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专业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7:24:12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专业23篇)
时间:2023-11-28 17:24:12     小编:温柔雨

人生是一场旅程,总结是我们在旅途中的里程碑,记录下我们经历的点滴。怎样才能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总结经验和心得,共同提升写作水平。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

医学技术日新月异,检验工作是开展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和保健的基础;因此,进行严格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是很有必要的。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应该从检验的前、中、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8月-月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附属惠济医院治疗的12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5例,女531例;年龄1~71岁,平均(37.2±9.5)岁。这1256例患者共进行临床检验2127次,血液分析检验共计721次,生化检验共计456次,尿沉渣检验共计172次,便分析检验共计127次,分泌物检验147次,皮肤组织检验504次。

1.2方法。

患者检验工作在检验准备、样本采集、处理措施的各个流程上均按照临床检验规范进行操作。例如,此处详细介绍检验准备中生化分析的检验规范:患者需在抽血前1周应禁烟戒酒、禁食高糖高脂食物;抽血前两天应进食流食(此处可视具体检查项目而定);抽血前10-12小时应保持空腹[2];抽血前6小时禁止开展剧烈有氧运动以确保患者标本采集前情绪平复。

1.3检验结果判定。

检验结果异常需再检验,若再检验证明前次结果有误,应记上次检验失误。检验过程中出现检验样本的丢失、污染或损坏等,应视为检验失误。其他需重测且证明前次检测失效情况,亦记为检验失误。

2结果。

3讨论。

3.1临床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策。

目前,医院每天患者量大,临床检验工作量非常大。其中,检验准备与样本采集对检验质量影响较大,在随后日常工作中应尤为注重,提高检验质量;此外,样本处理等工作流程清晰、规范,但依然出现失误,日后应根据样本处理的各项规范及要求,深入贯彻执行,并端正工作人员态度;而检验设备、试剂、方法不当,则需多项工作配合。例如,医疗机构需及时更新检验设备,选择性价比高、临床检验效果好的医疗设备[3];同时选配和该医疗设备性能匹配的试剂开展检验工作。为确保临床检验质量,必须针对这一现状集中采取措施:准备阶段医护人员应细心、耐心且详细告知患者其项目注意事项,减少患者抗拒心理;样本采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结合患者年龄、疾病,选择相应样本采集方案,并确保患者情绪稳定,例如儿童在血液样本采集时会害怕、哭闹,导致采集血液不理想,造成检验失误[4];样本处理中的失误则需医疗机构制定方案解决,可通过增加人员数量、系统培训、定期考核,提高医护人员量,减轻工作压力,巩固检验水平,尽可能避免样本丢失等低级错误;检验设备故障则属于客观问题,医疗机构必须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保养,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医疗设备,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3.2医疗机构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对策。

3.2.1加强检验制度管理医疗机构应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医疗机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制定完善的检验科工作制度。其中,包含质量标准、值班制度、科室安全制度、紧急状况处理办法、奖惩制度等,在检验过程中,要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避免任何环节出现漏洞和错误,逐渐提高检验质量;在具体工作中务必做到监督落实,达到规范检验人员行为,提升检验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3.2.2财政投入医疗机构所在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具有长远策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引进检验人才,提升检验设备性能,确保其检验专业队伍的稳定与壮大;同时,医疗机构务必注重检验人员职业素质和爱心、责任心培养。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和患者友善沟通,耐心解释;加强患者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以验证检验结果。此外,医院应该重视检验人员的再学习,鼓励、支持检验人员的各项在职学习和脱产培训,提升检验人员操作规范,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检验水平。

参考文献: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文化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案例引导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临床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临床,接近实际,又要体现出基本知识点。首先,通过给出一个合适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然后由老师对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接下来,回到开始的临床案例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病例提出诊断诊治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查漏补缺,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一个人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查报告单,提出问题:该受检对象是一名健康人还是病毒携带者亦或是感染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通过老师对乙肝病毒基本知识点如形态结构、致病性等的讲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开始的病例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强调几个重要知识点如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乙肝的诊断与防治等的掌握[3]。这样的课堂组织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能从中找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文献阅读研讨课。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被鉴定,也有过去已被基本控制的致病微生物又重新流行,构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课本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4]。因此,想要了解一门学科的前沿进展,阅读文献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中开设了文献阅读研讨课,并将其安排在了理论课的最后两次课,此时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有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课程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拟定一个专题,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流行,然后列出几个相关问题,如(1)禽流感为什么会导致人类感染?(2)什么情况下可能导致禽流感大的流行?(3)目前针对禽流感有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4)针对禽流感引起的民众的恐慌,作为一个医学生,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给出经典的综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1~2篇,让学生课下针对专题和给出的题目,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接下来,就是课上讨论部分。针对八年制学生人数少的优势,进行分组讨论。将20位同学分为a、b、c、d4个大组,每个大组的5位学生分别对应1~5的编号,即a1、a2、a3、a4、a5等,每组分别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5~8min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就自己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陈述;然后,a、b、c、d4组中每组编号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新的一组,即a1、b1、c1、d1为一组,以此类推,共5组。5组同学就4个问题进行交叉讨论5~8min。最后,老师对整个文献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交叉讨论的分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参与得更彻底,对文献了解得更全面[5]。

3学生自主授课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知识相对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笔者通过挑选合适的教学章节,在临床八年制班级中推行角色互换,让学生由过去单纯“听”到主动“讲”。这一转变迎合了青少年们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自主授课的开展,第一要素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社会关注度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动力,因此本研究将逆转录病毒中的hiv这一节作为学生自主讲课的内容。为了防止内容上的重复和单一,笔者将20位同学分成4个组,给出4个专题,例如(1)hiv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2)hiv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3)hiv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4)hiv的研究现状及有无有效治疗方法。每组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备课,准备15min左右的ppt。课上,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台讲授。每位同学讲完,老师从教学内容、ppt制作形式、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作简要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讲课同学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老师对4个专题的内容进行抽提归纳,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学都上台授课,为了让所有同学都有参与感,笔者要求同学讲自己制作的ppt内容打印为纸质版上交,设立评分标准,由老师批改打分,按10%的比率计入最后成绩[6-7]。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主讲课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4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医学微生物学这种临床基础性学科,实验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课的设立,有利于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锻炼其动手能力。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课的内容多是一些单纯性验证学科基本理论的简单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本校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培养中,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因此,笔者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辅导活动[8]。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在老师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指导老师。一般1位老师带教1~2名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中,笔者首先会对所有参与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则及仪器的安全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等。然后由带教老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辅导。老师会给出3~5篇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学生阅读后与老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学生提出科研问题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文献的阅读及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操作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期间老师可一周组织一次实验进展的汇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以学生汇报答辩的形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实验进展顺利,实验结果理想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撰写研究论文并发表,并给予一定奖励[9]。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的窗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笔者在对本校临床八年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案例引导教学和学生自主授课,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考验了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献阅读研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给热爱科研的学生创建了一个平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尽管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们中普遍得到好评,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申晓冬,黎庶,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16.

[5]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等.文献导读研讨教学模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1):1399-1401.

[7]张洪平,张永红,张海英.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对大学生自主讲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70-72.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将面临一个重要的创新,这无疑是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培训的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医学考试技术培训应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以高中教育为重点的培养目标的理论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因此,要完善医学检验技术的培训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的培训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目标的重点。分析了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形势下的创新培训方法。

1.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以致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而中职医学检验技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检验结果做出合理判断。

1.2知识点的关联性不高。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型学科,所设置的课程数量较多,内容涵盖面较广。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联系各课程之间关键点。同时,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根本不足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更不用说将其融会贯通。因此,当学生遇到一些综合性问题时,难以在宏观的层面上寻求相应的突破口,大大影响学习效果。另外,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较普遍,知识内容讲解生硬,未对其他相关科目的课本内容或知识点作有效串联,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理解。

1.3教材编排较繁杂。

由于医学检验技术学科高、精、专的特殊性,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其教材内容会更为复杂,难度会更髙。过多过细的内容,在教学上,不但让教师难以挖掘知识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相当吃力。

另外,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不相符。表面上看,知识是更丰富深奥了,但实际上学生难以吸收所学内容。各课程教材间知识点重叠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授课教师们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炒冷饭”,严重浪费教学资源。

1.4无量化的评价标准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实习阶段中,无统一的考核标准以及切实可行的评价程序,以至于无法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合理平价,不但影响了组长、教师对学生作后续的指导工作,同时还阻碍了学生查找自身所学知识的薄弱点。总而言之,量化标准的缺乏极大弱化了实习、实践的指导性意义,使得临床实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不利于人才的合理培养。

1.5人文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不但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塑造人格提升人格魅力的地方。学习专业技术的理论知识虽说是中职教育的关键部分。然而,现今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类的课程种类少,学时短,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较国外同等院校明显偏低。其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替代人文社科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将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社交能力的提升,导致其进入社会后,无法与同事、领导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

1.6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不相适应。

教材的内容很可能会滞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另外,教材的编写队伍主要由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组成。所编写的教材的时效性也将大大降低,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操作严重脱节。此外,作者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过度参考同类书籍的现象严重。更有甚者只对参阅内容的语句顺序做出改动,便照搬到自己的教材当中,并未对参阅内容作实质性的提取和升华,导致所编教材原创性低,同类教材间出现语句雷同的状况时有发生。

1.7专业教师缺乏临床经验知识更新较慢。

受益于几年来新型检验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检验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不断提高,检测结果越来越可靠、准确。检测仪器也跟上了科技发展的步伐,产生了一大批在生化、理化和微生物检验中半自动甚至是全自动的检测仪器。医学检验技术硬件条件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给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资金和职能等多方面原因,学校不可能像医院和检验检疫企事业单位一样,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频繁的更新仪器设备。同时,由于中职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很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无法抽身到临床进行学习进修,以至于在授课过程中依然教授与现实相脱节的检验知识,使学生毕业后难以与现行医学检验工作内容进行无缝衔接。

2、中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创新探究。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操技能。

笔者认为,该专业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生认为理论知识一成不变、枯燥无味,以致其难以调动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增加实验课以及将理论课转移到实验室教授或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有机融合的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无需过分划分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界限,可以大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对上课模式和上课场地作相应的调整。如可将教室的前半部分划分为理论讲授的场地,而后半部分即作实验实操的区域,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穿插相应的实操练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建数码显微互动室,不但能让学生即时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而且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还能将其传输到教师的终端,待教师作相应的批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提倡小班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效仿小班教育的上课模式,将一个大班分为多个由8-10人组成的小组,并将学生围成一圈以便讨论。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转化为临床上较常出现的例子,把知识点贯穿于例子中并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同时,教师可在每个小组间穿插走动,聆听学生提出的意见,捕捉他们讨论过程中的一些亮点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2.3共同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实用型教材。

注重教材的时效性,遵循“实用、能用、够用”的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不追求过于深奥、华而不实、理论性强于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和医院检验科室相关骨干人员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结合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究,编写切实可行的、富有时代意义的专业课、实训课教材。提高教材的含金量,从本质上体现出“能力本位”的教学精神。同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大量查阅同类型教材,避免将重复的知识编入教材中,防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炒冷饭”。

2.4提高教师的临床经验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队伍。

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进修。旨在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需要的以“双师”结构为标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和实践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引导教师为产业服务,提髙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如有可能,在企事业单位中,以顶岗的方式进修,不但能让教师深入学习现行业中运用较广泛、时效性较强的技术,而且还能深切了解该专业岗位在企业中实际的工作定位和工作内容。有助于教师感受该专业的岗位特色,以便在教学中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更明朗更直观的了解。另外,引导与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职业资格、专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执业资格证书,提高其自身的职业价值,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

2.5合理安排实验课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实验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程。要顺利开展实验室建设,首先要界定好各功能实验室的职能。医学检验技术实验室主要由医学检验形态学实验室和机能学实验室组成。形态学实验室主要负责开展染色体检查、临床基础检验、检验医学微生物等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室主要负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检验等教学实验的开展。所开设的实验除了分类不同,它们的层次也应该有所区别,形成基础学科实验、专业课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三者协调发展的实验课教学结构。同时,这三种层次实验之间必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建设实验室过程中,应尽量购买临床使用率较高的设备,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全自动电泳仪、细菌测定系统等设备在相关单位应用较多,功能较强,值得购买。

2.6制订实训阶段的考核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组建一支有丰富教学、临床经验的教师队伍,定期(每两个月一次)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的交流和检查,与实训基地简历密切的联系。主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操作的关键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作检査。有条件的可借助医院的设备进行现场实操检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相应技术掌握的熟悉程度。在实习期,应制订阶段性(每个月一次)的考核指标,其应包含病人反馈、带队班长的意见、出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有相应的得分来量化学生的实习效果。根据各项得分,做出一份最终的书面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概括性的评价。同时,受评分学生应给予相应的书面答复,对不足之处做出整改。

3、结束语。

开展医学检验技术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和课程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此外,通过教材的修订,将能够提高学习内容的时效性,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同时,通过加强教师的再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后,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要实施全文本的措施,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将更加光明。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四

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报告。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本科医学毕业论文相关范本。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药学类专业药理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教学特点与对策。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现主要以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由于糖皮质激素在抗炎、抗感染、抗休克等诸多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使其成为现代医学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是药理学教学中内分泌系统药物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

1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特点。

基础较差药理学主要以生理学为基础,而药学类专业学生基础课以化学类内容为主,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而"生理学"(或"解剖生理学")一般为该专业的考察课,由于和本专业联系相对较少,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畏难情绪由于药理学章节多,内容复杂,各药物间药理作用联系较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学生经常产生畏难情绪[1]。而药学专业类学生由于"生理学"基础较差,学习药理学时感觉比较吃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药理学中最为复杂的章节之一,学生畏难情绪更为明显。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例,介绍药理学教学的对策。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教学对策。

介绍历史,引兴趣自从1855年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927年,rogoff和stewart用肾上腺匀浆提取物为切除肾上腺的狗进行静脉注射使之存活,证明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存在。1950年,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因为发现糖皮质激素,并且确证了它在风湿性疾病治疗上的效果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通过对氢化可的松的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1958年人们又发现了具有更好稳定性、更好抗炎活性和更低钠潴留的地塞米松。

功效简介,引重视几十年前,糖皮质激素一度被誉为"美国仙丹"。但是糖皮质激素在医学上扮演过夺宝奇兵,也承担过指责诘难,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作用,但是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如物质代谢的紊乱、引起感染的扩散、诱发骨折、引起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进行铺垫,讲生理生理学的复习,为后面给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做铺垫。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昼夜节律性,在上午分泌最多,午夜分泌量最低。那么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话,它的给药时间如何确定呢?其实糖皮质激素比较容易出现也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所以给药时间应该选择在每天的早上,这时肾上腺分泌比较旺盛,不容易对它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比较符合生理规律。

当生理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该药主要参与生理代谢,如对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代谢、核酸代谢、水盐代谢等的影响。在讲述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内容:1)当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饮食的调整;2)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的联系。因为糖皮质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蛋白分解、水钠潴留等,所以要给病人补充低糖、高蛋白、低盐饮食,还要适当地补钾。另外,该药的生理作用与不良反应也有密切的联系,如引起患者伤口愈合缓慢、抑制儿童生长、向心性肥胖、诱发病人出现骨质疏松等。

回归正题,讲药理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主要为"四抗"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为抗炎作用。抗炎作用的特点是:作用强大和非特异性。在本节介绍时应该先介绍一下炎症的发展过程,然后根据糖皮质激素的特点逐一讲解。最后还要强调"抗炎"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降低了机体的这种防御反应,这也是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

抗免疫作用的讲解应注意简单介绍一下机体的免疫过程(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这样能使学生对"糖皮质激素小剂量抑制细胞免疫,大剂量抑制体液免疫"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注意强调该药引起"淋巴细胞减少")。介绍抗毒作用时,一定要强调"毒"指的是细菌内毒素(而不是病毒),所以该药对严重的细菌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有良好的效果。介绍抗休克时,应注意比较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除了"四抗"作用外,对血液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为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红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但淋巴细胞减少的现象(三多一少现象),并注意联系糖皮质激素血液系统的临床应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糖皮质激素对中枢的作用为"兴奋中枢",应注意严重的精神病、癫痫不能使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为"促进消化",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不良反应相联系。

展开联系,讲临床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很多临床应用都与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如辅助治疗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爆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炎症后遗症(脑膜炎出现的脑水肿、心包炎引起的窄缩性心包炎、胸膜炎发生的黏连等)、抗休克等均与其强大的抗炎作用有关,可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增加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类风湿疾病、重症的全身性红斑狼苍综合症、肾病综合症等)、抗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器官移植排除反应等与其抗免疫相关;治疗血液病(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与其血液系统药理作用相关;替代治疗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在介绍药理作用时密切结合临床,临床应用的掌握也会水到渠成。

药物是把双刃剑药物是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也与其药理作用密切相关。首先,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导致病人出现肌无力、肌萎缩、皮肤变薄、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水肿、高血压、高血脂、低血钾、糖尿等与其生理作用相关,即本药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关,在介绍时也应注意从中引申出来的相关禁忌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是不宜使用的。诱发感染的不良反应主要与本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有关,特别是在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更容易发生,所以在使用时应该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对于抗菌药无法控制的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不宜使用。

肌肉萎缩、伤口愈合缓慢与其抑制蛋白合成有关。骨质疏松多见于儿童、老年人、绝经期妇女,发生的原因与其抑制蛋白合成、加快钙离子排出、抑制成骨细胞作用等有关。停药反应也是糖皮质激素的重要不良反应,最主要的是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减量或停药过快,或停药后遇到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反应时,引起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休克等肾上腺危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与糖皮质激素反馈性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引起肾上腺皮质的萎缩,(与其生理作用有关)。而反跳现象主要是该药改善病人的症状后,疾病未得到完全治疗或对激素产生依赖而引起的,也与其药理作用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介绍生理作用及药理作用时应该注意及时联系该药的不良反应,这样便于大家的掌握。

发散思维,讲实践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实践讲解,如糖皮质激素药学监护的要点,对于小儿应该注意不易使用长效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对于老年人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容易出现高血压现象,应注意监测病人的血压;对于绝经期的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现象,应该注意检查这方面的不良反应。通过与临床相联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到学有所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结语。

总之,从通过介绍"历史"引起学生兴趣,到介绍"生理"补基础,再到回归正题讲"药理",自然引申,一气呵成,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讲授效果。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五

本科体检前,教育系统要五年的医学学士培训,一些机构要培养四年制的体检。教育部国家教育部于2013从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进入一流的医疗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五年制本科院校保持“五年计划”的毕业论文是培养计划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是检验技术人员,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检验工作的特点是应用医学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潜力的检验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们相信本文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科学素养调查的毕业生增加;毕业论文实习培训过程中访问的学生,毕业后的效益,了解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基本知识的基本程序,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至四的毕业论文的背景下,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在我校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列入四年的毕业论文所需的体检培训方案的关键。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六

1.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类论文。这类根据实验研究以及现场调查的资料所写成的论文。这类文稿,一般都包括:施加因素、受试对象以及效果反应三个方面,其写作格式可按:文题、作者(作者所在单位)、提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外文提要、(致谢)、完成论文日期。

如当研究内容的方法与结果分项目多,而方法与结果又不易分开时,可将方法与结果两项合并来写;如结果与讨论两项内容都不多,可将结果与讨论合并来写。

2.临床病例分析类的论文。这类大都是积累统计的论文,是对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作出全面或侧重某方面作分析。病例分析论文的特点,主要在于“分析”,因此,作者要写好这部分,就必须具有较详尽的`资料,以及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各种数据才行。这类论文,由于很少有施加因素或者完全无施加因素,材料与方法可省略,如有可并入资料来源中,其基本格式可按:文题、前言、资料来源、资料分析、讨论、参考文献来写。如资料来源不多也可按:文题、前言、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或手术等)、结果(预后及随访等)、讨论来写。

3.临床病理讨论的论文。这类文稿是通过1例或数例在诊断、治疗、死因上有探讨必要的病例,在充分掌握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情况后让大家广泛探讨,最后以确诊的手段(尸解报告、病理切片或其它确诊手段如ct等)来确定。目的是启迪读者的思维逻辑和丰富其临床经验.这类文稿目前尚无固定的格式,基本格式按: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分类,文题病历摘要临床讨论病理报告及讨论来写。有时附参考文献以作为讨论的考证。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七

[摘要]临床医学技能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临床技能学习中心是临床能力培训和临床技能训练的重要学习临床技能的场所,医科生的临床技能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对于临床技能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诊断医学是一门培养医科学生医学临床技能的基本实践学科,对医科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医科教学存在着重书面知识的考试,轻临床技考试,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纵的倾向,这种培养出来的医科人才与社会上需求的人才有很大差距。文章探讨了学校建设技能中心的经验,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开展临床教学的方向。

[关键词]临床技能中心;建设;管理;创新。

0前言。

临床医学技能学科是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职业道德培养、临床能力、临床医生培养的关键。临床技能课教学是临床技能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应用理论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实际应用知识,是医科学校完成教育计划的重要过多,也是一名医科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必由之路。

1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的基本职能。

积极进行研究实践,是为了弥补临床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不足。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条件不足、教学实验设备紧张的矛盾,提高高年级医科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医科生在临床实习前就能接受到扎实的临床训练,能有效提高医科生的临床技能水平。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证明,临床技能中心的建立目前加强临床技能教学的捷径。

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满足从医科生到住院医师甚至专科医师的考核、教学培训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结构的需求;实现了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实践的“桥梁”的搭建作用,加强了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的关系,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书本上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也利于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中利用模拟的临床环境,可以时模拟教学情景化,生动化,利用(hps和vr)和软件可以实现模拟教学,解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困扰,创新了教学方式,创新了考核评价体系[1]。

2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的目的。

减轻医科学生临床实习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

临床教学资源不足,主要因为:一是病例数量的减少和临床实习人数的相对增加;二是各种穿刺等隐秘部位的体格检查、危重病人的处理和有创性操作等实践的难以重复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可以对各种医学的模拟教学进行逼真的应用和重复实践再现真是的教学场景。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感到统一、逼真的体验。使用模拟器械和模拟人进行教学可以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

探讨医学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推进的方向。

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是为了提高医科学生的临床能力,创新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医学教学模式不断推进的方向,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要开设以更多的临床模拟设备、集示教、讲授、考核、操作练习等各种功能的医学技能培训中心。模拟逼真的临床场景,培养医科学生掌握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引入先进考核方式和教学模式。

在国外,多数医学院校都建立了临床技能中心,医科生在进入医院之前,通过标准化病人(sp)、医用标准化模拟人(msm)、模拟病房等形式对医科生进行综合训练,采用客观、准确的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方法对医科生进行培训考核,从而使医科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较好的培训。建设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引进msm、sp、osce、pbl教学法等先进的核方式和教学模式,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是医学院与国际教学接轨的一种尝试。

建立临床技能中心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立临床技能中心,整合软硬资源,尝试更多学科的融合的实验项目,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创新实验室的使用,使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改变过去实验室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使现有软硬资源得到更全面实施、充分利用,培育出“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创新性管理思维。

3临床技能中心的建o和应用。

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实现医科学生临床操作水平。

在当前的医学教学过程中,医科生不应该从患者身上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特别是针对很多隐秘的和创伤性的操作。所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使用各种模拟器械和高端模拟人进行教学是值得尝试的有效方法。

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培养了更符合临床实际需要的人才。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八

一、问题:

1.1学习压力大本科采用3年在校学习加1年临床实习的学制,学科专业设置基本沿用苏联模式,特别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教学内容强调多而全,学科间交叉重复很常见,但学科间又相互独立,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各课程间几乎没有交流,过多的重复教育又占用大量学习时间[2]。学生往往还要利用周末、晚上上课,导致明显出现为应付考试出现“功利化”学习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2师资培养难一方面学科发展快,知识更新迅速导致教学人员要花很大精力投身科研和培训;一方面本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又要求教学人员必须“接地气”,经常下临床实践;再有本专业交叉学科多,新的交叉学科例如代谢组学、信息学等学科也需要教学人员涉及[3]。

1.3理论教学手段虽尝试创新但效果一般我系先后开展了“cbl教学法”、“pbl教学法”、“病例式教学法”、“双语教学”等教学改革,但总体效果有限,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经历了多年被动式教学后,到了大四上专业课时已经有“积重难返”的感觉,大部分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说明教学改革要系统化,长期化。

1.4试验教学和实践脱节这也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常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教学人员对于学科的侧重点与临床实践有一定偏差[4],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不可能达到临床的配置水平;而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难度大,因为临床工作人员精力有限且还涉及生物安全等一些列问题。目前医学检验专业特别强调质量管理和生物安全,这些内容的实践在常规实验室基本不能教授。

二、几点措施:

2.1调整教学安排:主要是加强各学科交叉整合,尝试降低人体解剖、组胚、病理、生理等等课程课时,而加入专业基础课课程间的集中交叉授课环节,新的课程安排里面总课时降低了20%。让学生减负,着重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必须强调终生学习的概念[5]。这一点美国高校都格外注重,使我国一直以来做得不好的'。

2.2双师化建设实行系科合一:即医学检验系和附属医院检验科实行一套班子,以相互交换的方式,3年内实现“双师化”,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衔接;还有我们与金域检验等第三方独立检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尝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期利用他们在信息化、实验室质量管理、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弥补本系教师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2.3引入新的教学理论:在不断摸索中发现美国认知心理学家cunningham的理论很有意义[6],即“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重视人类的内在认知本性,包括好奇心、认知需要、成就动机等。预计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一规律,将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提高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学校效果。

2.4实践教学:通过研究发现美国高校是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和建设虚拟临床实验室教学系统(1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lis)等方式[7],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国内也有尝试,且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将在这方面密切关注。同时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开放式实验、综合性试验等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对于医学检验技术这一实践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将会持续重视。

当前的环境下,单靠医学检验系内部资源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已经很难做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将成为趋势[8],同时我们将持续关注和学习美国等先进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堃,易斌.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9(1):9-11.

[8]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medicine,,11(2):150,152.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九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仍以教师示教、学生观察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为试点,对该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探索,改变以往实践教学方法,结合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探索基于微课资源优势形成的“四位一体”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高职临床医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生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临床工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1],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的重要途径[2]。为此,笔者尝试将微课融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并形成“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质量。

1高职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现状。

1.1实践。

教学资源。

不足。

的匮乏严重制约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1.2教与学方法陈旧落后。

由于尸体资源匮乏,高职院校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尸体解剖很难实现,实践课一般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即授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先在标本模型上逐一讲解相关结构,然后由学生自行观察辨识,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最后教师总结。这导致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教与理论教学并没有明显差别,学生的认知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且挤占了学生自主观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3]。面对习惯于应试教育的“90后”学生,本身他们就习惯于被动接受,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皆较差,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差。

2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学习模式[4],现今热议的微课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基于某个简要明确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通过声频或视频音像录制的60秒课程[5]。国内对微课定义为: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各种教学活动[6]。不同于传统教学,微课主要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微课以某一知识点为单位,为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2)高效性: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在短时间内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对学生形成强大的信息冲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3)生动性:微课视觉效果良好,可以通过三维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方式展现,使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清楚,使学生对抽象内容有一个形象的认识。通过对微课这些特点的认识,我们尝试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

3基于微课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开展基于微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摒弃以往以教师示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实践教学方法,形成“教师提出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微课并辨识标本,学生示教、讨论及考核,教师补充讲解”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3.1微课开发。

(3)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微课的录制应多使用结构完整的标本,并且录制过程中应清楚、明确地展示标本的形态结构,并强调在辨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3.2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和实践课的尸体标本等情况,将30名学生划分为3~4个学习小组,由组织能力较好、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整个学习过程。

3.3学习微课、动手辨识。

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出的实践教学任务和目的,使用智能手机自主学习微课,并在尸体标本上进行辨识、交流和讨论。

3.4学生示教、讨论及考核。

在这个阶段,由各组推荐一名学生或随机抽一名学生对本次课上要求辨识的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示教,然后各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进行汇报和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考核,如教师提问结构,学生在标本上寻找识别。此过程所得成绩均计入学生实践教学总评成绩。通过这种形式还可以判断学生对本次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5教师总结。

通过上一阶段,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学生本次实践课的学习情况,并对一些重点内容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再进行着重讲解总结,系统性梳理整节实践课的知识。

4改革效果。

4.1突出高职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就人体解剖学而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相比,侧重点应有明显不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结合该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常见病症(如阑尾炎、胆囊炎等),选择与之相契合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解剖知识对其专业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尸体标本的辨识对于开始学习医学课程的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非常好的机会。传统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模式是教师示教后学生自行辨认,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差。而经过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要求每位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充分参与教学,碰到问题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2改进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评价。

随着网络、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信息化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融入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实践教学中标本观察时比较难区别、辨认的重要位置、形态结构等用微课直观、生动地展示,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最新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效果。以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期末标本考核或实验报告等,并没有与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态度、实践操作过程等结合起来,缺少过程性评价,因此有的学生对实践课不重视,学习不积极、不主动[7]。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采用随堂考试、标本示教、小组讨论等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原来重听讲、轻动手的局面,教师可借助评价结果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教学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多、杂、碎”,难记忆理解,让初学医学课程的学生容易厌倦,甚至害怕,虽然有很多学生对解剖标本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常发现,在教师示教以后学生自行观察环节中,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通过智能手机学习微课,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且利用考核、交流或学生示教环节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提高学生人体解剖学实践课学习兴趣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营造了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促进其相互学习和借鉴,能帮助其更好地找到学习的状态和感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合作精神,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也是有益的。

5结语。

微课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具有知识点明确、时间短、可反复观看、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点。但是微课也因为只针对某一知识点,对整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效果不好,且预先录制的微课无论多么精彩,都与现场情况有一定疏离感,缺少面对面教学所具有的那种交流互动氛围。因此,我们基于微课的特点,将其与传统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以此为契机对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等进行改革研究,探索适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四位一体”的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解决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缺乏探究精神等问题,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临床的功能,同时也为今后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璐璐,付达华,王二丽,等.关于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5-7.

[3]周章福,陈壮,李媛彬,等.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解剖实验“双主”教。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

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学校应对医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医德教育,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医德教育,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情操和精湛技术的是医务人员,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医学生;医德教育;医护人员。

医德就是医务人员在从医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医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医德修养长久以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德为医之本”,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业操守,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真正成为医生以后的事。其实,学医不只是学医术,更是学医德。一名良医留下的不只是他的医术,更是他的医德。规矩行医,善待病人,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这些医德医风教育的培养是该从学医那一刻就开始的。

从医学院校毕业进入医院的学生,无论是从事临床或非临床工作,而工作的对象始终是病人,对每一位病人都应含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医德培养中若得到恰当的引导、培养,最终将使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习惯。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开发智力,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发展科学的积极动力,它能激励医务人员为解除患者疾病而积极思考,刻苦钻研和忘我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中,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医德教育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医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实践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是医德情感的基础。医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主。我们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到商丘市睢阳区社会福利院为老年人服务,为他们梳头、洗脸、洗脚、剪指甲等,使医学生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同时产生同情、抚慰、捐献、关爱、助人等社会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整合,提升情绪体验的水平,培养仁爱、高尚的道德情感,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感。在寒暑假里,让他们参与研究课题等社会实践和医疗活动,如“豫东农村0~3岁小儿‘四病’相关因素调查研究”、“河南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现状研究”等课题,在农村调查的日子里,他们深深感到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别的距离,农村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重要性。在农村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危重病人,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急心情,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人文关怀的情感油然而生,医学道德的责任感自然增强。在此期间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对待患者,如何与人相处,提高了医德素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使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医德情感培养达到了培养医学生的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使医德教育在为人民服务中、奉献中得到深化,起到良好的道德提升效果。

(二)医德习惯的培养。

一项调查显示,66%的被访者认为,“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医疗求助体系不完善”,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开大药方到收红包等不良行为,从见死不救的冷漠到转卖病人的利欲熏心,个别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在学医期间培养学生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德习惯形成阶段。这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把自觉的医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相应的医德行为,并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自觉的医德习惯,这是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势必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影响,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这是医德教育面临最大挑战的阶段,要本着正面教育为主,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通过加强临床带教医师树立强烈的医德教育意识;组织医学专家、杰出校友和实习生座谈,强化榜样的激励和感染作用;由专业老师正面导向,及时解决医学生的道德困惑等形式,使医学生在培养科学精神,严谨工作作风的同时,将医生天职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为道德习惯。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始终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其中,任课教师要做医德教育的楷模,并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他们。如老师的按时上课、认真授课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上解剖实验课之前,组织学生向死者敬献鲜花以表示其尊重,因为无论死者生前是好是坏,但现在他在向后人做着贡献,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在讲到急症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抢救病人的生命是医生的天职,任何怠慢病人的行为都是可耻的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医德的熏陶。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从学医的第一天开始,并贯穿从医的一生。因此,医学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进和探索医德教育的方法,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强烈的使命感、职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技术、有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的医学生。

[1]李广光,姜旭光.浅谈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医德教育的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xx,(4).

[2]袁爱梅.谈医学生的德育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xx.

[3]李中文.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xx,(4).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一

校内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只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这个平台,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必备的专业实践技能。认识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并探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办法,从而促进医学高等院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持续稳定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适应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精神。其中,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只能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所以,认识实习实训环节教学的重要性,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办法,对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医学高等学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医学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可见,医学教育更侧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被培养者掌握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还要通过实训教学使被培养者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素质。

2.基地的功能。

医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专业并重,因此实训教学的比例较高。而实习实训基地则是实施实训教学过程所必需的实践训练场所。所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体,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有实训教学、科学研究与从事社会服务等。

1.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是坚持教育办学方针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只有以服务为宗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只有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才能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教育部关于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素质。”“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树立“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按照需求培养人才,是坚持教育办学方针的必然要求,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则是落实教育办学方针的具体举措。

2.基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目前,许多院校由于自身实训条件有限,都在校外建立了实训基地,采取校院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安排学生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现在的社会舆论以及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医院对学生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学生实习,会影响到自身的正常业务。因此,更多地是采用“少插手、少操作”的消极合作方式,将实习学生安排在医生办公室里放任不管,而指导教师的不重视是学生基本得不到上手锻炼的机会,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目的。

所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唯一有效方法。因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听命于学校,与教学挂钩,是学校教学的有机环节,只有在这里才能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必需的实践技能,没有在校内实训基地的锻炼过程,就不能完全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训基地建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医学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懂不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在实习实训中进行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学习、校内实训、医院实习。

专业学习在教室进行,是以教为主,边教边学。要求学生通过本阶段学习,使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同时掌握要领,规范动作。

校内实训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以学生操作为主,依次完成具体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操作,以最终提交实践报告作为评分依据。这个阶段非常重要,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长为相对熟练的专业人员。没有校内实训基地,这个阶段的实训是不可能完成的。

医院实习在校外进行。学校和实习单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共同制定本阶段实习计划和实习评价标准,医院实习阶段要求必须轮岗,指导教师会经常深入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进一步熟悉操作,同时增加归属感与认同感。

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符合国情。

由于理论学习和基地实践是院校教育的双翼,缺一不可,在国家相关政策尚不明确、校外实训基地办学热情不高的情况下,我们要想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以代替校内实训基地的模式尚不具备。因此,对尚未组建教育集团的院校来讲,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途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每个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这都是吸引各个单位与之合作的基础。如我校培养的医学专业学生既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我院就是利用这种有利条件,以保证为医院优先提供学生资源为吸引力,通过定单培养等模式,调动医院参与实训基地合作的积极性,吸引医院在学校建实习基地或提供必要的和闲置的设备,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使医院在享受学生资源的同时,学校共享医院的设备资源,从而实现双方实质性资源共享,为校内实训基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校内基地建设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一定非要购置最先进的设备,而是应该保证所购设备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以能够培养出需要的高素质为标准。

3.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实训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扶持。

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或协调,在龙头专业所在学校组建区域性专业实训中心,也可在不同院校组建不同专业的区域性实训中心,供专业相同的院校共同使用,学生在实训中心完成实训获得的学分各院校互认。这样,不仅使接受实训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基地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减少实训基地的空转费用,降低管理运行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实训基地中心这个纽带,进一步加强专业相同或相近院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院校和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才能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二

题目: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

五项参数变化分析。

姓名梁佩秋。

指导教师朱春燕。

二级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专业预防医学。

年级2011级。

学号2011115030。

2016年5月20日。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前言…………………………………………………………(3)。

材料与方法………………………………………………………(4)。

结果…………………………………………………………(6)。

讨论…………………………………………………………(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附录…………………………………………………………(12)。

致谢…………………………………………………………(13)。

诚信声明…………………………………………………………(14)。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五项参数变化分析。

学生:梁佩秋。

指导教师:朱春燕。

摘要。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而致的弥漫性肝肝脏损害。其病理特点以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组成。肝小叶的正常结构破坏导致肝脏质地变硬而成为肝硬化。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则肝功能损害与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其并发症很多,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如何提高抢救病人的成功率,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组病人78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2例,年龄28-75岁。出血量500ml以下的为26例,500ml—1000ml的为30例,1000ml以上的为22例。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和护理,72例好转出院,6例因治疗无效死亡。

消化性溃疡、饮食不当、服药不当、精神因素、季节影响、胃癌等因素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1],本组病例常见的诱因为进食粗糙的食物,如果仁、带刺的鱼肉、烤玉米、烤牛肉等;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能使腹腔压力增高的因素,肝硬化合并出血的发生率还与四季变化有关[2],冬季最高,春季、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本组6例死亡病例中,有3例是由于出血停止后,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及偷进食物而致大出血,抢救无效而死亡。

血征象,护士应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等预见性地判断病情,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3.2急救做好抢救准备,严格执行抢救程序,提前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以备抢救时需要[4],对有出血史和出血倾向较大的患者提前查出血型,通知化验室备足血源,必要时抽血样备用,以便出血时及时配血,尽早输血。避免因治疗和护理不当导致并发症,如补充血容量时,对血压、脉搏及尿量进行动态监测,防止因输液不足造成不可逆的休克或因速度过快致血压升高发生再出血或心力衰竭、肺水肿。

4、1针对性护理。

4.1.1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的护理。

应用宜限于药物不能控制出血时,作为暂时止血用,以赢得时间去准备其他更有效地治疗措施,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利用充气的气囊分别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曲张静脉,以达到止血目的[5]。护理人员应定时抽取胃液,注意观察出血是否停止,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液量,。放置三腔两囊管24小时后应放气数分钟(放气前应口服石蜡油10—30ml)再注气加压,以免食道胃黏膜受压过久而致坏死。注意患者呼吸是否通畅,有憋气现象速通知医生。每天向胃管的鼻孔滴润滑油数滴,以减少三腔管对胃粘膜的刺激,每天口腔护理两次。当出血停止后,放出囊内气体,继续观察24小时,未再出血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应口服石蜡油10—30ml。气囊压迫一般以3—4天为限,继续出血者可适当延长。

4.1.2药物止血的护理。

人工合成生长抑素的应用可减少内脏血液容量和门脉主干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侧肢循环血容量,促进凝血。严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首选此药,在应用此药过程中,要确保给药的连续性,一般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一条供输血、输液抢救使用,另一条专用于止血药的输注。同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且避免在同一血管中长期输入,每24小时更换穿刺部位,若出现静脉炎,应对症给予处理措施。

4.2基础护理。

4.2.1出血时的护理。

出血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晕倒,采取平卧位或下肢抬高30度改善颅内循环[6],以保持脑的供血而不增加腹内压力,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时造成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4.2.2周身保暖。

因为大出血患者,血容量突然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而发生休克,周围血管呈收缩状态,四肢厥冷,大量输血也可以使患者体温降低,因此保持病室温度适宜,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7]。

4.2.3口腔和皮肤护理:大量出血的病人口腔内有陈旧血液残留,口腔内有血腥味可以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霉菌感染时用2%—3%苏打水清洁口腔,由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应每天定时翻身,检查受压部位,定时更换衬衣及床单,保持皮肤干燥,以免发生压疮。

4.2.4预防感染:因为肝硬化患者长期卧床,加上腹水压迫胸腔导致肺活量下降,且白蛋白发生严重丢失,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病室定期消毒,室内空气流通,限制陪护人数,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患者禁止探视,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4.2.5饮食护理:肝硬化患者饮食不当,可诱发肝性脑病或再出血[8],出血时应禁食,避免食物刺激胃粘膜引起出血,当出血停止24小时后,可给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食,饮食要求温凉些,防止食用过热饮食加重出血。

4.3心理护理。

肝硬化病程长,病情不稳定,易反复发作,特别是大出血的患者,应予专人陪伴,及时消除血迹,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护理人员应主动耐心地与患者交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安慰体贴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积极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9],必要时可安排特护,让患者有安全感。

4.4恢复期的护理和出院指导。

4.4.1恢复期的护理上消化道出血因饮食不当而复发率高,因此恢复期的饮食参数十分重要。患者在恢复期常有饥饿感,饮食难以控制,应从少量全流食向全量全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护士要加强巡视,严格把关。认真检查患者食物,避免食用粗糙坚硬或刺激性食物,嘱患者少食多餐,进食时细嚼慢咽,口服片剂要研碎后服用,以进无渣饮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适当活动,便秘时可给少量润肠药,以防用力过大引起痔静脉破裂。此外,恢复期的患者体质仍然虚弱,应加强营养,给高热量,适当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利于健康,注意保暖,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4.4.2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应注意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劳逸结合,保持乐观的情绪,保证身心休息。饮食要合理,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渣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积极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如消化性溃疡要持续遵医嘱药物治疗,预防复发,尤其在季节转换时更应注意。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早期识别出血征象及应急措施,如上腹疼痛节律发生变化或加剧,出现呕血、黑便时应遵医嘱治疗,慢性病者应定期门诊随访。

肝硬化病人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不良饮食等诱发因素可造成静脉破裂出血[10]。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及时的抢救处理,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应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把护理工作做在症状发生之前,增强预见性,有效减少或避免并发症,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四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运动的活动,也有思维的活动,既有条件反射,也有顿悟。与其他学科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其学习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明确这些问题,对提高英语学习质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英语是怎样学会的?历来是英语界有争论的一个问题,形成了两种学习观:联想主义学习观和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联想主义学习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刺激与反应论或条件反射学说,是听说法的心理学基础;认知主义的学习观,强调认知结构和人的思维,是认知法的心理学基础。对这两种学习论不应做僵化的理解,不能因为不赞成听说法就否定联想主义学习论,更不必追本求源,加上经验论的帽子加以否定;同样,也不能因为不赞成认知法而否定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要看到今天的认知主义与它的老祖宗已不完全是一回事,在理论上有了许多发展。英语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既有运动的活动,也有思维的活动,既有条件反射,也有顿悟。从目前总的情况看,仍然要强调:在非英语环境下进行起始的英语教学,不宜一概排斥模仿和重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模仿和重复。由于英语教学受到非英语课程教法的影响,讲得多、会妨碍联想的建立,造成基本功不牢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对联想主义学习论的理解不深,对于初级形式的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还研究不够,教学形式单调,方式刻板,课堂上缺乏交际气氛,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很少,这就不能不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应当看到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这一特点,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对待两种学习观的作用,把握住整个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英语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性质不同,其训练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明确这些问题,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其目的是为了运用。任何一种工具的掌握和运用,一般都经历知、能、熟、巧四个阶段。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一般说来是处于前三个阶段。英语学习是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很长的。但从知到能,由能到熟,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有母语习惯性的,因此他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把母语习惯强加在英语身上,这就使得从知到能,由能到熟的过程更加复杂化。掌握英语,是建立一新习惯的过程,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和严格的训练过程。

加强英语学习的基本训练,一方面要根据英语这一工具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英语本身的训练,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课、汉语课,在课堂教学中搞无益于培养各种能力的活动;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重视打好基础,不能贪多求快。英语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就是指导学生听音和发音,写字,掌握单词和惯用词组,合乎语法、合乎习惯地造句等训练,这都是掌握一门英语的根基工作。这些工作做得切实,各项能力就比较容易培养起来。相反,忽视这些训练,就会给将来的学习造成层层障碍,对进一步提高留下长远的不良影响。

基本训练是手段。基本训练的依据是基础知识,其目的是化知识为技能、熟巧。上面我们把中学生掌握英语过程分为知、能、熟三个阶段。从基本训练这一角度来看,不能训练到“能”为止。“能”是指人们初次进行自己理解了的行动。这种“能”距离“熟”还很遥远,而作为实际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是不能不熟练的。我们通常讲的“得心应手”、“脱口而出”就是“熟”的标志。基本训练的功夫应该达到这种境地。因此,基本训练包括由知到能的训练,即巩固语音、语法、词汇、书写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也包括从能到熟的训练,即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

英语的基础知识指的是课文范围内的语音、语法、词汇、书写等知识。基础知识是基本训练的依据,因此,基本训练就要根据基础知识的性质和特点,确定适当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语音离不开模仿的方法。模仿有直觉模仿和自觉模仿。直觉模仿仅仅要求学生凭感觉作简单的模仿,自觉模仿应让学生理解发音部位和语音特点。每一种语言里,都有一些音是可以直觉模仿学会的,但如果全都以自觉模仿来学就未必经济。语音训练要注意我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主要困难及方言的影响,有目的地、有重点地进行训练。

语音学习是为了在言语实践中运用的,因此语音的基本训练也应该在言语实践中进行。语音训练要贯彻在课文教学中,和词汇、语法教学结合起来。正确地听准和读准所学单词、一些惯用词组、常用句型和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应当是语音教学中很重要的而又非常具体的基本训练内容。

写字的技能包括正确的书写技巧。书写训练要以临摹为主要方法。从运笔的基本动作开始,先用准格法,按格子书写,严格要求,一笔不苟地反复练习。书写教学要充分利用黑板。教师端正、美观的板书是学生临摹的榜样。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有在黑板上练习的机会。在练习过程中,对大写笔顺、小写连笔、标点、移行应予特别重视。为书写技巧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较长的时间训练和培养。

任何一种言语技能的形成,都必需以一定语言材料为基础。掌握词汇过程的主要矛盾表现在音、形、义、用等四个方面。在初学阶段,首先是音形矛盾,许多拼音错误,大多数是由于读音不准而造成的。读音规则、构词知识,可以帮助记忆单词,但真正记忆单词还是靠多拼读、拼写。词汇义用矛盾是随着学习进程而逐步尖锐起来的。教学中要贯彻“就词论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一个孤立的词是很难掌握其意义和用法的,必须和具体的句子及语言环境结合起来才好理解和掌握。

语法的基本训练必须从加强语法基本知识教学和常用句型的训练两方面着手。语法基本知识,要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简明扼要地讲解清楚,并通过实践练习,达到掌握。进行常用句型的训练是克服“汉语式”英语的重要途径。语法教学中适当的汉外对比是必要的,通过对比可以自觉地排除母语的干扰作用。但对比只能解决理解、领会,而真正的掌握还是要加强英语本身的实践练习。在语法教学的基本训练是建立一种新习惯的过程,其主要方法是熟读多练。因此,在语法教学中贯彻精讲多练是加强基本训练的重要标志。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五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专业英语口语教材、口语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对大学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而增大,同时也对人们的口头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学主要把重点放在读、写、译等方面,而“说”这个技能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交往中,出现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本文试就口语教学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求相关对策以提高教学效果。

1.口语教材。

目前关于英语专业口语教材有很多种,各个高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尽相同。不过大部分的教材设置都是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而编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每个单元都会有固定的话题(topic),然后随之列举出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编制一些典型的对话供学生参考练习。有些教材还在课文之后引用些名言名句、英文诗歌或者英文歌曲等内容供学生欣赏。这些内容的确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是在课堂之外,这些内容就与学生束之高阁,学生不能用所学的语言真实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些教材与目前社会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想法关联性不大,以至于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某个特定的不熟悉的环境中,无法进行思想表达,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阐述。学生对课文所提供的练习也只是在自己的思维空间进行生硬的英汉转换。然而在目前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学生更需要的并不只是如何问路,怎样去参加朋友的生日聚会,而是如何真实地、自如地表达自我,如何对目前所处的社会条件、生存环境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描述和评价,从而达到在各种应用领域中自由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因此,英语专业口语教材的选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2.口语教师。

在中国的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下,高校英语教师的上课模式仍然是单向的灌输过程,教师至始至终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尤其在口语课堂上很少有参与的机会或者达不到练习口语的目的。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少数口语基础好的学生,没有耐心来训练和帮助多数口语较差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成就感。结果,整堂课下来效果甚微,学生感觉枯燥、无聊、学不到东西从而选择逃课或者其他方式来反抗等,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这里面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者,英语口语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果教师本身发音不过关,方法老套死板,没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地影响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3.学生方面。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容易解放自己,害羞、拘禁、怕出错等方面的心里障碍是需要我们倍加关注的,班里有相当多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与别人很少沟通,在课堂上更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表现出焦虑、紧张等情绪,再受到一次小挫折后就更加封闭起来,不再在课堂上发言,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这对他们的口语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者,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这几十分钟练习口语,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使用母语交流,因此练习口语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只想在课堂上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不可能的。

1.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材。

该教材应该能够以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将英语基础课和口语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言的内容、形式、功能进行有效地融合。从简单的英语基本交流技巧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社会情景训练。而且课堂上的口语练习也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设置,教师可以自由灵活安排,结合本地区学生的特点和情况设计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真实话题来讨论。

2.创造良好的口语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

课堂的教学方式应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教师不再是口语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真正的中心人物。教师应该为口语课堂创造一个自然宽松的交际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自由交谈,教师应该持鼓励、友好、宽容的态度,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消除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其积极开口说话。此外,教师还要循循善诱,要有耐心和信心,对教材的形式和安排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进行角色扮演对话、发表小的演讲、即席提问、模拟情景场合等,这些练习要从易到难,充满趣味。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分阶段性的,就是准备阶段、流利阶段和后续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就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预习和记忆;在流利阶段,教师在教室集中训练学生语言的流利性;最后阶段学生可以用的其他感兴趣的材料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丰富教学手段与内容,加强文化教学的`导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口语教学的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技手段,在多媒体课堂上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比如让学生观看适合的英语节目,并从中自觉地学习地道的语言;教师也可以剪辑电影或录像,然后进行消音处理,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猜测和进行配音等活动,这些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英语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或话题,提供大量相关资料让学生学习讨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语言的输入。与此同时,语言的文化的载体,文化学习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解和交流文化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英美文化的素材和资料,设计各种不同国外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能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分析、比较、提高文化的意识,培养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学导入文化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尽量减除由于本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表达不确切,从而导致交流失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也要注意语言意义的得体性和可接受性。

4.加强课外口语实践训练。

要多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实际,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口语训练是很有成效的。口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的各种英语实践活动,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抓住一切机会练习口语。

总之,口语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一项任务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0.8.

[3]冯涟漪,吴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5,(2).

[4]岑建君.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六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高层建筑成为都市建筑的潮流,然而高层建筑施工对施工技术却有更高的要求。一旦某个技术环节出现了差错,那么不但会威胁到居民的安全,还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殊为不利。为此,就需要加强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要求,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特点关键技术。

现代都市中,高层建筑是主要建筑结构,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趋势。城市的科学技术可以从高层建筑施工上看出来,高层建筑施工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当今的城市中,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而能够技术对建筑施工质量影响甚大,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较于多层建筑,高层建筑施工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1.1建筑地基深。

稳定性对高层建筑至关重要,地基深度有一个硬性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建筑整体高度1/12以上。打桩时候所需桩基,也需要在整体高度的1/15以上,至于那些不包括桩基的长度,也要在地下室空间的高度。正因如此,一般的地基都有5米深,如果建筑属于超高层,地基的深度则需要超过20米。总的来说,地基施工十分复杂,如果施工地带是软土的话就更加复杂,故而施工时间以及成本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2技术要求高。

钢筋混凝土、钢材结构材料是高层建筑比较常见,故而高层建筑多会用到相关的施工技术。现浇是钢筋混凝土的主要方式,为此在实际的浇筑之前需要了解诸多施工技术,其中不但包括工业化模板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结构安装技术,还包括钢筋连接技术、建筑制品技术。此外,装饰、防水、设备等也是需要重要的内容。

1.3施工周期长。

多层建筑一般需要10个月的施工时间,高层建筑却是多层建筑两倍多的时间,要缩减高层建筑施工时间,除了减少结构施工,就是在装修时间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高层建筑,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正确的模板选择对现浇型混凝土高层建筑十分关键,利用好的话可以有效地减少时间以及成本。

1.4施工量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建筑的面积不断增加,这就带来了巨大的施工量,日益多样化的项目,而要完成这些项目就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工种。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就需要积极的筹备,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这无疑加大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唯有更加精确的`管理,才能减少高层建筑施工量大、层数多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有了清晰地认识,因此在实际的高层建筑能够中,我们需要对一些关键施工技术予以分析与研究,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2.1混凝土施工技术。

周期长、工程量大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典型特点,受到气候及工作条件的影响,混凝土的发散程度会产生变化而影响强度,这样就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要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强度,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混凝土浇筑,在施工浇筑的时候要采用分层分段施工方法,如此一来就能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连续性,施工缝不需要预留。在分层浇筑环节,需要把握的就是下层混凝土初凝时间,一旦初凝就浇筑上层混凝土,这样就能形成等级相同、连续的混凝土强度。其二,加强配比工作,计量工具要尽量精准,确保原材料的重量可以被准确称量,依据设计人员的配合比准确控制混凝土的级别,在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拌合技术的应用。其三,振捣,必要的振捣工序是浇筑必不可少的。泵送混凝土装置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较为常用,在作业面上铺设混凝土的时候,施工人员应该一面进行作业面修正,一面用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方式应该坚持两个要点,一个是从上而下,另一个是快插慢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遗漏的出现。

2.2高层泵送技术。

将双渗技术应用到高泵程混凝土输送中优势明显,不但可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涉及要求,还能保证混凝土的泵送高度。这里所说的双渗,一个是掺粉煤灰,另一个是掺化学外加剂。泵送到顶的技术可以确保泵送预设浇筑高度的实现,确保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

2.3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从建筑功能角度来看,高层建筑上部要用小空间轴线布置,而下部正好与其相反,需要大空间轴线布置,这和结构力学正好契合。然而在实际布置的时候,由于高层下部楼层受到很大的压力,而上部的压力却不是那么大。故而下面不但需要很大的刚度、密集的柱网,还需要大量的柱墙,而到了上部墙和柱都慢慢的减少,轴线的间距也越来越大。要使建筑功能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以常规相反的方式布置结构,上面布置小空间,而下面则布置大空间。以剪力墙布置在上部,以框架柱布置在下部,要实现这种效果,就需要设置转换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在当前的工程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随着转换层上移,应以桶装结构予以置换。

2.4深基坑技术。

为了避免建筑物倾斜、沉降等情况的发生,就需要使基坑具备更强的荷载能力,故而在基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就有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不但包括土方开挖、混凝土浇筑,还包括基坑支护等。正是因为高层建筑要求深基坑,所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采取适合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施工技术。

这就需要注意如下几点:其一,大型高层建筑往往在繁华地段,大量的管线密集分布在地基周边;其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建筑工程的安全性难以得到很好地保证;其三,施工手段要安全,确保基坑工程符合建筑工程建设的要求。

2.5模板施工技术。

模版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种是整体爬模法,另一种是整体滑模法。其一,整体爬模法。一般来说筒体结构都采用整体爬模法。

具体来说,先用千斤顶将大模板顶升到位,确保其达到高层后对其进行校正,确保无误后完成混凝土浇筑环节;待楼层面与模板下口等高,水平结构施工就可以顺利进行。其二,整体滑模法。整体滑模法广泛应用于高层住宅施工中,这样对主体结构的整体性有很大的好处。此外,通过这种方式,附着、运转、管网敷设等工作将会减小,加设工具、模板装置费用也将减少,施工作业面得以扩大,施工的速度大大加快。

如今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都市建筑中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主流,高层建筑不但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人口紧张问题,还能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为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期对高层建筑施工有所帮助。

[1]刘凡.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3(23).

[2]赵江波.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分析与研究[j].城市建筑,2013(02).

[3]梁胜佳.高层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4]郭宝仓.高层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6).

[5]蒋学勤.也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j].价值工程,2010(24).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七

摘要:毕业论文是园艺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方位检验和考核。目前园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教学功能的发挥。本文分析了园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提高。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作为培养方案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全方位检验与考核,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平台。因此,这个环节的实施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基础。但目前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综合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在分析园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园艺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中主要存在的质量问题。

对当前有关理论前沿或实际生产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独到见解,低水平重复较多。论文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刻,缺乏一定学术价值,针对性不强。毕业论文缺少历史性回顾和综述,对本领域了解深度不够,导致盲目推理,尽管有些选题来源于生产实践,但在毕业论文未能作系统设计,也未进行针对性实验,未形成自己的观点。

1.缺乏一定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较少。有学者认为,27%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实践,但只是单纯地堆放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狭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34%的毕业论文缺少历史性回顾和综述,对本领域了解深度不够,导致在文章中盲目推理,选题虽来源于生产实践,但未进行针对性实验,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调查显示,本科毕业论文中大量引用和编辑别人的观点,缺乏学生独立的见解:有61.3%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裁剪并融入自己的观点,有7.9%学生的毕业论文完全是通过计算机裁剪重组形成的,只有30.8%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撰写的,阐述的是自己的观点。在这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些观点是通过学生一定的积累所形成,也有一些是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其它69.2%的学生的毕业论文观点只能是别人研究的堆砌,或者是完全抄袭别人的观点,这些论文只是原有观点的简单重复,它们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就可想而知。

2.毕业论文撰写不规范。在以往关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中偏重于设计选题和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而对论文的撰写过程重视不足,有一些毕业学生在论文答辩时,论文的撰写还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文献查阅得不够全面;数据处理不科学;结论不能体现题目的创新性;格式不规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审核不严格,甚至有些指导教师对学校制定的论文撰写规范也不清楚。其二,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不够主动,科研论文写作知识匮乏,过度依赖指导教师。

二、园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园艺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完成具有季节性和时间长的特点,这使毕业设计的进行在时间上与就业或考研有一定的冲突。而且,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四毕业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和各类资格考试中,有的学生甚至牺牲毕业设计的时间去学习外语。在论文撰写期间一些同学要么辗转各地寻找工作,要么忙于研究生面试和复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指导教师指导工作不够到位。学生在选择指导教师时,倾向于经验丰富、威望高的老教师,这些高水平教师的科研任务往往也比较重,如加上过重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会出现部分教师对毕业设计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的情况。而与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虽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但由于缺少科研和教学的经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也不高。

1.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时期。为了解决园艺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冲突的问题,可组织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在大二下学期就组织选题,为学生介绍指导教师及各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资料搜集及文献阅读。使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做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例如,查阅资料、制定实施方案、做实验准备等,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实验。

2.关于教师的指导。毕业设计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应特别注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选择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于教师的指导,首先是课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功,巩固、拓宽和综合运用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同时,选题与行业发展、学生出口相结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塑造高水平的劳动者,而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择业,所以,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必须与行业技术、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能够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创造条件。本科毕业生的出口基本上就是工作和读研两种选择,对于这两类学生,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最好能够因材施教:对于就业的同学尽可能选择技术性题目,对于读研的同学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研究型的题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开创精神,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还可以和实习的企业及基地合作实行企业高校双导师制。对于科研任务重的教师,可以培养研究生参与教学,以研究生带本科生,在培养了本科生的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在激励青年老师参加科研和教学工作,培养其科研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可采取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形成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的方式,弥补青年教师经验不足及老教师投入精力有限的缺陷。

3.关于毕业设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科研经费充足的教师,将本科生发展为科研力量的一部分,让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工作参予到课题研究中去。

4.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应多提意见和建议,少给“答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要再关键阶段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可通过开设“专业文献查阅与论文撰写实训”课程解决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专业文献查阅的方法和数据处理的技能,熟悉论文撰写的方法及基本要求。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八

摘要:近年来,社会需求对临床医学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大量的全能型的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1.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界的栋梁,培养以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以及奉献精神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十九

1、汇报本人选定毕业论文题目情况,经指导教师协调后确定论文题目;。

3、根据本人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撰写“毕业论文项目调研提纲”;。

对以下内容展开调研。

1、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2、沙钢股份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3、沙钢股份公司经营成果与财务分析;。

4、沙钢股份公司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定价权;。

5、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对沙钢股份公司的影响;。

对以下内容展开调研。

1、沙钢股份公司主营产品与竞争优势;。

2、沙钢股份公司外部环境与竞争对手分析;。

3、沙钢股份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

4、沙钢股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5、沙钢股份公司应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的对策和措施等。

1、学习“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的相关内容:

2、学习“财务管理学”的相关内容:

3、复习“管理学”相关知识:

4、学习“08级工商管理课程设计资料”:

5、归类整理搜集的资料,并根据调研所搜集的资料完成项目调研报告。

1、分析、整理调研资料,

2、对归类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认真阅读、研究、分析,

3、进一步了解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化对沙钢股份公司的影响。

依据毕业论文任务书、项目调研报告、毕业论文计划进程表,撰写开题报告。准备开题报告答辩。

1、进一步查阅文献,搜集、补充、完善资料;。

3、确定论文框架,完成详细论文写作提纲。

对前几周的论文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完成中期检查报告。总结前期工作中的不足,补充疏漏的部分,为论文初稿做好准备工作。

按开题报告的论文结构要求,按写作提纲的内容、层次、逻辑安排,对论文框架进行展开,撰写论文初稿。

进一步分析、整理,补充、完善资料,对论文初稿进行充实,细化论文内容。

进一步完善论文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在导师评阅毕业论文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论文。

规范论文格式,丰富内容。根据导师的意见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论文。

完成论文终稿。

提交打印版、电子版毕业论文、过程文件和课题项目调研报告,交指导教师和评阅人审查、评阅。

准备及参加毕业答辩。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十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在这里,共同性与合理性实际上被视为宪法秩序的本质。唯其如此,宪法方可具有包容性,成为国家的整体框架;唯其如此,宪法方可具有正当性,成为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唯其如此,宪法方可具有操作性,成为全民的行动纲领。

而要夯实宪法作为基本共识和根本规范的实质内容,就不得不进一步开展价值观讨论,达成基本共识,从而形成新的法律意识形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顶层设计背景下,“问题”的研究仍然很重要,但“主义”的探讨也无从回避。因为解决“问题”的技术化操作无法形成价值体系上的基本共识。没有这种共识,顶层设计就无法做,宪法实施也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

为此,有必要提倡一种“共和主义”精神。它可以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和而不同”的原则相对接,可以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理性设计和可继承的共同性相对接,可以与历史唯物论相对接,同时也能凸显程序本位的现代法治原理。这种共和主义必须包括市场法理、指令法理、共同法理这样三种最基本的价值元素。

实际上,在全球性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法治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正当化根据,本来就包含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从零开始的理性设计,也就是社会契约型的国家观;另一是尊崇事实、利益以及传统的继承原理,也就是历史传承型的国家观。因此,现代化的价值体系并非通常理解得那样单纯,而是内部存在张力。以此来反观中国现代化过程,价值体系也并非像苏维埃诠释者所断言的那样一元绝对化。

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要实现法律意识形态向这种三元共和主义的解释性转换,首先要认真解读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劳动、土地、货币)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主要指由谁、怎样支配生产手段和劳动力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1]虽然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基础、社会的物质条件决定上层建筑的存在方式。[2]当今的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基础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体制和法律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必须随之进行调整,这正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法律秩序的价值体系必须进行重构,主要是加强“市场法理”这个价值元素的比重和核心地位,并相应调整所谓“指令法理”、“共同法理”与“市场法理”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要通过反腐举措遏制官僚机构的畸形膨胀,进而让权利哲学和公共哲学来制约政府权力的运行,并把这种理念和举措制度化、程序化,纳入法治的轨道。一般认为,历史唯物论特别强调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具有单维进化史观和决定论的特征,在这样的分析框架里,个人的主体性和选择自由似乎缺乏生存空间。但是,仔细研读经典文本可以发现,这样的认识其实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例如恩格斯的以下这段著名论述,就可以从中找到若干个推陈出新的切入点:“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外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服从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许多特殊的个人意志,并且这些个人意志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这些个人各有自己的生活条件和语境,通过博弈形成合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社会结构的塑造。然而,每一个人的意志却不能单独决定事态的演变,结果总是取决于许多个人意志的博弈和综合作用。因此,社会发展很难完全按照预定的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在复杂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永远存在偶然性和意外性,但又会按照自然的机制不断地有序化演进。

由无数个合力作用的平行四边形构成的这种动态场域,与自我调整的市场其实是相通的、相洽的,也属于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范畴。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历史唯物论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关于合理选择的理论框架之间的距离,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得那么大,而是很容易采纳实践理性的逻辑来考虑个人意志的计算、利害关系的计算、交涉成本的计算,等等。

实际上,西方有些学者已经试图把理性的个人选择以及公共选择概念与历史唯物论结合起来,采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数理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和诠释。

例如霍布斯提出的如何避免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样一种秩序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实际上就是关于资源和利润如何分配才能减少或者防止纠纷的问题;在法学层面上看,就是如何对权益进行制度化分配的权利论问题。对于欧美现代的合理选择理论而言,在权利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是交换与共识,因而制度设计上的基本原理是假定个人是均质的',并且通过法治使得每个人互相尊重权利,这样就可以平等地获得效用。但是,这样的模式过于单纯化了,似乎这样一来就可以获得实质上的平等,结果并非如此。

对于历史唯物论而言,在权利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是不平等和支配,于是必然引起非合作型的博弈乃至阶级斗争。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共产党宣言》中宣示的社会革命理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会对历史唯物论产生一种崭新的认识,并且可以合乎逻辑地推演出关于统治理性的根本问题:要么让那种非合作型的博弈导致无休止的阶级斗争,要么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让不同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并进行有效的协调。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权利论,或者说为权利而斗争的学说。当然,斗争的方式可以不同:有合法的、和平的,也有非法、反法的甚至暴力的;有个人的,也有群体的。通过这样的思考线路,历史唯物论其实也可以通往自由而平等的法治秩序,以及关于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的制度设计。更重要的是,这里潜藏着一种新的制度观:制度不仅仅是博弈的规则,实际上主要体现为博弈的均衡状态,并且有可能出现多样性的均衡状态。

对于法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历史唯物论有两个命题很值得重视。一个命题是马克思提出的。他指出,“无论政治的立法或民事的立法,都不过是宣布和登记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已”[6].他还认为,“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7].马克思的观点与维辛斯基提出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那样简单化、政治化的公式有着明显的不同,而更强调客观化的共同性。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基人安东尼·拉布里奥拉诠释得非常好:“国家是一个现实的有效能的机构,它保障社会制度和它的基础亦即物质生产的稳定性。

这种保障的实质是采取各种方法来保持各阶级的均衡。”[8]由此可见,在市场已经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今天,法制建设必须从自由竞争机制的需要出发,寻求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的最大公约数或者共同信念。同时,还必须注重社会的公共性,培育民间自组织机制。这些正是历史唯物论的题中应有之意。这个命题也提醒我们,尽管个人意志、自由、权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题词,但制度改革并非从“应当是怎么样的人”这个观念论前提出发,而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是说,个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利益格局以及文化语境中来把握。尽管可以把公民从他们被镶嵌在传统秩序和关系网络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行为方式仍然会带有历史的惯性。从这样的“现实的人”出发来推动社会制度的变迁,就可以扬弃社会契约型国家观与历史传承型国家观之间的矛盾,使得法律秩序能够摆脱个人与政府对立的内在矛盾。

历史唯物论的另一个重要法学命题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涉及良法与恶法的区别,涉及国家制度的反思理性,以及不同政策和意见之间的自由比赛。他是这样表述的:“如果说民法准则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那么这种准则就可以依情况的不同而把这些条件有时表现得好,有时表现得坏。”

这意味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并非自动产生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法律的表现形式是可以比较的、可以选择的、可以改进的,从而为主观能动性和技术合理性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也为制度改革提供了支点和杠杆。恩格斯晚年非常强调法律制度对经济以及财富分配的反作用[10],为自由主义市场容易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贫富悬殊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历史唯物论的思考线索。把社会主义者以及左翼思想家所关注的平等和公正纳入法治的制度设计蓝图,同时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也构成了加强规范秩序正统化机制的一个重要的契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拒绝那种绝对化的法律实证主义立场,让各种制度不断经历批判理性的洗礼和正当性根据的检验,不断趋向公平正义以及民主理念。

我们还须特别留意,与第二个命题相关但又不同的是,在历史唯物论的视野里,法律始终被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中介物,应该保持中立性,发挥沟通媒介的作用,这与斯大林时代的“阶级司法观”也大相径庭。马克思早就主张法律体系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整体机制中,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法律是社会各种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的中介物,无论何种社会关系的实现都需要有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法律之所以能够发挥这种作用取决于其抽象性,正是由于这种性质,法对于它所包含的被媒介的关系保持“中立”,不改变这类关系的性质。

在这里,我们隐约看到“法治中国”的图景:个人被抽象地勾画为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主体,并具有关于背景的基本共识。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志,也可以提出要求,但这些都需要与其他个人的意志和要求进行相互协调。为此,有必要像尤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社会理论以及法的实践哲学所描述的那样,设定一种在公正程序之中进行对话和商谈的理想状况,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独立人格的相互承认;

(2)排除强制、确保自由和平等、提供充分的参加机会;

(3)在信息充分公开和具有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确定议论的主题。

与此相应,国家和法律体系则被理解为某种现实可行的社会机制,或多或少地对个人的诉求做出回应,而这种回应都必须也有可能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总之,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主要通过理性对话的方式得到实现,自由度、解放感以及回应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机制的反思理性。这正是推动历史唯物论的法学进行重构的关键所在。

以历史唯物论为线索来分析和解释法律意识形态,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法学实际上包含非常丰富的价值内涵和理论创新的契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可以与指令法理相联系[12],而且还可以与市场法理、共同法理相结合。这就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一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多元化和复杂化事态的公共哲学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通过更具有包容力的共和主义来凝聚关于体制转型和法治秩序构建的基本共识这样的政治需求拓展了话语空间。

新时代的法律意识形态,必须反映国家、市场以及社群这三种不同维度。以这种三元结构为特征的共和主义内部既然包括了不同价值的并存、交错、互动、组合,因而势必容许复数的记述体系和正确解答之间的竞合,这就意味着人们交往和商谈的行为,以及相应的沟通程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只有按照程序公正原则构建的对话环境,才能真正使人们保持共和主义精神,不断自由地探讨使原理以及道德判断正当化的适当理由;才能在多层多样的语境中丰富对话内容,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推陈出新,并就公平正义达成共同的立场和态度,进而实现社会价值体系的整合。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6.

[2]圣地亚哥·卡里略,钟琦译。“欧洲共产主义”与国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8.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十一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4]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12(1)。

[5]李桂红,赵江霞,,28(5)。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十二

本科体检前20xx,教育系统要五年的医学学士培训,一些机构要培养四年制的体检。教育部国家教育部于20xx从本科医学检验专业进入一流的医疗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五年制本科院校保持“五年计划”的毕业论文是培养计划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xx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xx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是检验技术人员,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检验工作的特点是应用医学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潜力的检验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们相信本文能检验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科学素养调查的毕业生增加;毕业论文实习培训过程中访问的学生,毕业后的效益,了解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基本知识的基本程序,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至四的毕业论文的背景下,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在我校发挥重要作用,已被列入四年的毕业论文所需的体检培训方案的关键。

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建筑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渐渐突出,而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针对施工资料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现今建筑工程对资料管理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资料管理方面的对策,来探讨资料员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建筑施工;施工资料;资料员。

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工程的施工和验收的主要依据,而在建筑工程中,资料员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料员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资料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管理,以及内业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人员。下文通过分析当今对于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进而探讨建筑工程的施工资料在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建筑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技术的日益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模式渐渐地和国际标准接轨,施工资料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必须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真实化、信息化管理。

1.2工程质量的真实记录。

施工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基础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一手材料。

1.3工程建设后续管理的载体。

工程交付使用一定时期后,由于工程施工、环境、业主使用等原因,工程可能出现一些质量缺陷,施工资料成为工程交付使用后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的客观依据,是唯一的工程施工时的现场依据。建筑施工资料能为施工单位在其他工程建设施工时提供管线布局、隐蔽工程等的参考数据,起到范例作用。

1.4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建筑施工资料是由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是工程承包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反映、记录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是建筑单位施工的直接成果之一,它与完成工程主体有同样的重要性,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2.1资料编制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够。

施工资料编制不规范:随意涂改,修改时没有进行划改或者划改人未签名;文字、图标、印章不清晰;当资料为复印件时,没有在复印件上加盖印章;部分资料结论不明确;竣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签字不严肃等。施工资料制作和实际工程进度不匹配,资料编制落后,甚至出现工程结束后“闭关修炼”施工资料。施工资料不完整,部分资料未编制或者漏编,部分资料外借后未及时归还,部分资料保存不妥,检查记录表填写不完整等。“闭门造资料”,一些建筑施工资料找不到任何缺点,现场实测实检、工程项目试验数据堪称完美,与现实规律不符。

2.2资料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不到人。

施工单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做资料,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往往只抓工程实体质量,忽视施工资料的管理,没有形成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和奖罚制度,缺乏监督机制。或者有制度但无执行力度,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墙上摆设。部分施工单位没有专职资料员。施工技术人员缺乏及时将现场资料归档的责任意识。资料员没有养成及时收集资料的习惯,甚至出现部分资料员不催不做,催催做做的现象。监理工程师没有做好周查月查的.工作。环环脱节,导致施工资料管理责任不到人。

2.3资料管理竖、横向不交圈。

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必须管理与技术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跨工种的综合性工作。项目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试验人员、材料人员等都各自负责其中某一部分资料的编制与管理,缺一不可,但是经常出现互相间缺少交流,导致施工技术资料中各工种间的技术资料交圈不吻合。

2.4资料利用率不够。

工程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查阅施工资料的习惯,而是凭经验,凭记忆查找问题。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质量缺陷,没有及时到城建档案馆查询工程技术资料,而是找原参与建设施工人员了解情况,凭记忆推断。没有发挥施工资料的查询和依据作用。

2.5信息化管理较弱。

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较弱,还拘泥于传统的纸质化管理,资料管理人员在施工资料的分类、归类、整理上完全凭借工程经验或者照搬别的工程资料管理目录,检索依靠人工检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成果离标准化尚有距离。

3.1健全组织机构,重视资料管理岗位。

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施工资料管理和监督机构,定期检查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每个分部工程完成后进行大查,并及时归档。选派懂业务、精管理、有责任心的优秀人员担任专职资料管理员工作,统一负责对工程项目施工资料的整编工作,专门划出资料存档的场所,确保施工资料保存的安全性。

3.2完善资料管理规章。

建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细化施工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资料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包含:资料管理流程、岗位设置、书写规范、依据规范、资料内容、移交实检,归档职责、存档办法等。

3.3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加强资料员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培养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业务精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队伍,使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更新观点、提高认识、由被动变主动,认真理解和落实国家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规程,提高施工资料管理水平。

3.4量化施工资料日常管理,纳入年终考核。

施工资料的整编和归存重在同步:施工资料收集与施工过程同步,施工资料验收与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同步,规范日常管理,保证双同步。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的资料管理工作纳如年终考核。

3.5建立激励机制。

资料员薪资结构打破常规,采取低底薪,高奖励制度。以资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为权重内容,细化考核内容,重奖重罚。相关技术人员考核加入资料编制与管理内容,加强各工种之问的沟通,实现工种资料问交圈吻合。

3.6强化信息化管理。

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广泛应用,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也逐渐开始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开发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软件,根据软件数据库来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整理、分类及检索,促进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的高效与规范程度。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完善自身体系,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发展的目的。建筑工程施工资料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状况影响着建筑工程整体的发展趋势,就此,建筑工程中资料员的技术工作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在建筑工程中,加强对资料员的培养训练,同时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制度,协调资料管理与其他工程项目管理的合作,从而提高建筑行业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2]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法规规范选编[g].浙江省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浙江省档案事务所.

[4]李兵,金芳.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4,26:313.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073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