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以指引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加入一些个人感悟和感谢,增加情感色彩和真实性。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用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块很好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时间在一天一天过去了,那块很好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己经和以前不同了它变得又烂又臭。连土地公公也感受到了又烂又臭的滋味,不得不上来透气,土地公公长叹了一句:〞哎――水土保养不好,神仙也难保〞话音刚落,它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土地公公离开这又烂又臭的土地后,再也没有人敢来这片烂土地了。从此这片土地的所有生物都看也看不见,它们觉得这就像个垃圾场所,所以就不敢再来这里生活了。时间再流逝,几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变得越来越烂,烂得无法不知怎样来形容它。
这是一个我从书籍上看到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我头脑里随时随刻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块土地会变得又烂又臭呢?这个问题,我刻骨铭心地记在心里。
一天晚上,我正舒服地入睡了。由于我想那个问题想得太投入了,我就进入了梦境:在梦境里,我来到古时候,看见了土地公公,土地公公告诉我那片土地的事。它说:〞那块土地是人类把许件多多、各种各样的垃圾都埋到那片土地里去,导致土地又烂又突。那片土地再也没有人居住了。〞土地公公要我把这些事情告诉人类,告诉人类要保护好大自然。突然,一阵闹钟的铃声把我叫醒了,醒来后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梦里的所见所闻,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那片土地之所以会变得如此灿,如此臭,是人类的手段作为,人类真是破坏世界的罪魁祸首。
大自然和咱们都是好朋友,都是共同属于一个家园,咱们应该要用心去保护咱们的好朋友,让大自然与咱们共建一个美丽的绿色大家园。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守护的是三峡库区到青藏高原的地灾防治。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保障库区120万移民地质安全是重中之重。殷跃平持续跟踪研究库区地质安全问题,成为三峡库区地质安全的著名专家。他把三峡库区防灾理论,成功运用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特大滑坡工程治理。
传统看法认为每个滑坡都不一样,预警监测是世界难题。殷跃平提出滑坡有“共性”,均属斜坡运动,可以进行普适性监测,通过成灾机理研究,找到滑坡共性,建立预警模型,地灾监测预警走上科技支撑之路。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是“与金子打交道的人”。金矿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山东探明黄金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但勘探开采深度较浅,超深部勘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李大鹏所在团队通过创新成矿理论,实现鲁西归来庄矿田深部金矿资源量增加20余吨的新突破;在莱州焦家金矿带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在近3266米处发现厚达25米的目前我国最深金矿体,攻克金矿深部资源勘查难关。
任秀波,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两次参加珠峰复测。2005年珠峰复测,他在海拔6500米以上区域作业达43天,在海拔7028米的营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冒着双手被截肢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测绘作业,成功将重力测量推进到海拔7790米,获取三维坐标并攀登到海拔8000米。
2020年珠峰复测,任秀波有近两个月时间几乎一直坚守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多次前往海拔5400米的二本营和5800米至6300米的登山路线,给年轻队员培训登山和设备使用技能。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那一年,董鸿儒19岁。他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步行到县城40公里外的苏木山当起护林员。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守护。
如今已83岁的董鸿儒,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林场场长并兼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
无论当林业局长还是县政协副主席,他都有一个要求:不去机关上班,留在林场。他带着林场职工,用4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18.6万亩森林。
对姜文凯来说,小岛就是一辈子。千里岩是黄海中部一座孤岛,作为我国北方环境十分艰苦的海洋监测站,地处海路要道,观测数据对发布风暴潮预警报、确保航行安全十分重要。
从东边到西边240步,从南边到北边820步,从码头到70多米高的观测站370级台阶,在这个0.13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姜文凯守了25年,加上守护其他小岛13年,他把青春献给了海洋监测。
对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马银国来说,高山峡谷就是一辈子。高川乡平均海拔1500米,山高路陡、沟壑纵横、险象环生,有汶川大地震形成的亚洲最大滑坡体“大光包”,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
马银国自编《守护生命安全》等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区内家家户户。173平方公里土地上,41年,他累计走了12万余公里。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他们是不可侵犯的岗哨,守护着一条条红线。
杭州市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沈乐毅,从2015年起牵头组织杭州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通过多规融合、优化生态、集约用地、都市农业、农耕传承创新模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54万亩,被原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评价为“杭州样板”。
对耕地保护无限热爱、对违法占地疾恶如仇,张辉作为河南省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先后组织召开会议28次,出台文件16份,下发通知72次,暗访督导各县区28次,核查整改违法用地1100多宗、8300多亩。
钮栋梁是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多年来,他通过组织“夜鹰”“春隼”等行动,破获多起非法狩猎案,9名涉案人员被判刑。随着崇明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实施,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越冬小天鹅从2016年冬天的60只增长到2021年初的600余只。
守护岂止在深山。“最美自然守护者”还有一个集体,是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6位工作人员都是党员,均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成为服务民生、方便市民的“店小二”。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近几年,人们在发展生产时不注意环境的保护,碧水蓝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还有,人们还不断浪费干净的水资源,极大影响了我们的生存条件,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一个小女孩,她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苦,因为在她的生活中缺少生存用水,她的家深居在茫茫的大沙漠中,那里气候十分干燥,一碗又苦又脏的水对他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他们家五十公里外有一口淡水井,想喝那口井里的水,还要花很多钱去买。可他们家一贫如洗,只好去更远的地方拉一缸“珍贵”的浑水来。在那里,几年来才下过一场蒙蒙雨,在他们那这算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了。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深受教育,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作好节约水源的工作。不再让那碧水蓝天再受严重的污染吧,有力保护环境,也是保护自己!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沿途观景,走着走着就与美丽的、淡雅的走散了,迎来的是另一副面孔。
原来绿荫荫的一片,放眼望去,心胸顿时宽广,感受草的气息,体会花的韵味,享受树的奉献,令人心旷神怡,惬意极了。倒是现在,大自然还是那样,依旧的绿,远望没什么差别,但近品味就出问题了。草还是那样中无杂色吗?不。那就是花的五颜六色?不不,要是那样岂不是更好吗?而迎来的却是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啊、易拉罐啊,甚至还有“点缀”的烧烤棍,“壮观”极了。
我被这眼前的这一切所震撼了,怎么可能?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大山是纯天然的,人们都会自觉保护的,哪可能成垃圾海?万万没想到,竟然打脸了,人们当时只顾图一时快乐,高兴完就走了,丝毫没有考虑大自然的心情,她是伤心的、痛苦的,也是无奈的。本来被花花草草点缀着,结果却被一堆垃圾所环绕,心酸啊!大自然丢失了以前美丽芳香,以前的生机勃勃,全都是因为那些称与自然为友的朋友们,是人类亲手害了自己的朋友,多么可耻!
其实吧,话说过来,人们保护自然的心早有了,到处打着“保护自然,人人有责”或比这还有韵味的话来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都是心动,从来没有行动过,貌似那些话早已经成为了耳旁风,可能人们从没有想过实际吧!但那却是很简单的问题,自己在做完事后,每个人都看看自己有没有丢下什么,或张开那张嘴,去提醒别人,就像“爱的传承”一样,人人接一棒,大家都保护环境,当破坏者来临时,也不忍心去打破这份平静而祥和的气氛了,传开了也就当成习惯了,就由心动转为行动了。
所以,我们这次就行动了起来,不管别人怎么做,反正我们是以身作则,希望别人能看见,模仿起来,把一切由我们制造下的人为东西都带走,保留大自然的纯净。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整,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登山队员们在峰顶连续工作两个半小时,对讲机的另一头,珠峰大本营指挥部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与队员保持通话两个多小时。任务顺利完成,任秀波才发觉自己一直双膝跪地,双腿早已麻木。
这是任秀波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了。上一次2005年时,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任秀波冒着双手被截肢的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的测绘作业。勇于攻坚克难,工作22年来,任秀波长期在野外一线从事自然资源测绘工作,高原工作时长累计达4年多,先后参与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等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殷跃平也是一个“野外迷”。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0余年。凭借专业特长,每当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救援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走科技支撑之路。2018年以来,殷跃平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努力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前大家都说‘每个滑坡都不一样’,我偏要在千差万别中寻找共性。”目前,殷跃平带队研发的滑坡普适型监测技术和风险预警模型已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广,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红色小楼里,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办公室的灯,夜里总是亮着。“望着深夜的璀璨星空,仿佛凝视着3000米地下的金光闪闪。”李大鹏感慨。
“攻克深部勘查难题是自然资源人的职责。”2017年开始,李大鹏所在的创新团队在胶东地区开展3.5万米深部探测工作。他们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攻克了我国长期面临的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难题。2020年,李大鹏和伙伴们创新找矿方法,在栖霞市西城镇的地下1000米又打到了“金娃娃”。
在李大鹏的办公桌上,摆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自马里亚纳海沟的3块样品。目前他和所在团队正在参与深海洋中脊岩浆热液活动及成矿相关研究。“用力钻研深地、深空、深海,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砥砺前行。”李大鹏说。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心中有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最美自然守护者”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小红莎是个十分爱大自然的孩子。有好几天,她都看到人们乱砍乱伐大树,心里很是气愤。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就跑过去,对他们说:“你们不能伤害树木,树木是我们的朋友!”“哼,小姑娘,你别管我们的事!”一位叔叔说。“你还是自己玩去吧!”他把红莎推开,继续砍伐大树。
太可恶了!人们竟然连自己的树木朋友都敢伤害!小红莎晚上坐在床上还在想。她梦见自己在一位仙女身旁,仙女说:“红莎,我会带你到20年后的地球去看看。”说完,她拉起红莎的手,来到了20年后的地球。天哪!这还是我们的家园吗?天空灰蒙蒙的,地上有成片的垃圾。红纱觉得自己有些渴了,便想和仙女说一声,却发现仙女早已不见踪影。她只能自己去找水喝。
她来到一条小溪前,发现溪水肮脏无比,成千上万只鱼儿浮在水面上,奄奄一息。她伤心地呜呜哭起来。一转头,小红莎发现成片的森林被砍伐得只剩树桩了,鸟儿们在树桩上哭泣。她哭得更大声了。一阵狂风吹来,小红莎被卷了起来。
“哇!救命啊!”红莎惊醒了。她对自己说:“一定要保护大自然,不要砍树啊!”她找来伙伴们,一起做了些宣传单,发放给人们。人们终于被说服了,开始保护环境。他们除去了砍树计划,减少开汽车,政府也减少了工厂的数量……环境终于一天比一天好了。红莎看到美丽的大自然再一次恢复了生机,她高兴地笑着说:“我要坚持下去,让环境变得更美好!”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近日,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董鸿儒等9人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
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苏木山森林公园花香鸟鸣,风景如画。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几十年前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沧桑巨变的背后,有这样一位“塞上愚公”—苏木山林场原场长董鸿儒。
从昔日的荒山到葱茏的林场,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苏木山第一代务林人无私奉献,接续奋斗,建起了一片18.6万亩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如今,新一代务林人接过接力棒,努力让青山变金山。
从北京参加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会回来,83岁的董鸿儒心里依旧惦记着苏木山;已经入秋,天干物燥,他时常叮嘱苏木山林场现任党支部书记,也是老人的儿子董存战,要他带领林场职工注意防火,时刻巡山。
此时,36岁的护林员袁东东就在苏木山上巡山。防火关键期,他每天都要上山巡护。袁东东从小在林场长大,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艰苦奋斗,再造和扮绿苏木山的过程,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2016年,他从城市选择回到这片山林。袁东东感慨地说:“以董鸿儒为代表的老一辈造林人,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绿色宝库,作为新一代的护林人,我将会坚持以林为家,精心呵护好苏木山的一草一木,以实际行动守护好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
对于这次获得的国家荣誉,董鸿儒十分珍惜。在老人看来,这份荣誉应该属于他心中的苏木山。他说:“能去北京参加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会,我从内心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今后我要继续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中,当好最美自然守护者,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再做新贡献。”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
对耕地保护,他无限热爱;对违法占地,他疾恶如仇;他25年如一日,始终奋战在耕地保护第一线。
他就是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张辉。9月7日,中宣部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张辉名列其中。
1997年3月,19岁的张辉考入原郾城县土地管理局,担任监察大队土地监察员。上班第一天,队长对他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饭碗,就是要守护好老百姓的口粮田。”
他白天和队员骑着自行车下乡巡查,走村串户宣讲政策,晚上突击检查土地违法重点区域。因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参加工作第二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县局监察大队副大队长。
1999年前后,原郾城县万金乡破坏耕地非法挖砂现象严重。张辉巡查发现后,坚持每天到场,紧盯死守,制止违法行为。违法当事人改变策略,夜晚偷采偷挖,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张辉和队员们也以变应变,吃住在村里,经常半夜开展“夜间伏击战”。经过3个多月的斗智斗勇,终于遏制了辖区非法采砂破坏耕地行为。他也因此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
2016年,张辉调入原漯河市召陵区国土分局任副局长,主动要求分管土地执法工作。他重新组建了50多人的土地执法队伍,组织7次违法占地专项整治行动。一年多的时间,召陵区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50多处,复垦土地2900多亩,扭转了全区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局面。
在这期间,张辉经历了最为惊险的一次执法。2018年7月,有一家废纸加工厂占用基本农田,需要拆除。但违法当事人情绪异常激动,抱着一个煤气罐,举着打火机,大声叫嚷:“谁敢拆我的房,我炸谁。”面对这种危险局面,张辉只身冲到当事人院内,大声说:“你这样既毁了自己和家人,也解决不了问题。”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张辉耐心地与违法当事人谈家庭和未来,谈耕地保护和合法经营,并表示拆后会帮助找合法的地方办厂。最终,当事人冷静了下来,配合拆除了违法建筑。当地政府也按照政策,给这个违法当事人规划了新的用地。
张辉说,执法者与违法者之间不是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在保持高压震慑力度的同时,也要倾听群众的合理诉求,帮助他们谋求出路、解决难题、增添“温度”。
2021年3月,张辉调任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
如何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张辉认为,社会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改善执法环境的重要因素,好的舆论氛围是实现耕地违法“未病先治”的一剂良方。因此,他积极配合当地主流媒体进行耕地保护新闻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了“耕地保护集中宣传月”“耕地保护冬季宣传”等活动,在全市形成了保护耕地、依法依规用地的浓厚氛围。
工作中,张辉善于创新。对新增违法问题,他坚持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原则,先后对16名责任人上报移交有关部门进行了党纪政务处分。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漯河市督查发现问题和历年卫片整改率均居全省前列,成为连续20个月新增违法用地问题“清零”的唯一省辖市。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一
“最美生态护林员”学习宣传活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宣传我国百万生态护林员在生态保护、脱贫增收,特别是在全面完成“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目标任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新时代生态护林员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力唱响奋进新时代的昂扬主旋律。
通知明确,学习宣传活动由推荐遴选、集中发布、深入宣传、学习活动等环节组成,逐步深化,力求实效。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委宣传、林草、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做到优中选优,确保把真正优秀的生态护林员推荐上来;坚持勤俭节约,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坚持公平公正,严格按标准推荐,不降格以求。中央宣传部、国家林草局、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遴选确定20个2020年度“最美生态护林员”先进典型,通过举行发布仪式等学习宣传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宣传选树出的“最美生态护林员”先进典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热潮。
通知要求,学习宣传活动是一项注重基层一线、助力生态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发展、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工作。通过学习宣传活动,选树宣传一批生态护林员先进典型,对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奋斗,献身家乡生态保护事业,以实际行动做脱贫攻坚的先行者和带头人给予褒扬鼓励,为广大生态护林员树立起身边榜样,营造爱岗敬业、争做生态脱贫典型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争做“最美生态护林员”新风。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二
他们是哨兵,从高山平原、大海小岛到塞外林场,看护着山水林田湖草沙,预报着地质灾害、海洋风暴,坚守着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这是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即将联合发布的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他们包括9位个人、1个集体,代表着自然资源管理系统150万名自然守护者。
守护是一辈子的事。
那一年,董鸿儒19岁。他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步行到县城40公里外的苏木山当起护林员。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守护。
如今已83岁的董鸿儒,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林场场长并兼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
无论当林业局长还是县政协副主席,他都有一个要求:不去机关上班,留在林场。他带着林场职工,用4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18.6万亩森林。
对姜文凯来说,小岛就是一辈子。千里岩是黄海中部一座孤岛,作为我国北方环境十分艰苦的海洋监测站,地处海路要道,观测数据对发布风暴潮预警报、确保航行安全十分重要。
从东边到西边240步,从南边到北边820步,从码头到70多米高的观测站370级台阶,在这个0.13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姜文凯守了25年,加上守护其他小岛13年,他把青春献给了海洋监测。
对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马银国来说,高山峡谷就是一辈子。高川乡平均海拔1500米,山高路陡、沟壑纵横、险象环生,有汶川大地震形成的亚洲最大滑坡体“大光包”,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
马银国自编《守护生命安全》等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区内家家户户。173平方公里土地上,41年,他累计走了12万余公里。
用科技叩响自然之门。
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守护的是三峡库区到青藏高原的地灾防治。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保障库区120万移民地质安全是重中之重。殷跃平持续跟踪研究库区地质安全问题,成为三峡库区地质安全的著名专家。他把三峡库区防灾理论,成功运用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特大滑坡工程治理。
传统看法认为每个滑坡都不一样,预警监测是世界难题。殷跃平提出滑坡有“共性”,均属斜坡运动,可以进行普适性监测,通过成灾机理研究,找到滑坡共性,建立预警模型,地灾监测预警走上科技支撑之路。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是“与金子打交道的人”。金矿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山东探明黄金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但勘探开采深度较浅,超深部勘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李大鹏所在团队通过创新成矿理论,实现鲁西归来庄矿田深部金矿资源量增加20余吨的新突破;在莱州焦家金矿带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在近3266米处发现厚达25米的目前我国最深金矿体,攻克金矿深部资源勘查难关。
任秀波,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两次参加珠峰复测。2005年珠峰复测,他在海拔6500米以上区域作业达43天,在海拔7028米的营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冒着双手被截肢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测绘作业,成功将重力测量推进到海拔7790米,获取三维坐标并攀登到海拔8000米。
2020年珠峰复测,任秀波有近两个月时间几乎一直坚守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多次前往海拔5400米的二本营和5800米至6300米的登山路线,给年轻队员培训登山和设备使用技能。
他们身后就是红线。
他们是不可侵犯的岗哨,守护着一条条红线。
杭州市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沈乐毅,从2015年起牵头组织杭州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通过多规融合、优化生态、集约用地、都市农业、农耕传承创新模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54万亩,被原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评价为“杭州样板”。
对耕地保护无限热爱、对违法占地疾恶如仇,张辉作为河南省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先后组织召开会议28次,出台文件16份,下发通知72次,暗访督导各县区28次,核查整改违法用地1100多宗、8300多亩。
钮栋梁是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多年来,他通过组织“夜鹰”“春隼”等行动,破获多起非法狩猎案,9名涉案人员被判刑。随着崇明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实施,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越冬小天鹅从2016年冬天的60只增长到2021年初的600余只。
守护岂止在深山。“最美自然守护者”还有一个集体,是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6位工作人员都是党员,均有硕士以上学历。他们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成为服务民生、方便市民的“店小二”。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三
金秋九月,山川锦绣。近日,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马银国、任秀波、李大鹏、沈乐毅、钮栋梁、姜文凯、殷跃平、董鸿儒、张辉等9人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
他们之中既有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也有奋战在耕地保护一线的执法工作者;既有两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的测绘人,也有坚守小岛从事海洋预报观测工作的监测员、默默守护在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林草人……作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他们是广大自然资源工作者的生动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向全社会传递着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扎根一线履职尽责,真情守护乡亲们的“饭碗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稻花飘香,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党委书记张水宝说,“实施田长制6年来,村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增强了,全村5500多亩基本农田得到了统一有效管理。”
和永安村一样,如今在杭州,每一块田地都有了“田长”守护。这背后离不开浙江省杭州市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沈乐毅的推动和努力,“乡亲们种田的积极性更高,良田沃野间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再到“百千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长期工作在耕地保护岗位上,沈乐毅细心总结余杭经验,在全市试点推广田长制,创新了永久基本农田网格化管理机制,将保护责任从村委会延伸到村民小组、从村民小组延伸到种粮大户,共同守护乡亲们的“饭碗田”。他还创新推出无人机航拍、微信“随手拍”等信息化手段,助推耕地保护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在中原粮仓河南,也有这样一位耕地“守护者”。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张辉,参加工作24年来,始终奋战在耕地保护第一线。
为了制止违法采沙行为,张辉曾纵身跳进水深10多米的沙坑;为了打击破坏耕地偷挖盗采,他吃住在村里紧盯死守,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用心用情守护脚下这方沃土良田,张辉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看到乡亲们的真诚笑脸,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一大早,马银国穿上迷彩服,足蹬黄胶鞋就出发了,他和往常一样,又到山沟里去观察山坡和河床,加强地灾预警。
扎根在自然资源工作一线41年,马银国作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踏遍全乡173平方公里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累计行程12万余公里,把管好村民的“饭碗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
高川乡风景如画,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也“特别金贵”,人均耕地不足0.1亩。马银国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在矿业秩序整顿中,非法采矿人把装满厚厚一沓现金的信封塞给他,他断然拒绝……守土尽责,马银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的坚守。
敬业爱岗诠释使命,无私奉献呵护青山绿水。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森林公园花香鸟鸣,风景如画。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几十年前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沧桑巨变的背后,有这样一位“塞上愚公”——苏木山林场原场长董鸿儒。
在我国黄海中部,有一座叫千里岩的小岛,岛上驻扎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从东到西240步,从南到北820步,这就是我的‘家’。”作为“守岛人”,监测站站长姜文凯如是说。岛上没有淡水,没有常住居民,所需食品、饮用水等都靠定期补给。每一次补给,上千斤的物资只能靠上岛人员肩扛手提。“70多米高、300多个台阶,一点一点搬到站上。”姜文凯说。
千里岩是海洋防灾减灾的前沿哨所,北上影响黄渤海的台风,千里岩会提前观测到第一手资料。“观测数据关系到亿万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姜文凯说,作为“放哨人”,要准时将监测到的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海洋与气象相关的数据资料传回陆地。工作生活不易,但他乐在其中。
每年入冬以后,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里就会热闹起来,大批远道而来的越冬候鸟在这里享受迁徙假期。“湿地上的草木鱼鸟,都是我的‘孩子’,要细心呵护它们健康成长。”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言语中充满坚定。
“守护东滩一方净土,还鸟儿美丽家园”,不管是夜间滩涂执法,还是凌晨道口守候,钮栋梁始终冲在最前面。冬季“夜鹰”行动,他在芦苇丛中一蹲就是几小时;春季“春隼”行动,他严格执法……在他的带领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万鸟云集、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2021年3月11日,江苏省仪征市市民陈云凤冒雨来到省自然资源厅,将一面写有“显初心情系百姓记使命公证登记”的锦旗,送到了“苏小登”陶镕面前。锦旗的背后是对江苏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服务的认可和鼓励。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的7名工作人员,争当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与全省5600余名“苏小登”一起战斗在保护自然资源、服务企业群众等岗位。“线上苏小登”迄今已累计颁发电子证照2237万份。
攻坚克难见证担当,用心钻研书写精彩篇章。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整,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登山队员们在峰顶连续工作两个半小时,对讲机的另一头,珠峰大本营指挥部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与队员保持通话两个多小时。任务顺利完成,任秀波才发觉自己一直双膝跪地,双腿早已麻木。
这是任秀波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了。上一次2005年时,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任秀波冒着双手被截肢的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的测绘作业。勇于攻坚克难,工作22年来,任秀波长期在野外一线从事自然资源测绘工作,高原工作时长累计达4年多,先后参与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等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殷跃平也是一个“野外迷”。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0余年。凭借专业特长,每当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救援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走科技支撑之路。2018年以来,殷跃平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努力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前大家都说‘每个滑坡都不一样’,我偏要在千差万别中寻找共性。”目前,殷跃平带队研发的滑坡普适型监测技术和风险预警模型已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广,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红色小楼里,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办公室的灯,夜里总是亮着。“望着深夜的璀璨星空,仿佛凝视着3000米地下的金光闪闪。”李大鹏感慨。
“攻克深部勘查难题是自然资源人的职责。”2017年开始,李大鹏所在的创新团队在胶东地区开展3.5万米深部探测工作。他们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攻克了我国长期面临的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难题。2020年,李大鹏和伙伴们创新找矿方法,在栖霞市西城镇的地下1000米又打到了“金娃娃”。
在李大鹏的办公桌上,摆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自马里亚纳海沟的3块样品。目前他和所在团队正在参与深海洋中脊岩浆热液活动及成矿相关研究。“用力钻研深地、深空、深海,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砥砺前行。”李大鹏说。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心中有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最美自然守护者”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四
太阳渐渐落下,月亮姑姑悄悄的降临。森林里唱着优美的催眠曲,陪小草们聊天说话的是一个个美丽的小星星,凉风习习,森林了的动物们和树木们都在睡觉,整个森林里非常安静。
可是谁也不知道,一场灾难正在悄悄来临。
第二天早上,最先发现情况的小鸟对年长的老槐树说在森林的边缘地区发现有人开着卡车,来到森林里,老槐树急忙召集大家,准备开一个简短的会议。今天一大早,老槐树清了清嗓子,空中的侦查员小鸟发现一种用两条脚的走路的的动物,率领一只只着圆圆的脚的东西来我们这里走来了,据说用两条腿走路的是人;而脚是圆圆的是卡车。我们不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所以才召集大家开会。“他来干什么?还用问,一定是来找东西吃的。”多嘴的小柳树说。“不,事情没那么简单。”梧桐树的话让大家思想了很长时间。忽然,大家感到一阵剧痛。低头一看,原来是人在用电锯锯着树,后来树一个个都倒下了。
几年过去了,森林里变成了一片沙漠。再也没有葱葱郁郁的森林,也没有可爱的小动物了。
所以我们不要乱锯树木,不然,我们的地球也会变成沙漠的!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五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待。“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体现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臧克家这首著名的诗更是形象而又深刻地道出了“老黄牛”的精神内涵: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在洛阳市公安局老城分局巡逻防控一线,就有这样一群勤恳踏实、乐于奉献的“老黄牛”,他们平均年龄55岁,都是老党员、老民警,时时刻刻发扬“老黄牛”的精神;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所长,用丰富的工作经验,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这群“老黄牛”中就有这么一名默默无闻的代表——张辉。
张辉,男,196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1986年参加公安工作至今,他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无怨无悔。但不论做哪一项工作,他都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只要在岗一天,我都会履职24小时,在岗位上认真负责到底。”
巡特警大队防控中队的职责主要是接警处警和巡逻防范,与群众密切相关,张辉深知110在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常讲:处警不能怕麻烦,我们的工作要想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就要把群众真正放在心中,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张辉所在的网格位于道北,外来人员多,治安形势特别复杂,每日的警情少则十来起,多则二三十起,忙的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2022年2月某天中午,张辉与队友刚处置完一起警情,正在分局食堂吃午饭。刚扒了两口,就接到群众求助报警,称一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在春都路附近迷了路。他立即放下碗筷,与队友直奔现场,待把迷路老人送回家中,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午餐早已凉了。用自身言行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明白110的初心——“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宁误饭点,也不能耽误每一起群众求助”。
2022年4月某天一大早,车水马龙的瀍涧大道上出现了一辆轮椅车,车上载着一名老年人,由于轮椅车突然没电,老人被困在了路中间,险象环生。接警后,张辉立即带队赶往现场,指挥队员疏导交通,他自己不顾危险,从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小心翼翼的将老人扶上警车。经了解,老人一直在城区独居,因为生活拮据,老人打算到道北买些便宜的生活物质,没想到车出问题被困在道路中间。为安全起见,张辉当即驱车将老人送回了住处,临走时,又自掏腰包为老人购买了急需的生活物品,并留下自己的电话,叮嘱老人有困难,找警察。社区的群众看到后直夸:还是110最贴心。
把前置工作尽可能做到位,争取速度再快一点,服务更优一点,这是张辉给自己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中,他不顾自身病痛,一丝不苟做好巡逻防范工作,严格落实1、3、5快反要求,主动带领队员加强主要路段和多发案路段巡逻,切实提高巡控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2022年5月某日凌晨,张辉接到报警称,在辖区春都路发现一名行踪可疑的男子,正在拉停放路边的小车车门,张辉带领巡逻警力果断出击,在恒泰春天小区附近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经审查,一举破获盗窃案3起,涉案价值1万余元。近年来,他坚持奋战在巡逻防控第一线,打击现行的最前沿,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0多名,追回被盗电动车5台,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3面。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张辉只是这群“老黄牛”中的一个缩影,巡特警一线还有张旭、田红旗等无数这样的“老黄牛”,他们都时刻牢记信仰,不忘初心,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一名老党员老民警的责任担当。
这群老党员,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经年累月的默默坚守。
这群老民警,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平凡岁月的点点滴滴。
这群“老黄牛”,没有宏大的理想,有的只是守护万家灯火的那份不变初心。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六
马银国的办公柜有5本手写日志,上面记录着他从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天的工作经历。翻看日志,每一页都被他画出整齐的小格,每一天做了什么事,马银国都记录在上面,一天一行,从未间断。
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工作者,马银国肩上担子不轻,办理土地使用证、征地拆迁安置、地质灾害点治理、矿产开采秩序等工作,他都要亲力亲为。“基本上‘地上’的事情,都与我的工作有关。”马银国说。
2020年7月25日,马银国在日志里提到:值班;与贺松、叶亮到泉水、二郎、新桥、甘沟、茅香村核查灾情并转移人员。
而在地质灾害防灾值班记录表上,马银国记录了当晚险情:因近日雨水较多,比较饱和,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请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崩塌、滑坡等隐患点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雨前排查,雨后复查,发现异常要立即报告。4个村18个灾害点提前转移人员90户、181人。
惊心动魄的连夜转移群众,工作日志里表述不长,其中点题的只有两个字——“转移”。谈及这些经历,马银国却很平淡,“泥石流、山洪是最容易遇到的地质灾害,已数不清预警转移多少次了。”
50多岁学会用无人机排查险情。
驱车前往高川乡的路上,不时能看到巨石散落在山脚下,大山上还有滑坡的痕迹,宛如青山上的一道道伤疤。
“5·12”汶川特大地震前,高川乡只有两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震后这一数字增至165个。
近年,随着治理推进,高川乡隐患点逐年减少,2022年已减少到72个。但高川乡海拔高,山林多,一到汛期,防灾形势仍很严峻。
守土有责。从2008年起,马银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隐患排查、地质灾害预警上。原本做事就认真严谨的他,面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时,更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每年5到10月,马银国像上紧发条一样,神经紧绷,睡不踏实。
高川乡最远的两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骑摩托车、步行、涉水,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高川人,也要2—3个小时才能走完单程,而巡查全部隐患点需要4天时间。40余年来,他累计行走12万余公里,高川乡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暴雨后山路难行,有时会有石块树枝挡住山路。为此,马银国50多岁时学会了操作无人机,当无法通行时,他就用无人机进行查看。
结合当地夏季易出现暴雨的特点,马银国总结了一套方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同时自编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各家各户。在他的指导下,每次灾情出现,村民都能迅速进行避险转移。
自学气象知识多次成功预警。
根据气象知识与地理情况,马银国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的暴雨天气预报。通过关注高川乡的云层和风向,以判断降雨时段、降雨量以及降雨集中区域。
这个方法很管用。2012年8月17日,晴空万里,可马银国却预测“可能会有暴雨”,建议“多留值班人员”,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在开玩笑。当晚,高川乡遭遇特大暴雨,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41起,幸好马银国提前制定应急方案,使得全乡400余户1300余人成功紧急避险。
高高的大山,让很多当地人想走出去,但马银国却舍不得离开。这些年,他多次放弃调到条件更好、离家更近的岗位的机会。“这里的一切我都熟悉,我放不下173平方公里的热土,也舍不得6000多名父老乡亲。”
最美自然守护者事迹心得体会篇十七
军人,无论在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崇高的称号。我们都记得那篇影响了几代人的中学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当代诗人魏巍用苍劲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生动展现了军人的英雄气魄,他们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直至今天,依然鲜亮夺目。
军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最可赞的人。在灾难面前,冲锋在前的永远是当兵的人;在危难关头,敢于牺牲的永远是当兵的人;在大漠边疆,保家卫国的永远是当兵的.人。军人,如同盾牌,默默地守护着祖国和人民的平安和幸福。他们永远不会对祖国和人民说“不”,这是他们的责任,更是他们的信仰。一日为兵,终身为兵,即便有一天他们脱掉了那身最心爱的军装,也脱不掉身为军人的真我本色,这就是当兵人可爱可敬可赞的一面。
对于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忠诚卫士,祖国和人民到任何时候都不该忘记。发布“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就是要通过讲好退役军人故事,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礼敬军人、崇尚英雄的舆论氛围,同时激励广大退役军人自觉珍惜荣誉、永葆本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7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