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下是一些网络教学平台上收录的优秀教案,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一
《细胞的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涉及的主干知识有细胞周期的组成、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情况。教材对于有丝分裂的引出,首先介绍细胞周期的概念,即有丝分裂的准备阶段。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实验,旨在能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观察中更形象地加深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学习对后续知识如细胞减数分裂的内容学习很有帮助,特别是要发掘其中蕴含的生物学方法和观点,对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的结构的内容,对细胞的内部结构如细胞质、细胞核较为熟悉,教师在讲授有丝分裂过程中只要说明过程经过,学生能较快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物质变化。通过学生实验,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概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抽象过程在脑中具体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后更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2.通过对染色体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有丝分裂意义的学习,体会生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2.建立起生物学基础理论,保持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样可以维持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传授法、讨论法、flash动画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min)。
【教师活动】。
展示大小长颈鹿的图片,引导思考:在图片上你发现了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回答:两者个体大小不同。
【教师活动】。
归纳阐述:两者个体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成年长颈鹿的细胞数目比幼年的要多,而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学生活动】。
回忆细胞间期的物质变化,准备学习新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周围的实例入手,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理念。
环节二:小组探究,动手模拟(约12min)。
【教师活动】。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呢,我们把有丝分裂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我们这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老师先播放有丝分裂的四个时期的视频,观察视频后结合书本上知识各小组分别讨论分配到的时期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并我们的模型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二
提供能量: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主要是为生命体提供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再作用于植物本身,用于细胞分裂、植物生长、矿质元素吸收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提供原料:在呼吸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中间产物,这些可以成为合成体内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三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一、认识原核细胞的和真核细胞。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
1、真核细胞。
2、原核细胞。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细胞的主要特征,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今天我们就把细胞进行分类,学习一下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
学生阅读【探究活动】认识一下有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教师提问:
教师总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等生物。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人类。
教师小提示:
区分细菌与真菌?
细菌和真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生物,细菌一般是杆菌、球菌等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等,真菌如:酵母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总结原核细胞的特点:
(l)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的细胞器。
(3)核区:由dna分子组成。
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据构成该生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不等于原核生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但它们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是真核生物。
细菌常根据形状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细菌常根据形状来命名,如大肠杆菌。也有的根据功能来命名,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较大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有核膜、有核仁。
细胞壁主要由胞壁质组成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内膜系统简单复杂。
微梁系统无有微管和微丝。
转录与翻译出现在同一时间与地点转录在核内,翻译在细胞质内。
本节主要叙述了有关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以及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四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方面。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6.总结内容。
教师活动。
中有什么物质?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并逐步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气-水界面)上将怎样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状"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哪一种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类红细胞细胞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分析,得到答案。
播放“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课件,然后追问:这一实验显示了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处于一定的运动状态,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都处于运动状态?脂质分子呢?据此,人们将膜的结构特点并没有概括为“运动性”,而是“流动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缘由吗?能否举些实例证明膜具有流动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联想和周密思维的好习惯,激发深入探究,帮助理解“膜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于1972年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至此,同学们也能想象出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象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纱。
总结归纳,随堂练习。
学生活动。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体验实验过程。
思考实验结果。
观看动画。
体验发现过程。
自主构建模型。
六、板书设计。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究历程。
1、现象:脂溶性物质易进入细胞膜。
结论:成分是脂质、蛋白质。
2、现象:单分子层面积是膜面积的2倍结论:磷脂双分子层。
3、现象:暗亮暗结构。
结论:三层结构,静态统一。
4、现象:杂交细胞膜蛋白流动。
结论:膜上分子有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图)。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五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含量不同。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谐音:猛铁碰新木桶)。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大量元素中,chon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其中碳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四、构成细胞的化合物p17。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六
植物的世界多姿多彩,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奥妙。而说到植物时,便不得不谈它的个体发育了,因为这是每一棵植物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贯穿着植物生命过程的始终。
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由北大教授朱主编的由八个讲座汇合而成的《植物个体发育》一书,看完后有莫大的感触,便起笔了这篇读书心得。
本书主要介绍了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共同规律,着重于它的形态发生。其中,一共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为“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基本规律”、“种子的形态和结构”、“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植物顶端分生组织和初生生长”、“维管形成层和次生生长”、“花的结构和发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和“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形态发生问题”。本书语言较浅显易懂,知识覆盖面较广,条理也较清晰,而且还能够结合各种生动的图形进行论述。
首先,个体发育的概念为植物一生所经历的生命活动的周期。而要研究植物的个体发育的话,那就要先观察植物体的生长变化。因为植物体的发生和分化是我们最能直接观察到的和最能反映出植物的发育变化。
在植物体的发生和分化中,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植物体形态建成的基础。毕竟,细胞是组成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这个可以用胡萝卜根的组织培养实验来验证。
而说起植物的种子,这是每一棵植物体生长发育的前提。种子的出现在植物系统发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种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体――胚得到了母体的保护,并给以充足的养料,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点也与种子植物代替了蕨类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如果要种子顺利萌发的话,那么就必须保证水分、温度、氧、光照强度、休眠期这些条件能够达到适宜的程度。
至于种子植物根的生长和各种组织的分化,这些都是由于顶端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茎的初生生长也是由顶端分生组织发生的`,所有初生组织都是由顶端分生组织细胞衍生而来的。
维管形成层,简称形成层,虽然也是一种分生组织,但其构造和发育过程与其他分生组织不一样,在此不一一论述。另外,本书还与我们简单介绍了许多双子叶植物和胆子也植物的次生生长,让我对植物的个体发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茎顶端分生组织从营养生长锥转变为生殖生长锥时,便会开始花的形成和发育。书中还详细地和我们介绍了花的结构、花的发育以及在花中进行的生殖周期,并在许多地方附上了许多结构图片,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更加清楚明白。
种子和果实都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器官。现在人类为了寻求生活资料,也会利用这点去通过各种技术培养出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这也表明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潜力是无限的。
至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形态发生,这则是植物综合的生命活动的结果,在此不展开论述。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植物的个体发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与领悟。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为动物与人类带来了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以及其他。这世界,也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地球才显得如此的缤纷多彩!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七
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学生分析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同学们的知识结构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阐明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说出生物的组成元素与化合物以及其中的差异,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命的差异,并能够说出其中的生物学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生物组成的元素以及元素构成的化合物,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教学策略上,我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得出结论如下:
1、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2、但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从而引入组成生物元素的概念。
新课讲授组成细胞的元素分别在黑板上列出常见化学元素,通过画图来区分元素含量所划分的元素类,即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基本元素。在讲解过元素分类之后,着重讲解c元素之所以成为基本元素的原因,在此之前,首先使用一组数据对比,即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湿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占干重最多的元素又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在授课的过过程中非常注重引导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好奇心。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八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教案,人教版。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师生互动]。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问:组成生命的细胞和组成地壳的元素有没有什么不同?
答: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但是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说明生命和非生命的无机环境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作为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它可以构成不同的生物体。那么元素在各种细胞中的含量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析图2-1-1和图2-1-2。
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
问:人体细胞在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下哪种元素含量最大?
答:干重状态下和鲜重状态元素下元素含量最大的分别是c元素和o元素。
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
答:是c。
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答:o、h、n。从表中可以看出c、o、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o、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问:表中只列举了13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13种元素呢?
答:不是。
实际上除了表中的13种元素之外,还有mn等。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素,一类是微量元素。
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答:c、h、o、n、p、s、k、ca、mg。
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答:生物体内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九
《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本节主要介绍了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活动以及有丝分裂的过程理论知识三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及代谢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对细胞的认识引到另一个方面:增殖与分化。这节课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为本章之后的内容尤其是有丝分裂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在初中已经对细胞增殖有了初步的学习和认识。
但是学生对细胞增殖的了解仅限于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对背后的细化知识并未接触,对于细胞周期尚无概念,接受新知识并将其内化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将多结合动画、图片等合适的教学媒体,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概述细胞周期。
说出分裂间期具体三个阶段的物质准备。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所给一些细胞的周期信息的表格,发展比较和分析能力。
尝试自主学习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学习,认同有丝分裂的周期性。
通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进一步树立生命活动的复杂性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教学难点】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
五、教法学法。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之前“细胞概述”出现的内容。
提出问题:生物体的增大是不是细胞体积的增大?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生物体的长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加。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细胞数目是怎么增加的呢?
展示细胞分裂的动画。
【学生活动】。
观看动画。
预设:细胞分裂。
【教师活动】。
提问:关于细胞分裂知道多少?
【学生活动】。
回忆初中知识。
预设:母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活动】。
过渡:除了同学们对其有着初中知识的印象,实际上首先细胞的分裂方式实际上有多种,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方面。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一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力目标: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酶的特性。
2.难点:酶的特性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观看视频:“生物酶牙膏”的广告,并展示课前找到的生活中所用的加酶产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如此广泛肯定跟其特性有密切联系。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来一起研究吧。
2.新课。
(一)酶具有高效性。
学生: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fe3+高许多,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正是因为酶的这一特性才使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设疑:酶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酶具有专一性。
教师出示资料:
多酶片是消化酶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症,每片含胃蛋白酶不得少于48单位,含胰蛋白酶不得少于160单位,含胰淀粉酶不得少于1900单位,含胰脂肪酶不得少于200单位。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
为什么许多加酶产品中的酶有多种类型?这说明酶还有什么特性?
学生:酶还具有专一性。
教师: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举例解释酶的专一性。
学生:……。
教师进一步设疑:许多无机催化剂能在高温、高压、强酸或者强碱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酶起催化作用需要怎样的条件呢?引入探究课题:“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酶活性就是指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三)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由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背面的使用说明:用温水浸泡后洗涤效果更佳。
教师: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吗?
教师:请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假设。
学生:酶的活性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如何检验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教师:大家说的很对。接下来就请大家分组讨论,设计该实验方案的。
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并寻找错误,最终完善该实验方案。
请学生根据此实验结论尝试构建数学模型:绘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函数曲线,并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
知识应用:水果、蔬菜在冰箱中保鲜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
教师出示资料:
经测定,唾液的ph为6.2—7.4,胃液的ph为0.9—1.5,小肠液的ph为7.6.
由学生做出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转换成“ph能不能影响到酶的活性”。请大家在课下设计“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并去实验室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实验。
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的预期结果,我们知道了酶的催化作用一般要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这就是酶的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酶的三个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及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同时还一起设计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中一定要控制好变量,避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及结论。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二
1.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包括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等阶段。
2.营养生长: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形成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的植株,并继续发展长大的过程。
3.生殖生长:从花芽的形成开始,直至开花、结果,形成种子的过程。
4.双受精:卵细胞和两个极核同时受精的方式,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
二.重点知识归纳。
1.种子的形成。
由胚珠发育而成,形成的场所在子房内,主要包括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1)胚的发育:
(2)胚乳的发育:
单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也称有胚乳种子。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由种皮、胚两部分组成(胚乳被子叶吸收),也称无胚乳种子。
2.种子的萌发。
种子解除休眠后逐步分化发育成幼苗。
(1)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外界条件。
(2)种子的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
双子叶植物的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单子叶植物的胚乳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胚芽发育成幼苗的茎和叶(地上部分)。胚根发育成幼苗的根(地下部分),并先伸出种皮外。胚轴发育成茎和根的连接处。
三.难点知识突破。
1.发育各阶段营养物质的供应。
(1)胚的发育:由胚柄的泡状细胞从周围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来供应。
(2)种子萌发:单子叶植物由胚乳来提供营养物质,双子叶植物由子叶来提供营养物质。
(3)植株生长:由地上部分光合作用和根从土壤中吸收这两条途径来提供营养物质。
2.发育过程中的数字问题。
(1)一个胚珠发育成一个种子,一个子房发育成一个果实,一个子房中有一至多个胚珠,一个果实中可以有一至多个种子。
(2)一个花粉粒萌发后形成两个精子,最终一个花粉管中有两个精子。
(3)一个胚珠受精需要两个精子,一个子房受精需要多个花粉粒。
(4)发育过程中各结构的染色体数。
3.关键知识点。
(1)同一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所携带的基因一般都相同,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2)同一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以及所携带的基因一般都相同,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3)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受精,但不同时发育,受精极核不经过休眠直接发育,而受精卵需经短暂的休眠后才开始发育。
(4)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中;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胚乳,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中。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三
(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2)分类
按空间分布
按循环周期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1)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2)冰川有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其他陆地水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明显。
(3)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潜水互补;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链接・注意
分析某一条河流时不但要用联系思维的方法考虑补给方式,还要考虑某一国家、大洲(含分区)的河流湖泊水文变化特征,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来说,可以找出世界主要的大江大河进行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3.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则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的作用。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和环节构成水循环。
(3)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四
1.作为溶剂,水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________。
2.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________。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会因________而发生质壁分离。细胞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中都有水的生成,在有氧呼吸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在光合作用中发生在________过程中。
1.水循环:主要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________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________回到地面。
2.酸雨: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________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酸性的产物,使雨水呈酸性。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受到如化肥等无机物的污染,使水生植物大量生长,造成水中生物死亡的现象。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8类:即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________、________(包括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2. 渗透 失水 电子传递 碳反应
2.硫和氮
3.化学肥料 杀虫剂
聚焦科技扫描知识
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是同步进行并且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水利的开发利用又是必须的,水利工程的实质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工程给环境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1.改善水库周边环境
由于调运大量的水,使的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2.防止洪涝灾害
三峡大坝的建成,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大坝还拦截了大量的泥沙,降低了下游湖区淤积的速度,有利于湖区对洪水的调节和蓄水。
3.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
水力发电站
4.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
利用大坝水力发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可减少燃煤、燃油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消极或不利的影响。
5.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
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单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目的,会进一步增加水土流失的现象,如小湾水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峡大坝建成后,该地区食物链结构破坏,例如中华鲟有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的习性,大坝修建正好隔断了中华鲟溯河逆流的路途,使其繁殖和生存受到严重影响。
6.改变两岸土壤特性
由于生土浅表化,加之水库两岸的渗漏使地下水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使植物不能更好地生存,在坡度较大地区还会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7.诱发地震
地壳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为地震创造了条件。
8.水质的变化
由于库区水流速度减慢,如果两岸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经治理就直接排放,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1.河流湖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库区泥沙淤积,会影响库区及周围生物的生存。
2.河流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库
任何一条河流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
3.水利工程是人类自身发展必需的,要科学地规划、设计和管理。
纲举目张理清结构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实施,良好的经济条件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只有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深刻才能自觉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突破难点化解疑点
1.为什么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探究发现: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主要依靠调水。但是我国水资源问题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水量有限,改变不了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格局。而且缺水严重的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的现象。
治理污水确实需要花很多的钱,而且还不能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节水,是个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发现
2.大坝建成会导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探究发现:(1)移民问题
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是当今世界性难题。
(2)对泥沙和河道的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导致上游泥沙淤积。
(3)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水体容易受到污染,蒸发量增加等。
(4)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些鱼类洄游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建鱼梯、鱼道,二是进行人工繁殖。
(5)地质灾害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崩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6)溃坝。
我的发现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五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略。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六
“水分代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1、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动手、类比综
合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主要区别,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1、 探究教学法:它由四个环节组成:(1)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3)设计实验或演示其它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验、图片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为讲边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
问:刚才看到了什么现象?(原生质层收缩于细胞壁分离开)
问:这种想象叫质壁分离。这里得“质”指的是细胞质吗?(原生质层)
问:在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有什么变化?细胞液有什么变化?(液泡变小,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
问:细胞液减少,颜色加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分减少,浓度增加造成的)
问:细胞为什么会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发生质壁分离以后,在细胞质和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中是空的吗?有什么物质?
问:要是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用课件动画显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
问: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为什么会复原?
问:细胞为什么会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问:通过细胞的纸币分离和复原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1) 成熟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渗透系统
(2) 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小结:通过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证明了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根尖分生区时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吸胀吸水,根毛区的细胞是形成中央液泡的成熟细胞,其吸水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吸水。
问:根毛区的细胞能进行吸胀吸水吗?
问:死亡的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吗?
根毛区的细胞吸收水分以后,要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供植物利用。
[课件动画显示植物根吸水、利用、扩散的全过程]
1、根毛区细胞 ――层层细胞――根导管
根毛区细胞――层层细胞间隙――根导管
2、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植物体各部位
根吸收的水分只有1~5%留在植物体内,供植物利用。
根吸收的水分,除了极少一部分被植物利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经叶片表面的气孔散失掉了。通过气孔散失掉这么多的水分有其特殊的生理意义。
水分散失的意义:吸水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
植物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吸收水分,但是不同的植物一生需水量不同,一株向日葵一生耗水约30千克左右;一亩稻田,在整个生长期间耗水大约30万千克左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相同(如小麦一生的需水量曲线图)。这些水分绝大部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因此如何用最少的水去获取最高的产量,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大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植物,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进行合理灌溉,既不影响产量,又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七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篇十八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4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