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1:41:12
透镜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7 21:41:12     小编:ZS文王

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团队协作,总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注意总结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总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范文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总结的目的和意义。

透镜教学设计篇一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师准备: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老花镜、近视镜。

(一)导入新课。

2、教师演示: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评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光、成像特点。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特点、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透镜教学设计篇二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一)重点。

(二)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课前回顾:

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导入新课:

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的规律。

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

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知识扩展。

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第六部:总结。

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练习,继续课堂小测。

透镜教学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透镜教学设计篇四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一倍焦距分虚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分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一倍焦距分虚实,(即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也就是说,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定大小。(是说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2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实像或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实像总是异侧倒,(即成实像时,总是像、物异侧,像相对于物是倒立的)。

虚像总是同侧正。(即成虚像时,总是像、物同侧,像相对于物是正立的)。

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体靠近透镜时,像要远离透镜,同时像要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即物体远离透镜时,像要靠近透镜,同时像要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时像变大,像距变小时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运动)。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透镜教学设计篇五

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abcde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

(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

图三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透镜教学设计篇六

《透镜》这一节课,是一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程,我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总体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起上一章学过的镜子,比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等。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积极,气氛很活跃,然后我出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一些放大镜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异同。不过学生们的回答都答不到点上。我只要自己引导“平面镜它不能透过光,放大镜是能透过光的,我们把能透过光的镜子叫做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总体来说引入还比较好,我们物理组的科任老师都给了我评价。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还比较陌生,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引入控制在5分钟内,感觉还比较顺畅。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即平面图,我让学生花了1一分钟阅读,并让他们思考有关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光心、主光轴。学生们的`阅读都比较仔细,对于主光轴、光心都能了解。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在下面画,为下面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图作了准备。在光现象和透镜者两章,作图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上课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室没有窗帘,亮堂堂的,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画光路图是,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来。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画对。叫学生上黑板画时,也是画错了大半。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做的不够明显造成的。不过还好,我事先准备了两个视频,也是关于这两个实验。只不过只能让学生看了。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效果也许会好。所以说做好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最后我讲了几道习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特别是思考题:生活、物理、社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把这节课的重点重现了一下。

总体来说,这次的优质课比赛感觉一般。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练时间,针对性精选习题。

3、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4、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5、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6、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以后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透镜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透镜教学设计篇八

《研究透镜》这课是在前两课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后,继续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

在问题导入这一环节上,我先提问学生前面的知识,通过回顾再引出光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先猜测,既而我让学生从上面和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光进入透明物质后传播的方向都发生偏折,再引出透镜。继续提问:“想探究透镜吗?”在这一环节中,既回顾所学知识又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兴趣被激发,课堂气氛浓郁,为后面的探究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过程中,我共设计了四个实验。先让学生从镜片的特点入手,分清凸透镜和凹透镜,再联系实际,让他们找找生活中的透镜,学生根据特点很快就找出了放大镜和近视镜。使课内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以及学科学的重要性。设计的其他几个实验,逐层探讨,步步深入,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最后通过两种透镜的对比,使学生对两种镜子的作用了解很清楚。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的,学生通过对比,对两种透镜的作用掌握很清楚,特别是研究是否成像时,学生热情很高,当用凸透镜看到成倒立像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顾了做实验,纪律保持不好,有的忘了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堂秩序显得很乱。而我又忽视了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组织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语言过于成人化,使学生有是怕概括特点不具体,不敢发表意见。也不敢放手大胆动手操作。再就是强调纪律时语言不够幽默。老觉得纪律没按自己的想法做,过分强调却适得其反。对学生表现好的也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对教学内容完成的好坏也没有评价只顾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科学课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外,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而,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语言组织上,学生能力评价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师生合作时,尽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师导生做和谐完成操作。及时对优点作出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处理,使教学效果更加完美。

透镜教学设计篇九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近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近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近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

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属于凸透镜,()属于凹透镜。

透镜教学设计篇十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习,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平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平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和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3.________________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___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____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__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___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活动: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一、认识折射现象。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引导学生猜测可能是光行进的路线改变了。)。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两个镜片一个中间厚、边缘薄:一个中间薄、边缘厚。(生答,师板书)。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现象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用透镜观察物体。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

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6、评估小结。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越大,物远像近像越小。

7、拓展。

8、当堂练习:

1、根据透镜成像规律:物体从距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靠近凸透镜时,像逐渐______透镜,像距逐渐______,像也逐渐______,并且像是_____立_____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的焦点时,像和像距都变得“无限大”,因而在光屏上无法成像。当物体越过焦点,继续向凸透镜移动时,像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像出现在物体的_____侧,变成_____、_____立、_____像。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9、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1、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态自然,语言精练。通过一个口诀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好。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3、课件制作较好,便于理论分析。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透镜教学设计篇十四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神七”点火到计时的情景。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通过视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并完成自读题卡(我在课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实物元件并进一步指出近视眼镜是属哪种。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在第二轮练习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有一学生提出: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我马上想到用激光分别正对凹凸透镜照射比较透过去的光圈与原光束的大小。结果否定了学生的判断。又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奋勇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给他解决。”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三目标学习中。学生查阅课本积极性高了,分组讨论更热烈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透镜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情分析。

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

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

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

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

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

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透镜教学设计篇十六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平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习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习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946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