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热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1:20:16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热门19篇)
时间:2023-11-27 21:20:16     小编:书香墨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一

传统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依据课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数学原理和习题的讲解,了解和学习到基本的数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省数学教师的教学步骤,让学生深入到课本中,实现自我学习。而新时代的数学基础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脱离课本,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加强数学思考。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使用课本教材教学时,应该注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引导,而不是让学生在课本例题解析的步骤中,学习基础的数学原理知识。

这往往会让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学习习惯,继而影响他们今后数学习题的分析和解答。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每次数学原理的解析时,最好是让学生关上数学课本,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算和讲解,集中思考,共同得出数学原理或数学习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加深对数学原理形成的印象,提高对基本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的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对课本教材的梳理和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的编选,很大部分是有利于对学生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是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对一些难度较大或者引申性的数学习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水平的划分,继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尽量兼顾到每位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扩大和延展他们的基础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课堂讲解过程中,也要注意及时作出反应和提问,针对自己的数学盲点集中向数学教师提出疑惑,从而在老师的分析与讲解中了解该类数学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引导全体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初中学生的基础性教学,数学教师还需要认识到练习对加强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巩固的重要意义。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也需要引导班级全体学生在数学的练习和活动中,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从而牢固掌握这些基础数学技能。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班级上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加强训练和练习,并在数学习题的解答中,清楚了解自己的数学优劣点,进而对学生开展专题训练,尽量减少对基础数学掌握的薄弱点,提升基础数学的整体水平。针对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引导牢固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和技巧,这在后文中会做出主要论述;针对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数学教师应该注意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并要密切同他们的联系,鼓励他们以积极自信的心态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同时在加强训练和练习中,逐步提升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要集中对这些数学习题做出分析和讲解,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错题和数学失误的反思与总结。学生们只有经过反思与总结,才能进一步深化对数学习题的认识,在今后碰到相似的习题时,才能从容应对,做出最佳的选择或解答。这是数学基础性教学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是推动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和解题习惯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阶段中充当着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三、适当提高基础性教学的难度。

对于初中生数学的基础性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尤其是对一些数学理解能力不错的初中生来说,提高基础性教学的难度,可以刺激他们对数学原理的探究与数学现象的探索,从而实现数学教学难度与兴趣度的统一教学。首先,前文提到,初中数学教师主要侧重的是对课本教材的解析与讲解,对于课本中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数学习题,数学教师往往会根据课堂教学的状况做出一些选择和调整。而为了锻炼和考查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对教材里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解答,让他们在解答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度和串联性,进而加强对整个数学系统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函数等课本教材时,可以引导和要求部分学生针对课后习题进行拓展训练,从而针对他们的解答结果,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讲解和原理的引申,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强化对他们的基础训练。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在课后时间需要通过对各类习题的练习,锻炼自己的数学解题思维,总结出适合最佳的数学解题技巧,进而在此基础上强化对数学题型的认识和应用。同时,初中生也应该认识到在此阶段的练习中,主动发问与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的交流,往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班级数学学习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基础数学能力。笔者主要就数学教师和初中生二者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探讨了现今数学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实践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初中生独立的数学学习思维。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积极以此为课堂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的基础性教学,逐步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解答基础数学的应用能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基础数学的重点掌握。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二

如何让初中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大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主要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笔者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辅导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教学贴近生活,做到“玩”中“学”

很多数学的案例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成为贴近数学生活教学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着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对学习数学充满激情.教师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秀资源,特别是要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紧密的案例.在初中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点,使学生将教材的数学知识想象成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在思考日常事件中学到数学知识.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由日常生活中的“玩”而联想到数学学习中的“学”.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把对学生的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的生活指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就会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养成勤于反思、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重大意义.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快乐天地,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课后复习巩固,做到知识迁移。

目前,数学教师上课结束后都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有些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机械地出于完成任务的目的去做,而没有起到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以至于出现按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在教学中发挥预习效应.其次,要对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方法上的指导,如教育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要认真回忆课堂内容,同时记忆住公式、定理,进而完成课后作业,并进行学习反思.再次,教师要进行作业的“写法”指导,教育学生要按照规范格式答题,语言要精练.最后,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巩固学习的方法,如要看书、看笔记、列出知识点,标出难点重点、有选择地做一些习题等方式巩固所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应用中.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做到综合素质的提升。

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从事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分析能力等.这些方面的素质提高了,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上一个新的台阶.观察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进行观察力的辅导时,特别要做到细致、全面,从而发现各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用差异寻求不同点,找出事物的性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了,就容易发现问题,进而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五、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和自由意识的树立.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憾,溅起个性化联想启迪.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让教师异常惊讶,却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探究活动也有重要影响.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探究式学习,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日常生活的兴趣,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奥秘之处.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作者:李平单位:山东省泰安实验学校。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数学,数学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初中数学更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于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将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谈起,深入剖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初中。

情境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能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特殊环境,一般包括物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刺激。情境教学是指利用情境作为中介,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通常是教师创设或者引入实际的场景来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情境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刺激性数学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1.1初中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验证数学学习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清楚透彻的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认识数学的必要性,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不会陷入低效的说教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的数学为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教学中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也就对数学产生了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活情境使得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学习数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摆脱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1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情景教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是理解最深的知识,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一: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有理数乘方的内容时,指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告诉学生这张纸初始厚度约0.1毫米,将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为多少?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多少?在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对折后厚度的算法,最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计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需要一张纸对折多少次?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

2.2巧设悬念和矛盾开展情节教学:

悬念和矛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矛盾和悬念[3]。案例二:教师在讲解韦达定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1994x2+427x-37=0的根,在这之前教师可以故意向学生透露这一题非常简单,结果有一个负根和一个正根,学生就会陷入一种矛盾,这题采用传统的解法很难直接算出方程的根,但教师说这个题目非常容易,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学生也就会慢慢寻找简单的解答方法,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韦达定理,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4通过数学史实和科普故事开展情境教学:

数学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数学史上有着很多的有趣实验和故事,将这些数学小故事应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数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基本知识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科普故事,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5]。案例四: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应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与金字塔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泰勒斯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一起参观了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你知道这个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回答说:古代书本上没有记录这个金字塔的高度,现在也不能判定它的高度。泰勒斯立马说:我现在就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定出它的高度。然后泰勒斯让助手找了一个结绳,很快他就测得了金字塔的高度是131米,请问同学们他是怎么测得的呢?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结束语。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是非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文简单讲解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也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浩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秀峰.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及教学效果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4]王洪顺.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4:37.

[5]赵青.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no.10809:67.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四

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可以将情感融入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情智共生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具备一定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共生”教学指的是,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下面就初中数学“共生”教学谈点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数学的关系。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决定了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爱好.比如,常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因为对某个教师的偏爱,从而学习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格外优秀.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建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多的好感,与学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也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比如,学生如果意识到该门学科比较有趣,就会对它更加好奇,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该门学科的知识水平.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对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是极为重要的,是情智共生的前提.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介绍拉近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笑话,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好感度,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对于该门学科的了解,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闪光点,也可以讲解数学概念的来源的小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感受到数学比较有趣.同时,在讲解相关典故时,教师表现出来的专业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数学情境。

情智共生中的情,不仅表现在师生感情和学生与学科的感情,还包括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的感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的高低,是由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决定的,也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的关注,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而投其所好,讲授数学知识和内容,等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学习氛围,并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建立数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例如,在讲“走进圆形世界”时,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圆的形式或者说明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圆有哪些等形式,使学生对圆进行思考.由于圆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镜子、水杯、花瓶等,因此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从而踊跃发言.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圆的特性,包括直径与面积的关系、圆柱体的面积公式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数学情境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特征等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圆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初中数学过于枯燥,难度较小学数学而言也更大,因此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和消极.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很有必要的.主要可以通过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耐心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概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绘制出各种图形的变化,包括图形的旋转、图形的中心对称,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的原理和形成,各种图形之间的异同.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黑板上绘画、讲解,而这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使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更加热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陈玉霞单位:江苏盐城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汝海成.初中数学新授课学案导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z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五

通观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中考及模拟试题,无论试题强调的是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考核,还是强调社会热点问题同数学应用意识的结合,抑或者是强调了解学生处理信息数据的能力,均要采取具体的实验操作办法,让学生借助分析归纳的方法处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数学课堂应当更加强调实验科学,关注初中生实验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应试与素质提升意义。

一、改善实验教学与学生兴趣的关系。

借助实验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是实验教学策略改善的基础。应该说,数学一方面属于逻辑性较强的科学,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点滴变化均从特定的情境里面化生出来,如果情境良好,那么情趣也会相应良好,亦即在情绪处在高涨状态的时候,学生注意力将会更加集中。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兴趣属于趋向性极强的一类心理变化特征,若某个学习个体对一种事物出现兴趣时,便极有可能尝试主动接触、积极探索。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努力营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主动面对问题,形成积极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内容同学生心理中间构建一种不稳定关系,让学生在这种不稳定关系中寻找平衡,即随时产生弄清未知领域的急切需求,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力十足。比如,在接触到三角形角平分线、中线有关知识时,教师即可以让教学片段更符合学生期待,同时又能和学生期待间保持一定距离。教师发问: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个小杂技,大家想看一下吗?学生回答:想。接下来教师即可以正式步入到实验教学环节:用笔尖将一个三角形纸片支起来,再将纸片进行旋转,大家可以看到,纸片并没有落下来。接下来,学生易于产生兴趣,但是却未必清楚这个实验和教学内容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纷纷主动实验以后,有些却没有取得成功,便会更加疑惑:其中涉及什么样的数学原理呢?接下来的教学将会顺利得多。

二、利用实验教学再现知识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之中,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把知识产生的内部规律揭示出来,并将此看作是教学重点所在。然而因为实验教学的存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多,则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数学原理。教师所要做的,除了具体的指导以外,还应当负责恰当问题情境的创设工作,设计合理的问题,增加有效的辅助手段,使学生由直观想象引申到抽象猜想,再归入到验证理论的境界,以此逐渐认识事物、探索真理,完善自身的数学素养。比如,在接触到多边形内角和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一个五边形,接下来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五边形的特点、内角和的度数,以及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等。学生接下来主动实验,利用测量法、分割法,了解到正五边形内角和度数为540°。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正五边形内角和是540°,如果现在我们将五边形换成六边形,那么该如何知道其内角和呢?若是再换成八边形,甚至十边形、百边形呢?借助小组合作的办法,学生完全可以类比出相应的实验,实际开展下去,并填写最终的实验报告单。借助实验操作的办法,让学生从观察到思考,再到猜想和验证,得以重现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增加了对多边形内角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提供了思考空间。

三、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

无论如何,数学教学唯有和生活发生关联,才能展现其实际应用价值,也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思维所带来的乐趣。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将生活中的背景资料拿到课堂上来,达到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的效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乐于感悟数学、思考数学,强化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比如,学校每年均会举办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就有很多和数学有关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挖掘出来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带领学生借助数学知识对运动场地进行规划,学生明确跑道宽度、长度等尺寸标准以后,可以自主确认运动会100m、200m、400m等比赛项目的起始点、终点区域。除此以外,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还可以带领学生以数学知识为依归,画出标枪铅球一类的比赛场地,使学生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思考数学知识应用的无限可能,从而更加投入地接受数学、掌握数学。除了运动会,类似的可以拿来实验的内容还有很多,像购物、座位排列、课程安排等,可以说都和数学息息相关,只要引入得当,利用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思维的做法是随时可以实行的。初中阶段的数学实验教学能够起到传统数学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是一种活跃性与开放度更强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里,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教学,可以真正领悟到数学的魅力,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从而使自身兴趣点和思维能力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数学能力终身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作者:刘玉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忠芝.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加强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1).

[2]伍银平,卜以楼.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误区及矫正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5(22).

[3]王健.数学实验及其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月刊,2007(10).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六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数学的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初中数学教学是初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对数学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出发,对学案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学案式教学法是从传统的教案式教学衍生和变化而来的,是对以往数学教学经验的总结,所谓学案,指的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深化消化教材内容与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本着“以人为本”得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的,把教学内容、目标、学习方法等因素巧妙融入到学习过程,编写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案。传统教案与学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案前者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后者突出的是学生的“学”;教案内容相对封闭,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教学指导性方案,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和意图不了解,上课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出;而学案教学法是开放的,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享学习材料。教案强调课本为中心,教师把重点放在如何把课本知识精彩完美地向学生讲解,学案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综合水平。学案教学与传统的教案式教学相比,学案能够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提供教学实物、教学用具及图片,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提供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辅助学生根据教材和学案进行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2学案教学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2.1学案教学的应用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教育模式将教师作为主导,运用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学生学习很被动,只是单方向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个别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想解决这些教学问题,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其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2.2学案教学发符合数学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师要对原来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新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应用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案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1做好课前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学”,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中,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前导学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当节课所讲解的数学知识内容,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有层次的、循序渐进式的问题,并且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为学生清晰地讲解,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难点问题;第二,学生的质疑阶段,这一阶段,教师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引领者,教师必须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专业技能,正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高效地概括和总结数学知识和理论,在总结过程中体会课堂知识教学的思路、教学方法、数学解题技巧等,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研究方法、解题步骤等环节大胆地提出质疑,进而引导初中学生养成争取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解决知识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教师和教案的积极引导作用,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在学生们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提出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步骤和策略,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有条理地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组讨论法,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依照学案内容,对自学成果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并将讨论中的问题与其他小组分享,争取在共同讨论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教师将班级学生平均分为若干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的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大致相同,防止出现多次讨论无果的情况。小组学生要进行两轮讨论:一是针对每个人的学案自学情况,把自主学习结果作为研究对象,依次进行讨论;二是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对于长时间停滞的小组,教师要及时介入,纠正学生的讨论误区,为学生指引方向和指点迷津,争取以最少的提示帮助学生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3加强教学目标引导,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师要加强教学目标引导和学习计划设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体差异,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学案,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导语引入,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次,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做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结合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高效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要加强互动,教师要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是教学情境贴近生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语: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科目和初中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近些年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学案教学发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由教师主导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实际证明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作者:于树辉赵阳升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吴乾健.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七

摘要:初中数学积极实施互动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互动性教学模式,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双向的信息互动。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互动性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基础和整体发展。

初中数学实施互动式教学,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把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人基础。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方法和能力交流互动,是学生思维和素养综合互补,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的重要方式。初中数学教学需要重视学的基础,需要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通过互动帮助后进生找到自信,学会学习,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促进中等生学会提升,不断拓展思路,向高层次发展;指导优等生全面拓展,向更高层次迈进。同时,以互动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同时师生互动给予学生更多额方法指导、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做好科学分组,让学生能够积极互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

二、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互动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氛围,需要具体的情境。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自觉学习能力。互动教学需要创设和谐的氛围,需要创设较好的教学情境。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单向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互动既是学习和交流模式,又是思想、信息和情感交流。初中数学互动教学一定要注重情境创设和气氛营造,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能够快乐学习,不断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既是传输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合作者,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与学生走在一起,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例如,学习一次函数的教学内容时,不少学生刚刚接触到函数概念,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起来较为抽象,不容易接受。互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知知识,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感悟,培养他们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自主感知一次函数概念、性质和基本应用,再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积极探讨。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举手发问,也有学校养成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互动模式。这样的互动学生容易养成惰性心理,对于不少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到函数更是不容易理解,不敢回答,也不敢提问。互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无需举手,自由交流,以学生带动学生,以鼓励表扬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学生参与到函数的大讨论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思维得到很好地锻炼,学习效果明显,也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三、设置科学合理的互动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需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学习任务,展开互动教学交流,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互动教学是一种模式,初中数学互动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围绕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有足够自我发展空间,为学生设置富有启发性、实践性、合作性以及典范性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互动交流,从而真正转变教学思想,转变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需要先向学生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定义,从生活中找到具体的实物和应用等。这样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合作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感知和总结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总之,初中数学积极实施互动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

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数学,数学在学生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初中数学更是整个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于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将从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谈起,深入剖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生活情境;数学教学;初中。

情境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它是指能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特殊环境,一般包括物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刺激。情境教学是指利用情境作为中介,帮助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通常是教师创设或者引入实际的场景来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数学课堂情境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刺激性数学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1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清楚透彻的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认识数学的必要性,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也就不会陷入低效的说教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时,很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学习状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的数学为实际的生活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教学中收获相应的数学知识,还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也就对数学产生了一种形象的熟悉感。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说教灌输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活情境使得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来学习数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摆脱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1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情景教学: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是理解最深的知识,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和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提升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一:教师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有理数乘方的内容时,指导学生拿出一张纸,告诉学生这张纸初始厚度约0.1毫米,将这张纸对折3次厚度为多少?对折30次后的厚度是多少?在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向学生讲解对折后厚度的算法,最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计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需要一张纸对折多少次?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

2.2巧设悬念和矛盾开展情节教学:

悬念和矛盾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矛盾和悬念[3]。案例二:教师在讲解韦达定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1994x2+427x-37=0的根,在这之前教师可以故意向学生透露这一题非常简单,结果有一个负根和一个正根,学生就会陷入一种矛盾,这题采用传统的解法很难直接算出方程的根,但教师说这个题目非常容易,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学生也就会慢慢寻找简单的解答方法,最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韦达定理,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开展情境教学:

2.4通过数学史实和科普故事开展情境教学:

数学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数学史上有着很多的有趣实验和故事,将这些数学小故事应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也就会全身心的投入数学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基本知识时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科普故事,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5]。案例四:教师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时可以应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与金字塔的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泰勒斯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一起参观了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你知道这个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回答说:古代书本上没有记录这个金字塔的高度,现在也不能判定它的高度。泰勒斯立马说:我现在就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定出它的高度。然后泰勒斯让助手找了一个结绳,很快他就测得了金字塔的高度是131米,请问同学们他是怎么测得的呢?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结束语。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是非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上文简单讲解了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教学情况,教师应该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这也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浩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4]王洪顺.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数学学习与研究,,24:37.

[5]赵青.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no.10809:67.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实施教学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式,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

初中数学教学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提高其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

首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受应试教育影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还是重视解题技能的教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师生间、生生间均缺乏有效互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创新能力也未能得到有效锻炼。其次,学生数学思维未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思维固定于教材,习惯于直接套用书本固有公式进行解题,而未能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应用数学思维进行解题。部分学生甚至是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解题。因此,对于多数初中生来说,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再次,学生自我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为了缩短时间,均采用直接将问题进行简明概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仅需要解决问题,而无需分析问题。因此,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即自我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均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及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其学习自觉性会得到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便会随之不断得到提高[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问题创设,通过问题导学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进而使其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问题,并应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例如,在“数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置如下问题:一条东西方向延伸的公路上有一个加油站,加油站向西3m和5m处分别种有一棵槐树和一棵柏树,加油站向西2m和4.8m处分别种一棵桉树和一根电线杆,同学们可以以图的形式将这句话画出来吗?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轴的概念,并学会将有理数在数轴上以点的形式表示出来。这样的问题设置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联系生活,发现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加强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解题能力。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数学模型便是一个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动态过程[3]。因此,将建模具体理论和相关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可促进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建模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其数学建模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而在这个阶段开始重视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高度重视解题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来表达并解决实际问题,学会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来分析和探讨实际问题,促进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此外,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导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结语。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作者:张东海单位:江西省赣州瑞金市日东初级中学。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

“探索”的意义在于,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这种求知欲会不断的引导主体去探究新的事物。因此“探索性教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在日常的教育中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与讨论。初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探究性教学的研究对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初中数学探索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去发现知识,形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在探索目标、探索途径等方面给予学生一些调节和控制。在学生思维无方向时指明方向;在使学生思绪万千时只是正确的方向;在学生思维受阻时为其疏导。本人结合多年来实践教学的经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以下总结和探讨:

1、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学习,更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更要激励他们寻根究底,去解决别人尚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别人未发现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善于发现的创造性思维。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单一个个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限的,你有一种思维,我有一种思维,相互交换一下,两人就同时具有两种思维。互动性学习是自学的前奏,强调了学生本为学习,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强大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点对称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某一特定的轴或点找到自己的对称点,学生不仅课堂兴趣倍增,更对轴对称和点对称的含义印象深刻。又如,可以将一些难易程度差不多的数学题分成几个题库,把学生也分为一些小组,让他们分别随机抽取一个题库进行解答。这样互动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课堂的教学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导者,是学习中心的服务者;从而达到学生自述探究学习的目的。

1、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是顺应新时期教育变革的需要。

传统教学中,以“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为了庆试而服务的。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受限制,并且学习到的知识也不能被充分运用与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探索,学习兴趣不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位置,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即培养学习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教育不仅是为了考试的成绩,更是为了学习致用,充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解决时间问题的意识。

2、探索性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实施探索性教学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较强的应变能力。探索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将学生视为不断发展的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敢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性的学习,锻炼自己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一成不变。我们无法交给学生无尽的知识,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去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

探究性教学方法还有待大家共同研究和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也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每个教师都把自己好的想法分享给大家,积小智成大智,并不断投身于课堂改革的实践,就一定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一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

2.5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3.注意策略教是学成功的关键。

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要扮好引导者和配合者的角色,注意策略,师生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总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这种差异,多设小台阶,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先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组织他们讨论。如果学生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考题后,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有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学生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思索,养成懒惰的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注意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如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学生填写内容的空格,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填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思考过程,清楚哪里是重点内容,更要让学生懂得根据提示顺序去分析、推想,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

4.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有科学的教学模式,更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讲究教学策略,只有几者相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柳国辉.脑学习理论及其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08).

[2]陈积泽,夏祥川.运用有效教学思想,促进教学增效[j].金堂教育2011(04).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朱仁宝,王荣德.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二

可以说,在当下,小学生们对探索规律这类数学题的重视度还不够高,这对于他们的解题来说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小学生们首先要意识到探索规律这个题型的重要性,继而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打好学习基础。在学生对探索规律这方面的知识都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可以快速搜索到对应的知识点,解题能力自然就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此外,教师也要提升对探索规律解题的重视度,在平时讲课中提升这方面的比例,并采用一些有效的讲课手段。比如说,在“间隔排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如道路边栽种的树木等,告诉学生路边栽种的树木也是有着一定规律的,让学生加以认识。最终,使学生们将枯燥的题目与生活联系起来,对探索规律题有了一定的感知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中不再对规律探索题产生畏惧或轻视的心理。

二、加大对这类题型的解题训练。

由于探索规律这种题型的难度相比于其他数学题目来得更大,因此学生在面对这种题型时,首先就会产生畏惧的心理。这种题型常常安排在基础题之后,因此有的学生在完成了基础题之后,对探索规律题一般粗略想一下解决方法,无果之后就轻易放弃了。可想而知,这样的心理对于学生的解题是极不可取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沉下心来解决这类题型,首先就要加大对这类题目的解题训练。当然,多做题目并不代表着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毕竟小学生们的定力不强,也欠缺耐心。如果一味强调多做题目,可能会收到反效果,让学生们丧失积极性。因此,就要求学生们能够展开针对性的探索规律的题型训练。小学数学的探索规律题型基本有三个方面:“端点与线段运用规律”、“方阵中的规律”、“周期中的规律”。教师应在这时加以辅助,将遇到的探索规律题型分为三大类,再从中一一细分。比如说,就“端点与线段运用规律”这一类,就有线段、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间隔等。教师要找到学生们不擅长而又有代表性的题型,筛选之后让学生们进行题目训练,并对学生们掌握了的题目类型加以巩固练习。这样的做法,不仅节约了学生们的时间,收到的效果也很好。对探索规律这个题型有了一定的训练之后,学生在这方面的解题上自然也能事半功倍了,解题能力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合理利用数学错题本。

在学生平时的数学作业和测验中可以发现,在探索规律这个题型上学生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甚至会对一些已经做过的题型继续犯错,这样也使学生的解题能力难以得到加强。而这些错误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学生在第一次犯这错误时进行很好的反思和总结,在下次遇到同类问题时就不会反复犯错了。而合理利用错题本,无疑能够大大解决学生重复犯错的问题。当然,在使用错题本时,学生应该进行下意识地归纳整理。在总结探索规律这种题型时,应该有意识地把同一类的题目摘抄在一起,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做错的原因。以此为例,学生在查阅错题本时也能更有针对性。此外,也不容易重复登记一些已登记过的问题,节约了时间。当然,在进行了有条理的错题登记之后,可不能把错题本束之高阁了,而是要做到经常复习,把一些做错过的难题再做一遍。经过进一步的巩固,这些题目才能更好的融入到小学生的脑海之中,对题目的正确解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下次做到时也就不再容易犯错了。可以说,错题本的运用,对学生而言,能够大大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没能拥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刚刚接触数学的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他们对于探索规律这种较难的题型,更是感到一筹莫展。在此时,一些小学生就会产生胆怯的心理,面对难题采取选择性忽视的态度,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升,还使得数学学习对自己而言变得越来越难。因此,学生要想很好地学习数学,提升自己解决探索规律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课前要做到提前预习,并做一些预习的习题,对理解起来较难的问题做好标记,上课时仔细听讲。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及小组交流归纳,自主建构新知模型。遇到难题,可以在课外询问老师或者同学,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力争向上。另外,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总结的能力,依托梳理归纳、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才能对探索规律这类问题养成较好的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规律的探索,作为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情智共长,促进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数学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三

初中数学的教学条理性与理论性都有一定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较大的阻力,出现较多的困难。由于初中数学知识较多、较杂,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全面地掌握知识,容易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进行肯定,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给学生以尊重和理解,尤其是学习稍差的学生,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学生得到很大鼓励,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增强。例如,我班里有个学生生性内向、不善言辞,在学习中也极少发言,走路都会低着头不敢直视教师与同学,但是我发现在一次数学习题的练习中,他的答题习惯非常好,运算的步骤清晰,有逻辑。因此,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对他进行表扬:“数学学习要具有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保持答题步骤的清晰会对后续检查和学习有很大帮助,老师相信,只要你保持良好的答题习惯,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甚至超越其他学生。”这样的鼓励与肯定,使他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逐渐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摆脱了自卑心理,在后续的不断努力中,产生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上数学课时逐渐变得更加积极活跃,数学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耐心。

数学教学因为理论性较强,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因此,很难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足够的兴趣和精神。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垂线一课时,教师通过开设疑问:“经过直线l外一点n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挑战心理。对于这种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同学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能使自己的想法得到真正展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满足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对于学生各种形式的回答不要急于肯定或批判,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宽松环境下,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中,有时学生在不经意间迸发的想法是极具创造性的,富有大胆的认知以及出乎意料的想象,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赏识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与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善于因材施教,对每位学生负责。每一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中的统一要求也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和作业的布置。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教师布置作业时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的运算,学会运用方程式解决问题;对于中等生,则要求他们在一些常见综合题中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了解它的现实意义,并学会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等生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满足优等生的探知欲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完成并掌握了学习知识后,教师要善于采用表扬的手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做错了数学习题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教育,要善于分析、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认真指导,鼓励与安慰,使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内心深处喜欢数学,从而增强自信,端正学习态度。此外,还有众多赏识教学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对学生长时期观察,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将赏识教育与适度批评相结合,以防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无法端正态度进行学习。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赏识与批评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沈永刚.运用赏识教育提升学困生自信心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17).

[2]王文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j].吉林教育,(z2).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合作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初兴于美国,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育学家噶斯基说:本质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从浙江大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到山东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到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对合作学习的深入推广和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下,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造成操作不当,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现状弊端内容讨论和掌握的大多是教师交给的知识性问题或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性答案。形式小组参与以前后桌划分,并且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是否有效的参考,呆板,单一。分工即时性组合,没有合作习惯;“独唱”现象较多;任务分工不明确。目标基于结果的得出,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交流等目标的落实。

初中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个人思维活动,依靠自身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个人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独立的思考与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学习方式,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习重在“领悟”,合作学习应以思维的交流和深入为主。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合作过程,结果评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选择:一是需要合作、操作、观察、探究的。比如:统计,实验,课题学习等;二是在解题策略和结论上需要辩论或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交流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的内容,问题难度较大,个人独立思考容易有疏漏的问题。在把小组合作学习由形式向实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组织策略:

1.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的生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基础素质等进行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智力水平等进行合理分工。比如:一些结论比较难归纳,并且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进行尝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弱或者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能解决合作学习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强优补弱。

2.精心设计,适时引导。

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针对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的进行引导并善于启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答。

3.信息反馈,综合评价。

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观点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让小组之间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让小组之间互助、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中不仅要包括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可以采用抽取小组进行提问的方式评价小组的学习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还可以采取独立完成测验的方法,小组先行讨论交流。测验时,需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测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教师自身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2]唐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35).。

[3]申忠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七个问题[j].教师,(17).。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五

初中数学是学生初中阶段的重点科目,学好数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数学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同样数学教学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可以有效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初中学生深化对数学的学习程度。

(一)教学理念不合理。

新课标改革之前,我国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以老师为课堂活动教学的中心人物,过度重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以教学对象的身份存在,对学生的重视度远远比不上老师。新课改之后,学生地位发生了变化,课堂活动的主体逐渐由老师转变为学生,不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数学教学无法陷入困境。

(二)教师能力不足,教学方式保守陈旧。

初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追求教学情景化的表现,教学为进行合理的情景教学想尽一切办法,却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学习行为严重分离,没有掌握适度原则,片面利用情景塑造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还是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思想过于保守,不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与当今发展的时代相接轨,导致我国教学与国际教育相互分离,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应试的教学模式普遍出现新课改背景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制度和教育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都需要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教育评价,一切行为都以考试为主要根据,学生无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其他方面的能力无法施展,学生上课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兴趣逐渐下降。我国一直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学生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更高的成绩,受到升学任务的压力,学生不得不学习,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往往是学生加深学习、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部分,可以为初中数学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为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在课上采取一系列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科目,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趣的感觉,这是就需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迎合时代所需创新教学方法。在课上老师可以改变讲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数学内容兴趣度,增加学生上课参与度,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带动学生主动接受数学内容,将以往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转化为幽默诙谐的数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数学的有效学习。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度,着重阐述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的难度远远要比其他学科高很多,加之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对数学教学一直都不重视,从而导致数学教学没有达到指定的要求。一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对数学认识扥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路径;另一方面,向学生积极灌输数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转变学生对数学的传统观念,从而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有哪些,将学生学习数学的预想激发出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合理有序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造一个特定的情境教学环境,学生处于这个环境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难度较高的数学内容变得简单化,促使学生更加快速、充分地掌握老师所要传达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初中数学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显得格外重要。应对我国初中数学面临的一些情况,我们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拓创新,提出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六

翻转课堂是一种在新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带给学生教师新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这种模式是在借助媒体技术这一工具的帮助下施行的,并且完成了一个飞跃,即: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心是“教”而现在转变成了“学”。此模式正好体现的是一种人道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课堂的模式。即老师教、学生听,老师在课堂上是活跃分子,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次之。翻转课堂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对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做出了调整,这种调整是合理的、有效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这种角色的改变指导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主体,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手,为学生提供帮助。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有这样一题:一条马路有540米长,小明在走了60米之后速度变成9千米每小时,问题是小明还要走多久?对于这个问题,有学生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又有学生说可以用方程解决,那么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这两种方法都用一下,比较一下哪个更方便。翻转课堂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学生的角色也进行了转变,这种角色的转变是伴随着老师的角色转变应运而生的。在开展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地点。并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还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资助调配。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眼球。翻转课堂的第三个特点是时间的可分配性,以前的教学是多半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后就是布置少量的家庭作业。而现在的教学模式下,把原来很多的知识点转移到了课堂下学习。老师课堂上教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会变多。以往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授课的主体,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现在讲课使时间重新高效的分配,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把原本上课学习的内容在课后自学并内化为知识点。老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增强了,教学时间也相应地延长,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进行翻转课堂式的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翻转式教学,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为了促进翻转课堂的有效进行,老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全局的观念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掌握情况。此外,教师还需要对翻转课堂的视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利用,使学生对学习视频内容有所思考。比如老师在讲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需要将具体的学习目标定为:正确了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并且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懂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转化公式。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学生,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正方形与长方形的例子,并且说一说这两个平面图形的特点。当老师放映教学视频的时候,可以针对性地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视频。比如: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二者的公式是如何转化的等问题。在对计算公式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解题。同学的讨论在翻转课堂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当有学生讨论这个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会存在着一些疑问,在课堂上提出来,并且同学和老师群策群力共同解答这个困惑。通过大家的努力,把这个问题的难度降低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教师在这一环节应该让学生尽情讨论,干涉得越少,学生思维碰撞出来的火花就更激烈。在讨论过程中的争辩或者是分歧是正常的,当学生走到岔路的时候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最后教学反馈这个环节是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的,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于课堂的学习质量来说是很重要的,数学老师要倍加关注,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认为学生成绩决定了一切。学校与家庭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巩固翻转课堂教学成果。例如学生把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向父母提出来的时候,父母应当耐心地向学生解答,而不是说把问题留到学校里让老师帮助解决。在家庭中需要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这才能够与学校的翻转式课堂相互结合起来,使得学校和家长共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总之,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下,要意识到小学数学具有逻辑性的特点,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有难度,还有考虑到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许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通过这样的分析,老师需要利用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王海永.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浅议[j].中国培训,(8).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4).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七

1.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整体的数学学习效果。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整体的数学学习效果。学生也可以从分层教学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进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所以,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应用分层教学,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并且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教育方式的要求日益高涨,我国新课改应运而生,其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比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以及课外学习单一等问题,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索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推进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慧英.新课改下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02).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八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基础知识传授来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因此,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实行自主化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意识,以此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自主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将自主化教学作为主要手段,下面,我将就自己是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自主化教学进行论述。都是本人实际教学的经验之谈,不足之处,还望谅解。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指挥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以及其认知结构发展特点来开展有目的、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数学学习,避免盲目性。因此,为了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性,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性。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方面实现自主性。教师需要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对教材、学生进行深入地观察、分析,在学生个性差异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以来,灵活地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顺序来安排数学教学内容的顺序,在教与学上实现统一,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然后,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一般会根据已有的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教材更新速度慢,有些教学内容已经过时或者远离学生的生活,这就造成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脱轨。为了实现自主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运用,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拉进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使其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最后,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进行调控。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拉近师生关系,构建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此为基础创设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可以自由地进行数学学习,积极组织学生观察、探讨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在知识衔接、转折处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这也显示出教师高超的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总之,教师需要在充分调动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教学。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有违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教学是以学为基础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开展教学互动的内容,教师的教是外因,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构建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创设多种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首先要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常常会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我事先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准备一些三角形,然后课上让他们在小组中测量出所准备的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然后选取某一个学生来任意报出本组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最后由我猜出剩下一个角的度数。在经过几轮的度数猜测之后,学生们都很好奇我是如何准确猜出这些度数的。此时,我会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就报出的那些度数进行观察,小组探究有什么规律。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参与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打下了基础。

3、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众所周知,数学的本质其实是思维。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师首先要从教材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将相关的内容通过实验手段来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的实验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起问题意识,并在问题解决中培养起数学思维能力。我在进行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的时候,会向学生出示一道例题3/5÷3,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进行解答,学生在小组商讨中得出了很多解答方法,最后我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的各种解题方法,找出最简便的一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调动起已有的知识系统,还可以得到有效的数学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在数学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充分实现自主化教学,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2]焦玉侠.数学课堂自主化教学中学生数理化[j].(教与学),2015.。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九

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国内教育领域的热点,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其中网络学习的平台是翻转课堂的有力支撑,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网络学习的平台,能更好地实现翻转课堂的理念,提升教学效率。

一、课前:推送微课。

了解学情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利用微课学习,可以放到课前。因为学生年龄较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配套的、条理清晰的自主学习单和微课,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自动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指导下,根据自己需要,自定进度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把问题上传到教师端。教师提前了解学情,为第二天的教学做好准备。例如,“鸡兔同笼”问题来自于我国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课的容量较大,一方面要渗透数学文化,另一方面要了解运用多种解题策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建立鸡兔同笼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到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节课特别适合运用微课,借助网络学习的平台来学习。在课前,我根据内容设计微课。微课的设计包括如下内容:先介绍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激发学生兴趣;再设计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最后出示古人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体会古代数学文化的魅力。笔者根据设计录制好微课,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推送给学生。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在家反复观看。虽然学生此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但是因为假设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仍是难点,即使个别学生通过奥数学习已经了解过假设法,也只是机械记忆了一些解题模式,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学生观看微课后,反馈最多的问题还是假设法的算理,因此我把第二天课中的探究重点放在了假设法的理解上。

二、课中:探究互动评价反馈。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出学习主题,根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的学情进行反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对重点内容进行探究互动等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多以网络学习的平台做支持,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过程中教师给予及时指导,与学生在平台上进行即时的互动。学生对重点内容探究完毕,可以利用平台的测试功能,教师发送互动试题检测评价,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测试,然后提交。网络学习的平台会立刻生成数据,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教师端能查看到学生的做题正确与错误,全班在每个题型中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学习指导。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课前学生已经自学微课,了解了植树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也就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用一一对应的思想理解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但是通过反馈,发现学生接触到生活问题就不能应用。于是课上,铺垫导入时设计“比多少”的环节,让学生了解并一一对应。然后在探究环节,通过“在一条20米的公路一侧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这个生活问题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因为有3种不同的情况,学生便在平板电脑上自己动手操作,内化课前发现的规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在组内对3种植树情况所画的线段图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平板电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线段图切入到班内的白板上。最后班内进行汇报,使3种情况的数量关系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引领下,完整的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只有一端栽树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两端都栽树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在课堂练习阶段,笔者设计三道有针对性的题,分别针对3种栽树情况,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的测试功能发送给学生,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从而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学生做完练习题,提交到教师端,网络平台会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生成数据,笔者查看到了全班学生的正确率、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及每个学生的错误原因的数据。然后立刻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三、课后:及时巩固拓展延伸。

课前自主学习微课,课中师生探究互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总结。有些上课没有听懂的学生可以带着疑问,课下继续观看微课,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逐渐完成知识的内化、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时候,课后让学生继续回家看微课,回忆复习课上的重点内容,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且利用网络平台的作业管理功能在线发布作业,学生网上接收作业,做完后发送给教师。教师运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和统计功能,通过数据分析能迅速了解哪些学生有错、出错率是多少、哪些地方出错最多等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步要重点强调与指导的关键点,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如果学生的学习内容关联到数学文化,笔者会在课下布置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查阅资料,拓展延伸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后,学生除了按时作业并巩固知识点外,还上网查询了《九章算术》中关于圆的面积的论述,知道了在《九章算术》方田章第三十一、三十二题中,它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这样的数学学习,不仅学习到了课标规定的任务,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孩子的眼中,数学也变得有趣起来。

四、应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打造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反思。

(1)通过笔者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并不是所有课题都适用于翻转课堂,抽象思维强度大的知识比较适合,我们在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课题开展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2)要切实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实施的关键,如果不能深入备课,不能准确地把握课时的重点和难点,课前的学习质量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果微课的内容平淡,更引不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微课的内容质量与技术质量有待研究。

(3)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课前自觉去利用微课学习。对于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课前没有自主学习,课上可能会跟不上教学的进度,时间长了,会造成落后生的出现。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注意家校结合,做出必要的保障措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884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