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20:51:07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8 20:51:07     小编:雨中梧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制的教学计划。教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希望这些教案范例可以给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一

1、饺子。冬至吃饺子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冬至饺子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冬至节吃水饺或馄饨的习俗。

2、汤圆。北方冬至吃饺子,南方冬至吃汤圆。冬至吃汤圆除有团圆、圆满之意,也具有“取圆以达阳气”之意。因为自古民间即有天地的观念,天代表阳、乾,冬至之后阳气开始日渐回升,故言“冬至一阳生”为使阳气回复,于是以圆象徵迎接阳气,此外,大团圆、凡事圆满乃民间普遍的期望,吃汤圆祈求圆满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3、狗肉。狗肉能够起到补气和温肾助阳的作用,是冬季进补的最佳选择之一。

4、八宝粥。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

5、坚果。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其他季节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则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坚果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适量食用坚果,称得上是冬至养生的窍门。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二

在北方,饺子是一种很重要的主食,很多重要的节日都离不开饺子。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因为张仲景而流传下来的。张仲景告老还乡的时候,在家乡看见很多百姓饿肚子,没有东西吃,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有的人耳朵都冻裂了,张仲景看到后感觉很难受。

于是他让弟子搭了一个棚子,找来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剁碎之后用面皮包起来,看起来就像耳朵的形状,煮熟之后送给百姓吃。百姓们吃了之后耳朵慢慢好起来了。后来每到冬至人们就开始包饺子吃。

江南米饭。

江南水乡的人们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吃红豆糯米饭。相传,共工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儿子,在冬至这一天死了,死之后化成恶鬼继续作恶,人们深受其苦。但是,这个恶鬼怕红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天吃红豆糯米饭,用来驱赶恶鬼。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至今还保留着在冬至这天用九层米糕来祭祀祖先,把糯米粉捏成鸡、鸭、牛、猪、羊等象征着长寿的动物的形状,然后用蒸笼把他们分层蒸熟用来祭祀祖先,通过这种形式告诉祖先自己没有忘本,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三

冬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北方冬至吃饺子,而在我们南方,汤圆则是冬至的必须品。汤圆,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的意思。吃汤圆一直是我所期待的,然后就在今天,我来到小水滴培训中心上课,听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我们要提前过冬至。知道这个消息后,同学们激动得不能自己。等老师讲完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我们就兴冲冲地准备开始“生产”汤圆了。

搓汤圆“乐”

在搓汤圆之前,老师让我们先洗手,然后叫我们把一次性手套戴上。老师先为我们做了个示范,只见她熟练地从一大团糯米团子中揪出一小团,然后放在手心,双手揉搓,不一会儿,一个白白嫩嫩的小汤圆就诞生了。我们见到老师的高超技术后,十分羡慕,于是就赶紧行动了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到老师那里领了一个大面团,我用手一捏,觉得它像橡皮泥,又像棉花糖,软滑有弹性。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先把面团放在手心中,然后两手轻轻揉搓,最后一个洁白的小汤圆就成功在我手中诞生了。

吃汤圆“乐”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由此可见,冬至吃汤圆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在冬至的时候,天气虽冷,但通过那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汤圆,让我们不惧寒冷,让冬天多一份温馨,也多了一份对春天的守候。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四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其中一个节气,冬至来到之后说明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来到了,那么你知道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大家喜欢!

由于阴历阳历的差距,在中国的冬至季节,一般都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冬至的这一天夜晚十分的长,在汉武帝时期,24节气被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时间法来划分节气,这样一来冬至和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就被称为了中气,中气之间再进行划分,也就成为了24节气,冬至只是其中一个,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个节日。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这天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所有人都要举行贺冬仪式,唐宋时期在东至,还需要祭天祭祖。

个人认为还是北方庆祝冬至,比较有仪式感,冬至这天来临之后,北方大多数家庭都会选择吃饺子,不论贫穷或者是富有,大家都听说过张仲景这个医生来制作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其实这是真实发生的,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去世的日子,也是为了御寒,都会在冬至那天吃一碗饺子来表达自己对医圣张仲景的感恩。

另外北方的少部分家庭还会选择吃馄饨,馄饨意为调节阴阳,有些人认为冬至这天为极阴之时,所以要使用馄饨来调节一下天地间的阳气生长,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其实吃馄饨适合相传汉朝的时候北方匈奴分为两个部落,一个叫作浑氏,一个叫作屯氏,这两个部落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因此老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起名馄饨,并且吃掉。

3、南方冬至的习俗:吃汤圆。

我国南方主要是以米食为主,当然在冬至这个特有的季节,汤圆也就成为了南方大多数亲朋好友的主要食物,除了互相赠送亲朋好友之外,吃汤圆也希望所有的亲人永远团圆的意思。

这么看来冬至这一天的庆祝,并没有其他节日那么有仪式感,但是在古代漂泊在外的人都必须在这天赶回家过冬节,连过年可能都不回去,而这一天必须赶回去,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天地间的阳气就开始旺盛,也就是这天是大吉之日,一家子必须在一起凑个热闹。

由于古代张仲景医圣的家庭住址在河南南阳,因此那个地方目前还流传着一首民谣歌,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是不是十分有趣呢?冬至的习俗就应该按照北方统一吃饺子,图一个好的寓意。

2022年冬至的时间是公历2022年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廿九,星期四。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70°。《恪遵宪度抄本》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

小至。

杜甫〔唐代〕。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至后。

杜甫〔唐代〕。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冬至夜怀湘灵。

白居易〔唐代〕。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

杜甫〔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减字木兰花·冬至。

阮阅〔宋代〕。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满江红·冬至。

范成大〔宋代〕。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清昼永,佳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栾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五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不知不觉,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即将来了,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冬至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冬至,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

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冬至,官府不仅要举行祝贺仪式,而且还要放假,官员不上班,商人停业,亲朋互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会着盛装出席活动,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资料记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并逐渐发展成节日宴饮活动,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在冬至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冬至习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灾,祈求来年减少饥荒与死亡而举行的祭祀活动。至今,我国南方沿海一带还延续着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贡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还会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吃烧腊与姜饭。

潮汕地区有“东丸节,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也叫“添岁”。吃烧腊寓意来年能鸿运当头。吃姜饭则是时节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适合进补,冬至煮腊味姜饭,适合时令。在冬至这天,广东人还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习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时节的习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不仅自家吃,还会赠送亲友表示祝福。有的还会带上煮熟的冬至丸,准备水果、香、银纸等祭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

吃饺子。

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传统风俗,有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张仲景,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看到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于是煮了祛寒娇耳汤来医治百姓,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成汤,再将食材捞出,做成馅,用面片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分给百姓,人们吃完后,冻伤的耳朵逐渐痊愈了,后来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有的地方还会在冬至这天,吃馄饨、吃汤圆。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据现存著作记述,周人(陕西一带)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为岁首。周人的冬十一月一日岁首与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日期在同阴历十一月,因此有说从周时期起周人就有在冬至(十一月)祭祀的活动。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清嘉录》)。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六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3]。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4]。“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七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含义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有人说,吃水饺主要是希望往后的日子财源滚滚。“饺子形状像元宝,有发财寓意,这是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所以说,这吃水饺取得就是个希望发财的意思。”

有人表示水饺又叫饺饵,吃水饺是为了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1、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

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2、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八

周代,除日(年三十)和除夕不在年终,而是在冬至的前一日。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以冬至为首的。到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称为“日至”,官场举行贺节之仪,谓之“贺冬”,并且放假休息。《汉书》里就曾这样记载道:“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百姓在这天对父母尊长拜节。宋元之际,冬至仍是重要节日之一。《东京梦华录汐云:“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年如节。”人们除了当面贺节外,这一天还赠送贺年片贺岁,元人马臻《冬至节纪事》诗云:“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可见当时冬至节的盛况。

二、什么叫“数九”呢。

就是从冬至日起,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就由冬至的寒之至转为“春深日暖”了。因为“数九”的过程正是寒极转暖、寒消暖长的过程,所以人们常把这九九八十一天称作“九里天”、“数九寒天”。“数九”的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最后一个九天称“九九”。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人们凭着长期的经验进行了形象记录和概括,编成谣谚,流传于民间口头,称作“九九歌”。

三、怎么数九九。

因为我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不一样,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

如北方的“九九歌”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_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五九半,凌消散。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八_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春打六九头,卖了皮袄买个牛。”(晋县)“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八_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荆楚岁时记》)湖南的“九歌”说:“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_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地在坝上的蔚县则说:“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河不开,八_九雁来雁准来;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

四、冬至还有哪些习俗。

1、冬至习俗-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2、冬至习俗--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五、不同地区的冬至习俗。

福建冬至“搓米时”

冬至是农时节令,在福清是个民间节日,叫冬节。冬节有两项民俗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一拜祖宗,二搓圆。冬节前一天晚上全家男女老劝围坐一起,点红烛,插搓米时,放鞭炮,然后搓糯米粉。家长搓“米时母”,“米时母”有银元、元宝锭等人们祈求的东西形状。小孩们一边搓米时,一边唱“搓米时歌”,米时歌多吉利语,表过心中的祈求。如“搓米时之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找老妈,依弟单身哥。”依弟唱这首“搓米时歌”,即向父母提出婚娶的要求。父母如要回答儿女的话,也可编成“搓米时歌”唱出来;“搓米时之搓搓,依哥讨依嫂、依哥岁数大,依弟莫罗嗦”。

这一唱一和,把家庭节日气氛搞得暖融融的。

长沙人冬至做霉豆腐。

长沙民间以冬至为起点,九天为一个时间段,作有《数九歌》曰:“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八_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由于冬至曾为农事节气之首,有其特殊内涵,史称冬至为“亚岁”,长沙俗谓“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旧有全家团圆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馄饨,馄饨与“浑沌”谐音,意谓冬至为开天辟地的纪念日,取“浑沌初开,乾坤始奠”之说。

冬至又称“冬节”,长沙旧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习俗,届时杀猪宰羊,大办“冬至酒”。举行祭祀仪式时,年长者不惜远道跋涉回乡,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习,只能男性参加,妇女不能入席。已婚妇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须赶回婆家。这一天各家还有吃糯米饭的习俗,谓可润皮肤,防手脚冻裂。

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是日采制的桑叶为正宗冬桑叶,解热明目。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九

又到了冬至,虽然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样冷,但也够冷的了,冷的路上的行人边走边搓着手,冷的小麻雀把它那毛茸茸的小脑袋藏进了巢里,冷的一盆水放在外面,很快就结成了冰,冷的人们都穿的里三层外三层,活像个大粽子。

昨天晚上,奶奶就已经打来电话让我们去吃饺子啦!每到这一天,我总是兴奋不已。到了奶奶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冲向厨房,奶奶正在包饺子呢!看奶奶的手,左捏一下,右捏一下,在中间捏一下,一个美妙绝伦的饺子就诞生了,咦,怎么这么像小老鼠呢?突然我大胆的想法插上了翅膀。我对奶奶说:“奶奶我来帮您吧!”奶奶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说:“好,好,我们闹闹长大了,会帮大人干活了。”获得了奶奶的准许,我开始找材料,我顺手抓了一大把黑豆。拿出两颗将它们安在了饺子的两侧,天呐!这不就是小老鼠本鼠么?奶奶看了也赞不绝口。

光看不自己包多没意思啊,我对奶奶说:“奶奶让我也包一下吧”,奶奶欣然允许,一旁的姐姐说:“就你还包饺子?咱俩比一场吧!”我不甘示弱地说道:“比较比,谁怕谁!”

一场比赛开始了,我笨拙地包着,先拿了一张皮,用勺子挖了点儿馅儿,放进皮儿中,咦?怎么包不上?哦,原来是馅儿放多了呀,我赶紧用勺子挖走一点儿,拎起两边的皮捏合,大功告成!把这个饺子放入一堆饺子中,有点儿像丑小鸭,不管了,要包快些了,姐姐第二个都包完了,一看就是老手,没事儿!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继续包,我的手飞快地运转着,快赶上姐姐了,看看我包的饺子,大的大,小的小,像极了鼠爸爸、鼠妈妈、鼠宝宝。姐姐的一个个憨态可掬,小巧玲珑,可爱极了。

饺子终于做好了。虽然在包饺子时输给了姐姐,但吃饺子绝对不可以输,我端来一大盘饺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妙啊,韭菜鸡蛋馅儿的鲜嫩多汁,猪肉大葱馅儿的肥而不腻,我问妈妈,为什么冬至这一天一定要吃饺子呢?妈妈告诉我:从前有一个叫张仲景的医生,因为看在寒冷冬天时,人们的耳朵经常冻烂,于是他就找了些药材之类,包了这些像耳朵一样的食物让人们预防冻伤。

其实,好吃的饺子不仅仅有猪肉大葱馅儿和韭菜鸡蛋馅儿,还有温暖的爱的味道!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直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_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祝福语。

1、冬至气温低,天寒地冻多穿衣,发发短信传温暖,捎带祝福一点点,愿你身体健康不心烦,工作顺利多赚钱,爱情甜蜜人人羡,家庭幸福好运添,心情愉快笑容灿!

2、天气冷了,冬至到了,煮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送给你:开心是皮,幸福是馅,健康是汤。愿你吃了后福星高照,温暖一生。冬至快乐!

3、无论阳光是灿烂还是暗淡,让温暖常在心间;无论清茶是浓重还是淡雅,让茶香荡漾心头;无论联系是经常还是偶尔,让祝福溢满心里。冬至到了,保重自己。

4、冬天过去春天至,阳光照耀温暖至,烦恼删除快乐至,霉运涮掉好运至。又到了冬至,虽然祝福不期而至,愿美好生活为你而至,幸福日子如期而至!

5、站在冬至的门槛,掀开祝福的门帘,凝望思念的窗台,牵挂的月亮爬上来,快乐的星星在摇摆,烟花照亮了你的幸运,伴着你笑容的盛开。好友冬至快乐。

6、大河上下千里冰封,两岸人民意气风发。机器轰响满天雾霾,一派热火现代工业。朋友冬至到了,别因工作忙忘了祭祖吃饺子。愿你冬至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7、冬至问候在飞扬,日子更比从前长,寒潮袭来虽然强,我的思念如太阳,照来温暖喜洋洋,祈愿新年更吉祥,祝愿前途很辉煌,愿你快乐最久长。

8、冬至来到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多吃些温补的食品。新鲜蔬菜不能少,胡萝卜一定要长嚼。冬吃萝卜身体好,胜似抓药汤汁熬。适度锻炼增强抗冷御寒的适应能力。愿你冬至好身体,昂首阔步展雄姿!

9、又到冬至,祝福如期而至,思念至情至性,友情至高无上:愿你拥有至多的快乐,至好的运气,至大的成功,至美的心情,至久的健康,至多的幸福!

10、又是一年最冷时,天寒地冻知不知,穿袄保暖不能迟,短信祝福我告知,冬至到,愿冬日阳光身上照,暖暖和和不烦躁,棉袄身上套,暖宝怀中抱,看到短信微微笑,天天开心乐逍遥!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一

>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3: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4: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另有一种说法: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5:喝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6: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赤豆和糯米为1:2.5的比例,将赤小豆放入沸水锅内(赤小豆与水的比约为1:5)。煮至八成熟时捞出。另将糯米淘净后,用煮过赤小豆的汤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搅拌均匀后,上笼屉蒸大约40分钟,即可食用。

老一辈的长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这道食谱糯米喷香,腊肉油而不腻,赤豆和花生都焖入味了,特别好吃。若是想吃得更为健康,可减少腊肉的比例,增加多一点豆类杂粮亦可。

8:冬酿酒。

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农历认为,冬至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因为这一天过后,阳气上升,万物开始慢慢复苏。一直到近年,商家从《吴歙》“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发掘出“冬酿”两字,才称之为冬酿酒。

冬至习俗9:冬至做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10: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市场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二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证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此刻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所以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

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所以,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此刻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向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所以,也能够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

就因历法的不一样,使得民间一向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可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当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必须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一样,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当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一样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节传说。

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可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祭天。

汉代,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皇帝要于此日祭天,群臣也互相祝贺。此习俗一向延续至清代,成为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意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一样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头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在南方,冬至盛行吃汤圆,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汤圆也称汤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汤圆能够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向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貌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性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三

冬至即将来临,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这样又可以一起欢聚吃饺子啦!

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么得人管!”

冬至吃饺子可是有来由滴哦。东汉末年,有一名医生叫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正值冬至,因为年年战乱,老百姓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痛苦不堪。于是为救济百姓,张仲景就把中草药包进饺子里煮熟,分发给百姓们用于驱寒,称其为“祛寒娇耳汤”。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延续了下来。

“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日最短的一天,在古代也是一年循环的开始,被看作一个吉日,北方人说:“冬至大如年”,南方人说:“冬至就是过小年”。

一到冬至,天气就到了最冷的时节。“交冬数九”,从这天起就进入了数九寒天,这使我想起小时候的儿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耕牛遍地走。”

所以,冬至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吃饺子吧!还可以再加点汤圆,大家团团圆圆,新的一年圆圆满满!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四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原理,对人体进行顺应天地裱花的调养,以保持生命健康。中医传统经典《黄帝内经》,对养生做了鼻祖式的启迪。

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就讲明了冬季如何养: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据“养生堂”节目讲,恰逢秋冬季节,天气变化急促,起居失节,人体易受寒气而生寒冰、痛病。常年应用灸法,只要开展寒凝经脉、阳虚内寒性疾病的灸法治疗,如胃痛、泄泻、脱肛、失眠、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遗尿等。有需求者可向医生咨询。

现在,人们过冬至节虽不如过去那样热闹了,但冬至饺子和冬至肉还是要吃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冬至这天人们所吃的食物也越来越科学了越来越健康了。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五

冬至的时候在宁波习俗中有吃番薯汤果,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在宁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但个头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没有馅。汤果也被叫做圆子,取其“团圆”、“圆满”之意。老宁波也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宁波人在做番薯汤果时,习惯加酒酿。在宁波话中,酒酿也叫“浆板”,“浆”又跟宁波话“涨”同音,取其“财运高涨”、“福气高涨”的好彩头,寓意着以后可以大富大贵。

在25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一天,冬至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古代的人觉得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所以人们往往会在冬至这天,进行祭祖,家庭聚餐等活动。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就快要过年了,二是说明冬至和过年差不多,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时候,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冬至这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则要向父母长辈祭拜,现在人们依旧遵循着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在冬至这天祭拜祖先,祈求来年平平安安,还有吃饺子,吃羊肉等习俗。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贵谷子。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六

冬至过了还冷吗。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

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返回目录。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吃馄饨。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吃狗肉和羊肉。

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九层糕。

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祭天。

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北宋时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举行,明清时则在北京天坛的圆丘。圆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圆土丘,它像征着天圆,故用来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斋戒沐浴,住在斋宫,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

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会。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清晨来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

在我国台湾还有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款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饮酒,相互联络久别疏远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代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_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返回目录。

冬至过了还冷吗:会越来越冷。

入冬至接下来天气会越来越冷。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节气。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就要到了。尽管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渐向北摆动,但由于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大大小于散失的能量,所以北半球未来一个多月的天气趋势就是越来越冷。冬至,和接下来的小寒、大寒这三个节气,是我国最冷的时段,因此民间把这三个节气合并称为“隆冬”。隆冬时节,平均5-7天就有一次冷空气南下,寒潮、冰冻、暴雪,则是隆冬时节三大主要灾害性天气。

返回目录。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教案篇十七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的来历及风俗活动,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日出到日落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答:饺子、混沌、羊肉汤、汤圆等。

这一天的传统和习俗在中国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中国北方,人们通常吃饺子、馄饨和羊肉来庆祝这一天。在南方,汤圆和面条是节日食品。在一些地方,人们也在这一天祭祀天堂和祖先。

饺子是中国北方人必不可少的食物。冬至过后,天气会越来越冷。通过吃饺子,人们认为他们可以避免耳朵被冻伤,因为饺子看起来像人的耳朵。

吃汤圆在中国南方很流行。这是一种不同馅料的糯米团。它可以煮也可以炸。人们也用它来祭祀或馈赠亲友。

由于羊肉能使是大补的食材,吃了人会暖和,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有吃羊肉的习俗。

在中国南方,吃红豆和糯米饭也是很受欢迎的。吃了它,人们认为鬼魂和邪恶的东西可以被赶走。

1、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起居上,人们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应该在阳光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出外活动。出去的时候人们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令时节人们如果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能够帮助人们滋养肾精。此时人们应该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到了冬至的时候睡“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审慎调食。

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大家在冬至可以恰当的选择既美味,并且能够为身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主要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人们首先应该要选择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运动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气都是非常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比较懒,很多人都会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多疾病,所以在阳光大好的时候还是应该出去多走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吃的东西给充分吸收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在小区的楼下锻炼锻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雾霾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气更应该多运动运动了。

4、充足睡眠。

养生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气很冷也很干燥,新陈代谢也变的缓慢了很多。这个时候大家早点休息,对新陈代谢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让大家不感到这么累,对身体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664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