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6:13:06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9 06:13:06     小编:念青松

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学习提升至关重要。在写总结时,我们还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丰富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一

目前,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对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认识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缺乏严格训练等,直接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和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1重理论知识轻临床实践。

在1~2年级缺乏早期接触临床、了解医学的机会;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背操作步骤,不会动手实际操作[3]。

1.2重临床技能轻人文素养。

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临床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4-5]。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只注重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2]。

1.3重实训训练轻临床培养。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等原因,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只重视实训训练,而缺乏床边教学。实训只是床边教学的补充,绝不能完全取代床边教学与考核,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差距极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

1.4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培养。

由于模拟技术的发展,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操作,而忽视了思考,也就是忽视了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5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课程结束、见习结束或实习结束的考核与评价,甚至只有毕业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平时学习、培训的考核,无实习时出科考核等形成性评价。同时,也缺乏考核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6重医疗轻教学教学工作对医疗、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是隐性的和滞后性的[6],再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淡漠、教学积极性不高。另外,大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授课,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致使临床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临床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重,也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二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医学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对工作期待值过高,实践经验欠缺,缺乏创新思维与自主创业能力等问题成为制约医学生走向社会的问题之源.因此,医学院校采取何种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是医学院校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召唤,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需要.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的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再是象牙塔,但医学院校仍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体,填鸭式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离,远离社会实践,知识老化.导致医学生的学习不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而且还导致联想、发散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欠缺,同时医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洞察力相继缺失,创新潜能得不到发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思维方式单一,以直线式思维为主,考虑问题不全面、缺乏灵活性,用常规、比较传统的方法去考虑、解决问题,缺乏新意与突破,不能举一反三,创新所必需的洞察力、深层次思考能力与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极其缺乏.

医学院校起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作用,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校对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投入严重不足,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缺乏,有的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层次不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科学性参差不齐.加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理论知识,而轻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观念淡薄,知识面窄,实践技能差,方法创新能力弱,动手能力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关于医学生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题的研究、探讨,指导学生以科学方法去搜寻有用的信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从继承型到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2.以加大投入来开拓社会实践新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临床教学实践对增强医学生创新性意识、培养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医学生创新性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多的社会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增强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灵感,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临床实践教学还能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练就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品质,从而使医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以拓展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积极拓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实践活动领域,不断创新医学生临床实践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用的社会资源,积极促进校外临床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新的、综合类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挖掘培养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新的载体,以加大对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支持力度,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三

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与确立大都依赖于实验,同时实验也是研究和发展物理学的最基本手段。它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过程,还包含了丰富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以及创造原理和创新能力。因此,物理实验的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

一、注重实验的导入,构建科学探索的课堂氛围。

大多数教师都会注重新课的引入,但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怎样导入?却考虑得比较少,往往直接把实验装置摆上讲台进行演示,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事实上,一个好的实验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条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实验的引入十分重要。因此实验导入时,可以先推导出即将演示的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先导入其所用器材,进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不管哪种导入方式都必须注意合理“布局”,教师的提问或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都要能刺激学生心理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究欲望,这样学生才有探索的内动力,才能形成探索的课堂氛围。学生一旦有机会运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就会在推导过程中积极应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与比较等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注重实验的实施,突出科学方法,突显创新意识。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要有理想的实验装置,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实验的演示及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验中的技术、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以及蕴含的创造原理与创新技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它们“显化”,加以突出,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相当于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加进了催化剂。

中学物理实验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累积法、模拟法,还有等效法、转换法等。而且每个实验都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确定的,也是教育教学创造活动的结晶。因此,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施,即突出科学方法,显化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创新活动的乐趣,使他们从中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创新技法。可以说,学生对研究方法认识的进步,其意义并不比创新本身小。

三、注重实验的创新设计,全面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对现有的实验大胆创新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共识。教师该从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呢?根据应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时的基本过程,可归纳为如下几种途径:

1.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创新。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目的与要求,提出新实验课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甚至可适当增减),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完成新实验课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改进原实验、设计新实验的创新能力。

2.通过改变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创新。

每个实验都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就是实验原理。为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依据不同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实验的`原理或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创新,依据新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3.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这种创新情形需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包括测量对象),提出了在新实验器材基础上测量原有的物理量或新的物理量的新实验课题,一般学生应用原有的实验理论和方法无法解答新实验课题,必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步骤,这些都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4.通过增设或改变实验情景进行创新。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材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若不做,学生就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讲清楚,且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应开发一些新实验,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新的实验情景和应用情景来改变原来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方法及实验技术来设计新实验课题的新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移植应用于新领域的创新能力。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四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

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具有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现代医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需要在医学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但是只靠这些还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需要。所谓基础理论,并不单纯指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理论,它还包括许多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知识。

祖国医学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上来考察疾病和健康关系的,因此强调学医要先学文,在精通医学知识的同时,要有天文、地理、气象、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中医源于我国古老文化,形象思维是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古代要求医生琴、棋、书、画均应涉猎,其目的就在于丰富医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在思考问题时,思想敏锐,触类旁通。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又涉及到许多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所以要说基础理论,现代医学比古代中医学涉及的方面要更为广泛。除了医学本身的各学科知识之外,还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数学可以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定量研究,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假若医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就无法进行临床上常常要做的许多定量研究,也无法运用统计验证的法则和公式;假若医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在应用化学药物时就无法弄清楚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的产生机制及互相间的关系,对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药物反应现象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当面临这些现象时,即使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恐怕也难以作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他缺乏广泛的知识储备。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带有世界性的,一个医生若不懂得外语,就无法掌握外国的学术信息,而且自己的经验对外交流也受到限制,这样一个缺乏信息交流的医生,他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的能力,就不容易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既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病人既是有病的生物机体,同时又是社会中的一员,具有复杂的精神活动。因此,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社会环境、家庭经济生活及各自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社会心理因素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器质性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演变。如果医生不具备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就无法了解患者得病的社会心理原因,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就不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生物的和心理的双重治疗,因而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已经分离出许多相对独立的临床亚专业体系,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机体各种复杂的功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现代医学一方面是分科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学科间进一步相互交叉、相互联系,而对医学的某些难点则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研究和认识各种复杂疾病的现象和内在规律的工具。所以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思维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去合理地运用医学知识。只有这样,在临床上才能避免或少走弯路,才能牢固地掌握临床工作的主动权。

二、坚持实践第一。

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极强,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个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学生,虽然他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医学理论知识,但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其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无法彻底弄通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经验,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实际上要掌握有关疾病诊断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不难,有些甚至可以达到熟记或背诵的程度,但是如果没有亲身去接触过这种疾病,一旦遇到患这种病的病人就诊,听了病史主诉,检查了病人情况,再用学到的知识去验证时,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症状、体征与书本理论并不完全相符,就会因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发病过程和疾病表现与书本上说的不一致,也就是不象教科书上讲解的那样典型,于是不敢作出肯定的诊断。这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缘故。也就是说,虽然已经掌握了诊断疾病的理论知识,但是还缺乏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还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地在临床上应用,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距离。医学理论中有关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断依据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它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病人,来自一个个各不相同的个体,然而这只是别人经验体会的总结,就医生自身而言,还需要把别人的经验理论变成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还需要自己去亲自实践。只有自己多接触不同的病人,多参加临床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增加感性认识,使思维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正确性、敏感性。

三、全面占有资料。

临床思维的基础来自于医生对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是我们在诊断疾病时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这些资料越丰富、越全面,才越有思考问题的余地,才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路和诊断。在诊断具体病人的具体疾病时,全面系统地掌握病史及症状体征变化过程中的真实资料,是取得正确结论的基础;相反,仅仅依靠零散的、片面的资料或者因强调典型而以偏概全,则都将导致错误的诊断结果。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有其典型性,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只要抓住一些典型的特征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注重疾病的典型性与强调全面地掌握病史资料是不矛盾的,因为同样一种疾病,发生在这个人身上可能表现得典型,而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又可能表现得不典型。同样一种疾病,在早期可能表现得典型,在晚期又可能表现得不典型。还有某些病人,本来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也许因为在病程中应用了某些药物而使其变得不典型。因此,在诊断过程中,既要注意疾病的典型性,也不能忽略对疾病的全面分析,否则就容易出现误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老年患者之所以较青年患者更容易误诊,就是因为老年人的体征没有青年人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可以是阑尾炎的典型表现,但是右侧输尿管结石、宫外孕、胆囊炎,甚至右下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在某些特殊的个体都可出现类似的表现;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被临床上称为胆道疾病的“三联征”,但是某些肝癌病人也可以以此“三联征”为最初表现而就诊。在诊断病人时,假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采集和认真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一味依赖典型的体征,势必造成误诊。因此,进行临床思维必须全面地占有资料,这是使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延伸并获得正确诊断结论的基础。

要全面地占有病史资料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它涉及到与疾病有关的所有资料,如疾病的原因、诱因、表现特点、症状体征、发病和治疗过程及对药物的反应等。这些资料的取得需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临床观察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有时这个过程还要反复进行,才能得到疾病的真实情况。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于医生来说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工作,但是要真正做好,并非十分简单。比如两个医生同样去询问病史,有经验的医生可以询问得既简单又系统,能够抓住与疾病有关的重要问题,迅速获得有价值的诊断线索,选择有针对性的体检及辅助检查项目,很快获得了正确的诊断;而缺乏经验的医生,也许费了不少口舌,却未能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线索,而且即使进行了体检或辅助检查,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仍然使诊断难以确立。所以,临床上无论是询问病史或体格检查,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这些经常性的工作可以体现出医生的工作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检验着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深人疾病的本质。

临床上医生最先接触到的和最容易感觉到的都是疾病的一些表象,即症状。如病人自述的腹痛、头痛、头昏,以及血压、脉搏的变化等等。但是,我们要认识疾病的本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因为疾病的表现是于变万化的。疾病的症状虽然是其本质的反映,然而症状并不等同于本质,现象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所反映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当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表象的认识上,而应当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满足于现象的思维方法是最省力、最简单的方法。如对腹痛,可以诊断为“腹痛待查”,这样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腹痛或者无论是什么部位的病变引起的腹痛都可以包括了。这样做固然最简单,但是对一个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来说,永远也无法得到提高,也不会获得什么经验。以腹部包块的诊断为例,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考虑包块生长的部位和性质,这就需要通过询问病史来详细了解包块出现时间的长短、生长的快慢,通过体格检查在性质上判定包块的大小、质地的硬软、是否活动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这样不但对确定诊断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利,同时在经过治疗,回过头来验证原先的分析判定之后,就会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体会。象这样的一次深入的实践,可以远远胜过多次肤浅的实践。相反,假若在治疗前对包块的性质、部位都不作分析,而完全依赖于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反复验证,或者等待最后的病理诊断,这种做法当然简单,但是却很难获得什么经验体会,临床思维能力也永远不能得到提高。经常可以看到,同等知识水平的医生,有的人能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而有的人虽然也经历过、实践过许多病人,但是却不能总结出自己的经验,问题就在于后者未能回过头认真思考实践的过程。临床上需要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是无止境的,不要认为曾经成功地诊断治疗过某种疾病就不需要再继续进行临床思维了。恰恰相反,只要有临床实践,就应当不停地思考问题。这是因为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本来就不完全一样,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表现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临床思维始终是和临床实践相伴随、相联系的。所以永远不能满足,既不能满足于以往的经验,也不能满足于对疾病的某些表象的了解。对于一个立志于救死扶伤的医生来说,在临床思维上要给自己定出一个高的标准,无论对待什么疾病,都不要浮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当透过现象,尽力深入到疾病的本质中去。对具体的疾病和病人的问题思考得越深刻,体会就越多,认识就越正确,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得就越快。

五、不断更新知识。

临床医学与整个社会的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常会有许多新的知识进入医学领域,使人们对机体自身的认识和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因此,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就要注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吐故纳新,否则就无法顺应医学的发展。

19世纪以来,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医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建立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使基础医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声、光、电、磁等技术的引进,诊断仪器等医疗器械的发明,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的应用,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又有了一些划时代的成果运用于医学的各领域;在临床医学中有一些疾病得到了控制,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些新的用原经典理论和方法不能解释的疾病现象;此外,临床上还有着许多疾病的奥秘需要探索,需要引用现代科学成就来研究解决确定新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医学理论。如意识障碍、情感异常等精神表现和遗传病、分子病、癌症等疾病,其本质都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许多疾病无论是检查、诊断及治疗,大都需要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因此,虽然提出了机体内稳态、平衡论、信息阻断、遗传密码等学说,但这些学说必须应用新的技术才能得到验证。

在疾病认识方面,现代技术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电镜、放射性核素、x线、酶标记等技术,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甚至粒子水平,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引用在医学上,创造了许多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可通过信息、数字、图像来显示机体内部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给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及认识疾病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相应的进行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

综上所述,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临床实践。亦即在实践中,针对具体的疾病和病人,依靠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为临床实践服务,而且能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临床思维能力来自临床实践,实践又需要有理论知识作铺垫,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实践就失去了临床思维的基础,但是,有了临床实践并不等于就有了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作指导。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生的理论知识需要及时地更新,实践的方法需要相应地变更,不能总维持在以往的水平上。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任何强凋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对整个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五

针对实生医生临床思维的一些现象,临床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让学生主动思考。

对临床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要一开始就将想法告诉学生,叫他们这样做那样做,而是要问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在学生考虑有问题时老师可以给适当的提示。如接诊病人要先让学生问病史和体检,要他们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意见,着重培养学生的诊断思路,首先了解原发病是什么,全身情况如何,处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是什么。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条理地思考,才能作出科学的诊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加强,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

2.2多进行各种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个复杂的病例,往往包括许多复杂的问题,同时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病例讨论前,对病例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要做的辅助检查、初步的处理等作好书面准备。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对上述几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最后的总结。随着多次病例讨论的进行,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有明显提高,当在临床上真正遇到复杂的病例时处理起来就会有条不紊,正确合理,达到理想的效果。

2.3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查房过程中主张老师每天给学生提一至二个问题,学生也每天向老师问一至二个问题,这样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日积月累学生所学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记忆亦就深刻,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4临床思维亦要求教与学的互动。

要培养有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实习医生,当然要求有同样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老师,既然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学,临床思维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临床思维,老师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可以告诉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老师互动,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理所当然也可以问老师,要将两者的思维相结合,才能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六

以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为标志始,我国急诊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有20余年历史,急诊医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出了大批业务素质高、热爱专业的急诊医护工作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根据最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在国内外的各种传染病、灾害及安全事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病人或伤员需要及时的救治和安抚工作来看,需要大量医护人员的直接参与和执行各种急救工作。为了提高病人或伤员抢救与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培养和造就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反应迅速的高素质急诊人员,是保证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危重,常伴有生命垂危、脏器功能衰竭和肢体伤残的可能性大等特点,作为急诊工作者应养成以病人为核心、急病人所急的良好工作作风。我们认为,从大学时期抓起,以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急救技能,还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灌输作用。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1]。因此医学院校在读大学生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学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注重临床实践。

对于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随着医学不断的革新和进步,心肺脑复苏的内容也逐渐的被完善和规范,普及心肺脑复苏是目前危重病医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2]。除了准确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外,还要了解气管插管、电除颤技术、静脉切开、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胸腹穿技术及胸腔管留置术等抢救操作技术。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的来我急救中心提前进行见习,学习并参与各种内外科急诊病人及伤员的救治工作,将在课堂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毕业实习时,这部分学生处理各种急危重病人及伤员的诊断思维和操作能力远远高于同班其他同学,毕业后也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这就说明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临床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遇到急危重伤病员时,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去抢救病人,而无法去看书准备再抢救。因此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养成学好每一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注重临床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培养应急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应急能力是当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一名医生,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好的协作精神。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使之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心理训练,以培养医护人员快速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临急不乱、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三是进行急诊理论和急诊技能训练,着力加强心肺脑复苏,重要脏器衰竭和各种急性中毒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各种急救器材的正确运用等内容的严格培训,以具备临床快速诊断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3]。另外开设演习课程,演练院前及院内急救流程,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对群体性伤病员的处理,提高相互的协调能力,身体各部位的包扎固定和搬运技术以及危重伤病员生命监测和急救注意事项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各类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就业后很快就能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去,并且独立能完成各种急诊或创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一旦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人员需要救治时,能承担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以我院为例,在我院急救中心实习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经常能参与交通事故、煤气中毒及食物中毒等各种安全事故所致群体性伤员或病人的救治工作。乌鲁木齐事件发生时,上百名受伤人员几乎同一时间送来我院救治,临床实习生协助带教老师参与了危重伤员的抢救、清创缝合、包扎固定、病历书写、检查搬运以及手术治疗等救治全过程,争分夺秒在短时间内完成抢救任务,使受伤人员生命健康及时得到平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效益。

4提高服务理念。

在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和提高学生应急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临床实习工作当中对服务理念的了解和执行。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和治病救人的场所,又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场所。目前,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各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由于急诊工作本身具有人员少、风险大、工作强度大、责任重等特点,加上急诊患者或家属均因各种疾病或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恐慌、紧张情绪、素质低以及经济条件有限等因素,很容易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现象。因此对于在读医学院校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的学习,即加强医患沟通,关心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尽最大努力避免发生医患纠纷。要树立起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另外要做好对各种危重病人或受伤人员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早日走出疾病折磨的阴影。总之,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既要抓好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理论知识全面、临床操作技能良好、应急反应快、合格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我国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七

临床实习医生从教室走进病房,从系统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从学校步入社会,在实习阶段初步了解许多知识,其中包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是否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实习医生在临床思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培养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现探讨如下:

1实习医生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在家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亲的安排的,许多难题都由家人考虑,所以许多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坏习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许多实习医生懒于去思考,表现在平时的带教中,老师提出问题时,本来一些基本的问题经过思考是可以回答的,但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不知道”或者回答的很外行。在某次教学查房中,针对一名发热病人,带教老师问一个学生发热说明什么问题,他答道:“说明病人体温高”,这样的回答是临床思维懒惰的典型表现,其实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感染。现在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这也造成部分实习学生忽视临床实践,过分依赖如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血液生化分析等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设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能短时间内增加知识,但随着时间飞逝而很快忘记。在实习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学生还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每天都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做抄抄写写的工作。平时老师的理论传授只是“填鸭”式和义务式。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被动地执行,很少问“为什么”,在临床病例的处理中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似乎成为绝对和必然的正确者。如平常交班中,值班实习医生交班时提到某病人腹痛,经解痉止痛药后症状缓解;某病人昨晚出现高热。有时问学生出现腹痛或高热的原因,学生仅仅回答是老师没有解释,而不是自己去考虑,自己去翻书查资料,这种被动的思维必然造成学无所成,知识肤浅,一些问题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是过分依赖于老师的被动思维。

在临床实习中,部分学生思考问题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和逻辑性,对一个问题的回答逻辑性、层次性不够,仅仅是零星和松散的片面。如有些学生对新收病人问病史时,一会问诱因、一会问一般情况、一时会主要症状,没有条理性,极易遗漏。在对某个诊断稍为困难病人考虑什么病诊断可能性大时临床思维极为紊乱,觉得这个病可能,哪个病又可能,不能找出—个最有可能的疾病,干脆以“某某待查”作为诊断了之。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八

[摘要]从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三方面就不断改进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

生命科学已经体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及学科之间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成为了21世纪的主导技术力量。

医学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渗透到检验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现代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医学生,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

我们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基本理论的掌握,增强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科研能力,为将来的检验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是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cq。

因此,传授医学遗传学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技能操作,还要兼具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等理解和描述得较为详尽。

另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医学遗传学知识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而教科书本身存在着滞后性,很难真正反映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所以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实用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要首先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

基础知识及理论是一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根源。

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科学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开展和持续。

所以,一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前学生教育的主流,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已有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事先由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写好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先听老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样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动手能力下降。

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内容一无所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无暇观察实验过程,更不能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应该转换教学理念。

努力实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他们适当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验进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其次是酶的质和量,有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则不出现,酶的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

那么对这些原因的分析过程中,适当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安排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逐个排除可疑原因,可以通过减少酶的量或更换另一来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适当提高退火温度等对策,亲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开拓进取,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尝试。

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及不同结果进行讨论。

医学遗传学实验内容涉及面广,但现今在医学院校开设及可操作的实验并不多,且大多实验课程安排传统而单一。

随着对实验教学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单一的实验教学已经不适应当前学科发展的需要。

相比于传统“验证式”实验教学的枯燥无味,开放式实验教学。

如今已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新教学模式。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科学品质并更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由组合、自选题目设计实验方案,亲自操作,最终撰写成文。

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促使学生把相关知识和实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次质的提高。

医学遗传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生命学科之一,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自身的前沿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推进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改革,培养掌握21世纪医学前沿知识的医学遗传学专业人才!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九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城乡人民对医护工作需要的变化,局限于结构一功能层次上只注重单项知识传授、孤立机械的化学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化学是一门与医学护理紧密联系的基础课程,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现代护理观下的教学需要。

1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护理人才。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现代护理专家提出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可见,现代护理要求护生了解护理的发展史、职业素质及行为规范、护理理论和护理程序,涉及人、环境、健康、护理等具体内容。

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他们的健康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护生必须具有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需要的全面智能结构,方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服务。因此,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护生的职业素质。

化学教学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从讲课一开始就向护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告诉护生在护理工作中,患者对护士的心理需求首先是职业道德,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服务态度、仪表礼仪、修养、沟通等方面。若能以“5.12”国际护士节或成立南丁格尔护理服务支队为契机,组织护生参加优秀护士模范事迹报告会,讲述南丁格尔的典型事例,组织护生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等活动,将会对护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医德护风起到推动作用,也将会对护生学好化学课起到促进作用。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激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从这个角度来讲,唤起护生责任感比单纯传授知识、方法更重要。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护理理念。

护理是对人类现存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和处理的过程[1]。护理专业是一种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独立应用科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2]。化学课只有淡化学科意识,才能突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护生整体护理能力的培养,使其树立“先预防保健,后疾病护理”“先健康人群,后患病个体”的观念。

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护理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化学教材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办学方向,以护理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p],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5性要求,体现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特色。

3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关系。

医学护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探求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找出防病、治病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人们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1]。3.1化学与人体生命的关系人体生命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体各种组织都是由糖类、蛋白质、脂肪、核酸、无机盐和水等物质组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都是化学变化过程[2]。人体的一切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和体内的代谢作用有关,而代谢作用与人体内进行的一切化学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掌握生理和病理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生物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内进行的各种复杂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对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从本质上揭示生命的奥秘,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4]。

3.2化学与疾病诊断的关系在诊断疾病时,常常要对患者的血、尿、胃液、粪便等进行化学检验,以帮助医务人员作出正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法和步骤。例如,尿中葡萄糖、丙酮含量的测定,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临床上常用的b超、ct、核磁共振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成为诊断脑、肝、肾、肺等脏器病变的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工1能确定甲状腺的功能状态;=co放出的射线能深入组织,并对癌细胞有破坏作用。

3.3化学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临床上常用药物来治疗疾病,例如用氢氣化铝、碳酸氢钠、乳酸钠来治疗某些胃病;用磺胺类药物来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为了正确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须对各种药物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药物的合成制备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鉴定、提取等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化学知识。

3.4化学与疾病预防的关系在预防医学中,使用化学方法对环境中的空气、食物、饮水等进行监测,从而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如配制注射使用的消毒剂、酒精、碘酒、注射液,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等都需要运用化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遗传、变异、疾病、死亡等生命过程的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化学与医学护理学的密切联系。所以,化学是护理专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之一。

4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4.1学会运用辩证法学习化学与学习其他科目一样,要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例如,认识物质结构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影响,氣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4.2牢固掌握“三基”要准确、牢固掌握好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加强对“三基”的理解和记忆,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把“三基”灵活贯穿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4.3注重课堂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听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定期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使知识系统化;要及时复习,抓住结构一性质一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另外,还要多看书,多练习,以求温故知新。

4.4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原理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要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验学习。在教师演示实验和护生分组实验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和书写实验报告能力,使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5让护生亲身体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体验是一种最能加强感性认识的方法。一些临床工作,如药物浓度的计算和药液的配制、消毒灭菌原理、给药途径、冰袋和石膏绷带的使用等,都可以让护生亲身体验。另外,如有机会,还可以带领护生到医院检验科通过观看验血、验尿的全过程对糖尿病、肝炎患者作出诊断,改变见病不见人和重操作轻患者的做法,使其树立服务于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观察医护人员的态度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这样不仅使护生学到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有关技能,而且可使护生逐步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除完成计划内实验外,还应创造条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外实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联想、引申,这样才有益于活跃学生思维。如给学生简单仪器:试管、导管,让学生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实验,学生很快就设计出装置图。

想象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因素,它充斥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给人类的智慧增添无穷动力。具有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想象力,是决定某人对事物发展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创造力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想象力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教研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因为实验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储备学生的表象。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表象储备的愈多,想象就愈广阔而深刻,构成的形象就能逼真。例如从物质的热胀冷缩、甘蔗溶于水,湿衣服的晒干、酒精的挥发等诸多现象而想象到分子的存在。在教学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时,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知识,要使学生理解分子是怎样运动的、原子是怎样构成的、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以及排布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把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运动及排布规律用空间立体感以图文并茂的表象展示给学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所以教师在进行水的知识教学时,一方面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真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利用课件再现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表象储备,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将来从事化学领域的学生在研究氢气的制备、存储、运输打下基础。

分组实验可提高学生使用、识别、保管实验仪器的技能;单独完成实验操作的技能;独立设计实验的技能;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绘制实验装置图的技巧。教师对演示实验进行讲解和示范,不大能提高学生掌握实验技能,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想形成技能学生必须亲手操作实验。化学实验记录是把观察、搜集到的实验现象用化学语言如实记录的书面材料。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现象、理论知识的相互联系进行实质分析、深刻总结的书面材料,是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晶。因此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就必须做出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

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在做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素养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确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某一次分组实验中,产生的沉淀或气体的量很少,现象不明显,学生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实验一次不成功,需要进行几次这就要有毅力;当实验结果与书上的结论不一致时,就要求学生必须尊重实验现象,找出原因。观察定量实验必须做到准确和精细,因此,为保证实验的圆满成功,要求学生必须用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每一步操作、每一个现象、每一个实验。广大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养成实验前的预习或能设计实验方案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实验开始时,要求学生谨慎地检查仪器、药品,实验中认真观察及积极展开思维活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从细微处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要不断地加强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一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还可以可促进医学生的二大方面能力,一是医学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医学生自身的大脑意识的形成的思维能力,更能决定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等。二是医学生的能力,即基于学生的在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之上所观察的结果,形成的意识的体现,也包括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为,在临床医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过程之中,经常对会其病人进行观察、询问、倾听等方式,来确定病人之病情。这就要求我们医学生有着敏捷的思维能力、细致的动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更是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课程。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二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基础医学(basicmedicalsciences,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基础,为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2]。基础医学研究生是现代医学体系搭建的承载体,其发展的结果左右着医学体系的未来。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既往的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无论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模式均存在一定滞后[4],如科研实践参与不够、创新意识缺乏等。我校基础医学院早已关注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近年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进行初步探索并总结如下。

1科学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是创新培养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校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学习由原来的1年改为半年,培养方案的更新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学校总体规划下,基础医学院在对各相关学科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指导,结合我院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特点,制定、修改并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的创新中,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规范新入学研究生实验操作出发,到常规实验的系统化培训;同时利用新建成的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平台开设“生命科学技术前沿”课程,进一步对研究生实践技能进行培训,为创新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方案的创新中,突出“学术交流”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或做学术报告每年10次。

2创新团队建设是创新培养的人才保障。

强大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学术团队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人才保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进入我校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重点加强现有人才梯队的建设。近3年来,该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出国学习共有10人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4人,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4人,已获得博士学位10人;引进具有博士学位9人。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当前,我院中青年学术骨干正逐渐成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

3构筑高端科研平台是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物质保障。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基础医学科研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面积2.2万m2(其中公共平台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4600万元。中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可以开展核酸水平、蛋白质水平、细胞水平、组织学水平等各项生命科学研究。同时拥有p2实验室,为人类病原学研究提供平台。该中心自对外开放以来,为基础医学各专业学生开展高新实验仪器设备培训25次,参与培训356人次数。迄今,使用各类仪器设备人数达230余人次;此外,两个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药物防治特色重点实验室与现代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也参与构成了基础医学科研中心。高端科研平台的搭建,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搭建学科合作、校企合作平台为创新培养插上腾飞的翅膀。

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多学科合作,是当前医学发展的趋势。基础医学作为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加强多学科合作更有利于学科的纵横贯通,拓宽研究思路。我校基础医学相关学科在这条路上已经迈出第一步。如人体解剖学和临床影像科室及骨科学专业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学科的纵横研究,为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增加思路。又如病原生物学与临床血液科、循证医学合作,探讨病原感染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机制的相互关系;与临床检验科室合作筛查临床耐药菌,探讨临床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原则;与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合作,探讨感染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等;这些合作一方面增加了学院申报大项目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在多个实验室及不同学科导师及同学中扩大科研接触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因此,改变传统模式,加强多学科的合作,是今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趋势。

同时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张,大力拓展和挖掘各种现有或潜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解决当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5]。因此,经过学院的多方努力和深入磋商,基础医学各学科与贵州省疾控中心、贵医附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肺科医院、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发散学生的研究思路,促进产学研转化。

5加强学术交流为创新培养提供沃土。

以基础医学“宗恩”博士论坛为载体,在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二级学科内部根据自我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旨在为研究生培养营造学术氛围,增强学术交流,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展示研究生风采。如“病原生物学论坛”,一方面通过邀请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专家、教授做客“病原生物学论坛”,为病原生物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做学术讲座,在学科内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每学期做读书汇报或课题进展汇报等,通过将他们的工作在学科内部展示,从而营造一定的内部竞争气氛,促进研究生的共同进步;迄今各种各类报告已开展60余讲。同时,基础医学院每年年底举行学术年会,要求3年级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报告,2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工作进展汇报,请相应专家打分,评选出学科内部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并给以一定的物资鼓励。除此以外,各学科内部常规还有围绕导师团队的课题组会,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工作。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逐步增强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在学科内部,不同学科之间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了学生与教师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当前我校研究生管理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开展二级管理模式。尽管还没有很大的教育与管理自主权,但是二级管理的优势已经显现。作为二级院系,通过二级管理,可以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好地督促导师加强管理。当前,基础医学院设有专人进行研究生管理。基础医学院设有1人专门负责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监管和督促。自开展二级管理以来,已初步拟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教学中期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开题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课题进展检查制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与预答辩、答辩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行进一步规范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各项工作。同时基础医学院还成立了研究生培养督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相对于其他类型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7]。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有赖于完美的顶层设计,多方参与作为管理人员,坚持科学规范的管理及热情周到的服务;作为导师,做到尽心尽责,德智并重;最后,作为主体的研究生,在不断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总之,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摸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道路。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三

摘要医学遗传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本文就如何在大三上学期医学生已经开始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对该课程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初步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四

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因此,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上下功夫。高一上学期刚开始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中,运动学公式在习题中的灵活应用对部分学生已经感到困难较大了。在此时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始时应尽量采用常规的方法,一段匀变速运动都涉及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这五个量,如某段匀变速运动过程中已知了三个物理量运用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其余两个量,如题中给了两段运动过程,而每段都只已知两个量,就通过各段来列方程组求解,多次练习以后,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再介绍其他的解题方法,如尽量选取初速为零的运动段,列方程时尽量用已设的量,循序渐进,以达到最终能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二、针对实际,因材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客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和缩短学生间知识水平的差距,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老师这样做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建构互动,提倡探究。

教师在互动课堂中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纯传授者,而是靠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导演者。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借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中,通过观察硬币与纸片的下落,和硬币与纸团的下落,提出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是什么?再通过观察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提出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等。教师把问题情境创设后,可以在问题发现与设计方法上给予指导,利用小组间发问的优势,来带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发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发现、设计问题,一个有意义的、适合探究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让学生经常处在需要“想一想”、惊讶、还有“毛病”要改善等思维状态中,造成求知心态。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

四、注重实验,提升能力。

实验能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的物理实验不是强调测量物理量的大小、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等探究性的过程,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根据物理实验具有的直观、真实和形象的特点,通过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的实验时,有些同学猜想棉花在玻璃筒中肯定不会被压燃。有些同学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当用力压下活塞时,玻璃筒里闪出桔红色的火光,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些学生鼓掌,有些学生要求再做一遍,好仔细再看个究竟,没等你讲其中的原因,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这说明,只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物理也显得轻松,教师教学也显得舒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

作者:马华峰单位:苏州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

[2]施方良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赵谊伶.“努力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物理教师,第4期,24页-25页,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五

正确的、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于高等教育有着导向作用。“怎样培养人”、“怎样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性课题[1,2]。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高等教育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随着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实验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3,4]是在学生系统地学完无机、有机、物化、仪器分析等课程基础上,经过设计性实验课程锻炼以后开设的一门科研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展科学研究入门的基本训练,包括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仪器使用、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等环节,对学生从本科阶段的学习到研究生阶段的科研的过渡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门专业实验,与基础实验有质的区别。基础实验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有标准化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而专业实验除了要让学生练习基本实验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开展材料化学方向科学研究的基本科研素养,为以后的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打下基础。那么我们的实验教学就不是简单的注满一桶水,而更重要的是点燃一把火。一桶水浇下去,还是一桶水,不会有什么主动的反应。一把火点起来却能够越烧越旺,放射出绚烂夺目的火光。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像点燃一把火那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因此,根据材料化学实验的课程特点及专业特色,积极探索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考查等方面深化改革,直接从教师科研课题中抽取适合学生做的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团队精神,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5,6]。实践表明,这种基于科研课题的实验内容更能激起学生实验的兴趣,更有力于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分工合作意识,为以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材料化学实验是研究材料组成、合成方法、制备工艺和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实践教学课程。目前洛阳师范学院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基本都涉及了,内容全面。但各个实验都是独立的,实验时间短,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实验内容也都比较老,与现代材料的科学前沿有很大距离。专业实验与学生之前上的基础实验差别不大,学生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对实验内容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革,构建更为合理地教学体系。于是,在长期研讨和协商的基础上,本着科研与教学互动的理念,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融入到材料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解决了原实验教学项目单一和重复的问题。新增的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创新实践训练课程,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师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科研项目实验中需要很多大型仪器进行材料表征,像x-射线粉末衍射仪、孔隙度分析和比表面仪、热分析仪、红外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等仪器等。请了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了大量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熟练地使用仪器对材料进行所需要的表征,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新的实验项目更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包括了材料的制备、表征、分析和性能测试。更注重材料分析方法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一个实验包含了多个小实验,各个小实验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互验性,下一个实验需要前一个实验结果进行佐证,这样这些小实验就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材料制备分析实验。新材料化学实验、涉及的`技术面广,实验的综合性、探索性和连续性强。既结合了材料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了材料的基本合成、表征,又有材料的科学前沿。完美地实现了由单一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的转型。实践表明,基于教师科研课题的材料化学教学新模式,不仅很好地训练了学生基本教学技能,同时也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科研探索的热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为优秀学生进一步深造读研究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形式的调整。

材料化学的实验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完善知识结构、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素养。针对材料化学的实验任务,我们对教学形式做了以下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入手。首先是自学能力,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实验用试剂和仪器。不再像基础实验那样给学生备好实验用品。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要求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尽量避免跟着教师做实验,离开教师就不转的现象。其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简单的仪器设备教师不再手把手教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教材和仪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理论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说明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教师科研课题相关实验自己设计。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实验技能,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科研素质。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科研实验任务量大,担任无法独立完成,必须要多人分工合作。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作为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实验。这就要求小组成员要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小组成员惯性系融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真正的可养工作打下基础。

3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

教学和考试是任何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部分,抓好实验教学的考试关,即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往主要依靠学生实验报告为材料化学实验教学成绩依据,这样容易照成学生重报告轻实验的弊端。因此,在材料化学实验的考核办法上也进行了改革,将以前单一的考核办法改为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课前预习、实验操作水平、课堂提问和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由教师选择一个综合实验,只给学生实验方案,不再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由学生按分组自主预习,查资料来完成实验。不单一的靠考核实验结果来定成绩,更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情况,来综合打成绩,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培养了自主实验和团队合作的科研素养。据统计,学生近些年的毕业论文有70%以上来自老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融入到材料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不但解决了学生实验经费不充足的问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圆满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学、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有部分兴趣浓厚的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相关期刊上,不但在学生中引起极好的反响,也为他们进一步的科研奠定了基础。总之,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新型材料化学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多样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六

1.1专业设置缺陷。

目前国内医学临床专业的本科教育几乎很少涉及到沟通能力或技巧方面的专业,缺乏专门的指导、教育、培训等,也无从考核、评估这方面能力,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带教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培养的重视。最后至医学生毕业后走进工作岗位的那天,才发现自身缺乏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造成日后医患沟通障碍、关系紧张,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

1.2医疗现状的不允许。

由于患者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媒体对医疗歪曲报道等影响,临床医护为避免医疗纠纷,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许多病史的采集、知情同意等多方面的沟通都亲力亲为;且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及临床任务繁重,使得部分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医学实习生如何进行沟通,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少了临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这也是国内培养临床实习生时往往容易忽略的`环节。

1.3实习生本身的因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医疗服务要求及医疗效果期望值不断升高,甚至许多患者将医疗定义为服务的一种,要求医院为其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拒绝配合一线医师及临床实习生的诊疗工作。这种情况往往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再与患者接触、变得消极,对锻炼自身沟通能力需求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出现对沟通能力的培养的渴望不高的现象,甚至逃避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2应对策略。

(1)建议增设关于沟通能力或技巧相关专业,或尽量多的开展这方面相关的讲座、实践培训等,从理论方面、从学校及医院方面加强对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

(2)参考其他专业的培训模式,如护理专业的沟通能力的培训,注重沟通能力细节的训练,学习从外表与衣着、动作与表情、语言与语气、如何倾听与表达等多方面建立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减少纠纷,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3)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对待病患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对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情况的分析能力,增强自信。鼓励医学生增加自行查房次数,加强对患者的熟悉,树立医学生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形象,以取得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使沟通更容易、顺畅。

(4)针对中西医临床实习生而言,宣传中医观点,与患者沟通祖国中医的精粹,注重患者的整体论治,从疾病、身心、精神等方面融汇中西医精华治疗疾病,不仅能取得患者的配合,还能提高治疗的效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3

通过对目前国内对医学生沟通能力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对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的重视有重要意义。医患之间的沟通不仅是中西医临床大学生的必修课,还应是广大本科生的一项必修课,是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一种综合能力和技能。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在培养中西医临床实习生时,不仅需要对医疗技术的提高的重视,尚应对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视及培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应对日后的医疗工作,并真正达到实习全面发展的目的。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篇十七

教师须认真研究、挖掘实验潜在的本质的东西,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利用洋葱紫色外表皮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除了通过实验得出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这个教材要求的结论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液泡的细胞液中也存在色素--花青素,重点提示学生观察花青素的颜色呈现特有的紫色。这样学生就可以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很多学生一直以来认为在植物细胞内色素只存在于叶绿体(质体)内。同时还可强调学生注意观察液泡大小、颜色深浅的动态变化与所处溶液浓度大小的关系。同一实验的内容,在实验的不同阶段说明不同的问题,其观察的重点也有所不同[1]。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得到色素的提取液后,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色素的颜色。同一试管的色素提取液在不同位置的学生观察的结果就不同了,有的学生观察到的是绿色,有的观察到的是暗褐色。不妨提醒每个学生尽可能换个位置,站在光源(尽可能是有聚光功能的白色光源)的同侧(观察反射光)和异侧(观察折射光)观察两次,看看现象有什么不同。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得出色素的萤光效应现象(叶绿素的提取液在透射光下为翠绿色,而在反射光下为棕红色)。其次还可以用色素的提取液和三棱镜做色素的吸收光谱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然后再做色素的纸层析实验,引导学生主要观察滤纸条上不同位置色素带的宽窄和颜色。有的学生可能观察到的不是4条色素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二、在实验中让学生熟悉基本功,培养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除了演示实验过程,发挥主导作用外,还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对一些难度不大的演示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动手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纠正错误的操作步骤,并适时讲解各个实验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对于实验的细节问题,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实验现象,进行引导分析,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得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几个复杂的过程,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显微镜不能正确地熟练使用,装片做得再好,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使实验前功尽弃。所以实验前,单独拿出两节课进行基本功训练,使每位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从镜头的安装、视野的调节、装片的.安放到观察方法都能熟练准确地进行。通过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在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能很快在低倍镜下看到植物细胞中紫色的大液泡,换用高倍物镜调节也较清楚,装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在实验中要训练学生怎样盖盖玻片,才能使装片不出现气泡等。

三、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学生实验都是有目的、原理、步骤和结论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巩固和验证知识是很必要的,但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这些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主动地探索知识和实验的规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纸层析实验中,可尝试让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用幼嫩的叶片或者老的黄色叶片为材料重新做一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和前面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实验现象的异同,分析导致实验差异的本源。这样做可使学生明白老叶中由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b被分解,故只能看到两条色素带(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而幼嫩叶中各种色素的量都比较少因此色素带细且淡。通过探究实验的实施,既巩固了操作的基本要领,又使理论知识得到了综合应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探究性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高中生物教材中可以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占多数,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激发起探究热情,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选材上,教材上建议用洋葱根尖,有没有更好的材料来代替?诸如此类的问题,当然一个实验中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是我们过去的实验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探究。

五、结论。

新课改要求我们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正好符合这种教学思想的发展要求。它既直观又有效,既生动鲜明又富有吸引力,既可获得感性认识又能提升理性知识,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这种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720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