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一种以辩证的思维方式陈述观点的文章,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总结要包含个人观点和感悟,突出自己的思考。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选择和学习,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一
下面是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
课件。
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
日记。
”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二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纵观本节课,田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与上节课相比,教学流程更清晰合理,语言表述更准确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感受:
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课的伊始,田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再通过填合适的单位,既巩固了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又通过“一根吸管长1()”,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米太大,厘米又太小了,进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这样的导入简洁、有效。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对于分米和毫米表象的建立教师重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田教师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后,分别让学生在学生尺上找1分米和1毫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长度,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或1厘米,再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实,更加清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内容的生活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主动思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观察直观教具,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毫米的认识也是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发出学习需求,教师同样组织了多样的“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并结合身边的物体,如“胶带纸的厚度”、“手机的厚度”等,丰富学生的体验,体会出分米、毫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出学习的价值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田老师充分关注到这一点,交流时注重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如画1分米长的线段,在学生展示画法后,继续提问:有没有不一样的画法;量回形针长度时交流不一样的想法。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后,田老师紧扣教学重点设计了多样的练习,有填合适的单位,有实际的测量活动,从而更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个人觉得本节课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一、忽视了估测意识的培养。概念教学应与估测相结合。如在实际测量时,应让学生选择单位后先估一估长度,再进行测量。
三、问题指向不太明确。如当学生画完1分米的线段,第一位学生展示画法后,教师问:有没有画法不一样的?学生总是围绕刻度0—10说自己的画法;直到问:你是从几画到几,有不一样的吗?学生才说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方法。课堂结构就显得不太紧凑,导致练习拖延了时间。
四、灵活应变能力有待增强。本节课已经拖延了时间,应在交流测量结果后用一句话结束本节课,如: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选择感兴趣的物体去测量。而不要再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知识,要灵活应变。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三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的方法认识了毫米,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分米,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长度单位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事还重视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做到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确做一类题的方法和思路。如:练习题让学生填单位,及给猪八戒改错都需要学生先想一想实际物体有多长,再找合适的单位,最后填完要检查结果是不是和实际物体长短一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课后延伸。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延伸尤为重要。本节课我以金箍棒变得很长很长变到天上去之后,用什么单位表示它的长度这一问题,延伸到千米的学习。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了一个悬念,引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区教研室提出的三单,即“课前预习单”“课上共研单”“课后延伸单”,把每一步落到实处,但纵观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课堂的教学机智和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我没想到学生一开始就说出8毫米,下面都不知道怎么接孩子的话,后面学习完毫米之后,重新让学生测量小棒,没有抓住刚才的8毫米的生成,如果顺着学生说“刚才有同学量出了8毫米,对不对呢?验证一下。”就更好了。
2.课件收方不及时。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表象,本来就应该放在尺子上进行,为了给学生清晰的指导,才投影到大屏幕,学完1毫米的感念后应该马上隐去,我一时忘了,给学生造成错误认知,这一点值得注意。
3.练习题处理不到位。
在给八戒改错时,学生说13厘米长的铅笔错了,我让学生想象有没有13厘米的铅笔,这样不如让学生拿着尺子比一比13厘米有多长,看有没有这么长的铅笔,进而发现这个单位用对了,不用改,这样处理就更清晰。
4.课堂时间分配把握不准。
前面学习阶段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有拖堂的现象。要是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义务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同学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同学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先通过让同学用米尺丈量黑板的长度引入新的长度单位,接着用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等方法,让同学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的布置是这样的:t1、2、3、6是实际操作题,使同学掌握丈量的方法,t4是填计量单位。t5是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以巩固单位间的进率。
2、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和同学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知识技能、数学考虑、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几方面动身,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正确表象。
(2)、让同学在实际丈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让同学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战略。
(4)、让同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估测的意识与合作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使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4、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操作,让同学参与认一认、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等活动,协助同学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5、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使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具上需要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学具需要准备大量的实物,如:图钉、铅笔、树叶、绳子、纸条、硬币等。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五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3页做一做。
2、第5页练习一第1、2题及第3题的前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七
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在让学生画一分米时,让学生交流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要画上端点,画完后要标注一分米。田老师还让学生用手比划,对着直尺比划出一分米有多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两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长。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时,田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就说出了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田老师说如果不用“大约”这个词,怎样精确地表示出数学书的厚度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过渡到了毫米的学习。在这里田老师“注意细节”,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接着田老师就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这样巧妙地引导会防止学生觉得知识传授过程的做作。教师学生用已学长度单位量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认识一毫米之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等。小朋友们在操作叙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1毫米的感知,很能体现操作与感知的实效性。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整个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引导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的方法认识了毫米,并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同位合作学习分米,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长度单位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同事还重视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4. 联系实际,加强应用。
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做到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确做一类题的方法和思路。如:练习题让学生填单位,及给猪八戒改错都需要学生先想一想实际物体有多长,再找合适的单位,最后填完要检查结果是不是和实际物体长短一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课后延伸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延伸尤为重要。本节课我以金箍棒变得很长很长变到天上去之后,用什么单位表示它的长度这一问题,延伸到千米的学习。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了一个悬念,引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区教研室提出的三单,即“课前预习单”“课上共研单”“课后延伸单”,把每一步落到实处,但纵观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课堂的教学机智和提高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我没想到学生一开始就说出8毫米,下面都不知道怎么接孩子的话,后面学习完毫米之后,重新让学生测量小棒,没有抓住刚才的8毫米的生成,如果顺着学生说“刚才有同学量出了8毫米,对不对呢?验证一下。”就更好了。
2.课件收方不及时。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空间表象,本来就应该放在尺子上进行,为了给学生清晰的指导,才投影到大屏幕,学完1毫米的感念后应该马上隐去,我一时忘了,给学生造成错误认知,这一点值得注意。
3.练习题处理不到位。
在给八戒改错时,学生说13厘米长的铅笔错了,我让学生想象有没有13厘米的铅笔,这样不如让学生拿着尺子比一比13厘米有多长,看有没有这么长的铅笔,进而发现这个单位用对了,不用改,这样处理就更清晰。
4.课堂时间分配把握不准。
前面学习阶段节奏有点慢,导致后面有拖堂的现象。要是再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想法,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十
《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丝瓜、铁钉、小米粒、花瓣、叶子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我渲染学习的神秘气氛。在比划1分米时,说:“现在让我们把手高高举起。对,这就是1分米。”小朋友们兴奋地仰起小手。在比划1毫米时,这样说:“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卡,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语气是缓慢的,轻柔的。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卡,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后,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十一
1、知识教学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
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
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小组活动:
数一数每一厘米有多少毫米?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厘米=10毫米,还能怎么说?(10毫米=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5)画一画:在纸上画出1毫米有多长。最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6)电脑出图,看米尺填数。在纸上完成,指名回答。
(7)完成60页3题,看图说出别针和钉子的长度。
(8)量数学书的厚度,指名汇报,说说产生误差的原因。(书纸厚度不同)强调:量时从尺子的0刻度线量起。
2、认识分米:
(1)提问:量数学书的长度时用毫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再大一些、比米再小一些的单位就好了,让学生猜一猜有没有?如果有知道的,可以请同学告诉大家。
(2)小组活动:量指定纸条的长度(10厘米),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位新朋友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是多长,用手比比,说说1分米是几厘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板书:1分米厘米)
(3)提问:请你用1分米纸条与米尺比比,猜猜1米里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画一画:在练习本上1分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彩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填上合适的单位。
床长2( ) 桌子高( ) 从家到学校500( )
橡皮长30( ) 文具盒厚4( ) 楼房高30( )
小组活动:借助绳子作工具,量出杯子侧面一周的长度。师巡视,指名汇报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毫米 分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说说动画片里得人物。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二、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三、新授。
(1)引入毫米。
接下来,可要仔细观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十三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建立长度认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常规:米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
多媒体: 课件
一、激趣引入:
生:喜欢
师:孙悟空有一件特别厉害的兵器是什么?
生:金箍棒(课件演示金箍棒)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来探索和研究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二、新授
(一)复习旧知
师:(课件出示金箍棒变短)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拿着金箍棒的孙悟空
师:老师手里也有这样的一根金箍棒,让我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
生;大约1米
师:找两个听讲最认真的同学上来量一量到底有多长?(师板书:1米 )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1米呢?(师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认识毫米
师:(课件演示)同学们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金箍棒变短了
师:现在在学具中找到这根金箍棒,先估计一下到底有多长?
生:大约1厘米
师:动手量一量是多长?
生:不到1厘米
师:这根金箍棒变得特别的短,都不到1厘米。要想准确地测量他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师板书:毫米)
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谁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 。
生演示
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师:我们以前学过,尺子上有好多的线,这些线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刻度线。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两条短的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也就是说尺子上1小格就是1毫米,同样这样的一小格也是1毫米 。
师:你现在会指了吗?下面在小组内指一下。谁愿意上来指一下。
师:现在每人从学具盒中拿出1分钱的硬币,然后测量一下1分钱硬币的厚度大约多少?
生:这个硬币的厚度大约1毫米 。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 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1毫米。
生演示
师:看到用手势表示出来的 1毫米 ,你有什么感觉?
生谈体会
师:现在你打开练习本,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5毫米的线段,再画出一条 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 10毫米就是1厘米
生:1厘米 = 10毫米 ( 课件演示 1厘米=10毫米)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准确的量出小金箍棒的长度?试一试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生上讲台测量: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金箍棒的左端,然后数一数一共有7个小格就是7毫米)
师:像这样比较短的物体我们来测量时就用毫米来表示,老师这里还有一根,谁来测量一下。
师:仔细观察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多少?
生1: 2厘米3毫米
生2: 23毫米
师: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 2厘米3毫米 表示有可以用23毫米表示。
活动二:认识分米
师:我们接下来看一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有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要变成1分米长了)
师:这会是哪一根?请你在学具中找出来。老师告诉大家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1分米。分米是我的这节课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师板书:分米 dm)
师: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长呢?动手量一量
生: 10厘米
师:1分米就是 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 10厘米 )
师:借助这根小金箍棒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
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分米(生说,师补充一次性纸杯、直板手机等)
总结长度单位:
师:请看黑板我们在研究金箍棒的长短时,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分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板书)
毫米——厘米——分米——米
(找生边说,其余同学用手势表示)
是引导简单分析它们之间的进率: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师:我们以后在测量物体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呢?
生:在测量非常短的物体时用毫米,比较短的用厘米,比较长的用分米,长一些的用米。
认识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1米长的米尺
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实物展台出示)
一起在手中的米尺上找一找1分米。
学生自己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
师:让我们1分米1分米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米=10分米。
师:对,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就是1米=10分米(板书)快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记住它们的关系。
1米 =10分米
10分米= 1米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孙悟空给大家出的题目
1、估一估、量一量
物体
估一估
量一量
一元钱的硬币的厚度
( )毫米
( )毫米
数学课本的长度
( )分米
( )分米( )厘米
2、八戒听说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长度单位,他也来凑热闹了,瞧,这是八戒学完长度单位之后写的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穿上22mm的鞋。吃过早饭,我走了6米来到学校,进教室后拿出7厘米厚的数学书准备上课。课堂上老师用大约长76dm的粉笔在长30厘米的黑板上写字。
你感觉八戒的日记写的怎么样?我们一起帮他改一改。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毫米、分米
知道了......
师小结:今天,我们进入到甜甜的梦中,通过研究孙悟空那神奇的金箍棒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毫米和分米,其实,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仅能变得很短,还能变得很长很长(出示课件),这时候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同学们可以研究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下课。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十四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
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 新课。
1、认识毫米。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十五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
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
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二、探索新知。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1)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三、实践应用。
1.看一看(“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想想做做第5题)。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想想做做第6题)。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四、课堂总结。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分米和毫米说课稿篇十六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3 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4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直观操作法,启发式谈话法。
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直尺(1米),课件,纸条(40),一分硬币40枚,棋子等。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1米=10分米。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2 作业 :以毫米,分米为单位,测量家中物体长度,做一个记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71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