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自我检验。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文字的规范和语法的正确,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一
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吃饭并非只是填饱肚子,而是一个涉及到文化、健康和社交等方面的综合体验。如何正确地吃饭,确实是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悟的学问。我从自己的饮食体验中,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五个段落来详细介绍。
首先,控制饮食的量和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吃饭不过饱”,然而,在美食的诱惑下,往往很难做到。所以,掌握好饭量非常重要。食物的种类也需要注意。开展餐桌上的多样化选择,摄入各种营养素,让饭混合着丰富的生命力。此外,用餐时间间隔也需要适当控制,不可以过短或过长,以保持身体的消化功能正常。
其次,注意餐桌礼仪。在吃饭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更要尊重他人,遵循一定的餐桌礼节。举例来说,不大声喧哗,不说脏话或粗言秽语,不大声嚼食,不发出嗝气等。用筷子时要注意正确的用法,不让筷子敲碗或敲盘,更不能将筷子竖立于饭碗中间。所有这些小细节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
第三,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吃饭时,不要急于一口接一口地吞下去,要慢慢地咀嚼和领会其中的味道。吃饭,就如同品茶一样,别着急到处蹦跶。仔细品味每一口的味道和口感,你会发现那些被你忽略的细微之处,它们仿佛诉说着食物的故事,激发着你对于食物无限的向往。而且,慢慢地咀嚼可以充分利用消化酶,帮助食物更好地被分解和吸收。
接下来,尊重饭菜,避免浪费。每一餐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晶,都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尊重这份辛苦,避免饭菜的浪费。开展科学的饮食规划,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胃口来选择每一道菜。不要贪多吃惯,导致浪费。当然,如果真的吃不下了,也要学会合理搭配并妥善保存剩菜剩饭,不可随意浪费。
最后,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饭菜的快乐。吃饭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活动,是拉近亲人与朋友之间距离的好机会。无论是与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还是和朋友们在餐馆里,共享美食,都能增进感情,强化友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生活的点滴,畅谈心中的烦恼和快乐。这种分享的快乐能让我们的饭菜更美味,更有意义。
总结起来,学会正确地吃饭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为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控制饮食的量和质,遵守餐桌礼仪,慢慢咀嚼并细细品味食物,尊重饭菜,避免浪费,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饭菜的快乐,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美味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健康和社交关系。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吃饭,并将这种理念传承给下一代。只有通过学会吃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食物的力量,并在这个共同的餐桌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二
假里我阅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学会爱》。()这本书是国际知名画家、作家、演讲家刘墉写给孩子的成长书的系列之一。
在书中,刘墉以亲切、有趣的文笔和养料丰富,事例详尽的故事将人生万物浓缩为一个个细节,一幅幅画面,为初涉人世的孩子奠定起基石,开拓广博视野。本书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爱,懂得什么爱,更让孩子学会怎样去爱,用行动来表达这种爱,从小教育培养孩子具有一颗仁爱之心。
文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陪女儿去参加溜冰比赛,场内大多是小孩的家长,掌声从哪里响起,就知道表演者的亲人在何方。有位老先生也带他孙子来参赛,还一直夸他孙子溜得好。当他孙子上场时,我发现他孙子又瘦又小,老先生边鼓掌边对我说:“别看他瘦,但是很结实。瘦,特别适合溜冰。”才说完,小男孩就摔了一跤。老先生惊叫了一声。接着又摔一跤,而且是个“元宝翻身”,老先生说:“看!他爬起来多块。”音乐转为快节拍,小男孩拼命追拍子,越追越糟,又连摔两跤。终于结束了,小男孩远远看了看祖父,再低着头,由另一边退场。老先生像触电似的站起来,弯腰抱起一堆厚厚的衣服,一边走,一边对我点了点头说:“他很棒,不是吗?他是我的孙子。”
文章最后一节提升得非常好:认一个人,是多么深的情!当他犯案、当他失败、当他病重、当他跌倒,当大家都不肯定他的时候――认他,是多么伟大的爱!
是啊,亲人之间,这种爱是无须理由的!
由此,我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也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亲人,要不学生怎么会把老师比作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我们呢?我们的孩子会犯错、会淘气、会不听话,学生身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不管他们是好是坏,作为家长、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他们,肯定他们,也就是要认他们,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他们。由衷的帮助、教育、鼓励、肯定、信任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对于教师来说,认他们,不仅是多么伟大的爱,更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崇高的境界!
我想,这本书不仅是专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就是成年人看了也会受益匪浅,深受感动的。它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爱的真谛!在爱的怀抱中享受人间真情,在爱的世界里感受春暖花开!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三
吃饭是一个极为日常的话题,也是人类每天都必须要进行的事项。一谈到吃饭有多人想到的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继续活下去。然而“吃饭”这个极为平常的词在钱钟书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回味无穷。读了钱钟书的《吃饭》后,你也许才会懂得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层面上的填饱肚子,其实吃饭是政治家的装点,吃饭与音乐的关系、吃饭与赏花游山的关系等等、吃饭中大有学问,吃饭中有万般气象,吃饭中有高深哲理。
在文章的开头提到“吃饭有时候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是附属品。”“辨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主要目的。”或许有人会问这吃饭跟结婚有什么关系?吃饭不是为了充饥那是为了什么呢?吃饭就像娶有钱人家的女儿一样,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目的不在人而在钱,作者把吃饭跟结婚联系在一起生动的揭示以金钱为主的爱情观。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崇尚金钱,“金钱至上”,把金钱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为了钱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为了金钱而结婚,但金钱并不一定能买到幸福。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我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棣。如果人的感情用金钱去买,那么人类社会将变为人情与人性的沙漠。
钱钟书通过吃饭还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表里不一的政治家以公谋私的行为。在中国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人们群众的力量之强大,百姓可以兴国也可以覆国,所以他们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作为执政者本应该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忧百姓之所忧,急百姓之所急。但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些政治家没有切实的为百姓着想,仅仅做表面功夫,“面子工程”来敷衍白姓。他们表面上为国为民兢兢业业,其实只是为了伪装,为了掩饰他们贪心和野心,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为人民着想。政治家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钱钟书不仅仅讽刺了那些不称职的政治家也告诫了未来的政治家。
在文章的中间作者把社会上的人分成了两类,而他们各自都有这自己的人生观“一方面是有了肠胃而要饭去充实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第一种人生观可以说是吃饭的.;第二种不妨唤作吃菜的。第一种人工作、生产、创造,来换饭吃。第二种人利用第一种人活动的结果,来健脾开胃,帮助吃饭而增进食量。”作者通过吃饭与吃菜揭示了穷人与富人之间之间的差距。当今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在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粮食急缺,基本生活也难以满足,甚至人们的温饱问题还得不到满足,然而有些人确天天大鱼大肉的铺张浪费。
吃饭,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也成为了生活的一种交往方式。为什么吃?在哪里吃?与什么人吃?吃什么?如何吃?早已形成了一种“吃”的文化。更甚于饭桌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缩影,饭桌上充满了种种的意味,种种的玄机。许多人往往不满足仅仅简单的吃饭,为了给吃饭增添更多的情趣,他们往往在吃饭的时候饮酒作乐,以音乐助行。然而很多时候寻欢作乐成为了吃饭的主角,而吃饭的本质含义确成了配角。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写到吃饭也有很多社交功能,在中国的古代也把吃饭当成一种社交功能,比如说“鸿门宴”、“酒杯释兵权”等。从古到今人们都把饭桌当成解决政治,军事,外交的重要场所,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事项。在现代吃饭除了成为解决政治,军事,外交的重要场所外还可以联络感情、谈生意甚至可以挣面子。久违不见的朋友出来吃饭那理所当然叫做联络感情,谈生意也理所当然的为了自己某方面的利益,吃为了炫耀吹捧自己那顾名思义是为了面子。而吃饭的量和地点确成为了衡量友谊情感是否深厚的标尺;吃饭的量和地点确成为了生意商谈是否成功的因素;吃饭的量和地点确成为了面子是否大的关键。饭菜的量大且丰盛而吃饭的地点富丽而豪华说明了友谊深厚,相反饭菜的量少且简单而吃饭的地点普通而简陋说明浅交之友。然而那些情感不深厚但确款待丰盛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饭菜越丰盛,吃饭的地点越豪华你耳朵面子就越大。作者在文中提到“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如此分析,不仅吃饭变了质甚至连人的情感也发生了质变。联络感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那是必要的,谈生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必要的,挣面子为了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该把这些东西过度的施压在吃饭上,不然连人的情感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在读完钱钟书的《吃饭》后,我才深刻的意识到原来吃饭也蕴含着如此多的人生百态,作者把这人生百态揭示的淋漓尽致。吃饭并不仅仅是吃饭,还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餐桌上也表现了这许多现在人们和社会的缺陷和不足,揭示示了现在社会的现状。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四
本书虽叫《好好吃饭》,但在我看来不如叫《如何吃“好”》。这里的好,可以从吃食物的量、吃的时间、吃的种类、吃的技巧等进行解释。可以做到如标题所说,享受美食和减重并不冲突。这本书是一个美国学者20多年研究成果汇总,其中描述了大量的、严谨的实验过程,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以防杠精。
同样采用了美式幽默,使阅读过程更加愉悦。下面总结了重要的几点健康饮食的技巧或者说研究成果,对于不想阅读严谨的实验过程的读者,看下面的这几个小tips就足矣覆盖本书的内容啦。
每天少吃10%的食物,这样大多数人,一年不知不觉会减掉10斤左右的体重,而没有任何痛苦的感觉。在吃一顿饭之前,给自己限定好这一餐要吃多少食物。是一碗还是半碗米饭,是一杯还是半杯饮料等,不要无限的吃下去。
用小包装、小容器盛装食物,这样会显得食物很大很多。给零食一个“安全边际”,就是说放到离我们更远的地方,不要放到唾手可得的地方。在取食物的时候会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真正需要。
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书中叫做脚本),例如改掉在家里随处都吃东西的习惯,只在餐厅吃东西等。在外就餐时不要被名字诱惑。“经典卡津红豆米饭”其实就是“红豆米饭”,然而花里胡哨的名字会让我们对食物更有期待,吃得更多。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会喜欢吃大量高热量的食物(书中叫做“惬意美食”),这无可厚非。但可以通过减少惬意美食的分量,购买更小包装的食物,来减少摄入。
家庭中买菜、烹饪的“负责人”(营养把关人)在保持全家人的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给小孩健康食物的联想,例如吃海带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我想同样可以用在大人身上)。此外还有对食物的量、种类、烹饪方式的把控等都非常重要。
“低脂”不见得是“低热量”。通常我们看见“低脂”标签会吃下分量更多的食物,认为反正是低脂,多吃一点也无妨,但比对照组(没有“低脂”标签)吃下的热量要多。
要进行健康的饮食改造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消极的无意识—有意识—积极的无意识。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五
读了这本《学会爱》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很多欠缺。
因为我是80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任何经验,全凭自己感觉,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都比较宠爱,甚则是溺爱,很多事情不让孩子去做,去尝试,唯恐孩子受到一丝伤害,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怎样去和孩子沟通,孩子不会有抵触心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不要一味的指责孩子,埋怨孩子,而是让孩子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在这以前我总是在孩子犯错的问题上纠结,说的太轻孩子记不住,下次还接着犯,太重又怕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这就是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六
第一段:引言(120字)。
吃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但是随着社会进步,我们已经远离了简单的吃饭行为。正确的饮食习惯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益,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吃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第二段:建立饮食均衡的意识(240字)。
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从均衡饮食开始。膳食应该包括五大类食物: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和奶制品。膳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立的营养价值,而一个营养均衡的饮食是我们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为了实现饮食的均衡,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单一类型的食物。相反,我们应该每天摄入多样化的食物以获取各种营养。
第三段:合理规划饮食组合(240字)。
虽然每天膳食中不同组成部分的摄入量有所差异,但我们应该确保每餐都含有五大类食物中的一个或多个。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该包括谷物、蔬菜、水果和奶制品。午餐和晚餐的主食也应该以谷物为主,并搭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此外,每天还要适量摄入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纤维。
第四段:培养良好的餐食习惯(240字)。
当你学会吃饭时,还需要注意良好的餐食习惯。首先,饭量要适度,过量或不足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不要在吃饭过程中心不在焉,更不要分心看手机或电视,以免妨碍消化。另外,在吃饭时要慢慢咀嚼,这样能更好地消化食物,并增加饱腹感。最后,尽量选择清淡的食物,减少油炸、加工、烧烤等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以免给身体带来负担。
第五段:总结结论(360字)。
学会吃饭,养成健康的餐食习惯,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益。我们应该遵循均衡的饮食原则,摄入五大类食物,以获得各种营养。此外,合理规划饮食组合,保证膳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也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餐食习惯,如适度进食、专心吃饭、慢咀嚼和选择清淡食物,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健康水平。因此,学会吃饭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通过学会吃饭,我们可以改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七
在假期中,我读了刘墉写的——《学会爱》。《学会爱》告诉我们,爱是无需任何条件的,是宝贵的,无私无价的,是可贵的。
书中有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刘墉到兰屿旅游,在一个傍晚,去海滩散步时看到一家人正蹲在地上整理刚网到的鱼。他们把鱼小心地分成四堆,也可以说是四个等级。“为什么把鱼分开来摆呢?”刘墉当时好奇地问。男人用生硬的汉语,指着最好的`一堆鱼说:“男人鱼!”又指着剩下的两堆鱼说:“女人鱼!小孩鱼!”最后指着那显然又少又差的鱼说:“老人鱼!老人吃的!”
为什么老人家要吃最差的东西?只因为老人家没了生产力,就该吃剩的,吃坏的吗?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八
原料:胡萝卜、西红柿、鸡蛋、姜丝、葱末、花生油、盐、味精、白糖。
做法。
原料:鲜藕150克,蜂蜜、苹果酱适量。
做法。
1、把鲜藕洗净,去皮、去节,然后切成小片,上锅蒸熟;。
2、将蒸熟的鲜藕取出捣成泥,与蜂蜜混匀,可以用苹果酱适当调味。
健康提示。
原料:藕粉或淀粉1/2大匙、水1/2杯、切碎的水果1大匙。
做法。
原料:木瓜1个,牛奶适量。
做法。
饭桌误区一:追着孩子吃饭。
饭桌误区二:饭桌上训孩子。
饭桌误区三:“吃无吃相”
有的小孩吃饭时,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聊天,使喂养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喂孩子,也不能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九
在幼儿园里,幼儿进餐慢是很多教师遇到的的问题,也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因此,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有耐心,不能催促他们,还是要求他们细嚼慢咽,独立进餐。中午吃饭我们分饭菜时,可以让吃饭慢的孩子们先上来取菜,或少盛多添,每次盛的饭量少,孩子们吃完了,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呀,你今天有进步了,一下子就吃完了,再来一碗好吗?”孩子们也会很高兴的点点头,再来一碗。等下午家长来接孩子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听见孩子们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吃饭很快,吃了三碗,老师表扬我了。”家长们也会高兴地对孩子说:“宝贝,你真棒!”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吃得慢的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同时也让家长们放心。
此外,当其他幼儿都吃完时,我们可以安慰这些吃饭慢的孩子们:“没关系,其他小朋友先去进行其他活动,你们慢慢吃,老师边收拾教室边等着你。”这样也可以消除幼儿吃饭慢的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吃饭慢的孩子们也会有所改变,那么我们的进餐就会变得愉快而轻松了。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十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学会看病》。
这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采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一般孩子生病了,父母除了着急,就是带孩子上医院。而课文中的这位母亲原本想给孩子找药吃,可最后又让孩子自己去医院看病。母亲自己也不想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可是这样以后孩子离开了她,生了病怎么办呢?所以,这位母亲还是狠下心来让孩子自己去看病。孩子回来后,母亲很高兴,儿子也学会了看病。
有人会说:“这一定是世界上最狠心的母亲了。孩子生了病,不但不帮助他,还让他自己去看病。”是的,有些人看了这篇课文确实会这样说,可是,说这话的人有没有想到:一味只顾溺爱孩子,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办呢?孩子会自力更生吗?为此,我的回答是不会。如果我有孩子,我也会让她尽量多做一些她所力所能及的事,不会溺爱她的。我认为,课文中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因为,她让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样,孩子以后就会自己去看病,即使父母不在家也没关系。
走进作者的心灵,听她诉说自己如何给予儿子“爱”;同时,我们走近的也是一位母亲的情感世界,那字字句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呵护,更是一种责任。“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
有人说,母亲对待子女的爱是来自南国的一缕清风,吹拂着孩子们小小的脸庞;有人说,母亲对待子女的爱如一股涓涓溪流,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田。而学了《学会看病》这一课,我认识了一位做法很特别的母亲,对母爱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医生,明知自己幼小的孩子生病了,明知自己可以医治这种小病,家里也有治病的药,但她却让病中的孩子第一次自己独自去医院看病。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感觉这位母亲的做法太过偏激了。让病中的孩子独自一人去医院,而且这还是孩子平生的第一次,万一在路上出现什么意外,那怎么了得?如果是想锻炼儿子才这样做,那也不能趁儿子生病的时候呀!
为什么同是母亲差距怎么这么大呢?难道文中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着这篇文章,越读到后面,越感觉到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作者运用了很多心理描写,文中的母亲随着时间的慢慢逝去而焦急不安,越来越后悔自责。当儿子出现在她面前的刹那间,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爱,不能猜。我为自己刚才的判断懊悔不已。这位母亲对儿子的做法,也是母爱。
读完全文,合上书本,仔细想想。让孩子一个人去医院看病也并不是坏事,虽然存在风险,但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也许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早晚都要有面对社会跨出家门的时候。早一点锻炼,就能少经受波折,快一点成长。
母爱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认识母爱,我们也要学着接受。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十一
吃饭进餐,无疑是幼儿生活中的大事。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以及入园后,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吃”。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因此,常常会听到离园时家长问孩子:“今天吃什么?你吃饱了吗?”在幼儿园每学期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关于“吃”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吃饭进餐也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与发展价值。如何让幼儿爱吃饭,吃好饭,是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红黄蓝幼教集团管理与研究的重点。
反思日常餐桌现象,孩子们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不爱吃饭、吃饭慢、挑食、掉饭粒、餐具使用不当、卫生习惯不佳,等等。虽然老师们在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比如,进餐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但幼儿进餐始终处于被动管理中,教师会催促幼儿“快吃”、“吃完”,也会不断提醒幼儿注意“规则”,导致幼儿体验不到品尝美食以及进餐本身的快乐,也无法发自内心地遵守各种文明进餐的礼仪和规范。
为了充分发挥进餐环节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价值,我们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关注每个孩子出发,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问题和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进餐、文明进餐。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十二
6岁时,我还不会用筷子,平时吃饭,只能用勺子。因为这,我挨了不少骂。
有一次,姑姑一家来做客,妈妈烧了不少菜,吃饭时,我看见4岁的表妹用筷子,心想,我绝不能在她这个小不点面前示弱,丢了男子汉的脸面。我只好拿起筷子,只吃饭不吃菜,用筷子把饭直往嘴里塞。忍了一会,我实在忍不住了,菜太香了,不由自主用筷子夹起一块红烧肉。没想到一滑,红烧肉掉在了桌上。
表妹像小麻雀似的,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哥哥真笨啊!连筷子都不会用!嘻嘻……”我的脸突然间感到火辣辣的`,悄悄放下没吃完的饭,一个人躲进了厨房。
从那以后,我决心要学会用筷子!我悄悄地练起来。先夹橡皮,一次就夹起来了。后来夹豌豆,豌豆表面滑溜溜的,怎么也夹不住。我把筷子一扔,不耐烦地说:“不练了!”不知什么时候妈妈进来了,她语重心长地说:“做事要有耐心!”说完,她对准了一颗豌豆,轻轻一夹,稳稳当当地夹起来。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夹了几次,终于夹起来了。我高兴地跳起来。
后来,姑姑一家又来做客。吃饭时,我故意夹妹妹身边的菜,妹妹没反应。我又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她终于发现,吃惊地望着我,激动地说:“哥哥,你学会用筷子了?哥哥好棒!你夹的比我还熟练……”
我听了,脸上乐开了花,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十三
要说,过去一家人下趟馆子那可是件奢侈得不行的事。要不就等小辈们馋的不行了,要不就是碰上家里有桩值得下馆子的喜事儿。要不就是谁谁谁得了一笔不小的外块。
现如今下馆子跟玩似的,说下就下,眼睛都不带眨巴一下,说有钱人任性也就罢了,没什么钱的,下起馆子来,比谁都肽气。
过去的馆子其实还便宜,那年头钱很值钱,70/80年代,下趟馆子一桌下来,也就百八十块钱,吃的还痛痛快快,饱嗝连连。但那个年头一家挣得也不多,按现在的票面,大人们每月也只挣五六十元,有超过月收入百元的户主,那就算得上大户人家了。
家里的饭菜再怎么丰盛,总不如饭店里的油水多,味道好,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路过饭店,馋的直咽口水。
过去下趟馆子哪还有打包的话,每顿桌面上吃得干干净净,还只恨不够吃。哪像现在,酒足饭饱不算,还可以直往打包盒里塞剩下半桌的菜肴。
记忆中,父母几乎从未带上一家人下过馆子,偶尔请回客,也是他们在家忙乎。当年父母滴酒不沾,这一光荣传统和优良家教传到我们这辈身上算是破了戒。包括下馆子,成家后,一家人三天两头下馆子,十多年苦苦挣得一点银子,有一半都贡献给了街边巷陌数不清的小饭店,小餐馆,甚至路边摊。
孩子们嘴都吃刁了,吃不了几顿就嫌家里的饭菜没味儿了,嚷着要去下馆子。开着车子满街转悠,话说”众口难调“,一家人也会有多种口味,这个想吃味重的,那个想吃味淡的,你想吃涮羊肉,她想吃海底捞,纠结一路,七嘴八舌,好不容易妥协下来,选中的那家不是火锅,就是料理。
从前下馆子下也就下了,哪像有了微博开始,下一次馆子,人们都喜欢在微博上晒一晒,美一美,馋一馋人家。到了微信时代,朋友圈打开,刷屏最多的就数下馆子的图文了。民以食为天,好像不发下馆子的动态图文,你就不食人间烟火一般。
在这儿说的下馆子和蹭饭局不是一回事,下馆子多半是指一家人或亲朋好友纯粹为的是一张嘴,没别的蓄意,企图或者贪婪。不像饭局,每一出饭局看似风轻云淡,随意而热情,其实私下里都深藏着一种玄机,一次计谋,一回较量。
比起动机不纯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且深不可测的那些饭局,真不如带上一大家人,约上几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兄弟姐妹下馆子”搓“上一顿,来得爽口,殷实,洒脱。
当然,也不是什么样的馆子都毫无选择”下“的,既然下,都会去挑选一些能给你好食欲,好口味,好感觉,好特色的馆子。
在小城生活了三十来年,下过的馆子多了去了,成家后,大大小小的馆子,熟门熟路,如数家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吃腻了东家吃西家。
省城这些年,单说下馆子,从市区吃郊区,吃到到江宁,吃到河西,吃到仙林,吃到江浦,吃到汤山,吃到句容,再往下,又兜回小城了。
有道是”隔锅饭香“,”家花不如野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回头一想,这些年,一家人,好像就忙着这张嘴了,个个能排上”吃货“排行榜,吃的那叫一个比一个”富态“。
一家人下馆子用不着大吃大喝,吃一顿新鲜的,在家灶台上做不出来的烹饪手艺,也算调调口味,换个心情,偷个懒儿,饭后拍屁屁股结账走人,用不着洗锅刷碗,擦桌子扫地,还省去许多两口子拌嘴的烦心事。
还没见过几家因为下馆子吃穷了的人家,倒是见过不少”穷吃"不舍的人家。
自己挣来的,吃的是自己的,又是与家人,亲人下的馆子,足以坦坦荡荡,心底敞亮,胃口还来的个好。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十四
要说,过去一家人下趟馆子那可是件奢侈得不行的事。要不就等小辈们馋的不行了,要不就是碰上家里有桩值得下馆子的喜事儿。要不就是谁谁谁得了一笔不小的外块。
现如今下馆子跟玩似的,说下就下,眼睛都不带眨巴一下,说有钱人任性也就罢了,没什么钱的,下起馆子来,比谁都肽气。
过去的馆子其实还便宜,那年头钱很值钱,70/80年代,下趟馆子一桌下来,也就百八十块钱,吃的还痛痛快快,饱嗝连连。但那个年头一家挣得也不多,按现在的票面,大人们每月也只挣五六十元,有超过月收入百元的户主,那就算得上大户人家了。
家里的饭菜再怎么丰盛,总不如饭店里的油水多,味道好,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路过饭店,馋的直咽口水。
过去下趟馆子哪还有打包的话,每顿桌面上吃得干干净净,还只恨不够吃。哪像现在,酒足饭饱不算,还可以直往打包盒里塞剩下半桌的菜肴。
记忆中,父母几乎从未带上一家人下过馆子,偶尔请回客,也是他们在家忙乎。当年父母滴酒不沾,这一光荣传统和优良家教传到我们这辈身上算是破了戒。包括下馆子,成家后,一家人三天两头下馆子,十多年苦苦挣得一点银子,有一半都贡献给了街边巷陌数不清的小饭店,小餐馆,甚至路边摊。
孩子们嘴都吃刁了,吃不了几顿就嫌家里的饭菜没味儿了,嚷着要去下馆子。开着车子满街转悠,话说”众口难调“,一家人也会有多种口味,这个想吃味重的,那个想吃味淡的,你想吃涮羊肉,她想吃海底捞,纠结一路,七嘴八舌,好不容易妥协下来,选中的那家不是火锅,就是料理。
从前下馆子下也就下了,哪像有了微博开始,下一次馆子,人们都喜欢在微博上晒一晒,美一美,馋一馋人家。到了微信时代,朋友圈打开,刷屏最多的就数下馆子的图文了。民以食为天,好像不发下馆子的动态图文,你就不食人间烟火一般。
在这儿说的下馆子和蹭饭局不是一回事,下馆子多半是指一家人或亲朋好友纯粹为的是一张嘴,没别的蓄意,企图或者贪婪。不像饭局,每一出饭局看似风轻云淡,随意而热情,其实私下里都深藏着一种玄机,一次计谋,一回较量。
比起动机不纯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且深不可测的那些饭局,真不如带上一大家人,约上几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兄弟姐妹下馆子”搓“上一顿,来得爽口,殷实,洒脱。
当然,也不是什么样的馆子都毫无选择”下“的,既然下,都会去挑选一些能给你好食欲,好口味,好感觉,好特色的馆子。
在小城生活了三十来年,下过的馆子多了去了,成家后,大大小小的馆子,熟门熟路,如数家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吃腻了东家吃西家。
省城这些年,单说下馆子,从市区吃郊区,吃到到江宁,吃到河西,吃到仙林,吃到江浦,吃到汤山,吃到句容,再往下,又兜回小城了。
有道是”隔锅饭香“,”家花不如野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回头一想,这些年,一家人,好像就忙着这张嘴了,个个能排上”吃货“排行榜,吃的那叫一个比一个”富态“。
一家人下馆子用不着大吃大喝,吃一顿新鲜的,在家灶台上做不出来的烹饪手艺,也算调调口味,换个心情,偷个懒儿,饭后拍屁屁股结账走人,用不着洗锅刷碗,擦桌子扫地,还省去许多两口子拌嘴的烦心事。
还没见过几家因为下馆子吃穷了的人家,倒是见过不少”穷吃"不舍的人家。
自己挣来的,吃的是自己的,又是与家人,亲人下的馆子,足以坦坦荡荡,心底敞亮,胃口还来的个好。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十五
学会吃饭,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开始培养和习惯的基本技能。然而,很多人对于吃饭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吃饭方法缺乏认识。最近,我有幸听到樊登老师对于学会吃饭的心得体会,深感受益匪浅。在他的启发下,我认识到吃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修养和生活态度。下面,我将分五个部分,详细介绍樊登心得体会。
一、感恩吃饭。樊登老师说:“每次吃饭,不仅要感谢那些为我们提供美食的人,更要感谢这个世界上各种生命形态的伟大付出。”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日子。每当吃到一口粮食的时候,我都能想起那位勤劳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而现在,我每次用餐之前,都会默默地感谢这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让我更加珍惜每一餐的机会。
二、注重品质与健康。对于饮食,樊登老师强调:“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吃饭都不能亏待自己。”他认为,选择粮食的品质和饮食的健康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为了保证身体的健康,我开始在购买食材上更加注重品质,选择有机食品和新鲜蔬果。同时,我也开始了解并学习烹饪技巧,尽可能地将食物的养分保留在最佳状态,享受健康又美味的餐食。
三、专注当下。吃饭并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和享受。樊登老师认为,吃饭时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每一道菜的香气、口感和颜色,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餐桌上。我曾经是个大忙人,每餐时间都在开会或者看手机,坐在餐桌前几乎没有耐心享受食物带来的愉悦。现在,我每天都会在用餐时,将手机远离,关掉电视,只专心感受和品味食物,让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放松下来。
四、分享善待他人。樊登老师提到,在吃饭的过程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他说:“适当地邀约朋友一起共进晚餐,不仅能够增进友谊,还能体现一个人的责任心和关爱他人的态度。”这让我意识到,吃饭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可以成为一个人关注他人、分享善意的途径。因此,我开始邀请朋友一起吃饭,做一些热情招待,让大家感受到我的友好与关爱。
五、懂得节约和尊重。吃饭也是需要节约的。樊登老师告诉我们:“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都应该珍惜每一粒米饭,懂得节约。”他还提到:“吃饭的时候,不要挑食,要多吃不浪费。”这让我意识到,尊重食物的同时,也是在尊重他人的劳动和资源。因此,我开始注意节约用餐,尽量不浪费食物,并提倡大家共同参与到节约活动中。
通过樊登老师对学会吃饭的心得体会的分享,我深深认识到了吃饭的重要性和意义。吃饭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一种行为,更是培养修养、感恩和关爱他人的途径。因此,我将继续努力,不仅在饮食的品质和健康上下功夫,还会将吃饭过程当作一种生活态度,懂得珍惜每一次的用餐机会,用心去感受和品味食物的美好。我相信,通过这种心态的调整和努力,我不仅会成为一个更加有素质和修养的人,也将享受到更加丰富美好的生活。
学会吃饭读后感篇十六
“天下无如吃饭难”这是挂在北京白云观的一副牌匾,说的就是民以食为天。我没见过这块匾。可别人讲给我的时候,我信。这人世间,吃饭,乃是天大的事。古人说的在理,今人感悟更深。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要吃好的关键,还得看做得好不好,要不然大家伙为什么都愿意去饭馆酒店,这就得感谢厨子,一个把吃饭上升了一个层次的神圣职业。
我的母亲是一位很会做饭的女性,手特别巧,虽然比不上厨子,但做出来的饭确实好吃。爸爸曾经开玩笑说“当初看上你妈,就是因为她做得一手好茶饭”!您可别笑,咱们大多数青海男人找媳妇儿的第一要求就是茶饭好。要不怎么说想让一个男人对你死心塌地,首先要管住他的胃呐。
不过,说到做饭,母亲的`厨艺还是有一段历史的,有如今的好手艺,可是得益于姥爷的言传身教。我的姥爷是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一名教书先生,他的爸爸也就是我太姥爷在旧社会是马步芳手下的一位大队长,您想想,在那个年代,当个一官半职,这吃上肯定是要比一般老百姓家里好很多,最起码也会像电影里财主家那些碟碟碗碗的吃饭场面一样,再加上姥爷是家中的独子,这吃上肯定差不了。妈妈讲,在几十年前,物资匮乏,油水很少,那年代过年家里宰一头猪可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儿,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宰猪还专门要给宰猪人五块钱另加一溜槽头肉才行。但对于宰猪的屠夫来讲,为主人服务,一头猪绝对要物尽其用才对得起那五块钱。首先将猪头,猪耳朵,猪肚,猪蹄子卤出来,大肠装成豆面肠,小肠装成猪血肠。猪肘子留着他用,剔出的排骨也要卤出来,五花肉做成扣肉和糟肉。这时候,就会有一些肥膘被扔掉,虽然为数不多,但姥爷每每看到这个情景时,眼泪花都快出来了:“可惜可惜可惜啊!”姥爷是真舍不得把肥腻的猪膘扔掉,“可你留着干嘛?”众人不解。可姥爷只是笑笑。原来他自己创新了一种吃法:把肥腻的猪肥膘在开水中煮熟,切成一寸五长的条块,加入面粉鸡蛋挂糊,在油里炸至金黄色,趁热沾着白糖吃酥软可口,竟然还有股苹果的清香。吃过的人都以为是炸苹果,没人会吃出那是用大家嫌弃的猪膘做的。除了猪膘,这猪皮,姥爷也发明了一种新吃法,将煮熟的猪皮挂干在油里炸至金黄,再将猪皮发的像羊筋般绵软,可以炒菜,凉拌,烩菜。您看看,老人家爱吃更研究吃呢!
好多年了,吃饭在姥爷家从最低要求变成了最高享受,盆盆罐罐,都成了姥爷研究食谱的器皿。要吃出花样,还要吃出健康。对我们这些孙子辈来讲,在姥爷家吃饭那简直就是享受,一大桌子,每次的美味又都不一样,真是难忘啊!要说到姥爷的拿手菜,那一定就是苏合丸了。将糯米饭蒸熟,晾到温热,苏合丸的重点是里面的馅儿,加入红绿丝、核桃仁、花生仁、芝麻、冰糖,最重要的是加入橘子皮,这也是姥爷的发明,把带着橘香的馅儿拌好,加入板油用手揉,搓成圆团,再用油炸至金黄,放入碗里蒸,蒸好摆盘撒上白绵糖,关键的关键是撒酒,用火柴点燃,这样绵糖才能化开渗入到苏合丸里还不浪费绵白糖。写到这儿,真是不得不佩服老一辈的勤俭持家。
青海人家的早餐可谓是花样繁多,咸香适宜。这里要提到的是每到冬至和红白喜事的值客们必吃的炒酒。将大肉,牛肉,羊肉切成肉末,炒熟,加入萝卜丁、豆腐丁、蒜苗末、香菜末,勾芡打鸡蛋,炒酒的精髓就是在煮好后倒入两杯酒。没吃之前光看做法您可能非常费解,在饭菜里倒酒,味道能好吗?但只要您尝了以后必定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声:美咋了!
母亲最爱吃姥爷做的饭,我想除了姥爷的好手艺,更因为这每道菜都饱含着父亲对女儿浓浓的爱,用爱烹饪的美食又怎么会不好吃呢?细想姥爷离开我们有十多个年头了,印象中的他是位严肃又慈祥的老人,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耐心,可以为了一道菜在厨房忙活半天。快餐式的生活,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研究一道菜,甚至认真吃一顿饭。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幸福感变得越来越少?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的欲念渴望越来越多,越来越浮躁。很怀念姥爷做的菜,但更怀念的是一家人为同一件事情努力的态度。人越简单就越幸福,从现在开始卸下面具,让自己变得简单,从认真吃饭开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85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