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我们每个人的日常,通过总结工作表现,我们可以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和方向。总结要突出重点,突出所总结的核心内容,不要过分罗列和泛泛而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一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被发达国家所重视,被当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引起极大争议。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正是该书所关注的,文中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及伦理价值。他强调,设计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他认为创造商业价值,或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并非设计的最大作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循环经济,例如延长生产链、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或放弃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回收本公司产品进行循环处理。截至1994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大约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左右。该公司是单个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
日本在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容器包装法》等,并指出要从源头---产品设计开始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样,是从孕育到衰退的过程,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当它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成为废弃物的时候,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的潜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此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将随之改变。
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绿色”为品牌战略的各行各业都在施行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如坐落于美国迈阿密的ecoist(艾可伊斯特)生态时尚饰品公司,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机环保材料制成的,最抢眼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手提包:制作它们的原料是各种糖果包装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装袋,经过特殊加工立即摇身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其产品特点是:环保、实用、耐用并且时尚。
伦敦的波祖(po-zu)品牌和它的生态家居鞋在市场上同时诞生,这种鞋的鞋底成分由60%椰丝纤维和40%的天然乳胶构成。鞋的主体材料是经过植物提取物处理过的生态黄麻、纯羊毛和真皮,它们绝对不含哪怕一丁点的有害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为了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波祖要求它的顾客在购买新鞋之前把旧鞋邮寄回来,旧鞋将被加工成地毯从而实现它新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观念,鼓励大众有意识地、趋于理性地消费,使用户越来越多地尊重和考虑自身消费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师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环过程中去除杂质或经过处理使杂质无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通过控制工艺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预测等等。不错,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对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专家,并对整个生产流程十分清晰,在规划产品时将整个生产流程都纳入其中,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中引入环境负荷的指标。一种评价体系也必须被建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始,对构成产品形态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产品的成本等)进行定量评价,而对诸如产品形态的心理表征、形态的亲和力等因素则进行定性描述。
日本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于年在东京郊区创办第一家d&d二手店,在不生产的原则下,于店里贩卖二手设计商品。他说,“我觉得根本不应该再继续设计了!”两年后,他着手“60vision”计划,将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商品重新发行推广。
他认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设计。他特别指出,商品能够被修理、能持续被使用是很重要的价值。长冈贤明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生产过剩、商品价值的一种反思与实践。
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工业体系,设计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不断协调诸多的矛盾因素,从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步将可持续性产品开发的概念引向深入。与传统“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产品设计流程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遵循的是一个循环模式:“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这是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组合产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设计的目的,不断创新是其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对“新”的评价标准是适当、适度、适合,即“适可而止”.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生产、流通、使用、再生等环节,即“人为事物”的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其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以高科技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异化,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利益带给大多数人类,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绿色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和发展,企业也因此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二
农业化是我国四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农业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全面发展,单向地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根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然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我国农业支柱产业,对农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此视角,主要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和融资三方面问题进行一定探讨,以供业界参考。
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融资。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农业大国地位,却仅仅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生产需求,农民也仅仅勉强维持生计,农村建设也往往落后城市建设进程,这一关系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日益关注的话题。虽然,国家最近一段时期通过转移支付形式给予三农很多资金支持并加强政策倾斜,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融资问题、核心竞争力问题、内部控制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立足通过这三方面问题和对策来加以行文构建。
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建立了与基地及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这样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进程,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我国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全球化的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能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粮食储藏、转化和深加工水平方面居于落后,并且由于科技储备不足和创新能力较低的现状,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存有如下问题:一是经营主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经营有限,很难与外国实力强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提并论,粗放式经营严重而没有实现节约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率极低;二是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由于我国现有物流体系相对滞后,参与企业链的各方主体地位并不平等,特别是趋于分散的农民没有固定的统一组织使得他们利益受损,短暂的契约方式并没有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这就无法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培育途径和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培育企业文化,实施企业品牌经营战略,进而给企业注入高附加值,特别是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文化融合必须加快实行,这样,诚信文化建设也就能水到渠成。二是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通过产品创新(主要包括核心产品创新、形式产品创新和附加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运输技术、储藏技术和加工技术)、制度创新等途径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大力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并使得新产品和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三是着力提升人力资本,努力营造“学习型”组织,注重强调学习和激励,积极更新观念,并以稳健推进原则来建立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进而逐步培育出一支团队凝聚力强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加以制度化规范,形成长效机制以便使得企业每位员工能够安心工作。四是培育竞争优势,集中优势资源从事专业化经营,大力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五是国家要积极营造外部环境,对于国家而言,要制定好支持和服务政策,特别是国家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三大建设的进程深刻影响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需要制定好金融支持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扶持政策、税收鼓励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等。此外,国家要搞好质量标准体系、监督检测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三大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内部控制问题:一是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存在权责不清,股权独大的局面,使得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不能有效分离和协调,进而形成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趋于脱节。二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有效监督,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三是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方面尚未形成或完善健全,只是大量地存在临时控制,以致不能有效设别和控制风险因素,也不能正确对于风险进行评估。四是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注重不够。五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不足,信息传递程序、信息沟通系统等有待加强建设。六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失效。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策:一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优化董事结构,完善经理层管理机制(建立长期有效激励机制,给予股票或期权等),强化监事会监控职能(建立监事资格认定和独立监事制度)。二是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审制度,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入手,建立专项审计,并抓好内部控制评审控制点,特别是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合同及现金控制。三是规范内部控制评估体系,特别是做好会计系统、控制环境、控制程序的评估。四是重视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源头农产品地标保护意识,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五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提供者规范,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规范,规范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披露方式。六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重视道德培育,促进经理人市场发展,利用中介组织建议,建立企业良好文化氛围。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境: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借期短,但是借贷频率较高,这样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二是企业自身起步资金偏少,抵押担保几乎没有,使得银行融资风险承担较高,收益和风险不对称。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小型企业居多,大型乃至特大型企业很少,这样只能从银行渠道借贷,而不能依赖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四是借贷成本过高,即便是抵押资产也要进行反复的评估和登记。
(1)挖掘企业内部资金潜力。
第一,加强现金管理(主要通过编制现金预算表、确定合理现金持有量、加速现金周转等),做好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通过认真筛选信用交易对象、根据付款期限给予奖惩、积极预防呆账等),适当推迟采购付款,缩短折旧年限。
第二,加强对存货管理。加速存货周转率,健全物资采购制度,及时处理存货损失。
第三,降低成本费用。第四,变卖资产融资。通过制定财产变卖计划及时出售,并注意特有无形资产的变卖。第五,吸收内部职工资金。
(2)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广泛推广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及商业担保模式,加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制度化管理,并实行分立账户管理和比例担保,增强企业信用观念。
(3)充分利用各种政府资金,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三大问题中,即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和企业融资问题,融资问题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严重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不过,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政府政策的相继颁布,社会参与特别是中介组织的大量出现,各方面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体系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相信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1]张振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与科技发展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1).
[2]谢培荣,向阳.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6).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三
不管是产业生态化还是清洁生产,最终输出的一定是产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产品的输出是关键;无论是实体的产品还是虚拟的产品,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制造过程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工业设计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必然发生一些改变。在信息社会中智能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产品的形式可能是非物质产品或提供服务。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正从物的设计转变为非物的设计,设计内容从产品的设计转变为服务的设计,设计的使用者从占有产品转变为共享服务。
(一)设计概念的创新与转变。
“设计”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作为动词,它代表一些列行为;作为名词,它代表这一系列行为的结果。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对设计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单个产品的色彩、造型的改进,而开始对所有人为事物的复杂系统负责。设计是求新的,是指向未来的。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生存方式,引导人们更合理、更健康地生活。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如对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而广义的工业设计则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表示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从最初的构思,到成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平衡是评价设计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考虑到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乃至销毁再利用过程中对资源、生态等因素的考虑。1992年,约翰·沙利文与keurig咖啡公司一道开发了k-cup胶囊,这是一种一次性速溶咖啡胶囊,因为携带和冲泡非常方便,在欧美各种公共场所大量供应。不仅可以快速冲泡各种口味的咖啡,现在还可以冲泡各种口味的茶、饮料,它造成的不可降解垃圾每年可绕地球10.5圈。沙利文说,他为发明这个东西感到后悔。
因此,工业设计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流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信息时代的设计将重点探索物品、过程、服务中的方式创新---谋事,设计将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义,侧重于设计的上下游研究和设计过程、方法的把握,设计不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载体,而更侧重于整体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目前,新媒体、电商交互设计成了时髦标签,乱花迷人眼,但是交互不是目的,设计的本质仍然是解决问题。商业与技术只有被设计制约后,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能仅仅依靠用户调查,用户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能洞悉未来。
而设计是预示趋势与未来,是探寻健康、合理的社会语境下的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模式要求工业设计以产品开发为出发点,对产品的材料、产品制造过程、制造过程的能源消耗、产品的废弃、产品废弃物的再生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设计。
(二)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
1.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外部支持。
许多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国的国家设计委员会、日本的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韩国的设计振兴院。中国也认识到了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性,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
发展工业设计实现产品创新离不开外部的支持。具体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将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引进到特定场所,形成创业产业园区,目前大大小小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地在全国各地已经形成。
政府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制定政策,将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激发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性,形成良好氛围。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工业设计发展意见及相关政策,形成推动工业设计良好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快工业设计的发展必须要在经济上鼓励自主创新、举办重大工业设计相关活动、对重大设计创新成果开发要进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应重视工业设计,并有专项资金用于工业设计。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工业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和聚集优秀的设计人才,引导本地区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随着工业的发展要加强保护。政府为主导应多开展各类有利于工业设计发展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氛围。
年5月1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发布,目的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它的指导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在规划的战略任务中可以明确看到政府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该规划计划给予制造业战略支持与保障:如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健全组织实施体制、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等。从“规划”中可以看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制造业的要求和影响,并引导着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
2.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需要加强内部管理。
虽然提升工业设计创新力有很多外部障碍,但中国企业实现产品或服务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企业渴望创新,期望通过创新企业得以高速发展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创新仅仅停留在对现有产品的小规模修饰或简单的改进,不能进行有突破性的产品创新。
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产品开发流程,或者在进行产品创新时没有按照产品开发流程进行设计开发,往往是主观臆断或一家之言,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用户研究,不了解用户需求。因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企业花了大量的金钱在产品的研发上,却鲜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也只是一种偶然。
要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建立在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的突破性产品创新。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要按照一定的设计流程来进行,必须要有设计评价程序和机制来监测和减少创新的风险,在企业的组织成员中要有设计管理岗位和人员,必须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设计相关知识,协同创新。企业内部适合设立扁平化的组织方式,方便各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交流。这些都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保障。
3.设计思维方法的创新与转变。
柳冠中先生对工业设计的本质做了更深入的阐释:“工业设计是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产业链,对资源进行整合,对产业机制进行创新,引导人类社会可持续生存发展,”.基于对设计本质的认识柳冠中先生提出设计事理学方法论,“设计事理学”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系统的解决问案。“事理学”是一种系统认识事物、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重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视对外部因素的研究,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引导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从设计“物”到设计“事”,这就是“设计事理学”,是设计方法论,是设计思维方法,是设计具体的“物”转为研究“事”的思维方法的转变。
“可持续设计”是循环经济在设计上的体现,它是符合社会、经济及生态学可持续经营发展为方针的设计方法。生态或“绿色”意识的传播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国家,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不再是消费水平,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不要购买违反道德的产品。
他们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和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意识到广大的社会群体和其他群体的责任。英国慈善商店居全世界之首,70%以上的英国人曾向慈善商店捐赠,65%以上英国人曾在慈善商店购物。慈善商店是二手杂货店,里面的货物由捐赠得来,五花八门非常齐全,所得的资金必须用于慈善事业。截至年底,全英共有9,500家以上的二手商店,伦敦有数百家。近20年总量持续增长,年是1992年的2.72倍。大机构如oxfam,britishheartfoundation,cancerresearch,ageconcern,这些商店的货物87%来自公众捐赠,少量自行购入(主要是公平贸易产品、慈善组织自制纪念品),超过90%的英国人认为处理旧衣物的最好途径是捐给慈善商店,这些二手物品包括衣物、书籍、玩具、装饰品、厨具、影碟、cd、床上用品、电器、家具等等。
如英国最大的品牌二手商店乐施会(oxfam),还设立了二手改造工厂(oxfamwastesaver),wastesaver是乐施会专用织物回收工厂。这些织物包括不能被直接销售的纺织品、二手服装和鞋,分拣后以不同形式再利用。这些二手衣物一部分被送往床垫公司和屋顶翻修公司做填充物,一部分被二手改造工厂进行改造。有三类改造途径:一是如se-quel、著名设计师katieshillingford等热心环保的设计师;二是如nologo团队,是oxfam自己的设计师志愿考察团队,改造后的衣物在oxfam的二手商店销售;三是和当地大学合作,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做课程设计。经过改造后的衣物重新变得时尚,而且价格实惠。
在北欧,几乎所有成功的设计和品牌都会强调环境和社会责任。无论是用户体验,材料选择还是生产流程控制,北欧人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和实践,并且在全社会深得人心。在瑞典,不管企业大小,几乎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商业战略的组成部分,并以可持续发展为创新提供驱动力,在公司网站的主菜单里总要一项,叫环境政策,csr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这样的策略执行得当,就会产生更有自豪感的员工,满意度更高的用户,最佳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最大幅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产品设计师在不断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如何通过提高质量和耐用性,使设计消费产品的过程从对环境有破坏性倾向转到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尽可能地突出“自然”和“绿色”的主题,将自然状态对心理上的影响,通过具体产品的简洁抽象的形态传达给使用者,让他们在对产品的感知中享受绿色产品所带来的生活乐趣。
工业化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的疏远,不断觉醒的生态危机意识是影响设计制造领域的一个新的因素,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断努力从各方面消除这种异化。对设计者而言,需要打破我们传统旧有的思维模式,在自然与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感召下,运用更为科学的设计思维模式,去寻找设计的内涵。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四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被发达国家所重视,被当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引起极大争议。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正是该书所关注的,文中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及伦理价值。他强调,设计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他认为创造商业价值,或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并非设计的最大作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循环经济,例如延长生产链、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或放弃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回收本公司产品进行循环处理。截至1994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大约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左右。该公司是单个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
日本在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容器包装法》等,并指出要从源头---产品设计开始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样,是从孕育到衰退的过程,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当它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成为废弃物的时候,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的潜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此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将随之改变。
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绿色”为品牌战略的各行各业都在施行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如坐落于美国迈阿密的ecoist(艾可伊斯特)生态时尚饰品公司,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机环保材料制成的,最抢眼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手提包:制作它们的原料是各种糖果包装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装袋,经过特殊加工立即摇身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其产品特点是:环保、实用、耐用并且时尚。
伦敦的波祖(po-zu)品牌和它的生态家居鞋在市场上同时诞生,这种鞋的鞋底成分由60%椰丝纤维和40%的天然乳胶构成。鞋的主体材料是经过植物提取物处理过的生态黄麻、纯羊毛和真皮,它们绝对不含哪怕一丁点的有害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为了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波祖要求它的顾客在购买新鞋之前把旧鞋邮寄回来,旧鞋将被加工成地毯从而实现它新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观念,鼓励大众有意识地、趋于理性地消费,使用户越来越多地尊重和考虑自身消费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师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环过程中去除杂质或经过处理使杂质无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通过控制工艺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预测等等。不错,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对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专家,并对整个生产流程十分清晰,在规划产品时将整个生产流程都纳入其中,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中引入环境负荷的指标。一种评价体系也必须被建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始,对构成产品形态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产品的成本等)进行定量评价,而对诸如产品形态的心理表征、形态的亲和力等因素则进行定性描述。
日本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于2000年在东京郊区创办第一家d&d二手店,在不生产的原则下,于店里贩卖二手设计商品。他说,“我觉得根本不应该再继续设计了!”两年后,他着手“60vision”计划,将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商品重新发行推广。
他认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设计。他特别指出,商品能够被修理、能持续被使用是很重要的价值。长冈贤明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生产过剩、商品价值的一种反思与实践。
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工业体系,设计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不断协调诸多的矛盾因素,从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步将可持续性产品开发的概念引向深入。与传统“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产品设计流程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遵循的是一个循环模式:“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这是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组合产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设计的目的,不断创新是其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对“新”的评价标准是适当、适度、适合,即“适可而止”.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生产、流通、使用、再生等环节,即“人为事物”的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其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以高科技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异化,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利益带给大多数人类,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绿色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和发展,企业也因此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五
我国每年有上亿件大大小小的产品产出,同时有几亿的废品、垃圾被丢弃。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附和市场,导致大量还没面市就面临淘汰的人工制品。“制造”在高度消耗地球自身的资源,而“丢弃”又给自然环境造成重大负担,“绿色环境”的命题也由此发展成为日益受全社会关注的价值观。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内涵与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早期理论。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好比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如果生存,就必须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地球资源、毁坏地球环境,就会走向灭亡。
到了20世纪70年代,如何有效治理生产带来的污染物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依然是人类关心的问题,这种环境保护的最终治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让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瞩目,许多国家改变了平衡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手段,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预防和全程治理,经过人类不断的探索,提出了以污染排放最小化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主导意识,同时使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生态化产业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
自然资源、人和科学技术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把经济生产的全过程---从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使用过程中的用品、到使用期限的废品,把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发展经济循环利用生态型资源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融为一个循环的整体,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将在根本上被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消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线型经济模式而言,顾名思义它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物质流动的方式分析,“资源---产品---废物”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是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模式。
人类依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在极大破坏生态系统的代价下,达到线性经济的不断增长。然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这样的标准做为行为准则,以制约不良社会经济活动。减量化作为输入端方法,也称为减物质化,使物质和能量流量在进入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消耗,通过主动在源头预防来避免污染,而不是被动的在末端治理;再利用作为过程性方法,也称为反复利用,通过提升利用率,达到延长产品服务的时间强度,为避免物品及早的变为垃圾,尽量能够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再循环作为输出端方法,亦称为资源化。为减少最终处理量,人们把废物再次变为可用资源,投入新产品的生产,最终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闭合,这就是日常概念中的废物回收重复使用以及资源多方利用。在生态学规律的指导运用下,经济活动被循环经济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有效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提升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一方面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最终达到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前提。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当今的传媒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种全新的媒介格局形式即“媒介融合”已逐步形成。传统报业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媒介融合趋势已不可逆转的环境中,传统报业如何把握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值得深思。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报业;困境;机遇;对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以及受众的需求,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受到较大冲击,其发行量、广告收入等发展都开始落后于各种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其惊人的发展变革速度,使得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并且不可逆转,因而媒介融合也成将为传统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会遇到较好的发展机遇。
一、媒介融合的现状。
1.媒介融合的概念。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这一概念,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technologiesoffreedom)中提到“传播形态融合”,正是指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寓意。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各种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此后,学界进一步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取‘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所有媒介在数字化时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标,由此带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传媒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融合化的‘大媒介’产业形态”。需要指出的是,媒介融合并不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机械化的组合在一起,而是各种媒体相互穿插交融衍生出新兴媒体的媒体现象。
2.媒介融合的现状。经过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目前存在的媒介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等。而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多角度、多方位的传播架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加快了媒介融合的步伐,因此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多种媒介融合的规模尚未形成,媒介之间的融合处于起步阶段,融合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单向融合,如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的融合等等。2010年,我国“三网融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从而带来了媒介从内容到终端的全方位融合。“三网融合”包括[1]:内容融合,即各类纷繁复杂的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运营[2]。渠道融合,即对原有的广电网络进行更新换代,通过网络渠道、卫星渠道、有线渠道等渠道传播内容[3]。终端融合,这包括电视、手机、电脑、pad以及其他通讯设备终端的融合,另一方面包括终端设备的融合和终端服务的融合。
3.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三网合一”的形成,能够给受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习惯,进而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加速p2p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媒介融合的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相互交叉、渗透,定会促进新媒体的出现。然而由于政策壁垒、技术壁垒、管理壁垒等影响,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并未像欧美等国家迅速,但是随着全球信息化以及全媒体的时代的到来,媒介如何的趋势势必不可逆转。媒介融合不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利润与较低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高质高量的信息。同时有学者指出,媒介融合的最高形态称为整合媒介,整合媒介包括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个主要阶段。整合媒介将会成为未来媒介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业的困境。
网络技术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互联网、手机、pad等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报业惯有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传统报纸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
1.时效性不足。在媒介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报纸携带较为便捷,因而成为了人们最热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报纸的传播速度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的要求,而携带同样方便的手机、pad等新媒体则以其及时的信息发布满足了受众对于时效性的高要求,得到了大家的青睐。传统报纸在传播内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排版、印刷等制作,而新媒体几乎可以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第一手信息,其信息的发布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报纸。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传统报纸的报道显得更为滞后。这样便使一些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放弃了传统报纸,改而使用新兴媒体来获取更新更快的消息。传统报纸的受众老龄化以及受众流失现象日益突出。
2.互动性不足。传统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虽然也有些报纸开办了读者来信互动的版块,但是当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互动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网络平台的出现、手机短信的简便等形式,都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的场所。一些网站的论坛以及当下流行的微博,更使得受众可以对某一事件第一时间进行评论、抒发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同时受众也可以成为一名草根记者,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相比报纸的读者来信互动来说,这样的互动模式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更为方便。由此可见,传统报纸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处于劣势。同时,由于传统报纸是单向传播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无论好坏、感兴趣与否都只能是一味的接收信息,而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改变了单向传播的局面,受众面对信息时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3.信息量以及趣味性不足。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每天发布的海量信息相比,传统报纸则由于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传播信息数量方面望尘莫及。同时,传统报纸的版块设置大都以时政、民生、经济、娱乐、体育等为主,传播内容的局限同时也使其趣味性略显不足,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则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各行各业,并且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如视频、图片等,这样以来其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于传统报纸。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机遇。
不可否认媒介融合所建构的新兴传媒环境带给受众许多传统报纸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起步阶段,媒介融合的准则框架等都较为混乱,因此,新媒体所建构的传媒环境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小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正是传统报纸在未来的转型发展中可以把握的机遇所在。
1.新媒体对信息的真实性把关不足。新媒体给公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然而部分人为了获取点击率以及出名等目的,发布大量虚假不实的信息,使得新媒体海量信息库内充斥着诸多不真实的信息,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影响受众的思辨能力。而传统报纸发布的信息都会经过采、写、编、评等环节,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信息都是经过许多媒体人审核、把关的信息,是有着正确舆论导向的信息,因此在公信力方面,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更为可信可取。
2.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深度不足。新媒体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时效性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其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比较肤浅,新闻报道的深度明显不足。传统报纸有着长久发展形成的报道模式以及文化底蕴,同时也必然会拥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对某一新闻会进行跟踪报道,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真相。因此在报道深度方面,传统报纸更胜一筹。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报纸的应对。
1.与新媒体合作。纵观传媒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不可能完全取代某一种传统媒体,传统报纸亦是如此。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变迁,传统报纸仍然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受众群体,因此所谓的“报纸消亡论”未必会实现。但是,传统媒体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如若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发展的空间势必会逐步缩小。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传统报纸也应顺应发展的步伐,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使自身能更好的得到发展。传统报纸可以与网络媒体合作开办自己的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打造自身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价值。这样既可以提高传播信息的时效性,也能打破传统报纸单向传播的模式,更好地与自己的读者进行互动。另外报纸也可以选择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报业务。当下也有一些报纸与电视媒体合作,开办一些诸如读报类的节目,使得受众对于报纸的兴趣增强,增加受众的阅读欲望。
2.培养高素质的全能记者。传统报纸相比新媒体而言,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采写记者,然而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记者只会采写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一行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记者应该是类似于西方冠名的“超级记者”,这些记者掌握较全面的多媒体技能,他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3.办有特色的报纸,受众定位明确。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报纸应该改变思维模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办有特色的报纸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因为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发布的内容上应该有所取舍,力求突出特色,做到内容与众不同而精彩。同时,受众是独立的个体,对媒介的选择自然不同,传统报纸应该明确自己所要争取的受众群体,细分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从而使得报纸结构更为合理,而是迎合所有受众的胃口。
4.保持自身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在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应该保持自身长久发展沉淀下的良好传统,如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深入等。而不能因为要更好地顺应融合趋势偏离正常的轨道,也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发布不良信息,使自身变得与一些新媒介一样庸俗。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传统报业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媒介融合,给传统的报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思维。与新媒介融合,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为当前传统报纸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立足,如何在融合的道路中走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在稍显庸俗的传媒领域中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传统,传统报纸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蕾.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的转型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1(12).
[4]孔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发展方向的思考[j].传媒观察,2011(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七
其中,针对企业内部竞争要素,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门槛,这种门槛一方面来源于政策,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点,在研发环节多做投资;二是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对处于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内企业而言,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往往难度较大,由于自有研发成果的成本普遍高昂,产品的市场推广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企业可通过持续投入或引入新技术形成卖方市场;三是产品推广,主要指的是服务,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在消费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产品推广过程中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服务多依靠品牌效应或者渠道差异化,竞争对手一般很难模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八
摘要:从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出发,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框架。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对外贸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许多企业表示,他们需要的是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外贸人才,而目前高校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理论阶段,毕业生缺乏对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具体程序和方法的了解。因此,培养面向国际市场、符合现代国际竞争需要、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外贸人才,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目的为导向、以教育内容为依托、以教育方法为具体实现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本文将基于“四要素”构建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一、培养目标。
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培养能在涉外部门、企业等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知识方面: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相关法律知识,经济、管理、营销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专业理论。了解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精通wto的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
能力方面:具有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如国内外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进出口业务交易磋商能力、信用证审核能力、外贸制单与结汇能力、合同签订能力、撰写各种外贸函电能力、跟单履行合同能力等。
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
二、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
(一)课程体系。
应用型外贸人才,一方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具有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用”为原则,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个课程体系由“平台”+“模块”两个部分组成(见表1)。
基础平台(1)公共基础模块;(2)学科基础模块;(3)跨学科基础模块;(4)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平台(1)专业骨干模块;(2)专业选修模块;(3)专业实践模块;(4)职业资格模块;(5)职业辅助模块;(6)职业拓展模块普通教育平台(1)公共选修模块;(2)人文科学选修模块;(3)自然科学选修模块表1课程体系组成基础平台包括四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通识知识的传授,如英语、体育、思想道德等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开设经济学门类的基础课程,如宏观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跨学科基础模块则开设经济学门类以外的学科基础课程,如会计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模块则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等。基础平台的课程都属于必修课,通过该平台的学习,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
专业平台包括六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专业骨干模块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深化,向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教育,如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经贸谈判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来设置课程,可进一步分为国际货代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合作方向等子模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至少选择其中一个子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专业领域内拥有一项核心技能。专业实践模块是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外贸模拟综合实验、单证员模拟操作等,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资格模块侧重于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包括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外销员等,这一模块体现了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学生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培训课程。职业辅助模块是针对学生缺乏对产品、目标市场的了解而设置的,侧重于传授职业中必须的相关知识,如可以开设机电产品、纺织产品、欧盟市场、北美市场、区域经济组织等课程,这一模块同样属于选修课程。职业拓展模块是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满足个性化需求设置的,是更深层次的专业教学,该模块可以根据市场对高层次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成国际商务谈判师、涉外律师、国际贸易研究咨询员等子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考虑选修一个子模块,也可以放弃选修。
普通教育平台包括三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选修模块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课程,自然科学选修模块包括环境科学、信息学、材料科学等课程。这三个模块的课程和专业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文科学素养。
和传统的课程体系相比,该课程体系增加了职业资格模块、职业辅助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丰富了人文科学选修模块和自然科学选修模块,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综合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加强以及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活动所借助的一定的载体,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一般包括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
1.教学途径。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在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建立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和框架,培养全局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实践教学是典型的参与式教学,通过全面模拟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景和各个贸易环节,能够使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非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相对于正常教学活动而言的,主要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课余活动等。针对一个具体的专业而言,非教学途径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短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大力开展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成立学生专业协会组织、建立专业论坛、开展创业大赛、专业技能竞赛等各种比赛,请业内人士作专题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计划和非教学途径的安排等。其中教学计划是培养方案的实体内容,一般由课程的设置、学时学分结构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第一,课程设置要体现“厚”———基础理论宽厚;“精”———精选少开;“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四大特点。第二,各院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如农业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农产品贸易”、攀枝花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开设“钢铁贸易”。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如《国际商务谈判》,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2.学时学分结构。第一,适当加大选修课学分比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提升综合能力。第二,在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上,除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外,每一门课程的学时都应分成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两个部分,努力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差距,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建议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40%。
3.教学过程的组织。合理安排课程的时间顺序,各门课程要衔接恰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延续性、渐进性,避免安排的混乱和无规律。
三、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
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目前高校教育提倡学分制,这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安排学习进度,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早日毕业,缩短成才时间。
组合制度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主辅修等制度。一个优秀的外贸人才,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外,还应该了解和掌握法律、营销、外语、管理、金融、信息等相关知识。组合制度正好满足了外贸人才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爱好特长,选择相关专业修读双学位或者辅修。目前中国重点高校普遍实施了双学位、主辅修制度,但很多地方院校还只有单一的主修制度。因此,作为地方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先实施主辅修制度,再争取双学位制度。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联合进行选课、辅修、双学位的学习,发挥高校的群体优势。
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奖惩制度。
四、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注重对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
(2)改进考核内容。课程考核时减少对知识记忆性的考察,加强对应用性的考核,加大案例分析题、综合题、论述题等应用性题型的比例。
(3)加强实践课程考核。将课程实训与学生相应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确定评估依据和标准,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评价。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地方和区域行业人才需求走访与问卷调查制度。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专家、同行、学生、企业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学制度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随堂听课、问卷调查、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郑欣.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3]余茂辉,万青.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皖西学院学报,2009,(6).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九
以《纲要》为依据构建的“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为指导[4],对传统的体育观念进行客观和深刻的反思,跳出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理性地思考学校体育在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学校的实际与学生的特点,在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等各方面进行整体的'思考,所建构的课程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技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发展,还充分体现出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促进普通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
3建构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实际需要,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范围作了专门设计与严格控制。建构了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即基本技能、选项教学、体育生活方式、校园文化环境、运动处方,在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中,由学生自主从每1个板块中选择1项,最终建构属于自己的体育课程体系[5],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的身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要求,设计了“一操一拳一泳”为教学特色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围绕着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和“一操一拳一泳”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真实体验人际交往、同伴友谊、道德判断、冲突与矛盾等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问题。
4建构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框架。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在课程结构上打破传统的体育课程框架,通过建构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将体育教学向课外延伸,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搭建丰富的交往机会、提供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提供实时的情感宣泄平台,以分散学生在生活中产生忧虑和挫折。当学生在完成某一板块目标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并从中体验到满足与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同时教师对学生在领导能力、责任感、自信心、为人的热忱度、关心他人、主动性、对挫折的反应等多项与人的社会性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评介,实现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全方位发展,从而达到调试学生的心理,调整学生的行为,自主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4.1确立指向性发展的基本技能与选项教学目标。
体育基本技能、选项教学从过去的以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转变为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载体。在重视技能、体质等“物化”层面改变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通过“一操一拳一泳”等基本技能的教学,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产生指向性。学生通过健身操的练习在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合作交往的精神,对学生编操能力的培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通过对太极拳哲理、拳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个独立的人格空间、思维空间,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的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强调对抗、竞争的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充分认识身体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对游泳的学习,提高学生适应自然、提高野外生存的能力,随着学生游泳运动水平与水上救护能力的提高,在实现保护自我的同时,拯救溺者,最终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共享。在实现基本技能与选项教学目标的同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团队,团队与团队等最直接人际交往,教师对学生的意志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等进行考察,从突发事件中,了解学生真实的情感和对挫折的反应,从而实现有效、实时的监督、教育、评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树立自尊心、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
4.2树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把“终身体育”的理念从意识层面引入到实际操作层面,要求学生用行为、行动来展现其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使自己的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达到与社会、人群的和谐互惠。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形成,不仅仅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要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而且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建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永久的体育生活方式。
4.3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遵循“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生的体质、身心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共同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标准,营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建立、健全学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广播站和体育宣传栏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其次通过举办体育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开展体育网页设计和体育竞赛主题徽标设计比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长久熏陶,使学生能够对诸如领导能力、责任感、公共道德、社会交往方式等社会性问题产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并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产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4.4实现运动处方的网络连接。
将运动处方的应用、效果评价与校园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使大学生即时得到对自身体质与个性评价的报告,并提供健身运动处方促其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及时对锻炼的效果进行监测、评价、反馈,达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等不良心理症状,培养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5结语。
“自主建构课程模式”遵从“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将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能、技能等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全面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增加了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运动与健康娱乐、体育与美学等内容,凸显了体育教育丰富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自主建构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更加适应学生发展、贴近社会发展,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有效途径的成功对接,为建立“和谐体育”、“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十
(1)将循环经济企业文化给构建好,循环经济不是单个成体的,其是一个真题的系统,需企业全体员工与各部门都进行参与,因此,在企业文化当中融进循环经济理念,意味着要在每位员工的头脑中深深的植入此理念,同时还能够在各项工作中进行自觉的遵守。
(2)对法律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得企业守法成本能够降低,在循环经济上,我国的法律还是比较多的,但缺乏一定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所以,对于法律体系,要从操作性、权威性与执行力度上进行加强,进而让企业对法律责任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将守法成本减少。
(3)在企业当中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循环经济氛围,这样也能够将循环经济成本降低,这需企业的自律以及法律与制度的约束,与此同时,还要将企业的循环经济价值观给塑造好,将企业的绿色消费理念给培养好,这样才能保证顺利的推进和进一步的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生产资料的质量和价格对此,实现生产成本有效管理。
在以往乃至目前的一些建筑工程施工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在原材料的购买上,选择哪一种可以达到最大的性价比,这需照最新的市场经济变化进行改变,在生产岗位上,在有必要的前提下,能够取消一些没有什么作用夫人职位。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要综合的考虑可能会对工程造成停滞的情况,如天气因素,对于这类情况的处理能力,管理人员是必须要具备的,在工程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减少支出,节约成本,将工期缩短。总之,对可抗拒因素以及客观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将更优方案选出。生产成本能够采用零基预测分析法,即为以零为基础,对以前成本情况不进行考虑,只将影响现今和将来的成本的有关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对可能的成本水平进行考虑,同时将目标成本给预测出来,这样和实际会更佳的吻合。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以《纲要》为依据构建的“大学公共体育自主建构课程模式”,通过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育人的创新理念;建构体育课程的5个板块;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操一拳一泳”教学内容,对学校体育的课程模式与内容进行专门设计与严格控制,实现了发展理念和有效途径的成功对接。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之一。《纲要》课程目标第3、4条对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目标是:“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发展目标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1]由此可见,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发展理念上已经先行。但是,体育课程的内容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构建理论与实践协调一致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状。
大学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认知与智能的发展,也表现在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是个体“基于一定的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而“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称社会性发展[2]。社会适应是人对社会环境适应、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并且接受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我国大学生会学习、擅考试,但欠缺独立办事的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忍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群体协作能力,形成高智商、低情商等社会化程度极低的现象,主要因为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社会性发展不全面造成的。
1.1心理调试与行为调整能力不强。
随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出现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非常多。有的学生出现逃学、酗酒、暴力行为等缺乏控制的行为;有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孤独、交往恐惧等行为表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有增多的趋势,据教育部对125所高校12.6万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证实,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有的学生在与人交往、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应对攻击等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心理调试与行为调整能力不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1.2人际关系比较单一。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注重感情投资,且越来越多地带有功利色彩,人际关系较单一;由于网络成瘾以及大众媒介的消极影响,许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方面出现适应困难,引起的人际间冲突与发展障碍逐渐增多,使得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极不相称。
1.3价值观与道德观发生严重偏差。
在多元标准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评判上重新审视个人利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出现认识上的模糊,从而出现了其价值判断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的偏移。选择的失衡,使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契约精神及英雄主义逐渐失落,公共道德失去稳定性,价值取向出现紊乱,严重干扰着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质量,使学校教育出现低效化。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篇十二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oa模式下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定义简介,发展机遇,以及发展策略。研究oa模式下群众艺术馆的管理系统,能更方便快捷的管理好馆内的管理与业务处理事务,提高了办公效率,更好地为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提升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信息化管理之路。
群众文化艺术馆是政府设立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组织、指导、宣传、创作、辅导、培训和调研,是群众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信息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事业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发展。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群众艺术馆怎样更好的在文化事业领域实施信息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群众文化艺术馆应当增加各种软硬件设备和oa办公系统,以提高办公效率,提升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信息化管理之路。
一、oa模式定义简介。
oa,办公自动化,oa是officeautomation的简写,是现代利用电脑进行全自动的办公,目的是提高效率。oa模式为学术的交流和群众文化艺术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扩大影响力,提高组织、指导、宣传、创作、辅导、培训和调研能力。
群众文化艺术馆oa系统属于协同办公(oa)软件系统,就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工作流”为引擎、以“知识文档”为容器、以“信息门户”为窗口,使馆内工作人员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基础oa的应用上,可供馆内自行灵活定义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工作流程、知识目录架构、信息门户框架,以更便捷、更简单、更灵活、更开放的满足日常oa办公需求。
二、oa模式下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发展机遇(一)提高群众艺术馆各部门效率群众文化艺术馆oa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日常的办公效率问题。馆内日常工作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归入oa处理的范畴,如搜集、整理民间艺术遗产和辅导群众业余艺术创作,编辑并推荐适合群众业余艺术活动需要的演唱材料和业务学习材料,组织各类群众文艺工作,文字处理、文件撰写、传真、申请审批、办公用品、公文管理、会议管理、资料管理、档案管理、库存管理,器材需求,财务计算、劳资、人事管理等。
(二)有利于各类资料的保管和调用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是搜集、整理民间艺术遗产和辅导群众业余艺术创作,以发扬民族的民间的艺术优秀传统,充分发挥群众的艺术创造才能。编辑并推荐适合群众业余艺术活动需要的演唱材料和业务学习材料。协助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或采取举办讲座等方式,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文化馆、文化宫的艺术干部,以便通过他们来培养和提高群众业余艺术骨干。组织专业艺术工作者,有计划地对群众业余艺术组织进行业务辅导,以推动群众业余艺术活动的开展和提高。工作任务多,资料存放量大,各类书籍和资料庞大,保存或者调阅不方便。利用oa管理,使大部分资料可以利用电子扫描等方式存入oa系统,很方便的保存和管理,使用时,只需用检索功能调出相关内容查询电子版,这样很快捷方便,也可以保护很多珍贵资料不受磨损。
(三)减少办公经费。
群众文化艺术馆多有图书馆,使用oa后,可以减少单纯的纸本期刊典藏,为节省经费,图书馆除了采取纸本与电子期刊绑在一起的采购方式外,多趋向电子期刊的采购与典藏方式,因为这既可方便读者远程连线使用,又可节省储存空间。oa期刊正好满足了图书馆的这种需求。图书馆可以从传统订购型期刊的出版商那里得到作者付费后开放存取的期刊价格的优惠,减轻由期刊价格上涨和版权保护给图书馆带来的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提高图书馆资金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oa系统是无纸化办公,文件的传阅都是在网上执行,这样就减少了大量的办公用品和纸张,高效的办公系统也可以减少馆内办公人员的数量,从而大大减少了办公经费。
三、群众文化艺术馆在oa模式下的发展策略(一)顺应时代要求,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管理水平现代意义上的oa办公自动化,将极大地改变管理理念、管理机构、管理组织,许多中间环节将减少,要增加高知识含量的oa机构。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领导和工作方式有215着很大的冲突。工作方式、方法和环境的转变,如公文的编写、发文、签阅、批示、查阅、传递等均在计算机上进行;通知、公告、通信、开会、决策、获得反馈信息、征求意见等均在网络上实现等。所以,在馆内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的馆员或者办公人员,都要在思想上改变,以适应办公模式的转变。
(二)提高组织、指导、宣传、创作、辅导、培训和调研能力。群众文化艺术馆在组织、搜集、整理民间艺术遗产和辅导群众业余艺术创作、以及在编辑业余艺术活动等工作中,存有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如果还象以前那样手工记录、编写的话,耗时耗力,浪费了很多时间,利用oa系统后可以很方便的去分析研究,以最佳的组合方式和最快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群众文化艺术馆在组织、指导、宣传、创作、辅导、培训和调研的能力。在协助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或者举办讲座,组织专业艺术工作者,有计划地对群众业余艺术组织进行业务辅导时,可以利用oa系统合理的编排时间,充分利用场地,以推动群众业余艺术活动的`开展和提高。所以说,在利用oa模式下,大大提高了群众文化艺术馆在组织、指导、宣传、创作、辅导、培训和调研的能力。
(三)整合oa资源,方便调阅查询与用户使用功能。群众文化艺术馆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行思想宣传教育、组织指导、辅导群众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而设立的国家公益文化事业机构。利用oa系统能更好的把搜集到的来自群众中的艺术宝贵资料以及馆内存有的大量图书、文化艺术资料等,一方面方便整理利用更好的服务于群众的文化艺术需要,另一方面也方便群众的查阅与使用,大大提供了资料的利用率。能更好地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体现社会文化工作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承传、繁荣艺术创作的社会功能。
(四)建立oa资源保存系统。群众文化艺术馆利用信息相关技术推进oa模式发展,科学合理地建立oa资源保存系统。对开放存取的资料进行研究,基于doi的永久保存与利用机制、基于oai的开放元数据机制、基于搜索引擎的开放存取机制、基于webservice的开放存取机制等,这些发展将使得图书馆应用技术更少专门化和领域特定性。所以,数字存档仓库是推进开放存取的一个好的形式,群众文化艺术馆oa系统正是集这些优点与一身的综合体现。
综上所述,oa模式下群众艺术馆的管理系统,能更方便快捷的管理好馆内的管理与业务处理事务,提高了办公效率,更好地为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为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提升群众文化艺术馆的信息化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美)卢西尔.管理学基础:概念、应用与技能提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李岚.办公自动化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3]马永涛.现代办公自动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接第211页)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汉语的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从而产生极好的教学效果。
(2)知识转化为能力。
语言是用来运用的,这才是学习语言的本质。所以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使学生说出来,说得好,说得准。在情境中,在歌声里,在学生的蹦跳里,词语,句子等知识的灌输就内化为一种能力,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就能得到能力的提升。
(3)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课堂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照本宣科,唾沫乱飞,如痴如醉;学生云里雾里,昏昏欲睡,与周公畅谈。
而今的课堂,一切应该围绕学生来展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张张卡片的直观,一张张光盘的妙趣盎然,一个个小动物的可爱亮相,创设出具体的情景,运用各种有效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在主动的参与中完成知识的梳理,能力的提升和主人翁意识的渗透。
3.具备优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际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并能够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又一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所去国家的语言,多读多听该国的文化材料;提前备好隐私、餐饮、礼节等各方面的差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能使用幻灯片演示软件制作和演示主要教学内容;能熟练使用所在地的课程管理系统;能自行下载和上传各种文件和汉语教学资料;能建立个人主页或博客,以加强与学习者的沟通和交流。
总而言之,只要有一颗真诚为推广汉语事业奉献的心灵,有不断开拓创新教学方法的精神,同时保持乐观积极、闲适淡定的生活态度,就能成为一名优秀而又快乐的对外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1]赵启正,吴建民.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赵启正吴建民对话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金子将史(日本).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
[3]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5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