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5:14:06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时间:2023-11-29 05:14:06     小编:HT书生

总结是思考进步的源泉,它需要我们去观察、思考、总结、反思。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可以通过提前制定大纲来帮助撰写。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一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2、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体会文中意境。

难点: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积累有关雪的诗句。

n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出示课题。

先出示教学目标(略)。

然后了解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

注音。

岱崇祯更定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一芥铺毡。

(二)、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读的要求2学生齐读3师指名朗读。

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

3、余拿一小船()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而别()。

重要句子。

1、是金陵人,客此。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看雪景:

(清新、淡雅、悠远、脱俗)。

(二)、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五、探究课文。

1、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和“更痴”?

六、小结(板书)。

环境:

湖中人鸟声俱绝。

看雪。

寒夜独舟。

全景——广漠。

(大)。

情景对比。

(小)。

特写——渺小。

(冷)。

孤独。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热)。

七、拓展延伸作业: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二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习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三

瞿溪华侨中学朱哲新。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4]。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学会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难点: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2.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学会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五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深入理解写景的特点;

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1.以读代析2.迁移延伸。

1.分享交流2.自主合作3.探究性学习。

1.疏通文意。

2.收集写西湖的诗作、写雪景的诗句。

3.搜集作者的资料。

1.请生交流收集的写西湖的诗句。

2.“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四景中,雪为最盛。

3.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质疑、讨论、交流(详见学案)。

(一)通读。

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情感氛围。

2.自读课文,用心体会课文意境。

3.思读课文,找出叙事的句子,理清记叙要素。

4.理解关键句。

(1)崇祯五年十二月。

(2)独往湖心亭看雪(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二)美读。

1.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词句:

“绝”

“雾凇沆砀”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3.讲解写景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资料链接。

(三)品读。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思的语句,用心读一读,并谈一谈如此读的理由。

2.关键语句。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舟人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小结。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文中做到了叙中有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1.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

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1.说人品“痴”:你还知道哪些如作者张岱一样的“痴”人?你有过这样的“痴”举吗?

阅读下文,完成9~15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花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9.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10.翻译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3)月景尤不可言。

11.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3.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15.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二、9.a。

10.(1)我当时被桃花之美迷恋,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

(2)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

(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语形容。

11.春景:今岁春雪甚盛……尤为奇观,由断桥至苏堤……艳冶极矣。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

12.“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

14.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六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七

知识与技能: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独、强、更、痴”等字。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过程与方法:品读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2、读懂。

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是哪一个?

你能结合原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吗?

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说说哪几个词用得好?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五)小结课文。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当堂检测: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听配乐朗读。

2、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近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习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

张岱。

奇景,山水之乐。

雅趣,世俗之外。

痴情,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2把握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4当堂成诵。

1以读带讲2有法可依。

一导语设计:

美丽的西湖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在一个雨天来游……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二出示作者简介。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出示文言小品五步读书法:

1初读文章,掌握字词2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3品读文章,赏析语言4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5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一)初读文章,掌握字词(以作预习要求)。

1教师范读(正音,句读)。

2学生自读并准备字词。

3检测预习情况,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通过填空练习翻译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三)品读文章,赏析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小组交流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教师点拨。

3出示交流重点,巩固赏析成果。

(四)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1“痴”如何理解?你会对舟子说些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五)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减字背诵法(一共四遍,难度递增)。

五拓展延伸。

练笔: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让读者能从中品出你的情感来。(50字左右)。

六小结。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三、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张岱《西湖梦寻》)。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习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习。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习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习。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仁寿县满井镇初级中学校xxx。

20xx年9月22日。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设计意图: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

如何将这篇美文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品出其中独特的滋味来呢?很显然,用传统的逐句落实的文言文串讲方式肯定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通过细心品析,我发现这篇文章可用一个字“奇”来串领全篇。通过“奇”这个字可以将相应的课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然后一线牵拽出来,这样应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

一、以欣赏西湖美景,背诵诗句导入新课。

二、走近张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

1、抛出主问题:老师读完《湖心亭看雪》,感觉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请大家帮忙找一找。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奇”在哪里。

3、教师归纳:“奇”表现在:看雪的时间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写雪景的手法奇、看雪的人物奇、赏雪的情趣奇等几个方面。

4、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把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小节内容改写成一段生动描写西湖雪景的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奇”的特点来描写。

板书设计:

张岱。

时间奇大雪三日更定时分。

雪景奇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手法奇白描手法。

量词奇(堤)痕、(亭)点、(舟)芥、(人)粒。

奇人物奇痴迷雪景行异于众。

情趣奇高雅脱俗。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2.二读课文质疑问难(说景)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张岱。

写景西湖夜雪。

叙事亭中偶遇。

设计者:武原中学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569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