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0:52:14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8 10:52:14     小编:梦幻泡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教案的编写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安排。请大家阅读以下教案范文,了解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案例。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一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看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二

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

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

1/5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

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5。

3/5。

4/5。

5/5。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三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

一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

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

2/7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

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板书设计。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3/7。

不同。

4/7。

5/7。

6/7。

7/7。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六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读。而本诗中所蕴含的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电子白板,课件展示,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一、欣赏中激趣。

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一)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题”就是书写的意思)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做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二)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三)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二)品读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诗句)。

(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出示课件)(板书:提升)。

把这首诗背诵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回想起自己的对《题西林壁》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我利用教学软件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利用“盲人摸象”、“画杨桃”两个故事片段,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有待完善。如:一、课堂上对学生信任不足。

这首诗很简单,学生大多能自主理解,但我总怕学生理解。

地不好、不到位。因此在课堂上有时想急切地把答案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

二、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设计拓展延伸可更加深入些,练习学生实际,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些。

三、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设计与古诗写作有关的活动学习活动会更有效。四、为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应用语音教室的广播来进行美读比赛会更有效。

总之,这节课我认为有优点有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希望能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八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一课时。

ppt课件、庐山风景画。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学生众说纷纭。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展示庐山风景画)。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学生谈感想。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

(二)讲解。

1、解诗题,知作者。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

2、抓字眼,明大意。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读。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2)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一解诗题,知作者:题:书写。

苏轼。

二抓字眼,明大意:岭:连绵不断的高山;峰:高而尖的山头。

三多诵读,悟诗情。

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从《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简介诗人,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古诗,通过一条主线引领学生去自读、自悟,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在学习中,如果能把庐山在各个角度拍摄到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会使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九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题目的理解;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后来有很多人录写了这首诗: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

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十一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9、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看:锄禾悯农(二)。

想:辛苦春种一粒粟,

来之不易爱惜粮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这篇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第一首,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很多学生早已倒被如流了。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熟练的朗读和背诵,但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却是个难点,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里大量的说话机会。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十三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十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设计篇十五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再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这个指导者自然也乐不可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991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