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后感(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20:12:02
教海漫记读后感(实用16篇)
时间:2023-11-28 20:12:02     小编:笔尘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使自己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书中的片段或例子,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有说服力。读下面这些读后感,或许会给你带来对这本书更深入的理解。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一

最近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不愧为名师,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见地的。在教育篇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来看学生”,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用心灵和孩子们沟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们眼中,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确,孩子们的内心充满着幻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给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万不要让孩子天真烂漫的联想和想像在我们的摇篮中夭折。当然这一点说来容易,做起来就有相当的难度了,需要教师用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体会,寻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不谙世事的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内心如何呢?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教育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二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爱,使于老师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他的生命变得更充实。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离自己越远,渗透别人越深,就越幸福。”

于老师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这个大中心就是“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我很欣赏于永正老师“翘起大拇指”的这种做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教的是一年级,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你看某某同学,做得真好”,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是很值得的。

于老师的著作《教海漫记》给了我们年轻教师太多的收获和启发,它像一座宝藏,藏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时时去漫步,刻刻去思索。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三

很早就听说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本学期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就像细细地品味着一杯浓浓的香茶,《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涵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我很欣赏于老师的不少做法,这些做法让我体会到,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老师,请翘起你的大拇指。”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这样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三天,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现在也没有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这位老师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天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风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没有优点,制造优点”,这才能更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内容可写,知道如何去写,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当然会想写,要写,爱写了,所以,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也应该在写作教学上,为孩子制造优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翘起你的大拇指。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

在《教海漫记》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一个爱字,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老师难,当小学老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5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

“让我的学生有个金色的童年”回忆起来一辈子难忘。这是我读了于永正《教海漫记》后,始终在脑海中回旋的一句话,使我不断地思考,怎样让我的学生也拥有金色的童年。

同这位特级教师相比,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及教学机智还相差甚远,但我会努力的,因为我还年轻!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四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文中,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情,对生活的爱,对周围人的情。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在这本书里,你找不到一句实实在在地说理的话语却又发现其实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育人的大道理。它没有直接的说出应该怎样去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怎样去教学生,怎样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是通过一则一则的事例去引导我们怎样做。

从此书中我领悟到: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还是要试着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只有去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感情的交流;只有去理解孩子你才能和孩子们有心灵的沟通;只有去信任孩子们你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用爱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用爱感化孩子。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五

再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心情依然澎湃。平实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对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一文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让写作指导无处不在。

于老师说他认准了一个理儿,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说的:“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少‘读书少,思考少,写的少’,尤其是写几乎没有。学语文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但这四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以读写为主。因为学生进了学校就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的,不读不写怎么能行?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做’的经验不能忘,要很好的继承。我想也正是因为于永正老师心中坚持这一理念,才会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课文中可以读写结合的点,巧妙而有艺术地进行写作指导。也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初心和归宿。

在本文中,于永正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这种新颖巧妙的设计是艺术性的体现;为课文续写结尾,升华主题是艺术性的体现;适时补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是艺术性的体现;造段训练利用学生模仿的天性进行写作能力迁移是艺术性的体现;巧用文本,化单向为双向的话别训练也是艺术性的体现。虽然于老师罗列的课例只有5个,但我们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别具匠心,他每节课都是这样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语教学专家张田若先生在看了于永正老师《再见了,亲人》一课中所设计的“分别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这个写作训练的实录后所做的评析中所说的那样:“我早就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挤进去了,而且挤得很巧。语文教学一定要解决写的少的问题,让写占有一席之地。”

文中的5个案例让我觉得堪称叫绝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设计中,对于依托“饱经风霜”这个词所进行的'外貌描写训练。于老师在学生读的很熟,对课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请学生写下来。学生的作品对车夫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细腻而又富有情感。听课的老师有的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习了写人物外貌。”还有的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既是想象的过程,又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给我最大的冲击则是: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词语,就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我们每天和学生一起亲历的每一篇课文不都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词语组成的吗?套用罗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就是:写作指导训练点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不是缺少写作指导训练点,而是缺少发现。

对照于永正老师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学,不仅为之前教学中错失了一个个契机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写作指导的训练意识,能够敏感的发现并捕捉到这些训练点,用心去设计来全力弥补了。不得不说,学习永远在路上,提升,始终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篇篇经典,常读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荐给您。愿我们一起捧起他,阅读,反思,实践,为自己的华丽转身不断积淀;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努力实践!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六

假期,我再一次认真地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为我点亮工作的一盏启明灯.手捧《教海漫记》,一天几个故事的翻阅,原以为浏览一遍,发点感慨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讲述了于老师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每一篇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也就是一个“爱”字,既看出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又能看出对孩子的爱。文章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在讲故事。文章中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有好多次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这本书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启示:文中,于老师常常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同学们同唱、同乐、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小学生。

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一番新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语言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活泼生动。此情此景,使人惊叹,发人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教育观念,一个是教育艺术。在本书中,于老师直接论述教学的文章达29篇,其余的文章也都和教育有关。这些文章的话题几乎都是一个——学生。从本书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是对孩子的研究。在于老师的教学中,他将百分之八十的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要目中有人。(我想从学生方面谈谈,因为我从于老师的故事中尝试着我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上讲,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但,现在的问题是,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多数人的大拇指竖得还太少。(于老师的话)我们班有个叫×××的学生,做题、书写时总是慢吞吞的,写的字还很难看。记的有一次,在写字课上,当走到他身旁看他写字时,真想把他的本子给撕烂,这时我想起了于老师向学生伸大拇指的事,我想,要不试试,我低下头来找个好看的字,突然发现有一个“来”字写的还不错,我边翘起了大拇指边说:“你写的字越来越棒了,你的这个字太漂亮了!”(左手指了指这个字),过了一会儿我又去看了看他写的字,真的比以前写的字好看多了。以后的课堂上,我常常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这个孩子也是得到我大拇指最多的孩子,现在不论是他的书写,还是读书,都有了很大的起色,由原来的70多分升到90多分,有时还能考上100分,孩子也有了自信心。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有的老师问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您一上课怎么后进生都聪明起来了,都活跃起来了呢?”于老师笑笑说:“你们注意我的手了吗?那是竖起的大拇指起的作用。”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

教师的职业需要耐心,尤其是对于那些调皮易反复的孩子,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不要轻易对学生发火,于老师说得好:发脾气易,忍耐很难。要学会自制。

我们班有个叫×××的学生,仗着自己个头大,身板厚实,又学过跆拳道,今天把他的东西弄坏,明天和别人吵架,搞得班上鸡犬不宁;又不讲卫生,每次去他座位旁,都会看到他附近有许多碎纸,肯定是他撕的,这气就不达一出来,严厉地批评过,也慈爱地教育过,虽然他不住地保证:不再犯了。我答应给他机会。可没几天,我又听到兄弟班级的同学告他的状打人,我在酝酿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一次班上的×××生病吐了一地,×××看见后,立即从衣服口袋里掏出卫生纸,擦起地上吴东徽吐的东西,这使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我立刻表扬了他有爱心,为帮助同学不怕脏,还在下午的班会课上表扬了他一番,他听后,很激动,我因势利导,他也努力地试着改变自己,一段时间很少听到有人报告他做错事了。于是,我趁热打铁,时常找他谈心,以进一步巩固,他的进步很快,改掉了打架的毛病,学习也越来越好。

于永正教师教学几十年了,从不忘“露一手”,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因为这样才能真正羸得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必须有几下子,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侯。

在这一点,我也有感触,我利用办黑板报的机会,从美工、抄写到版面设计,使学生对我有了好感。有时根据课文内容画几幅画让学生看看;在课余时间和孩子跳舞,摆几个难度稍大的动作;有时为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有趣的故事。在孩子的眼里,老师无所不能,赢得了学生单纯的崇拜。就像于老师书中说的: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真正有能力的老师并不用威慑震住学生,使学生对你敬而远之。而是用才干使学生亲近你。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使我不断地在业务知识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还要多学几技之长。

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纸条的魔力,知道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于老师认为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要遵循规律,艺术要讲求审美,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愉悦地气氛中轻松地学习。

当然读完这本书的感触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细说。更重要的是自己将怎样去做教师,我开始审视自己,我将多向于老师学习,向周围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再一次感谢于老师,感谢《教海漫记》,感谢宋校长给我这本触动心灵的书。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七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

此次拜读《教海漫记》,我深深地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汲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八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就需要老师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九

本学期阅读于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信仰,没有人有仅力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念强加给别人,每一个人都应当容忍或者宽容地对待和自己不相同的观点或者行为。

作为一名教师“宽容”这个词势必变得重要。教学工作中并不存在着像早期欧洲那样的阶级斗争,而更多的是我们应该把宽容看做是无限的爱。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个宽容的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我们做老师的,要用欣赏的眼光,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十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

如果你带领一帮人对一个人说:“喂,赶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势必不肯,当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时,你说:“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须在墙上开一扇窗户。”他准会满口答应。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而如果把这种心理特点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它的意义是非常积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

我们应该蹲下来看孩子,不要总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要无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如于永正老师所理解的那样: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要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什么的时候,在处理我们的学生所发生的错误的时候,在理解学生们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时,在和我们的学生进行促膝谈心、交流沟通之时,想一想孩提时代的自己,想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让孩提时代的自己与自己现在的学生在一起。那么你就会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会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来真诚地对待学生,因为他们就是昨天的自己,我当时犯同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当时有这样的言行的时候,我希望老师怎样进行处理的,那么,我今天就会怎样处理我的学生,因为我相信:他们会和年少的我有一样的想法的。

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诠释。仅管他们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明白他在老师心中是有一定位置的,让他了解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我想以上两个事例都形象地说明了: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良好的、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励的挑战。

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已经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成长的快些”,我真希望能抽出时间多读些类似《教海漫记》的优秀教育书籍,指导实践。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十一

阅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是于老师将自己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搜集整理而成的,内容很全面(可于老师谦称为“杂”)。从其研究可以感觉于老师是一个潜心教学、务实求真的人,可已成为著名特级教师的他还戏称自己是井底之蛙。

有幸见到于永正老师是20xx年4月,在广西“漓江之春”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及活动中,他执教了“作文中的对话描写”的作文课。课堂上,于老师用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精湛独到的驾驭课堂技巧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他的语文课堂学以致用、活跃而又扎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一样,怀着崇敬的心情,捧着他写的《教海漫记》请他签名,面对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他一点也不嫌麻烦,很郑重地在扉页分别写下了“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的题词。看着这两行一丝不苟字眼,我深深感受到于老师的博学多才,幽默而又严谨,令人敬仰却又容易接近的深厚涵养。

《教海漫记》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教育书,由它的64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来,这完全是一本记录平时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琐事”的教育随笔。当我读完《露一手》和《忍耐、宽容》两篇文章后,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有一种终于找到中国的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的感觉。

合上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大师的心灵剖白面前,我为自己多年来沾沾自喜的教育教学行为感到难堪,同时庆幸终于找到了这些年来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困惑——为什么自己为了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倾注了满腔热忱,想尽了种种方法,最多只能换来学生的敬畏,就是没有办法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教海漫记》如话家常般给我讲述了教育的伊甸园,在我面前打开了一块五彩缤纷的儿童教育的园地。它告诉我,只有做一个用童心行走的人,才能用双手推开一扇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才能领略教育的快乐,才能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张斌的作文进步了,于老师没有写鼓励的话,因为面对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于老师就在他的作文薄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上一个加了拼音的“棒”。这正是小学生喜欢的表扬方式!

于老师给学生的批语多数是属于表扬、鼓励性质的,而且是针对文章本身的优点说的,但他常常不露痕迹地和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即使在指导写作时,也不忘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蔡闽写的《妈妈,您辛苦了》感人至深,于老师给的总批是:这篇文章你是蘸着爱与感激的泪水写成的。

像这样生动的实例比比皆是。和学生一起搞“急行军”活动时,当班长大喊一声“卧倒!有敌机!”时,于老师也会和学生一样像模像样地趴在路边草丛里,大气不喘。吓得旁边路过的老大娘也跟着趴下,挎着的篮子扔出老远,里面的水果滚了一地。

正如于老师给我这本书的题词——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教书。只要我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思考去认真实践了,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我的教师生涯会越来越精彩!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十二

一直听人介绍说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撰写的《教海漫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书。有人说:“读了书中的文章,你会感到中国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有人说:“这本书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果不其然,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

《教海漫记》按“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本书的68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在于老师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微笑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这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也是微笑着来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吧我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洋和谐的氛围中没有压抑感,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学习的。

当然,纸上谈兵是在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咯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成就他们的未来。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十三

在小书店里,找到了于永正老师著的《教海漫记》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记得几个月前,他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指导,还有幸作为东道主陪着他游览了孔圣园。到现在,他谦逊、平易的待人之道,朴实、精彩课堂教学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他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还常常回响在我的耳边。他是我最崇拜的名师。如今,居然找到他的著作,我真是如获至宝。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爱不释手了,大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我一边读,一边圈圈点点,一些精彩的地方还把它抄下来,反复品味。

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他篇”四大部分。于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地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语言流畅,生动幽默,处处折射出过人的教学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感慨良多。现在众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组装句子,还有无的放矢的改错啦,判断啦,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师在课堂上枯燥无味地分析课文内容,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学生在教室里没精打采地听,听得如坠云雾。语文课堂,缺少生气,缺乏魅力。而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地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教学中,语言训练扎实、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上时而还发出阵阵笑声。此情此景,我惊叹,我深思: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我从如下三点谈自己的体会。

一、“吃透学生”

记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大声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的确,学生的可塑性大,他们丰富多彩、变化不定的内心世界更是难以揣摩。但从书中内容看,于老师在教学中最具深度,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研究,就是对儿童的研究。他认为,在课堂中,教师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和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有时会高兴,有时会焦虑,有时又会莫名地感到困惑,有时又会有所顿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当学生思维堵塞时,耐心疏导他,当他心理有困惑时,春风化雨地开导他,当他精神倦怠时,用催人奋进的'话语激励他。上课时,对学生或者注目,或者点头,或者微笑,或者抚摸学生的头,又或者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给学生激励。这一点,于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想想自己,虽然也能做到“目中有生”,但是却未能做到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更不能适时地给学生激励,原因就是自己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得不够深入,还未能吃透每一个学生。虽然于老师讲的这些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却让我好好地反思了自己。在“吃透学生”这一点上,与于老师相比,我真是差远了。看来我还得多下点功夫,努力地“吃透学生”,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

在“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个篇章里,于老师用他的一个教学实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教教材”,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它是以教材为凭借,在尊重教材和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教活,教聪明。”“举个例子吧,指导让学生用文中的‘究竟’造句,如果只是教教材,那简单多了,仿一个就是了,再不然老师造几个句子,抄抄背背也不是不行。但,这样做,它的训练价值就小得多了,‘用教材教’,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学‘增值’。”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于老师做得最多的也是最有成效的,就是读写结合。在他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写的练习,教材上是没有规定的,都是于老师根据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需要加上去的。于老师的这一做法大大地启发了我,让我彻底反思以往“教教材”的低效的课堂教学,也激发了我“学而致用”的冲动。于是,在新学期开学后,我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实实在在地尝试起来,例如:教完《走遍天下书为侣》,我让学生也来一篇《走遍天下电脑为侣》,让他们说说以电脑为侣的理由;读了古诗《秋思》后,我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诗改编成故事;《梅花魂》一文,首尾呼应,《桂花雨》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摇桂花的乐趣。我就让学生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一写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教材是个好例子,教材用得好,才能让学生确确实实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现在,我尝到了用好教材,让教学“增值”的甜头。

三、善于思考。

思的勤奋者。还清楚地记得我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这本是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可是,我缺乏耐性,第一个学生没说对,又换了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也没说对,我就沉不住气了,顺手从讲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截爬山虎的茎让同学们看。这么好的一项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就这样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失去了。因为我没有作认真思考:阅读教学不是单单为了理解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还是听老师讲懂,还是看实物或者通过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搞懂?当然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读懂,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正常的教学应该展示这一过程而不是展示一个结果。而且,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语感形成的过程,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如果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便当是便当了,但是一切的能力训练都不存在了。“不要再做忙而不思的勤奋者。”我常对自己说。现在,每逢上课前,上完课,我都不忘思考。思考什么?思考怎么上才能上得更好,思考成功,也思考失败。纵然是跌倒了,也要回过头来想想是怎么跌倒的,以免今后再重蹈覆辙。思,可以使失误也变成财富。人,都是在思考中走向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我想,我不但要学会思考,还要善于思考,像于老师一样,做一个思考型的教师。

《教海漫记》是于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经典。读他的书,就好像和一位智者说话。读了这本书,真有点想见恨晚的感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于老师的教育、教学、个人艺术修养,点点滴滴,都值得我永远记取,好好学习。现在,我越来越清楚要怎样当老师,怎样教学生学语文。今后,我还会反复品读,好好领悟,把书中的精华进行内化。有它作引领,我相信我会不断努力,不停向前,把教学工作做得出色。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十四

大家都说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但许多人并不能意识到教师肩上的责任和教师背后付出的艰辛努力。读了《教海漫记》我感触颇深,才知道名师的背后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价,这也正印证了另一位优秀教师的话: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于老师是一个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进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他的思考从未间断过,因此他一直在进步着,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于老师终于在思考中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他人,从一个“无知”的新老师,成为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绩。

教学篇是我感触最深的。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学会了许多有关教学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学。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于老师非常爱他的学生,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在教学中于老师总是微笑着讲课,微笑着引导,就连学生犯错误时也是用微笑来做提示。就这样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局外人,而是当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孩子们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当然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对语文学习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学了,愿意学了,开始主动学了,那么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明显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学习的。

于老师提出在教学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时不妨也采用“微笑教育”。学生们还很小,在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犯些小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理解学生,我相信学生们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其实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当老师以一种微笑的姿态对待他们的错误时,孩子们好像迅速地长大了一样,很诚恳地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拿严厉的批评与这种批评方式作比较,效果就很明显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从表面上看,学生低下了头,也认了错。但这种批评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隐患,即学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也就不再积极,成绩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师总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包括微笑着对待他们的错误,学生们一定会被老师的包容所感动,一定会从内心深处感激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纸上谈兵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落到实处可就难了。要知道这种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年轻一代的我们也要以于老师为榜样,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帮助孩子成人成才。

于老师的《教海漫记》真的是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我曾经困惑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都有提及;我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于老师的书中也有许多案例。总之,于老师的书就是一本经验之学,一本成功之作。而于老师正是我们教师队伍中一颗璀璨的明星,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引下,我们都能克服任何困难,迅速地成长!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十五

有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反复阅读咀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读一遍有一遍的成长。这本书没有缤纷的色彩,豪华的包装,情趣却是清新雅致;没有曲折的情节、深奥的理念,内容却是丰富多彩,这就是《教海漫记》给我烙下的深刻印象。全书是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讲叙了他对教育,对人生的感悟,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我是在一次省级阅读展示课上有幸获得这本书的,我一打开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不是纯粹地说教、空洞的理论,让人望而生畏以至于半途而废,而是讲述了一些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同时又得到不少启示。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对学生的忍耐宽容;无论是借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总之,再次拜读《教海漫记》,我再次被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也被他对于问题处理方式的精妙所折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道路还很长,我会一如既往地吸取于老师的教育教学精华,做一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爱学生一切的教师。

教海漫记读后感篇十六

这个学期我读了《教海漫记》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已经有很多感触,对于任何一位老师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教师,这本书都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于老师,轻轻聆听着他的谆谆教诲,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给我诸多体会。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和蹲下来看学生这两种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爱。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深情投入,使于老师在30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听过于老师课的朋友都知道于老师唱得一口好戏,殊不知,于老师还画得一幅好画,写得一笔好字,拉得一手好琴呢,这是我从他的文章露一手中知道的。按于老师的才华,他完全有机会另谋高就,但是他宁愿把它的一生奉献给小学教育,无怨无悔,这令我敬佩不已。正是这种对教育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他常常在思考问题时忘记了一切,他在崇拜思考一章中说: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而在书中前言中的一句极为朴实的话语学习学习再学习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对自己每天的阅读量,对自己每学期投稿的数量……都作了明确的要求,从不间断。正因为于老师如此酷爱读书,如此发奋写作,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学底蕴,所以他的课才那么精彩,他的文章才这么受广大教师欢迎。我也曾要求自己平时多读多写,但往往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松懈了,这就是普通教师与大师的差距。

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老师,看起来是那么普通,实际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好一个老师要有满怀的爱心、足够的耐心;自己要有真才实学、要求真务实,对待学生,我要严格却务必公平;脱离了这些,我想将永远都是失败的语文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以无私的爱心来赢得学生的喜爱、以认真地工作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学期,我还会认真地慢慢地仔细品读这本书,希望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更多帮助,相信这本书会给我的教书育人生涯带来更多惊喜和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548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