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道的读后感(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1:47:16
金融道的读后感(通用13篇)
时间:2023-11-28 11:47:16     小编:曼珠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体验和思考的总结。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展示自己深入思考和品味作品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或批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灵感和借鉴。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读后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读后感的写作要点和技巧。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表达和心灵的碰撞,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是独特的,希望大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精彩读后感。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一

清军主力是淮军,各营人数不统一,训练不统一,号令方式不统一,怎么和别人比。

第二,军官团。

清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裙带,而且军官缺乏训练,不理解现代战争。

第三,武器。

第四,士兵训练。

清军缺乏训练,往往一看到对方就开枪,结果是早早把子弹打光。而日军步炮协同更好。

第五,情报。

日军布设的有效的情报网,对清军分布、地形地貌了解深刻,而清军是两眼一抹黑。

第六,将领素质。

日本人远远领先,普遍具有国家观念,愿意为国献身,而清军将领一旦见识不好,马上就跑。

日军参谋副长,川上操六还曾几次自费到中国侦察淮军状况,这边有几个了解日本人?

第七,最高指挥机关。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二

当代社会,金融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掠夺的一种新工具,它可以是一场主宰世界的游戏,让世界各国风云变幻。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金融的重要性,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此进行研究,但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金融原理和金融数学模型上,而对于金融学这门学科本身却很少提出本质的探讨和哲学的反思。笔者认为对于金融本质的探讨和反思是有其必要性的,以哲学的方法去反思金融本身,可以让我们对其的态度回归理性,而非狂热,使得金融能切实为社会发展服务,而非制造灾难。

对于金融哲学,目前学界还无统一的、无争议的明确描述。但笔者认为,就其概念本质来说,是对金融活动与金融学进行反思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联合金融学与哲学,发挥两门学科各自的优势,对金融的本质、金融发展中的哲学问题、金融活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是金融学与哲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在中国知网对“金融哲学”进行搜索,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存有。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三

本书旨在梳理金融的观念和认识,所以运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例子,看起很专业。由于我也是小白一只,没有大彻大悟,只有小小的感触和默默的无助。

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感叹这个书怎么没有被禁掉呢,这也使我有点乐观,毕竟民众还可以看到一定的真相。

作者反复提到我们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原因有好多。其一,当经济改革解决温饱问题后,必须对体制进行改革,把权利关进笼子里,给予人们更多自由的选择。其二,政府控制的资源、土地、企业股权总的价值占整个中国社会财富的三分之二,其财富都流向政府,民众都没有获取这一部分的财富。国家干涉市场的方方面面,甚至连收废品的都要管理,然后民众又没有分享到国家发展带来的财富。

所以,能不伤心吗?国家拿着本应该属于民众的大量财富,不受人大的监督。经过了过去30年粗放型发展后,以出口和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继续,必须转型,增加对民间消费和服务业的依赖。

可是,现在体制还是老样子,老百姓哪里敢消费,贷款还的起吗?增加苛捐杂税不是古代政府的作为吗,现代社会怎么也走这条老路,比如说我想买个二手房,手续费七七八八的比买个新房还贵。

干预的越多,做假的就越多,整个社会不做正事,留着精力应付检查。

所以,作者尽管好心反反复复强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条路很漫长。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有点伤心的书,当然它还是梳理了我对金融一定的认识。

1.现在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被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给放大了,只要制度相对公平和保障低收入水平人口的生活水平正常的情况下,一定的贫富差距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2.中国zhijia得成本低、效益高、处罚力度低导致zhijia越来越泛滥。

3.中国的股市也深受政府监管,因此很难真正反映市场的水平,不能真正鼓励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企业,只会让劣币驱赶良币。

4.抱怨美元地位的等于抱怨美国的实力,而改变美国相对实力的最好办法是发展自己的实力,改良自己的制度和经济架构。在出现世界政府、超主权货币之前,推翻美元体系对世界经济都会是破坏性的。

私有制的国家民众越来越无私,公有制国家的民众越来越自私。体制真的好神奇。

作为普通的民众我只想看清这个世界更真实的一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至于,体制,呵呵哒!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四

金融界里的确有一些奇才,他们赚钱的手段相当高明,赚钱的速度相当快。于是,许多电影、书本里就把那一部分人叙述成了呼风唤雨、只手遮天的“神奇小子”。梁凤仪的《金融大风暴》里并没有这么多华丽的描述。这本书讲的只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

在西方世界,的确存在着一群人(在中国也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不惜一切手段,哪怕牺牲别人的名誉、生命,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伴随着这种充满功利、自私的利益的,就是一些带着血腥的手段。《金融大风暴》里的故事从一个陷阱开始,到一个悲剧结束。

殷家宝在美国的遭遇正是那个陷阱的结果,杨的死则成为了故事里第一个却非最后一个金融暴力的牺牲品。故事告诉了我们,一场金融大风暴是如何在某些权势集团中心酝酿,又是如何正式爆发的。大风暴是如何从精神上、物质上摧残大量的平民百姓的。可贵的是,有一些正直、善良如樊浩梅的人仍存,她见证了多少人在风暴中受折磨并痛苦地死去,好友、亲人,以及那些许多不相识的.人。但却只有她才能在物质盛行的年代保持一颗良善的心。而故事的结局是无奈,以及悲哀的。那些制造恶果的人控制着整个体系,他们作恶却不必受到法律的惩罚。只有运用正义的暴力,才能最终为普通人众带来些许安慰。

但恶果已就,逝者已去,就算元凶首恶已被惩处,又如何弥补芸芸众生被伤害了的心?金融危机仍有,巧取豪夺仍有,草菅人命的事件仍有,只要人类摒弃不了贪婪,这一切仍然会有。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五

在关于开展“读书.思考.进步”专题读书活动中,我一口气将《金融道》读完了,书中有对金融的动态了解,管理水平经验,有许多让人信服的道理和让人不敢想象的实例,通过一家弱势银行在短短近十年时间中、从无到有造就出一家业绩骄人的省级分行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们信用社,从某种程度上说在金融业确实属于“弱势群体”,而我们服务的也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何因“弱势”而疯狂?我想,只有树立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增长能力的观念,在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同时,主动走出去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创新观念有了转变,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让一群思想各异的人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什么是员工每一?”这个提问深深地吸引了我,作为一个网点经理我应该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做得又合格不?记得当接任时我的第一份工作总结中提到的关于工作中的难题时,我提到网点的一位员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适宜做网点一线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别人做得差。后来我更新了观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该员工的自身努力改变了这一情形,现在他由一个别人都不想与他拍档做事的“新”员工变成了一个可能教导他人的“老”师傅,由以前要别人帮手“执手尾”变成现在主动要学新东西,主动问有什么要帮忙。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新”员工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变化这么大,新观念只有一个: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业务由别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为一个综合柜员需要熟悉的业务,可能也是机缘巧合,一批旧员工走了,换了一批新的员工,有些还是刚毕业的,这下不但没有人帮他了,反过来别人要请教他,借这个机会我要求其他员工让他独立去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如果教错了就纠正他,对了就赞扬他,因为要表现出比新人强,他主动去做一些以前对他来说“难度高”的业务,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责任感有了,业务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让我感动的是三月时当我在计提一季度应付利息时他叫我教他,当我教完他后的'一个星期,他告诉我设计了一套程序,当输入原始数据后就可以直接打印计提利息的业务凭证,我们一试果然与手工计提的单据一下,他很开心,向每一位员工展示他的“战利品”。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有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赞许,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支强心针,我庆幸我没有放弃这个同事,我也没有资格去放弃他,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闪光点。同他向我们展示“战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作所给予我们的,要比我们为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们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

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团队,如何让我不是一个人孤军作战呢?思考的答案是:

当时我也不知如何去纠正他们这种思想,或许连我自己也是这种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当我们的存款任务离完成是那么的接近,我们整个组,上至组长,下至每一位员工,都把冲业绩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工作,知道有客户的私人资金在股票市场时会主动咨询客户是否有多余未入市的资金转过来做通知存款,刚好度过“国庆”的七天假期,可以让资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后虽然我们差一点没有完成任务,但我们形成了一个团队,一个有初步凝聚力的团队,而在那个季度我们团队的奖金收入是辖内最高的,原来我们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六

最近阅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联合著作《贫穷的本质》,作者通过大量走访数据,试图揭开贫穷的本质所在,力求寻找人类数千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贫困问题。之所以看这本书,源自一部相关纪录片《whypoverty?》第八集《education,education》,关于“读书有没有致富作用”,更确切地说是揭露“学历和贫富”之间的数据联系。这部片子我还没能看,但在知乎上有讨论,其中就有人建议阅读《贫穷的本质》这一本书。本以为这是一本励志商业书,但翻开这本书,发现可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此书彻头彻尾属于一本学术性书籍。但是他给你的收获也是满满的,而不是鸡汤似的。但是也许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或许鉴于其他方面,很遗憾作者真的没有勇气直面结论,道出贫穷的本质,给出答案。到底为什么贫穷?作为读书笔记,我把答案从书中各处提取总结到这里。

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存在一个叫贫穷陷阱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不论从世界和国家层面的宏观意义上,还是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个体上,都是存在的。简单来说,就是一旦落入这个”陷阱“(就是财富价值或者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就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如同中国有句话:越穷越见鬼。这是最可怕的。为什么可怕呢?这个陷阱里面都有什么?全球和国家层面宏观性,我们无法做点什么,那就来看看个体上,一般都有什么事情在这个陷阱里发生,了解这些,我们才可能摆脱进而跳出来。

1、穷人可能无法获得足够有效信息。

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陷阱中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你一旦缺乏信息,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决定后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因为你接触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无法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无法获得新知识;因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你只能承受庄家的灾难;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医疗常识,所以拒绝疫苗抗生素导致疾病肆虐。等等。总之,任何决策(包括生活事业上的任何决定)都需要足够的正确知识和数据,否则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

2、穷人可能更不理性、更没计划性、更懒惰、甚至更肤浅。

书中有典型的例子,当一个吃不饱的穷人突然获得援助,他不会将钱大部分用在购买基本温饱食物上,而是买更贵更可口的食物,甚至香烟,还可能是电视机、手机等更奢侈的物品。我们从身边其实也很容易发现类似的现象,例如富人看书穷人玩手机,贫穷人家的电视时间占据大部分生活。这方面可能与心理学领域有很强关系,属于人性的弱点。可能安全感缺失下的利己本能。在穷困中通过某种简单的快乐获得,掩盖或逃避面对某些困境。

3、穷人可能面对更多责任负担进而精力分散无法专注。

简单来说,我们都知道钱虽不是万能但钱能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富人能用钱直接快速解决很多琐碎问题,然后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但是贫穷则不能。而且,就算你突然拥有一笔钱,可能你还是不能马上全部投入到良性的投资回报循环中,因为有很多地方都在等着用钱,还没等到要做点什么正事,钱可能就花了差不多甚至花光了。个人认为,还有被分散的精力同样重要,当一个人被眼前琐碎的事情缠身,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思考更长远问题和制定长远计划,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不会轻易迈出他当前的困境。

4、就算穷人开始创业也可能无法获得大成功。

这一点有点反鸡汤。我们喜欢听到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数据表明,白手起家大获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或者说除非你一举突破跳出陷阱,才有可能进入另外的天空。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常说的,第一桶金。作者走访了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发现这些企业家做的事业本质上就缺乏发展空间,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或者边际成本很高。作者也看到很多迅速发展起来的小企业,但是往往这些小企业也很快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进而很多这类企业家只能处于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即使这样的时候,外部也无法能给予他们诸如贷款融资等配套,这方面属于下一点结论内容。

5、这个社会天生就对穷人不利。

这一点其实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但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无法改变。银行只贷款给富人,有钱才能购买保险,就算基础医疗免费但是很多救命的医疗肯定是昂贵的,基础教育义务化免费化但肯定无法跟更好的教育资源相比,无论如何只要有钱买多一点书你就能获得更多知识。等等。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要这样,书中有答案,社会学经济学很多学科都有答案。

结束语:

总之一句话: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过去是未来更是。因为这从本质上就决定了,从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又促进了。也就是说,世界性的贫穷无法根本解决。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总会有穷人。是否援助,都不能改变(当然援助肯定也是有意义的,例如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普及常识,提供必须的药物,创造就业岗位等等)。从个体来说,直接的援助也不能改变你自己命运,如同以上的结论,除了不可改变的社会因素,其他方面几乎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或者大部分你可以自己认识到并进一步改善逃脱。你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学习能力(获得足够有效知识和信息避免错误的决策)、理性(善于计划自己的生活保证不被人性打败)、专注(不论如何困境都要区分轻重缓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然后主动向富人靠拢(争取更多机遇)。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七

今天看完了一本书-《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作者和他的搭档在世界范围内做的有关贫穷现象的调查。在看到最后一章有关政治的内容,说到了印度等国家的村委管理及个人的选举权利。我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生活的村庄,在我印象中,只有上小学的时候有过一次公开投票,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了。

还有他们国家小孩的教育,很多家长都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理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以后会不会孝敬他们。而我从身边的很多现象中,看到现在的家长很注重自己孩子的教育。尽可能的送自己的孩子去更好的学校学习,希望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村里的小学一年级,三个村庄的学生只有一个班级,班里有80多个孩子。一个老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呢?而且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外出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很多都是小学没有毕业,而且村里农活繁忙。鉴于此,很少有家长有时间耐心地辅导自己的孩子。在我所知道的,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有责任心的爸爸妈妈。读后感·他们不只是嘴上说说要好好学习,而且也亲自辅导他们,陪着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有这么一位有心的家长,孩子学习肯定会很优秀。

在我大学的时候,会计老师说:“对于企业来说要开源节流。”在这本书中,作者也说道,对于那些做小意的人来说,每天少买一杯茶或一包糖果,一天天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进而少贷款和少付利息。而我觉得对于也一个家庭是这样,拥有更多的流入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就能为家里存留一笔钱,用于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

贫穷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完全改变的,让家庭变得富裕需要两代或者三代的人才能改变。一点一点地去改变,一点一点地去积累,不偷懒肯努力。我们总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八

金融战败一书详细为我们介绍了20世纪的最后,日本经济如何从大喜走向大悲,美国如何使用货币这一“武器”将日本将推向第二次“战败”,自己却有再次崛起的整个过程及各项原因。

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陷入经济危机,而对这个债权国负有巨额债务的,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却长期以来享受着经济的繁荣,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靠着其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经济优势,又时逢全球化的工业浪潮,购买了大量欧洲债券,成为了第一个核心债权国。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华尔街金融大危机使得英国很快被美国取代。

美国作为唯一几乎未经战火的战胜国,工业实力,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没有确立起美元的支配地位,但美国靠着马歇尔计划等对外援助计划和对外投资计划使得美元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巩固。而由于之后尼克松总统宣布的美元与黄金不兑换,导致了世界经济大混乱,各国的货币瞬间过度到了自由汇率制度,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美国金融势力逐渐衰退,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量吸引外资,很快又一核心债权国日本出现了,日本作为债权国高高兴兴的迈入了美元世界,而想不到等待他们的确实一场损失巨大的金融战败。

日本购买的美国国债总额,1976年是19700万美元,后的1986年4年就达到了138亿美元。日本1985年一年对外投资额为818亿美元,其中535亿亿美元为债券投资。由于消费停滞和资本过剩的苦恼,日本国内,商品市场已经饱和,资本投资也缺乏出路,由于政府没有为此进行必要的国内改革,日本的资本主义便必然要寻找可以吸纳资本的“殖民地”,日美两国在80年代前半期共同上演了“强大的美国”“强大的美元”的剧目,日本显露出大债权国的头角,美国经常收支赤字则呈趋势。

广场协议后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240日元到200日元,且马上到150日元水平,日本人的美元资产骤然减少了40%。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个人投资家们均陷入巨额的汇率损失中,汇率差损失约达3.5万亿日元,造成这一严重后果的原因正在于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如同对美国的贸易一样是“以美元结算”,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他国并以流入国的货币结算,这是史无前例的。日本机构在广场协议后购买美国过国债规模却进一步加大,愈演愈烈,1986美元大幅度贬值,日本资金对美元投资债券却超过了上一年支撑着美国的财政赤字。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如美、日、德的协调降息,使日美长期利率差保持3%,投资家预测汇率会上涨。但最主要原因还是一,日本特色的政、财、官关系,一些公司集团以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财阀为核心交叉持股。

一旦要出现决策,投资家们不得不迎合当局。二,泡沫经济的虚度繁荣,也导致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之后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黑色星期一”即纽约股市大崩盘,为了防止美元暴跌,日本实施货币战略,大藏省决定提升日本证卷市场。之后日本投资家为了回避汇率风险开始转向实体投资,美国为了防止日本银行壮大,国际清算银行便出现了,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要达到8%。日本于是开始了两年多的2.5%超低利率政策,使得产生大量泡沫,飙升的股指、疯狂的地价、走向全球的日本电器,一切看似繁荣,然而泡沫终将会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败。

日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货币国的影响,就将日美两国的巨大经济体系直接用美元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储蓄过剩部分转移到了储蓄不足的美国,并通过美元中介使国民的血汗结晶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之后1990年美国新政府为了应对美资金够给能力削弱,吸引了亚洲、中南美等国家,是他们代替了日本资金弥补美国的赤字,同时为了美元稳定和强化,美国又采取了日元升值攻势,1995年4月达到了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最高峰,美国依靠汇率市场摆脱了美元暴跌危机,下调利率致使股价上升,美元贬值促进了出口的发展,工矿企业复苏,三大类行业指数上升。1993美国实施放宽金融的政策,利用政府削减财政赤字措施的效果,乘企业经营好转之机增加税收比例,财政赤字扭亏为盈,赢得了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

回头再来看日本的金融战败,首先,日本资金流入美国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而其真身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将贸易顺差产生的剩余资金注入美国,美国则利用这些资金维持市场繁荣和日本商品的进口,这些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贸易顺差的膨胀。日本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产品,并把这当成了贸易顺差。

其次,核心资本输出国同时应该还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成为世界政治,军事核心,而日本作为美国的债权国,却要听任美元的摆布,日元在广场协议后一路升值,而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又开始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却又导致了大泡沫的产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日本成为债权国时未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经济的框架,或是“日元帝国”,当然日本的经济结构也存在缺陷,日本作为债权人拿的都是债务国的货币资产,即美元资产,所以美国玩弄汇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自己的债务负担,同时还可得扼杀日本国力之益。而日本为免遭厄运,只得不断地苦心支撑美元,逐渐山穷水尽最终,走投无路。

现在再看看中国,与当时的日本是何其的相似,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8088亿美元,其中51%是美国的国债,同样也是出口型经济,股市和房市和当时的日本一样存在着泡沫,而且人民币也开始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如今中国代替了日本成为了对美的贸易顺差大国,且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似乎另一场金融战又要开始了,显然这场金融战我们不能输,因为我们输不起,我们不像当初的日本那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如果遭遇一场可怕的金融洗劫,后果可想而知。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九

两个年青人同时冲榜,进入翰林院,可以说仁、言二人心怀远大的抱负,在明朝后期最黑暗的时段中,依旧向往光明。

言,学习的是儒家四书五经,性格刚烈,而仁则是学习高深莫测的心法。

唉?你怎么连个礼物也没有啊?内阁首府张聪,以一种极为放肆的口吻问道。我一穷二白,刚进翰林院,家徒四壁,没有礼物。言十分严肃地回答道。对不起,我不知朝政,请您多宽容。仁稍稍放低了些姿态。言十分不满仁的行为,但不便当场发作,只得怒目相视。事后,言看出朝政中的黑暗,写了一篇千字文上书圣上,对张聪展开了进攻,然而皇帝不理。仁按兵不动。

后,言见诏书迟迟未下,便又接连上了七次文书,要求严罚张聪,圣上看后,思考多次,才将张聪降职,由言代理。

一次,言遇仁。言:你为何不对张聪进攻?他现在势力日渐壮大,因此不受皇帝宠爱,此时进攻定能大获全胜。仁:未到时候。

言虽为朝中重臣,但从不结党,策划小团体,所以也得皇上信任。然而,他的刚毅过了头,从不会心慈手软。一次,皇上托他出去办一件事,此事主要是皇上的私事。言严词拒绝,并以长辈的身份教育皇上,此事后,皇上对言心有戒备。身为次首的张聪发现了皇上对言的态度的转变,抓紧时机,以一个莫虚有的罪名告言。皇上借此机会将言打压了下去,并使其永无翻身之日。此时,仁上场了。仁做事的原则就是以黑吃黑,吃出光明。

仁在言与张聪斗争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朝庭每个部门都打通一两个人脉,当言被打压下去时,仁抓紧时机,进攻开始。每个部门都有人同时上书,各个方面指责张聪。开始,皇帝还半信半疑,后来指责张聪的文章几乎要堆成山了,圣上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许多官员看到他人上书,也不约而同地写文章骂张聪。皇上无奈,只好将张聪关押,同时将翰林院的仁调内阁。

最终三个人的.战争以仁的胜利告终。

多年后,言与仁,仁,满袖清风,身居高官。言,已成贫民。言问仁:为什么,坚持正义有错吗?没错,错就错在不会变通。我学习的是王守仁的心法,心法的关键是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学会变通。变通才是王道。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

中文版的书名有点唬人了,金融的本质是什么,估计没有人能说清楚,从技术、数学、哲学的角度都可以去试图解释,本书的英文名“thefederalreserveandthefinancialcrisis”更能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讲了美联储的职能以及在应对上世纪及本世纪的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及得失,特别重点讲了最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特别的本书的作者是前美联储的主席,因此从该书不光可以看到么联储在应对几次危机时的措施,还可以了解到美联储内部采取这些措施的考虑及反思。

关于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基本逻辑是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俗称钱)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具体金融工程里面会将这种连接封装成各种证券产品,这些产品有一定的收益率及风险,证券卖给投资人,融到的钱再贷给需要钱的人,金融机构通过利差及手续费盈利。实际的情况是金融机构同时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可以层层的传导,钱从最初的投资人到最终的使用者间可能经过很多层封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风险分散,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操作比较简单,不用关心具体的资金流向,由金融机构进行分配及控制风险,甚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投资人各自的需求封装不同的金融产品。当系统运行顺利的时候,资金确实可以有效的在社会上流通,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也赚的盆满钵满。但这种风险分散的另一面则是风险传导,某一个环节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债务违约)可能快速的传导到其它的地方,甚至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即产生金融危机,更严重点可能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危机。具体可以看下书中关于08年次贷危机的讲述。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一

看完这本书,最大感受是相见恨晚。陈教授出版这本书出版的太晚了。如果早在几年前能看到这本书,恐怕本人就不会做出提前还房贷的决定了,现在可能就是拥有几套房子的业主了。

二、两方面评价:

1、积极的方面: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金融的本质做了一个经典的阐述。个人印象最深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钱、资本及财富的三大关系;二是国家财富、企业资产与收益、个人未来收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四大资本来源;三是市场化、私有化、法治化等资本化三大助推因素。

2、不足的方面:一是关于孝道文化的阐述有偏激之嫌。有孝心是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家庭道德,随着社会发展的特别是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在孝心表达的形式、方式上发生变化,但绝不是不再要孝道,终结或淘汰孝道文化,而应该是在文化体系的部分内容上发生变化,但人应有孝心的根本要求不应改变。

二是对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陈教授一语中的,指出是因为委托与代理的链条太长、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而导致而成,但对如何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特别是对我国在今后大力发展金融业的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金融危机,并未提出系统、具体、专业的对策与举措。

三、三层面反思。

1、对于国家层面:一是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财富的增长,我们国家的金融化程度还很低,国家应围绕三大助推因素,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升资本化水平;二是国富不如民富,国家应尽量用公债来补充财政赤字,少征税,藏富于民,把钱留给国民投资创业。

2、对于公司层面:一是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要认清形势趋势,紧抓大好时机,借势实现跨越发展。二是要学会把企业资产与未来收益资本化,让企业自身更富有,更有实力。

3、对于个人层面:一是要学会用将个人未来收入资本化的手段来增加个人财富,均衡使用、享用个人财富。二是为了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提高未来收入水平,避免因年龄等原因而贬值或加快贬值速度,我们应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一方面要立足自身职责,扎实做好工作,用我们的才华与智慧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公司基业常青,我们的未来收入才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丰富个人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与市场竞争力,通过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去应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避免资本化的`前提、基础出现偏差。

四、四点延伸思考:

1、我们应当购买什么样的股票?在资本市场不够健全发达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靠投机,但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购买公司未来收益较大且确定性较高的股票,应当搞价值投资。

3、公司在资本化、金融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地位将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企业人,我们倍感自豪,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即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会对公司这一企业形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4、要正确对待财富。正如《财富如水》中所言,财富与水有着许多共性,都可流动,都有可能会蒸发或挥发,甚至被冻结。最重要的一点,水有两面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水喝人会渴死,但喝多了则会撑死或毒死,财富亦是如此。我们要明财性,审财情,结财缘,还财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散之亦有道。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二

篱笆和枯树拥有挺拔的躯干,紫藤罗和牵牛花拥有傲然的芳华,它们相辅相成,绘成一道道令人侧目的风景。这,就是双赢。

当今社会竟争异常激烈,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其实,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失败,往往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合作!所以,想要成功,先学合作。

放眼当今社会的成功人士:

诚然,马化腾是智慧的,可若没有下属的建议,他也只是个固步自封的庸才罢了;奥巴马固然拥有卓而不凡的才华,可若没有夫人米歇尔为他拉选票,又怎会当上美国的总统?林义杰的确有着过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耐力,可若没有队友为他提供物资,他将会是又一个葬身沙漠的热血青年;贝尔,格里尔斯的确有着荒野求生的本事,可若没有队友精神上的激励,难保不会栽在跳伞上。这些都是人与人以优点相佐,双赢的典范!

或许很多人觉得,成功最主要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

金融道的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读了《贫穷的本质》一书,该书的作者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ee)与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其中,前者获得了世界诺贝尔经济学奖项。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每天生活费不足0.99美元的贫困线以下。《贫穷的本质》一书对这一系列人群做了调查研究,并列举了可能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这或许对改善我们未来的阶级有所启发)以及讨论了如何带领他们走出贫穷(本文不做讨论)。本文是作者自己阅读完全书后对整本书的归纳总结与个人思考。

一.信息来源。

1.错误的信息。

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很大一部分的贫穷群体在生病的时候,倾向于寻找“巫医”(依靠祈祷等传统方式来进行治疗);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药物”,不光对治病无益,还有害。

作者想起来在中国内地支教的经历,当地农民有祈求丰收的习惯;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把本可以用来买大棚或者化肥的钱拿来祈求丰收了。(事实上,他们在这方面的支出近乎为0,多数人依旧相信农业是完全依赖于天时的)没有大棚技术的保护,在天灾发生时,神灵也救不了你。

错误的信息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最近最火的一个央行发行了数字货币,市面上的数字货币可以自由流通。有相当一批中产阶级涌入到这个领域中,然后......,就被收了一波智商税。

2.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信息。

在书中,作者所调查的大部分区域,都有专门针对穷人的福利政策。(例如:免费疫苗,义务教育,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等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享受到这一政策的穷人并不多,抛开前两个不谈,有补贴的必要生活用品,比如蚊帐,的普及率也才达到70%多。(而且是在政府全额补贴的情况下,在某些热带地区,当地的蚊子所携带的病毒很有毒性——作者注)有很多人没有享受到这样的福利,一些人觉得蚊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蚊子传播的疾病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另一些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政策,也就不用说去领这些东西了。

作者接触的相当一批同学里,很多人对金融缺乏基本的了解;其中一位同学的父亲,更是将存银行作为理财的近乎唯一手段。他们对当下的金融政策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也许很难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了。

作者所听说的一个故事里,几个人凑了几千万去炒小盘股;由于这个盘整体资金量的缺少,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庄家。他们就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个特点,反复割散户的韭菜——由此可见某些信息的重要性。当你有正确信息的时候(比如这里的未来股票走势信息),你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能致富。

3.信息难以被理解。

某些信息,需要特定的专业人士才能理解,富豪或者政策决策者的身边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家团队,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依赖于这些专家团队;而相比之下,穷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决策,而这些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

二.做正确的决定。

1.什么是正确的决定。

人生就像一个资本市场一样,你投入时间、金钱,它就会产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产出物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但是,很多时候,投入之后并不一定马上能看到产出,往往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产出。比如教育,我们要投入大把大把的时间、以及费用,而产出可能要到20多岁才能看见。再比如保险,今天买的保险,也有可能是为了防止十年之后的那一场重病。

投入在现在,产出在未来。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看到未来的收益。

2.做这些正确的决定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

但对于穷人来说,这项决定很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手里的资本很有限。根据阿比吉特·班纳吉的调查,贫困农村地区的重病保险参保率很低很低,而在一场重病之后,这些本就贫困的家庭,会陷入高利贷等陷阱。他们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重病是他们无法负担的,但他们迟迟没有购买保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手里的钱本身就不多,刚刚够生活而已,一旦购买了保险,他们可能连明天的饭都没的吃了——这样也就陷入了贫困陷阱之中。

三.社会环境对穷人并不太友好。

1.服务于穷人的公共服务成本高。

发展中国家的很多银行都不支持穷人开户,原因是因为每开一个户头银行都要承担一笔相应的文书办公服务支出,而这些穷人可能一辈子存的钱都赶不上这一笔支出,更不用说他们带给银行的收益了。

作者支教的地方,很多农村家庭用的都是没有经过自来水厂消毒的天然水。这是因为:铺设管道、安装水表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些家庭可能很少使用自来水;对于自来水厂而言,在这个地方普及自来水的使用是亏本的生意。

2.穷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过高。

作者支教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乡镇卫生所,它时常关门,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它应有的服务。这也导致当地人在生小病的时候扛一扛就过去了,只有到生大病的时候不得已才到城里去看病。对于他们而言,花一天的时间去城里看病,往往会影响农业的收成;去医院看病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对他们而言太高了!

四.政策与政治制度。

1.的影响。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帮助贫困人群脱贫的计划,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基金支持。但是,目前来看,这个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所调查的区域,很多村都有来自中央的专项援助。(例如教育基金、医疗基金)但是,这些援助很大一部分都被当地的村长或区长这一类人掉了,真正用于支持穷人发展的钱并不多。

2.整体政策的偏差。

有的国家地区对富人友好,例如美国,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取消了对穷人的很多补助(例如取消了310w美国人食品券的补助、“生命线”计划等等)这样让这一国家地区的穷人更无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不得不把自己赚的大部分钱用到日常开支上,无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五.意识形态和惯性。

1.意识形态。

作者支教时拜访过的两个家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家庭的孩子每天读完书就是玩玩玩,他的父母甚至他们自己都觉得他们这辈子也只能这样了。另一个家庭的父亲拼命打工养家,她的女儿也不负众望,书读的还不错。有一些穷人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了,无法再向上跨越阶级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教育——是可以让一个一穷二白的人过上小康生活的,幸好可以看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读书,跳出了贫穷陷阱,进入到城市里工作,虽然过着租房的生活,但生活起码比山里惬意许多。

读书(虽然作者觉得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是可以让一个人过上小康生活的。这个社会并没有到完全丧失阶级流动性的地步。

2.惯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受父母的影响的。在电影《触不可及》中,黑人保姆一提到女人,想到的就是sex,约会等等;而剧中的白人富豪想到的则是这个女人是他的笔友,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交流甚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穷人刚生下来的时候,身边的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比如一段时间很有名的校园里的“社会人”;在某些学校,招小弟,打架斗殴是很常见甚至是引以为傲的;而在另一些学校,每一个学生都以好好学习为荣。身边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127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