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3:32:12
最新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大全(15篇)
时间:2023-11-29 13:32:12     小编:HT书生

读后感是一种对文学作品或其他阅读内容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表达方式。写读后感的时候,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推荐阅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一

很多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或许都思考过同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或许你会说,不就是教孩子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吗?这样回答我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可以说这样教语文千篇一律,没有完全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妨读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那么,你一会进入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这本书分为四辑,于永正老师分别从语文教育的根本、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课的亮点和作文教学四方面,把自己对教育、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感悟两方面结合起来,用真实的教学案例,让读者一步一步了解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和学生观,启发老师如何更好地留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一线老师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诊治自己课堂弊病的一副良药。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时时刻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永正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留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材料、较好的语感、流畅的表达、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根。要落实这些,首先要善待学生,尊重呵护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梦想。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人需要尊重,需要爱的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有人文性,而且这种人文性要大于书中的人文性,做到这些,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其次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抓住读和写,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如写字的规律是描红、仿影、临帖,朗读的规律是“跟我读”,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总之,就是要做到熟读、精思、博览、多做。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书写、朗读、表达”等较好的基本功,要有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细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灵性,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于老师之所以把“守住语文教学的规律”叫得这么响,是因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一是讲得多,读得少。这从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就可以看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个人感觉,很多地方的课堂改革已经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脱了节,带上了一些个人特色,比如,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标要求开始学习默读,但并没有说要轻视朗读,一些老师的课堂,默读已经占了主角,也有的地方让学生默读完一遍课文,就开始学习生字词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从头至尾,老师的讲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现象重蹈覆辙呢?著名教育专家斯霞老师指出,“小学语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意会。”这是我从本书中收获最大的一点,虽然于老师没有直接说明朗读的好处,但是通过查阅资料,我进一步知道了朗读的很多好处,它有利于身体健康、培养语感,并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悟力,大大提高语感素质。再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避免困倦和思想开小差。

如此重要的一个技巧,为什么会被许多老师忽视呢?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的改革方向与课标脱节,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个人的素质问题。记的那是一次校乡交流课,我在乡下的一所学校执教,可是让学生齐读课文时,班级里出现的却是整体唱读的声音,学生不会停顿、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感情了。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老师本人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所以,朗读技巧的学习是提高老师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听著名播音员的播音、名家朗诵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像于老师说的——读出人物的轮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等,让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亮点”。

平时我们上公开课,遇到生疏的学生,都害怕学生不配合自己。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配合”他们,用耐心与和蔼的态度启发点拨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这种配合,进一步说就是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于学生的大教育观。当然,光爱学生还是不够的,爱要建立在课前“备学生”的基础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教材中哪些地方要讲,哪些地方要点拨,哪些知识要补充,哪些方面要拓展,都要细细思考。同样是背诵、朗读,学困生达到什么程度?设计的课堂提问难易是否适度?甚至连哪些问题由学困生回答都应该考虑。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在备课时就要胸有成竹。

重情趣是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精神,即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情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只有充满情趣的课堂,才能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重感悟的过程,一定要遵循一个规律,让学生多读多想,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品味赏读、微观探究,这时候,是最能考察一个老师个人素养的时候了。注重积累,不仅包括学生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大脑中的“心理词典”和“词条”,为学生的理解和情感成长做好铺垫。而由读到写的迁移,则要先从仿写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等。从大的方面说,仿写整篇文章的写法、表达方式等,这些读后的迁移训练,都会为学生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四点都要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下完成,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要少一些分析和讲解,以防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教师语言的习惯,从而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学会运用语言。

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上也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如何帮助学生少写错别字,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学相长等。“蹲下来看学生”让他的课堂充满了幽默和微笑,他用自身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他的课,堂堂有亮点,节节有光彩,或朗读、或导入、或关键词句的解析、或指导学生的书写,都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尊敬与爱戴。在他的引领下,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了写的能力、读出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和思想感情,读写结合真正落到了实处。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于永正老师的这句话,不但是他作文教学的总结,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的作文课,随阅读教学之风悄然潜入孩子们的习作,又从生活的源头活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既有“润物细无声”的细腻,又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厚重。读此书,你会大彻大悟,好课堂、好语文老师,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躬身实践,那么,你的课堂也会更加鲜活、更具有感性。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二

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醍醐灌顶,对于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老师的多才多艺同样值得每个人竖大拇指,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运用于实践必定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相信我们不会退缩,研究之路不停,学习之路不止。

仅以以上文字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希望未来的教育之路能够不负于老师期望,让孩子不再“感悟老师的感悟”将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编版教材的双线并行的理念已经给我们的教学指出了很明确的方向,期望让更多的孩子因部编版教材而受益。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三

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古人说:“开卷有益”。勤于阅读必是对的。他人的智慧,旁人的经验往往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作为教师多读教育书籍,从名师身上学教学技巧,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快速度成长起来,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更好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四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有感触,只有对教育事业无比热忱、深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充满智慧和爱的书籍,于老师是在告诉我怎样教语文,更是在告诉我,如何去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

于老师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那就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从中我懂得了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要对学生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应对每个孩子认真负责,爱优秀的孩子,更爱那些别人眼中的差生;一名真正合格的语文老师,不只是让孩子记住知识,更多的是让孩子们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能力和兴趣。

书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是认识几千个生字?是背过的几篇课文?还是......于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豁然开朗。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生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

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学生能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课文内容他终有一天会忘掉绝大部分,可能连课文题目都不记得,但是我们得为孩子留下更多值得留下的素养。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人文性。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是呀,这让我深有感触,原来语文教学中眼睛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对孩子的写字特别重视,读了于老师的《写字·育人·做人》,让我对写字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于老师说,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于老师还举了好多个例子,比如,练字练出了恒心、练出了坚毅品质,甚至有孩子,通过练字,性格由孤僻变为活泼,由内向变为外向。练字的力量无穷大,可以修身养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于老师说的种种,更加坚定了我带领孩子们练字的决心。我组织学生,每个星期练两张字帖,给孩子们播放轻音乐,让孩子们安下心来静静练字。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爱上了练字,有的孩子还会主动问我要字帖,以供课余时间练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坚持下去,同学们的字一定会有整体的提升。

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这更坚定了我要让学生把字写好的决心,因为我相信写好字将成为孩子们人生当中一张“最美的名片”!

还有,于老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也给我很大的感触。于老师回想了自己的语文能力从哪儿来?课内课外各占多大比例?他说,得益于课内的恐怕还不到30%。这让我们想到了去年的五年级统考,在这次统考中试卷的阅读量很大,难度也提升了不少,让那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孩子们措手不及,许多孩子甚至是试卷都没做完。这样的一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考试,不仅给学生提了个醒,更是在告诉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可见开展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重要,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外书”是最重要的课外教学资源。凡语文水平较好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接下来我还想谈谈耐心和微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中,老师的“配合”作用不仅体现在启发、点拨上,还体现在耐心和态度的和蔼上。耐心与和蔼尤其重要,缺乏这两点,再好的启发方法,学生回报的只能是而且永远是启而不发。从于老师的书中,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在你对学生失去耐心时,急眉瞪眼时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咱们要试着“蹲下来”看学生。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还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读于老师的书,犹如春风拂面,于老师给我留下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印象。有人说:“于永正教学上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有时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撒一把盐或者辣椒面之类。要知道,如果没有他们,生活就会缺少色彩,缺少浪花,就会使人感到乏味,使教学失去魅力。

于老师的这本书,就如同一杯清茶,需要我细细品味,而且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时,他又如同一位良师益友,让我在成为语文教师的路上,走得更坚实。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五

最近在读于永正教育文集《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包括了序言《人生留痕》以及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和后记六个部分。它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教学相长,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也要学习导入,解词,造句,写话,朗读的教学艺术。教学要教学生会观察,更要会想象。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这篇文章。文章指出:“阅读教学中的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想这是艺术性的更重要的方面。”文中写道:“续写,不只是情节的延伸,而且是主题的升华。”又如文中所说的“还有一种写的训练,既不是化抽象为具体,也不是课文故事情节的续写,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补写’。”不仅这样,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进行写话训练(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造段”)在文末作者这样写:“我教每一篇课文都尽量安排写的训练。‘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上,我信奉周德藩主任常讲的一句话:‘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气候,形成语文能力。语文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却是有所侧重的。“听说”最终是要为“读写”服务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是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以要继承古人的“熟读,精思,博览,多作”的经验。我们在平常的阅读数学中,大多只关注读懂课文内容,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写话训练。或是只在写作单元或口语交际课和课后习题中设计了写话训练时,才会让学生进行写话。平时学生动笔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缺少写作技巧。或者因为学生的体会不深刻,作文表达的情感和立意不深。

读了《阅读教中写的训练艺术》,我明白了在每一篇阅读课文教学中都可以设计一些写话训练,让学生根据课文情境写人物对话,状物,写景,写事。学习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在这样长期的积累下,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六

20xx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华夏大地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人们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生时代我们听惯了一句话:“假期是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而这段突如其来的假期,也应该成为我们进步和升华自己的最佳契机。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我终于有更多的时间跟随师父开始我的学习成长之路,在师父的引领下认识了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吴忠豪教授、于永正老师、薛法根老师……能够心无旁骛地读书、听讲座逐步的去聆听、感悟这些小学语文界的顶层人物的思想和理念,我是何等的幸运。那种如饥似渴的学习和读书状态瞬间被唤醒,那份学习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醍醐灌顶,对于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

于老师的多才多艺同样值得每个人竖大拇指,书法、教学、写作、京剧、绘画样样都能拿得出手。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不必多说;上课更是一流;写文章也不在话下;重点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于老师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剧来颇有梅兰芳大师的神韵;当然,如果课堂教学中需要画画,于老师也能信手拈来,说画就画。如此博学多才是何等难得?这样的老师,我绝对佩服!

草草几笔写不尽对于老师的敬佩,寥寥几句话不尽对于老师的崇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运用于实践必定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相信我们不会退缩,研究之路不停,学习之路不止。

仅以以上文字寄托对于老师的哀思。希望未来的教育之路能够不负于老师期望,让孩子不再“感悟老师的感悟”将是我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部编版教材的双线并行的理念已经给我们的教学指出了很明确的方向,期望让更多的孩子因部编版教材而受益。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七

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只是还没有读过他写的书。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九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读于永正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吸纳着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我的课堂,引领学生读的少,读的不到位,上课时太着急,沉不住气,引导时没有方法,唯恐学生不明白,讲解的难免会多一些,拓宽学生思维的时间就会少一些。这样看来,真是做了不少无用功。

于老师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师留给学生自己读书、领会的权利;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正如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言:“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迁移即运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要学以致用,才是活的。读和写的迁移至关重要。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即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中的微笑教学、幽默、示范无不体现出于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断修炼、改进的地方。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朗读上,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并引用张田若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节课,师生所能读得入情入境,这节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于老师还谈了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等,于老师结合自己课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谈,一个个小小的事例中蕴含着于老师大大的智慧,于老师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口。

说到于老师的动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着学生的优点使劲夸,小题大作的夸,夸的学生乐滋滋,信心满满。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就大量运用他的夸功,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夸,对作文中有几个词语、几句话写的出彩的学生夸,对于上一次写一句话,这一次写两句话的学生更是狠狠的夸。“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欢被人夸奖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夸的学生劲头十足。

于老师除了夸学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动。他认为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是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比如题目中动不动出现“有意义”“难忘”“有趣”等字眼,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胡编乱造。他亲自示范,写下水文成了他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法宝,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写起。从他两次抱花让学生观察,把妻子买的礼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教学爱到如痴如醉,童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师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师的风范。

读完这本书,如琼浆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觉于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样亲切、慈爱的召唤着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语文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笔尖下轻轻流淌着。召唤我们用一颗柔软的心感受,用爱心滋养,用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八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无非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杨鸣的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班级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于老师还举了个例子,他说,他看《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书,远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因为王刚把这本书读活了。

联想到女儿的朗读情况,我不禁汗颜进而惴惴不安起来。每次看她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每当这时,我都会生气,但同时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她就是读不准确呢?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她平时课文读得不多,课外书看得太少,语感不好造成的.。

为什么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写,错别字不多,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呢?为什么好多别字,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仍顽固地反复出现呢?于老师认为,主要是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他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即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如:他让学生听写“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的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村民们急忙钻进地道”等等,其中“坐座”、“象像”、“近进”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用听写纠正错别字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以及自己小孩时都能用得上。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浅陋的看法,但愿能给自己,也能改大家带来些许的启迪和帮助。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九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今天,我有幸观摩了于老师的《水上飞机》,感受很深。

一、尊重赢得尊重。

于老师上课,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

的答案,即使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如:在教学生字词时,于老师板书了两个生字“货、资”,请一名不举手的女生来读,见那女生读不出,于老师便轻轻地走到她身边,用亲切的语气叫她打开书本读拼音,当女生轻轻读准字音后,于老师又鼓励她大声读出来,并用掌声来表扬。这样,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在后面的用“资”组词时,该女生积极举手,说出了“资料”、“资源”等几个有水平的词语。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不仅找到了正确答案,而且赢得了对自身的肯定。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激活学生思维,巧破造句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造句练习,历来是件头痛的事。学生由于缺乏表达的内容,不会表术,造出来的句子往往不是空话,就是套话,没有新意。而于老师的这次造句训练却十分精彩,给我很多启迪。

课后练习第三题的要求是读一读,再用带点的“渐渐地”、“究竟”造句。于老师创设情景,用简笔画顺利地过了“渐渐地”这个造句关。

“究竟”这个词是个多义词,放在句子中间和结尾,意思是不一样的。要学生来造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于老师十分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引导学生读文中含有“究竟”这个词的句子,帮助学生弄懂了“小海鸥想问个究竟”的“问个究竟”是“问个明白”、“问个结果”的意思。这时,于老师问学生:“生活中,你们碰到了哪些问题时,想问个究竟?”学生因为弄懂了意思,明确了方向,纷纷举手。模仿课文中的句式造句,是我们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于老师的精彩就在于他紧紧抓住了这个训练点,在下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扩散。

1.变换句式造句。只听于老师话锋一转:“如果我们把‘问个究竟’换成‘看个究竟’,又可以怎么说一句话呢?”“在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想看个究竟?”学生一经点拨,顿时活跃起来,“爸爸搬回了一个大箱子,里面不知道装了什么,我想去看个究竟。”……“如果我们再把‘问’换成‘探’,‘探个究竟’该怎么说句话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造句似乎根本不是困难的事了。“皮球为什么一拍就会跳起来呢?我想去查查资料,探个究竟。”……到这时为止,课文内的造句练习已训练得很扎实了,但于老师仍没有罢手的意思,他又进行了拓展,出示“究竟”放在句中的'例句,问“这个表示疑问语气,放在句子中间的‘究竟’,你会造句吗?”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句式,对学生来讲,并非难事,精彩的句子一句接着一句。

样的句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到这时,已难不倒思维十分活跃,几乎处于亢奋状态的学生了。“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外星人呢?长大后,我一定要探个究竟。”我想,这时的造句,对于学生来讲,根本不是一种困难,恐怕已经成为一种享受了。

于老师根据课文,匠心独运,选择了恰当的训练点和突破点,不断拓展,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表达,正是这堂课的精彩的原因。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十

最近阅读了于永正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深有感触,在他的阐述中,我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并得到了许多方法,收获颇多。我想就其中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写字就如同做人一样重要。字如其人就是这么来的。强调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这种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接下来的日子里,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过去的教学中,我在课堂里讲得太多,以致学生学语文不是那么地道。重全部学生,留时间给学生。

文中还讲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学法,我对其中的重情趣一节感触比较深。从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受到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

文中讲到:情是什么?是情感。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地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以前总是把差生,好学生分的很清楚,现在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教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

语文教学大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气魄,关注点不同,内容有区别。我们初学者取其可以用的,采集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哪怕一点,扎扎实实,实践下去,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收获。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十一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在教师这个职业当中,可以说没有比高中教师更难做的`了,难就难在高考压力大,而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抗压能力较差。所以要给予他们最大的正面、积极地影响。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压抑而又爱幻想的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有大人没有的烦恼。“每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永正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努力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对待差生要更加关注,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做人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我一定践行着名师的步伐,用爱心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着我的教育之路。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十二

一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收获了很多,更让我在实践中明白,做事要打出提前量的重要性,暑假不仅让我有了放松调整的时间,也给了我充电学习、为下学期工作打出提前量的机会,假期中我认真阅读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可以一边读,一边琢磨,好不惬意!本书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于永正老师独特的见解,真是为我们年轻教师指出了一条语文教学的明路。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对语文教学存在误区,如果一味的紧抓成绩不放,课后运用习题查漏补缺,教师累,学生更是辛苦。于老师指出:“语文能力哪儿来的?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让学生大量的读和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我现在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及时改正和补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写生字等机械性作业,把空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以学校的学年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书单为目录,积极鼓励孩子们阅读。

在之前和家长的沟通中,发现部分孩子不喜欢阅读,问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也让我一筹莫展,但在书中我也找到了答案。

于老师鲜明地指出:强迫他读!当然背后还有许多工作要跟上。后面的工作包括:第一,要求人人做读书笔记,以摘抄为主,定期检查。第二,要及时表扬读书好的。第三,要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和乐趣。第四,老师为学生做出表率。针对本班情况,下学期读书安排如下:

1、每天增加20分钟左右的阅读作业。

2、每天的阅读作业都会留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作答。

3、充实班级读书角。

4、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

5、设置读书金星学生。

6、家长、老师、学生三方周评比金星学生。

7、为孩子营造我爱读书的环境,积极动员老师家长参与进来,以身作则!

希望下学期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学生能真正喜欢上阅读,畅游书海,收获知识与快乐!好习惯的养成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感受到文字的美丽和生命力。

一转眼孩子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写作也开始慢慢的走进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的范畴,但回想孩子们一年级的看图写话,部分孩子总有畏难情绪,很多时候不知该写些什么。学生握着笔,紧锁眉头,绞尽脑汁想着,写出的话还是容易出现不知所云或者是流水账等问题。写作的指导也成为了语文教学中压在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但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作文教学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肯花心思,是有出路可走的。

于老师认为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盆盛开的鲜花、电动玩具狗、扔在地上的面包……入情入境,学生的语言随之丰富。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

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于老师是这样说的,学生喜欢他的作文课。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他喜欢作文。因为于老师对作文的情有独钟,经常动笔写,动脑想,用心感悟,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更得心应手。第二,于老师从读初中就养成了动笔的习惯,因而也就养成了观察、思考的习惯。老师发现得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多;老师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在此基础上,于老师还很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批改的过程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为了能使作文有效提升,于老师也竭力提倡写“下水文”,让学生了解作文的难易,怎样写才能好。写植物,方法很多,如比喻、拟人、对比等。枯燥的内容呈现在面前,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血肉。理科生出身的我,听到下水文其实也有畏难情绪,对于写作我一直玩笑的说,只能写说明文。对自己不是很有自信,但是看了于老师的书,我有了勇气,我想给孩子最好的,我就需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现在我想说:“下水文,水不管多深,我想试试。”

记得刚开始上公开课的时候,刘校长给我评课最先说的一点一定是你太严肃了,上课的时候要对孩子多笑笑,这可一度难倒了我,朋友们对我最多的评价就是理性,可能就是理性这两个字,让我的表情缺多了分淡然少了分微笑,但是一年的时间,我要感谢孩子们,孩子们用他们最纯的爱和最灿烂的笑脸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的我会因为孩子们的小天真被逗得哈哈大笑,也会因为孩子淘气被惹的泪流不止,微笑也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生活,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的笑声越来越多,孩子的思路也越来越开阔。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

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于老师的答案也让我非常信服。

对孩子来说,批评本是压抑的一件事儿,不苟言笑的老师往往拉长了脸进行“狂轰乱炸”。挨批后对老师产生了距离,如何能够进一步教育呢?微笑面对,问题也就引刃而解,它展示了教师的美德,是知识和能力的结晶。宽容对待学生,他们才会由衷喜欢上老师,学科成绩的提高更是在情理之中。

“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而言,要学习的太多。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应该有一桶水”,渐渐我们明白如果一桶水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有长流水。相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会不断的读书,不断的读各种类型的书,充实我的教学,我的人生。

这本书的第一遍我已经读完了,那感觉就像一个走在沙漠里的人发现了绿洲,发现了水源,我咕噜咕噜的喝了一大碗水,可是还没有解渴,这本书的营养我还需要慢慢的汲取,我相信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相信每读一遍都会收获满满。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十三

这学期,学校给我们语文老师配备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不同于以前读的其他书,读下来,对于语文教学的观点,很有感触: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在我们学校,这一点是非常重视的。每天都有三十分钟的写字课,但是,在我的写字课中,还是不够严谨。只是写出了字,没有教出恒心与坚毅的品质。郭沫若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是呀,练字不单单是把字写好,更能培养一个人好的品质。写字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

于老师在书中举到了教孩写字的例子,反思对比我自己的写字教学,我觉得我自己没有像于老师教学生那样细致。一堂课中的写字指导之后,对于学生写字本上写得不好的字都有点出来,都要让孩子达到规范写字。

(二)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谁像谁,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特别低年级,老师必须领读。要让学生从朗读中爱上语文,让学生因为朗读有了悟性,有较好的语感。以前全班齐读课文,总是有气无力的读,而且拉着长音。现在每学一课,我会领着学生读,让学生跟着电脑上配备的录音读,反复的读,既读出了美感,又读懂了课文。学生能读得入情入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我发现:自己离一名好老师还有好远的路要走,在今后也要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十四

双休日的下午,我看见了一位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想学骑自行车。于是,我跟爸爸妈妈说我想要一辆自行车,爸爸妈妈同意了,给我买了一辆红色的儿童自行车,我开心极了。

我把自行车推到遗爱湖的广场上,在太阳的照射下,自行车闪闪发光,漂亮极了!

我开始学骑自行车了,我一坐上去,还没开始骑,我就摔了一跤,头蹭到了地上,开出了很多“小红花”。我忍着眼泪,爬起来,将自行车扶起来,继续骑,可自行车就是不听我的话,我想往南边走,它偏偏去北边,我要它往东走,它却要往西走,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一点也不听我的话。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控制它,一下午的时间过去了,通过我的反复练习,我终于控制了它。现在,我想让它往东边走,它不会往西边走,我终于学会骑自行车啦!我兴奋地骑着自行车往回家的路上走,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爸爸妈妈。

学会骑自行车之后,我的收获很大。骑自行车有很多好处,比如,我去哪里都可以骑自行车,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可以节省时间,或者带着弟弟去公园或江堤兜风等等。学会骑自行车之后,我感觉只要我想学,什么都能学会。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十五

平时,妈妈工作忙碌,回到家里又要干很多锁碎的家务活。为了减轻妈妈的工作负担,我决定找机会学洗碗。正好今天是妇女节,于是就借这个机会学洗碗,当是孝敬妈妈的礼物吧。

首先,我把碗里面那些剩下的饭菜倒进垃圾桶里,后再拿到洗手台里洗。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像小溪在歌唱,动听极了。我用手一个个地冲洗,可还是洗不掉那些粘在碟上的脏东西。“咦,对了,这里有一块钨丝球呢,何不用来试一下?”这一招确实灵,碟里的脏东西全部跑光光了,我不禁地夸自己脑瓜灵。洗着洗着我渐渐地感到手粘糊糊的,仔细一看,几个指头油光闪闪,再看看碟子,到处都是油渍,怎么办呢?正当我冥思苦想的时候,那支洗洁精正向我招手,仿佛在说:“小主人,快请我帮忙吧,我的本领可大哩!”

于是我找来一个海绵球,滴几滴洗洁精蘸一水然后用力的洗。白花花的泡沫冒出来了,棒在手心好像我儿是吃过的棉花糖,真让我垂涎欲滴。这招真管用,一个个的碗碟白花花、亮晶晶的,这次多亏了洗洁精的帮忙。清洗完毕,我把碗放进消毒柜,一个个洁白的碗碟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像草原的哨兵在站岗放哨。

我用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把碗碟洗好。忙了这一阵子,身骨有点累,原来洗碗不是一件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体现了妈妈平时的辛苦,更让我知道了洗碗也要讲究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3938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