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2:35:14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通用21篇)
时间:2023-11-28 02:35:14     小编:LZ文人

多参加一些写作比赛或演讲比赛,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演讲能力。在总结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己的亮点和成就。总结范文是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典型案例和优秀作品。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一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邓小平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邓小平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主题知识探究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回顾第10课的内容作出回答。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次大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在这次大会上开始形成。

导入新课。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2、“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中国共产党“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小结]。

本课的主题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课文重点阐述的是理论上的伟大贡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3)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讲评第三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二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三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政治路线;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共xx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xx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教学要点。

一、走自己的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治路线。

2.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1989年的政治风波。

2.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xx大:确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本课难点:本课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多、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开始按正确方向寻求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走自己的道路”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决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教材小字部分指出邓小平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教师不必补充。

2.十二大是本课难点。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中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的讲话内容,突出说明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指出这次大会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丰富和发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农民购买电视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两幅图画,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后,教师点题说明中共十二大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一目,需要讲明两个问题。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先让学生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极少数人想摆脱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提出的,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教师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四项基本原则。

2.1989年政治风波,教师应该点明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并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加以分析,指出这是一些热衷于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利用学潮策划的一场企图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动乱。党中央平息了这场动乱,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阵地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教师还要进一步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1.中共十三大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这次大会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教师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课文中小字部分介绍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把握,不作要求。

2.中共十四大是本课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点。讲述十四大时应强调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的伟大贡献;为我国指明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也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教师应突出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认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目,需要讲明四个问题。

1.中共xx大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大会,大会确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强调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前进。

3.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号召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地实现党的基本纲领。

4.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部署,为下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

七、新课讲完后,教师可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本课小结,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揭示各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本课内容。为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国际形势理解中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伟大的抉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四

第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元的大台阶,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我们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广播电视“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国这条“巨龙”以强大动力。改革30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进出口额达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年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对外投资不断扩大。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改革30年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涌现,在许多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扬帆起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30年来,人们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社会保障的“安”越织越宽,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在逐步解决,更多的百姓解除了后顾之忧。

第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声望源于成就,魅力缘自实力。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上许多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我们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积极救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到推动在反恐、环保、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30年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30年来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乎党心民心,最能激发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着眼于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旋律。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并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等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江泽民同志领导全党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系统总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等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认真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艰辛孕育着发展,探索推动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信心与决心。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胡锦涛“6?25”重要讲话和“十七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要清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第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百年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社会革命实践创新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突破深化造就中国社会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革命伟大实践的变革成就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实现历史飞跃。已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如此,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同样是如此。40年来,马克思主义再一次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中国也不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出的伟大实践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以实践为鲜明指向。正像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强调的:“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对了立场、观点、方法,就会结出实践的硕果。中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的实践硕果。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社会的最大实际,什么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永恒的课题在20世纪下半叶更加突显出来。通过解放思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邓小平讲得更明确,“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突破与创新,奠定了改革开放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这就需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体现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还体现在制度建设不够成熟、没有定型。所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继续调整、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类体制和相应运行机制,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是40年来改革开放已经和正在做的事情。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束缚中国社会的一些僵化保守的观念不断被打破,新的认识、新的政策不断涌现。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这一思想与实践相交织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提出一系列精辟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等等。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得中国社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最终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经济国际化、全球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大大增强,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纯依靠军事力量赢者通吃还能全身而退,发生世界大战的概率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且,“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伴随着“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科学判断的作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大踏步地赶上时代,从建立经济特区到“三来一补”,从坚定“复关”到成功“入世”,从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也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实现。于是,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全球化,甚至准备筑墙把自己封闭起来的时候,中国社会成为中流砥柱,扛起了捍卫推动改善经济全球化的大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5年多来,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全球共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多来,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也开始深度塑造世界。

改革开放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历史飞跃。

实践是理论创新不竭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我们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有这样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改革开放不断从辉煌走向辉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在改革开放的高歌猛进中实现着自身的历史性飞跃。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基础上,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把书本当教条,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认识到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认识到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等等。这一系列来自实践的认识不断深化,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继毛泽东思想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也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四大考验”中保持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社会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有效避免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如何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发展的可持续,等等。实践出考题,理论做答卷。通过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系统深刻回答,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理论创造自当不断与时俱进。党的xx大以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中国社会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更重要的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也渐次展开。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伟大的实践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在这样坚实的实践基础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宏大的战略眼光勾勒出21世纪中国和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以其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定力与理论自觉。

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讲清楚4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对了什么,既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现实需要,也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谈中国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指出:“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脚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风格,要能为开辟中国道路,解决中国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与思想保障。离开中国的实际,离开中国的实践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不能变成只是拿在手上的箭,连说“好箭”就是不发射。好箭是用来打靶射“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拿马克思主义这个“矢”来射中国这个“的”的。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有中国形式、中国风格、中国特点、中国气派,概言之,要有“中国味”。这中国味,就是几千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愿望、中国思维等等,就是中国文化的精、气、神。我们不可能离开自己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去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没有中华优秀文化沃土的滋养,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光大、生机勃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化”,要化为理论、化为信仰、化为武器、化为实践。毛泽东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化”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理论武装转化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从书本里、文件中、会议上走出来,走进群众火热的生活、走向中国蓬勃的实践,以简明的内容、通俗的形式、大众的思维、普及的方式让群众能掌握、会运用。让广大群众所认知、所接受、所实践,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也才能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物质武器。

理论的最高目标是指导实践,理论的最高成就是化为实践。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都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原则的遵循,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求的践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目标的追求。不能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如果理论上讲的与实践中做的不仅不一致还相互打架,既损害了理论的权威,也会让实践走入误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更不能是改旗易帜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结论,也是改革开放再出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六

教师直接点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一国两制”,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结合政治所学知识,解释其内涵,“一国”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前提,“两制”则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以下问题:a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b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后的中国台湾的基本政策。最后教师放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有关录像资料,并由此引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录像,使学生在回到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再一次感受到祖国的伟大、繁荣与昌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展望中国台湾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给中国台湾的同龄人写一封表达大陆学生渴望中国台湾回归的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共十三大。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解释下列概念:a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是我党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深刻分析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出: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然后教师明确指出,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制作《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简表》把历史教材中所学过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以时间、地点、内容、意义(或影响)为栏目,进行总结,并展开评比。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七

1.导入的过程。

教师直接点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一国两制”,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结合政治所学知识,解释其内涵,“一国”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前提,“两制”则是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以下问题:a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实现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民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b中国共产党对统一后的台湾的基本政策。最后教师放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有关录像资料,并由此引导学生总结“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香港或澳门回归时的录像,使学生在回到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再一次感受到祖国的伟大、繁荣与昌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展望台湾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给台湾的同龄人写一封表达大陆学生渴望台湾回归的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共十三大。教师简单向学生介绍、解释下列概念:a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的依据:是我党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在深刻分析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出: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然后教师明确指出,大会的突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制作《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简表》把历史教材中所学过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以时间、地点、内容、意义(或影响)为栏目,进行总结,并展开评比。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庄严的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共产党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所明确指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共产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982年,共产党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之后,我们党一直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先后形成了共产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之后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进入了新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五十年我们照搬苏联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经过几代革命先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实践和努力,同时通过总结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走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走这条道路,国家走向富强。走这条道路,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释放出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走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日益展现出文明自信,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面貌。

所以这是一条致富之路,这是一条强国之道。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共产党员更是要吸收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丰富经验和聪明才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贡献。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九

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笔者认为“两不走”的提出,是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它为继续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好了关、掌好了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历史将中国改革进程推进到“深水区”。社会主义中国这艘大船继续前行,须首先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条道路的选择,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胡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同时强调,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想,这是最正确和有力的回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不走”是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从中共“一大”到“七大”,我们党走过“工农武装割据”的艰苦岁月,历经“毛泽东思想”产生与形成,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一次次抵制住错误路线和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中共“八大”到“十八大”,我们党一步步突破“苏联模式”的影响,冲出“十年文革”的阴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篇章,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中国送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传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适合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历史正确的选择。反之,“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死路,是行不通的。

任重道远,稳中求进。“两不走”是继续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

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是一列只能前进不能停滞也不能后退的火车。正如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所指出的,“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但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国际上看,世界上的一些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和平演变和颠覆我国政权的企图和幻想;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的弊端和障碍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和障碍,都是对我党的巨大考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考验。要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目标发展,不偏不倚呢?这就要坚定“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思想指导,越是在困难问题面前,越是要沉着冷静,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坚守原则,不能惧怕改革封闭僵化,也不能急躁冒进走上邪路。

相信,只要我们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妄自菲薄,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工作,就一定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依据。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模式,它明确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要求、制度架构、重点任务等。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具有决定性意义。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能够团结人民朝着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不断前进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开辟和形成的。这一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性巨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共识。它符合本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时代潮流,是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路。其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目的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分工与协同、监督与支持、制约与效率、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保证国家机关依法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组织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发展目标前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和谐稳定的政治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面向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具有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开放包容的品格,不断从新的实践中获得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停滞、不封闭、不僵化,不断开拓民主政治发展新局面,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和光明前途。

在政治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时必须认识到,世界上并没有“普世”的政治模式。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绝不能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和两院制,绝不能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工会同仁、大家好!

省总工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宣讲团今天来到xx,主要是为了通过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我省工会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首先,我代表陕西省总工会,对xx市总周全的组织工作、对各级工会对本次宣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对各位党政领导在百忙之中前来听讲表示诚挚的感谢!

大家知道,今年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八届执行委员会召开第六次全体会议,遵照党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就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出决议,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积极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并将这一活动确定为工会工作的主题。这是全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喜迎党的十八大、发展工会工作大好局面的历史时刻,为进一步统一全会思想,凝聚全会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保证工会工作继往开来的科学理论指导和承前启后的正确政治方向,是确保工会组织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大政治举措,是党中央对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是全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前,我们要把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作为工会系统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与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工会重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与进一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在提升工会工作上水平、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省总工会决定在六月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主题宣传月”活动,开展宣讲活动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组织好这次宣讲活动,省总精选宣讲人员,精编宣讲纲要,在本月下中两旬,组成两个宣讲组,第一组由省总常务副主席顾东武带队,第二组由我带队,先后在西安、xx、咸阳、渭南、延安、汉中等地举行大型宣讲报告会,目的就是为基层工会开展宣讲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以解决基层理论研究人员不足、资料不多、信息不畅的问题。

xx,是我们这一组宣讲的第一站。近年来,xx市工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新鲜经验和做法,特别是推动“三创一繁荣”、“两个普遍”工作以及建设职工激情广场等,充分体现了xx市工会工作的特色,彰显了xx市工会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这里,我希望xx市各级工会在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中要走在全省的前列,创造出鲜活的经验,努力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

我们这一组由陕西工运学院教授、陕西省委党校劳动关系客座教授白斌同志来做宣讲。这里,我想先就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我想强调一下,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仅是工会的事情,不仅仅是部分工会领导干部的事情,而是关系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中国工会前途命运的大事要事。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想讲两点。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概念,特指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看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总道路)之后,又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具体道路,包括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去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大方向和基本路径,具有决定全局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具体道路,则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各方面事业的具体目标、具体方向和具体路径,同时这些诸多的具体道路,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具体道路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呢?这里,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中国工会与西方工会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本身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指导下,凝聚了中国工会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以及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才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出这条发展道路,符合中央的要求,也符合工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学习好、宣传好、实践好这条道路。

二是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国工会的性质来看,中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因此,中国工会就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从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工会跟着党走没有问题,但职工是不是都愿意跟着工会走呢?这是每一个工会干部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加快,职工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关系情况更加复杂,利益诉求表达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把职工组织起来,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摆在工会干部面前的迫切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对工会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工会工作的影响,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提高工会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总之,就是通过学习宣传实践这条道路,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发展目标做贡献。

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和职工实际,从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上,对工会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和把握。真正搞懂弄通工会发展道路包含的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坚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坚持推动形成国际工运新秩序、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既遵循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本质和共性的客观规定,又遵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中国的国情、党情、会情赋予工会的特质和个性的客观要求,并科学地概括和辩证地体现了二者的内在统一。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体系,准确揭示、鲜明廓清了我国工会与西方工会的本质区别,是切实发挥我国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三大根本作用的必然要求。

特别要准确把握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这一核心、坚持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根本和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一关键,使我们切实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坚决做到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同切实按照工会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维护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同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组织职工、教育引导职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企业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广大工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在工作中实践这条道路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定思路、出举措的基本参照,从我国目前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发,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中心任务,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新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破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工会活力等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自觉把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与推进当前工会各项工作创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正确的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省各级工会在开展学习宣传实践活动时,要特别注重做到“三个结合”:一要与省委开展的“三问三解”活动相结合,做好创先争优工作,推动工会工作上水平;二要与省总工会“四个万”活动相结合,在走访调研中,各级工会干部要向企业和职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理论,努力为企业和职工排忧解难;三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坚持工会发展道路中努力破解工会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到在思想上有新解放、措施上有新改进、实践上有新创造,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从而推动实践、丰富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各市、县工会要主动向同级党委汇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列入当地党校党政领导干部主体班次的培训内容,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通过开展宣讲、知识竞赛、学习交流征文、职工读书会等形式,让更多的工会干部和职工参与到学习中来,要在当地媒体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宣传报道,形成宣传声势,营造宣传氛围。各产业要加强对基层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指导,要结合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通过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企业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基层企业工会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可利用橱窗、展板、电子滚动屏、影像作品、演讲、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让广大职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内容;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造学习宣传平台,引导、吸引青年职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要把学习宣传活动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学习宣传活动。

同志们,要确保学习宣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各级工会领导干部带头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关键!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对党的工运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项工作摆在工会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努力形成各级工会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迅速在全会掀起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热潮,努力使我省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活动切实取得“思想理论上水平、服务大局见真招、工作创新有实效、职工群众得实惠”的目标,推动我省工会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二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们:。

晚上好!

桂洲中学第_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到今天就要结束了。今晚,我们在这里,以文艺晚会的形式,以“集结号”的形式,把一个多星期以来开展的各项活动当中最精彩的节目,集中放到这里来展示。因此,今晚的节目,将是最值得期待的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在这里,你会惊叹于我们同学出色的才华和卓越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力,以及他们对艺术、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我想先阐述一下学校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意义。

桂洲中学为了落实“和谐进取,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在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不遗余力。一方面,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和实物载体,在校园范围内,通过物质的,环境的,文字的,图画的形式,大量创设学校静态文化,使同学们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如诗词长廊、名校长廊、书画长廊、名人长廊、各种橱窗、展览、标语等。另一方面,我们开展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比如特色课堂、体育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活跃同学们的生活,提供同学们锻炼能力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我们认为,静态文化是基础,活动文化是重点。把学生文化的重点,把校园文化的重点,放到人和人的活动上来,正是找准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和人的活动。文化的生命力就在活动之中,文化的力量也在活动之中。

这次科技文化艺术节,涉及的范围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广,内容都丰富,虽然准备时间不长,甚至有点仓促,但是,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在老师们的关心和指导下,每一个项目都开展得很成功:班级合唱比赛、十佳歌手比赛、书法摄影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艺术插花比赛、配乐朗诵比赛,等等,在这些节目当中,高一3班的合唱、高二12班的朗诵和高二3班、高二9班、高一10的舞蹈等表演,尤其出色,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文化上升到艺术,是人的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理性和感性完美结合的结晶,是人的创造力对于自然(包括人本身)的升华!

为了这届艺术节,我们的老师付出了很多,我们的班主任自始至终和我们在一起。在这里,我提议我们用掌声感谢那些策划、组织这次活动的领导和老师,感谢那些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我们的师长。我再次向同学们传达一个最朴素的观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那些时时刻刻都坚持和学生在一起的老师,一定是优秀的老师。

在这次活动中,我很抱歉的是,没有让更多的班级或个人在舞台上展示他们的作品和才华,由于时间的限制,由于艺术节众多的节目在短时间内过于集中,或由于其他条件的规定,我们很多节目在彩排中被刷下来了。为了这个,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我知道同学们付出了许多。我知道同学们渴望自己的创造成果能得到认同。将来,我们将改革文化艺术节的形式,把它分散在两个学期当中,单独开展“舞蹈节”、“合唱节”、“器乐节”、“书法节”、“小品话剧节”等活动,到时候,同学们就可以找到一展才华的机会了。

同学们,科技我所爱,因为它育智,文化我所爱,因为它育情,艺术我所爱,因为它育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正是我们桂洲中学所追求的人才培养标准!

同学们,第_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即将闭幕,但我们的科技文化艺术之花却永开不败!

谢谢各位!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地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統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肆意掠夺,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事实证明,不触动日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严谨的制度安排、明确的价值取向、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任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张和做法,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当前的重点任务,就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是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如果政治定力不足、政治自信不够,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入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囹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高中政治知识点:征税和纳税。

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2)目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3)手段:凭借政治权力。

(4)依据:税法。

税、利、债、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国家通过税收位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领域的体现,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基础的法治理论,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出发、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为基础的法治理论,是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经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治理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取决于法治及其涵盖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的发展状况,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广义的法治实践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其中也包括法治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求我们继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依据、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内在要求、中国特色、基本原则、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系统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当前,随着依法治国实践的深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理论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价值理论。具体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关价值、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重要内容。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律观、法治观、人权观、平等观、正义观、权力观等;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及其中国化;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实践理论。具体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程序、法治结构等范畴和内容。例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制度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原理原则的应用、宪法法律实施、法律制度运行的理论,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设各个实践环节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相关关系理论。具体阐释法治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外部关系,研究社会主义法治与若干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现象及其规律。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的关系,都是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对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五

原理:

(一)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

(2)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永恒不变的人性。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易考分析题)。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5)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历史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来源:考研教育网)。

(2)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方法论:

(一)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易考分析题)。

(1)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以人为本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二)“以人为本”的`“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易考分析题)。

作为价值观,“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中的“人”是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客观规律的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三)评价历史人物需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

(1)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带着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来源:考研教育网)。

(2)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3)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六

1、背景:“”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主要内容: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拨乱反正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方式: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发展: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影响: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依据: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方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影响: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年,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此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6、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2007年在北京召开,胡锦涛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识点1中国梦宏伟蓝图。

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他阐述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指出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质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知识点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各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依法治国: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知识点3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概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使中国在各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举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知识点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召开: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内容:习近平在会上作了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七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重大论断,表明我们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既是我们改革30多年经验的高度凝练,也释放了深化政治改革的明确信号,回答了18大以来人们关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改革领域如何推进的重大问题,对于实现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和人亡政息;同时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中国不能乱,乱了就什么也无从谈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所形成的共识,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基本政治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执政的东欧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整个社会和政局出现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教训极其深刻。当时,这场世界级政治冲击波也波及到了我们,能否顶住这场冲击波,中国的发展是否也会出现如东欧和苏联共产党这样改弦易帜的局面,为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在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遇到重大挫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的一条政治发展道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适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它保证了在遇到**和挫折时,我们能够顶住压力和挑战,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命根子,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梦想不是空想,要实现梦想,必须有通往梦想的道路。已经走过的路成为昨天,所经历的挫折和艰险已经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的路不会平坦,必然要经历新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今天的世界,风云激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正在被一股国际极右翼势力的公然践踏,如何应对来自这股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势力,是我们通往梦想道路上必须越过一道坎,如何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今天的中国,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完全破除,腐败的顽疾威胁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财富分布呈现出失衡状态,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严重障碍。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破除这些矛盾,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没有回头路,如何深化改革,改革要改什么,路该怎么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都告诉我们,老路走不通,也不可能走,邪路不能走,走了就天下大乱,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所有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坚持这套制度,才能保证政治发展道路不变形,不走样。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政治道路是政治制度的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

我们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政治制度,内涵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权力运行方式和治理模式,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运行系统。它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历史实践证明,尽管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依靠这套政治制度,我们保持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这是一套保证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好制度。这套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坚持中完善和发展。

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

制度体系就是若干有关的制度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相互联系的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和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是我国长期政治发展进程业已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实际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我们的政治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推进。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缺陷。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政治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这样才具有生命力。要看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遏制腐败蔓延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完善、立法程序、监督职能,代表遴选等方面切实改进,使之真正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真正享有参与管理社会,监督政府的权利。

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1、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产生政治现象以来,政治大体上就分为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宣扬“君权神授”,权力可以恣意妄为,民众在权力的压迫下处于奴役状态;民主政治则主张“人民主权”,公权受到制约和监督,民众在权利的保障中尽享自由生活。从专制政治发展到民主政治,是人们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我们党始终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找到的一条跳出“兴亡”历史周期率的新路。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忧虑的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主之所以能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是因为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证。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保生机和活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而实际无权。使全体人民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是规范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律化、秩序化体现。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3、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告诫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坚持这一原则,我们的党就有可能有失去执政地位的危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核心要素,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保持我们不走邪路歪路的决定性要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心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故步自封。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优化,以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政治活动,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循序推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可靠保证。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支出。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

a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e债务支出。

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八

创新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必须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充分认识创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向创新发展聚焦,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资源充分涌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正因为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创新发展被列为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我们要从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创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极其紧迫性。

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是创新之争。

二战之后,全球性经济危机、科技创新、产业革命、经济转型、国际关系大调整,这些现象之间的相关性、因果性越来越密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内在联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在这其中,创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二战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首推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给全球经济,特别是高度依赖廉价石油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冲击。这次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依托互联网、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数字技术等科技创新,展开了一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科技革命,进而引发了由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向以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信息化经济的转型。这一全球化的经济转型,重塑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在这场科技创新、经济转型中落伍或失利的国家,国家综合实力及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又开始进入了新的一轮大调整、大转型周期。以智能化制造、再工业化为主题的新的科技创新、产业革命、经济转型、国际关系调整正在迅速展开,围绕此而来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力争领先、力争主动的作为和博弈也日益显著。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竞争,时不我待,我们国家必须全力以赴,奋勇争先。

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当前国际竞争的现实来看,都充分表明,创新之争是其中的关键,是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讲,创新之争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争。

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时,特别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强调要重视补短板。创新能力不强,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最大的短板。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创新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支撑起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需要,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发展方式与发达国家典型的发展方式作一个对比。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利用后发优势推动发展,技术、资金、设备等往往以依赖引进为主,产业发展更多采取模仿追赶方式;发达国家则大多利用先发优势,利用自己的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实行引领型发展,产业成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方式。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实施的基本上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式,即更多利用后发优势的引进型、模仿型、追赶型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足进步,可资利用的后发优势空间越来越小,引进之路也遇到发达国家日益强烈的限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自觉主动地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攻关的关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完成这三大攻关任务,创新发展是关键。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正如上面所说,关键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依靠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其次,优化经济结构,创新是原动力,是第一动力。没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转化增长动力,关键也是在于把创新摆在第一位,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向创新发展聚焦。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跨越的关口和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迈进发达国家的行列。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拥有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先发优势,关键就在于创新能力强,并且能够比较充分地不断增强和有效释放创新能力。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向创新发展聚焦,并以此为中心,推动和深化各方面改革。

创新发展需要有效的体系支撑。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社会主义的一大优越性就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创新发展涉及面非常广,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亟须集中力量办好的大事。因此,推动创新发展,必须强调统筹协调,既注重全局推进,又注重重点突破。创新发展,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发挥综合优势,包括基础能力优势、人才规模优势、市场空间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体制动员优势等,总之要形成体系性的系统优势。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提升和发挥综合国力的过程。我们需要把推动创新发展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向创新发展聚焦。

创新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相对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言,我国人才资源队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高原缺高峰。人才队伍的数量及整体水平在增长,但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相关方面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特别是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相关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创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企业家的主体作用。创新发展,核心诉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成果。没有这种转化,就谈不上是创新发展。在推动和完成这一转化过程中,企业、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不可替代。企业、企业家的积极性的发挥,是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的关键。因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特别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体制上,也要围绕如何让企业、企业家真正成为主体、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来谋划和推进改革。要创造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创新发展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打通创新发展的体制通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成果,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这种转化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转化环节:科技成果变成产品,产品经规模化生产成为市场的有效供给,进而成长为产业,这样就成为现实生产力,成为发展成果。其次,围绕这一转化过程,还必须注重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相关配套链条。这就需要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创新发展的通道。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资源充分涌流。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十九

内容提要: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体包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辩证思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日前,习近平同志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回顾改革开放40年伟大历程可以发现,每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重大历史关头,都伴随着重要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突破。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破解新时代改革开放难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概括,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论。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是从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的。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这些都对我们坚持和更好地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推进,都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也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才能针对过去一个时期党内存在的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提出并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够高等问题,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引领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同志从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科学论断,牢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特点。从生产力角度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商品的生产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化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具体表现为经济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例如,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从人民需求看,经过40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把生产力发展新特点与人民生活需要变化联系起来看,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把握,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反对把人当作抽象的人的观点,主张从“现实的人”开始考察人类历史。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他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系列顶层设计和一项项改革措施无不折射出大写的“人民”二字。我们党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里问题突出,哪里就是改革的重点。还应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诠释了发展的价值观、根本立场等基本问题,回答了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发展质量的角度提出的,它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层次需求,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求等,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的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强调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同志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穷、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层出不穷,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一系统性哲学思维提出关于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新理念。它超越了相互敌对的霸权思维和零和思维,深受国际社会认同。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为我国扩大开放提供了新指引、新视野。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推动世界各国和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以辩证思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辩证法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的认识,迫切需要运用辩证法思维处理好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全面”和“深化”已赋予新时代改革更加丰富的内涵,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必须善于运用辩证思维,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会有更大发展,为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提供方法论指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二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和平发展是我们党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世界眼光、博大胸襟和宽广视野,郑重宣示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懈追求的坚定决心和原则立场。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主权问题上,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主张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安全问题上,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在发展问题上,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持开放的区域合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反对任何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意图和做法,努力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在合作问题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坚持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携手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文明交流问题上,坚持包容互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积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成为全球性主要议题,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提出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统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和传统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年来,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起来,世界上有一些人对中国走向产生疑虑,担心中国发展强大后构成威胁。这是一种误解。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中国人民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世界的机遇。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和机遇。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坚持和平发展,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本文目录。

敬爱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提出的。自在十二大。

开幕词。

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xx大、xx大、xx大都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政治学研究院的俞老师生动详细的一课,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带领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还应该廓清道路上的种种疑难。在实践中做好一切,充分肯定和证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能动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发展中总会存在问题,这是不能避免的。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也必然要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刚结束的“两会”中,“民生”成为重要主题,出现了一些关键词,如:幸福、医改攻坚、保障性住房、还清教育欠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平稳物价、规划纲要等,这些都反映党章网了繁荣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国情和国际大背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开创新局面。“希望大家在享受现在的幸福的同时也思考下自己如何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俞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让我记忆深刻。的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是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享受着父辈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患意识,不断努力加强理论学习来武装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永远离不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向全世界人民昭告自己的理论创新成果,所显示的是一份自信,是一份社会主义的自信;所展示的是一个启示,一个关于人类未来选择的启示,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汇报人:

xx年4月6日。

返回目录。

尊敬的党组织:

自从我被组织上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以来,我的内心十分激动,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关怀下,思想上有了较大的进步,现将自已的学习体会向组织上汇报如下: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23日诞生以来,就有她的指导思想、性质、纲领、任务和奋斗目标,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成为一支具有强大生命力、战斗力、凝聚力的坚强队伍。

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八年抗日战争、从十万大军过长江的解放战争到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历了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走向成熟,从胜利走向胜利。其法宝就是:有结合我国实际的思想理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始终坚定党的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行动指南,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的快速发展,始终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我作为一名共青团员,赶上了社会全面科学发展的好时代,我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学习业务知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应用。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情、民情,看到他人之长补自已之短,提高思想觉悟,为国为民分担责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量发挥自已的智慧和勇气,多做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事,让人民放心,让党相信,我绝不辜负组织上对我的关怀和培养,按照党员的新标准严格要求自已,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党性修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提高管理意识,加强效能建设,为环卫事业多做贡献。把党组织当成自已的大家,无论组织上是否接受我,我都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永不灰心,我愿接受组织上对我的考验。

汇报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666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