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7:16:10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大全(19篇)
时间:2023-11-27 17:16:10     小编:BW笔侠

教案可以记录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案,借鉴其经验和方法。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些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详细内容,可供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使用。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一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善于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二

(学生上台)。

生:他们怎么还不回来呀?

生:我今天吃到了美味佳肴,那里的小虫子可多了。你们想去,我可以现在带你们去。

生:好呀,等我的家人回来了我们一起去。

师:天色快暗了,你们还要出去?那会很危险。好东西留着明天享用吧。我们明天跟着你一起去。

生:好的。

生:我今天看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个小男孩在打树上的苹果,每想到,一个苹果掉落下来正好砸在他头顶。

生:真的很有趣,今天我去啄了一个苹果,好甜,明天我带你们去偷偷地尝一尝。

师:孩子,偷吃东西可不好。伤害农民伯伯的农作物可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帮他们捉害虫。

这一片断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注意学生的回答,会发现学生的'一些理解和思想出现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于学生的的思想教育,借助生成,巧妙点拨,相信学生会很欣然地接受。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想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离开具体的语文教学,那么就是空口教育,或是穿靴戴帽,意义不大,效果不明。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天衣无缝,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得到潜移默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三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1课时。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9那一定会很好。

站跑坐躺。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努力生长哗哗哗。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四

学情分析: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童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少玩具,因此这个作文题是受到学生欢迎的。但并不是有了作文内容就能写好作文,把“玩的过程”写清楚还是有点难度的,上课时需通过具体引导让学生写清楚怎么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清楚玩具的样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3、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并进行修改,初步养成自主修改的写作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准备:课件、玩具。

教学过程:

一、审题,确定写作内容。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玩具?为什么?

2、交流。

3、师:今天我们要以《玩》为题写一篇作文。

4、出示习作要求:

(板书:名称、原因、样子、怎么玩)。

5、确定作文的主次。

二、指导写好玩具的样子。

1、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向大家介绍。介绍时可从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2、出示两段病文,集体修改。

我有一个美丽的芭比娃娃。她有着一对闪闪发亮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还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她的头发可不是乌黑的,而是金黄的。

(点评:应按整体——局部的顺序写。)。

这陀螺下面是青绿色的,上面是蓝白色的,成锥形体,像一个飞碟。(点评:应先写上面后写下面,比喻也不恰当)。

三、重点指导评改“怎么玩”,指导分步骤并用上准确的动词把过程写清楚。

1、玩玩具当然是按步骤一步一步进行的,我们在写“怎么玩”时也要把玩的步骤一步一步写清楚。

(板书:1、分步写清玩的步骤)。

2、请几个学生演示玩法并用语言叙述。

预设:

(1)写了玩的过程,但是太笼统了。

(2)由于中间缺少了步骤,所以玩的过程没有写清楚。

随机:(拼装类玩具)你玩过拼图吗?你觉得还有哪些步骤?

(出示:记忆——打乱——分拣——拼图)。

师:把这些步骤补全了,那你就把玩的过程写清楚了。

3、同桌互相读一读对方的习作,如果有漏步骤的,请给他指出来。

4、有的`同学写的是拼装类的玩具,我们一定要把玩的步骤写清楚,还有一些同学写的玩具不是拼装类的,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写玩玩具。

(板书:或创设情境写清玩的过程)。

5、指导用上准确的动词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师:通过刚才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如何将玩的过程写清楚,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力求把玩的动作写准确。

(板书:2、动词运用要准确)(出示例文):读一读,交流:动词的运用有什么问题?

(动词运用重复、单一)。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标准修改这两段话。

(2)指名交流。

(3)老师出示修改的范文,读一读。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尽量不重复。

四、引导学生分节写作。

1、提出分节要求。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一段话写清楚一件事,今天要开始学习把它变成一篇文章,也就是要分小节写。(板书:篇(分节))。

今天就让我们试着根据习作内容分一分小节,这样可以让文章结构更清楚。

2、指导分节。

师:“怎么玩”是重点内容,请你划出习作中“怎么玩”的内容,把它单独作为一节,开头空两格。其他三个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安排合理分节。(指名几个学生交流)。

五、学生起草作文,写好后按评分标准修改。

附评分标准:

板书:玩篇(分节写)。

怎么玩:

1、分步写清玩的步骤或创设情境写清玩的过程。

2、动作运用准确,不重复。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六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童时代,每个人都有不少玩具,因此这个作文题是受到学生欢迎的。但并不是有了作文内容就能写好作文,把“玩的过程”写清楚还是有点难度的,上课时需通过具体引导让学生写清楚怎么玩。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清楚玩具的样子。

2、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3、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并进行修改,初步养成自主修改的写作习惯。

在老师的引导下,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课件、玩具。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玩具?为什么?

2、交流。

3、师:今天我们要以《玩》为题写一篇作文。

4、出示习作要求:

(板书:名称、原因、样子、怎么玩)。

5、确定作文的主次。

1、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向大家介绍。介绍时可从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2、出示两段病文,集体修改。

我有一个美丽的芭比娃娃。她有着一对闪闪发亮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还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她的头发可不是乌黑的,而是金黄的。

(点评:应按整体——局部的顺序写。)。

这陀螺下面是青绿色的,上面是蓝白色的,成锥形体,像一个飞碟。(点评:应先写上面后写下面,比喻也不恰当)。

1、玩玩具当然是按步骤一步一步进行的,我们在写“怎么玩”时也要把玩的步骤一步一步写清楚。

(板书:1、分步写清玩的步骤)。

2、请几个学生演示玩法并用语言叙述。

预设:

(1)写了玩的过程,但是太笼统了。

(2)由于中间缺少了步骤,所以玩的过程没有写清楚。

随机:(拼装类玩具)你玩过拼图吗?你觉得还有哪些步骤?

(出示:记忆——打乱——分拣——拼图)。

师:把这些步骤补全了,那你就把玩的过程写清楚了。

3、同桌互相读一读对方的习作,如果有漏步骤的,请给他指出来。

4、有的同学写的是拼装类的玩具,我们一定要把玩的步骤写清楚,还有一些同学写的玩具不是拼装类的,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写玩玩具。

(板书:或创设情境写清玩的过程)。

5、指导用上准确的动词把玩的过程写清楚。

师:通过刚才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如何将玩的过程写清楚,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要求,力求把玩的动作写准确。

(板书:2、动词运用要准确)(出示例文):读一读,交流:动词的运用有什么问题?

(动词运用重复、单一)。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标准修改这两段话。

(2)指名交流。

(3)老师出示修改的范文,读一读。注意动词运用要准确,尽量不重复。

1、提出分节要求。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一段话写清楚一件事,今天要开始学习把它变成一篇文章,也就是要分小节写。(板书:篇(分节))。

今天就让我们试着根据习作内容分一分小节,这样可以让文章结构更清楚。

2、指导分节。

师:“怎么玩”是重点内容,请你划出习作中“怎么玩”的内容,把它单独作为一节,开头空两格。其他三个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容安排合理分节。(指名几个学生交流)。

附评分标准:

板书:玩篇(分节写)。

怎么玩:

1、分步写清玩的步骤或创设情境写清玩的过程。

2、动作运用准确,不重复。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七

1、写做成的一个小制作,把制作过程完整、具体地写下来。

2、使用准确的动词描写制作的过程。

用恰当的连接词,按步骤有顺序地写出来,使用准确的动词。

制作一只不倒翁或其他小工艺品。

1、师:我们都有一双小巧手,你会做什么?

2、你们喜欢这不倒翁吗?谁想来玩一玩?

学生出示做好的不倒翁,作简单的介绍。

1、明确观察要求:眼睛看,脑子想,嘴巴轻轻说。

2、教师边演示边交代:

(1)第一步:洗净空蛋壳。老师先取出一个鸡蛋,用筷子戳破薄膜,让里面的东西流出来,再轻轻地拿起一只空蛋壳,放在脸盆里,小心地将它洗干净。学生看后轻轻说。这里连接词用“先”、再。

(2)第二步:装入橡皮泥。接着,老师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塞进蛋壳顶端的洞里。学生看后自由说。注意这里连接词用“接着”。

(3)用上“先、接着”来说说1、2两个步骤。(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4)第三步:把纸帽粘到蛋壳上。然后,老师又把红色的纸帽粘到蛋壳上,看,不倒翁多神气啊!学生自由说说这个步骤。

(6)用上“然后、最后”把第三、四个步骤说一说。

3、学生练说做不倒翁的过程。

4、交流:在制作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碰到什么困难?

预设:戳破薄膜时容易把蛋壳戳碎。

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塞进蛋壳。讨论:怎样让鸡蛋站稳?

5、可以写一写你是怎么逗弄不倒翁的?

6、把做不倒翁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

交流,评议。

今天我们通过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大家都说得很好,步骤清楚,动词也用得不错,特别是(最佳的)同学,老师就把这个不倒翁奖给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把做不倒翁的经过写下来。

制作过程:

先洗净空蛋壳。

接着装入小球。

然后把纸帽粘到蛋壳上。

最后画上眼睛、鼻子、嘴。

玩一玩不倒翁。

我做成了不倒翁。

今天,我要做一个不到翁,做不倒翁的材料是:鸡蛋,彩笔,彩纸,黄沙,剪刀,胶水和细针。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真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马上就可以做喽!

我先找来一个新鲜鸡蛋,用细针在鸡蛋小的一头上戳一个小洞,把戳了小洞的鸡蛋拿到水池边,给它来个“倒竖蜻蜓”,在鸡蛋里的蛋清、蛋黄快要流出来的时候,我急忙拿来一只干净的碗把流出来的蛋清、蛋黄用碗接住,一直到蛋清和蛋黄流尽了以后,我再用清水把空蛋壳冲洗干净,并把空蛋壳里面的水甩干。接着就到花盆里取适量的黄土,装入空蛋壳里。

再找来一张彩纸给它剪成扇形,并把已经剪成扇形的彩纸圈成一顶尖尖的小帽。然后我又把小帽的两端用胶水粘起来,不过,还要把这顶小帽粘到空鸡蛋壳有小孔的一头。然后,我就拿着彩笔给它画上五官,刚要下笔的时候,我想:“我就画一个老爷爷吧!”

最后,这个不倒翁就做好了。

我看着它那小小的个子,表面光滑,肚子鼓鼓的,眼睛大大的,眉毛弯弯的,鼻子圆圆的,戴着一顶小礼帽,活像一个小丑。用手碰碰它,它就一摇一摆的,就像在给我拜年呢!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八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观察作文,让学生找找秋天美丽的景色,回忆一下秋天里难忘的生活,然后写下来。

2、语句通顺连贯,条理清楚,能写出自己真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秋天就在你的身边,教会学生观察秋天美丽的景色。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把秋天美丽的景色写下来。

教学准备:

观察秋天的变化。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师:小朋友,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的原因。

2、生交流。师小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的景色很美。

3、出示课题:《我眼中的秋天》。

二、审清题意。

1、师: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昨天,老师请你们回家观察一下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家里、校园里、小区里)。

2、交流。

三、教师读一篇范文。

我眼中的秋天。

炎热的夏姑娘挥手告别了我们,秋姑姑踏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她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大门。

秋天在果园里。果园里硕果累累,喜气洋洋。秋季的水果都来到果园里聚会。瞧!紫盈盈的葡萄,绿油油的柚子,黄澄澄的橙子。各种水果跳起千姿百态的舞蹈,真让人陶醉!各种水果悬挂在树上,真让人垂涎欲滴!

秋天在树林里。秋叶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亲爱的树妈妈。秋叶连续不断地往地上落,久而久之,秋叶为大地母亲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纱。秋风一吹,秋叶又象金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秋天在田野里。田野里一片五谷丰登的收获景象。麦子今年长得特别好,麦穗沉甸甸的。秋风吹过稻田,稻谷弯下了腰,好像向我们频频点头。

秋天在我家。累了整个夏天的空调叔叔终于可以停止工作了。薄薄的夏衣换成了舒适的秋装。床放上了厚厚的毛毯。

我爱美丽的秋天!

1、问:作者介绍眼中的秋天,写了秋天在哪些地方?

2、学生交流。

3、朗读。

四、激发写作兴趣。

1、师:秋天的景色很美,我们也要把美丽的景色写下来。写作文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可以写景。(按一定的顺序写。)。

也可以写你秋天玩过的地方,或参加的活动。

也可以把你的想法和秋天作一次对话。

2、小组操练。

口述一遍你眼中的秋天。(要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3、请同学上台口述。师生评议。

五、学习写作。

1、刚才,几个小朋友交流得很好。他们把秋天美丽的景色,介绍得有条有理。请你向他们学习,把你眼中的秋天写下来。

2、注意语句通顺连贯,条理清楚,能写出自己真实情感。

板书设计:

我眼中的秋天(写景)。

按一定的顺序写。

写你秋天玩过的地方,或参加的活动。

把自己的想法和秋天作一次对话。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九

1、会认写“彤陪霞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等五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进行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以及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拟人写法,感受诗歌特有的语言魅力。

1、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

2、课件生字卡片。

3、小黑板。

1、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同桌相互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互助互教。

红彤彤晚霞陪伴戏水扬起浪花。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诗的每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3、精读课文,想象一下,说说:太阳在不同的国家里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在小组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一、激趣质疑: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所以,太阳是属于你的,属于我的,属于全世界的,属于我们大家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课题:太阳是大家的'齐读课题,重读“大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前置作业,明确12项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读书,完成任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小组内检查交流学习效果,(互教互助,补充,注重本组内的被帮扶者)。

3、汇报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小黑板: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指导写字:学生观察教师指导“霞”“彤”学生练写。

三、精读感悟。

(一)出示前置作业,明确34项内容的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二)小组交流: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

(三)班内交流汇报:。

1、汇报交流问题3,引导想象太阳在不同的国家里都做了哪些好事?相机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体会“太阳是大家的”。

(1)学生汇报:一天中太阳做了哪些好事?(师板书)。

(2)让我们到文中去看看太阳做的好事吧!(课件:第二段---学生齐读)引导朗读,体会: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这一洒,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个什么画面?(学生说一说)。

是呀,有了太阳,才有鲜花竞相开放的快乐,谁再来美美地读读此句(展示读)。

“她把小树往高处拔”,这一“拔”,让你又想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说一说)。

是呀,太阳带给鲜花小树勃勃生机,那就让我们把这两句连起来读读吧。

是呀,有了太阳,鲜花争奇斗艳,小树茁壮成长,小朋友无比快乐。让我们带着她们的欢乐再一起读读这一节吧!(学生齐读)。

太阳属于花草树木,属于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所以我们说(太阳是大家的)。

(3)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学着第二小节的写法进行续说。

教师引导:太阳除了为人们做好事,还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让我们来返读第一小节.

2、研读第一小节:(齐读)。

(1)(课件出示:这就是红彤彤的晚霞。)多么鲜艳的颜色啊!太阳将她那一抹金光洒在天空,让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天空被染红了,白云也被染红了,多美呀!让我们到文中去欣赏吧!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第一节。

(2)汇报读(评价),再读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学生谈谈感受。

老师引导:是啊!老师在朗读的时候,眼前仿佛就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谁也看到了?说说看。(学生说一说)。

(4)看到美景再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太阳把这美景献给了大家,给予了大地的光和色彩。所以,我们说(太阳是大家的)。

3、研读三四小节:

过渡:忙碌了一天的太阳,她也会和我们一样进入甜美的梦乡吗?请小声读读诗歌的三四小节。(学生小声读)。太阳进入梦乡了吗?太阳趁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去干什么了?(去别的国家,为别的国家的小朋友带去快乐)。

(1)研读第三小节:

太阳就要从西山落了,你的心情怎么样?(独自感受读)。

她到别的国家去干什么?(做好事)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第三节。

是呀,太阳多辛苦呀,她不仅要在我们国家做好事,还要在其他很多的国家去做好事。(还想到了什么?)。

是呀,太阳要走到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去,世界各地的小朋友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着同一个太阳带来的温暖,所以我们说(太阳是大家的)。

(2)研读第四节:

a过渡:太阳是属于全世界的,太阳之所以要到别的国家去,是因为(齐读第四节)。

b如果能把“也有”读好,就更能让大家明白。(再齐读)。

c.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就更深刻了!是呀,他们多么渴望太阳早点去呀,多么渴望太阳给他们带去生机,带去幸福。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末三句)。

d太阳将温暖带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我们说(太阳是大家的)让我们把三四节连起来读读。

是呀,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在等她,盼她。你们看,现在别的国家的小朋友都来了,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什么?(完成前置作业4)(抽生说,再写,汇报)。

四、情感升华:

1.太阳一定会把光明与温暖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化成动情地朗读吧!(齐读诗歌)。

2.孩子们,太阳是属于地球上的一草一木,属于全世界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祝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分享到太阳下相同的温暖,相同的爱!让和平永驻人间!

五、作业超市。

我要把这首诗背下来。(必做)。

我想抄写这首诗中感兴趣的诗句。(必做)。

我要续写诗歌的2小节和4小节。(选做)。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

第一单元本单元由看图学文《马踏飞燕》《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读课文《古诗二首》和基础训练1组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颈、咒、沮”等字的读音;“龄、祭”字的写法;注意“载、兴、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义。

2、理解字词。能够辨析“宽广、宽阔”“繁重、沉重”等近义词的意义及用法。

3、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写。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本单元课文,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默写《示儿》。

三、教学重点:

1、两篇看图学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诗二首要让学生弄懂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表现中心,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

看图学文。

1、马踏飞燕。

一、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马踏飞燕”的特点,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从几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2、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三、教具准备:

1、绘有铜奔马的挂图。

2、生字生词卡片。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一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投影片

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二

教学重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象征的艺术手法。

预习要求:

1,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完成预习三,1,3。

1,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毡子外壳昔主宰垠砥恹逸晕圈倔强虬枝婆娑楠木颀。

2,解释下列词语:(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外壳主宰垠坦荡如砥恹逸晕虬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

3,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9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正:伟大。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实在是……决不是……。

农民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对比)。

哨兵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托物言志:

附2:

阅读训练: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能出白杨树精神美的一项是:()2分。

a.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b.一律向上、向上发展、高到丈许、

c.参天耸立、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d.光滑而有晕圈、泛出淡青色。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白杨树有些叶子是斜生的。

b.白杨树一般只有碗口那样粗,但可以长到两丈高。

c.白杨树给人具体的形象感觉是笔直的。

d.白杨树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树。

3.加横线句子宾语的中心语是:()2分。

a.倔强挺立的一种树b.树c.一种树。

d.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参天---旁逸斜出----。

5.上文的结构特点是:()2分。

a.先总后分b.先分后总c.总分总。

6.把下边的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排列位置归类:3分。

碗努雪圈闷颈。

上形下声:_____下形上声:______左形右声:________。

右形左声:_____内形外声:______外形内声:________。

7.上文段的首句从句子用途方面分属:()2分。

a.祈使句b.疑问句c.陈述句d.感叹句。

8.上文选自课文,作者_______。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不怕艰苦的高尚品质。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白杨含义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感受白杨的品格。)。

一、导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小白杨》,谁来说一下,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白杨》一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读懂了什么,哪里还没有读懂)。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内容。

2、谁来说一下,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文中那些地方你没有读懂?v问题列在旁边w。

三、细读理解(思考提出的疑问理解课文并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地方。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戈壁滩的卫士?这个问题谁解决了?

高大挺拔。

坚强不屈。

4、指导朗读。

(1)能把白杨树的高大坚强读出来吗?请自由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哪儿读得好?

(3)还想给她提点建议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4)赛读。

(5)是呀,多么令人敬佩的白杨树呀!在风沙面前,你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你像松柏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你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你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定牢固。你就是戈壁滩的卫士,有谁想读,请站起来一起读。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1)请同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孩子理解得好?

(2)指名回答。

过渡:爸爸希望孩子将来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旧中国留给新疆的是贫穷和荒凉,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的十万解放军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肩负垦荒守边的双重历史使命。50年来,他们为了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请同学们看屏幕:(图片展是六十年代建设兵团在沙漠中工作的情景。)。

5、学生自由读“他们只知道……”一段,并想一想他们不知道什么?

指2―3名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决爸爸为什么笑了?)。

四、欣赏与表达(当学生的情感到了高潮时,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1、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努力,如今的新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正值新疆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老师从新疆建设成果展中选取了部分图片,请欣赏。

(展示美丽的新疆图片)。

2、欣赏老师自编的小诗。

西北的风。

这里曾是风沙扬天。

这里曾是荒无人烟。

西北的风尽情地吹吧。

动情地讲述一个人间的神话。

雪白的长绒棉,甜甜的哈密瓜。

欢腾的骡马,高大的采油架。

飞快延伸的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一处处风景赛江南,一座座工程披彩虹。

自豪吧!不屈的脊梁。

骄傲吧!西北的风。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建设者说,请拿起笔,把你要说的写下来。

五、带着疑问思考走出课堂。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四

《蓝鲸》(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蓝鲸的形体特征及行动,呼吸、吃食等方面的生活习性。文章运用了列举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根据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四步进行教学。

一、填一填。

课文二、三自然段重点写了蓝鲸的形体很大,为了把这个特点说清楚,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书,圈出描写鲸很大的数字,然后完成如下填空练习:

(1)蓝鲸的体长可达()多米,体重有()多吨,相当于()头黄牛的重量。鲸须有()米多长。它每天要吃()吨饭,每顿竞能吃下()吨鱼虾。(列举数据)。

这些数据说明蓝鲸很___________。

这些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蓝鲸很_________。

通过读、圈、填,让学生体会初步认识举数据这种说明方法,更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体会到蓝鲸确实很大。

二、比一比。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不仅介绍了蓝鲸大,还介绍了蓝鲸行动、呼吸等生活习性。在列举数据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找出这些语句,再读一读,比一比,切实体会蓝鲸行动、呼吸、拉力等方面的特点。

具体的句子有:

1、蓝鲸的嘴巴容得下十几个成年人在里面睡觉。(作比较)。

2、一头蓝鲸相当于300头黄牛的重量。(作比较)。

3、一头蓝鲸的拉力相当于一台中型火车头。(作比较)。

4、3米长的鲸须,就像一把大型的软扫帚。(打比方)。

5、远远望去,水柱宛如一股喷泉。(打比方)。

怎么体会呢?就是抓住比较的事物,将两者深入地比一比。如第一句可设计如下比法:

a、这句话拿()和()作比较。

b、估算一下十几个成年人睡觉得要多大的地方?

c、闭起眼睛,想像一下蓝鲸的嘴巴就有多少大。

d、这一句话说明蓝鲸__________。

e、再读一读句子,要读出这种感觉,这种特点。

剩下几句可在上述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比较体会。在比一比中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获得感性的体验。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用的说明方法。

三、演一演。

演示,一个解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四、拓一拓。

学完了二、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再回到课题上。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一说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关于蓝鲸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把刚才学得的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成块,并通过学生自主发言练习说话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五

1、纠正平时标点符号使用和书写中的不规范行为。

2、熟悉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

3、掌握易错标点符号(引号)的用法。

六种符号的用法。

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生字格磁贴。

一、设疑,引入标点符号。

1、课件出示一段乱用标点的话,学生默读,说感受。

今天放学一回到家妈妈就走上来和小明聊天妈妈问小明昨天的语文测试考了多少分我考了90分全班第二呢小明骄傲地说儿子真棒妈妈摸着小明的头说不过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哦。

2、引入郭沫若的话,学生读。

3、不管是从生活经验中还是大文豪的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到标点符号在我们表达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标点符号,一起去感受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所蕴藏的无穷奥妙!

4、学生读课题:标点符号。

二、练写,规范书写标点符号。

1、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指名6名同学上台书写。

2、全班交流、评价,明确不同标点在田字格的位置。

(1)逗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2)句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3)问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4)感叹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边。

(5)冒号(:)占一格,点在格的左下方。

(6)引号(“”)前后引号各占一格,前引号写在右半格,后引号写在左半格。

过渡:对于标点符号,我们不仅要认识它,能正确地书写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使用它。下面,我们就以“过关”的形式去检查同学们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三、练讲,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四、读记儿歌,牢记标点符号。

五、课堂小结。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六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繁茂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外形高达挺秀扎根边疆。

白杨正直高大爸爸。

特性生命力强.......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茁壮成长.......小孩子。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七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从编者的编排意图上看,九册第六组导读中明确指出,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且强调要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2)从前后知识的贯通上看,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白杨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3)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2.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的特色。

1.课时划分。

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第二课时:读写生字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虽然没有进行中心思想的概括,但因为有大量、有效的训练,已是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白杨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还采用今日新疆繁荣、美丽的景象的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4自然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归纳主题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白杨,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白杨,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3.训练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时间,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字的学习。出示“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写“疆”字要注意什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

(2)词的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白杨的.特点是“直和坚强”,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都说上,并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品味理解。又设计填词和关联词的练习,请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3)句的学习。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段的学习。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伙伴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还教给背诵方法,限时记忆。

(5)篇的学习。学生读书时本着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原则,在经过逐段的学习后,围绕爸爸的情感线:沉思—严肃—沉思—微笑,提纲契领再次回归整体。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返回本页页首。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八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篇十九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二、游戏导入。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对话平台

一、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二、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三、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227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