力形成的内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一系列心理素质,实质上是个体为适应社会需要做准备,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养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养成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

养成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主要是通过道德行为与知、情、意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的。关鸿羽认为道德中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道德习惯是其最终的结果。旨在培养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质的指标。曹承惠对此也进行了描述,认为道德结构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道德认知、练习和重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完成的,德育的本质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即可达到这个目的。可见。养成教育在德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养成教育的本质是道德价值观培养。

道德价值观即道德信念,是指个体对事物做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判断时所持的内在尺度。道德价值观是道德中关于什么是值得的观念,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外在信息逐渐内化为内在的、稳定的观念的结果。对于道德行为来说,道德价值观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具有导向作用,它激励主体按照自己的理想、观点和原则去行动,且能使主体意识到这种思想倾向。因此,道德行为是道德价值观的外在体现。

道德价值观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1)带有感情色彩,符合道德价值观的行动会产生积极的情绪;(2)具有习惯性,会自然而然按照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去行动。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必然是道德情感体验内化和道德行为强化的过程。人都有维护自主地位的倾向,个体在对既定的观念进行认同的过程中,其主体的体验程度非常重要,决定着个体的对观念的认同程度、趋向和方式。所以,道德认知只有和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实践相结合才能够转化为道德价值观。这能够很好解释目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方式是一种道德知识的`传输,而缺乏道德实践,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缺少了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实践,道德认知必然很难转化为道德价值观,也将无法形成对行为的导向作用。与此相反,国外在道德培养上非常注重个体主体性的情感体验程度。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注重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和赞赏。同时。更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培养,采取主体间“对话”式的价值植入,在平等、尊重的对话中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导。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养成教育的本质不在于道德习惯的培养.而是道德价值观的养成。但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如徐浙宁认为“自我”是道德发展的核心部分,社会规范的自我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核心阶段。养成教育的本质上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整合。

环境场论认为.人的行为会随着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价值隐含于人、事、物之中,环境作为事和物的载体、人活动的场所,对道德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校环境是影响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要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建筑,环境设施等有形部分,包含三种成分:自然环境、建筑内涵和图书资料。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完成物质功能的作用,还有与人进行交流和对话、表达文化信息的功能。校园物质环境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解读和领悟,将物质环境所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身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组织结构共同组成了学校的制度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制度文化虽然不是教学的一部分,但却是对学生行为的要求和约束,更多地从行为层面上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进行“嵌入式”的影响。

学校文化的最高层面是精神环境,它是学校内部各种社会心理环境的总合,包括了学校的传统、校风、班风、人际关系、领导、教师的示范等,集中体现了大学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校园精神文化的存在是无形的,在学校课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却是学校经验中的常规、有效部分,泛泛而随意地散落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校园的精神文化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通过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认知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尚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作为大学生活重要的一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也贯穿其中。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方式、教师的人格都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非常注重大学生教学课程和养成教育的结合。在内容上,基础课程涵括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语科学、保健体育科学及其他基础知识课。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内容。在教学氛围和方式上,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管理,并进行研讨式的自我答辩,形成了自主自律的自我管理氛围。通常,教学有教授、助教授担任,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格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因此,将专业教学和养成教育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感知人力,进而培养良好的道德。

道德价值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科尔伯格设置的道德两难问题对道德价值观变化心理机制进行很好的阐述。当个体所持有的两种道德价值观相互矛盾.或者个体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外在的价值观相互矛盾时,个体就需要对两种价值观进行评价,对自身原有的道德价值观进行调整。或摈弃或完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接触的两个主要环境,蕴含着各自的道德价值观体系。学校作为大学生生存的场所,是道德养成的主要场所;社会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外延,对大学生的道德具有修正的作用。当两者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一致时,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结构会保持不变,并且更加稳固。同时,也说明了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是成功的。相反.则会出现大学生摒弃大学期间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的校园环境需和社会环境保持同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会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代言人,具有监督和宣传的功能,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人是在观察中确立自己行为的观念的。社会媒体褒奖的,人们生活中崇尚的,将通过学习过程转化为行为。目前媒体文化的商业化倾向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理想主义淡化、理论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体本位偏移等特点,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社会观日趋现实化。网络也正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除了积极的影响,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异化,价值观的冲突和迷失,道德自律的弱化和网络性心理障碍。

(一)专业教学的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个体往往无法意识到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念,需要对这些价值观进行澄清。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交融、矛盾,多种价值观正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底线。大学生往往在在自己不良道德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传统灌输式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仅仅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从价值观层面的澄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道德价值教育,而不是主动价值观探求过程。因此,大学生德育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对当前所持有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辩论分析固。其在德育课程中的体现是除了进行理论教学外,还应该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和班级中的现实问题,创设道德两难情境进行讨论,做出决策,形成自我认识,在价值判断解决实际道德问题,并促进自身道德结构的进化。杨雄等提倡抛锚式的教育模式,采用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明辨是非,最终达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结果。

(二)校园文化的情感陶冶。

校园文化属于大学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道德养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日益细化。夏湘远从客体角度出发,认为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来建设好校园文化。利用自然情趣育化心灵,对校园的自然环境进行具有文化气息的设计和布置是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建立民主的人性化的制度是制度文化建设的要义;发挥学生社团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是行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精神文化建设则隐含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

与前者不同,王旭辉从主体角度来探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教育氛围是养成教育的途径,教育者和管理者是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关键。他认为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道德品质对大学生具有渗透性,应努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三)规章制度和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强化。

行为习惯的形成在于重复的行为实践和强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强化含有对行为的约束和行为提倡两种含义。学校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用纪律严格要求学生,学生的某些行为就会形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又将支配其行为。李合亮等人认为规章制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除了向学生提出行为义务之外,还尊重学生的权利、价值观和创造精神;道德准则必须化虚为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制定具体的细则,能够为学生经过努力所达成;同时,需要建立强有力的道德奖惩监督机制,对道德行为进行鼓励、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一种提倡,是行为反复练习的过程。赵慧群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人数.从少数人参与转向群众参与:在目的上要一维专向多维.不仅强调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还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和思想的转变圆。陈延斌和朱冬梅在对比了东西方养成教育的差异后认为,我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社会环境治理、募捐活动等,将“社会服务活动”列入教学大纲。

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研究甚多,不同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但具有生活化、系统化、微观化的特点。在情境上,强调于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上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参与主体上,注重社会、家庭和学校全程参与、分工合作、协调进行;在方法上.将养成教育放在一个可操作性的层面来考虑。

大学生社会道德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道德情感是人类维系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行为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本文分析了道德情感在大学生道德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优化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机制,阐明了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意义。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倾向,表现为个体品德构成中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感定势。

大学时期,正是道德情感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是大学生开始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他们渴望发展自身、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有着较高的自我意识能力和较强的道德需要。系统的学校教育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又使其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感受。由此使大学生在道德情感上具有稳定性、理智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如大学生的各种道德情感像爱国主义情感、集体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已充分发展并基本得到巩固,他们较少受具体道德情境左右,在行为上能保持坚定性、一贯性。但是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达到成熟,在心理上特别在社会性方面则还远没有成熟,因此他们在确立正确的道德情感时,往往也有些消极、不健康的道德情感。如自私、贪欲、冷漠、麻木等。而这些不健康的道德情感一旦确立,就会对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产生极大障碍,不仅危害个人。也影响社会。为此,必须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道德情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道德情感在大学生道德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道德情感是形成学生品德的重要方面,它在道德由一种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心需求并进而转变为个人的具体行动中起着“枢纽”和“契机”的作用。没有道德情感的认可,道德要求不可能为人们内心接受,更不可能自觉自愿履行,道德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无法体现。具体说,道德情感对大学生道德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道德情感对大学生道德活动起诱发和定向作用。道德情感因其具有的动机功能而成为大学生道德活动的直接动因。正像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使人保持一腔热情去追求善,去吸收并实践那些有利于自身完善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准则。而且道德情感所进发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不顾一切、毫不犹豫地去选择情感指向的道德行为,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爱憎好恶之情,使人的'道德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本能的同情心、义务感和良心的呼唤往往是我们采取道德行为最强大、最直接的推动力量。

其二,道德情感对大学生道德活动起固化和调节作用。道德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力量是道德情感。外力的强迫尽管也会使人趋善避恶,但这种表里不一,动机与效果分离的行为,非但不能体现道德活动的高尚性,反而能使人变得虚伪、麻木。一旦失去外力的强制,行为者可能马上将道德律令弃之一旁。而带着热情,自愿地去履行道德义务,就会充分体验到它所带来的精神欢愉,从而促使人们不断地在道德实践中用自己的善行来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和自豪感等等。对道德现象重复出现的道德情感体验,必然强化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巩固行为的成果,最终使人们达到行为上的坚定性、一贯性。这样,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人们都会以道义为首位。在面临道德冲突时,宁可放弃个人利益,以此换得精神的满足,实现道德的神圣性和高尚性。

其三,道德情感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起裁判和激励的作用。任何一种道德行为的完成都会收到来自社会、他人或自身对这一行为的信息反馈,即对这一行为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尽管要以社会道德准则作为衡量尺度,但却是通过道德情感表现出来。肯定或否定的情感体验表明了人们对某一行为的不同态度。如果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对该行为产生钦佩、赞赏、满意的肯定性情感体验;如果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则对该行为产生愤恨、蔑视、谴责的否定情感。由于人们对一些道德现象往往表现出相同的态度、立场和情感反应。加之众人普遍存在的“摹仿”、“认同”的心理倾向,当某一行为公众大加称赞时,情感的力量会驱使人们去效仿这种行为,激励人们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活动,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与完善。

第一,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作为对道德现象爱憎好恶的情感体验,必须依赖于所掌握的道德认识和以往的道德经验。即如康德指出的:“必须先体验到你们所谓职责的重要,道德法则的尊严,以及当事人因遵守法则之故跟里所见到的直接价值,然后才能对自己契合法则一事的意识感到满意,并在自责违反法则时感到惨痛”(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9―40页)。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越深,感之越切。没有对道德法则的充分认识,不具备一定的评价、判断能力,就不可能对道德现象产生相应的态度倾向和情感体验。一个缺乏道德认识的人,面对高尚道德行为可能毫不动情,对败坏道德的现象无动于衷;也可能视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为常态而心安理得。这种人必然缺乏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终将变得冷漠、麻木。

应该说,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判断是非、善恶标准的能力。但不可否认,少数学生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的确缺乏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善恶评价能力,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如在图书馆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随手撕下,甚至整书拿走,据为己有;考试时想方设法欺骗老师以达到作弊之目的;恋爱中的同学无论在教室、图书馆还是其他公共场合如此“亲密无间”,令人“目不忍睹”。种种所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者大有人在。据此,学校应该首先向学生反复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明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和学校的道德要求,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通过传授道德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讲道德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文明程度,不讲道德只能证明你的愚昧、无知,没有修养,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当然在给学生传授道德知识时,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因为这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应该把学生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要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对学生本着热情关怀、真诚信任的情感态度。以感情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在讲述集体利益的行为时。从积极肯定的态度出发,使用赞赏的词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会给集体、个人带来的荣誉,从而产生羡慕、向往的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从否定的态度出发,强烈指责、批评那些不守纪律、破坏集体利益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恶劣行为与羞耻、愤慨等不愉快的情绪联结起来。这种人情人理、以情动人的道德认识教育,既向学生传授了道德知识,又使学生在反复激起的情感体验中去认可并接受这些道德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确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凝聚为道德信念,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应该如何”这种低层次的道德认识上,而是对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并始终如一地去履行道德义务。所以,强化道德认识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

第二,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道德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它的践履性。道德的高尚性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和证实,也只有在道德活动中,才能切实体验列从事道德活动所带来的精神快乐,感受到旁观者无法感受的心灵的满足。因此,参加道德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学校应该经常性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爱心奉献”活动。如组织“学雷锋小组”、“便民服务小组”等义务性活动,让大学生把所学知识回报社会,使大学生的道德知识在实践中巩固、深化和升华。实践证明“爱心服务”是解决当今社会人情冷漠、自私空虚等现代病的良药。现代西方许多国家为解决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冷漠、空虚、麻木不仁、失落等各种精神疾病和情感障碍,纷纷兴起“社会自助运动”,组织互助小组。开展“爱心服务”。把一些丧失生活信心、情感麻木的人组成小组去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使之通过为他人服务,与他人真诚的交往,体验到社会、他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尊重,由此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并热爱人生。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心奉献”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亲自去发现、去感受人间真情。当大学生在为他人服务时,所获得的赞扬和精神的快慰,会使他从内心深处感受道德那震撼人心的力量,并洗涤心灵,净化灵魂。在道德实践中,课堂上所接受的抽象道德概念被赋予浓厚的情感色彩,被注人血和肉,镶嵌进记忆的深处。

学校还可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参观访问活动。如组织学生深人贫困地区,体察国情民情,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此唤起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忧虑感和义务感,并以之作为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动力和养成节俭、朴素美德的内在动机。再如组织学生参观先进单位,访问模范人物。运用典型示范,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正义感。因为典型形象本身是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体现者而存在的,而且典型形象本身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易引起大学生感情的共鸣。雷锋、张海迪、孔繁森的形象就不知感染、教育了多少人。这种“榜样的力量”,必然会唤起大学生的良好动机,使之积极地去学习、仿效典型人物的行为.由此提高并扩大自身的精神境界。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既强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也为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供了“用武之地”。

第三,优化学校的道德环境。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因此,学校必须造就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学校的道德环境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起着导向、定向和矫正的作用。健康和谐的道德气氛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会促使学生道德活动的开展。使积极的道德成果得以巩固和发扬。反之,则会助长不良行为,导致恶行蔓延。因此,学校必须树立正气,抵制邪气,大张旗鼓宣扬好人好事,态度鲜明地反对不良行为,充分利用舆论的评价作用,烘托学校的道德气氛,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处处感受到道德的威力。如果学校缺乏一种扬善抑恶的道德气氛,对不道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不仅纵容和助长了行为者的恶习,而且也直接打击了从事道德活动的同学的热情,因他们的善行得不到学校舆论的赞赏和认可,而做坏事者却心安理得,仍我行我素,由此必然造成先进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精神不愉快。久之,就会丧失道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趋冷漠、麻木。为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宣传舆论的作用。弘扬道德威力,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大学生施加道德影响。

学校还应建立配套的奖罚措施,宣传教育、舆论谴责虽然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因不触动切身利益,少数学生仍对此不以为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到道德威力,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境育人外,还须辅以各种奖罚措施作为后盾,把道德活动与学生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对于积极从事道德活动,一贯做好事的同学,学校在大力宣传、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还需从物质上予以奖励,以此激发广大同学的更大的道德热情,而对做坏事、道德败坏的学生,则应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或行政处分,或经济罚款,让不道德学生体验到不遵守道德法则对自身造成的直接危害。真正做到奖善罚恶,不仅对行为者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可以影响、带动大批同学,使之择善而行。宣传舆论的力量加之行之有效的奖罚措施,相互作用,必将创造出一种健康和谐、鼓舞人进取向上的道德气氛。在这种道德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们终会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151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