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5:33:23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热门15篇)
时间:2023-11-28 05:33:23     小编:琉璃

读完这本书,我对现实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读后感的写作可以采用记叙、议论、论述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经典读后感的分享,希望能为你的读书体验增添些许思考和收获。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一

对于喜好日本文学的读者来说,乙一一定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少年成名,16岁就写出处女作《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惊艳文坛,后来的《goth断掌事件》更是夺得了第3届本格推理大奖,被普遍视为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能是以残酷惨烈为基调的“黑乙一”,又能是以温暖悲伤为基调的“白乙一”,深受读者喜爱。这本《将死未死的青》则可以说是融合了黑乙一与白乙一的特点,既讲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伤痛,又描述了人所能感受到的温暖与美好,老少咸宜。

本作曾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过,当时的译名叫做《濒死之绿》。而现在这个乍看之下有些中二的“将死未死的青”,则是这个新版本的编辑和译者再三讨论过的结果,意思更贴近原文。对于我来说,“将死未死的青”虽然不如“濒死之绿”顺口和简洁,看习惯了倒也觉得挺好的。

本书是一本聚焦校园暴力的小说,内容不算复杂——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正雄总被老师和同学排挤。每当正雄被欺凌时,他总能看到一个全身皮肤为青色的神秘男孩。奇怪的是,除了正雄以外,再也没有人能看到这个男孩……听起来很像是国产鬼片中,主角最后发现自己是人格分裂的设定。其实,青确实可以看作是正雄的分裂人格,总在正雄受欺负时站出来保护他,对暴力和霸凌说不。不过在我看来,能让本书获得不俗评价的,并不只是这种略带奇幻感的新奇设定,最主要的还是乙一把正雄的那种“局外人”的细腻心理拿捏得恰到好处。

总体来说,本书行文流畅,故事一气呵成,是个看完会在心间留下淡淡的忧伤的好故事。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二

我第一次读乙一还是从他那本处女作——《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开始的。16岁写小说,处女作便轰动日本文坛,可以说乙一作为作家“出道即巅峰”,直到现在,“天才作家”这四个字依旧是贴在他身上的标签。

乙一很善于写人性,他能同时在一个人物身上刻画出天真与恶,人性复杂便在这对矛盾的地方凸显出来,大抵也是这让他的小说更加真实。

“新来的班主任羽田老师,年轻风趣很受同学们欢迎。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他选中懦弱的正雄作为班级负面情绪的发泄口,而原本友好的同学也开始以欺负正雄为乐。正雄默默忍受着这一切,直到有一天,一个从没见过的绿脸男孩出现在他的面前……”

羽田老师为什么只监视、训斥正雄呢?在江户时代,日本有一类被称为“非人”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在最底层,不能享有各种权利,只能在社会的歧视中生存。这种“非人”,是统治者为了避免艰难生存的农民不满其统治发动起义而特别设置的最低阶层。他们就像是社会的出气球,让下层民众的怒火有发泄的途径。这样当农民受到统治者们的压迫时,也不会向上反叛,而是向下将自己的不满与怒火以残酷的方式向下发泄。而正雄,则是羽田老师挑选出来的“非人”,是他为了维护在学生们心中的“完美”形象而设置的班级最低阶层。

“(羽田)老师每天净说我出丑的事,以至于就算训斥其他人,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比我更差劲”。小孩子们原本对羽田老师抱有的一些不满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迁徙到了正雄这个牺牲品的身上。在小学生稚嫩的世界观里,对错是很模糊的,就连正雄在被老师刻意地针对时都会觉得是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都怪自己太笨太差劲了。老师在孩子们心中俨然成了判定对错的那个标准,但事实上,老师只是一个职业,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资格成为老师。在羽田老师频繁地贬低道雄后,班上所有同学都不知不觉地认同了羽田老师塑造出的观念:羽田老师拖堂都怪正雄刚刚上课走神了,老师又布置了数学作业都怪正雄昨天的作业迟交了,正雄是这个班里最差劲的,是正雄拖了所有人的后腿。在这样一种集体观念中,正雄被“非人”化了,连原本对他友好的同桌与好友也开始疏远冷落他。在正雄压抑的时候,青出现了。

乙一的小说就是那种“特别小说化的小说”,读者会觉得那些故事情节很精彩。但读乙一的魅力并不止于翻动书页时的紧张刺激,而是那种代入感。每个小孩的班级里,是不是都有这样一个人呢——各方面都平平无奇,不爱讲话,好像也没有朋友,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角落,班里的同学都把他当作“异类”,要么无视他要么回避他?至少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是有这样一个孩子的,一个女生,印象里我从来没听到过她在人前说过话,从衣着上可以看出她的家境不太好。现在想想人真的是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势利了,也许不是看贫富美丑这些大人看重的方面,而是看那个孩子是如何被别人对待的。虽然谁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被不喜欢”了,但大家还是把“不要喜欢她”作为看不到的规则接受了。欺凌的本质——是气氛。尽管可能当事人并没有受到什么肉眼可见的伤害,但他的内心可能早已千疮百孔。

小说的结尾,正雄并没有杀死羽田老师,新来的女老师是一个笨拙、瘦小,被躲避球砸到流鼻血时会嚎啕大哭的人。当正雄问这个远没有羽田老师受欢迎的老师——“您怕不怕知道周围的人是怎样评价您的?”,她羞郝地回答:“努力了,结果还是这样,我也没有办法呀。”那个时候正雄知道,不会再有人像他一样成为被牺牲的羔羊了。而他,也再没见过青。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三

最初,看到《将死未死的青》的简介时,感觉这会是一个有点丧气的低气压故事,尤其是让我联想到了太宰治。当时,我猜想太宰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丧气是由内而外的,而此书作者乙一在这本书中表达的丧气会是由外而内的,或许主要是别人的冷嘲热讽带给主人公太大的心理压力。看完此书,我更坚定了这种想法。

真正看过《将死未死的青》的整个故事我才知道,原来给主人公正雄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他的老师。简单归纳《将死未死的青》的故事情节就是:长年在学校遭受精神霸凌的正雄,终于不堪心理重负分裂出一个暴力的人格。

提到校园霸凌,通常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一群爱打架的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的孩子,且多是身体上的折磨加言语谩骂等。乙一在《将死未死的青》中描绘的霸凌,和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不太一样,而是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摧残。这种霸凌平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外伤,也因此不容易被学生家长发现。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冷暴力”,表面看上去没有受伤,当事人内心却遭受了深深的伤害。

《将死未死的青》的主人公正雄是一个原本就性格内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一位大学刚毕业、初为人师的年轻老师羽田光则,成为了正雄的班主任。羽田老师为了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利用了正雄性格上的弱点。他把正雄树立为全班的公敌,成功地转移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把对老师的不满和怨气都归咎于正雄犯的错。就这样长时间作为全班发泄不满情绪出气筒的正雄,分裂出来了和自己平时性格截然相反的另一重人格,也就是青。那是一个全身青色皮肤、相貌吓人、穿着约束衣的神秘男孩,别人都看不到他,唯有正雄可以。

《将死未死的青》全书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的。故事中乙一把一个饱受精神折磨的小学生内心的恐惧、无助、愤慨等复杂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羽田老师一方面引导了全班同学对正雄的敌意,同时还在不断让正雄重复一些自我否定的话语。这等于是在对正雄内外双向施压,让本来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想要辩解的正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压抑。更可悲的是,正雄还要在家人面前装成在学校的生活很美好。在阅读这部分情节的时候,我就像看着一个在不断被吹大的气球一样,能明显感觉到早晚这个气球会被吹爆的潜在危险性。其实从青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就预示着正雄内心深处的反抗力量在蠢蠢欲动了。直到有同学对正雄动手欺负他,在青的暴力人格影响下正雄开始还击了。

坦白讲,正雄会对欺负他的同学暴力相向,早在我的预料之中,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羽田老师的态度。他就没有想过,正雄的反抗意味着:这个孩子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其忍耐极限吗?最终,故事的发展朝着一个令我更加震惊的方向推进了。正雄竟然偷偷地溜进了羽田老师家,准备实施疯狂的报复。也由此引发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结尾,把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我认为故事的结局,充分展现了正雄这个孩子纯真、善良的本性。

我相信,每个人读《将死未死的青》时的感受会不太一样,这和读者自己的性格有关。我也有内向的一面,但绝不会像正雄那样懦弱。因此,在看到正雄被羽田老师当成挡箭牌受到伤害时,我对他是既同情,又为他着急的。我猜想有些人学生时代可能也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或许更能在正雄身上找到共鸣感,更能理解他的痛苦。

而整个《将死未死的青》的故事情节中,最令我产生共鸣的是羽田老师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拉正雄当挡箭牌这件事。因为我发现我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好像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我的老师不是一个职场新人,他没有一直用同一个人当挡箭牌,而是经常换攻击目标。因此被他攻击的同学也不会积怨太深,不会像正雄那样产生那么极端的报复心理。我估计我的同学中就算有人报复过老师,也就是做出扎破老师自行车车带之类的事,不会做潜入老师家中这么危险的事。

结合我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令我对于《将死未死的青》故事中正雄读小学五年级的设定产生了质疑。让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就承受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显得羽田老师太没有人性,也太无能了。而正雄潜入羽田老师家的情节设计,已经是充满杀意的,这更让我觉得胆大的孩子恐怕都不敢吧,何况是正雄?但据书中注释介绍,日本小学是班主任教全科,初中以后就是教单科了。因此羽田老师要想在各门课上针对正雄,只能是在小学。也正是因为羽田老师和学生们的接触太频繁,所以他才那么在意学生对他的看法。

其实,《将死未死的青》是我看过的第三本乙一的原著作品,我之前还看过他的《在黑暗中等》与《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巧的是这也是我看过的第三本译者连子心翻译的作品,前两本中包括刚提到的《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另一本是东野圭吾的《秘密》。可以说在真正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它散发出来的熟悉味道。果然不管是作者还是译者,他们在这本书中的表现都是一如既往的沉稳。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看来,这本书中的注释部分对原著背景的扩展叙述,更有助于中国读者理解乙一的个别细节设计缘由。

对于《将死未死的青》这个书名,我觉得它代表的是青最初出现时的状态。那时的正雄正不断受委屈,青出现在正雄面前,却是将死未死的样子,上下嘴唇被绳子系在一起,双臂也被约束衣束缚着。但在故事接近尾声时,随着正雄开始反抗,青嘴唇上系的绳子松开了,约束衣裂开了,双臂也自由了。正雄的思想变化令青重获自由,却最终也令青消失了。

在看完此书后,我又看了2008年日本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青之怨灵》。看过电影版,我感觉对原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比如电影版中的青,真实再现了书中对其形象的描述。最大的差别是电影中的青是个女的,是正雄姐姐的化身。并非乙一在书中对青的描写不到位,是我自己的想象力不够,看书时不会把青想象成特别吓人的样子。但电影中营造出来的关于青的恐怖效果,确实更具视觉冲击力。虽然不足以吓到我,不过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正雄来说,还是挺惊悚的。也因此令我意识到,正雄后来愿意选择信赖如此恐怖的青,内心是多么孤立无助!

此外,也是通过电影加深了我对羽田老师心态的理解。他也是初为人师,没有管理学生的经验,害怕被学生讨厌和指责,所以才想要找一个挡箭牌。电影中的羽田老师是因为有童年心理阴影,所以更怕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而饰演羽田老师的演员城田优凭借帅气的外形,理所当然地比唯唯诺诺的正雄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喜欢与信赖。因此全班同学都被羽田老师所骗,连原本和正雄关系很好的小伙伴,也都逐渐与他关系疏远了。其他同学即使算不上施暴者,也至少成为了孤立正雄的帮凶。

虽然我看了根据《将死未死的青》改编的电影,但其实在看之前我就对电影版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原著中有太多对于正雄内心想法的描写,那些情绪根本不是一个那么小的演员可以表演出来的。而且据我所知,乙一的很多作品影视化后的口碑都不理想。我觉得主要就是因为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都特别到位,但无论多么优秀的演员,都很难通过外化的表演,把那些复杂的内心想法充分展现出来。

我想我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在明知电影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还要看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演员名单中有柏原崇,他在其中饰演了羽田老师童年时期的爸爸。我相信会有一部分女性和我一样,愿意因为其中有帅哥而观看这部电影。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先看原著,避免被城田优和柏原崇这些帅哥迷晕,无法清醒地认识到羽田老师这一人物犯的错。其实在原著中,对于羽田老师形象的描述并不突出,他是靠和同学们一起玩足球棒球拉近距离的。而在电影中,他却足以靠形象就迷倒一部分学生,这在我看来反而是弱化了他的卑劣本性。

总之,我觉得乙一在《将死未死的青》中表现出来的校园精神霸凌,是比普通的霸凌更直击人心的。这种心灵上的折磨更容易令人崩溃,也更容易唤醒人们心中阴暗的想法。乙一正是通过青这样一个恐怖的形象,令重压之下正雄心中的恶魔得以释放出来。最后,又通过正雄善良的本性压制住了青以暴制暴的冲动。虽然整个故事中乙一用大量篇幅展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但在结尾的关键时刻,还是让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发挥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此故事最抚慰人心之处。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四

或许对孩子来说,暑假是最适合秘密生长的时节——没有了考试,大人也放松警惕,白昼长得像没有尽头,可做的事实在太多。

最近大热的《隐秘的角落》,就将故事设定在暑假:少年朱朝阳,父母离异,被同学孤立,看似木讷寡言的他心事重重。当同样怀揣秘密的严良和普普出现后,一场由三个孩子主导的夏日大戏缓缓拉开帷幕。

或许,没有一个孩子的暑假是简单的,粘稠的空气酝酿着昏昏欲睡的大人所不知道的秘密。在日本著名作家乙一那里,也有这样一段如《隐秘的角落》般惊心动魄的夏日奇闻。它让人身处盛夏,却脊背发凉。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正雄。他温柔腼腆,有点儿胖,不擅长运动,跑步总是落在最后一名。他不大爱说话,相比需要与人打交道的活动,他喜欢独自看漫画、玩游戏。他并非没有朋友,只是很少。虽不起眼,可他生活得简单而快乐。

一次意外打破了这种平静。

一天,班级发生纠纷,正雄因为不善表达,被老师误解。从那以后,老师有意无意地打压正雄,而在这种微妙的氛围下,同学们也开始悄然站队,与他拉开距离。

原本就没有太多存在感的正雄完全被孤立了。他无法合群,也无法逃脱旁人的非议,渐渐开始怀疑自我:

我什么都做不好,或许这是事实。我感到很抱歉,想要从大家面前消失。

没有人注意到正雄深陷痛苦,或者说,没有人在意这一点。正雄鼓起勇气尝试倾诉,大家却有意无意地避开他。

就在正雄倍感孤单之际,一个奇怪的男孩闯入了他的生活。

男孩外形诡异,总是无声地出现、一动不动地盯着正雄,然后悄然消失。因为他的皮肤是青色的,正雄为他起名“青”。

说他的脸是青色的,并不是指他因为生病而脸色不佳,而是字面上的意思——他的皮肤是青色的,就像用颜料肆意涂抹过一般。他的右眼闭着,似乎眼皮被胶水粘上了。他扯动着黏结的眼皮,看上去很想睁开右眼,脸奇怪地扭曲着。

正雄已经没有朋友了,青虽然形同怪物,却是唯一一个愿意直视他的人。正雄说:“为我伤心的只有青。我怕他,却又总有种与他相识已久的感觉。”

然而,令正雄不安的是,他渐渐意识到,只有自己能看得到青;而随着他的痛苦日益加剧,沉默的青开始露出狂暴的一面。

煎熬的一学期即将过去,但老师的又一次打击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正雄崩溃了,一个声音也在此时传入他的耳中:

你必须逃脱,必须从这种处境中逃脱——。

说话的人,正是青。随着暑假到来,正雄决定与青做出改变……。

青究竟是谁?正雄又会遭遇什么?

乙一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流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意,平静沉稳的笔触下更包裹着汹涌的痛苦与绝望。青执拗的视线、滚烫的鼻息几欲穿透纸页喷涌而来,读来惊心动魄,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个奇异的故事究竟会怎样收场。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读《将死未死的青》,就像置身“盛夏时分,浓荫深处令人窒息的死寂”。

“不合群”是正雄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之一。可他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好与班上的大多数人不同。当大家聚在一起聊足球,他无法附和,只能落寞地坐在一角。他天性内向,有点儿社恐,不善表达,却总是因此被误解甚至被讨厌。

但是,就像他真诚的自白一样——“我喜欢大家”,很多时候,难以合群不意味着不渴望得到理解与接纳。

《将死未死的青》真正揪心的地方在于,正雄的孤独不是单向选择的结果,更不是一人、一天造成的。

对正雄的非议和孤立,原本只是零散地存在于教室中,但大家为了保持“合群”,选择放弃“掉队”的正雄。就连过去为他打抱不平的朋友,也疏远了他。就这样,无意识的恶意不知不觉间愈演愈烈,最终将正雄推入绝望。

如果说发展成流血事件的欺凌是狂风暴雨,那么这种集体的“冷暴力”就如同正雄形容的一样,只是“天阴这种程度的事”。然而,欺凌不以其程度轻而不成为欺凌。表面上平安无事的人,内心很可能早已伤痕累累。那些不为人重视的事件、那些被忽视的孤独心灵,同样需要关注与关怀。

也正因此,在《将死未死的青》里,每个人都会品出相似却不同的滋味:我们身边或许都有一个正雄。我们或许都是正雄。又或许,我们都曾扮演这个故事中的某个角色。

少年正雄的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作家本人的影子。在谈及《将死未死的青》的创作背景时,乙一说:

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写了这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肥胖的少年,因为我上学时曾是学校里最胖的胖子。我婶婶读了这个故事后,说想起我的小时候。回想起来,那时的我整天只知道漫画、塑胶模型和游戏。

“胖”当然不是乙一和正雄唯一的共同点。这段幽默轻巧的自白背后,是乙一对于成长的体味。

但这些旁人艳羡的标签,或许并非构成和理解乙一的核心要素。

乙一从不讳言自己是个社恐患者,孤独更像是他自我表达的关键词。他回忆少年时去远足,全班拍大合照,等拍完了,大家才想起他没有入镜。他说自己就是这样,透明到“没什么存在感”。

即使在成年、成名后,乙一也仍和自己笔下的少年正雄一样:爱漫画、爱游戏,不善言辞,重度社恐。他不愿被人打扰,所以吃烤肉时一定要一个人;因为害怕与收银员对话,甚至不敢走进便利店买便当;就连选择当作家的原因都是“可以一个人做,不用和别人交谈”。

不过,比正雄幸运的是,他不再害怕孤独,而是享受孤独。

正因有着这样刻骨的体验,乙一的文字才那么能引人共鸣、打动人心。他不只是天马行空地写出一个少年的奇异经历,更以细腻温柔的笔触拨动每一个与孤独为伴的人的心弦。

就像一位读者说的那样:“每一个经历孤独、无助与绝望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五

《将死未死的青》讲述了一个少年令人匪夷所思的奇异经历:“我”是一个无法合群的“社恐”,惯于独来独往,直到一个青色皮肤的男孩出现,生活开始改变;可“我”却逐渐发现,别人都看不到这个男孩。

在《将死未死的青》这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作品中,乙一延续了一贯的对人性与情感的敏锐观察,以细腻的笔触书写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不安,引发读者强烈共鸣。有读者评论说:“每一个经历孤独、无助与绝望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密切关注校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蕴含着乙一对于日本学校及家庭教育的深刻思考。

孩童的世界大人们总是无法理解的,可偏偏大人们又都是从孩童一点点长大的,真是太奇怪了。

买了实体书,等不及发货,就在网上搜到了新译本的电子书,买下来对照着旧译本一口气读完了。不得不说这次翻译的版本在遣词造句上,要更加地信达雅一些。有很多人说到书名由《濒死之绿》改为《将死未死的青》不合适,我查了下,日语原文就是“青”这个字,而青也更符合身体受伤后淤青的颜色(没听说过谁受伤身子变绿的,你要提布鲁斯班纳那当我没说)。而之前的版本会翻译成“绿”,只是因为日文中的“青”也有“绿色”的意思。“小绿”和“青”这两种翻译谈不上孰优孰劣,只是前者略显亲昵罢了。以我的角度来看,单字“青”更符合正雄对那个东西有些畏惧与害怕的复杂心理。至于为什么打四星,因为《在黑暗中等》是我心目中的五星,显然这部作品并没有超越它。至于装帧、排版什么的,等实体书到手我再补个短评吧。

乙一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诡谲。同样是老师和学生,与最近大火的紫金陈的作品不同,《将死未死的青》中的正雄是怯懦的、病态的、逆来顺受的。而《坏小孩》中的朱朝阳则是懂得布局谋篇、运筹帷幄的。可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被班级中的同学、老师,甚至是昔日最要好的朋友恶语相向,进行着没来由的冷暴力,换了谁也会受不了的。那砸向老师面门的石头,是正雄向这狗屁规则的宣战,也是其完全化为”青“之前最后的理智。

“孤独”对于人这种群居动物来说,是比任何皮肉之苦都要来得更痛一些的。为了有人陪伴自己,“青”出现了。而当我不再需要它时,它也没打招呼,便匆匆走了。它差一点吞噬了我,而我早已成为了它。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人人都会的安慰自我的说辞。可当在一个集体中,自己被迫成为了那个“最下”,任谁也能欺负自己并以此为乐,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可这种事就这么发生着,就像从前位高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设置了比农民还要卑贱的奴隶,借以麻痹人心。

这一切的缘由都是他人的看法、旁人的评价,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不惜通过践踏别人来抬高自己——“再怎么糟,至少,我不会是最差的那个”,他们这样想着。又有寥寥几人能认清现状,笑着说出:“我努力了,但是没办法啊。”

愿你我不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六

《将死未死的青》是一本读起来很有意思的书。它的剧情并不复杂,校园霸凌事件是它唯一的主线,关于人性阴暗面的探讨是整本书的底色。生动的语言表达让后半段“青”的出场夹杂着浓烈的恐怖小说氛围。这本小说拍成电影,一定很吓人。

日本是一个民族性很极端的国家。一方面诞生了极端的军国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又主张凡事不要麻烦别人,总是在跟人不断的道歉。

在被日本占领过的台湾省,我在环岛旅行时时长感觉到台湾人的热情。任何的消费场所,他们在收钱,找零时总会笑吟吟的向顾客道谢。这不是逃到台湾的大陆人的习惯,也不是台湾本地人的习惯。

我能感觉到这是日式遗风。在台北的西门町,我能深刻的感受到日本近百年乃至今时今日对台湾文化的影响。上大学时我曾记得日本外教举过一个例子来辅助讲解日本人的委婉。

今日は釣り日和ですね(今天真是个适合钓鱼的好天气啊)。如果对方说了这句话,你回到嗯,是这样啊。那么对方就会理解成你拒绝了他向你发起的组队钓鱼邀请。

当时班里的学生都表示不解。但这确实就是日本人沟通方式里的潜规则。一种被认可的委婉的沟通方式。

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中的年功序列制度,固化了日本人关于人与人之间等级的差别。年少的不能忤逆老人,学生不能挑战老师的权威。

故事的主人公正雄是一名小学生,他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争辩,干出风头的事。在学校里是个人畜无害的小透明。担任班主任的是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在最初的相处中,老师表现出了很积极的态度,通过办周报还有课余的活动跟孩子们很快打成一片。但是后面渐渐的,孩子们还是表现出了对新老师的抵触,就像所有的老师一样。

在这个时候,新老师感觉到了落差,他在想办法继续维持他的形象。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的家访过程中老师第一次注意到了班级里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借着正雄的一次错误,@老师狠狠的羞辱了他。令人意外的是,正雄没有任何给自己辩解的意思,哪怕这个错误不是由他一人造成的,默默的接受了老师的无端指责。

后面的剧情变得开始揪心起来,老师首先把班级里的发生问题都指责为正雄的问题——班上的小朋友大多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纷纷排挤正雄——后面更是纵然坏孩子对正雄进行霸凌。

“‘我比大家都差劲。我和鼻涕虫一样。我比蚯蚓笨。我是胖子。我是猪。我比大家都下等。我没有活着的价值。我是笨蛋。我应该去死。我性格阴暗,体育不好,所以交不到朋友。’老师让我把这些话各重复二十遍。”

直到有一天,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青出现了……。

《将死未死的青》是16岁轰动日本文坛的天才作家乙一的代表作,是继《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后又一部直视人心深渊的暗黑杰作。它以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奇异故事,细腻描绘成长的伤痛与温暖、人性的阴冷与美好,写给独自活在人群中的每一个人。

也许我们的教育里对于“质疑权威”这一方面的探讨仍然不够,所以社会上才有那么多被怪亲戚猥亵的小孩子,被没有师德的老师折磨的学生。每个人都应该对不公勇敢的说,no。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七

对于喜好日本文学的读者来说,乙一一定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少年成名,16岁就写出处女作《夏天、烟火和我的尸体》惊艳文坛,后来的《goth断掌事件》更是夺得了第3届本格推理大奖,被普遍视为天才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能是以残酷惨烈为基调的“黑乙一”,又能是以温暖悲伤为基调的“白乙一”,深受读者喜爱。这本《将死未死的青》则可以说是融合了黑乙一与白乙一的特点,既讲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与伤痛,又描述了人所能感受到的温暖与美好,老少咸宜。

本作曾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过,当时的译名叫做《濒死之绿》。而现在这个乍看之下有些中二的“将死未死的青”,则是这个新版本的编辑和译者再三讨论过的结果,意思更贴近原文。对于我来说,“将死未死的青”虽然不如“濒死之绿”顺口和简洁,看习惯了倒也觉得挺好的。

本书是一本聚焦校园暴力的小说,内容不算复杂——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正雄总被老师和同学排挤。每当正雄被欺凌时,他总能看到一个全身皮肤为青色的神秘男孩。奇怪的是,除了正雄以外,再也没有人能看到这个男孩……听起来很像是国产鬼片中,主角最后发现自己是人格分裂的设定。其实,青确实可以看作是正雄的分裂人格,总在正雄受欺负时站出来保护他,对暴力和霸凌说不。不过在我看来,能让本书获得不俗评价的,并不只是这种略带奇幻感的新奇设定,最主要的还是乙一把正雄的那种“局外人”的细腻心理拿捏得恰到好处。

在大家看来,正雄是个跟大家格格不入的怪人,这也是他经常遭到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如果说小孩子还不能完全明辨是非,看到不合群的人就认为他是怪胎、异类的心理还情有可原,那么身为一个教师,居然抱着杀鸡儆猴的目的经常训斥正雄,那真是枉为人师,一点师德都没有。原本就孤僻胆小的正雄经过同学的排挤、老师的训斥,变得愈加孤僻起来,最终使他不得不幻想出青来保护自己。我想乙一也一定是个敏感的人吧,不然怎么会写出这么孤独悲伤的故事呢?

总体来说,本书行文流畅,故事一气呵成,是个看完会在心间留下淡淡的忧伤的好故事。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八

当他举起手中的碎石,准备向老师胸口上的碎裂处砸去时,他自我分裂的那个青色人格,终于决定合二为一,在最后一刻放弃杀人的念头,他拨打了电话,救起了老师,也救赎了自我。

杀人心,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他拯救了一切。

乙一,我们不会陌生,这位天才作家,16岁时凭藉《夏天、烟火、我的尸体》获第6届jump小说·非小说大奖(集英社),并得到了选考委员栗本薰等人的强力推荐。

现居日本东京,与著名动画大师押井守的女儿--电影编剧押井友绘结婚,以乙一为笔名作为导演和编剧为世人所熟知。

他的写作范围极广,作品领域横跨悬疑、惊悚、恐怖、推理、纯爱尤其擅写短篇。作品被分为白乙一和黑乙一,一边温暖一边残酷。

十二岁的少年正雄,被新来的班主任欺凌,成为班级里的“秽多”和“非人”,就是日本最底层的人,为防止农民起义而特别设置的最低阶层。他察觉自己成为了这个阶层之后,努力反抗,自我疗愈,终于战胜了孤独和自我恐惧,逐渐变得强大与勇敢。

一、那些孤立无援的日子,就像一个噩梦。

那些繁华喧嚣不属于我,我也不喜欢。可有些时候呀,总要一个人默默承受啊!——网友。

《将死未死的青》向读者叙述一个孩子从平静的生活到被隔离、被欺凌、被pua洗脑的过程,直到萌生出自我拯救的意识。

乙一特别擅长描述孤独感,在他的《黑暗中等》里这个风格极度突出,主角满是一个眼盲的女孩子,被动的走入孤独这种氛围,而男主明宏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和《将死未死的青》中的正雄很相像,都是被社会孤立的人。

但《黑暗中等》中的氛围却是温暖的,随处都充满着希望,一个房间,两个人如同捉迷藏一般,虽然各自面对孤单,却因为有了隐形的对方而感到一种异样的安全感。

《将死未死的青》中主角处于孩子的懵懂阶段,对于莫名其妙被孤立起来,主角显得不知所措,他前后两次找到老师,要求被公平对待,却受到了语言暴力。

努力走出被孤立的噩梦的人们,都是勇敢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被孤立。走在慢慢痊愈的路上,在一点点地变好。

所谓成长,大概就是,我们逐渐丧失了快乐的能力,我们的世界里只有无处安放的孤独。

书中从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存在孤独三个方法描写正雄逐渐从正常生活中被剥离,被隔绝。

正雄应该感谢从他身体中因压迫而诞生出来的青,他虽然丑陋却拯救了他。

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愤怒、发泄、甚至杀意来帮助正雄解压,正面对待孤独,就像我们被不公平对待时身体产生的愤怒之音一样。

他是来帮我们治愈的,只有与他和平相处,学会驾驭他,我们才能最终战胜人性中恶的一面,重新积极面对情感被伤害后的废墟,重建生命之源。

二、修补生命裂痕,终会透进一米阳光。

命运啊,与其说是注定,不如说是你忘了是在何时做出了选择。--《塔希里亚故事集》。

我喜欢乙一塑造的这个孩子正雄,他虽然微胖、胆小,还有点懦弱,甚至被欺负了还遮掩着怕家长担心,但他学会了思考,不停的问自己,为什么被欺负的会是自己,他不停的想办法摆脱这种局面。

有一种人他们在尝试着努力反抗,最终变得徒劳时,他们开始相信“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于是不再做无谓的挣扎,选择了放弃自己。

这个概念最初是心理学家seligman在做动物实验时提出的,他当时做了一个现在看起来非常残忍的实验:

但是正雄没有,他没有选择服从,他努力寻回掌握感,不放弃不沉沦在现实的负面影响中,更不屈从于老师的污蔑中,他努力自救。

最终成功,乙一总是能够用语言刺破黑暗,给我们在裂缝中带进一束光。

就像在《黑暗中等》里照射在满身上的耶稣光,和《夏天、烟花与我的尸体》中那烟花之绚烂,《将死未死的青》中最后一幕那贩售机上的银光。

无论孩子遭遇怎样的黑暗,他们的眼睛中总会有一种光,一种希望之光,一种不被现实打倒的光,这光能够支持孩子们活下去,并改善自己的处境。

适当的孤独是会令人开卷有宜的,毕竟书本可以与你的灵魂做更深入的契合。但非自我选择而被人流强行隔离在孤独岛屿,那就是对心灵的侵害,再搅拌一些叫做pua的精神屠戮,就是诱发人性扭曲的剧毒药引。

孤独过剩,人就会分裂,也许是精神分裂出现幻觉,也许是心灵分裂,变得抑郁。这是当代社会人与人的思想横亘着科罗拉多大峡谷,所引发的暗疾,它悄然无声,却分裂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恩和交流,最后被负面情绪所占满。

想要救赎,要么分裂,要么和解!!

希望饱受过被孤立之苦的人,能够更加恰当地认识自己被孤立过的经历,并真正地走向痊愈。如果你觉得身边也许有人需要的话,可以分享出去。

被孤立的痛苦,就如虫子飞入眼睛中,会令人流泪,虫子取出来,那种不适感依然存在。

可你要知道,那是虫子不对,飞错了地方,不是你不好。

想要改变孤独,最重要的是从内部开始,改变自己,从一个念头到一个行动。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里》中写道:对于未来,他可能并不清楚——痛苦、孤独和恐怖或许仍会折磨着他,直至灰飞烟灭,但仅仅感觉到事情可能会有转机,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好像感到到两根火柴摩擦起火的第一丝濒临温度,那是第一缕青烟。

只要你去努力行动,无论做什么,有益于脱离孤独,那就大胆的、放手的去做,不会有比较孤独的走向人生尽头更可怕的事情了。

这是一本关于治愈的书,读完之后依然是暖暖的,有些朋友留言说看不懂乙一的书,其实很简单啊,你在现实世界遇到了不公平,心有杀意,心有恨意,心有黑暗,乙一在书中一一帮你熨平,抚慰妥帖,你只负责在书里和他一起杀死这些不甘就可以了,他最后也总是能够抖落一身阳光,让你再回那时少年,再回到孩童天真的时光,所以他喜欢用孩子的口气写故事,写一个看似荒谬,实则发生在身边感同身受的故事。

你不用多想,只要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和他一起在书里发泄,再出来后就是卸下孤独,向死而生,春暖花开,流星划过。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九

“我比大家都差劲。我和鼻涕虫一样。我比蚯蚓笨。我是胖子。我是猪。我比大家都下等。我没有活着的价值。我是笨蛋。我应该去死。我性格阴暗,体育不好,所以交不到朋友。”

“老师让我爸这些话各重复二十遍。”

“老师喊着我的名字,拼命地追赶我。这是我好几次在噩梦中见到的景象。每次做这样的梦,我都会惊醒,歇斯底里地发出哀嚎。现在,这个噩梦变成了现实。”

这些是我从这本《将死未死的青》中读到的句子,即便是此时此刻打出这些句子,我也会感觉到一阵恶心。我知道我只是在写读后感,但哪怕是阅读这些片段,都会让我由衷地觉得厌恶,厌恶书中“老师”对主角正雄所做出的一切,厌恶那种来自一个认知成熟的大人所释放的理所当然的恶意。

星期四傍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窗外下起了雨,我吃了半盘子炸小酥肉,温热的油脂和椒麻的调料包裹着蛋白质,令人找回凡俗世界的琐碎温暖。

《将死未死的青》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于校园霸凌的故事,与绝大多数霸凌事件相同,里面有作为欺负人角色出现的同学,有旁观着无动于衷的同学,有本来相处愉快为了自保也渐渐疏远的同学,不同的是,这里还有一位充当着整场霸凌事件指挥官的老师。

小学五年级男生正雄是个不喜欢体育,喜欢模型和漫画的普通孩子,有个活泼的姐姐,淘气的弟弟,温柔的妈妈,寻常的家庭。到了五年级班里换了一位班主任,这个阳光帅气的年轻男老师似乎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所有孩子的心,而后又渐渐在师生相处中因为找不到平衡点变得手足无措,最终这个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树立一个靶子,不幸的是,内向不善言辞的正雄成为了这个靶子。

从构架来说这个故事属于乙一擅长的黑暗童话,笔触一如既往地轻描淡写又字字绝望,一旦带入情绪正雄和老师的每次互动都会令人窒息,这样现实残酷的故事里偏偏抹上了乙一最爱的奇幻色彩,那个青色面孔的孩子横空出世,似乎为正雄带来了一丝温暖,但又因为青的天生暴虐使得我不禁又捏了一把汗。

《将死未死的青》这个翻译,比起之前的《濒死之绿》更贴近这个故事的原意,因为青色偏蓝,本身就与绿色不同,绿色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青色却混着靛蓝色的低沉忧郁。而“将死未死”也比“濒死”更为贴切,因为这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这里的人物不是要去死的,不是濒死,不是想死,而是要向死而生,将死未死很好地表达出了那种带着仅存的一丝不甘心,想要反抗,想要活下去的情绪。

在小学阶段,我们似乎很容易接收到来自同学之间那种小孩子纯粹的恶意,有时候导火索只是一点点嫉妒,一次高分,一条裙子。童年的光环和散落的记忆会使得我们忘掉大部分恶意,或者说让自己的记忆消化掉这些恶意,在程度不严重的情况下,它们会变成我们记忆里一块儿沾了土的画片,偶尔想起来觉得讨厌,但大多数时候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这些零散的坏心眼和负面情绪通常不成气候,除非它们有了一位指挥官。在它们演变成霸凌事件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孩子王或者一个最顽皮的孩子充当这个角色,毫无根据地聚集和释放恶意,而最可怕的情况就是指挥棒交到了老师手上。因为老师这个词代表着信任,代表着权威,代表着一切正面有力量的东西,如果老师也举起屠刀,那被霸凌的学生注定没有逃脱之地。

这是个“拥有权威者”或者“被仰慕之人”对无辜之人释放恶意的故事,这种关系不仅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而是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里。也许没有经历过的人并不懂得这件事情的可怕,但我想这正是我看完这本书百感交集的原因。

我认识一个遭遇了老师霸凌的孩子,她是我所住的院子里的邻居,年纪比我小一点,脸蛋比我好看。在六年及之前她一直是那种靠认真和刷题来学习的孩子,成绩和头脑谈不上出众,但如果没有难题,经常可以拿到满分,在班级里担任小队长,在老师同学眼里最起码也是中等偏上的同学。六年级的时候她们换了一个班主任年轻女老师,这个老师似乎跟长得好看的女生有仇,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好看但是不善言辞的内向的她身上。罚站,当众诋毁,语言羞辱,女老师没有碰她一个指头,仅用言语就让她变成了全班最蠢的孩子。而她的性格也和正雄一样,最后微弱的抗争是她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父母,然而那时候已经迟了。她的成绩已经一落千丈,并且再也没有提起学习兴趣。这固然有她性格上的问题,但试想一个孩子,又能有多少胆色去和老师抗争?性格内向并不是罪过,有罪的是将其当做弱点,举起屠刀的人。

这个人可能是拥有权威老师,可能是掌握升降的领导,甚至还可能是口口声声说爱你的恋人,来自这些人的操纵和恶意,才是生命中最可怕的东西。我们一生当中也许足够幸运逃过学生时代的霸凌,但谁也无法保证不会从他人那里接受到我们不应承受的恶,因为这毕竟是个素未谋面的网友都可以倾斜恶意的时代,冷暴力,语言控制,口头欺辱等等事件一直存在着。面对这种恶,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那么一个青存在过,在懦弱和暴虐之间人性应该如何存放,自我该要如何救赎,我想这个故事里的正雄做出了一个范例,也许不尽完美,但是努力逃离它,反抗它,然后无视它,遗忘它,或许是我们可以走的一条自救之路。

所以这是个非常乙一的故事,像是夜间死寂的泥沼里突然开出的一朵睡莲,尽管无声无息,尽管满是泥泞,却依旧挺拔着活了起来,活了下去。我想这是这个故事背后最重要的含义,它其实是一封写给所有遭遇过欺负和霸凌的人的情书,告诉你那尽管是段难受的将死的时光,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反抗,找到一点点空隙,就能,就要,逃出去。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十

我是没有选择的做了暂时的不死鸟,虽然我的翅膀断了,我的羽毛脱了,我已没有另一半可以比翼,可是那颗碎成片片的心,仍是父母的珍宝,再痛,再伤,只有他们不肯我死去,我便也不再有放弃他们的念头。

------三毛。

我们常常自私地以为,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生死完全由自己主宰。自认为只要我厌倦了这个世界,便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全然不顾。他们认为这样很潇洒,很帅气,很对得起自己,做了一个很明确的选择。

每个人都会遇到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痛苦困扰而想过要轻生。可是你静心思考,假如你离去了,那会带给你的亲人朋友多大的伤痛。你的父母在辛劳了半生之后,付出了他们全部之后,再叫他们失去爱女爱子,那么他们的慰藉和幸福也将完全丧失了,这样尖锐的打击由他们来承受,那是太残酷也太不公平了。你不只是个不负责任自私任性脑袋被烧坏灵魂被挖走的罪人,你还是个罪不可赦的杀人凶手,是父母的仇人,因为你,杀死了你父母最最心爱的孩子——你让你的父母亲人朋友日日生活在失去你的悲痛中,你忍心吗,你还能安心地一走了之毫无牵挂吗?如果你的答案还是肯定的,那么你已经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良心了。

上个星期朋友发信息给我,叮嘱我要认真过马路,要看车不要像小孩子一样横冲直撞。年末了外面很乱,出门要小心。要多穿衣服,感冒了难受。我躺在床上紧紧地握着手机,把信息读了一遍又一遍,心中的感动已经化为泪水湿润了枕头。朋友的关心与爱护,让我更加爱惜自己。我告诉自己,不能生病受伤,因为他们会心疼。我怎么能让爱我疼我的人担心我为我流泪呢?我会好好的,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读书,好好生活。我要把我爸妈的女儿,我朋友的闺密照顾得健健康康的。

三毛说:“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的确,你没有权利死亡,你没有权利丢下你的亲人。如果可以,我愿意做生命圆环中的最后一环,我会慢慢地陪伴家人到老,然后看着他们安详地闭上眼睛。而这杯相思的苦水,就留给我尝吧。爱得越多,痛得越深。我清楚地知道,在爱的天平中,父母给予我的爱远远比我给予他们的爱多得多,所以他们必然比我痛几百倍几万倍。做一只暂时的不死鸟,等到生命真正终结的那一天,我会没有遗憾地闭上眼睛,我看见爸爸妈妈在天堂张开双臂准备拥抱我,我会和他们在另外一个地方过着幸福的生活。

在“最后的诗人”海子卧轨自杀后,引起了世人的震撼,人们悲痛欲绝地哀悼纪念。可她的母亲只是望着海子的骨灰痛哭:“我失去了一个儿子,他只是我的孩子啊!”。你没有巨大的财富不要紧,父母会和你同甘共苦有饭吃饭有粥喝粥。你没有地位不要紧,你始终是父母手中的宝贝啊,独一无二的宝贝。好好活着,健康活着,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啊!

我觉得三毛是个很坚强的女人,她一个人默默地经历了那么多,只有在漆黑的夜晚痛苦难耐,万分思念荷西是才会留下眼泪。只可惜最后她还是选择燃烧自己。

“父亲、母亲、荷西,我爱你们胜于自己的生命,请求上苍看见我的诚心,给我在世上的时日长久,护住我父母的幸福和年岁,那么我,在这份责任之下,便不再轻言消失和死亡了。”

-------三毛。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十一

该死的发泄物,发泄物真该死!该死!该死!该死!

我呆呆地注视着那些可恨又可怕的小蚂蚁,束手无策!

我喘着粗气,瞪着大眼,拿起水瓶狠狠地、重重地砸在他身上。我的手紧紧地握着,最痛恨的就是身边没有一把菜刀。如果有,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菜刀甩出去。我心里的那股火就像坐了23世纪的超高速火箭一样冲了上来,升到顶端时烧断了一条通向各个部位的线。哗啦一声,骂人的粗口鱼贯而出,声音也提高到了100分贝。手脚并用狠狠地把他和他的书包揍了一顿。

就在这个时候,全班的`人惊讶地看着我,以为我抽了羊角颠。我也顾不上什么身份了,只顾拼命打,拼命地骂。2分钟过后,发泄以及了解以前的怨恨的打架结束了……爽!!!我的心情由暴风雨转为晴天,好舒服啊!

请大家千万不要同情这只“猴子”,他听进的脏话,他身上的伤口,以及他的书包的损伤,全由于他的“造化”。他这么多肆意弹出口的废话,挨打是常理中的事嘛!!!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十二

我家阳台上有一盆不死鸟,色如翠玉,状似白菜,精神抖擞,雅致如花。每当我做好作业之后有空,都会去看看它。

不死鸟的叶片大约有五六毫米厚,像一个椭圆形的花瓣,边缘还有细密有序的锯齿形,就像为它绣上了细致精巧的花边。那些锯齿的缝隙里还长出了一颗颗米粒般大小的小芽,小芽们长得十分相似,十分整齐,就像一群穿着芭蕾舞裙的.小精灵,又像一群围坐在草坪上的嫩娃娃。

有一次,我又去看不死鸟,看着那些可爱的肉嘟嘟的小芽,忍不住轻轻地用手碰了碰。不料,这一碰,把两三颗小芽碰落到了花盆里,我又自责又担心,心想:“这么娇弱的小生命被我摧残了,真是太不小心了!”

过了几天,我惊奇地发现几天前被我碰到土里的小芽全都生了细细的根,那些根细得就像雪白的绣花线,它们有的已经伸进花盆的土壤中,有的正努力地往土里钻,三四条细根把整个小芽撑起来了!小芽儿非但没有枯萎,反倒越发精神了!我感到又惊喜又疑惑,连忙上网查找关于不死鸟的资料。网上说,不死鸟叶片上的小芽种下后不久就会长成一株独立的不死鸟,这就是不死鸟的繁殖方式。我看了资料后惊呆了,心想:“我一个毛手毛脚的举动,竟让不死鸟的小芽提前获得了重生,还使自己增长了知识,真不赖啊!如果把这些叶片上的小芽全部种下,等它们长大了,那该是多大的一片美景啊!”想着想着,我仿佛已经站在一大片生机勃勃的不死鸟中间了。

哦,不死鸟,不死鸟,原来它的繁殖力是这样的旺盛,生命力是这样的顽强!像这样一代一代繁殖下去,它不就真的长生不老了吗?怪不得被人叫作“不死鸟”!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十三

周国平曾说:灵魂永远只能独行。

每个人都曾感受过孤独感的如影随形,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罢了。即便孤独感无所不在,但它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却大有不同,有人享受孤独,也有人惧怕孤独;有人在孤独中找到自我,也有人在孤独中渐渐迷失。

孤独无孔不入,总是可以从四面八方袭来,别人的行为和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情绪和想法,这种变化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想要远离人群,逃离人们的目光之下。

我们在黑暗中行走,有时幸运地可以有人并肩前行,但更多的时候是独自摸索,我们挥动着双手想要赶走围绕身边的梦魇,却只能抓到一片虚空;我们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却似乎总能感到一双无形的手在后面推搡着去往深渊;我们捂起耳朵想要阻挡那些讥笑与嘲讽,声波却依然倔强地穿过指缝进入脑中;于是我们只好闭起眼睛来适应这黑暗,然而这时候,内心深处多么期待可以有那么一个人拽离我们走出这片泥淖。

没有一个人的存在是为了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在江户时代,日本有被称为“秽多”和“非人”的人。他们的地位比士农工商还要低,不能享有各种权利,不得不在歧视中生存……设置秽多和非人这种比农民更低微的阶层,就能让农民的不满向下、而非向上发泄,或是让他们因为有人比自己地位还低而安心一些。

这看起来就是正雄被孤立、被歧视的原因,也是他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让他成为目标,同学们对羽田老师的不满才能转移;只有让他成为目标,大家才是“安全”的,因为总还有个孩子比他们更“差劲”。

在“青”爆发之前,正雄从不反抗,即便心里怒号千万次,但面对老师的欺压和凌辱,他依然只敢颤抖着双腿说了20遍“我比大家都差劲。我和鼻涕虫一样。我比蚯蚓笨。我是胖子。我是猪。我比大家都下等。我没有活着的价值……”

凭什么?凭他内向老实?就凭他软弱可欺!就凭他的自我否定!

其实他并没有比谁更差劲,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回报却是成反比,只要他不去尝试抗争,那么不管他做得再对再耀眼,总会被别人找到攻击的点。

近些年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屡见不鲜,根据这些题材改编的影视剧也不在少数,加害者和施暴者应当受到抨击,但我们不要忘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强大,不用大过所有人,只要大到能保护自己不成为别人歧视的目标。

因为你要知道,你正遭受的孤立与歧视,站在对立面的人是不会感同身受的。

正如乙一在书中所说:无论什么时候,加害者都不会像被害者那样能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命运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是绝对公平的,它时不时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偏差,这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大火的国产动画《哪吒》。

命运对他公平吗?不公!好好的一颗灵珠却成了魔丸,本来含着金汤匙出生,前途一片大好,却成了画着烟熏妆的、人人眼中惧怕的魔童和妖怪。

人们惧他、怕他、孤立他、欺辱他,即便是在他初初降临人世时还只是个婴孩之时,即便他懵懂无知还不懂得什么是妖,什么是魔的时候,他就已经注定成为“妖怪”。

“非主流”的烟熏妆,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痞痞的一脸坏笑,满不在乎的模样,每一种“标志”似乎都在昭告天下:我哪吒就是魔王又怎样!我命由我不由天!

生而为魔,并非吾愿。

诚然,命运总是不公;诚然,不想格格不入。那么,就不要自我否定,沦为别人的“垫脚石”。

无论是哪个时代,总是会充斥着各种歧视和不公,现在也是如此,网络暴力、语言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暴力……我们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不该只是气愤和心痛。

哪吒也曾妥协过,也自嘲地唱过“我是个小妖怪,逍遥又自在”,但没有人放过他啊,终是仍是选择了“若命运不公,便和它奋斗到底”。

而《将死未死的青》中,让正雄最后选择反抗的正是“面目狰狞”的青,那个只有他自己看的见的另外一个“我”。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十四

我家有一种花叫“不死鸟”,这个名字是我给它取的,因为它可以连续十天不浇水,而且越不浇水长的越好!我夸它是长生不老的“大圣”!

一次,我去姑姑家呆了十几天,其他植物已经渴的不行了,只有“不死鸟”还是长得好好的呢!这“不死鸟”只用淋淋雨水就可以长得很好!

这些“不死鸟”长大了还有许多种子,这些种子长大,掉进泥土里,又可以长出新的“不死鸟”!怪不得叫不死鸟呢!

我家阳台长满了“不死鸟”,这“不死鸟”太好养了!照这样下去,我家的阳台会放不下的,所以到时得送人了!

将死未死的青读后感篇十五

这个世界上既简单、纯粹、又复杂的,就是人心了吧?这人心的复杂并不开始于成年,而是在童年就已经随着身边的人、环境的转变发生着复杂的进化。

《将死未死的青》这本书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他生活的小世界。主角是叫正雄的男孩子,是个极内向的孩子——重度社恐,但是温柔,软弱,不敢公开地、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总是试图表现得很合群,即使他并不细化(这大概是很多人有过的经历吧,害怕孤单或者不一样,所以表现得和大家一样)。升入五年级后,他们的班主任换成了一位刚毕业的新人男老师。新班主任在开始很好地融入了这个五年级的大集体,但是很快因为一些不好的表现,开始被大家讨厌。也就是在这时,新班主任开始频繁针对正雄,不管正雄是否真得做错了,总是以各种理由、借口捆绑到正雄身上,甚至还有莫名的诋毁。在这一系列不合理的做法之后,正雄被大家孤立了,很荒唐的逻辑,但是同学们竟然一致地开始孤立、远离正雄了。

被孤立的正雄仍然温柔地对待大家,他相信这些都不是大家的本意。在被孤立时,嘴巴被线缝合、只有一只耳朵、穿着约束衣的青出现了。青冷静、激进地说着正雄内心深处的声音,彷佛是一个人内心最深沉、被压抑的一面,青以极端冷静、直接的话语戳穿现实的真相与人内心被压抑的想法。青在这里的存在就像正雄被压抑的一面,有些暗黑的一面。在青的指引下,正雄开始了直面新班主任,并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而后与老师正面对决——找到老师的住处,并展开自己的行动。(这个过程其实比较成人化,我很少在孩子主题的作品里看到。但是我认为这一点对于我们以成人视角平等看待孩子其实也是有益的。)。

行动中的意外,导致正雄被囚禁了,新班主任发现与青和解无望,选择了杀死他,结合被反将一军,并延续了正雄版本故事里的好老师。这个有些戏虐,我是很喜欢的。孩子的认知也许有限,但成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懂,成人世界的规则在孩子的世界里有时候表现得更加赤裸裸。在正雄的故事里,正雄没有受到任何肉体伤害,不是肉眼可见的校园暴力。但是语言暴力,也是一种校园暴力。故事对校园暴力,对人性复杂的呈现,是非常深刻,耐人深思的。我们要警惕的不止是肢体的暴力,还有语言的暴力啊。

青在故事里的设定,也是非常有趣的,青在正雄被孤立的情况下出现,在正雄终于自己解决与新班主任之间的问题后消失了。在故事的结尾是这样解释的,青的形象与青之前住院的形象一致,青可能就是自己的一种幻像。

整个故事的人物设定到情节展开,都是令人深思的。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的老师,面对恶评,选择将性格软弱的正雄作为唯一受害者,转移同学们对自己不好的关注点,这是一种很恶劣的转嫁伤害的形式,也违背了作为老师应负有的责任,是对他人平等权的漠视。可以说,这位老师最早引导了这场语言暴力,对正雄的孤立。对于读者来说,如果是你是内向的人,会反思自己的被压抑倾向,反思自己为人的原则,也反思作为旁边者应该如何应对类似的困境。对于非内向的读者,也同样有反思的点,毕竟人的性格不外是内向或者外向,内向的人可能感知迟钝,也可能只是不善表达。不要让自己成为施暴者,值得每个人警醒。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096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