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是指古代汉族文化圈内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和篇章。善于归纳和总结是写好总结的关键。总结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必要方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产生思考。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一
jd高校位于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办学历史悠久。其中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有四个方向为: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相关的支撑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城乡规划学等,这些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口径高度对应,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社区与住房规划、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城乡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研究方向,更是学校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公共硕士学科建设的支撑性学科专业。这些相关专业的存在为探索其公共管理硕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有力的支撑。
2.1明确培养目标。
jd高校依据其公共管理专业特色,结合市场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可持续发展。从基础教育开始,通过专业的学科教育引领人才的发展方向,而后通过社会、企业继续教育,在实践中进一步磨练和提高人才各种技能融会贯通之下的综合素质,并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强调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
2.2完善专业定位。
jd高校公共管理一级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四个专业。其中行政管理方向的研究重点将体现公共政策分析、行政理论与实践、公共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特色;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研究重点是住房公共政策、土地产权和市场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研究将体现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区域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服务等特色;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方向的研究重点体现养老服务行业运用于管理、养老设施项目策划与运用管理、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等专业特色。同时实现跨专业定位,多种专业融合交叉。
2.3优化课程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中,课程是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高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特点,以实现公共管理人才的现实需要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jd高校目前与陕西省文化厅、环保厅、安监局等公共部门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共建发展规划,签订了一系列的人才模式联合协议。学校除了自身的智囊团,还可以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柔性设置专业课程。根据学科交流与研讨等多种形式完善公共管理专业教材的编著,并且组织企业与学校联合定期进行课程评估,使得教育的基础质量随着社会进步、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提高。
2.4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度。jd高校拥有前沿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科研技术设备和软件设施。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一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研究专长多元,知识结构完善,思想素质与业务能力过硬。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的基础上,可以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共赢的模式,以科研促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柔性、多元发展。同时,学校在保证基础师资的基础上引进实践领域经验丰富的专项人才,以及具有强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管理者加入师资队伍,共同参与教学。
2.5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使知识传播的途径活化。可以实施“专家请进来”、“学生走出去”和“师生茶话会”等形式来丰富、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引进企业专家进行讲座课、案例教学等,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式学习。jd高校与陕西省文化厅、西安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曲江管委会等多家单位建立有实践基地协议,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做好“专家引进来”与“学生走出去”模式,拓展体验式学习,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接受“专门化”教学。再次,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缩小供需缺口。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与成果,互利共赢。
2.6注重实践训练。
在人才培养中,以实践为关键环节,带领学生实现知识接受者到探索者的跨越。jd高校目前已建成“陕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房地产经济研究所”、“老年工程和社会保障中心”等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机构,同时还有公共事业单位实践基地为支撑。学校鼓励在校研究生充分利用这些机构进行实地学习、调研来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其次,完善公共管理专业工作室、实验室,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客观性与传统的社会活动的实践性融合,通过模拟现实情境来提供实践场所,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再次,学校在承担政府课题、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咨询的过程中,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实训,参与其中。同时引导和推动学生参与企业、社区的项目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3结论。
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应该把握基本框架和战略思维,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前瞻性地规划出人才未来的发展蓝图。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今后将进一步增加对于新型公共管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这对各个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紧迫任务。应针对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研究以jd高校为例,探索了包括明确目标定位、完善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训练在内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征分析,指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进而结合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探讨新时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对学生知识的摄取、品格陶冶、个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学生公寓管理的社会化等一系列高校改革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另一方面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索适应新时期、新挑战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成为必然。
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尽管大学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知”的主体要求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冲击。
1、个体意识强,集体意识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思想文化事业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这样,不但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而且激发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自尊自强精神,强化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意识:注重自我,崇尚自我,追求自我。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得失,造成集体观念淡薄,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
2、参与意识强,协调意识弱。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由于主体意识的增强,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实现。比如,他们参与到社会中,从事一些有偿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等,但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麻烦,他们往往难以找准问题的症结,对待问题无所适从,难以协调。
3、享乐意识强,忧患意识弱。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讲虚荣、摆阔气,把高档消费作为一种派头。大把大把花父母的血汗钱,下饭馆、穿名牌、互相攀比、挥霍浪费,全然不顾父母的承受能力。整天生活在洒脱与浪漫中,缺乏面对现实,证实现实的勇气。
感。但是他们不明确这样的时代赋予了自己什么样的责任,以及怎样去履行责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引起了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甚至改变着大学生的成长氛围。另外,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扩招以及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都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了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增添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1、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高校的任务不再是培养安处象牙塔的大学生,而是要培养大批能勇敢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面对现代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陷入精神困扰和痛苦之中。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扩大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一方面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工作量”。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一些学生悲观地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成为学生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诱因,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3、学费涨幅大与贫困学生增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实行收费制度以来,我国高校的学费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993年普通高校生均交纳学费610元,到翻了一番,达到1,319元,19则又翻了一番,达到2,769元。扩招后学费又大幅上升,比年上涨28.2%,达到生均3,895元。直到20、教育部等部委先后两次发文规定高校不得提高学费标准,学费上涨的趋势才得以缓解,从年开始,各高校的学费基本在4,000~6,000元之间。而相应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则不大,远远落后于学费增长幅度,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升高。而贫困的经济状况又给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为了生计忙于赚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容易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自卑、孤僻等。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添了复杂性。
4、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由原来的“学年制”变为“学分制”。学分制的推进和实施在扩大学生选课自由、拓宽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诸如班级概念的淡化,宿舍概念、专业概念、社团概念的凸现等。
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导致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更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上也非常重视,并且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从这些经验的借鉴中,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1、高校学生管理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美国高校学生的管理在各方面都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权,对学生的自主权非常尊重。他们在学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平等,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行一些制度,比如“荣誉制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良好品德,从而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制度,并且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都保护学生的自主权,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实行灵活多样性的管理方式,并给予学生参加学校事务和管理的机会。
2、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美国是一个法制化的国家,非常崇尚“依法治国”,这种精神也同样体现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依据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的,不仅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3、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工作队伍学历层次的提高。学生工作人员大多是获得教育学、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专家,美国高校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与学生工作队伍的专家化是分不开的。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素质关怀是不够全面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现在的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缺少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世界和个性发展;二是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创建条件;三是在学生中实行激励机制,可以实行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2、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法制化建设。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虽有一定的学历层次,也有来自不同的专业,但学生管理人员大多是本校毕业的学生,而且专业也限定在本校范围内。现实的状况是学生越来越多而专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因此,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成为必然。一是要从结构上优化管理队伍,要求有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热情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人参与到管理队伍建设中;二是适当增加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员的比例;三是加强在职人员的培养进修;四是建立相应的考核晋升体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在学生管理中还要加强法制化建设,目前涉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宿舍管理的通知》等。尽管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都重视学生管理法规的建设,但我国的学生管理法规还存在有不完善、滞后性、临时性、不统一、不严密的缺陷。因此,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实行依法治校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实行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这一潮流,进行开放式管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允许学生参与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
4、建立健全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自高校扩招以来,加之收费标准的逐年提高,使一些学生很难一次性支付全部或部分学费,致使各高校拖欠学费的现象也愈来愈严重,所以各高校可以建立捐资助学专门办公室,联系各方有识之士,扶贫济困;开辟第三产业多种服务途径为贫困大学生解决衣食之忧,使他们安心学习。
另外,高校的扩招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安置的困难,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转变观念,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5、寻找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最佳结合点,优化学生公寓育人环境。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使高校摆脱发展束缚、集中精力办教育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更多复杂的新情况,尤其是在投资经营者的思想与学校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上,高校很有必要建立起有效的后勤监控体制,使后勤实体在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舒适、服务到位、经营有序的校园后勤服务氛围。
参考文献:。
[1]彭艳红.坚持以人为本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前沿(理论版),.5.
[3]刘泽坤.浅议信息化条件下的院校管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0.
[4]刘雷.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13.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三
(1)培养模式单一。传统高校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拉大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高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等的联系,及时获取人才需求信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脱节也是造成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主要原因。
(2)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起点。但是,只追求基础理论的扎实,把人才培养成了按照一定范式与理论进行研究工作的学习机器,脱离现实,不能与行业、专业发展进行融会贯通,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较差。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仍然保持本科文科性的学习,专注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缺乏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3)特色不明显,趋同化严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且进行创新发展。除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外,还进行公共管理相关领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但是,各高校不能彰显办学特色,千篇一律,不能根据自身优势形成特色的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四
公共管理类专业作为一种新兴专业,目前正在我国快速发展,而培养大量的公共管理人才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但是受高校教学资源与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进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时还存在特色教育不明显以及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落后等许多现象。因此,各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所以,高校要学会不断加强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设备的投资力度,同时还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确立明确的培养人才目标,积极探索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发展。
1.模式单一。社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市场人才需求量的增长,但是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所以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学会不断收集市场人才需求信息,以适应人才需求为目标来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有利于解决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严峻的就业形式问题。2.缺乏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人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的高校大部分都把时间花费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虽然课本的基础与理论知识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起点。但是,严重脱离实践生活,缺乏专业技能与动手操作应用能力,这对未来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3.培养特色不明显。培养公共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注重专业能力与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办学方式都相似,这样的培养模式并不具备特色。而且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地区的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人才方面更应该注重民族特色的培养。
1.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是基础知识到实际运用的一个跨度,所以,在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属于核心问题。高校学生进行实践的地方主要分为三个地点,它们分别是课堂、实验室、校园外。所以,当学生在不同区域进行学习时,要根据各个地点的教学特色,进行合理地实践教学设置,来促进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第一在课堂学习时,主要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首先,课堂讨论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从而引起对知识宽度与广度的思考,加强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课堂利用各种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各种理论知识。第二是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掌握公共管理技能的重要场所,并且能够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实践。目前一些办公设备与图文处理软件的应用已经不再满足新时代市场的发展需求,所以,各公共管理部门还要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公共管理的能力。同时加强高校实验室的设备建设。第三是校园外,也就是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各企业行业部门进行实践。高校可以联合各企业单位的公共管理部门,将学生安排到这些部门进行公共管理实践,有利于增强公共管理的意识。2.优化课程设置。在高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是对各类行业的深入解析,因此,它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的关键,而且还属于有效提高人才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层次。所以,各高校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课程设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学会发挥自身的长处,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新课程体系。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本省的公共管理部门建立一定的联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设置一些柔性课程。在课程教材的设置方面,可以联合各组织部门与学校共同制定审核,这样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总体变动需求。
参考文献。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五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运用相脱离、特色不明显、趋同化严重等突出问题,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从明确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等六个方面开展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以jd高校为例展开具体分析,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高校有效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公共管理硕士人才。
引言。
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要求。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专业化、精细化和创新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从当前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现实来看,目前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对新型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将对各大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研究以jd高校为例,探索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由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必须的。国家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按照学生培养成本的25%对学生收取学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基于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收益,受教育者应缴纳学费。作为准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服务,其学费不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而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成本分担。上学缴纳学费作为高校学生的基本义务,是应该积极履行的。这是对高校办学成本的一种补偿,也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学生缴费情况不好,将会对高校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影响,最终利益受损的也必然是高校的学生。
二、目前高校学生的缴费情况不好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国各高校学生欠费情况普遍存在,给高校正常运转带来了较大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的理解、认同不够。目前我国舆论界对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和依据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全面,没有让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这一观念,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和家长缴费不积极,甚至故意拖欠。
2、高校学生收费的软硬件建设不完善,收费标准依据公布宣传不够。目前尚有部分高校还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缴费。远程学生缴费仍然是家长—学生—高校的模式,没有实现家长—高校的模式。对于高校的收费标准和依据可能只限于在高校财务处或者是高校网站公布,有的高校甚至不公布。高校部分收费人员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不强,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愿及时缴费。
3、高校对恶意欠费和观望欠费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对贫困欠费的学生帮扶态度不是很积极主动。目前高校欠费学生主要分为三种类型。(1)恶意欠费:这部分高校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甚至比较优越,但就是不愿意及时缴费,甚至把家长给的学费拿去当做其他的消费。(2)观望欠费:这部分学费本身愿意缴费,也有能力缴费,但是看见旁边的同学没有缴费也同样可以继续上学,而没有其他什么后果,于是持钱观望,不及时缴费。(3)贫困欠费: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确实困难,只有暂时欠费。对于恶意欠费和观望欠费的学生,许多高校除了说服教育之外,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办法,导致这些学生不缴费照样可以和缴了费的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教育服务,不承担什么后果。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欠费学生越来越多。对于因贫困欠费的同学许多高校除了履行国家的助学政策以外,没有积极主动地拓展其他的渠道,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三、解决措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家庭原因和学生原因等,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标本兼治,认真去改善并解决这些问题。
1、国家主流媒体和理论界要加强对社会公众教育成本分担的宣传。让社会理解和接受高等教育是准公共商品,应该遵循“谁收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也就是说,个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由此又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个人的教育收益又通过受教育者外溢给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展民主政治、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国家的竞争能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使社会和个人都获得利益,所以其成本理应由受益者共同分担。2、高校要做好学生收费方面的软硬件建设。
(1)高校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物价局等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收费。并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媒体对学生和家长公布收费的标准和依据。
(2)改变传统的收费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收费。具体包括利用网络和银行po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缴费。高校实现网络收费,就可以实行远程收费,实现家长—高校的缴费模式,从而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拿了家长给的学费,却不缴纳学费,而作其他用途。现在国内各银行都实现了联网,几乎所有的银行发放的银行卡都有银联标志,利用一个银行的pos机就可以实现跨行的刷卡学生缴费。银行pos刷卡是属于消费的性质,目前国内各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对pos刷卡消费都是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的,这样就可以替学生节省一笔不小的手续费。学生只要带一张卡就可以直接到高校财务处缴费而不用到银行去取钱,节省了学习时间,也保证了安全。同时,利用这些先进手段,也可以避免高校财务出现大量的现金流,这对于高校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3)提高和加强高校收费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如果高校收费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效率缓慢、服务态度不佳,也可能会导致部分愿意来缴纳学费的学生临时改变态度,变为观望欠费的学生。所以高校收费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树立服务意识,更好地为高校收费服务。
3、高校应该对恶意欠费、观望欠费的学生,从制度上进行控制约束,对贫困欠费的学生,积极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帮扶。
(1)高校可利用多部门合作对恶意欠费、观望欠费的学生进行制度上的约束。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高校可以对恶意欠费、观望欠费的学生不注册。高校学生处、财务处、教务处等部门可以协调合作,如果在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后,有缴费能力的学生仍然不到财务处缴纳学费,教务处可以拒绝对该生注册。
(2)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对贫困欠费的学生进行帮助。一是积极为贫困学生争取助学贷款。采用多种渠道进行抵押担保,实行无息贷款、低息贷款和全息贷款结合,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并存,一次性偿还、分期偿还、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偿还和通过社会服务偿还等多样化资助方式。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对学生帮助最有效的手段,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和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地利用自身的担保,为更多的贫困学生争取助学贷款。本文认为高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进入学生生源地贷款领域,因为生源地的贷款银行可能对学生家庭状况是最了解和最容易调查清楚的,其调查成本也是最低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人情关系贷款的出现,让助学贷款更公平。二是高校要树立反哺意识,更多地利用收取的学费资助贫困学生,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助学金、奖学金、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等。高校应该不断地提高这些内容所占收取学费的比例,并严格专款专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同时,高校要积极寻求社会资助,建立奖助基金,为贫困学生找到更多帮助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晓莉:试论公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j].教育导刊,(1).。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的重视。
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不够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加强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建设,基础和关键在于学校的各级领导对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只有学校方面重视了的特殊教育人才建设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加强对特殊教育人才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开展更多的培训课程,邀请更多知名的专家或者教授对特殊教育人才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等,使得以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学生可以对特殊教育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此,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各级的领导应该要对特殊教育进行充分了解,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市场进行分析,完善特殊教育人才培训的课程,给予特殊教育人才培训工作更多的时间,并且可以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宣传,使得特殊教育人才的培训工作能够被更多学生知晓,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特殊教育人才。
2.2将新媒体作为特殊教育人才的个人管理工具。
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不断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更好地为特殊教育提供服务,改善更多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的境况。因此,这对特殊教育人才提出了很多的要求,特殊教育人才应该要对自己进行管理,对自己的学习以及一些拟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当前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因此要加强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使得特殊教育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师都存在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的解决当做主攻方向,比如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记录,然后回看这些内容可以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不足进行解决,就是一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特定的媒介,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受到特殊教育人才群体的关注越来越高,网络媒体能够通过快速、广泛的传播机制,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地扩散。网络媒体具有网络的特征,既具有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虚拟性,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些性质,使得很多特殊教育人才开始利用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特殊教育人才可以充分地利用新媒体实现与其他特殊教育人才的沟通与交流,比如有的微信群、qq群等,有各地的特殊教育人才聚集在一起,在这些群组内特殊教育人才可以畅所欲言地探讨教学问题,从与别人的交谈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有助于特殊教育人才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帮助特殊教育人才累积更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可以对更多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此外,特殊教育人才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为条理清楚的笔记,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上传到网络上,便于不同学校的同专业学生的下载、分享、交流,从而引导特殊教育人才能够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2.3加强对特殊教育人才再教育的宣传,建立相对稳定的特殊教育人才。
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特殊教育也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而且受到社会和教育系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特殊教育人才缺乏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很多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使得该岗位上的人越来越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就应该要建立稳定的特殊教育队伍,进行高效的教学。高校应该要利用新媒体加强对特殊教育人才再教育过程的宣传,使得更多的特殊教育人才能够了解到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特殊教育人才的需求,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意识。比如高校的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等,都可以作为宣传的载体,可以定期推送有关的培训消息,让特殊教育人才知晓,特殊教育是未来教育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明白特殊教育人才队伍的紧缺型,从而使得更多人可以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为了建立一支更加稳定、更高素质的特殊教育人才,有的高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从事特殊教育的学生进行奖励,因此能够调动特殊教育人才的积极性,使得高校的特殊教育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为了要建立稳定的队伍,还可以通过课后的各种活动来发挥凝聚力。因为当前很多人认为特殊教育队伍比较薄弱,所以不愿意加入进来,因此高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比如组织赛课,使得特殊教育人才可以将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展现出来,加强特殊教育人才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再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特殊教育人才之间的聚会,特殊教育人才通过交流对这个教育类别有更多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耐心,激发特殊教育人才的学习热情。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特殊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对教育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应该要注重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针对当前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壮大特殊教育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胡延琴.特殊教育发展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安容瑾,刘淑红.甘肃省高校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5,(9).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八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一模式,使之更好地为高教改革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服务,这是一个高教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严肃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讲,高校教育所涉及的层面极为宽广,但归结起来,每一层面的管理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目标,即为现代社会培养新型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面对当前世界教育格局随高科技发展而迅速转向多元化、多极化的严峻挑战,各大专院校都在管理方面全力寻求新的突破口,已经开始大踏步地从过去自发地、经验地培养单一型人才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向新型的程序化、系统化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管理模式迈进。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当中,向来处在显著位置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就新形势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指教。
学生社团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一种特殊团体,是由学生自发申请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有着正常教育途径所难以具备或不可具备的优势及特点,并给了学生一种“除去”社会及学校管理,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正是大专院校学生社团历久不衰、日益兴盛的源泉所在、精髓所在和灵魂所在。例如影视社团、摄影社团、集邮社团、文体社团、计算机社团等等社团的存在不仅对我们现在大力提倡和推进的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们又以各自所独具的亲和力和灵活性使得社团本来所具有的这种“自由”,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上升到了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最高境界。这一特点与优势对于实施并发展素质教育乃至创新教育是极为有利且不可或缺的。因为,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对受导者而言便是将各个层面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作为个体的“大学生”的文明程度,而学生社团的存在不但在学生面向市场、走进社会的养成过程中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各个高校面对“物竞天择”、“‘商品’择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近年来盛行的一种教育学观念,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要将这一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概念,应该说才刚刚开始。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优化管理模式,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的关系:社会、学校、学生互为一体的原则来认识这一问题,使其更具科学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管理模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都必须通过学生接受这一环节来达到目的,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与否以及自主性和能动性相结合能否发挥作用,这在学生受导过程当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学生社团的突出功能是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利用其能动性。据统计大约有57%左右的在校大学生曾参加过学生社团,也就是说每两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可能是某社团的会员,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影响之大以及它在普通学生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社团的管理是否完善,将极大地影响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行。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学生社团“自由”属性的存在,特别是“除去”社会和学校的“自由”的存在,这就给社会和学校交付了一份必须正确科学地约束这种“自由”的责任。因此,高校社团优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便显得极为重要了。
如何对学生社团进行优化管理,引导学生社团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构建。
其一,管理方式优化。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其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其二,社团布局优化。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其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了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如果学生社团的种类齐备、那么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且由于学生社团工作最终目的的相互趋同,它便从整体上影响到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理科应用性社团就有好几个,而参加者并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从大的方面讲,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甘肃省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其三,社团监控优化。这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的。社团的管理者不但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社团动向,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社团的内部进行有效的微观调控。具体的做法是:。
(1)把握适度的灵活性。社团活动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在对于活动参与者的组织、活动场地的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等多个方面。正是由于社团的灵活性、社团活动便相应有了具体可操作性。这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具体细节上,组织人员可根据情况的变化给予灵活的协调、沟通和安排。然而,社团的领导层要注意适度地把握活动的灵活性、以免由于过度的松散而带来不良后果,甚至难以控制而最终导致失败。
(2)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新成员的热情。这一点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采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决避免“一言堂”和“家长制”。学生社团的重大决策一定要经过全体社员的讨论和常委会或理事会的商议,这是学生社团群众性这一属性的具体表现。二是社团领导层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社员参与性提高的关键在活动的本身、即活动自身的质量如何。这就要求社团领导层要开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大胆地创意,以多变的具体工作环境作为契合点,不断创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活动的形式及内容,如某高校的“文化旅游协会”举办的电视旅游节目就受到了全体会员及全校同学的热烈欢迎。三是坚持公开制,社团的活动不但要民主还要公开。公开可以增加社团活动的透明度,充分调动社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社员在了解本社团情况的同时为社团出谋划策,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做好调查工作。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社团活动与校方整体计划进行协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各种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才能决定社团采取什么形式和开展什么内容的活动。高校社团管理层应该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大家在想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在具体工作中,有些管理者以为开个座谈会就算调查了,其实这远达不到要求,要想真正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到社团内部,参与他们的活动。
以上是关于社团优化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初步探讨。目前在兰大专院校社团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甘肃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委员会制的社团管理模式,一种是西北民族学院的社团部制的社团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是学生会常委会管理制的社团管理模式。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发挥学生社团为高教改革、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增光添彩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九
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日盛,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对海峡两岸高校在教育管理理念、组织机构、管理内容和方法、管理队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找出两岸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势和劣势,为大陆高校进一步开展好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适合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发展方向,并且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的扩大化,传统学生公寓管理模式中的“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已经不再适应高校的发展要求,思政教育进公寓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公寓学风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变化,学生公寓学风建设也将面临新的变革。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无论是学生的管理,还是学生公寓员工的管理,在传统模式中,涉及到的数据统计,办事流程的步骤,与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加之,现代学生自主意识强,服务需求高,思想不够成熟,给公寓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我校学生公寓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改善。
(一)开发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将公寓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分类,形成大的模块,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模块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将此系统跟相关部门的系统进行关联,这样传统管理模式中很多办事流程都能在线上完成,实现公寓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例如,在学生信息管理模块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姓名和学号查询到学生相关的信息,包括学院信息、家庭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住宿管理模块学生可以线上自主选房,也可以由公寓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学生还可以在线完成住宿变更等相关手续;通过日常管理模块可以将学生的违规违纪情况、维修情况、水电费情况进行反馈等等。
(二)实施“七进公寓”方案,完善公寓育人功能。
所谓的“七进公寓”就是指“辅导员进公寓、学风建设进公寓、感恩教育进公寓、党团组织进公寓、网络思政进公寓、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文化建设进公寓”。“七进公寓”是我校学生公寓推进思政教育进公寓的主要内容,是公寓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学生公寓管理结合“七进公寓”方案实施,能够有效地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发挥隐性教育,价值引领等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励学生团结友爱,努力奋进,助人自律,成长成才。
(三)丰富学生公寓服务内容,提高公寓服务水平。
“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是高校学生公寓标准化管理的永恒主题[1]。依靠传统的说教和惩罚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现代学生的自主性和活跃性,我校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现有的服务内容上,增加更多的服务内容。同时,在选拔公寓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管理组织人员时要加强对应聘人员整体素质的考查,并在入职后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的“服务育人”功能。
(一)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开展线上线下的学风建设活动。
学生公寓管理员通过学生公寓信息管理系统在线与学院对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导入系统,同时通过线下公寓专职辅导员、公寓房管理员、学生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将他们的学习状态、违规违纪等方面的情况以宿舍为单位录入系统,分析各个宿舍的综合表现,对达到“优良学风宿舍评选”条件的宿舍进行奖励,对情况较差的学生宿舍进行重点关注并与学院联合,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同时,利用手机qq、微信以及易班等平台,建立公寓工作相关的群,发布竞赛通知、考试信息、资料共享、美文欣赏、报名抢票、公寓学风秀等内容,使学生公寓学风建设线上线下有效结合。
(二)结合“思政教育进公寓”契机,全方位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我校的“思政教育进公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每项内容之间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因此,公寓学风建设活动要结合各项内容,才能全方位地开展。“辅导员进公寓”就是要求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组织公寓学风建设、党团组织建设等工作,是“思政教育进公寓”的基础;“感恩教育进公寓”主要是通过开展义务劳动、宣传感恩事迹、爱心捐赠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增强对公寓管理人员的工作认同感和情感,这样就有利于管理员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无形之中促进他们改变了不良学习的态度;“党团组织进公寓”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让学生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动宿舍的学习氛围,从本质上“以点带面”全面拉动学生公寓学风建设;“网络思政进公寓”是结合我校专业优势,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以视频、图片等直观形式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率和接受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是在学生公寓建设心理咨询室,组建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轮流值班,满足学生“就近咨询”的需要,这有利于帮助那些因为学习而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走出困境,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文化建设进公寓”是利用公寓的闲置场地,建立自习室、阅览室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同时开展“读书活动月”、“诚信考试”、“朗诵比赛”、“优良学风宿舍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和学习环境。
(三)优质的服务是学风建设的新手段。
完善的服务设施,优质的服务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对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公寓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的服务理念,设立一些“便民设施”,例如医药箱、公益自行车、爱心伞、针线、打气筒等等,并通过对学生热情、细心、周到的服务来感化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他们自理、自制、自律的能力,打造学生公寓温馨、舒适的生活的环境,促进学生公寓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梁青春.高校学生公寓服务育人功能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6.。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一
摘要:提及幼儿园管理模式,作为园管理者以往更多注重地是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教职工。这当然是有必要,因为一般情况是:园长管理教职工,教职工管理孩子,即园长―教职工―孩子,这需要一定规章制度去约束。但随着由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经不能成为园管理模式的重心,因为我们看到了人在整个园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有七情六欲,所以,幼儿园管理尚需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园,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园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园内资源管理同园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约束、规章制度、以人为本、结合。
正文:
提及幼儿园管理模式,作为幼儿园管理者以往更多注重地是如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去约束教职工,教职工处于被动状态,是在为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而工作,不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于新时期幼儿园管理模式,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不到之处多请指正。
一、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运用应须相结合。管理应以人为本,渗透人文关怀,激发教职工的热情与工作乐趣,体现人性化的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的追求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承认远甚于物质利益。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下的新理念。
(一)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幼儿园决策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决策者,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实践证明,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决策者,才能使教职工内心信服而自愿接受影响,才能确立起稳固的`权威,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二)信任就是力量。
教师是幼儿园的主人,办好学校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幼儿园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第一,在幼儿园掀起“骨干教师是幼儿园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第二,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幼儿园就搭多大的台”。第三,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会相联系起来。第四,充分挖掘教师中隐藏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资源,为幼儿园所用,幼儿园对提供资源的教师予以奖励。
(三)无情决策,有情操作。
人本管理的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知人善任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交流的过程。决策者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决策者。幼儿园决策者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领导群体的周围。决策者应需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
(四)活动融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惯用榜样激励法、谈话交流法、物质慰问法,这些管理手段仍有很大的价值,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活动是理念信仰和实际关怀的中介。人与人是相互支撑的,人与人的相互理解贵在沟通、接触。活动能创设便于沟通的情境,优化交流的氛围,让教师切身体会幼儿园的关心与温暖,浓化于群之间的人情味,强化幼儿园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幼儿园文化建设沉淀的精髓是幼儿园发展的沃土,特色幼儿园是众多幼儿园决策者毕其一生于一役的追求目标。教师活动是幼儿园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幼儿园的孩子特色活动就不会稳定长久人本管理,因此,我认为教师活动的特色是一所幼儿园长期形成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是维系、规范、凝聚全体教职工的纽带。
(五)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幼儿园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幼儿园决策者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二、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
权力是一种控制力,也是一种强制力。决策者应当运用权力控制全园师生围绕幼儿园目标进行有序活动,必要时可用强制手段要求师生服从幼儿园的意志,但一味追求权威化、程式化、统一化,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以命令式、指令式取代教师自主性,久而久之,就造成教师被动工作的习惯,极大地压抑教师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怎样才能发挥出决策者非权力性影响力,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成教育哲学,指导园本课程的开发。
创新教育注重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园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教师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重视新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二)实施科研兴园,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决策者的学术管理首先表现在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决策者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园长是老师的老师”,对教师进行教育思想的园本培训,帮助老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是其首当其冲的职责。其次,建立幼儿园决策者亲自过问教科研工作的制度。第三,建立组织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备课、上课、说课、论文写作与评议、研究观摩活动都要形成评价与保障制度,并采取重过程、轻结果,少指责、多指导,有层次分阶段的实施策略。
(三)创办幼儿园特色,激活发展动力。
幼儿园决策者学术管理上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园,发扬园特色。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特色增辉,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强调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含金量,增强学校的亲和力。
三、园内资源管理同园外资源管理相结合。
创新管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管理范式,它是幼儿园通过对可利用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充分开掘和合理应用,以求得管理最优化的过程。
(一)开发利用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繁多,且方便快捷,一个有抱负的幼儿园决策者,是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这种管理意识。尤其是要注重对信息发展态势的管理,结合园的特点,有选择地“拿来”。重视发展态势的管理,是决策者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自主学习管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决策者要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要有自己的学术观。
(二)与社区形成活力。
社区蕴藏着重要的物质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既是“借脑”也是“借物”。我们可开展一些类似于“走近名流,走进社会,融入自然”的活动,让名流健康的主旋律思想催发孩子奋发向上;让真实可感的自主探究历练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的能力;让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
(三)与教育实体联姻。
幼儿园管理、科研的方向、层次、潜力都需要专家的指导、参与、评价。与科研机构联姻,就是借科研的舞台,实践、展示、反思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便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另外与教科研单位联姻还可以创造许多与教育大师对话的机会,便于教师醒脑、换脑,学习专家的思维方式。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是不断往前发展的,同样,幼儿园管理模式也需要相应改变,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园内资源管理同园外资源管理相结合。幼儿园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为园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高峰,跻身世界教育强国之列。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二
本文认为,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要不断更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法,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作者:胡江陵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海南,海口,570203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35)分类号: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意义对策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三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知识经济与新科技革命的冲击和挑战,科技与人文及其他学科的交融、渗透,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对高校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石油院校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院校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遵循原有学科基础上,依托国内外化工产业发展大背景,结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先机,提高毕业生整体素质,从而保证高校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四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正逐步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办学竞争力、促进海峡两岸高校管理工作的交流,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迫切要求。本文旨在对海峡两岸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大陆高校更全面地了解台湾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状况,吸收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好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适合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育管理理念不同。
从教育管理理念来看,台湾高校以“个人本位”为指导思想,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这种管理理念相对比较松散自由,“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核心”是目前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突出特点。如,提出“目标为先,方法为要”“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服务重于管理,奖励优于惩罚”“关怀先于要求,耐心多于忧心”等理念,注重学生的权利救济,慎用惩罚措施,建立改过销过制度,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成长与发展着想,强调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执行服务本身,通过服务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台湾高校很重视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平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社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于社团保障有力(从指导教师、活动场所、器材到经费安排)、管理规范、活动形式内容自由,而广受学生欢迎,具有面广人多、运营良性、发展多元等特点。台湾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对于培养台湾大学生兴趣多样化、增加休闲活动选择性、提升领导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训练自治自律能力、奠定未来择业就业的优势以及节省用人单位未来训练成本等方面,已收到一定实效。大陆高校的学生管理也强调以人为本,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仍明显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约束多、疏导少”现象,许多高校以学生不出问题为最高宗旨,注重和强调“管理学生”,教育过程片面强调规范、守纪,而忽视学生实际需要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大陆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也比较单一,内容不很丰富,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参与度也不够高,不能完全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大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更应侧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2.教育管理工作组织结构不同。
从教育管理组织机构来看,台湾高校学生管理结构类似于美国的扁平化结构,实行一级管理的条状运行机制,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大陆高校学生管理机构设置采用校、院二级管理,实行条、块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在校一级,有学生工作部(处)、宣传部、团委、保卫处、总务后勤等部门组成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在院系一级有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院长(或副院长)、办公室主任和团委书记等组成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结构呈高耸式,管理层次多。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权力集中、上传下达、便于管理,适应了与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的传统学生工作,但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容易形成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下达后,最终由基层辅导员来承担具体的工作,辅导员忙于应付各部门的任务,基本没有进修学习、自我发展以及思考创新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对于各项具体而专业性强的学生工作任务,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常常感到有心无力,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而台湾高校管理机构简单,设有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在学生事务内部按服务种类进行专业分工,各部门直接面向学生服务,分工比较明确,管理层次少,服务功能突出,管理效率较高。
3.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及方法不同。
从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来看,我国大陆高校采取分散管理,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等一起参与学生事务管理,而台湾高校采取的是集中管理,统一由学校学生事务部门管理。从管理内容上看,我国大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强调思想性和政治性,把安定稳定工作作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教育等活动;而台湾高校以提供生活服务、咨询指导等服务指导性工作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内容丰富,学生管理工作多元化。在台湾高校,学生事务部门承担的工作内容也是很庞杂的,但能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资质、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需要,提供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相比之下,大陆高校的学生工作很琐碎,一方面,学校和教师承担了太多本应由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加大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大陆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未能涵盖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很难给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而且由于各部门各专其政、各司其职,在沟通配合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
4.工作队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同。
从管理队伍上看,台湾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事务处负责,许多台湾的学务长实际上是个“不管处长”,即凡教务处不管的事务,都要学生事务处管。从对学生的奖励到惩处,从学生的食宿到活动,从学生的入学到毕业等,都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获得教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专家,分为生活辅导组、咨询辅导组、毕业辅导组、课外活动组、卫生保健组等,专业化水平较高。大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往往突出“辅导员”的政治性、行政性,忽视了其职业本身的专业化属性,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参加工作后,又整天忙于日常事务,也无暇顾及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来提高自身水平。可见,相比台湾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我国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
三、结语。
从海峡两岸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陆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虽然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但总体来讲,台湾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更加先进,组织机构更加灵活高效,工作队伍更加职业、专业。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速度的加快以及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兴起、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正确面对我国大陆高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与台湾高校方面存在的差异,吸收借鉴台湾高校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大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亮。台湾与大陆高校学生管理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唐德中,胡敏。台湾学生社团:磨志练才的摇篮[j]。中国青年研究,(6)。
[3]林木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海峡科学,(2)。
[4]李瑛。浅议两岸三地学生发展及大学生事务比较研究。陕西教育,(6)。
作者简介:林木明(1967-),男,福建福清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闽江学院)。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五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开设范围最广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实践性最强的专业之一,工商管理专业六十年的开设历史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也积累了较为充分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但是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不断增加,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的增加,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诸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空泛,目标定位较高,不适合本科培养,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缺乏对于学生创新性、实践性、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单一,授课形式单一等问题。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提高和养成,不能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熟练掌握沟通、协调、组织、领导、创新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实用人才。河北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成立于年,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随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不断调整培养方式,将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鉴于此,我们对级工商管理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三融五化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特色及社会需求,以培养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在企业管理中的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提升的能力要求,依据“观摩+认知+模拟+训练+实战”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分阶段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战(实践)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
1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诚信品质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金融运营知识,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变革创新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中高级管理人才。
2培养能力图谱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2015级工商管理本科班专业能力图谱,具体来说经过四年的培养,第一,形成包含审美、语言表达与沟通、工具运用、团队协作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基本能力;第二,形成包含管理基本能力、环境分析、内部认知、内部运营、经营管理决策、资源整合、管理变革创新、资本运作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能力;第三,形成包含经济分析、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拓展能力。经过四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力和职业潜力,成为具有丰富管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3培养方式。
3.1调研及论证人才需求,构建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应该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了解社会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了解到目前企业需要毕业生能够不仅具有较高的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基本知识,还具有企业资本运营和资本投融资能力,可以为企业资金筹集提供方案,对此我们结合学校金融特色,初步制定了2015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得出如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了“三融五化职场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就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在企业管理中的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提升的能力要求,在真实的企业化环境中,依据“观摩+认知+模拟+训练+实战”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对企业管理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分阶段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战(实践)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
3.2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学校专业特色根据学校金业特色以及培养目标,修改了2015级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由之前的四年理论教学调整为前两年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的主要实训教学,课程内容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更多的体现应用性。四年的课程由三大平台两大模块,即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专业课程模块构成采取“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实训实践课程”的新思路,依托专业主干课程夯实专业基础,利用专业特色课程打造专业特色优势,借助专业实训实践课程突显实践应用能力。理论课程由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主讲,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软件、企业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专家讲座、职业拓展训练等,并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职业经理人大赛、金牌营销等课外拓展训练,同时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实现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色核心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完成《资本运营管理》校本特色课程。其理论部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实训部分将以企业资本运营及上市流程为核心内容以模拟实际企业上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综合掌握并实际应用的目的。
3.3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突破单一授课模式以教师组团上课为特色,以3—5名教师为基本团队,依据教学任务中的模块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就某一个专题进行授课。授课主要采取教师之间课堂对话与讨论的模式,就与某一模块理论、知识点相关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整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与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对象以授课班为基本单位,授课内容以项目或任务为导向进行设计,体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实行班级教学公司化管理,按照公司运营的方式与制度进行管理。在教学的公司化管理过程中,每一个教学项目与教学任务都被视同公司的任务,任务的完成与绩效和奖惩制度挂钩,每个团队都被视为一个考核单元,各个业务单元之间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学校承接企业运营中的某一真实项目。企业发出项目招标,学校各个项目小组可以依据企业需求,在校内进行方案的设计运营竞赛,企业方通过参与该项赛事活动,可以从中选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生涯锻炼机会,也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进而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校内可以举办职业经理人大赛、企业运营模拟大赛等项目,以赛带学。工商管理专业在全系教师共同努力下,在教师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校内“三个三”教学模式,即“三自”学习法、“三课”协同法、“三位一体”法。“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三课”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位”即高校、企业、家庭。通过该模式,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系统思考相关管理问题,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篇十六
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将人们对艺术设计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充满商机的市场推动着多种设计门类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经受着改革的考验。艺术设计教育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标准模式,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孕育出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状况大相径庭,设计的服务对象与市场变化多样,因而本着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因地制宜,建立起动态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而特色办学将成为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业设置既是市场需求动向的折射,也是学校服务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体现,专业设置是高等院校办学中高度关注的`重要理由。在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之下,广西的艺术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得以蓬勃发展,不仅艺术院校开设了门类多样的艺术设计学科,甚至工科院校、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各大高校纷纷创办艺术设计专业,这在数量上极大填补了设计人才的空缺。
而横向审视后,不难发现广西各大高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是很相似的,具体表现为一所院校增设一个新专业,其它院校很快效仿增设,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各院校之间的学科专业特色,而一所院校、一个学科的办学特色,是有意识的向逐渐个性化、特色化、系统化的趋向行进。广西各人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缺乏总结、调整、更新的过程,对于同等类型专业的办学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缺乏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区分具体专业的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体系出专业人才的基本条件与规格,为高校设计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基本依据。广西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一些共同理由,即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对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其培养目标还停留在技能型的打造,各高校之间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始终拉不开距离。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可以完善专业建设。在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时,应加强专业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把课程设置从传统的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在本专业学科基础之上寻找和其他专业学科的契合点并融合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学科复合后的综合课程,将复合型人才所需多学科知识整合为全新的有机整体。
1、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创造性的实践教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多边性。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艺术设计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要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该注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原创力,激发发散性的、灵活性的及独创性的思维,善于用创造性的策略来解决理由,加大原创思维训练量,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模仿性设计到创造性设计的模式变迁。目前在广西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创造学课程的并不多,“创造学”课程也大多是开设在传播学专业之下。
而像图形创意、产品创意、创意思维表达等创造学类型的课程零散地分布于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或课程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在创造学课程方面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尚未形成通识培养的平台。此外,现代设计的物化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道程序、多方人力物力合作才能最终达成,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方式也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应用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将学生带入社会项目、虚拟课题等设计实践中,以设计团队的组织形式,让学生把一些前瞻性的课题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做研究。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与竞技性,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设计和组织策划的能力,开发创造潜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2、区域民族文化的植入,深化与民族地区经济的互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彝、仡佬、水、同、京等十二个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因素的制约,广西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而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在特定的区域世代相传,历史上民族地区的传统艺术以其特有的视觉方式表述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现民众对物质、精神的需求取向。
将区域民族文化的设计元素吸收、再创作,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材料工艺来表达,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价值的产品,不仅能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市场需求,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更肩负起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处于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应在课程教学、媒体传播等平台植入区域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体现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办学特色,使设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传承价值,发挥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
市场运作的时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族地区的新型旅游经济开发需要文化来支撑,如桂林阳朔的大型实景山水剧“印象·刘三姐”正式运营商敏锐地抓住传统民族文化作为商机而成功运作的典范,可见民族文化是具有较高效率的生产经营模式,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民族文化作基础,而教育是最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方式,艺术设计教育更是通过再设计的方式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视觉化、形象化。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应注重地域特色的开发,以民族文化为沃土,从教材、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方面有意识地为学生解读民族文化的样式和内涵,不断调整知识文化结构,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
广西高校中开设广告、包装、室内装潢等设计课程较多,当然与市场需求量大有关,但调查得知,一些依靠传统手法的工艺品及手下制品也具有极好的市场前景,如娃仔背带、头饰等民族特征鲜明的商品有着独特的经济文化价值,外商不惜重金购买,而广西在民间工艺品设计、民族服饰设计等课程的开设较少,普通培养模式产出的设计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对此的需求,因而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上将更注重专业课与市场合作的内容,把市场信息与需求带到课堂中,实现市场教育互动。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地域民族文化为沃土发展特色办学,像广西这样的民族地区在新形势下迎来的“设计生机”,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是一种考验,如何把握市场经济带来的正面效应,让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地区经济动态发展,使艺术设计人才更符合于市场需求,是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宙川.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层深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刘锁.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经[j].艺术教育,2009.
[3]张鑫月.广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经济之互动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2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