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给予我们反馈和启示,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增加写作细节和描写的能力。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一
教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2、在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课堂常规,学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教学难点:
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比出来的,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教师:光盘课件。学生:文具盒、学具盒等。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一。
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再摸后脑勺。
先由教师示范做,再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
提问:谁来说一说,哪边是上,哪边是下,哪边是前,哪边是后。(先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说)。
2、谈话:
上课时想发言怎么办?(要举手)。
想发言,举哪只手?(举右手)。
哪只手是右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游戏二。
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教师背向学生,先示范做,再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
4、现在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吗?我们在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认识物体的位置了。(板书课题: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举起的是哪个手。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分别是小明、小红、小刚和小芳。
2、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
观察小刚和小芳的桌上放的是什么物品?(练习本和数学书)是怎样放的?
(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3、图中人和人及物和物的位置。?
(你还能看图说说图中还有哪些位置关系吗?)。
(1)四个小朋友坐的位置:(指名汇报交流)。
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小刚和小芳?小明和小刚?)。
(2)国旗和黑板的位置:国旗在黑板的上面,黑板在国旗的下面。(小组汇报交流)。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4、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
……?
5、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指定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坐的各是谁?
再指定一位坐在边上的学生说一说。(及时集体纠正)。
再指定一位从在角落里的学生说一说。(及时集体纠正)。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互相纠正。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食品橱图,提问:谁能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食品橱里放了哪些食品?(指名回答)。
(2)苹果上面是什么?(苹果上面是鸡蛋)。
(3)“苹果上面是鸡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鸡蛋下面是苹果)。
(4)你看着图,还能说说哪些食物的位置关系?(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先用上、下描述物品的位置关系,再用左、右来描述。)。
2、“想想做做”第4题。
按教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
要求: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书的后面,把学具盒摆在书的左面,把橡皮摆在文具盒在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得对不对。
3、“想想做做”第5题。
请一组小朋友(6人)起立。
请每位小朋友说一说自己前面有几位同学,后面有几位同学。
(先要帮助小朋友弄懂图中小朋友说的话;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想想是哪个小朋友说的,说得对不对;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他小朋友所站的位置模仿说一说。)。
4、“想想做做”第6题。
光盘出示第6题的图,提问:图中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红花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上下,还有?你能用上下说句话吗?你还能用前后、或左右再说句话吗?(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作业设计: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知识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堂上通过和学生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哪里是左、哪里是右、哪里是后哪里是上、哪里是下、哪里是前后,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些位置都在我们的生活中。
2、在描述两个物体的具体位置时,有些学生还不能体会两个物体间的位置时相对的,而且说不清楚到底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后来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说出谁在谁的哪边,我要求学生分两个步骤来做:
(1)分清a和b的左右位置,各说一句话。a在左边,b在右边。
(2)再让学生思考“a在谁的左边?”类似于语文的扩句,最后说出“a在b的左边。”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还是有部分学生说不清楚,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进行反复练习。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二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本教材74---7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搭积木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20以内数的算式并能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小捧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与个人探究结合,抓住问题重技能形成。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课件: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莉莉和花花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课件出示。
教师板书:14+5=()17-6=()。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莉莉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莉莉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花花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1课件出示游戏碰碰车,说一说,算一算。
2课件出示练一练。
3课件出示,登长城。
活动三: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四: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四、活动五: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探究活动。
成双配对。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游戏准备。
将所有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戏过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二)巩固练习:做一做。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运用数对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先请若干名学生站上讲台,要求学生说出xx同学的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确定:列表示竖排,一般从前往后;行表示横排,一般从左往右。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问:确定一个位置要用几个数据?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将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而且表示场馆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问:如果两个场馆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灵堂第二个数相同呢?
3、全课总结。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2题:(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连接ea。
第5题:(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列,行)。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六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
4-5课时。
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1课时《确定位置(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1、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准备:
课件。
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森林探险吗?在森林里探险要想不迷路最重要的是什么?(会辨别方向)你们会辨别方向吗?谁来说说在森林里怎么辨别方向?(指南针、观察太阳的方向、树木的疏密、树的年轮等)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四个方向。除了这四个方向,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方向?(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如何确定这四个方向?我们学会了辨别方向,实际上就是学会了初步确定位置的方法,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如何更准确的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一))。
二、探究新知。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动物园游玩,你们想去吗?那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我们首先来到了喷泉广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物园各场馆的路线图,找到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去的场馆,找学生自由说,刚才有同学说想去熊猫馆,老师也非常想去,因为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是我国的“国宝”,我想去看一看它的生活环境。
3、小结:用北偏东的.度数能准确描述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方向,在谁的什么方向,就是以谁为观察点。
4、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猴山、斑马场在喷泉广场的什么位置?
5、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的北偏西60度方向上,如何区分它们的位置呢?(离喷泉广场的距离不一样,只有方向是不能确定准确位置的)。
6、参观斑马场后,同学们想去猴山,说一说他们的行走路线。
7、小结:我们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观测点,再确定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4题。
4、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明确方位词语“左右“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位置与顺序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左、右标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左右,体会自身存在的左右。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揭示谜底:双手。
(二)联系左右手,认识左右方位词。
1、让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利用生活实例让他们初步区分左右。】。
二、利用汉字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教师板书汉字:“左、右”,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两个字。
2、教师借助ppt介绍“左、右”汉字的演变。
左和右,是两个象形字,就像两只伸出来的手形一样。后来,人们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工”字,表示左手,意思是说左手可以辅助做工。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口”字,表示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凡是在左手的一边就叫“左边”,在右手的一边就叫“右边”。
【设计意图:追根溯源,了解在文字发展史的基础上来理解表示方位的词“左、右”。】。
三、游戏激趣,区分左右。
(一)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左右。
1、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让学生思考自身是否有这样的一对的好朋友。
学生汇报想法:左右耳朵、左右眼睛、左右手脚、左右胳膊、左右腿……。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
3、猜一猜:说说你的好朋友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让大家猜猜你的朋友是谁。
(二)在摆图中认识左右。
1、先摆一个苹果,苹果的左边摆一个西瓜,苹果的右边摆一个桃子,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2、在这组图的最左边摆上葡萄。
3、观察这五个水果,请学生自由介绍谁在谁的左边还是右边。用左右描述每个图的位置。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一)体会参照物不同,表述物体的位置不同。
1、观察图,由学生介绍苹果的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
就是这个苹果,大家在介绍时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右边,一会儿又说它在左边呢?
教师出示学生的语言:苹果在西瓜的右边;苹果在桃子的左边。能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二)体会人所占的位置不同,左右也是相对的。
1、在握手中思考都伸的是右手,为什么不在同一侧呢?
教师组织学生每两个人握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
2、由学生尝试说明“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的道理。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由于。
是面对面地站着,一个人的左手对着另一个人的右手。
3、教师小结:当我们面对面时,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伸出的右手不在同一侧。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会左右的作用。
(一)在行走中辨认左右。
说说在上下楼梯时应该顺着哪个方向走?
由学生现场演示,并由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由于人面朝的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在上下楼或在路上行驶时都应该靠右行,这样有秩序的行驶可以避免发生冲撞。
(二)对比香港和北京的行车规定有什么不同。
(三)辨认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说一说这两个标着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四)在视图中运用左右。
1、看图回答问题:
小鹿的左边是(),小鹿的右边是()。
小鸭子的右边有()。
小蛇的右边有(),左边有()。
2、按照要求找一找。
小帅咪咪甜甜三毛功夫小子。
甜甜的左边是(),右边是()。
三毛在()的左边,在()右边。
在视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自己放在图中,把自己变成图中人物,在用自己的左右手进行辨认,这样的答案是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进入图中,依然用自己左右手进行辨别。
五、全课总结。
1、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的规则的事例有很多,你知道有什么吗?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了。
2、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技能目标:
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快乐启航:
同学们,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从火箭发射到飞船返回,确定位置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全校每个班的教室都有指定的位置,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也有指定的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快乐体验:
1.介绍同学: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2.与小动物交朋友:
3.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1)第几组,第几个。
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词语来确定位置的?(板书:第组第个)。
(2)问:你知道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吗?
问:你是怎么数的?(从左边开始数第几组,从前往后数是第几个。)问:要说清小朋友的位置要讲清哪些条件?(要讲清是第几组第几个。)让每个小朋友说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
(3)游戏:我来当裁判。
听清游戏规则:请一个同学报自己的位置,大家来做小裁判。(注意把话说完整:我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如果这个同学位置报对了,大家就说“yes”;报错了,就说“no”。
a、指名学生报位置,学生判断对错。
b、老师报位置,是你的位置你就站起来,大家判断,看站得对不对?
4、出示课本的座位表。
(1)自由说: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桌说一说。
(2)思考:小青的位置在哪?可以怎样说。
(3)操作: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请表示方法不一的几个学生板演)。
4、刚才我们是用语言的方法表示,能用数字来表示吗?让学生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2)尝试用这样(指数对)的方法表示小敏、小华的位置。先说两人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3)尝试看数对找位置,完成试一试第二题。
(4)仔细观察这些数对和他们所表示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师归纳小结:“数对”的表示方法,先横着数,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数,看在第几个,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很多,但都需要两个数据。
三、快乐分享:
1.学校附近的地图:
(1)看图,说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2)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学进行交流。
2.游乐场的平面图:
(1)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2)、现在小敏的位置是(4,2),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4.走进电影院: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出示电影院座位图,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你看从中间往右依次是1、3、5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向两边逐渐变大)。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回头看,那是单号门、双号门。靠走廊的桌子上有排数。凳子上有第几号,请单号的同学起立,再请双号的同学起立。(再次感受电影院座位特殊的排列方式。)。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
先示范帮一位同学找位置。再全班同学找,提醒:a、从两旁出去,后面进门,进门后,先找第几排,再找第几号。b、如果找不到位置,可以请同学和老师帮忙。c、坐好后,相邻的同学互相检查是否坐对了。d、同时要守次序,不要拥挤,做个文明的小观众。(电脑出示文字:“欢迎光临蓝猫影院”,并放一段音乐。)。
5.生活中的应用:
5)(9,5)(7,6)。
四、快乐收获: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具体环境里体会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难点:通过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能按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要求体会一个物体的位置是与另一个物体相对的。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件教室挂图。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盒。
教法学法:
1、启发诱导,激发求知欲。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促成。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小学生就有日常生活中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抓住儿童年龄特点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以及想一想练一练,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领悟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2、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位置,看一看、比一比谁学得最棒。
3、板书:认位置。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教室图。
(1)a、图上画的是仕么地方?画上画了些仕么?
b、上课时同学们要发言,我们要举哪一边的手?
同学们回答的真棒!现在请大家举起右手,好那另一边的手是……。
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课桌上的作业本在书本的哪一面?那么书本又在作业本的哪一面?
c、谁还能像这样看着图说一说呢?
(2)、谁能完整的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说一说教室里都有些什么?
(3)、教师小结:
今后我们还会经常用到上下、前后、左右等等,希望小朋友们要分析清楚,认清位置。
2、想想做做。
{1}做游戏。
a、教师示范。
b、师生共同游戏。(教师下口令,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2)想想做做2。
说一说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3)想想做做3。
分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各种物品摆放的位置。
(4)想想做做4(摆一摆)。
a、帮助孩子理解题意。
b、动手摆一摆、同桌交流说一说。
(5)想想做做5。
a、教师示范说一说。
b、集体交流,说一说,看其他小朋友可以怎么说。
(6)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位置,今后在日常生活种经常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小朋友们要分清楚。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都认识了哪些位置,并用手指一指?(让小朋友们自主发言,想一想说一说,今天都学了些什么知识,便于总结也可以及时反馈信息。)。
四、板书设计:
认位置。
上下、左右、前后。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玩具坦克在小男孩的边,小狗在小男孩的()边,剪刀在小狗的()面,小狗在剪刀的()面。
六、教学反思。
《认位置》这一单元教学原以为很简单,学生在生活中早就接触过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也能分清楚这些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一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这方面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直观形象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概括出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规律。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的空间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并获取知识。
教材分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空间的新视角。本节课内容是由主题情境图、说一说和练一练三部分组成,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往后的顺序,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
设计理念: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位置。
2、揭题。
怎样才能准确、简洁地表示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继续来研究有关确定位置的问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层层推进,探究新知。
1、认识“列”和“行”
这是小青班上同学的座位图,我们该怎样来描述小青的位置呢?
你知道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吗?(竖着的一排是列,横着的一排是行)。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列”和“行”,那哪儿是第一列?第一行又在哪里了?
2、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
现在你能描述一下小青的位置吗?
对,现在我们就可以说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3、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现在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跟我们刚才的方法相比,怎么样?
你能把“第3列第2行”换成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吗?
学生创造数对,想法展示、交流。
数学上先写一个3,表示――第3列,再写了一个2,表示――第2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因为他们是共同来表示一个位置,还需要用一个括号括起来。数学上把这样的两个数叫做数对,今天我们要学习就内容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板书:用数对)。
现在我们来看屏幕,这两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会吗?
看来数对中两个数字的顺序是有讲究的,能随便调换吗?第一个数字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字呢?――表示第几行。
4、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刚才我们都是在用数对表示别人的位置,如果用数对表示你自己的位置,你会表示吗?
我们首先要确定第一列在哪儿。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最左边在这儿,因为你们和老师是相对,老师的最左边就是就是你们的最右边。
我们已经确定了第一列,第一行呢?
现在可以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吗?请把你表示的数对写在你的作业纸上,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写得对不对。
都写对了吗?谁来说说看,你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
三、走进生活,感受用途。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有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1、学校附近的地图,找出图上有哪些建筑物,用数对表示建筑物的位置。
2、游乐场平面图。
3、公园的平面图。
四、契领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二
设计说明: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3、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前准备:积木教具箱子两个盒子学生准备积木球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二)圆柱的认识。
师:球是圆形的,易滚动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圆柱)。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图画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图画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
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四、巩固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五、课堂小结。
认识图形。
球会滚动。
圆柱会滚动能直立。
玩、看、摸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是平的长方体有6各面,是平的。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三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1页。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索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能说出用“凑十法”计算的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课件、小棒。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加几》,你还记得我们重点讲了什么方法吗?(凑十法)。那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9加几》的知识,看看大家是否真正掌握了。
(一)大家一起来。
多媒体有关9加几的口算体,学生进行抢答。
算完后,挑2—3道题,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又快又准的。
如:9+8=17,见9想1,把8分成1和7,9+1=10,10+7=17。
(二)小火车开起来。
出示下列的连加法,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为呈现新课做铺垫。
7+3+2=8+2+5=6+4+1=。
7+3+4=8+2+6=6+4+5=。
7+3+9=8+2+7=6+4+8=。
(一)播放动画,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8、7、6加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动画,看看动画里讲了什么。播放教材主题图运动会跑步动态情境(8个小朋友跑在前面,后面又有5个小朋友跑过来的情境)。
问:动画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什么?
预设:前面跑步的.有8人,后面跑步的有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跑步?
如何列算式?(8+5=13)。
(二)合作探究,多种方法学习8加几。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么快?先找人说一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师可以提示学9加几时,用了什么哪些方法,巡视同桌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汇报方法:指名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计算的。(预设: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并鼓励孩子们想出的各种计算方法。
(三)方法总结,反馈补充。
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补充并总结,计算8+5=?时,可以用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凑十法。
(四)重点突破,解决问题。
重点讲解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回忆学习9加几,我们是如何计算的。
1、利用凑十儿歌,帮助回顾旧知。
师生拍手一起唱儿歌:1凑9,2凑8,3凑7来,4凑6,俩5相凑就满十。
2、理解“凑十法”思维过程,熟练说出算理。
师:要想凑成十,见9想1,见8想几呢?(想2)(见7想3,见6想4,见5想5)。
师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说计算8加几的算理(板书指导说明):见8想2,把5分成2和3,8+2=10,10+3=13(指名反复练习算理,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练习巩固。
用凑十法计算下列各题:8+3=8+6=8+7=。
(一)创设情境,复习8加几。
(课件出示公交车,车上有关于8加几的计算题)师:去羊村必须要坐公交车,司机叔叔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大家能答对吗?那我们开火车进行口算,口算后就可以出发啦!
(二)自主学习,用“凑十法”探究6、7加几。
计算:7+6=6+5=。
自学提示:
1、用“凑十法”完成上面两题。
2、跟同桌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自主学习讨论,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用凑十法说说算理。
(出示懒洋洋、喜羊羊、小灰灰、灰太狼等人物图片)问:你想跟谁去玩呢?想跟谁玩就点开哪个人物,每个人物后面有关于8、7、6加几的练习题。
师:向慢羊羊村长总结汇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谈论)。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羊村的孩子们也非常开心,他们祝大家学习快乐!我们下次再见吧!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
学具准备:
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数字牌。
设计思路: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编写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安排,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并恰当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为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设计力求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
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看!谁来啦?齐天大圣孙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
指定学生戴上孙悟空头饰:孙悟空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
(策略建议:游戏活动,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
师:小芳今天帮妈妈送牛奶,现在这有两箱牛奶,可一共有多少瓶呢?这可难倒了她。聪明的小朋友们能告诉她“有几瓶牛奶”吗?(板书课题)。
生:一共有14瓶牛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组汇报。学生们有的一瓶一瓶数,还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策略建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几,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感觉到在多种算法中,凑十法最简便。)。
2、探究算法。
(1)小芳送完牛奶回到家,妈妈给她买来了9个苹果,5个梨,一共有几个水果?应该怎样列式?(生:9+5=?)。
(2)师:怎样计算9+5=?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操作: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然后,把右边的1根移到左边,使左边的小棒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与右边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
生汇报9+5得几的计算方法。
师板书:9+5=14。
(3)除了9加1可以凑成10,还有别的方法能凑成十吗?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并口述操作过程:5+5=10,从9里拿走5,凑成十,9里面就剩下4,结果还是等于14。
板书:9=5=14。
(4)动手操作。
试一试:9+3=7+9=。
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策略建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凑十法”的算理,并通过叙述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算一算。
教师先做示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反馈。
2、比比谁算得快。
9+59+69+99+8。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3、“小猫数鱼”
指导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4、数学游戏。
乘车到兰溪公园去游玩:(1)师介绍兰溪公园。(2)4名学生当小导游,手中分别举着写有13、15、18、19的数字牌。(3)学生每人一张“9加几”的算式卡片。(4)请对号上车。(得数分别是上面几个数字的卡片就是车票。)。
(策略建议: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有利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七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础。]。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
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想想做做”第1题)。
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b在左边,一会儿说b在右边。
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的左边。
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听,指名几人交流。
[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
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
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
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
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
2.动脑筋。
(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演体验。)。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地走。
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认位置教学设计篇十八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8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