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一
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陈黎霞.入学适应不良学生.2009-09-17.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二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产生了急剧变化,很多青少年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生理变化的原因,容易产生暴躁、叛逆的情绪,使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在青春期阶段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在青春期中的作用。
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2]柳菁.关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华少年,2016(17):17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三
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个父母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如何教育孩子又是我们每个家长时常感到困惑的难题。下面我就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教育过程中经历的几个事例,来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批评,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就拿写作文来说吧。我的孩子在刚入学作文还是很一般般,词汇贫乏,错别字连篇。更糟高的是,每当她写完作文时,还从来不让我看。虽然我没有严厉地批评她的不是,可心里确实很着急。于是,一方面为她订购了一些诸如《简快作文》之类的书刊,一方面督促她看一些课外书籍,渐渐培养她爱看书的习惯和兴趣。对于词汇的记忆,为了不让她感觉枯燥,有时我会把它写在孩子经常用来折千纸鹤的小方纸上,然后折成更小的方块,撒在桌子上让她随便选。选中了打开时,则必须告诉我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其中带点词的意义,说不出就让她自己去查字典。她很喜欢这样轻松随意的学习方式,有时也会反过来考我。通过慢慢的积累,她的作文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二、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也像大多数家长那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个钢琴或小提琴什么的。可她不知为什么就是不肯学钢琴,也不愿学其它的乐器。后来,有一天她回家很高兴地对我说:“妈妈,杨老师叫我去学二胡”,我一听,连忙说“那很好,你去吧!”。之后,就是在每周六的课外兴趣组学了一点。一年下来,没发现她有什么长进。于是我趁机说,还是学钢琴吧,可她依然坚持不
肯。我没有强迫她参加钢琴组,而是让她自己选择,结果她还是选了二胡。于是我就对她说,这是你自己选的,相信你会拉好的。后来每次回家,她都很自觉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停地练习,而且总会跟我说一些关于刘老师教二胡的趣闻轶事。最近还告诉我暑假准备参加二胡考级呢!看来让孩子自己作选择是对的,不管最终能考上几级,只要她是很自愿、很乐意去做的,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能力。
三、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
我们父母平时都忙于工作,而孩子平时都在学校,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因此,我们做家长的无论工作再忙,也得抽出点时间来陪他们说说话。与孩子说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也有助于我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他们的快乐、烦恼,我们都可以了解清楚。而经常和孩子及时沟通,他们也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从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四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来讲,父母是主要组成人员。特殊家庭,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父母身上,也就是说,父母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的特殊性。父母冲突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表现在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上。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让这些孩子感到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思想感情上受到了极大创伤,在同学、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于是,孤僻、沉默成了他们重要的特点。
特殊家庭;父母冲突;父母言行
笔者在调查、阅读、思考中,总结出因父母的特殊性,形成家庭的特殊性,形成对孩子教育的不完善,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之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很多人成婚后,摆不端正自己的位置,不懂得怎样经营家庭,以小肚鸡肠的胸怀处理家庭琐事。于是夫妻双方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斗嘴打架成了家庭生活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注意力用在永无休止的家庭纠纷中,忽视儿女的感受和对儿女的教育。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心情痛苦、郁闷。在世界观形成阶段,得不到必要的引导。最后自暴自弃,在良莠不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盲目闯荡,企图从眼前“难以捉摸”和“扑朔迷离”的景象里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时只要有人稍加引诱,在寻找“关心”和“疼爱”的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投入对方的怀抱接受恩赐。殊不知,在坏人的引诱之下一步步向犯罪深渊滑去。
父母言行决定家庭气氛,家庭气氛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融于平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教育。因此,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良的言行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罪魁祸首。母亲贤惠、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的许多观念都在发生变化,离婚率也居高不下,一些父母,为求男欢女爱,置亲生子女于不顾,形成离婚家庭这种特殊家庭。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子女,此时需要完整的父母之爱,家庭的天伦之乐。而有的父母都忙于再婚,冷落子女。使子女感到孤苦伶仃,心灵备受伤害。组成新的家庭后,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关系又很难处理得当。
1.减少家庭暴力,给孩子以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2.尽量减少人为的家庭不健全
在青少年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势不两立,从而会使青少年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是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表明了人的一生与后天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传身教的影响更是非常重要。教孩子学好不难,难的是家长要努力克服自身上的缺点及多年养成的坏习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这篇文章中的特殊家庭所指较为狭义,但代表突出的特殊家庭表现形式。总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考虑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谈及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1]史焕章,武汉.犯罪学概论.华东政法学院,1993-05.
[2]阙贵善.江西省青少年犯罪与综合治理.1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
[3]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及启示.法律适用,2004(10).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五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三大教育方式。在这三种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教育方式,也是对学生影响非常深刻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不同,家庭的教育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小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清晰建立的时候,尤其是对于中高年纪的小学生。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生;家庭教育;措施
现代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家庭带给学生什么样的环境,注入什么样的思想,小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思想。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后、方式陈旧、不能够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今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发展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手段、用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现在我国小学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1.家长思想观念较为落后。自古以来,中国的家长都秉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子女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从根本上是为子女着想,但是一味要求成绩的思想观念会损害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一些四五年纪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的时候,他们喜欢去拆解自己游戏机,家里的电器,这个时候,家长不仅不会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进行苛责,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失去研究的兴趣,更有可能导致对学习的反感情绪。
2.家庭教育手段陈旧。“棍棒出孝子”这是中华几千年来一直奉行的教育手段。不仅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之中,很多的家长也急功近利,希望能够快速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例如为三年级的孩子报四年级甚至是五年级的补习课程,为孩子报课外舞蹈班、绘画班、外语班。希望能够更多更快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事实上,“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会很大程度上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过度为孩子补习,更会打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长与孩子关系处理不当。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够期望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一样。每个孩子,就算是小学生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一直以较高的姿态俯看孩子是现今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这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会导致双方关系的恶化,进而对小学生未来思想和学习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提高思想观念。时代进步,家长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家长应该更加注意和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不能够单一的以成绩衡量孩子的发展状态。例如在孩子调皮的时候,要找到他调皮的原因。在看待拆解玩具的情况,要看孩子在拆解之后能否自己再次组装,当孩子组装出现问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改进教育方式。在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第一应该做到冷静对待,不能够打骂解决问题。尤其是中高年纪的小学生,自尊心非常强烈。当不得不为孩子报课外补习班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结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3.正确处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做到适时而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转变,不能一直强硬或者一直的宠溺。例如在小学生犯错时,要充当教师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可以与孩子成为伙伴;当孩子有心事的时候,可以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对话、谈心。在不同的时刻,家长应找好自身的定位,真正做到与孩子的良好有效的沟通。这样家长能够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就能够更加了解小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根据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出教育方式的改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终提升小学生的水平的提高。
4.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影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要不断的替身自身的素质,多补充知识,在孩子面前建立榜样。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可以多补充小学科目内的知识和课外应用知识,对孩子进行教导。此外,家庭还要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教育的起点之处,家庭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的策略,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之路。在未来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如何将家庭教育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门学问。积极发展家庭教育,让小学生更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健全小学生的人格和水平,为我国培养未来的发展人才,助力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1]孙立敏.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7:6.
[2]伍青.新时期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34-35.
[3]董会芹.影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03:99-109.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六
由于我国离婚率的提高,离异单亲子女数量上升,由此引发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已然成为家庭、学校、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教育生态学是用生态学方法审视教育问题的交叉学科,为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提供新的角度。本文从生态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并尝试从“限制因子”、“花盆效应”等生态学基本原理方向找出生态治理的解决之道,以期从新的角度破解这一教育难题。
教育生态学 离异单亲家庭 家庭教育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1]。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婚姻质量、感情需求、爱情期望随之发生变化,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冲击。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2015年全年有万对夫妻离婚。因此在家庭离异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其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特殊的群体,不仅不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获得“双份”的爱,反而受到家庭破裂的影响,很容易在心理、行为上产生偏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且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成果。目前,欧美国家对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两大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对于离异单亲家庭的研究起步较晚,更侧重于对离婚后果的分析[2]。笔者试图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我国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以期从新的角度破解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难题。
1.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还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导师。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离婚率快速增长,离异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数量日益庞大。因此“如何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已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2.什么是教育生态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来说,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目前,教育生态学研究主要有两个趋向:一种是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另一种是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
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两者以协同进步的关系存在。因此,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需从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入手,本文将从外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生理心理环境)两方面剖析生态环境因子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影响。
1.外部生态环境。
(1)自然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包括地理空间及作为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此外,人类生活中还有大量“人类化的自然”,如人工种养的动植物、采掘的标本等。自然环境是人们的认识对象、改造对象和审美对象。一方面,自然环境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拓宽人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自然生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通过对人的多方面影响而作用于教育的。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或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导致其心理骤然失衡,造成多方面影响。从心理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孩子出现一种“被父母抛弃”的不安全感,这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们难以再从外界环境获得安全感;从经济条件上看,离异多会造成家庭经济现状变差,父母可用于孩子学习、观察外界自然环境的金钱和时间变少。一般来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远远小于正常家庭。
(2)社会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社会环境又称结构环境。一般来说,这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等。家庭作为个人生活的中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对人的影响是学校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几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孩子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家长的行为,对其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或反面的作用;家长的态度能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效果;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内部人员的关系及管教方式等因子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对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家庭环境生态因子的稳定被打破,影响是多方面的(心理方面、行为方面和学业成绩方面)。部分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变差,父母性别角色缺失、家庭关系失调等因素都将对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
(3)规范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形成和持有的态度、风气、气质与观念。规范环境大致可包括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民族传统和习俗、法制、管理、民主、宗教等。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社会舆论的负面导向、社会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离异家庭时常被歧视。这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压力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内部生态环境。
(1)生理、心理环境与离异单亲家庭教育
人的生理发展是实施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基础发展。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及其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生理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体育。体育教育和活动的重要目的是促进人身体健康发展。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性别角色的缺失等因素时常导致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的忽视。
心理素质与心态是教育生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上,是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反应,与教育相互关系更为直接、密切。心理素质把控:
①智慧、智力与智能;
②群性、群育与群化;
③德性、道德行为与自制力;
④情绪与性格等。
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普遍存在一些不良表现,如自卑、孤独、迷茫、逆反、攻击等。从人的心理环境因素入手,分析构成不良影响的原因,有助于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1.优化教育供给,转变教育观念,弱化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的限制因子的影响。
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受到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反而受到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由此他提出,当一株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植物最小需要量以下的时候,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李比希最小量定律。在这之后,泰勒(taylor)将这个定律扩展到营养之外的温度和时间等生态因子。1954年,奥登(odum)发展了限制因子的概念,即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965年,赖特(knight)指出:当生态因素缺乏时,或在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耐受度的情况下,就会起限制因子的作用。综上所述,在众多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度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张的因素,都叫限制因子。推导到教育生态学中,可以将限制因子理解为:接近或超过学生的学习耐度范围、影响人的发展的因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为人的发展的特殊性,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在不同的时期,生态圈的状态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步步调整。因此,寻找和弱化当前阶段限制因子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r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座金字塔,从最底层到最顶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一般认为,只有实现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人的需求也不一样。一个人可能会在同一时期产生多种需求,但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需求占据主导。因此,抓准当前阶段的人的需要和需求,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供给,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中弱化限制因子的影响,才能使离异单亲家庭教育处于动态平衡中。
2.建立开放型教育系统,避免离异单亲家庭教育走向“花盆效应”中。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性;其次,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适宜生长的空间,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好。但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经不起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现极端。通常情况下,单亲的家长会有一种负疚感,总想为子女对付出一些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会对子女百般照顾,养成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使得孩子缺乏独立性。这种“花盆效应”会削弱教育生态个体(或群体)的生存能力,泯灭抗争精神,造成逆来顺受,对个体(或群体)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在离异单亲家庭教育中应家长与学校、老师一同努力,为孩子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育系统,警惕“花盆效应”的发生。
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一朝一夕而成。对已经出现教育问题的离异单亲家庭,应积极地“生态治理”: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适当调节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加强亲子间沟通,在学习、思想、生活、人际交往、习惯等方面关心孩子等;对还没有出现问题的家庭,应予以警惕,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教导孩子,维护好各生态因子间的平衡,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1]郑丽莉.离异单亲家庭儿童发展良好教育案例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谢朝艳.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七
幼儿家庭教育刍议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家庭教育在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基础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搞好幼儿的家庭教育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孩子学会做人;二要搞好心情教育,让孩子具有好心情;三要抓好励志教育,鼓励孩子成长;四要用心做好“三件事”。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刍议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家庭教育在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基础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家教方法,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孩子学会做人
(1)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做人。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
中国有句古话:十岁的神童,十五岁的才子,二十岁的凡夫,二十五岁的俗物。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今天和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社会职业分工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个人离开别人的理解、合作与支持,肯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教子观念彻底改变过来。
(2)以人品教育为首。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孩子有没出息,问题大都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常常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物,他的一辈子就会活的特别顺利。
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才华,没有道德基础,这种人很危险,容易出问题;一种是既有道德心又有才能,这种人是很完美的,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让家长引着孩子往第二个方向走:有没有道德不重要,把孩子培养成有才华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等到真正进入社会后,有才华没道德的人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先培养成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然后再来培养孩子的能力。你的孩子小时候成绩再差都没事,但是你的孩子小时候就出现人品问题就很严重了。
(3)不要怕孩子吃苦,要让孩子学会吃苦,甚至有意给孩子设置吃苦的环境,有意识的磨练孩子,使他成为能吃苦、有韧性的人。
二、搞好心情教育,让孩子具有好心情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练就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让孩子时常具有好心情,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知道心情如同吹来的风,虚无飘渺,却无处不在地存在着,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一切,心情的颜色会影响世界的颜色。
生活中的人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只是他们的心境。一个成功者,并不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是多么的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多么的超群,只是因为这种人善于控制自己的心情.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甚至能在一败涂地中看到美好的将来,并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为暂时的失败而沮丧。相反一个失败者,也并不是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缺少机会,原因常常是这种人不会控制自己的心情,任自己的情绪由着面前所发生的事情随意放纵,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给自白浪费了。为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心情好,则事成;心情坏,则事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确实高,或确实是自觉努力,不让家长操心。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应该怎么办?批评、责备、急燥等都无济于事,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需知,孩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中国企业家协会有会员一千多个,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剩下的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但他们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可见,对家长来讲,重要的是目标适度,引领孩子养成自力更生、助人为乐的习惯;学会调节与发泄坏情绪,遇事多往好的方面去想。
三、抓好励志教育,鼓励孩子成长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分数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建议家长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
家长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孩子考倒数第一,下次你要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你要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
四、用心做好三件事
1.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成为孩子的朋友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2)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的艺术。“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2.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父母若采取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要知道,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象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参考文献:
[1]王飞,邱羽 著.《学习快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王泉根 主编.《怎样学习最有效》.商务印书馆
[3]甘海燕 主编.《美国优秀孩子家长的教育秘诀》
[4]柳海民,于伟.《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八
(1)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学校积极引导,双方共同努力
我们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儿子的母亲目前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对孩子而言,这是他引以为自豪的事,也是一种促进力量。虽然他不知道母亲考研的历程有多么辛苦,但母亲深夜还在静静的看书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榜样,使他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会梦想成真。孩子已经上初一,虽然母亲不在身边,孩子在爸爸和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不仅在学习上有进步,其他各个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成为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听我的同事讲过他家女儿和侄女双双同年考上大学的事,他的心得体会是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儿和侄女两个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写作业,他们回到家,在孩子做作业时,从不看电视,各自拿一本书看,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女儿和侄女经常相互比,看谁学习好,看谁学的晚,去年高考,两个孩子双双以优异成绩考取梦想的大学。
(3)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儿子小的时候很喜欢玩电脑游戏,我对他说,玩可以,你也可以玩出新花样,比如,做幻灯片之类,拿给别的孩子看时,多有成就感啊。于是儿子学会了制作幻灯片,时常还叫别的孩子欣赏,并教会他们。儿子现在喜欢上了英语,刚开始的时候,我同学家的女儿去学英语,让他也去跟着学,如今,他已经越学越有兴趣,对妈妈说:“我班上有一个英语说得很好的同学,我也要跟他一样”。看到孩子这样爱学英语,我很欣慰。我知道儿子的语文不太好,我有时替他着急,真希望他能把语文提高一下,可儿子说要继续报名学英语,我还是高兴的答应了。
(4)处罚孩子要适当,积极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记得儿子在小时候,有一次拿家里的钱,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买了许多玩具,我们知道后,让他退回了玩具,并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写字很差,我让他把写错笔画的字重写10遍,结果我们吵打起来,儿子说他已经尽力了,一时难以改变,我向儿子认了错,同时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对的,儿子也认了错,现在我和儿子有时像朋友一样聊天,其乐无穷。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九
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那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以下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小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江同志说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是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二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养成的影响。
那么,如何搞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呢?在这个问题上,我有这样一些见解。
第一,提高家长自身教育修养和促进家庭和谐氛围的培养。
第二,以孩子为主角,重视孩子的全面培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达到家庭教育的理想目的。
家庭教育中,首先就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命的重要和身体的健康是最基础的意义。我跟许多家长聊天时就说到,我们谁都不能保证孩子长大后,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成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或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不能做肯定的判断。但是,我们现在可以明确的告诉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是强健的身体,你的未来才有保障。所以,引导孩子爱惜身体,从小就加强锻炼,吃饭注意营养全面,不挑食;爱清洁卫生,不生病等。同时,家长以身作则,在家人的带动下,孩子自然就养成这样的习惯了。
我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可有可无的行为,我不要求必须有,或者不必有;但不能有的行为习惯,绝对不能有。所以,孩子四岁开始,我就让他试着做生活上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可以独立穿的衣服,裤子,就自己试着穿,即使穿错了,家长可以帮他改过来。自己拧毛巾洗脸,自己刷牙,当然有时孩子掌握尺度不够,比如牙膏过多了,我就教他下一次少一点,不浪费就行。暑假里,我就有意让他学习收碗筷洗碗筷,尽管洗不干净,还有摔碎碗的情况,以及弄湿衣服和地板等,都不用担心,毕竟是夏天,处理一下很方便的。至于摔碎碗碟的情况,孩子奶奶会更担心,我就单独对老人讲,没关系的,即使摔碎了,只是几元钱的问题,让他有个好习惯,自己多动手做事,这就不是钱的问题了。
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教孩子如何做人,让孩子在德,智,体,劳各个方面得以启迪培养,使他们快乐成长。我更主张教育引导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有爱心,有善心,有信心,有耐心,有热情,有精神等。尽管孩子还比较小,别人认为现在注意这些问题还较早,但生活中,我观察孩子,他已经在这些问题上显示出了苗头了。孩子很小时,吃什么都是我们家长去买。有一次,我在一家店铺里办事,孩子想吃旁边的什么东西,我又走不开,就给了他几元钱,让他自己去,那商店就在我办事的隔壁,但孩子从来没单独去买过东西,于是,他叫我去买,我没去,他一直也不去,后来就使性哭了起来,最后还是那家老板主动来给他买了。于是,这以后,他要什么东西,我认为可以买的,估计了价钱,有意把钱给他,然后让他自己去,他就敢去了,信心和胆量就有一点了,不再恐惧和依赖了。
孩子在小的时候,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毕竟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全新的,不必拘于某一方面要他喜欢和发展。他喜欢画画,就让他去画吧。他不喜欢画了,又喜欢玩皮球了,那让他去玩皮球吧。这也不喜欢了,他喜欢玩泥巴捏东西了,你就让他去捏吧。让他什么都去试试,而后才能发现他究竟喜欢干什么,擅长什么,都喜欢更好,兴趣广泛。只有拥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才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美,生活才会更丰富多彩,孩子也会更完整或更完美。
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当孩子面临困难时,让他自己去面对解决,家长可以适度指导,绝不能一手遮天,要孩子学会不退缩,自己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比如犯了错,该承担相应的惩罚,自己必须去承担,教育孩子失败不可怕,只要失败后能找到原因,再去成功。
第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于种种家教,不只是家长的口头言论而以,更应该事事做好表率。身教重于言教的影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家长不能只凭一张嘴想教育说服孩子,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言行规范,从小事做起,发现不良苗头及时解决,才能真正体现家教的价值和重要性。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吸取一些成功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孩子做一个正直守信、意志顽强、开拓创新的人。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十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经验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对儿童的成长、发育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
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
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
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甘肃教育, 2008(5): 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8): 137-139.
论文家庭教育推荐理由 家庭教育论文篇十一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缺乏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无益于美满家庭的形成。家庭会议是一项普适的家庭成员交流平台,民主的家庭会议角色不仅影响着家庭会议能否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及分工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充实家庭会议理论,并为家庭会议实践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家庭会议;角色;综述
家庭会议是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的一条有利途径。本文所指的“家庭会议”即在家庭内部举行的全员参与的家庭事务交流会。家庭会议召开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应该不分长幼、年龄和性别,人人都有参与和发言权。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献法,运用家庭会议为关键词,从中筛选出11篇,围绕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家庭会议最适宜的角色构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员心理、角色成员行为、角色体验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对家庭会议角色的深入了解。
“在会议中,除了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外,尚有主席与记录二种角色,主席负责带领会议顺利地进行,记录则必须记下讨论的议题及每个人的发言重点,这些职务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担的。”[1]该观点指出家庭会议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务,其中主席处于主导地位。“最好民主选出一个人作为会议主席,这个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认为他有足够的组织才能,即使没有,这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2]补充说明主席的选拔方式、应有的才能及其锻炼意义。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议首次家庭会议的重要角色由家长担任,强调以上两种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我们可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家庭会议中汲取经验,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相应安排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尝试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会议的积极性,提高参会兴趣;另一方面设置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务分配不公,个别家庭成员存在感降低等情况的发生。“家庭会议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应当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被聆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关注需求。”[3]家庭会议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发言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该身份。基于该身份的一致性,无论长幼,在作为发言人表达个人观点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综上,家庭会议中的常见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另可按情况适当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
选拔方式应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担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轮流担任的形式。主席与记录员的分工较多,对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处主导地位,对会议的顺利有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发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个参会成员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权利,无论长幼,均处平等地位。
“孩子们找到了主人翁责任感,因为某些规则和计划是他们亲自参与制定的,他们会很自觉地遵守。”[4]参与家庭会议是对孩子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的一种尊重与激发,孩子可以在扮演发言人这一基础角色中,获得较高的存在感与主人翁意识,也将有利于会议结果的顺利实行。会议的氛围与角色成员的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融洽的会议氛围会是角色成员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悦,从而促进家庭事务的顺利解决;角色成员的心理积极向上,将促进会议氛围的融洽。因而,会议的顺利召开需要采取平衡议程,欢乐与抱怨适当共存,以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6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