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供给教师指导教学的蓝图和依据教案的编写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教学效益。这个教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步骤清晰
中班教案昆虫篇一
1、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
2、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二)昆虫运动会。
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孩子们,昆虫运动会就要开始了,让我们赶紧去看运动会吧。
中班教案昆虫篇二
活动背景:
最近我们要求幼儿在双休日中和家长共同收集一些有关昆虫的资料,为开展新主题的`开展作一些准备。今天是主题活动的第一天,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肯定急于展示一下,于是我们开展这一活动,便于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点。
活动目标:
1、互相交流有关昆虫的资料,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及其与我们的关系。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材料与工具:
幼儿收集到的有关昆虫的资料。
过程设计:
一、师提问,引出讨论的主题:
你们收集到哪些有关昆虫的资料?它们的名字叫什么?
二、请幼儿自由发表各自所了解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作适当的记录。
三、展示资料,幼儿互相参观并交流有关昆虫的话题。
小结:幼儿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昆虫的奥秘。
活动反思:
幼儿第一天开展有关于昆虫的知识讨论,兴趣非常浓厚,个别幼儿带来的书籍中介绍的昆虫的知识也较为丰富详尽,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截取有针对性的昆虫开展探索与讨论!
中班教案昆虫篇三
昆虫是幼儿较熟悉的,幼儿对探索昆虫生活,揭开昆虫奥妙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从观察实践入手,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昆虫。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参观昆虫馆,了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等。能由探讨活动获得发现和新的知识,培养出研究昆虫问题的信心和乐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知道昆虫与人类的利益关系。保护昆虫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从小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仪,昆虫歌曲,音乐,各种有关资料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星球上,居住着许多生物,昆虫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同学们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认识并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这节课终于到了我们汇报的时刻。通过猜谜语认识“蝴蝶”。
二、认识身边的昆虫过渡:瞧这些小昆虫已经迫不及待了。
1、展示课件(草坪上飞来蝴蝶、蝗虫、蜜蜂、蜻蜓、瓢虫)教师解说:
蝴蝶:大家好,我是蝴蝶,在昆虫这个大家族里属我最漂亮,我们蝴蝶种类很多,数量也特别巨大,遍布于世界各地,在鲜花盛开的日子里,总能看到我们煽动的翅膀在花丛中飞舞,寻找自己喜欢的花,吸食花蜜传播花粉。
蝗虫:嗨!大家好!,我是蝗虫,专吃庄稼和牧草,跟人类和牲畜抢食,我们蝗虫种类繁多,仅我国就有700多种蝗虫。
蜜蜂:大家好,我是蜜蜂,我们蜜蜂的勤劳可是众所周知的.,从春季到秋季,在开花季节,我么们天天忙碌不停,只有冬季是我们段在休息的时期。
蜻蜓:大家好,我是蜻蜓,是食肉性昆虫,分布在世界各地,喜欢在开阔地带飞翔,黄昏时在空中捕食,帮助人类消灭许多苍蝇蚊子,等害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昆虫捕食的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是名符其实的“空中杀手”。
瓢虫:大家好,我是瓢虫,全世界有菌食、草食等不同种类的我超过5,000种以上,我还被别称为胖小、红娘、花大姐、金龟、金龟子(但金龟子实际上是指另一种甲虫)。
看课件分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昆虫。
2、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介绍,你们知道昆虫有什么特点吗?
小结: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通常有两对翅,六条腿。判断昆虫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它有几条腿。
3、考一考:蜘蛛是昆虫吗?蜈蚣是昆虫吗?蚯蚓是昆虫吗?为什么?
4、了解了昆虫的特点,你还知道那些昆虫?
中班教案昆虫篇四
1、有兴趣的阅读知识性刊物。
2、了解昆虫的伪装行为。
3、学习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1、有遮蔽物的户外场地。
2、昆虫模型若干或伪装物品数种。
1、玩"找一找"的游戏。
请翻开图画书,找一找第2页至第7页中有什么昆虫?
为什么不容易找到这些昆虫呢?
蟑螂、蚱蜢、纺织娘是什么颜色?这些颜色与它们生活周围的颜色一样吗?为什么?
2、和幼儿一起阅读图书,将各种昆虫各自的保护方法介绍给幼儿。
请小朋友找一找,书中还躲着哪些昆虫?
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它们为什么有这些本领?
3、玩"昆虫小侦察"游戏。
找一个有一些遮蔽物(如树木、花草、泥土、落叶)的户外场地,事先沿途放置和环境颜色相仿的昆虫模型或物品(放置的数目暂时对幼儿保密)。
将幼儿每3到5人分为一组,带着纸笔出发寻找藏匿的物品,看能发现几个(发现了不要捡起)。
时间一到,请幼儿回来告诉老师找到昆虫模型或物品的总数及名称;如果没有人答对,老师就公布数目,让幼儿再找一遍。
中班教案昆虫篇五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中班教案昆虫篇六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蜻蜓、蜜蜂等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惯,了解昆虫与人们的关系。
2、通过猜谜、观察以及倾听活动,了解昆虫的有关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兴趣,知道要爱护益虫。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2、昆虫挂图一张。
3、捕捉到的昆虫,或者是昆虫标本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昆虫的活动主题。
——教师念蜜蜂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念蜻蜓的`谜语儿歌,提问:这是什么动物?
——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关注。
二、出示昆虫,或用实物展示仪放大昆虫标本,感知昆虫主要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叫什么名字?
——教师:他是什么样子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有多少对翅膀和脚?
——教师:你知道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爱吃什么吗?
三、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启发幼儿按照“动物名称——身体特征——生活习性”讲述。
——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启发幼儿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昆虫?他们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画面上的这些虫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嘴和眼睛;胸部长着三对脚,背上一般长着两对翅膀;腹部一节一节的,两侧还有气孔,是呼吸用的。有的昆虫,例如:七星瓢虫,有一对翅膀变硬了,还有一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例如:蚊子。
四、出示挂图,找一找藏在画中的昆虫。
五、介绍几种关于昆虫自我保护的知识,认识保护色。
——教师介绍昆虫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常识,让幼儿了解昆虫会变颜色保护自己,这种变色白虎自己的办法,叫保护色。
——介绍几种常见的昆虫保护色。
1、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
2、身体颜色随着周围环境颜色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
3、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有毒,不要伤害自己,如:瓢虫。
——教师扩展幼儿思路: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白虎自己的?
六、初步感知益虫和害虫。
——教师:在昆虫的大家庭里,对我们人类来说,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
——教师:你知道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蝴蝶在幼虫时有爱吃嫩菜等危害,但在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和观赏的益处。
——引导幼儿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昆虫?
使幼儿知道:我们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聚集是害虫无法无法生存,同时,我们也要保护益虫,不随意捕杀和杀死益虫。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中昆虫的美,认识了常见的昆虫,知道了昆虫的本领,了解了昆虫的生长环境,体验到了制作昆虫标本的乐趣,他们具有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活动的乐趣,而且增长了知识,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中班教案昆虫篇七
1、了解昆虫的重要性,乐意保护益虫。
2、了解生物链,知道昆虫在里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3、能用“假如没有……就……”句型描述没有昆虫的后果。
幼儿课本,各种昆虫的图片,青蛙、蛇、老鹰等图片,各种昆虫的头饰。
活动过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动物数量最多?(昆虫)。
——师:假如世界上没有昆虫会怎么样呢?
——蜜蜂、蝴蝶:它们是传播花粉的使者,它们飞来飞去为某些植物的繁殖后代忙碌着,假如没有蜜蜂蝴蝶,这些植物可能无法开花结果,甚至灭绝。
——七星瓢虫、蝉、蜻蜓等: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杀灭农作物及树木害虫的无偿服务。假如没有它们,害虫会越来越多。
——蚕:它吐出来的丝可是天然纺织材料,假如没有蚕,我们就没有柔软舒适的丝绸衣物穿了。
——屎壳螂:它会分解动物的粪便,帮我们美化环境。
小结:昆虫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许多的帮助,我们不能没有它们。另外,昆虫也是许多动物的美餐,是许多动物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食物链中最重要的一节。
——鸟类、青蛙等它们都以昆虫为食,假如没有昆虫它们就会缺乏食物而死亡。青蛙是蛇的主要食物,假如青蛙灭亡了,蛇没有了食物也会灭亡。蛇是老鹰的食物,假如蛇灭亡了,老鹰没有了食物也要灭亡。在整条生物链里面,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破坏生态平衡,会引起整个自然界的大灾难。
——教师小结:昆虫的种类很多,它们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昆虫。
——请两个幼儿手拉手做一个圈,其余小朋友戴上昆虫的头饰,这两个幼儿用圈去抓昆虫,抓到的是益虫就要说对不起,然后放走,抓到的是害虫就要把它抓住,换人再游戏。边游戏边唱歌曲:许多昆虫飞呀飞,飞呀飞,飞呀飞,许多昆虫飞呀飞,快快抓害虫。(套用伦敦大桥的曲调)。
可以让幼儿补充生物链条的内容。
体育游戏:天敌来了。玩法:幼儿模仿某一昆虫四散活动,当教师说青蛙来了,幼儿跑回昆虫的家。然后扮演青蛙跳,当教师说蛇来了,幼儿跳回家。接着幼儿扮演蛇学蛇爬,教师说老鹰来了,老鹰飞回家。
益智区:将昆虫和其他动物图片投放区域,两位幼儿猜拳,轮流找生物链上的动物,谁先排好生物链谁赢。
主题展示区:张贴生物链条的内容。
请家长协助幼儿找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昆虫,并跟幼儿解释这些昆虫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昆虫分很多种类,有些昆虫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有些昆虫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要消灭它们。
电视节目《动物世界》。
附录:生物链。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他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生物链的例子常常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匪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
自然界有相对平衡的生物链,即使被人类改造过的,如城市、乡村,甚至农田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去人为进行干涉、破坏,生物链也会逐渐趋于平衡。
中班教案昆虫篇八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
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
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
5.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6.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簦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簦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簦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3.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4.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
活动反思:
虽然有三个声部,但每一个声部都是固定的节奏,只是在最后两小节有些变化,这样的合奏并不难。教师可以用语言节奏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从单声部敲奏过渡到多声部合奏会给幼儿的听觉器官带来一种新的刺激。学习合奏,也是学习合作的开始,不仅动作要协调,还需学会倾听,以便能和谐地演奏。在“昆虫音乐会”的情景中可鼓励幼儿表演其他昆虫的鸣叫声,进一步激发喜爱昆虫、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中班教案昆虫篇九
1、了解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进一步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ppt:花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等动物的图片;小昆虫头饰若干;用于捉迷藏的道具若干。
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原理以及方法。
理解保护色,知道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
1、游戏方式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那谁能来说一说捉迷藏是怎样玩的?小朋友们说的真完整,看来大家对这个游戏是非常的熟悉,怎么样,想不想玩啊?那不如我们现在就来玩玩这个游戏吧。
师:请小女生负责藏,小男生负责找。小女生可以藏在我们活动室的任何一个地方,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都挤在一起,这样很容易被发现哦。好了,小女生准备好了吗?请你们快速安静地走到自己选择的地方……好了,小男生出发吧,看谁能第一个找到小女生。
(根据现场情况,若女生全部被找出,就请男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位小朋友的?若有个别女生藏的隐蔽,没有被找出,那就请该小朋友讲一讲自己是如何藏起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藏?教师根据情况总结)
师:这个小游戏真的太好玩了,老师小时候也经常玩呢,不过呀我还要告诉小朋友们一个秘密,不但我们喜欢玩捉迷藏,你们知道吗,小昆虫也非常喜欢这个游戏呢,而且它们捉迷藏的功夫可咱们高明多了,不信你们看(播放课件)
2、寻找不易发现的昆虫
师:小朋友,这幅画面上藏着8种小昆虫,你们发现它们了吗?请你说出它的名字吧。(相对容易找出的昆虫)老师根据幼儿找到的昆虫数量,提问:8只昆虫中我们找到了x只,还有几只没有找到呢?(幼儿计算)咦,我好像听到什么声音了,快听,原来是竹节虫在说话,它说小朋友怎么还没有发现它们呢。快,大家再好好找找它在哪呢?(此处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导)呀,竹节虫原来在这里啊。那么还有谁没找到呢?请小朋友们根据刚才的方法再找找(若幼儿找不出,教师就出示枯叶蝶、花螳螂等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图片来寻找)
3、老师设疑,引导幼儿寻找答案
根据幼儿回答总结:因为它与周围的植物颜色非常接近,所以不仔细就看不出它是一只昆虫。师:那昆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4、讲述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认识昆虫的保护色。
教师配乐介绍:昆虫有自己的敌人,许多小鸟都非常喜欢吃昆虫,小鸟飞得快,一下子就会捉住昆虫,昆虫常常想办法保护自己,让小鸟找不到自己。
(此处放课件:介绍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你看花螳螂刚生下来的时候,还是幼虫。它躲在花朵的中间,就像花蕊,小鸟怎么也找不到它。枯叶蝶就像一片儿破叶子,它停在树上和叶子非常像。小鸟飞过来,看不见它,就又飞走了。你再看看竹节虫,它爬到树枝上,停在那里,就像小枝干。要是不仔细看,谁也找不着它。如果没有这样的本领,昆虫就很容易被它的敌人吃掉。
教师总结:昆虫本领真大,为了保护自己,它们会把身体变得和身边环境的颜色一样,我们把昆虫的这种本领叫“保护色”。如果没有这样的本领,昆虫就容易被它的敌人吃掉。
5、师幼交流,了解几种常见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师:在大自然中,很多昆虫和小动物都会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当然还有些小动物它们还有一些奇特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ppt:壁虎、乌龟、乌贼、刺猬、变色龙、黄鼠狼)引导幼儿说出常见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教师根据情况总结。
教师总结:原来解放军为了保护自己,迷惑敌人,他们就利用了昆虫的这种“保护色”的本领来掩饰自己,使敌人不容易发现咱们。除此之外呢,解放军作战时用到的坦克还有在野外住宿用到的帐篷都是根据这个原理来设计的(引导幼儿观看图片)。看来“保护色”这个本领不但能保护小昆虫,而且对我们人类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不如,我们就利用小昆虫的保护色这个本领来玩个游戏吧。
6、游戏“小昆虫做迷藏”巩固昆虫保护自己的本领
师:老师这里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头饰,有小昆虫也有花朵、大树之类的,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随音乐跳舞。(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小鸟)当小鸟出现时,小昆虫要立刻藏起来。(找一种与自己衣服颜色相近的东西或衣服相近的伙伴可以拥抱一起,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戴头饰选择相应的地方藏起来。)
两遍游戏之后讨论:刚才小鸟为什么都没有发现咱们?你藏在了哪?为什么要藏在那儿?
7、活动延伸
结束:刚才我们都是用了保护色保护了自己,其实啊有关于小动物和小昆虫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请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继续观察昆虫,继续探讨昆虫的秘密吧。
纵观本次活动,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目标层层递进地展开。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从幼儿的参与情况及其反应来看,本次活动设定的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幼儿也都能达到预设目标。这个活动所传授的知识点,由于幼儿平时接触的比较少,所以他们比较感兴趣;另外活动中课件的制作、电脑的使用,都能很好地吸引幼儿,整个活动从头到尾,幼儿的参与性都是比较高的,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再次利用游戏将本节活动的核心内容提升,并与开头的游戏相呼应,使幼儿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氛围下达到了预设目标要求。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学习乐趣。当然,在活动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在活动过程中,我总是急切地想告诉幼儿答案,没有让幼儿尽情地回答;环节设计方面,感觉还是不够新颖,这些都需要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继续完善。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
:原来运动会中有摔跤、跑步、游泳、举重、跳高、击剑、长枪等等许多的比赛项目。
二、讨论交流。
1、幼儿自由的讲述。
2、教师出示蜻蜓:"看看有哪只昆虫来比赛了呀?"。
3、蜻蜓会参加比赛呢?为什么?
:原来蜻蜓有一对大大的翅膀可以飞得很快,所以蜻蜓要参加开飞机的比赛呢。(出示飞机图片)。
4、"蛐蛐蛐蛐,谁来了?"(蛐蛐也叫蟋蟀)蟋蟀又有什么本领他会参加什么比赛呢?
:原来蟋蟀平时有摔跤的本领,我们有时候看到斗蛐蛐的,它们就要参加摔跤比赛。(出示摔跤的图片)。
5、"嗡嗡嗡,谁来了?小蜜蜂它说,我想参加游泳比赛你们觉得合适吗?为什么?":小蜜蜂的尾巴上有一根尖尖的刺,裁判建议它参加长枪比赛。(出示长枪的图片)。
:原来,螳螂舞大刀,蚂蚁练举重,蚱蜢学跳高,昆虫运动会,大火劲头高。
7、现在有几只昆虫来参加运动会了?它们参加什么比赛?(教师念儿歌)。
8、好,现在运动会马上要开始了,运动员入场(放进行曲将昆虫拉进场)。
9、昆虫进场了,可是它们把自己要参加的比赛项目忘记了,谁来告诉它们?(请幼儿将不同的图片贴在相应的动物旁边贴教师边念)。
10、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我先叫昆虫的名字你们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1、你们来做小裁判,再来告诉这些运动员一次好吗?这次你们先叫昆虫的名字我来告诉它们比赛的项目(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念儿歌)。
12、我来问问这些运动员:"你们高清楚了吗自己比赛什么?它们说高清楚了。"那好,运动员到各自的场地比赛。(放进行曲)。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一
(2)认识数字6-10,学习按一定方法摆放某一物体。
1.幻灯片:6只蝴蝶、7只蚂蚁、8只蜻蜓、9只瓢虫、10只蜜蜂;
2.以上数量的昆虫图片4套分放在四个盒子里;
3.数字卡6-10;
4.彩笔、白纸。
“小朋友,我们认识了许多昆虫,他们都有谁呢?”引导幼儿说出昆虫的名称及特征。“今天也有许多昆虫来到我们活动室,与你们一起上课,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放幻灯片,引导幼儿说出昆虫的名称及数量,并在昆虫旁边摆上相应的数字。提问:“最多的昆虫是谁,有多少?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最少的.昆虫是什么?有几只?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
引导幼儿观察说出10与其它数字的不同。(是由1和0组成的两位数。)
师:“小朋友,你们每张桌上都有一些昆虫图片,请你把它们分一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并能很快得数清每一种昆虫的数量是多少?”幼儿分组摆放昆虫。
放幻灯片,师总结:
1.分类摆放
2. 一一对应摆放
插入昆虫动画。师:“昆虫在说什么呢?”放录音:“我是昆虫代表,能认识这么多的小朋友,我们很高兴,听说咱班的小朋友心灵手巧,可不可以画一些小礼物送给我们留做纪念?不管是送给我们中的哪一类,都与我们的数量一样多。”
幼儿画出礼物,分别放在相应数字下面的篮子里。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幼儿分放的礼物与篮子上的数字是否相符?哪一种昆虫的礼物最多,哪一种最少。
昆虫带上小朋友的礼物回家了,引导幼儿与昆虫再见,走出活动室。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二
1、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和特征。
2、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3、培养观察,比较昆虫的能力。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1、利用各种工具捕捉过昆虫,参观过昆虫馆。
2、多媒体制作——昆虫小博士、昆虫小侦探图片数张或昆虫录像。
根据昆虫的关键特征,学会辨别昆虫和非昆虫。
观察发现昆虫的共同外形特征,初步形成昆虫概念。
一、唤起回忆。
参观了昆虫馆,介绍看到的昆虫名称。
二、学当昆虫小博士。
1、挑战一:看阴影猜猜我是谁?
2、挑战二:躲起来猜猜我是谁?(出示昆虫局部明显特征)交流:天牛的触角是它们年龄的表示,螳螂的前腿就像带刺的刀。瓢虫家族的害益之分,如:七星瓢虫是益虫,二十八星瓢虫是害虫等。
3、挑战三: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
快速看图片,合上图片回忆有哪些昆虫?
哪些昆虫躲在里面?
再次打开图片,看一看又多了哪种昆虫?(例如:蜘蛛八条腿、蜗牛没有腿都不是昆虫,蜜蜂符合昆虫的特征要求,是昆虫。)。
5、虫馆开馆。播放录像,感受昆虫世界的奥妙。
昆虫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生活中有着很深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参与性也比较高,能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昆虫的认识,而且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以幼儿为主,顺应幼儿的发现与认识。让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活动中鼓励性的语言少了点。
小百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三
1.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巩固对几种昆虫主要特征的认识。
2.创意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自己所喜爱的昆虫,体验制作的快乐。
多媒体:电视机、摄像机。
幼儿搜集来的昆虫资料。
益虫、害虫版块。
各种制作材料。
二、交流分享自己对昆虫的认识:
1、同伴间相互交流:前一段时间,我们大家在幼儿园和自己家里,同老师以及爸爸妈妈也了解了一些有关昆虫的知识,有的小朋友自己画了下来,有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从网上把昆虫的知识下载了下来,也有的小朋友利用休息天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买了昆虫的书来了解昆虫。今天,老师把大家收集来的资料都展示出来。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那么你就拿着自己的资料去和朋友们聊聊吧!
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看,昆虫们都来到我们班大聚会了!听,昆虫们在说:“小朋友们,你了解我吗?你能大胆地介绍介绍我的特征吗?”
三、区分益虫和害虫:
师:我是蜻蜓,刚才小朋友介绍我时已经说了“我是益虫”,那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昆虫也是益虫?哪些昆虫又是害虫呢?请小朋友们来给我们分一分,益虫的放这里,害虫的放那里。我们分两对,女孩子到这里来分,男孩子到那里来分。
我们来看一看,分的结果怎样,有争议的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想办法搞清楚。
四、动手制作:
瞧,我们秋天的版面上缺了什么呀?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制作的材料,先想好“我要做什么昆虫”,再开始做,好,现在大家开始行动吧。
五、我们一起让自己制作的昆虫走进秋天的景色中去吧。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四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打一动物)。
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虫儿飞》。
活动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五
秋意渐浓,草从里呢喃的秋虫常常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户外活动时也常常会看到幼儿三五成群地在草丛、墙角凝神观察、讨论。活动选取了蟋蜂、螳螂这些幼儿能接触到的常见小昆虫,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幼儿了解这些昆虫的外形和习性,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1.认识并观察蟋蟀、螳螂,观察、比较蟋蟀、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重点)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1.活动前家长带幼儿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画有蟋蟀和螳螂的记录纸、记录笔7套。
3.幼儿学习材料《走进秋天》。有关螳螂和蟋蟀的视频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谜语。
蟋蟀的谜语:头长两根毛,身穿咖啡袍,平生爱打架,赢了唧唧叫。螳螂的谜语:头戴绿帽,身穿绿袍,腰细肚大,手拿双刀。
2.出示昆虫蟋蟀、螳螂,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1.幼儿分组观察,记录发现结果。幼儿自由分组观察蟋蟀和螳螂。
组内选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蟋蟀和螳螂的外形特征的在记录纸上表征出来。并将两者的相同点用笔圈记出来。
2.幼儿展示观察记录,分享交流。
提问:蟋蟀和螳螂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蟋蟀和螳螂都属于昆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三对足,成虫有翅膀。它们不同点是螳螂是蟋蟀的天敌,蟋蟀是害虫,螳螂是益虫。蟋蟀会鸣叫,螳螂则不会。
3.游戏:我学螳螂和蟋蟀。
播放音乐幼儿自由学习蟋蟀和螳螂的动作特点。重点引导幼儿模仿螳螂挥舞前肢捕捉猎物。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见过的昆虫。
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本领?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
2.观看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视频,进一步了解螳螂和蟋蟀的生活习性。
2.小结: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砖块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是害虫。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许多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
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昆虫,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相关的绘本,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六
1、借助图谱学念节奏,学唱歌曲。
2、尝试用乐器进行表演,体验演奏乐趣的兴趣。
3、通过音乐活动引发对昆虫叫声的兴趣。
图谱、圆舞板、碰铃、铃鼓。
森林里要举办一场昆虫音乐会,第一个出场的会是谁呢?
1、蜜蜂来了。
(1)教师用衬词“嗡”完整唱一遍。
(2)谁来了?
(3)教师带领幼儿跟唱。
(4)几只蜜蜂飞来了?
(5)教师完整唱第一段歌词。
(6)出示图谱,幼儿跟唱。
2、螳螂来了。
(1)第二个出场的会是谁呢?(出示螳螂图片)。
(2)是谁?有几只?它们是怎么出来的?
(3)教师完整唱第二段。
(4)两只螳螂是怎么出来的?
(5)教师再次唱第二段(出示图谱)。
(6)螳螂是怎么唱歌的?
(7)唱唱螳螂发出的声音。
(8)幼儿完整唱第二段。
3、知了来了。
(1)昆虫音乐会还来了一种昆虫,师唱知了的叫声。
(2)是谁呀?
(3)它还会怎样唱歌?
(4)幼儿完整唱第三段。
1、我们学的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昆虫音乐会》,我们来完整地唱一唱。
2、幼儿扮演蜜蜂、螳螂、知了分组唱。
2、幼儿为昆虫选择乐器。
3、师用幼儿选出的乐器,边唱边演奏。
4、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乐器发出了声音?
5、引导幼儿边唱边拍手打节奏。
6、完整演奏。
7、交换乐器演奏。
小昆虫的表现真棒,我们为自己拍拍手,休息一会儿吧。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七
1、了解枯叶蝶、竹节虫、螳螂等昆虫保护自己的方法,理解“保护色”“拟态”的含义。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兴趣,感受动物生存的奇妙。
1、经验准备:活动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动物自我保护调查表》,对动物的自我保护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2、材料准备: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操作卡、仿真昆虫、游戏场景(大树、草地、花园)。
重点: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拟态”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难点:能细致观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1、激趣:聆听音乐《森林狂想曲》,幼儿在音乐的情境中饰演小昆虫进入活动场地。
2、幼儿交流、分享已有经验,了解多种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
(1)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对前期经验的回顾)
昨天,我们一起讨论了动物的话题,小朋友们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关于动物怎样自我保护的书和图片,请向好朋友介绍一下吧。
(2)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观看视频资料。(将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提升)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发现?(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调查表,同步观看视频验证)
3、观察枯叶蝶、竹节虫,尺蠖,金花虫的图片,了解昆虫的保护方法,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作用。
(1)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寻找其中隐藏的昆虫。(对昆虫保护色、拟态产生初步的了解)
图片上的小昆虫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请你找找看它藏在哪里?用笔来圈一圈。
(2)集中讨论、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分析发现昆虫的体表颜色及体型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联系)
(3)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
小结:昆虫们为了保护自己,有的会把身体的颜色变的和周围环境很像,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保护色”。有的不仅颜色像,连样子也像,这种方法更高明,我们叫它“拟态。”
4、游戏“比眼力”:幼儿细致观察、快速寻找图片中隐藏的昆虫。(幼儿新经验的迁移和运用)
是小昆虫藏得好,还是小朋友眼睛亮?我们和它玩个比眼力的游戏吧!
5、游戏“昆虫小侦探”,在躲藏和寻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昆虫的“伪装术”,产生探究的兴趣。(游戏中感知、体验)
昆虫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认识它们吗?藏在哪里不容易被发现呢?
6、活动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车、飞机等内容的图片,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究“保护色”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们人类也向昆虫学习了“保护色”这种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吗?我这儿还有一些图片,送给你们带回去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发现其中的秘密吧!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八
大自然是活教材,对于较少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来说,对大自然的事物很好奇,尤其是昆虫,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昆虫宝宝藏在哪》。以此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探索自然与发现自然。
1、认识昆虫,根据外形特征分辨不同的昆虫。
2、提高观察能力,激发对昆虫的喜爱。
ppt课件。
秋天到了,虫儿们在树林里玩捉迷藏游戏,找找有哪些昆虫。
找找树林里的昆虫。
(1)瓢虫。
提问:身体半球形,身上几颗星,你知道是谁吗?
小结:瓢虫穿着漂亮的衣服,很醒目。身上的点点代表着它是几星瓢虫。
(2)知了。
小结:知了的翅膀很薄。
(3)蟋蟀。
提问:蟋蟀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蟋蟀的尾须很长。
(4)天牛。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天牛的触角是一节一节的。(出示天牛图片,细述天牛的触角)。
(5)蚂蚁。
提问:谁能说说蚂蚁长什么样?
小结:蚂蚁的身体很小。
(6)螳螂(局部特征)。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有大大钳子的昆虫是螳螂,大钳子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提问:这些昆虫长得都不一样,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总结:昆虫们长得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六条腿,两个触角。
1、教师指导。
今天这些小昆虫带来了许多好朋友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他们就藏在树林里面。
找到一种昆虫,圈出它和它的好朋友,并且数一数,它们各有几只?把数字贴在圆圈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数出不同位置的昆虫数量。
3、验证。
提问:你找到了几只瓢虫?一起看看,你找对了吗?
(验证其他昆虫)。
活动结束:
小朋友真厉害,把在捉迷藏的昆虫们都找到了,下次我们去室外找找昆虫朋友。
活动以提问游戏为线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紧扣着他们的心弦。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帮助昆虫找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着游戏的乐趣。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初意识源于说话,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幼儿语言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良好语言习惯,加强幼儿口语交流,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中班教案昆虫篇十九
1、萌发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情感。
2、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
3、懂得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常用方法。
蚕、蜜蜂、蝴蝶、蟑螂、苍蝇、蚊子、蚜虫等昆虫的.图片及头饰。
一、谈话导入。
——师:你们喜欢吃什么食物?
——师:昆虫也有它们喜欢的食物,我们来看看它们喜欢吃什么。
二、开拓视野。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这些昆虫喜欢吃什么?
——蚕吃什么?(桑叶)。
——蜜蜂吃什么?(花粉)。
——蟑螂吃什么?(杂食)。
——蚊子吃什么?(吸血)。
——蝗虫吃什么?(植物叶子)。
——蚜虫吃什么?(植物叶子)。
——果蝇吃什么?(水果)。
三、区分益虫和害虫。
——(出示昆虫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昆虫对人有害?有什么害处?
——你知道哪些昆虫对人有益?有什么益处?
——教师小结:有益的昆虫简称为益虫,有害的昆虫简称为害虫。蚜虫、苍蝇、蟑螂、蚊子、蝗虫是害虫,蜜蜂、蝴蝶、蚕是益虫。
害虫的危害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叮咬人畜,传染疾病,例如:蚊、蝇、蟑螂。二是危害庄稼、蔬菜、水果、林木等植物,例如:蝗虫、蚜虫。益虫有多种:有的益虫可以为人制造食品、用品,例如蜜蜂、桑蚕等;有的益虫是害虫的天敌,可以帮助人防治害虫,例如七星瓢虫、蜻蜓等。
——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益虫,如何预防、消除害虫。
——教师小结:平时不伤害益虫,制止伤害益虫的人。可以喷洒杀虫药,还可以除掉害虫生长的环境,例如消除积水,清除垃圾,使蚊蝇没有生存的环境等。
三、开心游戏:消灭害虫。
——请几个幼儿戴上各种昆虫的头饰,扮演各种昆虫找东西吃,再请一个幼儿手持充气锤去找到害虫并“消灭”它们,被消灭的害虫要脱下头饰回到座位上。整个游戏限时30秒。
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和家长进行“昆虫吃什么”的调查,活动时进行分享交流。
引导幼儿画“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宣传画。
表演区:将各种昆虫的头饰、充气锤等游戏道具放在游戏区内让幼儿游戏。
益智区:设计消灭害虫的棋类游戏,鼓励幼儿通过游戏学会区分益虫和害虫。
互动墙:将昆虫的图片插到益虫区或害虫区,进一步学习区分益虫和害虫。
请家长在网上帮忙搜集一些益虫和害虫的资料。
鼓励平时不伤害益虫,制止伤害益虫的人,支持幼儿积极参与消灭害虫的活动,如清除积水、勤倒垃圾等。
中班教案昆虫篇二十
了解不同昆虫的食物。
了解昆虫的动作姿态。
在活动中锻炼大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几种常见昆虫的食物图卡数张,如花(蜜、粉)、小虫或食物碎屑灯。
一一拿出昆虫图卡,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这些昆虫的动作姿态是怎么样的呢?
——鼓励幼儿模仿其动作。
——这些昆虫平时吃的食物是什么?(如蜜蜂和蝴蝶吃花蜜、蚂蚁吃食物碎屑、蚱蜢吃小虫等)若幼儿不知道,教师可以加以提示玩游戏"昆虫运动会"——昆虫王国将邀请小朋友参加昆虫运动会。
——介绍游戏的玩法:教室(运动场)的两端分别是起点和终点,在终点放置昆虫食物图卡。
——将幼儿分成数队,如蜜蜂队、蚱蜢队、蚂蚁队,请幼儿戴上头套。
——哨音开始,各队第一位幼儿模仿所扮演的昆虫动作,走到终点,并找到该昆虫所吃的食物图卡带回起点,然后下一为幼儿戴上头套出发。
——按照此方式活动直到所有幼儿都轮完,最先轮完的一组获得优胜。若幼儿有兴趣,该游戏可多次重复。
中班教案昆虫篇二十一
《昆虫音乐会》是一首节奏抒情的乐曲,多以四分音符为主,重点是熟练掌握4/4拍节奏特点,学习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
1.了解昆虫的叫声,借助图谱学念节奏。(重点)
2.认识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尝试用乐器打击节奏。(难点)
3.体验用乐器随音乐演奏的兴趣。
1.了解昆虫的叫声,蜜蜂、蛐蛐、蝈蝈图片。
2.图谱卡片,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
3.节奏卡片蜜蜂:xxxx|x---
蛐蛐:xxxxxx|x---蝈蝈:.x|xx---
1.教师利用情景游戏:邀请幼儿参加昆虫音乐会。
2.逐一出示蜜蜂、蛐蛐、蝈蝈图片,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1.教师设置野外的情景“昆虫唱歌”。提问:蜜蜂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小蜜蜂的声音:嗡嗡嗡嗡/嗡----/2.追问:蛐蛐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二段,出示蛐蛐的节奏卡片:xx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蛐蛐的声音:蛐蛐蛐蛐蛐蛐|蛐---
3.再次追问: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三段,出示蝈蝈的节奏卡片:.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蝈蝈的声音:蝈.蝈蝈.蝈|蝈蝈---
1.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蛐蛐、蝈蝈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碰铃;蛐蛐—木鱼;蝈蝈—响板)。
2.教师弹奏乐曲,前半部分集体合奏,最后两小节两种乐器进行合奏。
3.尝试用两种乐器合奏。
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整理乐器。
中班教案昆虫篇二十二
1、能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序数词准确表述。
2、简单了解一些昆虫的特征和习性,感受昆虫的多样性。
3、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ppt课件;小贴纸。
一、昆虫聚会
师:森林里面住着许许多多的小昆虫,看看有谁呀?
(出示蝴蝶)师:这里还有许多小蝴蝶,你们觉得怎么样?(漂亮)那你们知道蝴蝶小时候是什么呀?(毛毛虫)对,蝴蝶就是从毛毛虫慢慢演变成的。
(出示蚂蚁)师:又爬来一只(小蚂蚁)你们在哪里见过蚂蚁呢?蚂蚁的家到处都有,无处不在。
(出示瓢虫)师:又飞来一只(瓢虫)你们知道哪种瓢虫?(七星瓢虫)七星瓢虫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因为它专门吃小虫子),但是不一定每种瓢虫都是益虫哦,比如这些瓢虫,看看它们在吃什么?(树叶)对,破坏植物,所以它们是害虫。
(出示蚱蜢)师:还有一只小昆虫是谁呀?(小蚱蜢)它有一种什么本领?它能在草丛中跳来跳去的。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昆虫找家》含ppt课件
师:小箭头要跟我们捉迷藏了!(教师变换箭头的位置)
师:根据这个箭头的方向,谁能完整地把它们的排列情况说一说?你也来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来看着箭头的方向,完整地说一说。
小结:原来,这个箭头的方向是让我们从这边往那边数的。
三、昆虫找家
师:小昆虫们玩得有点累了,它们想回家休息了。
师:那这层是第几层呢?(第二层)这层呢?(第四层)还有一层是第几层?(第三层)
师:那我们看着箭头的方向一起数一数。(第一层、第二层……)
师:确定了楼层之后,小昆虫们就可以住进去了,谁来帮它们住一住?(点击住进去按钮)
师:请你介绍一下,它们是怎么住的?(你讲得真完整)
师:你们也能像他那样完整地说一说吗?它们住的位置你们都记清楚了吗?
师:小昆虫们想去别的楼层做做客,调皮的它们还让我们闭上小眼睛呢!
(切换ppt下一张)
师:你们的记性真好!看来,这个小游戏难不倒我们小朋友。
四、和昆虫玩游戏
(ppt出示房子图片)师:再看看它们的家是几层的呀?你是怎么数的?(从下往上数的)对,我们要看着箭头从下往上数。(第一层、第二层……)
师:我们可以先数小螳螂住在第几层,再数它住在第几间。
师:小蜜蜂住在第二层的第三间,谁找到了?(如果幼儿没有找到,就引导他们一起数一数)
师:今天的游戏哪队获胜啊?(红队)我们为他们鼓鼓掌,绿队的小朋友也不要气馁,争取在下次游戏中获胜。
师: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昆虫,那我们带着胜利的成果也去找它们做游戏吧!
幼儿对昆虫比较感兴趣,用请小客人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小客人,我们一起把他们请进来吧!幼儿戴昆虫头饰做动作进教室,教师和幼儿一起看一下都有哪些昆虫来做客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69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