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案范文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巩固和反馈评估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思路。
古代诗歌教案篇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二)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三)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赏析指导”短文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推荐作品”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思考题名副其实是探究,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能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不作泛泛探讨。总之,本书区别于大学讲义,也不同于一般的鉴赏读物。它力求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究性学习同时并举。给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限制过死;各项措施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切实的帮助,是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了背诵。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古代诗歌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远远的牵牛星。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小结。
古体诗。
古体诗。
乐府诗。
律诗。
近体诗。
绝句。
古代诗歌教案篇三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一、问题导入(学生眼中的秋天的特点,思考游子眼中的秋天,一起走进《天净沙?秋思》去寻找答案。)。
二、文体知识介绍: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剧曲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作家作品简介。
马致远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听读、齐读感知文意。
四、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细细品味。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思考:写“枯藤老树昏鸦”意图何在?
烘托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连乌鸦都回窝了,自己却有家不能回。)。
(乌鸦一家尚能团聚,而此曲的主人公却还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小桥流水人家:
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思考:“小桥流水人家”作用何在?
引起游子对“家”的思念。
烘托游子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萧瑟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他骑着孤独的瘦马,独自走在羊肠古道上。
思考:“古道西风瘦马”作用何在?
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凄凉。
(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
(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萧萧秋风中传来寒鸦的声声哀鸣,太阳已经落山了,昏鸦还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长途跋涉、极度疲惫的他,眼前突然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缕缕的农家小院,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悲痛欲断肠。
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思考:“夕阳西下”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明时间;。
烘托游子异乡奔波的凄凉《天净沙秋思》赏析。
五、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的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的房子,在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中,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六、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
七、这首散曲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3、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古代诗歌教案篇四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古代诗歌教案篇五
学习目标:
1、涵咏诗歌,探究诗歌缘景明情的方法,感受诗歌意境。
2、学习诗歌,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背诵《登岳阳楼》。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爱国情怀,激发自己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吟咏启发诵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定学习任务,教师展示幻灯片,师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悟,指导诵读(展示原诗)。
1、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解,读懂诗句。
2、质疑问难,大声朗读。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划分节奏,注意轻重、缓急、快慢。
三、指导学生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本诗。
1、以思带说:
诗中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加入自己的想象,更生动形象的描绘。
2、炼字:
抓住关键字“坼”“浮”进行体会。
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诵读,读出杜甫诗风“大气”之感,体会作者心胸开阔。
四、探究作者杜甫形象。
2、思考: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
(师展示幻灯片):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3、探究: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及对国家情感的?那为什么要先表达自己的情感?
联想一下我们学过的老杜的.诗(师展示幻灯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
4、总结:鉴赏诗词应从景和情入手,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觉得描述诗的意境应分几步(师展示幻灯片):
绘景—摹形---溯情。
5、记诵:融入情感,想象自己是杜甫,大声读背。
五、迁移扩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旅夜书怀》。
结语(师展示幻灯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自从有了诗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东西。(朱光潜)。
让我们热爱诗吧!
作业: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读杜甫的其他作品。
教后札记:
一是选修课教材的处理。我觉得,选修课的学习一定与必修课的学习有区别,而且,这区别应该就在选修课更要重视方法的传授与规律的把握。这一堂课是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但我一开始就是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一个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我也是努力这样去做的,教案经过了几次修改,最后定为“导入——译读——赏析指导(初知意象----置身诗境——背景介绍—-知人论世——缘景明情)——情读背诵——迁移扩展---布置作业——结束语”,这样,如何“把握意象”,如何“置身诗境”,如何“缘景明情”,相对就更明晰了。虽然,这种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为选修课教学的探索,我觉得我的这一变革是值得同仁借鉴的。
二是教学中的以情感人。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这艺术对于诗歌鉴赏尤以“情”为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吗!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中无废话,而且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煽情契机。而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练就的,那就是尽量能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既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备学法,这样,作为教师就得事先考虑好每一个环节如何过渡,每一个问题如何设计,哪详哪略哪儿容易激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师生共收获。
三、幻灯片的合理展示。这么久课件课的教学实践,让我知道诗歌教学尤以读、品、悟为重。若以课件的形式上课,幻灯片的制作一定不能多,而且还要合理展示。基于这一认识,我一共制作了11张幻灯片,其中有两张是原诗文,只是便于听课老师观看,课后我也觉得幻灯片展示的真是恰到好处。其中:
幻灯片5:在分析人物环节中“是什么使诗人老泪纵横?结合你所了解的杜甫及本诗谈谈”思考题抛出后,才展示了相关背景,突破了一上课就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的传统形式。
文章是时代的产物,背景展示有时则十分必要,恰切的背景是课堂教学内容浑厚的必要要素。
幻灯片7:起到了方法小结作用,凝练到位。
幻灯片9:作为结束语,引用了两位名人关于诗歌的名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喜爱诗歌的情愫,也使本诗的教学无论是知识情感,还是德育都得到了很好的收束。
【登岳阳楼记读后感】。
《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古代诗歌教案篇六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古代诗歌教案篇七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古代诗歌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5、小结。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结。
四、作业。
借助一种形象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
泰戈尔。
三次嬉戏----------母子情。
荷叶母亲。
冰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诗歌教案篇九
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
第二单元。
赏析示例《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第三单元。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赏株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游沙湖》/苏轼;《苦斋记》/刘基。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
1.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图景,将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曹操的《观沧海》,一起领略诗人博大的胸怀。
二、预习检测1.字词。
2.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颂读——理解内容。
四、品味探究。
小组自由朗读思考:
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看到了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3.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抱负。
五、作业、课堂小结。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预习另外三首诗,自读注释,理解内容。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一、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生平馆。
2.解题:(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过五溪。我把愁心托明月寄给你,随风陪伴你直到夜郎西。
4.感悟诗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二.王湾次北固山下1.作者介绍与解题。
唐代诗人。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2.听录音,感受读音之美,为诗句划分节奏。3.自由朗读,感知内容。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前三句属于写景。最后一句直接抒情。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4.合作探究。
(1)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背诵与默写两首诗。
思考课后【思考探究】。
2、3题.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天净沙·秋思》,完成四首诗的相关练习。)。
一、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区是这种漂泊生涯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2.朗读,感知内容,体会意境。(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2)品味探究苑。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象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可让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研读与赏析。
(1)曲中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独特之处?说说你的发现。
(2)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2)“小桥流水人家”用意:旅人看见“小桥流水人家”,想到“夕阳西下”之时,自己却“人在天涯”飘泊,不禁心碎肠断!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便跃然纸上!
4.学生配乐朗读。5.延伸作业。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二、课堂检测。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4、《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变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6、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10、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三、课堂小结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课四首古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
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
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
1、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2、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作品。
三、学生齐读,共解文意。
重点讲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句意: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中。
2、赏析:作者将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宏伟抱负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拓展: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四、教师作结,再次齐读。
本诗通过登临碣石山所望及的沧海景色,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称,与“杜甫”并成为“李杜”,与杜甫、白居易并成为“唐代三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善用夸张。有《李太白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当时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而李白在扬州时听到好友被贬谪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三、诗句解读。
重点讲解:杨花、子规和明月这几个意象,初步奠定学生头脑中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基础。
1、什么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文中三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传说杜鹃鸟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杨花,即柳絮,随风飘荡,居无定所;春天逝去,时光短暂,珍惜时光。明月,相思、别离、孤单寂寞、人生哲思等。
3、学以致用。
本诗前两句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惆怅的气氛;后两句寄情于景,托明月寄相思,并表达对友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四、主题归纳。
这首诗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叙述好友被贬谪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深深的担忧之情。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国之思。王湾中进士之后,进入仕途,做官之后常往来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二、教师范读,理解文意。
首联: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颔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和风顺江吹来,鼓满了高悬的船帆。颈联: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经来到。尾联:给家里写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呢?希望被贵的大雁捎信到我的家乡。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海日、江春都表示一种时序的交替,而且匆不可待,叫人不得不心生感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该句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进入旧年,将驱走寒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还表现出诗人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一、走进作者,挖掘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一生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年,五十进入仕途,却饱受排挤。她的一生大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郁郁寡欢,穷困潦倒一生。在他漂泊途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曲。
二、解读体裁,知识链接。
2、关于曲。
曲分为剧曲和散曲,是古人为自己配乐所写的歌词。其中散曲又包括套曲和小令。散曲是指: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词中字数较少者,58字以内为小令。而本首曲子则是一首小令。
三、解读全文,拓展思考。
1、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意象?所选意象有何特点?(意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情?(心境)。
心境:表现了一个漂泊不定的游子的相思之苦、羁旅之愁。
2、思考:本首曲子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分析。三个结合:
重点: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前三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一、三、四、五正面描写,二温馨画面与自身处境形成鲜明对比,侧面烘托自身的凄凉,乡思之味更浓)。
四、齐读全曲,教师作结。
本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二
1.关注题目。
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内容,或者暗示了内容,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不关注题目,也许会误认为是写景诗,而实际上它是谈读书好处的哲理诗。
2.关注注释。
在高考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会对影响鉴赏的疑难问题作注释,或注明生僻字词读音,或解释生僻字词意义,或交代典故内容,或介绍写作背景。被注释处往往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将妨碍鉴赏;而注释是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注释有助于准确鉴赏。故诗歌鉴赏要关注注释,对注释不可等闲视之。
3.关注意象。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要通过把握意象去理解意境,理解情感态度和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关注意象。要在感知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全诗的内容主旨。应熟悉复习资料中列举的各类意象的意义,熟悉诗歌意象与情感态度的四种关系: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
4.关注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最难,因为它涉及面宽,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要了解表达技巧涉及的范围,最好能在头脑中“画”表达技巧的“知识树”,将“主干”“枝丫”“果叶”都画出。表达技巧“这棵树”主要有三棵“枝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衬托、反复、用典、化用、互文等;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其他手法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铺垫、前后对比、起承转合等。各类“枝丫”又有若干“小枝丫”与“果叶”“果子”,限于篇幅,不再详谈。复习资料有详细介绍,要认真阅读掌握。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三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
【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尤其《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被誉为“秋思之祖”。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这五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古代诗歌四首》。
【设计意图】感受曹操诗歌魅力,激起学习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略)。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观沧海》。
(一)背景介绍。
由解题“沧海”,切入诗歌背景介绍【设计意图】知人论世。
(二)读准字音。
(三)具体赏析。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划分层次,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四、《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介绍略。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具体赏析。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2.写景的句子写出了景物(意象)什么特点?3.主旨。
【设计意图】从景物(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情感,主旨。第二课时。
一、背诵《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
二、《钱塘湖春行》学习。
(一)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精彩片断实录:
师: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两分钟后请学生读)生1:读。
师:师:指导“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末虽然是句号,但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大家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本诗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师:很好,这位同学诗歌敏锐度很高,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和大家探讨的:探游踪——抓特点——知感情。
(二)介绍律诗知识。
(三)再读:读懂内容。
1.探行踪——抓特点——知情感2.探究问题。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四)三读:读出感情。
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五)诗歌赏析方法总结。
1.朗读法2.联想法【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不仅要赏析诗歌,还要学会赏析诗歌。
三、自学《次北固山下》。
(一)简单介绍作者、背景。
(二)合作探究,你说我说。
自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
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的诵读为重点,以意象品读为亮点,以内在思想感悟为难点,呈现了高效、丰富的课堂积累。
二、读诗三步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能背诵三百余首古诗。从他16岁写的《咏蛙》一诗可看出,古诗词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早,之深。从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门城楼,这个伟人一生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首《沁园春、雪》气概天下,成为千古杰作。“诗言志”、“歌永言”。
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含蓄稳重的个性,质朴豪迈的情怀,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
所有说诗,一定要多读,为了层次深入我将读分三步曲,第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第二步,读懂内容;读懂感情。
三、品意象:
秋思》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鸭”“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共同凝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为表现游子思乡的情怀张本。
四、重感悟:
诗歌的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不一样,诗歌更重在学生自身的感悟,学一首诗歌,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我认为尤其忌讳将某种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重在学生读,学生感悟,对于思想感情的把握,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鼓励,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主流看法我只是作为其中一种参考呈现给学生。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五
中国古代有不少有名的爱情诗歌,那么其相关的特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看看它的发展历史吧!
爱情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诗经》里的有关爱情的诗,如《关雎》《静女》《鸡鸣》等等,它们是爱情诗发展质胜文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爱情诗相对来说写的比较单纯、质朴、直白,没有太多华丽辞藻,像是童年时代无邪的诉说。正是质胜过了文便有了“野”的一面,这种“野”突出体现在这时期爱情诗中对爱的表达是不加修饰的,直白的,大胆的,真实的。如《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赤裸裸地表示出幽娴美善的女子是好的配偶。“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样心爱的好女子又追求不到,无论是醒着或睡着都充满对女子的思念,想念啊,想念啊,翻来覆去不能入眠。把男子求之不得而又爱的毫无节制真切地表现了出来。为了求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用琴瑟、钟鼓获取淑女的注意,进而吸引淑女。而且,《关雎》的描写是贴近人类原本经验和初民普世的爱情本质,诗中所体现的“野”正是人类爱情本性的表现。《关雎》是一篇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而《静女》是男子和女子约会的爱情诗,它以一个男青年的口吻,倾诉他赴恋人约会的情况,诗中叙述了他见到女子前后的不同情景,诗歌语言平白质朴,情节简单,约会,赠物,约会后越发喜爱女子所赠之物,睹物思人,情感真挚而朴白。《鸡鸣》则是描述一对平凡夫妻日常生活的诗,诗以夫妻对话的形式展开。描写了一个可爱而上进的贤妻为了生活甘愿放弃美满的夫妻生活而催促丈夫起床干活的小片段,诗中妻子款款,丈夫赖床可爱。既描绘了夫妻情深,又侧面反映了古人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生活场景。但这时期的爱情诗写得过于朴实和生活化,虽然爱意真切但缺乏深情婉媚。并且这个时期的爱情诗在结构和形式上的一大特点是重章叠唱,重叠的形式加强了语意效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民间歌谣化倾向就显得比较明显。相同的句式重复使用,说明诗歌的表达形式比较匮乏单一,爱情诗质胜文,过于赤裸和直白,缺乏典雅之美。
《古诗十九首》中的爱情诗如《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在《迢迢牵牛星》中,从诗歌的修辞技法角度来看,诗中大量叠音词的运用增加了整个诗词的艺术魅力。在短短的十句诗歌中,就有六句用到了叠韵词,如“盈盈”“皎皎”“纤纤”“札札”“脉脉”等叠韵词,其中“盈盈”用到两次,一次形容星空的距离远,一个是形容水的形态,但无论哪一个,都表达出诗人对待爱情的确切不易。另一方面,通过大量叠韵词的运用,在诗歌音韵方面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整首诗歌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相互押韵,使诗歌情趣盎然,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再如《行行重行行》,这是一首抒发女子对远行丈夫深切思念的诗。诗中的女子与丈夫一别便是“相去万余里,各自天一涯”,随着丈夫远去的时间越来越久,她的思念也就越来越沉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句诗的意思其实是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更何况是人呢。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只能在等待中慢慢地消逝美好的年华,其中“衣带日已缓”和“思君令人老”两句写的是久别的相思之情,但诗人并没有直接地叙述相思的苦痛,而是通过“缓”和“老”两个字,让读者从思妇身体和容颜的变化中体味久别深思的彻骨之痛,措辞明白浅显,但内涵却异常丰富而深厚。《古诗十九首》中的爱情诗与《诗经》中的爱情诗已经有所不同,它开始从质向文转变,虽然诗中描写也有生活化的韵味,但已经开始有深情的诗句,文人自我抒情的端倪开始出现,其爱情诗有质朴之处,文饰之处。在形式上摆脱了简单的重章叠唱,爱情诗由民间歌谣化向个人抒情化转变。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六
独立苍茫对春秋。
云聚云散青山在,
潮起潮落大江流。
荒原凄怆一缕情,
故园寂寞万卷书。
落日无语沁帘入,
长空白云自悠悠。
城关。
过花明寄友人。
昨日轻车过花明,
溪亭残破百感沉。
时移土霸无凶焰,
风多谐歌失雅音。
长堤繁花过新侣,
古道老树怀旧人。
东山松竹垂垂老,
日暮炊烟夕阳昏。
端午吟。
〈一〉。
秦家铁骑纷纷来,
楚国锦绣付烟埃。
只有楚魂不可屈,
汨罗英灵千古垂。
〈二〉。
屈子泽畔吟楚骚,
长恨荊榛凌香草。
万里迷魂招不得,
举身一跃向波涛。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七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观沧海》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西江月》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古代诗歌教案篇十八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
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
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0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