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金蝉脱壳》教案篇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揭示自然奥秘的,刚上课,我请同学们猜一猜有关昆虫的谜语:
1、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
2、翅膀一展亮晶晶,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蜜糖好过冬。(蜜蜂)
3、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蝴蝶)
学生们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孩子们的视线都被我吸引住了,我就趁热打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这一课的第一部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这两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填表格、作复述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课文教完后,我这样问:“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喜欢探究。
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最后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在这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欣然接受。
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有些过于拘泥于教材,上课时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真真实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金蝉脱壳》教案篇二
本课很有教学价值,值得教的地方太多了,但一节课时间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简洁务本、务实地处理教学环节,围绕文本的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去组织教学。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什么事神奇”和“肥肥的,……”这两句,让学生概括了解脱壳过程和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然后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脱壳时的具体过程,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
在感受蝉儿脱壳过程时,我采取的方法是:一多读,自由读,默读,拿笔边画边读,师范读、有感情读等,让学生在一遍遍不同目的的读中感受其过程的奇特;二是动作体会,让学生动起来,重点表演蝉尾出壳的奇特,既形象地体会了蝉儿脱壳的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三是观看教学光盘,体会脱壳过程的奇特,但由于电脑的原因,原先准备的一个动画不能播放,而光盘只是画面,没有实质性地动起来,所以效果不很明显。
在学习完蝉儿脱壳的顺序后,我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及写作方法,让学生完成一些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服务于平常的习作教学。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主线进行的同时,我还努力引导学生感知大自然的神奇。蝉儿脱壳的奇特,还有脱壳后的变化很奇特,连留在树上的蝉壳也很奇特(这一点由于紧张忘记点出),再拓展蝉儿其它奇特的地方,即“寿命长”、“鸣叫奇特”,从而突出本单元的主题:大自然奥妙无穷,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
整堂课时间把握较好,但学生对脱壳过程的奇特到底感悟有多深,却没有十足的把握。再一个就是教学过程中只提到脱壳过程中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却未能点明这也是最奇特动人的地方,或者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到更好些吧。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新课改下的教学更需要我们认真揣摩,从而越来越好地上好每一节课,争取节节都是精品课,为了这个目标,我应该更加努力!
《金蝉脱壳》教案篇三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人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揭示自然奥秘的,刚上课,我请同学们猜一猜有关昆虫的谜语,⒈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七星瓢虫)⒉翅膀一展亮晶晶,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蜜糖好过冬。(蜜蜂)⒊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蝴蝶)学生们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孩子们的视线都被我吸引住了,我就趁热打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蝉脱壳》这一课的第一部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构建的过程。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叙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这两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通过找句子、画词语、读文字、填表格、作复述等多种形式,具体感悟课文内容。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课文教完后,我这样问:蝉,对于我们应该并不陌生,但“金蝉脱壳”的情形就鲜为人知了。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喜欢探究。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秘密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最后制作动物明星卡,进行展示。对你观察的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一两个重点进行描述,配上图片,制成动物明星卡。在这时提出写作要求,学生欣然接受。
不足之处: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有些过于拘泥于教材,教师上课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中真真实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金蝉脱壳》教案篇四
仔细品读叔叔说的话,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我觉得蝉脱壳的过程很神秘,因为它们要到夜幕降临以后才脱壳。
学生2:是的,我可以从“偷偷地中体会到。
学生3:我知道它为什么要偷偷的,因为它脱壳的过程如果被人打扰了,它们将终身残废。(他的话马上引起了共鸣,其他同学露出赞同和兴奋的神情,)
学生4“老师,我觉得“钻”很好,体现了它是从“泥土”里钻出来的。”
老师:你的意思是他用词十分准确,因为从下面上来所以用钻,是么?
学生高兴地点头。
学生5:我觉得蝉儿很灵活。从“钻”“爬”可以看以看出 。
学生6:我体会到它的衣服很漂亮.因为衣服是华丽的.
老师:那我门一起看看它那件华丽的衣服吧,找到相关的句子.
出示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它是那样五彩缤纷,就像雕刻家给自己的艺术品涂上了油彩一样.
练习朗读.
学生7:老师,我觉得蝉很期待脱壳.从就字中可以体会出来.
老师:哦,我们知道蝉儿在脱壳之前得度过多长时间的幼虫学生涯?
学生:四年!
师:是啊整整四年的等待才能换来这美丽的蜕变呢! 也许这里该有它的期待吧?同样期待着的还有谁啊?
… …
一点思考:1、课外阅读真的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回想去年的木讷,茫然,真不敢相信他们有一天也会时不时带给我意外的惊喜,有时甚至能够介绍我所不知道的知识。我想是课外阅读滋养了他们,让他们也获得了灵动和深度。
2、教师在课堂上要克服急躁的心理,要给学学生足够的时间沉思,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以前,我看了很多精彩的课例,然后上课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和自己学学生比较,往往会越比越着急,甚至会忍不住动怒。其实,语文学习是一个用文火慢慢熬的过程,哪容许来得了半点急功近利呢?往往越着急越糟糕,倒破坏了课堂的气氛。不如给学学生足够的时间慢慢品悟。所谓的教学进程只有促进了他们能力的发展才是有效的。
《金蝉脱壳》教案篇五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叙述了“我”揭开金蝉脱壳秘密的经过,富有情趣,学生很感兴趣。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因此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时让他们按“脱壳前——脱壳时——脱壳后”的顺序来分,学生觉得十分轻松。
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几幅插图,然后让他们说说你找到金蝉了吗?有的孩子把蝉壳说成了金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然后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脱壳时,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接着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及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及壳。
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主线进行的同时,我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尽可能引领学生感受“奇特”突出“自然的神奇”。
第四、五自然段,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词语,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且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特别是蝉尾脱壳的情景,学生相应找出了“抖动”、“伸着”、“仰”、“扑”、“抓”、“抽”这些动词,并能试着模仿蝉儿的这些动作,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尽管课文中对金蝉脱壳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细致,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根本没有学生亲眼目睹那神奇的情景,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我相机播放了金蝉脱壳的画面,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由于画面不是动画,过程不够生动。
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能发现并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金蝉脱壳”的情景呢?通读全文,学生不难发现——是观察,让我揭开了金蝉脱壳的秘密;是观察,让我捕捉到了金蝉脱壳这奇特动人的情景。可以说,观察揭开秘密、发现美好的钥匙。怎样才容易发现美呢?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三种观察方法:一是有顺序,二是有重点,三是有感情。学生不仅欣赏到了金蝉脱壳的神奇有趣、奇特动人,还学到了观察的方法。整堂课的学习应该说还是较满意的。
“壳”这个字在课文中有两种读音:qiào和ké,但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读qiào,在什么情况下读ké,一开始我也拿不准,于是查了字典,还翻阅了一些语法参考书,知道ké有口语色彩,所以书上除了“金蝉脱壳”中的壳读qiào,其他都读ké。
《金蝉脱壳》教案篇六
《金蝉脱壳》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的奥秘”,而这一课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
第一课时,我从三十六计中的“金蝉脱壳”这个故事引入,并强调其比喻意义,尤其是“脱”字不是惊慌失措,而是为了迷惑敌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后来,我则想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了解“金蝉脱壳”的故事,在课上进行交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这一课时中,我还组织学生理清脉络,尤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问一环节中,有个学生问道:“奇迹的变化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指蝉儿的翅膀由小变大,以及出现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我顺势引导学生再读读第5自然段,学生发现,这段中还写到了蝉儿身上颜色的变化。一下子抓住了第5自然段的重点。
这篇课文脉络清楚,重点要让学生了解感知蝉虫脱壳的情景过程其中,第4、5自然段主要描述脱壳时和脱壳后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生动、形象。第二课时,我将第4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我是抓住中心词——奇特动人展开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看看蝉儿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脱壳的,出示填空:“蝉的()露出来了,接着()钻出来了,而后()出来了,最后是()脱壳而出。”通过这一填空,学生一下子即可将第4自然段的层次分清楚,为下文的学习铺平道路。
然后就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一看蝉儿各部位是如何出壳的,在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词句下做上记号,有感想的也可以写一写。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则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和强调,如描写背部时,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几下、立刻、很快、一会儿”,体会脱壳速度之快。描写头部时,则抓住一个比喻句,感受眼睛的透明发亮。描写脚,则扣住“慢慢地”,体会此时速度之慢。最后蝉尾出壳最有趣,抓住表示动作的词,体会蝉尾出壳的谐调和一气呵成,出示填空帮助学生当场背诵。再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整个过程的奇特动人。
我认为可以抓住这句话”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思考“这”在课文中指的是(),顺便比较文中第2小节和第6小节的写法,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的指导。
反复读课文,我发现抓住一个字就能引领全篇。就是“奇”字。从自己无意中捡到蝉壳感觉“好奇”,想要解开这一件“神奇”的事入手,到发现蝉脱壳前、脱壳中及脱壳后的情景,感受到金蝉脱壳确实是“奇特”动人的情景。最后感受蝉和蝉壳的精美“奇异”。学生通过这个“奇”字,也会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作者留心观察才会写出这奇特动人的情景。
《金蝉脱壳》教案篇七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导学过程中引导的比较详细。同时由于“脱壳中”这部分,观察和表达顺序非常好,所以抓住这个契机,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文章这部分的写作特点,并出示一个习作,引导学生运用本部分所领悟出的写作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优劣以及改进办法,较好地完成了读写结合的导学设计。
如果说对第四小节的学习是扶的话,第5小节的学习,主要是在第4小节指导学习的基础上的放。在这部分的导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引导学生了解第5小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朗读来体会变化的神奇。
最后,引申义的导出是通过小图和大图的变化来实现的。通过对小图大图的观察结果的比较,自然引出引申义。
然而,在教学过后,才发现,本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的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原本较多考虑的学生活动,由此而被压缩的太少,学生的课堂自动明显不足,尤其是课堂上的悟读部分太少,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致于教师的主体过分突出,喧宾夺主。
2、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揣摩,获得体验的过程不够明显,教学的生成落实不够。
3、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单,标准也缺少维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难以调动。
4、与《导学案》的切合度也不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应当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当堂检测,以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深度。
不足很多,从不足中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学生参与了多少,生成了多少。如果导学设计,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发展生成,即使流程再工整,课件再漂亮,导语再诗化,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