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教案(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1:51:12
诗歌的教案(专业21篇)
时间:2023-11-29 11:51:12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可以指导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案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参与课堂互动?如果你需要一些关于教案编写的指导,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供你参考。

诗歌的教案篇一

1、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说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水里看不见。(雨)。

2、请幼儿欣赏儿歌《小雨点》(放录音)。

提问:

儿歌的名称叫什么?

噢,小雨点落下来了,我们会听到什么呀?

它们都落到哪里了?

3、出示可操作性图片,请幼儿再次欣赏儿歌。提问:

花园里有谁?花儿怎样了?(理解动词:张)谁在鱼池里?鱼儿怎样了?(理解动词:摇)苗儿在哪里?它在干什么?(理解动词:拔)。

(1)引导幼儿完整跟读儿歌,提示幼儿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

(2)分别以集体、小组形式背诵儿歌。

5、仿编儿歌。

教师:小雨点除了会落在花园、鱼池和田野里,它们还会落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揭开公园图片,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

2)揭开森林图片,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园用儿歌里的句式说话。

(3)请想想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谁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大胆、合乎逻辑地想象。

a让幼儿自由说。

b请幼儿个别说。

(4)引导幼儿将新编的诗句组成新的诗歌内容。

6、教师小结评价幼儿编诗歌的表现,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编。

诗歌的教案篇二

意象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诗歌创作总是从捕捉“意象”入手,围绕着“意象”的安排和经营完成创作全过程的。诗人或因物生情,或移情于物,使得外在物象成为思想、情感的“凝结点”,从而诞生出诗歌的意象。

意象的生成,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继承传统意象和独创现代意象是较常用的两种手法。

生成诗歌意象,可以继承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这些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意象”。从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白手起家,都必须对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进行继承、发展和突破,在“传统意象”这一点上同样也不例外。从广义上说,许多“传统意象”都不会过时,重要的是我们能运用自己的诗心慧眼,在“传统意象”固有的“象征意蕴”上,灌注新鲜的时代气息,融入崭新的审美趣味,赋予我们独立的思考、独特的感情。比如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是古典诗歌中寄寓愁心、抒写愁情的“传统意象”,唐代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戴望舒《雨巷》借鉴并改造了这一“传统意象”,从丁香的愁心发展为“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赋予丁香新的社会心理内涵,给予丁香人的形象容颜,从而和“雨巷”、“我”等意象构成了《雨巷》美好而朦胧的意境。

生成诗歌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可以这样说,衡量一个诗人对诗歌世界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创造出独特的意象,他是否拥有独特的意象群。王维的诗歌境界清新、洁净、恬淡、和谐,这一诗情、画境和禅意浑融无间的艺术境界,大多是由空山、明月、清泉、翠竹、莲花等一系列带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构成的。李白的诗歌境界神光离合,伟岸超迈,和他的“明月肺腑”、“淋漓酒胆”是分不开的;明月、美酒、成为他“迷狂”状态下催生的诗歌的重要意象。闻一多《发现》中“挂着悬崖”的“噩梦”、“呕出”的“一颗心”,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淤滩上的驳船”、“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食指《相信未来》中“蜘蛛网”、“灰烬的余烟”、“失望的灰烬”、“凝露的枯藤”、“温暖漂亮的笔杆”、“孩子的笔体”,等等,都是从客观世界中抽取出来的独特的象征性事物,饱含他们对这些事物的神圣情思,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意象成为他们提供给现代诗歌的宝贵财富,诗人们这种惟新是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写诗歌,不妨在诗歌意象生成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或者继承传统意象,或者独创现代意象,从而写出具有当代青年意气风发、昂扬进取的“少年精神”的诗篇来!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

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文题既平中见奇,又平中见深,有助于培养考生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并善于随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懂得哪些该忘记,哪些该铭记,或进行生动地叙写,或进行深情地言说,或进行深刻地说理。如写诗歌要注意意象的选择与生成,可以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也可以回眸历史事件,其中哪些事物铭刻在你的脑海中,永远不会忘却,激起你脑中想象,或继承传统意象,或创造现代意象,把自己的情感依附在所选择的意象上,做到景中见情,情景合一,写出自己飞扬的诗篇。

母亲,像一堵墙,遮住了风雨,挡住了烈日,好让我们这些不经风雨的小树苗能茁壮成长;母亲,像慈祥的鸟妈妈,每天都用充满爱的手抚摸着我们这些幼雏的羽毛,鼓励我们去搏击万里长空。

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母爱也是无私而伟大的。请你写一首诗,献给母亲,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歌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往往选取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以巨大的概括力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写好这样的一首诗歌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写献给母亲的诗篇时,就可以精选和母亲有关的意象,比如,母亲的白发、眼睛、手脚等;也可以选择母亲劳作时的工具,比如锄头、镰刀、铁锨等。无论选取哪种意象,都要把自己的情感蕴涵在其中。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选取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意象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

诗要高度地概括生活,这就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去刻划鲜明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强化诗的感情。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采用不同的修辞格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给母亲写诗,可以运用比喻修辞。我们可以把母亲比喻成“天空”,撑起我们的一片天;也可以比喻成“大地”,生育并养育着我们;还可以比喻成“春蚕”“蜡烛”等,生命不息,关爱不止。也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孤寂的深夜里为我递上一杯热牛奶的温暖。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放学时永远驻立于路口的等待。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我们成功时那缀满欣慰泪花的笑容。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我们欲逃避时那坚毅的眼神。这些排比句的运用,就会把对母亲的那份浓浓感激之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就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一首成功的诗歌,韵律是不可或缺的。“韵脚是诗歌的方向盘,像船只一样,诗歌靠着它航行前进。”(美国教育家勃特勒语)诗句的末字韵母相近,咏唱起来就有一种动人的音韵美。我们在写给母亲的这首诗歌里也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在不损害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双句押韵。

黄昏已经来临。

20多年来。

母亲。

您走过的小路依然。

村口的槐树已经枝叶茂盛。

我沿着门前的小河飞翔。

您给我的我怎能偿还。

以阳光的名义为您祈祷。

母亲今年雨水丰沛。

您给我结实的骨骼让我收获。

坐在南国潮湿的空气中。

点一盏灯。

夜幕里我看到了您两鬓的银丝像北方的雪。

更像温暖的棉。

母亲当庄稼成熟的时候。

儿子一定回家。

这首诗首先精选了“小路”、“槐树”、“小河”、“灯”、“庄稼”等这些乡村特有的意象,寓情于景,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其次还恰切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母亲的白发比作“银丝”,比作“北方的雪”,比作“温暖的棉”,既准确形象,又给人带来无限的暖意,那浓浓的温暖不仅温暖着小作者,也洋溢在每一个读者的周围,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小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外,“庄稼成熟”一词语意双关,既可以说是自然界田地里的庄稼成熟之时,也可以理解为小作者长大成熟之日,一语多意,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

诗歌的教案篇三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每个小朋友要关心爱护幼儿园。

ppt课件:家。

趣味练习。

幼儿园课件。

1.出示:课件1,引导幼儿观察背景图。

天空、树林、草地、河水、幼儿园的背景。

2.引导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幼儿猜猜这些地方都是谁的家?

1.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想,然后告诉大家。

(1)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呢?

(幼儿可以相互议论、启发)。

(2)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3)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4)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

(5)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2.小朋友在这些家里想到了那么多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开看看到底是谁的家呢?

(1)课件2。

教师:你们看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说出: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

(2)课件3。

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

(3)课件4。

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

(4)课件5。

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5)课件6。

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

(6)课件7。

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小朋友一起说: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1.课件8。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2.课件2-7。

教师演示课件,幼儿跟随朗诵,启发幼儿朗诵诗注意感情和语气。

1.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又可以是谁的家?

(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把诗歌念给小朋友欣赏)。

2.蓝蓝的天空是()的家。

(太阳、飞机、月亮、星星、宇宙飞船、外星人、直升飞机……)。

密密的树林是狐狸()的家。

(孔雀、大象、大灰狼、长颈鹿、啄木鸟……)。

3.教师对幼儿的想象要给予充分肯定。

活动延伸。

让幼儿画出想象中的家。

诗歌的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理解动词;摇、张、拔,尝试仿编诗歌,发散幼儿的想象能力。

3、体验和感受诗歌独特的情趣和意境。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ppt;雨声音乐一段。

活动过程:

你知道小雨点落下来了,它们都落到哪里去了吗?今天老师带来的这首好听的诗歌,就能告诉你答案。

二、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提问:诗歌的名称叫什么?诗歌里有谁?(小鱼,小花,小苗)。

2、出示ppt图片,请幼儿观看图片再次欣赏诗歌。

花园里有谁?花儿怎样了?(理解动词:张)诗歌里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做做看。

苗儿在哪里?它在干什么?(理解动词:拔)谁来说说看?小苗儿是怎么往上拔的呢?

(1)引导幼儿完整跟读诗歌,提示幼儿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

(2)分别以集体、小组形式背诵诗歌。并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三、学习创编诗歌。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1,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荷花,青蛙的引导。荷花乐的张嘴巴,青蛙乐的叫呱呱,笑哈哈)。

2、观察森林图片,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句式说话。(小树乐的往上拔,小鸟乐的叫喳喳)3、与幼儿一起将新编的诗句组成新的诗歌内容,并完整朗诵一次。

附教材:小班诗歌《小雨点》。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鱼池里,乐得鱼儿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乐得花儿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稻田里,乐得苗儿往上拔。

小班:诗歌《小雨点》。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鱼池里,乐得鱼儿摇尾巴。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乐得花儿张嘴巴。

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稻田里,乐得苗儿往上拔。

小雨点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理解动词:张、摇、拔。

3、激发幼儿观察事物的兴趣,发展幼儿思想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自然景象。

2、录音机、磁带、可操作性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1、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说千条线、万条线,掉在水里看不见。(雨)。

2、请幼儿欣赏儿歌《小雨点》(放录音)。

提问:

儿歌的名称叫什么?

噢,小雨点落下来了,我们会听到什么呀?

它们都落到哪里了?

3、出示可操作性图片,请幼儿再次欣赏儿歌。提问:

花园里有谁?花儿怎样了?(理解动词:张)谁在鱼池里?鱼儿怎样了?(理解动词:摇)苗儿在哪里?它在干什么?(理解动词:拔)。

(1)引导幼儿完整跟读儿歌,提示幼儿吐字清楚、有感情地朗诵。

(2)分别以集体、小组形式背诵儿歌。

5、仿编儿歌。

教师:小雨点除了会落在花园、鱼池和田野里,它们还会落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揭开公园图片,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

2)揭开森林图片,提问:小雨点,沙沙沙,落在哪里呀?谁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园用儿歌里的句式说话。

(3)请想想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谁会怎么样呢?

引导幼儿大胆、合乎逻辑地想象。

a让幼儿自由说。

b请幼儿个别说。

(4)引导幼儿将新编的诗句组成新的诗歌内容。

6、教师小结评价幼儿编诗歌的表现,鼓励幼儿回家后继续编。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整节课幼儿在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能够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小雨点以及花园里的花儿、池塘里的小鱼、田野里的麦苗的快乐心情,在快乐中我真切感受到他们对春天的喜爱。

1、教师当的语言运用是语言活动的关键。

语言活动的本生应该具有生动性、准确性、趣味性,这样对于幼儿认知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课中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孩子听了沙沙沙的春雨声音,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然后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我边做动作表达,这么美的画面,我讲的仔细,孩子们也听得认真。

2、恰当的环境和材料,是目标达成的基准。

本节课为了让孩子在教师语言的表达过程中我还准备了丰富的教学图片资料,幼儿通过观察画面探索问题,感知到春天的快乐。在准备图片材料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有大胆不同的想法,我作画准备的图片没有局限于教学内容中,还加入了森林,果园等内容,为了让孩子更好感知,还准备了“小雨点”。

3、运用多中语言教学策略。

在语言活动的认识方面,我进行的时候加入了游戏“小雨点找朋友”,让幼儿为小雨点找朋友,找到朋友后大胆鼓励幼儿表达。

诗歌的教案篇五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知道春雨会给大地带来生机,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与春雨的关系。

春天大图一张,种子、麦苗、梨树图示

一、谈话引题

二、出示挂图,教师朗诵诗歌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一遍

师:哎~诗歌里说的春雨是怎么下的啊?春雨落下来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小结:原来春雨落下来的声音是“滴答、滴答、滴答”

师:谁需要春雨呢?它是怎么说的?

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引导幼儿说出下一句。

2、出示图片,教师再次朗诵一遍

师:春天里种子发芽了、梨树开花了,麦苗也渐渐地长大,真是太美了。带着这种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遍。

教师一边朗诵,一边出示教具

3、幼儿跟着朗诵一遍

师:春雨真厉害!小朋友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朗诵一下《春雨》吧

4、分组分角色朗诵2~3遍

师:下面我们来扮一扮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老师就扮演春雨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歌。

三、启发幼儿扩编

出示春天挂图

师:请小朋友看看图片上有谁?下春雨了,他们可高兴了,猜猜它们会怎么说?让我们把它们说的话编进诗歌里。

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说完一句诗歌。

四、结合挂图,完整朗诵

师:我们一起把这首好听的诗歌一起念一念吧。

诗歌的教案篇六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让幼儿知道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每个小朋友要关心爱护幼儿园。

ppt课件:家。

一、观察背景图。

1.出示:课件1,引导幼儿观察背景图。

天空、树林、草地、河水、幼儿园的背景。

2.引导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幼儿猜猜这些地方都是谁的家?

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

1.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想,然后告诉大家。

(1)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呢?

(幼儿可以相互议论、启发)。

(2)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3)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4)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

(5)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2.小朋友在这些家里想到了那么多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开看看到底是谁的家呢?

(1)课件2。

教师:你们看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引导幼儿完整说出: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

(2)课件3。

密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

(3)课件4。

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

(4)课件5。

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5)课件6。

红红的花儿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

(6)课件7。

快乐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小朋友一起说: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

三、感受诗歌中优美的语句。

1.课件8。

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2.课件2-7。

教师演示课件,幼儿跟随朗诵,启发幼儿朗诵诗注意感情和语气。

四、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又可以是谁的家?

(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把诗歌念给小朋友欣赏)。

2.蓝蓝的天空是()的家。

(太阳、飞机、月亮、星星、宇宙飞船、外星人、直升飞机……)。

密密的树林是狐狸()的家。

(孔雀、大象、大灰狼、长颈鹿、啄木鸟……)。

3.教师对幼儿的想象要给予充分肯定。

活动延伸。

让幼儿画出想象中的家。

诗歌的教案篇七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家”所表达的含义。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植物、“生活区域和活动范围”等知识经验,运用一定的形容词进行诗歌创编,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萌发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的情感。

诗歌的教案篇八

大班诗歌“四个太阳”,这是一首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和炽热爱心的散文诗。

它将太阳在四季里变成了不同的颜色,在孩子们的幻想中,用生动而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绿色、金色、红色、彩色这些美丽的色彩都代表了每一季节的太阳,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快乐美好的幻想世界中。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所以我准备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感受太阳的温暖,观察了解太阳的颜色,四季中的变化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太阳的可爱、体会文中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并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3、体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含有丰富的想象意境,用诗一般的语言勾画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

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的基础,幼儿往往不满足于对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有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欲望和渴望。可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幼儿靠自己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诗歌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每组操作用四季景观图一套,红色、绿色、黄色太阳各一个,空白太阳轮廓人手一个,水彩笔等。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知道四个季节的变化特点及与人们的关系。

诗歌的教案篇九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幼儿边唱边跳进创设的春天场景。

仔细地想一想、找一找,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的?

2、欣赏配乐朗诵诗歌。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诗歌,幼儿第一次完整欣赏。

提问: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歌里把春天说成了什么?

(2)第二遍完整欣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通过体态语言、语气的变化,重点突出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引起幼儿对书的兴趣。

3、通过看看、听听、讲讲相结合的方式分段欣赏,引导幼儿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

诗歌的教案篇十

1.学习朗诵诗歌,并在原有诗歌的内容上扩展,找出会跳、会飞、会游的动物,提高思维的兼容性、连动性。

2.在学念诗歌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不同动词的运用。

(二)情感目标。

鼓励幼儿爱思考,喜欢尝试新事物,乐于与人交往。

(三)人格目标。

通过大胆表述和在集体面前朗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诗歌的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诗歌《公园真美丽》,感知理解诗歌中春天的气息。

2.通过观察图夹文的诗歌,能有序地记忆诗歌的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

3.感受公园美丽的色彩,尝试简单的仿编诗歌,体验仿编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大图书、图片、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引出主题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师:是啊,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就提着百花篮,伴着春风,带着春雨,悄悄地来到了人间,大自然又生机勃勃了,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吧!(教师播放《郊游》的音乐,幼儿欣赏)二、欣赏学习诗歌(一)学习第一段1、师:哇,公园到啦!

师:在逛公园之前,我们猜猜看公园里会有什么呢?

师:那我们一起去逛公园,看一看公园里到底有什么?

师:瞧,公园里都有些什么呀?

师:师:公园里原来有这么多的景色啊!

2、师:那这些景色会是什么颜色呢?它们呀就藏在这一本书里,想看吗?

师:它们有什么颜色?谁能用一句完整地话说一说:公园里有什么颜色的什么?

师:哇,公园里居然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啊!

3、师:那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可以称它为彩色!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公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呀?

师:哦,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

师:那我们一起来夸一夸这个公园里的景色吧!(教师朗诵诗歌,鼓励幼儿一起参与朗诵)师:有的小朋友把公园里的景色夸的真漂亮,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

2、师:瞧,谁来了?那小鸟会在公园里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师:看,是谁在公园里唱歌呢?他是怎么唱歌的呀?小青蛙们唱歌咯!

4、师:这些都是小动物在唱歌的声音,那还会有什么声音呢?听!(“嚁嚁嚁”)有谁猜出来这是谁在唱歌?这是蟋蟀的声音,它是一种昆虫,生活在田野里或者公园里,喜欢鸣叫,声音也很清脆很响亮。

5、师:(“沙沙沙”)这是谁在唱歌?原来小树叶也高兴的“沙沙沙”唱起了歌。

6、师: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我说小鸟,你们模仿小鸟唱歌;我说青蛙,你们模仿青蛙唱歌,再交换。

7、师:这么多好听的声音,公园真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教师示范带领幼儿朗诵)师:我们一起来把会唱歌的书唱一唱吧。

师:请女小朋友做小鸟,男小朋友做青蛙,老师做蟋蟀,最后大家一起做树叶,好吗?

(三)完整朗诵1、师:春天的公园是最美丽的,所以这首诗歌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公园最美丽”!

2、师:我们把最好听的声音亮出来!先一起读题目,请男孩子朗诵彩色的书,女孩子朗诵会唱歌的书,我们比一比谁朗诵的更好。

3、师:春风是很轻柔的,吹着公园里的小花小草,所以我们在朗诵彩色的书这一段时要用很优美的声音,我们再来试一试。(交替角色)三、创编诗歌1、师: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在公园里还有哪些有颜色的事物呢?什么颜色的什么,请你说完整。(黄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白白的玉兰,红红的茶花……)2、师: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在公园里还有什么也会唱歌?会唱什么歌呢?(小鸭嘎嘎嘎,小鸡叽叽叽……)3、再将儿歌完整朗诵一遍。

四、音乐活动《杨柳青》。

教师:公园里这儿红,那儿黄,还有绿绿的草地和杨柳真美丽呀!让我们共同演奏一曲《杨柳青》吧!

附诗歌《公园真美丽》。

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绿绿的草地,红红的玫瑰,黄黄的小船,蓝蓝的湖水。

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小鸟“叽叽叽”

青蛙“呱呱呱”

蟋蟀“嚁嚁嚁”

树叶“沙沙沙”。

诗歌的教案篇十二

(1)小朋友们,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家心里都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话?引导幼儿结合幼儿用书,说说毕业前夕的心里话,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2)出示图文结合的诗歌图,朗诵诗歌,帮助幼儿记忆诗歌内容。

诗歌的教案篇十三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想像我自己是一个5岁的孩子,同样渴望这样的言语交流。在此基础上,我设计本次教育活动时,出发点在于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情境,因此,我将活动中“幼儿是否说得准确到位”看得不是很重,关键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同时,童话般的情境能够充分刺激幼儿的感官,为后来言语活动做准备;在最后的自由创编过程中,鼓励幼儿像小姑娘那样,大胆的将自己的诗歌念给在场的所有人听,以此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语言活动的乐趣、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的教案篇十四

“今天比比哪个小朋友最先睡觉?”“浩浩,别和星星讲话了!”午睡前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加上本班的床位又是大通铺,小朋友一个挨一个的睡觉,给幼儿之间说悄悄话提供创造的机会,加上小班幼儿兴奋强于控制,自控能力差。所以幼儿在老师的来回巡视的情况下被动的入睡。这篇文章短小、简洁,用重复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安静、甜美的氛围,让读者感到很温馨,像妈妈哼唱的摇篮幼儿曲,读者听着仿佛也要进入梦乡。“七彩的梦”溜出窗外,又营造了一个令人向往、值得回味的广阔空间。

三、教案目标。

1、初步理解诗歌,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感受诗歌摇篮曲的风格。

活动重点:初步理解诗歌,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活动难点:幼儿能感受诗歌摇篮曲般的美。

四、教案过程:

教案过程。

教师活动。

一、调动幼儿已有经验,重点前置。

1、引起注意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根据已有经验进行)。

二、幼儿初步理解诗歌,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达自己对诗。

诗歌的教案篇十五

《太阳和月亮》是一首简单而有趣的诗歌,比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使幼儿参与其中,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游戏中自然地感受到白天的热闹和夜晚的安静。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学说短句:**醒来了,**睡着了。

3.大胆想象,尝试仿编诗歌。

教学用ppt图片。

一、出示图片月亮和太阳,激发幼儿兴趣。

二、观看课件,学习诗歌。

1.欣赏诗歌第一遍。

“你听到了什么?”

2.第二遍欣赏诗歌,理解内容。

a: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b: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白天怎么样?白天真热闹,热闹是什么意思?

c: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夜晚怎么样?夜晚静悄悄,静悄悄是什么意思?

3.幼儿学习诗歌(集体、个别)。

三、利用图片,幼儿尝试仿编诗歌。

1.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2.结合图片,幼儿进行仿编。

外面太阳出来了,我们出去找找还有谁醒来了。然后再编到诗歌里,念给其他小朋友听听。

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1.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儿歌教学更生动,易于小班幼儿理解,运用两段不同的.音乐,“活泼”和“安静”让幼儿体验诗歌的意境美,并理解了“热闹”和“静悄悄”。

2.教师语言富有感染力,教态亲切、自然。

课件制作,在声音链接上要调整一下,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作用,诗歌创编部分可以省去一个环节。

诗歌的教案篇十六

整个活动分五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学习。

一开始,我便播放下雨的声音,让儿童说说小雨点落下来的声音,来唤醒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具有亲切感。

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讨论:小雨点会落在哪里?谁喜欢小雨点?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幼儿懂得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为课后的创编做铺垫。

第三个环节:结合课件初步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动词:张(嘴巴)、摇(尾巴)、发(了芽)。

教师依次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小雨点落在了哪里?

花朵、鱼儿、种子是怎样表现的?它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引导幼儿将看到的、听到的或想象到的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以诗歌内容小结,同时用动作表现动词。

第四个环节: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并加动作进行表演。

我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结合图片朗诵诗歌,让幼儿对诗歌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提问:听了这首诗歌你感觉怎样?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通过提问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回忆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然后通过师幼完整朗诵,幼儿边朗诵边加动作进行表演的形式学习朗诵,使幼儿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及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带来的快乐。然后,让幼儿自由扮演角色,大胆的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诗歌内容,体验游戏的乐趣。

第五个环节:活动延伸:请幼儿在活动区仿编诗歌并朗诵给大家听。

启发幼儿思考"小雨点还会落在哪里?那里有谁?它会乐得怎样?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诗歌的教案篇十七

1、激发幼儿热爱夏天的情感。

2、引导尝试改编诗歌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诗歌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朗诵诗歌。

尝试仿编诗歌内容。

反映诗歌内容的幻灯片。

一、开始部分

萌发幼儿学习兴趣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都有什么变化?

二、基本部分

1、初步欣赏诗歌内容。

出示画面,教师带领幼儿欣赏幻灯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幼儿答,教师出示)

2、教师朗诵诗歌,幼儿初步欣赏。

这些动物的歌声汇集在一起,变成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朗诵,幼儿欣赏。诗歌里你听到了什么?夏天的歌在哪里?

3、学习诗歌。

1)分段出示幻灯片并理解诗歌内容。

夏天的歌,在哪里?谁在草丛里?它是怎么叫的呢?

夏天的歌,还会在哪里呢?谁在大树上?它又是怎么叫的呢?

(依次学习第三、四段诗歌。)

2)结合幻灯片,用问答的形式学习诗歌。

师:夏天的歌在哪里?幼:蝈蝈蝈,在绿绿的草丛中。

师:夏天的歌在哪里?幼: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树上。

(用同样方式依次学习第三、四段。)

一、带领幼儿边看幻灯片边朗诵诗歌2~3遍。

4、根据诗歌的句式创编。

想一想夏天的歌还会在哪里呢?我们还可以听到什么美妙的声音?

三、结束部分

引出诗歌名字《夏天的歌》

请小朋友在幼儿园路上仔细观察夏天还有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小朋友好吗?

诗歌的教案篇十八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诗歌的教案篇十九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一女生朗读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反衬,是一个自鸣得意。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布置课后练习。

最后一句话,诗歌是心灵的家园。

下课。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1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董隆发表于:2004/11/2402:54pm。

又让我得了第一。

我的心都要醉了,别认为我是谀词,尤其是这最后,让学生带这问题离开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妙!

顶部。

初雪霁发表于:2004/11/2403:39pm。

省略部分多?其他组的解读情况?

顶部。

szw6998发表于:2004/11/2404:59pm。

还要细看,然后再说。

顶部。

草发表于:2004/11/2408:37pm。

打印机有问题了,。

先在这占个地方。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409:02pm。

xiaoyanzi认真听了这节课,就不再评论了。

洗耳恭听各位的高见!

顶部。

hbxfld发表于:2004/11/2508:35am。

不错啊。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510:10am。

hbxfld。

感谢参与!

顶部。

天地一沙鸥发表于:2004/11/2610:31am。

看得不太懂啊,不好妄说。

顶部。

臭虫发表于:2004/11/2601:22pm。

我来说两句,实在看不下去了^^^^^^^^。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是语文课吗?怎么玩政治了?看来我也要鞠躬了:感谢给我看您的帖子。有手帕的吗?我感冒了。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诗歌不是东西,诗是生命的转移和存储的一种方式,它凝固在语句里。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感情的分类心理学有标准呀?!!!!

郁闷!!

顶部。

elvis007发表于:2004/11/2602:14pm。

诗歌和散文同样难讲,

教有定法那就不是文学了。

顶部。

盖玉春发表于:2004/11/2707:07pm。

聆听着大家的高论。

诗歌的教案篇二十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兴趣激发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法、提问法。

1、兴趣激发法:活动一开始让幼儿倾听下雨的声音,讨论小雨点从天空中落下来发出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讨论法:请幼儿说说小雨点落在什么地方?谁喜欢小雨点?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幼儿懂得小雨点给大自然带来的好处。

察课件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动词,感受小雨点给花朵、鱼儿、种子等带来的快乐。此环节完成了知识目标。

4、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

5、游戏法:结合游戏,巩固幼儿所学知识,激发儿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动静结合。

诗歌的教案篇二十一

1、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句式特点。

2、愿意大胆表达,学习用合适的词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觉,学习仿编诗歌。

3、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心情和感觉的变化。

4、认读重点字词:高兴、生气、伤心、累、冷、热。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一些表达心情和感觉的词语,懂得它们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人的表情。

2、物质准备:ppt课件、画有不同表情和表现感觉的的小图片有表情或感觉特征突出的照片或图片若干。

3、环境准备:激昂准备的照片和图片布置在教室里。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幼儿有序取书或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交流分享:丰富的表情。

师幼一起观看各种表情的ppt图片。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表情,猜想产生这些表情的原因,鼓励幼儿用相应的词表达所观察到的心情和感觉。

2、欣赏诗歌。

播放诗歌ppt,教师朗读诗歌,幼儿认真倾听,感知诗歌的内容。

3、幼儿自主阅读,教师观察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画面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回忆所听到…,与同伴相互交流,说出诗歌的内容。

4、集体阅读,学习描述和感觉的词语。

教师与幼儿以问答的形式熟读诗歌。

三、体验活动。

五、结束活动。

交流小结,幼儿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667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