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7:46:09
向死而生读后感(通用12篇)
时间:2023-11-28 07:46:09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部电影后,对所阅读或观看内容的理解、感悟以及吸收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将自己的感受与读者分享。如何写一篇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读后感?阅读之后的感悟和思考是个人的独特体验和思想,以下是一些读者朋友的读后感,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和思考。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一

对新教育第二节新教育学理基础进行了阅读。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分为:发展论,行动论,潜力论,特别论,崇高论,和谐论六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独特的视角,读完后,让我感受颇深。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在朱永新老师的发展论中,他把“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我深表佩服。“教育”这个词语,从人的角度来说,本身就包括老师、学生、家长。在这个要素中,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什么生活状态,什么精神状态。因为新教育觉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行动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讲到就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而言,“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其中讲到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谈到反思,我应该好好自己反思一下,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班级中,我缺少的恰恰就是经常性的自己反思。

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刚毕业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师这样告诉我,相信学生的潜力,只要你相信,他们就能做到。但是那时的我,不相信学生,课堂上不敢放手。一个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学生不会;一个任务,强调了一次又一次,生怕学生玩不成。其实,老师们不仅不相信学生,也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特别论:强调特别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新教育崇尚特别,新教育崇尚特色。而我们平时所做的,很多时候从事的却是规模生产,整齐划一。很多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但不鼓励特别,还扼杀特别,就爱干枪打出头鸟的事儿。先有特别,再追求特色,我觉得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新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而且要阅读经典。坚持阅读吧!

和谐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新教育说,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对学生的人生负责,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更加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的习惯、技能和生存,那我们就应该教给他们这些东西。当了十一年的老师,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我教给学生的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总结一句话,因为有梦,所以冲动;因为冲动,所以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二

我曾是一名癌症患者的家属,父亲是胃癌中晚期患者,手术近三年后复发;在没找到安宁医院的情况下,在家尽可能地陪父亲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父亲走后不久,我也先后发现确诊了两种恶性肿瘤。今年疫情期间发现了柱子哥的公众号,严谨的思维、超强的学习能力、对人生的超乎年龄的思考和领悟,让我这个中年人感到敬佩。

作为读者,第一时间买了书,这本书成为画线最多的几本书之一。因为有父亲生病在先,其实关于疾病、关于治疗的书我看过不少,但多半是医生和家属写的,或者是国外的病人写的。国内的这样知识型患者的出书,可以让人极为真情的感受到同样的就医环境、同样的困惑和努力,除了感同身受外,还有很多可以拿来直接借鉴的经验和工具。我也是淋巴瘤之家的一员,一方面看到那么多学习型的患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疾病的了解堪称是专家,让我对未来一代更加乐观。看了柱子哥的书,这位比我儿子大上几岁的女孩儿承担了这么多生活的责任和担当,真的有些心疼。看到网上有些跟我同龄的患者,都是儿女在帮忙问诊求医,他们一方面学业工作辛苦,另一方面承担为父母负责的巨大压力。作为新一代的父母,我也要向柱子哥学习,自己担当起治病、管理和规划未来的责任,减少儿女的负担。

这是一本或早或晚人人都会需要的书,也许不是现在,只是当你需要时,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时,记得还有一本有如灯塔般的书,可以帮助照亮人生路。

致敬,柱子哥!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三

我的一生被三种简单却又元比强烈的激情所控制: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难以抑制的怜悯。这些激情量像狂风,把我态情吹向四方,掠过苦痛的大海,迫使我濒临绝望中的边缘。

我寻求爱,首先因为它使我心为之着述,这种难以名状的美妙迷醉使我愿意用所有的余生去换取哪怕几个小时这样的幸福。我寻求爱,还因为它能缓解我心理上的孤独感,我感觉心灵的战采,仿如站在世界的边缘而面前是冰冷,无底的死亡深渊。我寻求爱,因为在我所目睹的结合中,我仿佛看到了圣贤与诗人们所向往的天堂之景。这就是我所寻找的,虽然对人的一生而言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至少是我用尽一生所领悟到的。

我用同样的'激情去寻求知识。我希望能理解人类的心灵,希望能够知道群星闪烁的缘由。我试图领悟毕达哥拉斯所景仰的“数即万物”的思想。我已经悟出了其中的一点点道理,尽管并不是很多。

爱和知识,用它们的力量把人引向天堂。但是同情却总把人又拽回到尘世中来。痛苦的呼喊声回荡在我的内心。饥饿的孩子,受压迫的难民,贫穷和痛苦的世界,都是对人类所憧憬的美好生活的无情嘲弄。我渴望能够减少邪恶,但是我无能为力,我也难逃其折磨。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已经找到它的价值。而且如果有机会,我很愿意能再活它一次。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四

季羡林老先生,心态实在太好了,首先想说,佩服。

老先生在提到十年文革中,一开始是希望自己什么都不管,独善其身,但是真的开始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发现自己是有知觉有情感的人,心还没有全死,是正义感的人,“我命定了必须站在暴风雨中”,正好最近在看伪装者,回头看中国历史,应该有很多像先生这样的人吧,中国历史发展有几段充满纷争的阶段,中国人对付中国人,或许有知识分子曾经想过不参加任何一派,独自在一个桃花源中,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做出反应,必须有人站出来,正因为如此,中国才可以有惊无险的度过某些阶段,吸取教训,向前迈进。

书里讲了先生对中国好几位出名文学家的看法,还有很多从中国到世界,从个人到社会的想法,很多话对青年来说是非常中肯有用的,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季老先生面对生活的态度,勤奋学习,面对生活顺其自然,面对生活的小麻烦,不要过多在意,努力的把国内的东西输出去,为民族发展做点贡献。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五

当年读过《草样年华》的年轻人们,现在是时候把孙睿老师新写的《背光而生》买来看看了。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人生之路,几乎全部都是背光而生的平凡之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步,都平凡。从青春年少到中年危机的心态变化,大概率上,一脉相承。

花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口气看完,看的时候,不停代入,替主人公米乐做决策:这一步走得明显不对,那一步走得也太不周全了,最后这一步,你费那事干么。所以,整体的阅读体验,谈不上愉悦,但这种间接的人生阅历,却让人感到满足。

这种自带准绳的人生,踏实。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未必能一直活得很好。随着网络时代的.繁荣,有太多的翻车事件屡见不鲜。多数人心中都有隐秘的角落,埋藏着隐秘,精致过一生,再也无法坦坦荡荡,所幸人类在这些年进化得忘性极大,不去提醒想起,倒可以落个心安。

草样年华,没有筹码,完全可以直面风险,反正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哪怕全部亏掉,从头再来,成本也是极低的。人到中年后,相对于所得,更在意风险,看准一条路,一直走下去,避险更重要。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这更像孙睿老师的心态写照,对比着《草样年华》火遍大学校园时的如日中天,可以想到,这些年,他一直在用一种踏实的方式,背着光,努力生活。

期待他的电影早日上映。想看看在背着光的那一面,可以有多么璀璨的生长。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六

《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先生得了淋巴癌以后写的一本书,几年前曾经读过他的其他两本书,已没什么印象。习惯了打分制,这本书,给8分,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满分,但我内心觉得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已经很好了,虽然很简单,也没什么剧情,但句句走心。书中的插图是他的小女儿德婷的摄影作,很喜欢。

整本书作者都在反思过去的一些行为,一些态度。从以前对身体的种种透支开始,当真是拼了命,也许我还没有找到我可以为之拼命的爱好,我理解不了他的那种不要命的状态。看完书,我就领悟了几点,当然还是有些老生常谈,说起来谁都懂,那就是,即使再怎么爱着你的事业,也别太卖命,要懂得分配点时间给家人,给身体,给其他的一些领域。别等到来不及了才追悔莫及。命是最根本的,活着而且健康,你才有资本去做其他事。这些道理我觉得大多数人都知道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恐怕不及百分之一,身边很多朋友,卖了命的起早贪黑,都有追求。他们总说,时间不等人,再不努力就老了,是啊,可是还有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说别人了,我又能做到多少呢。我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分给爸爸妈妈呢。

作者在书中写被确诊癌症后的恐慌,虽没经历过,没有办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单单从不得不离开深爱的家人的那种情绪中就可以体会一二。要离开所有的自己深爱的东西,事业、家庭,一切。这样的情形,恐怕谁都没有办法坦然面对。我深爱着这个世界,世界却将弃我而去。还好他挺过来了。祝好。

李先生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自己在生病后对家人对亲情的感悟,很多地方让人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总是紧忙给母亲打个电话,曾经一个小时内打了三次,次数的频繁让妈妈有些诧异,妈妈紧着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我赶忙说没有。

我不是工作狂,也没有很多雄心壮志,所以很少熬夜通宵达旦的去做一些事情。除了管不住嘴,偶尔对胃不负责任以外,其他时候还是蛮注意自己的健康的~上大学以后在父母身边呆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在一有假期,都会选择回家陪家人,跟在妈妈后面做一个小尾巴。虽然很多时候很多事,对妈妈都是报喜不报忧,可是,即便这样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还是觉得很幸福。哪怕只是听着妈妈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安心。父母恐怕是世界上唯一的爱你胜过爱自己的那个人,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去,真的就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那将是怎样的无法言语的悲痛。

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不会重来的一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个人。这一生不会重演,你们也不会再遇到第二次,且行且珍惜。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七

《向死而生》书中很真诚地跟大家分享了他在患癌之前、之后,以及积极治疗病症的全部过程。语言很平实、很真诚,读来感觉异常亲切。字里行间,感受到李先生对于人生价值重新的参悟和曾经自己对成功定义的深刻反思。在他这种坚强又积极的心态下,病症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以说,生病这段时期,是他重新整理自己前半生的最集中的阶段。我曾经看过李先生的那本《世界因你不同》,很受触动。今天再看这部新书,更多的是对自身生病前生活工作的认真反思和感悟。

我常提醒自己:“用宽容的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极大的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的名望、地位,而是看他如何将自己的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常说,人生有两个主要的财富:才华和时间。我们的一生可以说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才华越来越多,但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一天天过去,时间少了,才华却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了光阴。所以,必须节省时间、高效地运用时间。

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方法是:早上安排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

“其实我们非常脆弱,只要稍稍把追求世俗价值的名利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你真正想做的事往往就被蒙蔽了。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挖掘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然后守住初心,不受诱惑地尽力去实践。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会圆满,没有遗憾。”

可以说,这本书,是李开复先生从死神身边走过一回的深入灵魂的深刻感悟。李先生对家庭,对妻子,女儿的爱,很让我动容。他通篇都在感谢一直支持帮助他的益友们和家人。我相信,懂得感恩的人,一定会福报深厚。也在心里默默为他祈福,祝愿他未来的生活,工作平安,顺利。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八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在这本书中都没有,所以我甚至以为自己花钱买这本书不值。但是当我坚持把整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正是它的书名———向死而生,既然战胜了病魔,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死,如何过好生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上天宠爱的人。有人说他都得了癌症,还能称之被上天宠爱?我觉得正是上天宠爱才让他早早发现自己的癌症,才让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有可能活的更久。有多少人死在突发疾病上,一点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偶尔的疾病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感谢这些信息,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

最后借书中的一段话送给自己和所有看到这段话的人———“不论身处何处,从事何种工作,身份地位高低,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救世主开拯救。”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九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向阳而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像一朵鲜花的开放,你可知那些热烈而灿烂的.绽放背后,也有疼痛与忧伤?在年少的光阴里,她们经历挣扎与坚守。痛苦与前进的重重蜕变,当梦想照进现实,当生命盛开希望,让我们一起见证她们逆境中的震颤成长!

在这个炎热的假期里,我读了本励志书——《向阳而生》。这本书讲述了由于母亲工作变动,唐歌只能到七中这个特殊学校上学。一开始那些残疾人让她感到恶心恐惧,美丽善良的米米老师带她走进残疾人的内心,让她改变了对残疾人的偏见与不安。但就在这时,一场从她出生之前就埋下的灾难骤然降临,命运之神抽走了她的幸福摧残着她的生命。唐歌伤心着、报怨着、发泄着,最后她去内蒙古找米米姐姐,米米姐姐飞走了,却留下了一封信,让她明白身边充满关爱。回到家后,一个动人心扉的故事,让她知道父母的爱深如海,渐渐地她走出困厄,走向光明。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米米姐姐和陆以梅。她俩都是白血病患者,面对未来,她们勇往直前,面对朋友,她们给予关爱。在生命的尽头,无私奉献。虽然最后她们没有战胜病魔,但是她们乐观、勇敢、顽强、伟大的精神感染了所有人,让我敬佩不已。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

郑英老师说:“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次讲座中,她饱腹诗书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笑容可掬的态度......都鲜活地向我们诠释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郑英老师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她每周都会定一束鲜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门着装都保持清新整洁;每次看书都要将手洗净......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要多花费很多时间,但也正因为需要花时间,才更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情。

其实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老师,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对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铁城校长,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绒服去上早读的路上,看见他穿着运动短袖在跑步;还有胡自强部长、邱勇兵和汤军老师,他们经常结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骑行;还有汪正文老师,每个月都坚持跑步;还有当时被戏称是“祁门陶渊明”的汪文峰老师,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养的生机勃勃;还有现在办公室的“多肉达人”杨军师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物的深爱......

真正的教育,不离生活之美,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

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者,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还应当是一个诗人。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中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师者,当怀一颗诗心,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我们不是文章、修辞、语言、考试的分析家,也不是教材和教参的操纵者。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视野,即引导学生发现美。师者,当以一颗诗心领悟美,再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一

李开复的优秀离不开他的家学渊源。在这本书中,李开复对自己的父亲提到的不多,但是塑造了一个极具智慧的老人家形象。随便在网上查一查资料就可以发现李开复的父亲大有来头。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1910年出生,13岁参军,后黄埔军校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在当时整个那个贫苦的大环境下,有这样的背景算得上是精英了。后成为国民党高官,撤退台湾,在1950年时竟然能把自己的老婆孩子从大陆撤到台湾来,真的是不简单。后来在台湾潜心研究近代史,出了好几本大人物传记,并在台湾某大学历史系教书。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李开复能11岁就去美国读书,并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家庭能给李开复提供硬性条件上的支持,但更可贵的是潜移默化对孩子软性特质的打磨,冰山下的东西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汲取了足够多的养分。

这么优秀的家庭,要怎么讲呢?按这个辈分大略算一下,人家家里已经出了四代大学生了,有四辈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了,而我们家才第一代大学生,还是个独苗。这种情况下,人家积累了四代的人脉资源,知识资源,政治资源,我们要如何和别人竞争呢?可能家里的唯一一个大学生还只是个偶然情况?她本不应该是,是也改变不了什么。整个社会阶层慢慢越来越固化,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这种时候我们要怎么选择呢?奋力拼搏向上跃迁一个阶层,在新阶层里吊车尾磕磕绊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在这个阶层扎根再往上跃迁?还是待在舒适区,降低自己的欲求,活得逍遥又自在?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个难题。

专注当下的幸福——其中有一段,李开复下午去友人家拜访,躺在友人的躺椅上惊叹简直是神仙生活,却被友人提醒,这躺椅,这景色,李开复已来过无数次了。可见,有些事情的确是在人慢下之后才能发现的。专注当下美好的事物,的确很能提升人的幸福感。我们都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向死而生读后感篇十二

你好小蓝,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是存在情深不渝的爱情的,无关得失无关旁人无惧现实无惧将来,许是前世的羁绊,伙食今生的注定老兵不死,冰哥的朋友真是太多了,天南地北,大洋彼岸,都是生死之交。老兵,也是个有着崇高目标的老者,命特别硬,许是老天知道老兵是个好人,无论如何,不肯收了他,所以,继续任老兵在人世间扑腾,救火救灾,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像老兵这样忠义两全的人,世间少见。

成都姑娘,莉莉实在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妹子,本来是生活在中国平凡的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但她却可以孤身一人飞到法国波尔多,孤军奋战,也许,每个深夜,她都会双手抱膝,迷茫无助,甚至痛哭流涕,但是她不服输的性子,决定了她后来开挂的人生。我很是好奇啊,冰哥在书中提的问题,不知莉姐什么时候解答呢?我的东北兄弟,大洋,和大冰一样,似乎又是个简称。而且,似乎,对于大洋那谜一般的过往,并没有过多解释,比如说,他怎么身上会有一种痞子的气质,比如,他又是怎么成为一个浪子的。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洋是个重情重义孝顺父母的好人就可以了。

我相信,大冰在书中写的全是真事,所以,对于大洋几乎散尽家财赈灾救玉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事迹我肃然起敬,对于大洋带着重病的母亲年老的父亲浪迹天涯的事迹我无比钦佩,对于大洋母亲最后不治而愈的传奇我甚感惊异。不过,世界上,没什么不可能。铁树开花,不过是时间长点。重病痊愈,也只是心态放宽之后,身体就自然的好了起来。浪子回头的儿子,向死而生的老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462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