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5:12:32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通用21篇)
时间:2023-11-29 05:12:32     小编:飞雪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总结自身表现。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流畅,段落转接自然,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我们的观点和结论。通过看一些他人的总结,或许我们能够找到写作的灵感。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一

1.通过再次学习统计,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再次认识统计表,获得统计的结果。理解和掌握复式统计表。

3.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

一、提供质疑,唤起意识。

师:学校读书节你读了那么书,要知道同学们最喜欢那些书,我们怎么办?

生:统计……。

师:具体方法?

生答。

二、提供探索,激活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怎么整理?

生说。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哪种方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再熟知方法。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是“分类理一理”。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你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航模组各多少人,怎么整理制表?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1、用所学“统计”知识选出同学最喜欢哪几门功课?

师:请同学利用我们所学的统计知识选出我们班喜欢的功课是什么?然后完成你手上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师:要完成这个统计,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生答。

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你还对老师或者同学说些什么吗?

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理解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意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理事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点拨法。3.竞赛激励法。4.涵泳品味法。5.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这几个字词。(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出示课件]。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生动得多。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也有不少的诗歌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六、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教学后记:

学了这课,同学们学会了筛选课文信息,能自觉地去观察事物,但是还不能准确地表达。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三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外貌特征和语言文字。

了解中国之最,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国旗、国徽”图片;“外国小朋友”组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图片;“汉语英语”音频;“各国文字”组图;“中国之最”音频及组图。

材料准备:小镜子。

活动过程。

出示图片“国旗、国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中国的全称叫什么?

——我们国家的国旗和国徽长什么样呢?

——国旗和国徽代表什么呢?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全称;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她的图案是四颗小星围绕一颗大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国旗和国徽都代表中国。

出示材料“镜子”、组图“外国小朋友”,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及外国小朋友的外貌特征,知道自己是中国小朋友。

1.发放材料“镜子”,请幼儿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

——认真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头发、眼睛、皮肤是什么颜色的呢?

2.出示组图“外国小朋友”,鼓励幼儿说说外国小朋友与自己的不同之处,知道自己是中国小朋友。

——这些外国小朋友的头发、眼睛、皮肤跟你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引导幼儿了解中国及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

1.出示图片“世界地图”,引导幼儿找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并观察中国的版图轮廓。

——中国在地图上哪个位置呢?

——中国在地图上的轮廓图像什么?

2.出示图片“中国地图”,引导幼儿寻找自己所在城市的位置。

——我们的城市在地图上哪里呢?

播放音频“汉语英语”、出示组图“各国文字”,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字。

1.播放音频,引导幼儿了解中国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

——你听到了什么?

——哪个是我们所说的语言?

——我们说的语言叫什么呢?

2.出示组图“各国文字”,引导幼儿区分中国文字和外国文字,了解中国的文字是汉字。

——图中哪个是我们国家的文字?

——我们国家的文字叫什么呢?

播放音频及组图“中国之最”,引导幼儿了解中国之最,并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知道的美丽中国的人事物,萌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身为中国的小朋友你开心、自豪吗?

附【小知识】。

中国之最(小知识)。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北京故宫。

中国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

中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布达拉宫。

中国最有名的动物——熊猫。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四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两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小组内按自然段读课文:互查读音。

1、可采用谜语帮助记忆汉字。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记忆汉字。

指接银

1、开火车读生字。

2、猜字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3、“摘苹果”游戏:识记汉字读音和字形。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出示地图:学生找出台湾的位置。

1、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2、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指名分角色读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

(1)、“你在哪里见过的?”孩子们为什么惊奇地问?

(2)、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理在想什么?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五

(1)一袋大米,吃了。

(2)一袋大米,吃了千克。

这两题中的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新课。

老师这有一张卡片,谁愿意读一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数,谁找到了?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

三、新授。

你们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数叫做“百分数”?

它们就相当于分数中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所以叫做百分数。只是通常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写成59%、41%这样。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练写百分数。

你们知道黑板上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棉51%、涤49%等。

这些百分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表示两种量、两个数的关系。我们把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和我们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四、练习。

1、课前复习题中,谁能换成百分数表示?

2、在规定时间内,写10个你喜欢的百分数,用含有百分数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写了几个?

3、飞标游戏,说明什么?

4、成语中的百分数。

如: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六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叫中国,中国是我们的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是:

1、理解“不管在哪里,中国都是我的家”这句话的意思。

2、指导“、”的写法,把“头”“不”二字写美观。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挂图(中国国旗、地图)、字词卡片、田字格板。

学生——从家中带来娃娃玩具;尝试自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降生在一定的地方,这个他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就是他的祖国。我们的祖国就是——中国。谁知道“中国”的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都是中国娃。(相机出示课件,学生欣赏祖国版图、全国民族大团结画面、快乐的中国娃画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教师指名读课文,师生一起评价。

全班齐读课文。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引语)正如课文中所说,我们中国娃,写的是中国字,说的是中国话。现在我们就比一比,哪位小朋友认识的生字朋友最多,是最聪明的中国娃!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想一想记忆字形的好办法。

2、使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认识的生字和认记的好办法。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

(1)课件出示带注音的生字,学生认读。

(2)出示无注音的字词,学生认读。

(3)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记字好方法。

(4)(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识偏旁“目字旁”“言字旁”)。

(5)识字游戏“我演你猜”:

教师准备“眼睛”“头发”“说话”“写字”“是”“不是”等生字卡片,请两名学生到前面,一生抽取、认读卡片并表演,对面一生看动作猜词,其余学生作裁判。

(6)我会读,我会填:

我()中国()。

()爱()()。

(7)然后让学生用“我”、“是”、“中国”分别说一句话。(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4、全班齐读全文。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可以在书上画上小问号作标记。

五、指导写字:

教师出示田字格板,学生认读范字“中、生”。

教师示范书写,强调“中”的口是扁口,中间一竖位于田字格的竖中线上;“生”的三个横长短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练习书空“生”的笔顺。

学生独立练习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书写情况。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认读卡片上字词。

朗读课文。

二、读悟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表演读;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等。)。

学生交流。出示课件,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3、师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鼓励学生试背诵课文。

三、扩展理解:

作为一个中国娃,除了相貌、文字、语言,你对自己的祖国——中国还有哪些了解?比一比谁知道的多!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国旗、国歌、风光画面等等。)。

四、指导写字:

认读田字格内范字“头、不”,交流识记方法。

教师范写,强调笔顺,重点指导“、”的顿笔和占格位置。

学生书空、描红、独立练写。

作品展示展示、师生评价。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比较、说一说活动,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写百分数。

2、通过比较辨别凸显百分数的优势,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3、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比较、分析、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读法。

师:近年来,我们学生的近视率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我市学生的近视情况如下(媒体出示)。

2、揭题。

生展示他们找到的百分数。

师有选择的板书并小结:看来生活中这样的数确实挺多的。数学上把这样的数,叫百分数。那么什么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怎么写?还有哪些跟百分数有关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1、比较中凸显百分数的优点。

师:大家都在关心我们学生的近视情况,作为老师当然更要关心我们学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下面是老师调查的二、三年级的近视情况(出示表格)。

年级总人数近视人数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近视率。

二年级202。

三年级253。

师:二年级的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多少呢?三年级呢?哪个年级的近视情况好些呢?你是怎么比较的?可以先在草稿本上写写算算。

学生反馈:可能会出现通分成分母是50的,也可能是100的。

师挑选通分成分母是100的提问:为什么把分母都通分成100呢?(便于比较)。

2、教学写法。

师:二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0/100,又可以写成二年级近视率是10%。(媒体出示再板书)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在分子10的后面加上百分号。看看我们写百分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百分号的小圆圈写小点)那么三年级近视人数占总人数的12/100,可以怎样写呢?生写在草稿本上,指名一生板演。

师:三年级的近视率12%指的是哪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师:也就是说三年级的近视率12%表示?(三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2/100)(板书)。

师:那么二年级的近视率10%又表示什么?(二年级近视人数是总人数的10/100)(板书)。

2、生自主说。

师:那么谁能说说我市小学生的近视率18%,中学生的近视率49%,高中生的近视率6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生反馈说,师选择小学生近视率表示意义板书。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呢?

3、小组内说。

生反馈,师挑选组的代表说,并板书。

师:说了那么多百分数的意义,那么到底百分数表示什么呢?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说的都非常接近了。百分数就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板书意义)。

三、辨别百分数与分数区别。

1、辨别。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百分数是表示谁是谁的关系呢?

出示:

鸡的只数是鸭的75%。

一根绳子的长度是一根铁丝的51/100.(51/100可以改写成51%吗?)。

出示:

一堆煤重87/100吨。(看看下面这个分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吗?为什么?)。

2、师小结: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后面不能加单位。

3、加深理解进行判断。

(1)一段绳子长29/100;

(2)一段绳子长29%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都是百分数;

(4)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四、巩固练习。

师:简单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会写百分数了吗?

1、写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十八百分之零点五。

2、读出下面百分数,想想下面的信息给了你哪些启示?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2)地球总储水量中只有3%是淡水,而这些淡水中可以直接饮用的只有0.5%。

(3)今天我们班同学的出勤率是100%。

3、根据下面的百分数,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你喜欢的图案。

17%32%41%。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其实爱迪生说过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生词意思,用“争夺”“争持”各造一个句子。

3、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引导学生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体会课文先概述后具体,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历史。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研究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直奔中心句。

1、提示:文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他是什么人,哪一句?

2、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哪两个,什么意思?

3、为什么称他为杰出爱国的工程师,他对我国铁路事业有何贡献?(学习第一段2、3句和第二段第一句。)。

4、交流资料,加强对詹天佑的认识。

对于他的生平资料你还了解哪些?告知学生:他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三、理清脉络。

2、自由朗读全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想一想共写了几件事。

3、学生交流,理清脉络、指导分段。

第一段(1--3):讲清政府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情况下,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第二段(4---6):重点叙述詹天佑带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第三段(7):讲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回击,詹天佑为中国人民争了气。

4、如果我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的话,文章内容会更清楚。

学生说师板书:接受任命。

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四、检查生字词。

1、个别读生字,正音翘舌音“嘲”和“岔”前鼻音“宾”

2、检查读生词。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培养语感。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五、练习读课文。

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中心的句段进行个别练读。

六、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2、3、4、5段,深入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节课让我们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这个中心。

2、记得课文讲了关于詹天佑的几件事吗?首先来学第一件。

二、学习接受任命部分。

1、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文中有一句话。

2、第四段首句。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读前半句,问修筑京张铁路有什么困难?

第三段第五句扣“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讲修筑铁路遇到的地形方面的困难.

4、帝国主义者怎样嘲笑中国工程师?

有一家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让学说说出这句话的含义,并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本段:

这一段讲詹天佑在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的要挟下,在他们的嘲笑和蔑视下,在全国人民的瞩目下,顶着很大的压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三、学习勘测线路部分。

1、读“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这句话中哪部分概括了本段内容?

2、勘测线路部分也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细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再分析。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不应该出自工作人员之口。”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他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引读:“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不光严格地要求工作人员,而且带着学生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去做,用个成语说就是--“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过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读到这句我们不得不说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3、这一段写詹天佑勘测线路写得非常有条理,请按照“勘测线路的决心、詹天佑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把这段分为四层。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我们还应学习这段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四、学习开凿隧道部分。

1、读第5段第一句。

不改变意思把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这句话在这段中有什么用?(总述)这是一个什么段?(总分段)。

把这段分为两层。

2、这段中从哪儿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根据课文描述,你能用示意图画出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吗?

4、在书上各找出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隧道的艰巨。(“高”“长”)。

五、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第6段,总结课文,再次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过程:

一、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

1、读中心句引起本段教学。

2、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呢?

3、理解第一句的过渡、引起下文的作用。

4、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演示给同学们看。

5、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是,引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有力的回击。”

2、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成功在我国铁路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3、在数万人的竣工典礼上,詹天佑会说些什么,人们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

4、我们应带着什么语气课文的最后两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全文学完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詹天佑的“爱国”、“杰出”表现在拿些地方吗?

2、拓展像詹天佑这样杰出的名人你还知道谁?

(茅以升贝聿铭袁隆平等)。

四、作业。

1、小练笔以“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2、搜集阅读名人故事资料。

板书设计:。

20詹天佑。

接受任命毅然。

勘测线路一丝不苟、作风严谨爱国杰出。

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

开凿隧道。

八达岭中部凿井法。

设计“人”字形线路。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九

1.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知识,主要是明白什么是说明的对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本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一)阅读教学法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文章信息

通过定向阅读,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即总分结构。文章总体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说明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总的方面。

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多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这是分说的方面。

这里既要有教师的教,更要突出学生的学,由学生有目的的读,找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之作,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种方法主要是在欣赏、品味苏州园林的美的时候所采用。先让学生找到表现美的句子,然后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摒弃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快速自由式阅读——定向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采用分课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导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含英咀华,夯实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如:1、注音:轩榭()嶙峋()丘壑()

重峦叠嶂()

2、结合课文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三)心系园林身感其美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多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高潮。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好阅读提纲,使文章层次分明。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项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都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以色彩美)

2、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3、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贯穿语言准确性的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4、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前面学过的课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文要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等。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都使说明的事物给人留下更深刻、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对事物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三)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尽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锻炼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完本课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参观,然后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要求根据学生知识层面合理的提出。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才素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口语交际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质。”而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教学训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甚至根本就不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多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较为普遍的是学生“不会说话”。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已经走入了“哑巴语文”的死胡同,陷入师生两难的尴尬境地。农村的孩子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口语交际能力更是薄弱。

育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针对性地提出了《民族地区四年级口语交际课教学的问题分析与教学策略》这个研究课题,旨在普遍提高我乡口语交际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彝汉学生口语表达较弱的原因,特别是学困生,胆小内向的学生不敢与同学、周围人交际的原因。

2、合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话题,创设生动的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3、探究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

4、探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5、通过专项训练等方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四、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而口语交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过程中,离不开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以及语言的编码、语言输出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就应该相当重视口语交际过程,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找到适合我乡四年级口语交际训练的切入口,通过与科研人员及一线教师研讨达成共识。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师口语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

2、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阅读理论书籍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过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去指导实践。

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实验,对每一项、每一个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

4、个案研究法: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口语交际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5、对比研究法: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对比研究,四年级学生的对比研究及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

(二)研究措施:

1、利用课堂:

(1)创设情境并以开放性口语交际的内容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教师的课前激情引入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兴趣。除了教材规定的口语交际内容,还要结合校内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并努力营造和谐、平等、快乐的口语交际环境,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自由表达,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2)重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倾听习惯并非单纯地、机械地听,还包括对讲者的观察、对听的内容的理解、记忆、联想等。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寓言故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教师、学生分别来讲,然后让听的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复述或说说听后的感想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训练。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及时反馈学生的倾听状况并进行指导。

(3)变“我想说”为“我敢说”

口语交际能力与阅读能力一样,不同学生存在着差异。部分学生想说,但不敢说或者不知从哪个角度说;部分学生口语交际中有畏难思想,搪塞、敷衍现象时有出现。教学中,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认真倾听,抓住发言中精彩的部分,哪怕是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等细微之处,都要给予表扬、激励,调动全体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体验成功感受,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敢说,会说。对大胆发言的、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胆小的学生,只要他们能够由不敢说到敢说,哪怕是只说了几个字或一句话都要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如有不妥之处,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加以嘲笑、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4)把口语交际与阅读、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体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老师要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先说后写,请作者谈写作思路、体会,其他学生谈收获。使口语交际、阅读、作文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5)坚持家校结合,全方位口语交际训练。

每天语文课前请一个学生用两分钟内的时间来讲故事、表演、朗诵、讲身边发生的事等,然后同学互评,教师点评、鼓励,这项活动每天轮流,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每天放学回家后,要求学生向家人、伙伴讲讲自己在学校里的见闻、喜怒哀乐等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充分利用班会课、主题队会课来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改变班会课、主题队会课的传统上法,让学生自己主持、自己总结,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说说自己和别人的优、缺点,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班级建设的建议,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等。

(7)加强普通话的学习、训练、应用。

平时要求学生之间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课堂上用普通话提问和回答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及时指导。彝族学生之间要用汉语交流,让彝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结对子,让汉族学生教彝族学生学汉语,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汉语言表达能力。

2、利用课外:

(1)开展课外阅读和汇报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品读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等,在课外阅读中丰富词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并定期进行交流、评比。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请学生谈想法、看法、感受等,让学生进行议论、讨论、甚至辩论。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2)与学生交朋友,增强师生亲和力。

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增强亲和力,平时多与学生接触,进行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等情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让学生有什么话都想对老师说,乐于对老师说。

(3)发挥家庭对口语训练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口语交际的最佳场所,父母是学生口语交际的启蒙老师。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特点,指定内容或鼓励学生选择内容与家长交流、沟通,既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当有亲友来访时,选择话题与亲友进行口语交际,进一步锻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胆量。特别少数民族学生,要求他们在家中要用汉语和父母、亲友交流,既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利用教研:

通过观摩学习,促进教师口语交际教学水平的提高。

指定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然后通过上课老师的说课,听课老师的评课,来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提高教师们的口语交际教学水平。

3、教师及时反思、总结。

老师要一边教学一边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法,提高口语教学质量。收集好与口语交际的相关资料及教学实录,写出教学反思文字、个案分析、相关论文。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探索出一系列有关口语交际训练的方法、策略,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加以推广。

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乡的口语交际教学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研究阶段及目标。

第一阶段(时间:20xx年3月-----20xx年7月)。

参研教师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书籍,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相关教学案例,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测试、问卷等方式,调查了解学生掌握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学现状。,分析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1、根据制定的各阶段目标和确定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参研教师探究创设课堂口语交际情景的方法,通过课前演讲、小故事、辩论、等方式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探索口语交际有效的方法。研究教师评价激励的方法。

2、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上研究课,进行阶段行总结。

第三阶段时间:(20xx年9月.---20xx年3月)。

通过研究有相关活动记录与反思文字,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反思手册。撰写实验报告,完成结题工作,形成结题报告。

六、预期效果。

预计两年的时间完成,预期取得以下效果:

1、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出适合民族地区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方式。

2、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到预期的目标。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经验并加以推广。

七、成果形式。

1、学习心得、学生调查报告、各阶段目标、实施方案。

2、学生演讲比赛材料、教学实录、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案例、教师教学反思文字、课题研究报告。

3、有经验交流文章、成功个案分析、课题研究性论文、实验报告、建立教学反思文字手册。

八、课题组的组成和分工。

顾问:

雷永康男大专学业中教一级指导帮助。

黄兴高男大专学业小教一级指导帮助。

组长:彭元琼女大专学业小学高级教师。

成员:

郑天娅女大专学业小学一级。

杨定珍女中专学业小学高级。

伍国祥男中专学业小学一级。

课题成员分工:

组长:指导课题开展及督导工作。负责本课题的策划与管理,为组织成果展示提供资源保障。组织指导。

郑天娅:组织对本课题的实施进行评价,为实验教师提供支持,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教学日志、实践研究。

杨定珍:教研课、教育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实践研究。

伍国祥: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九、经费预算。

经费的支出包括:

(1)购买或复印相关的文献资料费用。

(2)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费用。

(3)下乡调研、调查费用。

(4)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费用。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各种桥的制作材料与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制作成的桥的特点,进而感受它们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奇妙之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桥的资料,图片,生字卡,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层,盐层”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交流预设:

这些桥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这些奇妙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初读课文生字学习。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4、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的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钢铁(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下写上自己的感受。

7、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悉、制、吨”

读课文。

学会评价。

悉-息扶-肤制-刺。

度-渡。

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参加游戏。

读课文,作旁批。

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想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4、反馈学习情况:1段: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段:提问,引起下文。3段:写了用玻璃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4段:写了用纸张造的桥的特点和承受力。5段:写了我国用盐层造的桥和铁路的特点。6段: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5、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6、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7、反馈分段,概括段意的情况: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思考问题:(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思考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我们学习了这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我们知道可造桥的材料有许多,除了我们常见的木头,石头,钢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材料是可以用来造桥的如玻璃,纸张和盐,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是太奇妙了。

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制吨钢扶度裂夸。

2、听写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确实钢铁。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造成的桥,用纸张造成的桥,用盐造成的桥)。

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自由发言。

回忆课文内容。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中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质疑呢?

6、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的呢?(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发言)。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2、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4、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本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3、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桥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我读懂了造桥的材料有石头,木头和钢铁……..

回忆课文内容。

资源欣赏。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这种能造桥的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

我读懂了这种用玻璃造成的桥是晶莹透亮的。我读懂了美国人用一种强度很高的纸造成的桥,可以载重几吨的重量呢!我读懂了我国的青海省的盐湖上有一座用盐层造成的铁路呢!

……….

体会:(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回归主题。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围绕科学的神奇和学生热爱科学的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巩固课文内容。

体会:科学的神奇。

作业布置。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搜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

玻璃桥晶莹透亮。

纸桥强度很高奇妙。

盐桥万丈长。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二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们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们。

四年级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们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们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们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们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们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们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们认知规律,让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们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说教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三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一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被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1.创设问题憎境。

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上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掌的?

2.体验左、右。

(l)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5)生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

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

1.找一找。

(l)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t右边的又是谁?

(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3)你的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又是哪个同学?

(4)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左面、右面都有哪些同学?

(5)全班交流。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l)创设问题情境:一只小猪找不到回家的路,请小朋友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帮小猪找家。

(2)学生展开讨论。

(3)计算机演示结果。

(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强理解。

1.创设问题情境。

(1)师:老师和你们是面对面站的,请你判断:老师举的是哪只手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全班交流、验证。

师小结: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

2.游戏巩固认识。

(l)师生齐举左手。

(2)师与生演示:

老师的右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老师的左手搭在同学的哪只肩上?

学生的右手搭在老师的右肩上。

学生的左手搭在老师的左肩上。

(3)两生演示:

伸出右手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自己的右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右肩上。

自己的左手搭在对面同学的左肩上。

(4)全班齐做。

3.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判断:上楼、下楼的同学都是*右边走的吗?

(2)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计算机演示结果。

师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时,都要*右走,按次序走。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运用。

1.计算机演示:小白免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自己的卧室。

2.学生运用前、后、左、右的知识介绍生活中的情境。

五、师小结,全课结束。

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安排的。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断左手、右手,然后再说一说左手、右手能做什么。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互相握右手,从而感知“左、右”的相对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b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一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确判断左、右,教学难点是体会“左、右”的相对住。

二、对学生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而“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三、教法选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运用大量的游戏、讨论、竞赛等形式引人学习内容,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游戏、观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增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法选用。

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释疑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

五、总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儿童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这些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生的座位,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巩固,既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括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出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四

首先我先分析一下本课程的基本情况,本次课题选自服装设计专业主干课程《ps软件运用》,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选用教材为教育部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系列教材,本课程选自教学情境四中的一个实用案例任务,教学时长为4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学过《造型基础》有一定的版面设计基础,学过《设计色彩》,对色彩搭配有较好的认知,同时具有专业的服饰搭配和设计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将为今后的服装专题设计和服装品牌营销课程打下基础。

九零后学生普遍喜欢网络购物、玩微信、玩手机、淘宝等,但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使用仅局限在娱乐的用途上,对于专业软件比较陌生。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课题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重点是图像合成中利用通道、路径等工具抠图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素材图片中光影分布,对合成对象进行正确的光影设置从岗位需求出发,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实际任务为驱动,并按实际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从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达成三位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传统的软件教学注重工具使用技巧的教学,讲课形式单一,案例固定,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发挥,课前课后师生交流较少,评价方式以教师主观为主,形式单一。

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微课堂等多种手段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天候交流;采用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等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

我们针对各个学习活动制定了一整套资源,包括旨在解决重难点的微课,一套源文件,一套在线测试题等等。将宿舍、工作室,ps微课堂,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等构成了一个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施:

结合现代学生爱网购的特点,根据某一服装品牌新品发布计划,需要设计服装新品宣传海报。本单元的任务是设计海报内容、搜集相关素材,并利用photoshop软件完成海报的制作,任务总体难度适中。我们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分成四个学习活动,每个学习活动均能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目标。

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一中,学生跟着微课模仿图像合成案例,旨在掌握图像抠像的基本技巧,理解图像合成的基本原理,对图层蒙版、图层混合等有初步的掌握。然后学生通过在线平台的测试系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系统的练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ps微课堂微博账号,推送优秀的服装海报设计案例,并介绍海报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海报的设计方案则由小组共同完成。首先小组成员制定调研计划,对海报设计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调研,掌握不同风格服装海报的设计特点,初步制定本组海报设计的方案。每一个图片需要做的后期处理通过标注的方式显示在ppt上,方便后期汇报交流,然后由组长提交到在线平台。教师通过批阅课前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qq群解决学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海报设计、抠像、图像合成等单元核心点,设计方案也比较完整。

学习活动二就是方案展示,在课堂上由各组代表进行方案的汇报,并由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这种公开的演讲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三主要是海报的制作,因为有着任务驱动和小组间的竞争关系,每个成员都很积极,教师不断观察每组的制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难点,示范典型操作。由组长将制作内容和进度提交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考评依据。

学习活动四是学生课后继续完善作品的过程,完工以后由组长提交至教学平台。

最终学生都较好的完成了海报的设计制作,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按照计划顺利实施,与以往的教师课堂上讲解示范,学生跟随练习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以下两点不同。

第一,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受任务驱动,具有较好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在思想上成为行动者,而教师成为指导者,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第二,利用翻转课堂模式,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一,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掌握核心技能。课堂学习则专注于汇报、讨论、修改和制作等深入互动环节,并且及时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解决一些技术难点,以利于学生在课后继续自主学习。这样在一个教学单元内,学生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在持续进行优秀案例的学习,并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专业课程中去。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五

1、知识与能力:

(1)在熟读课文中认识汉字,并引导孩子发现构字规律,认识“笔尖、鲜花”等8个词语,会写本课生字“力、手、水”。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汉字的构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识字效率。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汉字,掌握朗读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力、水、手”三个字。

教学难点     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培养初步的认字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过程:

一、形象揭题,趣味识字。

1、出示“一轮红日图”。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幅图吗?板书:日。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

2、出示“一弯月牙图”。这幅图又用什么字来概括呢?板书:月。

3、“日”和“月”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字。板书:明。齐读题目。

4、大家观察这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些新朋友。

二、学习生字。

出示:

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众。

2、同学们再仔细瞧瞧,看谁能发现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举手说说。然后把它们分成三类:左右结构:明、鲜、休、林;上下结构:尘、尖、灭、男、看;品字形:森、众)。

3、是呀,这些汉字有的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有的是由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的,有位小朋友也像你们一样能干,他也发现了这些规律,而且还把他的发现编成了一篇小韵文,让我们来读读,说不定,待会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编一篇小韵文了。

三、熟读课文,语境识字。

1、自由拼读课文,并把这些汉字在课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2、同桌互读课文、教师引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比比谁读得好。

4、比赛读。自选一节最喜欢的反复读,然后分组读课文、分男女生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6、出示: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让小朋友独立猜猜并相互说说这些汉字的意思。

7、汇报学习情况。

(1)明:明亮的意思。日和月都很亮。

(2)鲜:“鱼”和“羊”的味道都很鲜美。

(3)尘:土少就叫尘,灰尘。

(4)尖:(用铅笔演示)上面小,下面大,就尖了。

(5)灭:用盖儿一盖,火就灭了。

(6)男:田里出力干活儿的主要劳动力是男人。

(7)休:人靠着树干什么呀,休息。

(8)看:(动作演示)手掩目是“看”。

(9)林:树木多了,就成山林了。

(10)森:树木多了,就成林了,再多一点就是森林了。

(11)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叫跟从。

(12)众:上面看,一个人,下面看,两个人,仔细看,很多人。人多了,就成“众”了,众多、大众。

四、诵读韵文,巩固识字。

1、自己出声读韵文。

2、用对口令的方式,巩固识字。

五、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举手说说。

第二课时。

目标:

1、开展实践活动,扩大识字。

2、指导书写。

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读课后词语。

(1)自由读读“我会读”中的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找朋友。(老师报词语,学生在词语上标序号,然后校对。)。

4、读读想想。

(1)自由读读“读读想想”中的内容。

(2)跟老师读。         。

(3)指名说说还从哪儿看到过像今天所学的汉字一样,也是由两个不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或者是由三个相同的汉字拼成的新字。(说到品字形的字时,可以从学生的姓名中迁移开去,给学生提供认识更多的认识汉字的机会,例:石头很多就是磊,水很多就是淼等等。)。

二、自创儿歌。

1、根据课文形式,自创儿歌,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2、交流。

三、指导书写。

力: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手:注意第一笔是撇,要写得平,第三笔在横中线上,要写得长,第四笔在竖中线上。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压横中线出笔,第三笔写至中心点,最后一笔捺收笔在撇的平行线上。

四、课外拓展。

课外利用多种渠道去认识汉字,把自己的发现编成儿歌。

说课人:罗发碧。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第一册“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鉴于《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竹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识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本课出示了12个会意字,并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介绍了这几个字的构字规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明、鲜、尘、尖、灭、力、男、休、手、林、森、从、众”13个生字,会写“力、手、水”3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读、对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成规律,知道他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完全地放任学生去自由活动,而是在教师有序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从四方面着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字形上的探究。

直接出示要认的会意字,因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对于这些字学生很快就读出并读准了他们的字音,然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鲜是由鱼和羊组成的,而日、月、鱼、羊则都是我们学过的象形字,通过反复的认读,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日月明、鱼羊鲜等这些朗朗上口的韵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小朋友都能掌握识字规律。也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结构上的探究。

让学生看看明、鲜、男、森等生字同样是由独体字拼成的,他们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结构分类,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认一认,分一分,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又是品字结构。使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三、笔画上的探究。

让学生探究发现独体字是不是简单的相拼,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部首的变化,比如人木休的休,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竖,小土尘尘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竖等,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了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编出来的韵文儿歌读读黑板上出示的生字。

三、字义上的探究。

新的课程观指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杜威也主张“在做中学”,因此为了更好得让学生理解字义,我让一高一矮两个学生上来,高的当树,矮的坐在树旁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是休,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会意字,有让学生知道了休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休息的意思,又比如我在黑板上画冒着热气的鱼和羊肉串,让学生体会鲜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拿出铅笔来观察,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铅笔头尖尾粗的特点,这样就很容易得理解了小大尖。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本课没有出现的意会字,如采、苗等,让学生说说字义,通过讨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识字、理解字义活动中,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四、拓展上的探究。

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项“读读想想”,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结合这项练习,我组织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我先引导学生完成“读读想想”的练习,仿照课文将这四组字念成一段小韵文不正歪、日光晃、三口品、三日晶。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与好朋友一起复习前面学过的汉字,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字。因本册书至此已过大半,学生已学了不少汉字,其中有不少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汉字有趣的地方,或画画,或出字谜,或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韵文。总之,用各种方式将汉字的有趣之处表现出来。最后,开个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和自主发现的过程。

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东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构字规律,互相倾诉,欣赏别人的发现成果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与情感也在互动。学习中,孩子的自信心在增强,学习能力在增强,互相倾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时刻牢记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时处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动摇,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虽然在课上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成功终会属于自己。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六

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的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国标本苏教版选编了这篇课文--《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课文的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二说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形象直观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多媒体辅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到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优美的图画,也为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词语做铺垫。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激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特点,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4.情境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设置了一个“扮演播音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法.

1.合作学习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感悟出学习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在说说、读读、评评中,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每一遍读都具有目的性和指导性。

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并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运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通过视听材料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文字描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体会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本课通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读等方法,增强学生朗读课文的趣味性,同时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的图片或文字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养成课前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这一课需用三个课时,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生字,理解词语,感受香港的繁华、著名、迷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续练、讨论、评价、欣赏、背诵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的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会“东方之珠”的美丽繁华,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让学生结合画面去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导读课文,引导实践.。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会通过出示地图,引读课文,让学生朗读,然后用指导观察法,在观察中初步了解香港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第二至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想去哪里玩?”引导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用旅游者的眼光读课文看香港,我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片,课前收集的资料,或者播放香港的录像片,让学生扮演播音员,对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然后用鼓励欣赏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后的感受,再组织大组交流,品味课文意境。在朗读和交流中,重点让学生品味本课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香港的赞美与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香港、对祖国的情感。

在二至五自然段中,“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是本课的理解难点,教学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们结合画面,这样便能轻而一举的理解这些词语了。

第六自然段也就是本课的中心句“香港真是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贯穿全文。从而使情感有浅入深,由弱到强,抒发对香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课文和实践都是相结合的,脱开书本后呢,可以开展“香港”专题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行选题,或组织专题学习交流活动,可以开展小报展览,图片展览。或者“我爱香港”的专题汇报活动。

同时,我会充分发挥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作用,给学生简单介绍香港的工业体系,商业区,还有天坛大佛、宋城、九龙城寨公园这些旅游景点等。这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铺设桥梁,达到抛钻引玉的目的。

现在我说一说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潜水湾------迷人。

东方之珠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铜锣湾------热闹。

夜晚------灯的海洋。

整篇课文是从“潜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夜晚”这几个方面来介绍香港的。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总结概括出这几个景点的特点给板书出来。

我这样设计板书呢,可以让学生们一目了然的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作者邮箱:@。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七

两次聆听了王艳老师的语文课《灰椋鸟》,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给了我一个相同的感受: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下面我就围绕这感受具体说说:

在复习导入后,王老师请学生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就会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正是这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课文批注的运用使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

在批注阅读基础上的汇报交流,学生的见解一个个具有浓厚个性色彩。而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王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们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最终真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

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王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教学“先回来的鸟……汇合。”部分时,在学生理解了“倾诉”、“呼唤”、“应和”的'意思后,王老师让学生再读句子并想象鸟儿们在倾诉些什么?会怎样呼唤?又会应和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鸟儿在相互交流一天的经历,有的说父母在呼唤自己的儿女回家……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在阅读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每个环节中王老师都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如:“能不能把灰椋鸟‘排空而至’的转观气势读出来?”、“很神气吧,想来读一读吗?”、“你想不想来欢呼一下?”……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尽情流露。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我提点建议:

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那么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对于每位学生的独特感悟,王老师都给予肯定、表扬,但都只用“不错”、“很好”这些简单的词,笼统地做了评价。如果以个性化、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让他们享受阅读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快乐,他们还会萌发出一个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和浓厚个性色彩的见解,他们更能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读出感觉,读出情趣来。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八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本文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一课时。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十九

教材简析。

《温暖》是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片看图课文。这一单元主题很多,有环保主题的、有关爱主题的、有思念主题的。《温暖》这一课就是关于关爱主题的课文,主要讲了雷锋同志为了帮助小韩同志缝补棉裤而半宿没睡,小韩同志心里深受感动,感到无比温暖的故事。赞扬了雷锋同志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的奉献精神。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思想教育。内容不是难事。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由人物的动作、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同时对记叙方法作初步了解,为作文打一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掌握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以“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温暖”的含义。

(3)结合课文于实际,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讨论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基本方法,确立本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特点”的方法。

文章情节简单却动人,描写细腻,三年级的学生要通过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

(4)由雷锋的行为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温暖他人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1)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

(2)由事情感受人物品质,体会雷锋对战友的关爱之情,产生学习的意识。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突破:(1)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高尚品质。(2)“又是班长”的“又”字可体现雷锋队长有的一贯关爱的作风,对深入理解人物有引导作用。

4、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雷锋助人的图片及雷锋日记;

(2)学生准备:搜集、阅读有关雷锋的资料;

二、教法学法。

此处,老师的教重在导,学生重在学,而且要学生从学会到回血转变。

1、教法:将“情景创设”“适时点拨”“对话讨论”协调的运用在教学中,让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教学画面,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点拨”,根据反馈信息,控制调节课堂氛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老师同学“对话讨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由雷锋名言导入课文。

首先出示句子“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热情,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然后问同学是否知道是谁说的;让知道的学生说说。在简略的介绍雷锋生平。最后引导: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讲雷锋同志像春天一样关心同志的故事。(板书:温暖)。

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了解事情的经过。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是:找出生字词读书读准,同桌交流识记方法,然后读顺课文,同桌互相检查;并试着概括课文内容。

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全班介绍记忆字形的方法,互相启发;师重点指导“瞅、宿”的读音,“添字最后一点提醒学生不要少写。

组织学生用“开火车”读、分角色读、分组配合读等多种方式读文;读后让学生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设计讨论环节:首先提问:讨论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那些地方看出来?本环节要明确:是按时间顺序也就是事情的发展先后顺序来写的。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出车回来”“值夜班回来”……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适时提示,引导学生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特点,确立学习方法。

师提问引导学生谈论:读了故事,有什么感想?你觉得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谈论对雷锋的印象,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关心战友,做好事不留名,默默奉献)。

师根据板书追问:对于雷锋的这些特点,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学生可能会回答“是从雷锋帮战友感受到的”“是从雷锋帮助小韩同志补棉裤这件事感受到的”。这开始的回答可能很笼统,老师应先赏识学生的成功,然后用提示性追问:作者是怎样写雷锋帮小韩补棉裤的呢?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能看出一个人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去细读课文,主动探索到,作者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语言描写去展现人物特点的。

师总结:通过对人物进行外貌、动作、心理、神态、语言描写去展现人物性格,这是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温暖》这一课,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去感受雷锋的品质。

学生合作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和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从中表现出的人物的一些特点。

课时总结: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这一股温暖的春风是否吹进每一位同学的心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体会雷锋关心战友、默默奉献的精神!

板书设计:

17.温暖。

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

战士:盖好棉被关心战友动作:

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心理:

小韩:缝补棉裤默默奉献神态:

语言: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二十

从容说课。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5][6][7][8][9]。

教学设计与说课说课稿篇二十一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的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那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6个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七.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565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