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其中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进行概括和评述的一种文章形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所看的内容,同时也是对自己思考和感受的一种总结。我想我们都应该写一篇读后感来深入思考所阅读的作品了吧。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读后感更加生动有趣?下面是一些读者写的精彩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阅读的魅力吧。
乌托邦读后感篇一
前几天,我看了《乌托邦》这本书,是一本哲学书,但是用漫画的方式写的。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主要讲的是理想的国度——乌托邦。在乌托邦,每天只需要工作6小时,上午下午都只工作3小时。每天都睡8小时,晚上8点准时睡觉。乌托邦里每天早上都有公开课,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学习知识。在这里没有贫富之分,也没有男女不平等,所有人都可以去听课。
书中还讲了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乌托邦的婚姻制度。乌托邦人在选择伴侣时有一个特定的风俗,就是准备结婚的男女必须在结婚前,互看对方的裸体。女方在一位贤德的妇女的带领下赤身裸体来到未婚夫面前,男方也在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下将自己的裸体展示给女方。刚开始我也觉得很好笑,后来才发现如果在婚前只看对方的脸和手,万一男方或女方有一位患有皮肤病,带来的将是一辈子的遗憾!
看完这本书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建成乌托邦呢?
老师点评:
阅读让孩子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小作者先介绍“乌托邦国度”里人们生活的基本状态,再把自己在阅读中觉得最有趣的地方与大家分享,读着这篇读后感不禁让人与小作者一起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指导老师:蒋雪梅。
乌托邦读后感篇二
“乌托邦”一词是从希腊文ou(没有)和topos(地方)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乌有之乡”。《乌托邦》中描绘的那个完美的国度确实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小说里,确实可以看到莫尔的内心对这样的社会的向往和憧憬,然而如果从构建未来社会的角度说,其制度是不可行的,许多问题莫尔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事实也正是如此,乌托邦的图景虽然美好,却终究只是托马斯·莫尔的愿望。乌托邦终究是乌有之乡。
莫尔从乌托邦岛、城镇、文官制度、贸易和礼仪、交通、旅游、奴隶和婚俗、军纪、宗教九个方面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乌托邦美丽得有些虚幻,虚幻得有些不真实。它宛如茫茫大海中一沧月般神秘的岛屿。那里的公民是那么纯朴,基于优越的天然环境,乌托邦坐拥着无数的财富,然而,他们钱财如粪土,金钱于他们不过是一种保卫国家的工具,对于那些追求金钱的人他们的态度是那么鄙夷。虽然他们的社会相对封闭,但是,那里的人们却不愚昧,他们崇尚科学,对知识的追求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外来的访客带来的技术,他们亦会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对于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
一个丰衣足食,人人依靠劳动而获得快乐,所有财产完全公有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东西仔细想想莫尔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交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强的空想性。乌托邦是一个极度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几乎被消解于集体之中,而事实上,这样会打击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而且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完全为社会献身。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难实现。莫尔在书中并没有说明这种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总要先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一过程就很难保证人们能够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对于莫尔在小说中虚构的这样一个理想化完美的社会,个人而言,确实是受到震撼。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时,这不过是他的空想,即便在当代,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原有的物质就无法满足当下的人类,竞技是无可避免的,绝对的集体主义只会遥遥无期!曾经对乌托邦的向往终究只是是我对理想化的完美事物的憧憬。
乌托邦读后感篇三
托马斯·莫尔爵士(sirthomasmore,由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又称“圣托马斯·莫尔”saintthomas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兰政治家、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的《乌托邦》是在1516年写成的,而在那个时代看来确实是一个奇葩。
莫尔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强的背景。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出于萌芽上升状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积累更多的财富,但是却对下层阶级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政治上看,那个时期出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和殖民掠夺时期,欧洲人走向世界,大开眼界,各种新兴的思想在欧洲不断涌现。从思想上看,那个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文主义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各种人文主义思想者竞相争艳。而在宗教上,处于宗教改革时期。总的看来,那个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思想还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兴的迹象,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伴随资本主义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义者们的高度关注,莫尔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给当时的英国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佃农被迫脱离了土地,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们也被当时的大地主通过各种强迫手段廉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最终,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资金之后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被迫沦为盗贼和流民等,而当时的英国法律却严厉禁止盗贼和流民等,如若发现,则会被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莫尔出于对当时社会严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写出了《乌托邦》这一划时代的著作。
《乌托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尔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严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里面谈到英国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响,使农民沦为盗贼和流民,而英国当时无人性的法律也使莫尔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莫尔对圈地运动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针对英国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而莫尔并不止于此,他通过这种现象,看到了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几页论述了私有制的严重弊端,这成了本书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对第二部分的详细论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人们之间相处和谐,社会出于良性运行的状态,并且作者特别论述了财产共有、生产劳动、务农为本、城市规划、卫生健康、学术研究、宗教活动、民主政治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作者的构思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很多方面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修养,对古希腊古罗马学术的了解以及当时地理大发现对作者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虽然作者在论述他的“乌托邦”时并没有说明乌托邦存在的条件以及如何从起点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思想实属开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关于他的这一思想的更进一步的理解,还需要回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以及对他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的阅读以及关于马克思在这些思想家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这一点待后面的进一步阅读,在后面系统阅读马克思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详细综合论述,这里就止于此。
乌托邦读后感篇四
“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有人说它美,美到荒诞,那它究竟又是怎样地虚幻美好、不切实际?如今,我有幸拜读了莫尔先生的这部作品。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本书叙述了一个航海家走进了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莫尔借航海家之口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熬的悲惨负重下。在书的第二部分,他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海岛,财产共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物资取之不尽,家家户户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要的东西,不受数量限制,却也从来没人多领。在乌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并要学会至少一门手艺。每个城里人都要先去农村住满至少两年,以种田为业。人们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就足够了。小孩儿必须上学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乌托邦人没有贫富差距,鄙视金银,金银被用来做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锁。岛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十年抽签调换一次,人人自由进出。乌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幸福。
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我又听说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血滴子》里边的场景:所有的人穿着同一个颜色的衣服,人人劳作,人人有饭吃,病人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药草,小孩子开心地在水车上玩耍这安宁的美深深打动着我。
我不禁在想这位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时代潮流,怀着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写下这本书的。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尔。1478年,莫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那个时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刚刚用帆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正在书斋中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同时在世人的肉体的热量和活力正从神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莫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他最喜爱的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快,年轻的莫尔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律师和国会议员。因为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无权无势的人民被欺负都爱找莫尔律师。在为平民打官司的过程中,莫尔隐秘地觉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压迫,这种压迫来势汹汹,虽与温顺的绵羊有关,却格外暴虐、蛮横。“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乌托邦》中的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运动。马克思说:“圈地运动使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从各种描写美洲新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奥秘,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有制度。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
《乌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诞。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亲家庭来得亲切自然?具有着占有基因的人类怎能抛弃这一本性?男女相亲时怎能一丝不挂?乌托邦有奴隶的存在是否说明莫尔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也许乌托邦人从小就在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对这些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什么。乌托邦虽也有它的非现实性,但跟当时的欧洲比起来制度似乎更加优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谐,乌托邦俨然已经美好了太多。它在当时更多地充当了现实的麻醉剂和社会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时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诞的。莫尔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乌托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虽然有些不切实际,却引起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后来活跃在美洲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有了马克思的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造了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造就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
关于乌托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人对它的狂热崇拜,也有人对它的严重排斥。总之,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正确认识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有效利用乌托邦意识和精神,必将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而我认为,乌托邦空想主义必须与现实理性相结合,既不能把它抬得太高、视作万能的所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人类积极的一面。唯有善用它,才可以促使人类和整个社会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
乌托邦读后感篇五
在一个小岛上,有四只乌龟。有一天,飞过一只松鸡,乌龟非常喜欢它,并向松鸡说出了自己对松鸡的喜爱。送机被深深的感动了,就流了下来,可是松鸡每到白天,就要飞走觅食,到了晚上才回来。乌龟想让松鸡一整天都陪着它们,一只聪明的乌龟想出了办法,就是把松鸡全身的羽毛都拔了,这样他就飞不起来了。这些乌龟并不知道后面即将面临着危机。松鸡照办了,忍着痛把全身的羽毛都拔了。过了几天来了一只捕食的鼬鼠,因为松鸡不能飞,所以成了鼬鼠的口中之食。乌龟这才意识到做错了。从这个故事,里我明白了:当你舍弃你的长处,轻信了目光短浅的朋友,你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我以后绝对不能像故事里的松鸡一样舍弃了自己的长处,最后的结果就是走上绝路。我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要记住这句话:当你舍弃你的长处,轻信了目光短浅的朋友,你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一千里一夜》读后感[400字]宋笑硕。
读完了《一千里一夜》这本有趣的故事,我就感悟到了这每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三十四篇故事里,我最喜欢的股故事就是聪明的小姑娘。
再聪明的小姑娘里面,讲了从前,有一个兄弟两;哥哥富有却十分奸滑,弟弟家贫穷却忠厚老实。有一天,哥弟俩各自牵上骟马和马驹结伴而行。当天夜里,穷弟弟的母马生了头小马驹;马驹子跟到骟马旁边。第二天早上,富哥哥硬说是自己的骟马生了马驹。可是骟马怎么回升马驹呢?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就去见国王,之后,国王给他们两人出了四道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肥?什么东西最软?什么最快最猛?什么最可爱?要他们在三天之内说出这答案。富哥哥的答案是我们家的猪最肥;鸭绒被最软;棕色公马最猛;我的孙子最可爱。穷弟弟的答案是土地最肥;最软的东西是手;最猛的是风;最可爱的是美梦。最后穷弟弟赢了,国王就给他的努尔出了一个题,后来,她完成了,就把小马驹就给了富弟弟,之后哪个服个个因为这件事情,一直被人取消没有一个人接近他。
在这个事情我感悟到,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到你这来了,就要捡起来还给人家,因为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的,我们就不要硬说是自己的,如果他硬说是自己的,我们就叫别人评理。
乌托邦读后感篇六
我现在担任的是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由于学校计算机教室还需一定时间的安装调试,所以现阶段我只能在各班教室里授课。
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觉得应该先给他们讲清楚学校为什么会开这门课程,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今后的生活工作离不开计算机(也就是电脑)信息技术已经与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并将更加紧密!
所以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每班一周只有两节课,所以需要合理的安排授课内容,刚开始和学生处于一个相互熟悉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纪律和学习态度的.纠正应该放在首位,不能让学生心理存在任何侥幸。
我觉得作业不仅仅是作业,老师留作业要有目的性,而且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其目的是什么。就如我这两天留的信息技术的作业,其内容是第一课里面涉及到的英文单词,我分两次留给学生,只出示英文单词,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帮助指导下使用手机或电脑在网上搜索其汉语意思并熟悉其发音。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理解手机电脑都是他们学习可以利用的工具,并且会很好使用这个工具。
乌托邦读后感篇七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着。这部着作借一个虚构的社会——“乌托邦”来反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情况。当我接触了“乌托邦”这个虚构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国的时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我接受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曾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那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了向往。但是,我时常在想,共产主义社会难道就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了吗?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否还会有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社会形态?我并不怀疑共产主义社会。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最终会实现,人类的发展将会在那是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但是,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描绘的一个宏伟蓝图,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社会太宏大,太遥远。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我希望能阐述一下我个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一些看法。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经济、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度丰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发达。最重要的是人类的道德水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了。结合我们中国现实的国情,以我国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来说,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但是,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禁让我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担忧。
我们的确取得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国家存在的问题。诚恳的指出国家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去掩盖这些问题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应该做的。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们道德的沦丧。更确切的说,我们国人的道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得到提高。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但现实是,我们国家不但摆脱了过去一穷二白的经济面貌,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国人的道德水平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产主义也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因此,在我的“理想国”里,道德水平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适应的,甚至是略高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和对人民劳动成果的践踏。而人民要真正成为财富的拥有者,也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也会经不住财富的诱惑而堕落。
孔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认为孔子是主张人们追求富贵只要以仁义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张人们过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事实上,想要人们在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中拥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难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们的道德能够支配我们所拥有的财富,而不至于让我们成为财富的奴隶。如果人类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类所创造的财富,那么人类就不应该拥有这样多的财富。
纵观人类历史,种种所谓“天灾”实际上都是人祸。以长江为例,在古代,经常有洪灾的是黄河,长江是很少出现洪灾的。原因就在于长江水域内湖泊众多,湖泊可以对洪水起到调蓄的作用。但是为什么1998年长江流域会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气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围湖造田使得长江流域内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难知道,围湖造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我们在实施这项措施的时候,并没有仔细考虑这样做将要付出的代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发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道德的缺失有关。
在我的“理想国”里,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于能够用道德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要说什么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自然会缩小。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全国是一个整体,先进要带后进,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说什么贫富差异,也可以自然缩小。为富者热心慈善事业,尽力帮助贫困者。贫困者也积极劳动,通过诚实劳动脱贫致富。而要说什么冲突、战争,那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人类是应该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来解决的。
或许我设想的那个国度真的过于理想化了,不过在我心里,那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国度。我并不期望将来的人类社会能像我设想的那样,心中能有念头毕竟是件好事。尽管世界越来越好,但离想象的完美世界还有差距,这差距就是我们继续奋斗拼搏的动力。
乌托邦读后感篇八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它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
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托马斯·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这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他知道桃花源不存在于世界上,却寄托了他的希望。《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腐朽的社会中的美好愿望,是陶渊明在黑暗的现实中心灵的一方净土。
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这是作者的向往。虽然《桃花源记》的最后“不复得路”,但理想中的乌托邦始终使我们追求的方向。
而作者在书中所提倡的这些理念,一直以来都有人们积极的去推动,但是时至今日,已经有非常多人失败了,然而为何会失败,我想应该是这种理想与人性有一段很大的落差吧!但是作者以及许多这方面的努力者所提出的理念,有一部份也已经被落实在社会福利制度当中,如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就发展的十分完善,可见其理念还是有其可行性与珍贵性的,只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试验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现,现在世界各国无不努力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理念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吧!
乌托邦读后感篇九
《乌托邦》一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所着。这部着作借一个虚构的社会――“乌托邦”来反映当时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情况。当我接触了“乌托邦”这个虚构的但是有那么令人向往的理想国的时候,不禁在心中冒出一些想法――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国”。
我接受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曾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那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了向往。但是,我时常在想,共产主义社会难道就真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了吗?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否还会有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社会形态?我并不怀疑共产主义社会。我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最终会实现,人类的发展将会在那是取得更加长远的进步。但是,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人类描绘的一个宏伟蓝图,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个社会太宏大,太遥远。在我有生之年,我并不奢望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我希望能阐述一下我个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一些看法。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经济、文化、科技等等。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度丰富,也不是科技水平的高度发达。最重要的是人类的道德水平。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了。结合我们中国现实的国情,以我国现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来说,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但是,现在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禁让我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担忧。
我们的确取得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但作为一个理智的中国人,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国家存在的问题。诚恳的指出国家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去掩盖这些问题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应该做的。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们道德的沦丧。更确切的说,我们国人的道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得到提高。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但现实是,我们国家不但摆脱了过去一穷二白的经济面貌,还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国人的道德水平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就算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那共产主义也只能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因此,在我的“理想国”里,道德水平是与经济发达程度相适应的,甚至是略高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人民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不是掌握在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和对人民劳动成果的践踏。而人民要真正成为财富的拥有者,也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否则也会经不住财富的诱惑而堕落。
孔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认为孔子是主张人们追求富贵只要以仁义为前提就是合理的。因此,我并不主张人们过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事实上,想要人们在低水平的物质生活中拥有很高的道德水平是很难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我们的道德能够支配我们所拥有的财富,而不至于让我们成为财富的奴隶。如果人类的道德水平不足以支配人类所创造的财富,那么人类就不应该拥有这样多的财富。
纵观人类历史,种种所谓“天灾”实际上都是人祸。以长江为例,在古代,经常有洪灾的是黄河,长江是很少出现洪灾的。原因就在于长江水域内湖泊众多,湖泊可以对洪水起到调蓄的作用。但是为什么1998年长江流域会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呢?除了气候上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围湖造田使得长江流域内湖泊的调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分析一下,不难知道,围湖造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我们在实施这项措施的时候,并没有仔细考虑这样做将要付出的代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发展只是片面的注重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也是由于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道德的缺失有关。
在我的“理想国”里,人们的道德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以至于能够用道德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要说什么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自然会缩小。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全国是一个整体,先进要带后进,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要说什么贫富差异,也可以自然缩小。为富者热心慈善事业,尽力帮助贫困者。贫困者也积极劳动,通过诚实劳动脱贫致富。而要说什么冲突、战争,那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大家都能意识到,人类是应该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用武力来解决的。
或许我设想的那个国度真的过于理想化了,不过在我心里,那确实是一个完美的国度。我并不期望将来的人类社会能像我设想的那样,心中能有念头毕竟是件好事。尽管世界越来越好,但离想象的完美世界还有差距,这差距就是我们继续奋斗拼搏的动力。
乌托邦读后感篇十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大学生《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
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
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
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
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
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
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
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
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
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
喜好哲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
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
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
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
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
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
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
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
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
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
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托马斯·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
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这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他知道桃花源不存在于世界上,却寄托了他的希望。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腐朽的社会中的美好愿望,是陶渊明在黑暗的现实中心灵的一方净土。
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
这是作者的向往。
虽然《桃花源记》的最后“不复得路”,但理想中的乌托邦始终使我们追求的方向。
可见其理念还是有其可行性与珍贵性的,只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试验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现,现在世界各国无不努力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理念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吧!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
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
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
《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他始终忠心耿耿地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
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
人文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
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的莫尔,也没有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
这点在《乌托邦》一书中,处处可以得到印证。
莫尔将乌托邦的开国者乌托普国王视为伟大君主的典范,几乎乌托邦的所有优良习俗都是由他倡导并由后人继承下来的。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
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
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
“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
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
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
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
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
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
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
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
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
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
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
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
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
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
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
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
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
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
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
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有人说它美,美到荒诞,那它究竟又是怎样地虚幻美好、不切实际?如今,我有幸拜读了莫尔先生的这部作品。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本书叙述了一个航海家走进了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乌托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莫尔借航海家之口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
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熬的悲惨负重下。
在书的第二部分,他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海岛,财产共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物资取之不尽,家家户户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要的东西,不受数量限制,却也从来没人多领。
在乌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并要学会至少一门手艺。
每个城里人都要先去农村住满至少两年,以种田为业。
人们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就足够了。
小孩儿必须上学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
乌托邦人没有贫富差距,鄙视金银,金银被用来做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锁。
岛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十年抽签调换一次,人人自由进出。
乌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幸福。
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岛屿。
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
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我又听说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
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
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
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
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血滴子》里边的场景:所有的人穿着同一个颜色的衣服,人人劳作,人人有饭吃,病人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药草,小孩子开心地在水车上玩耍„„这安宁的美深深打动着我。
我不禁在想这位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时代潮流,怀着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写下这本书的。
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尔。
1478年,莫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
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
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
那个时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刚刚用帆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正在书斋中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同时在世„„人的肉体的热量和活力正从神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
莫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
他最喜爱的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很快,年轻的莫尔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律师和国会议员。
因为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无权无势的人民被欺负都爱找莫尔律师。
在为平民打官司的过程中,莫尔隐秘地觉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压迫,这种压迫来势汹汹,虽与温顺的绵羊有关,却格外暴虐、蛮横。
“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
《乌托邦》中的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运动。
马克思说:“圈地运动使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从各种描写美洲新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
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奥秘,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有制度。
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
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
《乌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诞。
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亲家庭来得亲切自然?具有着占有基因的人类怎能抛弃这一本性?男女相亲时怎能一丝不挂?乌托邦有奴隶的存在是否说明莫尔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也许乌托邦人从小就在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对这些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什么。
乌托邦虽也有它的非现实性,但跟当时的欧洲比起来制度似乎更加优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谐,乌托邦俨然已经美好了太多。
它在当时更多地充当了现实的麻醉剂和社会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时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诞的。
莫尔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
《乌托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虽然有些不切实际,却引起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后来活跃在美洲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有了马克思的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造了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造就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
关于乌托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人对它的狂热崇拜,也有人对它的严重排斥。
总之,对于21 世纪的人类来说,正确认识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有效利用乌托邦意识和精神,必将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而我认为,乌托邦空想主义必须与现实理性相结合,既不能把它抬得太高、视作万能的所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人类积极的一面。
唯有善用它,才可以促使人类和整个社会向更高、更广的方向
乌托邦读后感篇十一
大学时,比较崇敬企业家。尤其国外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iphone的乔布斯等。我的专业是英语。所以,我对他们的崇敬就表现在学英语上——课余时间把他们的演讲都精读了一遍,后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因此,至今我仍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他刚说完,底下学生都笑了。乍一听,确实有些好笑。但人生的真谛也蕴藏在这诙谐的语言中。
乔布斯说,在17岁时,他在书上读到了一句话:
ifyouliveeachdayasifitwasyourlast,,somedayyou’llmostcertainlyberight.
然后说,这句话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在过去的33年里,他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看着镜子问自己:
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这本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再阐释:我们这一生是要选择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呢?还是选择先付出代价做些其他事,然后再做喜欢的事?这是一本哲学书。只是以蚱蜢为主角、用对话录的方式探讨了“工作与游戏的关系”。有点像《苏菲的世界》,属于哲学思辨小说。
说来惭愧,我也并未完全读懂这本书。因为是断断续续地读的,且有时只读二三十分钟。理想状态是:每次至少阅读1小时以上。因为哲学类的书籍,逻辑性非常强。如果老是读一小部分就中断,那下次再读就有点难接上。这样,就很难搞明白前后文的因果关系。
但我对书中探讨的一个人生问题很感兴趣——工作与游戏的关系。或说工作与休闲娱乐的关系。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生活70-80%的时间。而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则是为满足另一目的:生存。达成生存目的后,再去达成“玩乐”的目的。这样,工作就成了一种生活的“中介”:我要工作,不是我想做这份工作。而是我需要这份工作来达成“生存”的目的,最终达成“玩乐”的目的。
其实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已经解答了问题一。于这些人而言,人生就是一场游戏。钱多钱少已不是第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工作的成就感与价值感。马斯克拼命想要送人上火星就是如此吧。
而关于问题二,答案显而易见——“做自己喜欢的事”。苏格拉底讲“认识你自己”,王阳明讲“致良知”。我想,间接或直接都有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意思。但“喜欢”也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在认清自己的本质性格与世界的运作规律后,依道而行。不过,从现实世界来看,成功解答此问题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都是一种奢侈。生活有太多羁绊,而我们又有太多莫名的欲望,人生的导师又可遇不可求。
这本书比较薄,约25万字,是一本中篇小说的长度。连续读上七八小时就能读完。此外,本书也略微谈及到了“终极人生问题:工作与游戏的关系”,对游戏的定义过程和对终极问题的初步探讨,可让人领略到哲学的魅力。总结来说,我觉得这两个特点足以使得这本书成为满分“哲学入门”书籍。
乌托邦读后感篇十二
我想,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内心自有选择,真、善、美,其实有某种共通的本质。率性而为,抛开名利与生死,那才叫“活”,无所谓可不可以去相比与修正,也就无惧将来会不会后悔。
书中的“乌托邦”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高于世俗的.境界。
读此书,当煮茶在旁,因为书中言语精炼、典雅,如诗如画;读此书,应立大海之滨或坐于高山之巅,因为名士的种种超脱皆由自然感悟,孤寂、浩渺中思永恒。
名士有狂举,庄子曳尾于涂,阮籍穷途之哭,嵇康打铁,阮咸与猪同饮,陶渊明与王冕皆耕种为农。名士有奇才,东方朔进言三千竹简,蔡邕识音,陆羽鉴水。名士无生死,庄子鼓盆而歌,孔融兄弟争死,谭嗣同愿流血醒世。名士无是非,阮籍在丧母之时竟下棋、喝酒、食肉,刘伶与阮籍裸体示人。
看到这名士们的异常行为,狂笑难忍;想想这名士们的一生,却哀叹不已。
乌托邦读后感篇十三
“乌托邦”一词是从希腊文ou(没有)和topo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乌有之乡”。看完《乌托邦》这本书深深地为乌托邦这个完美国家所震撼。乌托邦,如果作为一个小说中的国度存在,那它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国度,然而如果从构建未来社会的角度说,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许多问题莫尔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事实也正是如此,乌托邦的图景虽然美好,却终究只是托马斯·莫尔的愿望。乌托邦终究是乌有之乡。
书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与航海家拉斐尔的对话,他们讨论了许多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在引导读者反思现实从而引出第二部分对那个理想社会的描写。将书中第一、第二部分结合来看,其实乌托邦是作者虚构出来用以解决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托马斯·莫尔希望能通过自己对于社会的看法和设想来引起统治阶级的注意,来改善黑暗、混乱的社会。而莫尔为改变社会现状所构建的乌托邦终究只是他一个人的设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许多制度还缺乏可行性,还是有许多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
乌托邦美丽得有些虚幻,虚幻得有些不真实。这样一个丰衣足食,人人依靠劳动而获得快乐,所有财产完全公有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东西仔细想想莫尔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交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强的空想性。乌托邦是一个极度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几乎被消解于集体之中,从而事实上会打击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从而在事实上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而且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完全为社会献身。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难实现。莫尔在书中并没有说明这种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总要先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一过程就很难保证人们能够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乌托邦读后感篇十四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乌托邦读后感1500:
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
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
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
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
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
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
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
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
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
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
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
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
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
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托马斯。
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也持这一态度,正如我们相信天堂,这有关信仰无关常识。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作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对封建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深刻地认识到君主制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法律只不过是“把他们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
莫尔借一位外国旅游者希斯拉德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私有制造成了种种社会罪恶,这也是他对数千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总结。
第二部分
《乌托邦》第二部分,莫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国画卷。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不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人人劳动、按需分配,财产公有,消灭私有制,消除了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部分里,莫尔用了八个不太引人注目的标题,系统地为我们规划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
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例如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进步的成份,为以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养料,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
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
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莫尔,不仅深刻地洞察和揭露了那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将私有制历史地发展到了最高顶点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还富于天才性地为人们描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
莫尔也正是以这些天才性的设想而被世人公认为西欧第一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当年的很多设想已经变成了今天的现实,有些至今仍是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
然而,作为一位生活在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受其所处特定历史条件和他本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莫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莫尔写作《乌托邦》的目的在于规劝当时的统治者进行社会改良,他的基本立场还是维护当时的社会统治秩序。
《乌托邦》原作采用的是拉丁文,这便是决定了它只能在上层社会传阅,而不会对下层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与当时自下而上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首先是由莫尔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
莫尔在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中,屡任王室秘书,王室请愿裁判长、枢密院顾问官、副财政长官、下议院议长、兰开斯特王国首相、大法官等要职,他始终忠心耿耿地维护现实的社会法律宗教秩序。
其次,是由于莫尔的英雄史观。
人文主义时代的思想家们几乎普遍将他们的理想建立在一种天真的、超阶级的人类理性和信仰的基础之上,期待着贤明的国君来启迪人们的理性,唤起人们高尚的信仰。
作为一位人文主义者的莫尔,也没有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
这点在《乌托邦》一书中,处处可以得到印证。
莫尔将乌托邦的开国者乌托普国王视为伟大君主的典范,几乎乌托邦的所有优良习俗都是由他倡导并由后人继承下来的。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
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篇十五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不知大家是否看过这篇名著,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乌托邦读后感:
很早就听过乌托邦这个词,百度可知其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
延伸开来我们还能得出其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这一类的含义,同时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风雨。
这个地方顺盛产黄金珠宝,并且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的所有人都得参加劳动,唯独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
这是一项特权,但奇怪的事,这里的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辛苦,而是娱乐的方式。
人们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
一旦有人需要东西便直接到仓库去拿。
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所以这种想象更加奇特,保护他人财产的同时是不是也因该禁止他们在乌托邦获得财产的确立)。
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
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
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
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
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
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乌托邦》探讨了公有制的发展,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
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
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
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
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
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城乡结合的问题,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
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
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
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同时,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你争我斗,没有穷富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王国。
一方面又为了私利,(有金钱上的,也有名誉地位,权欲上的)不择手段,不惜践踏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决定,共产主义虽然美好,但事实上,只能是一个海市蜃楼,只能是“乌托邦”。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
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
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
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
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
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
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
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
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
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
“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
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
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
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
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
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
等等。
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
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
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
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
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篇十六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因为现实已经不能教我存有半点感情,于是我虚构出一个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我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遗失的良善,和光明,原来我晓得我并不属于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是住在理想国中的一员,而这理想国并不仅仅由我一人虚构,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愿景。
现实里总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东西,在现实的世界里已不能勾画出理想的轮廓,因长久累积的积习已经太深,人人都在向往光明、和平、公义,但指望现实实在太难实现这种深深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光明、和平、公义,人们在现实的逼迫下,无奈于寄希望于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纯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们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义公正的国还是无法完整的实现。
预言书里写道,理想的国要建立在这尘世间,但谁有这完全的智慧,在这现实的尘世间,建立一个完整的属于仁义、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国呢,恐怕这样的智慧,千百年来也难以寻找得到。
然而,人,永远也不可算准将来的事情照着何种方向发展,并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种失望的境地,就以为未来没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构画的蓝图,你以为是属于正义的,那么就倾尽热血去实行它,付尽热忱、以一颗完整的爱心去将它实践。
凡真正正义一类的蓝图,虽因环境的斥肘而导致践行的失败也不至于最终无果,后人会以你当时的念想而前赴后继,跟随着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继续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绩业,直到最终实现的那一天到来。
那时,你将在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观看到当初构画思想的蓝图在这尘世间得到落实,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构画的事情得到了落实,那时,在你脸上闪现的光芒将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将得到众人的赞美,但你并不以此为尊宠,你深深的确切你只不过是接受了来自内心深处永恒的召唤,去为了实现一项正义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动而写了关于你,仿佛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谁呢,不过是万千个人之中向往理想国的一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0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