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教案范文覆盖了各个学科和年级的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阶段的教学。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一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课本第47页例题“花边有多长”及相应的“做一做、”“讨论”。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理解长方形周长的算理。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角图形、三角尺、小木板、绳子、彩纸条、电脑课件。
(一)复习出示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1、周长的含义。
2、出示三角形(已知三角形各边长度)。
(二)复习(课件出示长方形的特征)说明对边相等。
1、齐读题目。
2、我们全体同学能够想到办法帮猪弟弟吗?板书课题。
3、分组讨论。
提出:(1)以小组里的黑板纸作为黑板。
(2)红色的纸条为花边。
(3)围一围,想一想怎样算出花边有多长。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出示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a、把四条边一条一条地加起来34+12+34+12=92(分米)。
b、分别有两条长和两条宽34×2+12×2=92(分米)。
c、一条长一条宽为一组,共有两组(34+12)×2=92(分米)。
5、小结:你认为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再次明确:认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长方形的周长。
6、完成课本p47的例题。
4人一组,一块小木板,一根绳子,讨论绳子有多长?
(发散学生的思维)。
(1)用绳子把小木板围一围。
(2)用了多长的绳子?
(3)动手操作(必须知道长与宽)。
(4)汇报周长。
突破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与宽(鼓励学生说算理)。
1、课件出示(p47做一做)(课件)学生板书黑板。
2、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3、口答填空(课件)。
4、填空(课件)。
5、小结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方法。
用8根长4厘米的小棒摆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80米,宽比长短20米,周长是多少米?
猴子哥哥沿着操场跑2圈,跑了多少米?
(3)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指出方法解答)。
我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三
在“五一”假期,我们让幼儿统计自己每天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等环节所花的时间。结果孩子们所花费的时间最长为90分钟,最短的为12分钟,大部分幼儿需要60分钟左右。从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入小学奠定基础呢?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想让幼儿通过体验,知道一分钟虽然短,但只要珍惜也能做很多事情,并逐步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必须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1、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为入小学作准备。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师:不久我们就要从幼儿园毕业,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大家都觉得要抓紧在幼儿园的每一分钟,那么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呢?(幼儿可能会回答“60秒”。)。
师:60秒又有多长呢?
师:我们请时钟走一分钟吧。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播放多媒体课件)幼儿观察时钟画面,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出示钟面)我们都认识钟,请问哪一根针转一圈就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秒针。)。
(2)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
(3)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现在我们让秒针走一圈,请大家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有多长。
教师小结:秒针走了60秒,也就是一分钟。
2、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人们在一分钟里能做些什么事呢?老师上网查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边播放多媒体课件边解释:)。
一分钟人能跑200米。
师:你们知道200米有多远吗?(ay~jl园出发到伊势丹商厦。)。
一分钟人骑自行车能骑700米。
师:你们猜猜700米有多远?如果从幼儿园出发到哪里有700米?(幼儿园总部到分部一个来回。)。
3、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1)我们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动手试试?
(2)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
(3)秒针开始走时,大家要一起动手,一分钟到时立刻停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4)幼儿操作。
(5)交流汇总,教师记录结果。
a、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穿了几粒珠子、几个套环)。
b、请幼儿分组介绍一分钟的成果,方法是:一组幼儿依次报数,另一组幼儿仔细倾听,说出一分钟内谁做得最多。(教师记录幼jl的报数。)。
c、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结论: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
d、我刚才发现穿珠子小组的小朋友虽然做的事情相同,可他们的结果也不一样,为什么?(当场让该组幼儿再次报数验证。)。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2、幼儿说说自己花费的时间。
3、谁花的时间最长?谁花的时间最短?
4、为什么大家都做了四件事,但花费的时间会相差那么大呢?
5、做同样的事情时间花得多结果会怎样?时间花得少结果又会怎样?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四
教科书14--15页,《桌子有多长》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练一练。
《桌子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际长度。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一是估计活动,让学生估计一下身边的物体长度。二是说一说,讨论交流,感悟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三是量一量,学习用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师:桌子的面有多长?你知道吗?(板书揭题)。
二、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师:量一量的注意好。看看身边的书本呀铅笔呀,你想到可以用什么来量?
生:用铅笔来量一量,用手来量一量,用尺子来量一量……。
3、师:请小朋友选择一种方法量一量。(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信息,注意不同方法测量得到的不同数据)。
生:各自量,并交流:
生1:我用铅笔量,有4枝铅笔那么长。
生2:我用这枝短的铅笔量,有5枝铅笔长。
生3:我是用尺子量,有3把多长。
生4:我是用手量的,有6次那么长。
生5:我用尺子量,应该是60厘米左右。
……。
生:我们用不同的东西来量,当然数字不一样。
5、师:数据不一样。木匠师傅做这桌子时该听谁的数据呢?
生:用同样的长度单位,得到一样的结果。
三、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意义。
活动(一)叫一叫。
1、师:“厘米”,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厘米是一个名字。
2、师:有个长度单位叫厘米,请小朋友叫叫他的名字(齐读2遍),他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cm,和cm打个招呼。
生:叫一叫厘米、cm。
活动(二)说一说。
1、师:厘米在哪呢,请观察尺子、三角板上有些什么?
生:有字母cm,有数字0、1、2、3、4……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随学生的回答闪动尺子的各部分)。
生1:0――1刻。
度间的长是1厘米。
生2:我认为4――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那么19――18之间也是1厘米。
生4:我发现了两个数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
活动(三)指一指。
1、师: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用食指和母指比划一下,用眼睛认真观察实际的1厘米有多长。
生:比划,观看记忆。
2、师:找找看,在小朋友的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写字格的长,写话本上的正方形的长。
3、师:还有大拇指的宽度呢。
活动(四)小游戏。
1、师:做个小游戏吧,先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把他放在脑子里,闭眼想一想,再在脑子中把它拿出来。(教师动作示范)。
生1:老师,放不进。
生2:记住1厘米有多少长,就放进去了。我还会拿出来呢。
生3:哦,我会了。
生“放”、“拿1厘米。
2、师:1厘米,小朋友都认识了吗?做做课间操。
生:随音乐拍手。
四、感悟几厘米的长度。
1、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指一指、找一找、比划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开始活动。
生:自主地在尺子、三角板上用手指头去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之间互相比划,交流,饶有兴趣地把5厘米、10厘米“放”进脑袋瓜。
2、师:一起来比划5厘米的长,找到身边的5厘米了吗?
生:小指头的长大约是5厘米。
3、师:一起来比划10厘米的长,发现小朋友的大拇指和食指叉开的长大约是10厘米。
生:我发现我的尺子有二个10厘米那么长。
4、师:说得真好。
五、学习刻度尺正确测量。
1、师:有只小熊说认识了厘米尺应该怎么测量呢?小熊请你来当评委,评一评怎样的测量才是正确的,请小朋友独立观察练一练第三题,独立判断后再与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生:自主判断,并小声地在组内交流。
2、师:谁来当裁判评一评?
生1:第一幅是错的,没有对齐0刻度。
生2:第四幅也是错的,没有对准测量物体的起点,也可以说数错厘米数,
生3:我认为第二幅是对的,5到10就是5厘米。
生4:第三幅也是对的,0到5表示5厘米。
生5:第二幅测量的方法既快又对,因为小熊笑得最开心。
3、师:你明白了应该怎么样测量?
生:先对准0刻度线,再看后面的数字。
4、师:看蚂蚁搬豆图。先在脑中拿出“1厘米”,估计一下会是几厘米,并用尺子测量验证。(师巡视检查测量情况)。
5、师:现在你能量出课桌的长度吗?
生:能,但是用尺子量的话要量好几次。
生:用厘米数很多的卷尺测量较方便,量出是60厘米。
六、课堂小结。
1、师:这节课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生:各自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2、师:看作业纸上作业,先是小组里的同学大家估计,再分工测量。
了让学生在多次不同的操作中亲身感悟长度单位,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充分展开互动交流,实际教学效果好。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五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建立1厘米的表象,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并会进行实际测量.。
同学们,昨天老师接到了新成立的动物学校校长长颈鹿的电话,他们也想购买一批。
1.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进行测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测量的结果.。
2.汇报测量结果:
3.教师提问。
都是测量桌子有多长,为什么他们得到的数不一样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1.观察尺子,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些什么.。
2.在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有多长.。
3.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多长(为估计作准备)。
1.试着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同桌之间互帮互学.。
2.学生自己介绍测量的方法及结果.。
教师总结测量的方法: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出示一把断了的没有0刻度的尺子.。
教师提问:用这个尺子能进行测量吗?怎么测?
4.出示几个测铅笔长度的例子,让生判断对错.。
1.小组自主选择几件学具,先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六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测量活动:
(1)分组让学生估计一下,讲台、课桌各有多长。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桌子有多长》。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七
根据教学目标经历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我首先提出让学生估一估自己课桌的长度,并提示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比划着估。这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很好地引入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在认识尺子和测量物体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没有提前一天通知学生带尺子)很多学生都没有准备尺子,所以课上学生相互借尺子,课堂气氛有些乱。这一点以后要引以为戒。在动手测量的时候,有小部分学生还是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没有从起点“0”开始测量,尺子反着放等,这些在下节课中要继续强化。
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对厘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1厘米、10厘米等到底有多长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在,所以在估计时都估计的不是很准确,这也是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明确了自己第一课时的不足,为第二课时更加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八
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1厘米长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铅笔、书、本、红领巾。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为每个教室更换了新的讲台、课桌,请大家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画一下,讲台大约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再估计一下,你使用的课桌有多长?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
2、生小组合作测量。
:我们统一了测量的工具,得出的结论就一样了,到底课桌有多长?我们可以用尺自量。
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1、量一量。
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画出1厘米和铅笔的长度。
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2、做书上的练一练。
(板书略)。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九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讨论并总结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小黑板卷尺。
一、复习。
1、什么叫周长?
2、说说下面图形的周长。(口答)。
二、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黑板,如果想给它装饰一下,你打算怎么做?(生答)如果给黑板的四周贴上花边,我们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呢?也就是花边有多长呢?(板书课题)。
三、新课。
1、说说怎么你打算怎么量?(量四条边的长,量一条长和一条宽)。
2、学生先独立计算黑板的周长,再和小组同学交流算法。
3、集体汇报。
34+12+34+12=92(分米)。
342+122=92(分米)。
(34+12)2=92(分米)。
师指出这些都是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出下面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图略)。
三、巩固练习。
1、同桌合作,求课桌的周长。(先测量,再计算)。
2、师讲小白兔和小黑兔赛跑诉故事。两只兔子争论都说自己跑的路程多,请学生给评一评。谁跑的路程多(白兔:长20米,宽40米小黑兔长40米,宽20米。)。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2、测量活动:
(2)实际测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量。
(3)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厘米:(课件展示)。
认识刻度线,0刻度,1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先估计1厘米有多长,然后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让他们再用食指和拇指比划一下,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尺子上的不同刻度找出1厘米的长度,如数3到数4是1厘米,数6到数7也是1厘米等等。
2、说一说:(课件展示)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先估计,再量一量。
3、量一量:(课件展示)如何进行测量。
测量的步骤:把一端对准0刻度,根据另一端与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铅笔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1题,让学生先估计自己的书、铅笔和食指有多长,再量一量、填一填。当学生测量的不是整厘米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按整厘米数读出数值。
2、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3、课件展示第3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对于测量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课件展示)。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课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度。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1厘米长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铅笔、书、本、红领巾。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为每个教室更换了新的讲台、课桌,请大家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画一下,讲台大约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再估计一下,你使用的课桌有多长?
二、测量活动。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
2、生小组合作测量。
三、讨论质疑。
四、学习厘米。
小结:我们统一了测量的工具,得出的结论就一样了,到底课桌有多长?我们可以用尺自量。
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1、量一量。
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画出1厘米和铅笔的长度。
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2、做书上的练一练。
五、教学板书:
(板书略)。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和体会“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估测意识,学会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正确进行简单的测量。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知识探究。
1.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测量桌子的长度,并汇报结果。
师生一起观察测量的结果,引出尺子。
2.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活动一:通过认真观察、交流,总结出:
(1)尺子上有数字0、1、2、3、4……,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2)有一条一条的线,有长的短的,我们把这些一条条的线叫做刻度线。
(3)有“cm”-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通过打招呼认识它。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尺子上从0到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尺子上每一大格为1厘米。
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对准尺上的0和1,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
寻找身边的1厘米: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拇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有了1厘米的基础,进而认识3cm、5cm。(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当0刻度完整无缺时,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的哪个刻度对齐。(生动手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线对齐,而另一端却不能于某个刻度对齐,这时我们就看它的末端离哪个数字近,就说大约cm。)。
2.尺子上0刻度找不见的时候,物体的一端对准一个整刻度,看另一端与尺子上哪个刻度对齐,此时,物体的长度为两刻度值的差。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尺子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
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三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一课,重点是让孩子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能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机智,然而,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东西,导致整节课进行得杂乱无章,秩序混乱,所以这是一节失败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熊做客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动手量桌子这一环节,学生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这与我有很大关系,教师的示范作用本应该体现出来,但是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是不应该的.。
3、认识1cm,体会1cm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我做的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只是用手比划了几次1cm,不如给学生准备一些1cm的实物让他们体会好。
4、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少,只是单纯的看了小熊的错误,这种间接的方式肯定不如亲身体验好。
5、另外,平时的习惯养成没做好,导致课堂中间经常出现一些突发现象,我处理得很不到位,也没能及时的处理好,这些方面的技巧还需要自己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慢慢去摸索,多动脑思考,多请教其他老师。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四
为了调动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在知识和材料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网络下载了课件时钟,用课件时钟帮助幼儿体验一分钟,使幼儿很直观地看到了一分钟的运转,帮助幼儿认识一分钟,感知一分钟有60秒的关系,这样孩子对于一分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供了方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同样一分钟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从而体验出一分钟的长短,幼儿能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的快和慢会影响结果,熟练程度不一样所有结果也会不一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做同样的事情,动作慢了,就会花很长时间,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会做很多事情。学会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分钟。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探索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师幼互动,从而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五
1、能用回形针、吸管、雪花片测量小鱼的长度,尝试记录测量结果。
2、了解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
课件、回形针、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鱼、记录单若干。
1、创设情境图,引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1)出示课件。
师:夏天的池塘真热闹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探索测量工具、测量方法。
(1)比赛开始前,先量一量鱼宝宝有多长吧!
(2)你准备用什么来测量?从哪儿开始量?
【活动实录:幼儿一:我想用铅笔。
幼儿二:我想用回形针、
幼儿三:我想用牙签。
幼儿四:用吸管。从鱼头开始量······】。
3、幼儿操作。
【活动实录:幼儿一:把回形针一个搭一个连在一起量。
幼儿二:量鱼的周长。
幼儿三:虽然把回形针一个接一个,但没有按一条直线量。
其余幼儿的方法基本正确。】。
5、老师示范。
6、继续操作。
教师:瞧,青蛙和龙虾比跳远,大白鹅和乌龟比游泳。比赛结果出来了,那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呢?请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7、展示测量结果。
(1)谁是跳远冠军、游泳冠军?
(2)为什么同样的长度,用不同工具量,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同样的物体,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因为工具不一样长,所以结果就不一样。
1、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手、脚或者身边的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活动室的面积、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游戏。请幼儿两两结对,互相为对方描画出身体的轮廓,然后再用回形针测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个回形针的长度。
大班数学绘本游戏《向0敬个礼》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案。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六
现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重和独生子女的弊端日渐显现,空巢老人这一块将是现今以及将来全社会都将重视起来的问题。《幸福的大桌子》这个绘本中温馨、恬静、默默流淌的温情氛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教学,孩子们都会明白,老人的幸福很简单,家人的陪伴、关怀就是老人最大的快乐。如果以后长大了,不管离家多远,工作多忙,都要记得常回家看看,不要让家里的父母牵挂。
桌子有多长教案篇十七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学生尺,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比如说,可以用尺子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孩子知道尺子是用来测量的。但多数孩子不认识厘米,把尺子上的厘米说成是米,这说明孩子们对厘米的经验很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组织估量:
师:谁能先来估计一下你的课桌有多长?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
生:自由说。
2、引导用物测量:
师:小朋友们估计出这么多的结果,那么课桌到底有多长呢?请小朋友们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一下。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再共同量一量。
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4柞、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引导统一长度单位:
师:刚才大家都汇报了自己的方法,你们看这些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量得的数会不一样呢?
师:对,都是同样的桌子,为什么量得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用的工具不同。
师: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该怎么办呢?
生讨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8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