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通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21:08:05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通用21篇)
时间:2023-11-29 21:08:05     小编:紫薇儿

总结是一种寻找进步方向的有效工具。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繁杂的内容。在这里,我们汇总了一些总结的常用表达和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平移》。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接下来我将说说学情: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对图形的变换已经有了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

说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开始,我先由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如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去过游乐园吗,在游乐园中你们玩过哪些游乐项目,在玩这些游乐项目时你们想过什么,你们想过它里面蕴含着数学知识吗?现在,我就展示几幅画面,让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时,找一找这些项目中,哪些项目的运动形式是一样的(课件展示),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如:旋转木马、荡秋千、小火车、滑梯等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项目有什么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出示课件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

分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知识拓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及时。

总结。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重点式的板书。重点式的板书将教材内容中最关键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列成条文,按一定顺序板书,这种板书,条理清楚,重点一目了然。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二

变位置(方向和距离)方向、位置。

本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画一画,落实了教学目标,建设有效课堂,营建灵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结构,经历过程,获得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形成能力,这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理想。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三

1、能从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巩固对数字的认识,进一步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每位幼儿自带一件上面有数字的物品;课前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2、数字卡片:2、4、5、7、8。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活动数字一套,;每桌一盒印泥,电话卡若干张;号码纸。

(一)引题:

1、交流:你带来了什么?上面的数字有什么用?

2、相互交流。

(二)迁移经验,感知数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生活中除了这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3、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

(三)数字游戏——巩固对数字的认识,感受数字的有趣和神奇。

1、人手一张号码纸。

2、教师编号码,幼儿对号码,看是否和教师编的号码一样。

(四)幼儿制作电话号码。

从孩子自带的生活物品入手,便于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活动兴趣;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提供给每个幼儿交流表现的机会,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享的意识。

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生活中有数字的'图片,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和我们的密切关系。

体验数字对生活的重要。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感知数字排列顺序的多样化,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神奇。

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数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四

1.运用已有经验,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尝试记录结果。

2.通过记录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3.在自主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活动重点:用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进行直线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活动难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1.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用一种工具进行同等长度测量的前期经验。

2.物质准备:

教具:情景导入ppt图片、桌子、椅子、玩具柜、测量结果表。

学具:笔、纸条、书、牛奶盒等各种测量工具。

一、情景导入:播放ppt。

1.师:小朋友们从图上看到什么了?(老师在擦桌子、小朋友的椅子、老师在搬玩具柜等)。

2.集体讨论可以用什么工具测量以上物品。

二、出示各种测量工具,幼儿分组。

1.出示各种测量工具讨论如何进行测量。

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这些物品,想让大家用这些物品为我们的桌子椅子进行下测量。

2.师:怎样测量才能使结果是准确的呢?

每次测量时能不能与上一次结束处有空隙呢?

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上一次的结束处在哪里?

教师小结:每一次测量时候要将前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当作下一次测量的起点,而且要在每一次测量的结尾处做好标记,整体测量完要及时记录。

3.幼儿自由分6组,(每两组测量同一样物品)选择本组测量工具并领取测量结果表。

三、幼儿操作,为物品进行测量并简单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用“首尾相连”的方法,提示幼儿进行结果的简单记录。

四、分享交流。

分享各小组的记录结果,集体验证(教师肯定所有符合要求的测量方式,不给予好坏评价)。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张老师觉得你们都好厉害呀,突然我发现了个现象,每两个组测量的物品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他们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结果,哪个用的多哪个用的少呢?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帮助幼儿体会测量工具长短与使用数量的关系)。

五、教师总结。

师:今天我们有趣的测量就结束了,运用测量我们知道了桌子、椅子和玩具柜的长度、为我们棒棒的自己鼓鼓掌吧!这样的方式可以用在生活中任何你想知道的长度测量中,小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每天都测量一种物品哦!再见!

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特别愿意自己动手操作去发现结果记录结果,但是在结果表上记录结果时教师观察到有些幼儿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记录,还有些幼儿在测量时用了很多工具,导致结果不准确。但是整体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还是学习到了自然测量的方式,理解了测量工具和使用数量的关系。教师下一步要重视幼儿填写结果表或者操作单的能力,多开展类似活动。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五

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

观察图片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当学生交流了“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时,教师追问:“你怎样证明它们两边都一样呢?”这时引导学生把图形对折后,发现图形的左右两边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图形的一半。这一活动的开展,是把学生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用对折的方法亲手验证。学生通过对折,很形象直观地发现“只能看到一半”,这一观察——讨论——动手验证的过程,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为下一环节“剪纸”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当学生有不同的剪法时,可引导学生比一比:谁的剪法好?说说怎样剪,剪出来的图形才能对称?这样,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思考“我怎么没有想到先对折后再剪呢?”从而很自然地引出“对称轴”的概念。这一活动的开展,以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为前提,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的结合,充分感知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六

2、运用数字进行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1、课件-乐趣练习:在图画里找数字。

2、课件-乐趣练习:找数字。

3、课件-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一、演示课件激发幼儿找数字的兴趣。

1、乐趣图片-在图画里找数字。

小朋友,这几张图片非常有趣,仔细看看,在图画里能找到什么呢?

在树林里能找到数字1。

a、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水的图画里能找到数字。

b、海鸥在大海上飞翔的图画中能找到数字。

2、乐趣练习-找数字。

(1)你能看出来,这张图片上每个格子里有几双鞋吗?

1双,2双,3双,4双。

(2)请你在这张图片上找出数字1,2,3,4。

1、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1)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到处都有数字,你们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

(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2)你在什么东西上面发现了数字,告诉小朋友吧。

(3)谁愿意大胆地到前面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启发幼儿扩散思维,寻找更多的数字。

三、最喜欢的数字。

(请几位幼儿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数字。)。

2、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请小朋友看一个很有趣的动画片,看看动画片里的小朋友手里都拿了几个气球呀,一定要仔细看呀!

(看完后,幼儿相互交流)。

四、结束。

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让我们到外面再去找数字宝宝好吗?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七

(一)、教学内容:

(二)、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是先创设一幅教师带学生过马路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图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过这个情境图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数一数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数的顺序及大小。第三,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3、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幅图,你都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位老师和9个学生一共10个人。

生2:再接着数一共是19人。

生3:我发现有14棵树、20条斑马线。

……。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这幅中告诉我们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情境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操作、数数。

师:大家看看老师有一把铅笔,猜一猜,有几支?

生:[自由猜测]9、15、16、20……。

师:小朋友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

生:1、2、……10,

师:好的,老师先把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着数下去。

生:11、12……20。(再把这10支捆成1捆)。

师: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对了吗?(台下一片欢呼声)。

师:现在你们能像老师刚才的样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吗?

(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数)。

师:这些数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揭示课题)。

(班上桌子的张数、男女生各有20人……)。

2、摆小棒,读数。

(教师直接出示11支铅笔)。

师: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11。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边的1根,就是11。

师:[拿起1捆小棒]简单地说,几个十?

生:1个十。

师:[再拿出1根小棒]几个一?

生:1个一。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会说,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吧?[同桌互说]。

生:没问题。[同桌合作后个别汇报]。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生1:17。

师: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见你摆的,你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19,是由1个十和9个一组成。

……。

[同桌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小朋友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看看尺子图,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生顺数、倒数、读单数、双数)。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你发现什么?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15前一个数是几?后面又是几。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师:比16多1是几?生:17。

师:19比20少几?生:少1个。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学生提问,其他倾听回答]。

师:好多小朋友还想提,那同桌合作,1个提问,1个答。[同桌内交流]。

师: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

师:13比14少几?19前一个数是几?2个十是几?[抢答]。

第三、学习应用,巩固新知。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最好。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1~20各数。

生2:猜数字我很喜欢。

……。

四、板书设计。

情境图尺子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八

这是一个对“对称”含义理解的活动,而“对称”的物体、图案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告诉幼儿“对称”的条件,幼儿能容易找到,但是这种方法回到了原来的“灌输、传授”式,幼儿在活动中永远是处于被动者。所以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去寻找发现,这是活动设计的关键。因此活动前我仔细琢磨了原活动方案,对活动进行了修改调整,让幼儿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的几个环节中,引导他们发现了“对称”所需的条件,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猜一猜”是活动的第一环节。利用儿歌《插秧》,这个现象对于现在孩子是一个农民伯伯比较遥远的劳动。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猜一猜”后,自己去寻找上下、左右两边的异同点,这就是重点。运用镜子照一照,知道水田变成了大镜子。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寻找着每张图片两边的相同点与不同,最终自然的发现了“对称”的条件:形状、颜色、大小、图案相同,方向相反。

然而就在让他们找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不一样”,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还真的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会从方向上去观察。显然这是我的提问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让我遗憾的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深切盼望专家和评委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

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如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方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性质,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三,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二)探究归纳(三)反馈练习(四)实际运用(五)感情点滴(六)布置作业六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课件展示活动2),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手扶电梯上的人,缆车沿索道缓缓上山或下山,传送带上的商品,大厦里的电梯,辘轳上的水桶。(小组讨论)以上几种运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通过课件演示以及让学生亲自参与,既使学生理解了平移运动的两大要素是方向和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于课件动态演示,有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三组题目。第一组题走进知识平台;第二组题跨入知识阶梯;第三组题攀登知识高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实际运用。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举生活中平移实例。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就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赋予有趣的实际背景使内容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轻松愉悦地应用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解决数学问题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包括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感情点滴。

可以从知识获得途径,结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什么……”等,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和小结能力。

(六)布置作业,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观看游乐园内的一些项目创设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情境,引出第三章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以学生熟悉的几个事例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生活中的平移。由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利用一组练习题由易到难加以巩固,最后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动手在电脑上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同学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在实践中培养同学们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

教学难点:

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具准备:

1.教具:课件、门票(算式卡片)、迷宫图、信箱、通关密码卡。

2.学具:迷宫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进入乐园。

师:今天是个好天气,老师准备带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课件出示数学乐园大门的图片,图中出现一个米奇和米妮在欢迎小朋友们。)。

师: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门口了,谁在欢迎我们呢?赶紧坐上环园列车出发吧!

二、智慧屋——对口令。

(课件出示数学乐园的地图,图上小车行驶到达第一站——智慧屋。喜羊羊说:“你们会对口令吗?”)。

师:第一站到了。对口令,你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老师说一个数,你们就说一个关于它的组成。说的时候还要用手指比出来。

师:几和几组成8?

师:请4个同学先给大家示范一下,谁愿意?2个同学为一组。

师请2组同学上台示范。

师:看着他们已经通过这一关了,你们是不是也想快点通过这一关呢?

生:想。

师:那赶紧进入游戏吧!

(课件依次出示6、9、10这几个数字。)。

生生同桌合作对口令。

三、快乐城堡——排排坐。

1.老师发指令。

(课件出示乐园地图,小车从第一站开往第二战——排排坐。)。

师:到达第二站了。这一关叫做“排排坐”。怎么玩呢?

师:现在请每列同学报数。记清楚自己是第几。

师在其中一列示范。

(课件出示数字2。)。

师:同学们的前面在哪边?后面呢?现在请这一排的同学挺清楚老师的口令。请从前往后第2位同学站起来。请前面2为同学站起来。

生起立,其他同学数一数。

2.学生发指令。

(课件出示数字3、4、5。以及文字:请从前往后第位同学站起来;请前面位同学站起来。)。

师:现在,老师请小帮手们试着用屏幕上的数来发指令吧。发指令的同学可以随意请一组同学听口令。

学生发指令,其他同学根据指令起立。

四、闯迷宫。

(课件出示乐园地图,小车从第三站开往“迷宫”。)。

师:现在我们到了迷宫,仔细观察发现,迷宫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要怎么走呢?

(课件出示:“按1,2,3,···,9的顺序走。”)。

师:没人桌子上都放着一张迷宫图,你想怎么走就把它画出来,每人只能走一次,也就是只能画一条路线。

生动手“闯迷宫”,师请4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师:黑板上的同学走的路线各不相同,你们还有不同的么?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的同学都找到了迷宫的出口,都是好样的。这里面肯定有跟刚才那些走法不同的同学,下课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师:刚才在走迷宫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只要我们按照从1到9的顺序,就不会迷路了。迷宫有两个出口,从1号出口出来的同学拿上你们的门票站在左边。从2号出口出来的同学站在右边。

学生按要求分成两队。

五、迷你邮局和活动大厅——送信或投球。

1.送信。

(课件出示乐园地图,小车分成了两辆,一辆开往“迷你邮局”。)。

生:愿意!

师:讲台上有4个邮箱,请同学们看看门票背面的算式,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几号信箱。在送信的过程中我们要做遵守秩序的好孩子。

师请1个学生当裁判,给送对的孩子发放第三张通关密码卡。

2.投球。

(课件出示乐园地图,另一辆小车开往“活动大厅”。)。

师:我们现在正在“活动大厅”,比赛马上要开始了!比赛规则:所有队员分成男女两组比赛,每人投1个球,推荐1个队员来记录。

生开始投球比赛。

师:大家都投完球了,现在两小队比一比记录卡,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讨论完汇报。

六、离开乐园。

(课件出示乐园地图,两辆小车都驶向乐园出口。)。

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马上要离开数学乐园,出口到了。

(课件出示乐园出口图。)。

师:今天大家玩的开心吗?

生:开心!

师:在数学乐园逛了一圈,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

师总结: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说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说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1.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2.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二):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三):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四):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五):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课后总结。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二

平移和旋转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属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人教版小学教材把平移和旋转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认识平移和旋转,重在掌握平移;第二学段重在掌握旋转。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变换。本课内容是学生认知系统中此类知识的初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要注意寻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使化陌生为熟悉;虽说是此类知识的初始认知,但有一样东西是从学生开始认知世界起就一直贯穿其中的,那就是空间观念,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点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变换的数学思想在一年级图形的拼组中也有点滴的积累,本课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割圆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都是一种数学思想上的渗透,这些因素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隐含的思维主线。本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一是通过例1认识平移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三是通过例2认识旋转现象。考虑到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变换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它们,我就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将认识平移和旋转放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进行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建立空间概念,锻炼动手能力。

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难点是判断平移距离和根据平移特征画出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水平、垂直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课堂目标,突破难点,依据二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起生活联想,结合实际直观认识平移和旋转,在感性认识两者的变换特征基础上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模型;通过运用课件演示,获得平移动程的直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操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想本课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课始:

(一)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在身边。

初始知识无旧知可迁移,为了去除新知的陌生感,我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出示游乐园场景引发学生联想各类项目的运动方式,指出运动中有学问;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指出生活中有学问。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动手演一演,体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人们常说:听过看过会忘,做过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平移和旋转,切身体验两种变换特征,从而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几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特征,引导观察平移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以把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把握上;再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这种特征;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运动方式移一称文具、身体等,为避免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平移物体,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斜向的、前进、后退、上行、下行等。这样,学生就从课件中观察到、生活中联想到、做中体验到平移特征:沿直线移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化了,总结出变化两因素: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这个过程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后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认识和生活应用中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接着从主题图中提出摩天轮场景,比较其与刚才的运动方式有何异同,模仿这种运动方式演一演,在比较、观察、实践、讨论、探究中体验并概括旋转特征:围绕中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根轴)转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位置变了。

从数学概念上分别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后,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这两个数学模型。为了深化认识,我安排了一组动画,让学生判断运动方式,既可以巩固新知,使模型更清晰明朗,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有了以上的认知基础,转入第三个环节:

(三)实施六大解放,探索中形成数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通过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放眼观察、放手操作、放开讨论,这就如同比赛前的热身,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思维上已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这时课件演示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观察房子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这里,平移方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对平移距离,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当作平移距离,在课件中,我用一个红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侧重,因为形状不变,每个对应点的移动距离相等,因此找一个关键点很重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信息干扰,化整为零,把图形整体转化为一个部分点,点移动的距离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样,在观察和讨论中,认清了平移的距离。

点与关键点的关系来画平移后的图形,化零为整,显得更有整体感。

最后,展示优秀作业,谈谈学习收获,结束本课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小猴学钓鱼》。

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小猴学钓鱼》是青岛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以及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2、

2、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学情分析:

学完10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基连加连减后再学习本课,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但由于需要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的过程,教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要求学生要说出运算顺序。

3+2+3=3+6+1=2+5+0=7-1-4=5-2-1=9-5-4=。

4+0+5=8-0-4=10-7-1=2+4+6=4+3+2=6-2-4=。

二、新授。

出示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小猴子钓鱼的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讲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幅连环画,看一看谁能根据连环画,为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故事情境)。

(第一幅图中5只小猴看小朋友钓鱼很好玩,纷纷用树枝学钓鱼。第二幅图描绘出用树枝钓不上鱼,有3只小猴感到没意思离开了,同时远处又来了1只小猴。隐含信息:小朋友鱼缸中原来有3条鱼,后来蹦出鱼缸1条,又钓上来2条。)。

1、哪个小朋友勇敢地起来交流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通过孩子的提问,引导本课重点)。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

(2)、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猴子的变化过程吗?

(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小朋友弄清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为此,结合图意多让小朋友说说小猴学钓鱼只数变化的过程,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出“5-3+1”,或“5+1-3”,并口算出结果。计算完成后,再让小朋友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数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用“先算……再算……”的方式表述运算顺序,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算式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

师:你能用刚学的方法解决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吗?

(3-1+2=4”或“3+2-1=4”,都是合理的。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后算的什么。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自己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前面学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应怎样计算呢?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自主练习1。

看图,说说图中的意思。根据图意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

列式解答。说一说运算顺序。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说一说想法。

2.看图,说一说图中原来有几只天鹅,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运算顺序。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四

说透镜,能透光;中间厚,凸透镜;中间薄,凹透镜。

会聚作用凸透镜,发散作用凹透镜。

平光会聚到一点,焦点f来表示。

焦点到达镜光心,距离叫作镜焦距(用f表示)。

物远像近照相机,缩小实像且倒立。

物近像远投影仪,放大实像且倒立。

物像同侧放大镜,正立放大一虚像。

实像倒立虚像正,实像异侧虚像同。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物在两倍焦距外,一、二倍(焦)距间成像。

实像倒立且缩小,此例用在照相机。

物移近,像移远,同时像还要变大。

物在一、二倍距间,二倍焦距外成像。

实像倒立且放大,此例用在投影仪。

物体位于焦点内,移动光屏不见像。

透过透镜看物体,正立放大一虚像。

物体与像处同侧,此例用在放大镜。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讲解:

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外时,凸透镜成实像。在一倍焦距内“u。

成虚像,物休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u2f)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2fuf时,成放大的实像。没有缩小的虚像、实像都是倒立的,没有倒立的虚像。

4.眼睛和眼镜。

近视眼晶状体厚,看清近处看不清远。

远光成像视网膜前,戴凹透镜恢复正常。

远视眼晶状体薄,看清远处看不清近。

近光成像视网膜厚,戴凸透镜调清光。

眼睛近点250px,明视距离625px。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五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六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类成像情况;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胶片、放大镜、

学生制作器材:模拟照相机,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烧杯、试管、胶带、铁丝、卡纸、薄膜、凸透镜镜片。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展示故事:《谁放的火?》。

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进入学生活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了透镜?)。

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放大镜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课桌划了一下,感觉扎了一个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办?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求:只观察总结放大情况。

关键:用光屏能收到吗?(为下面的实像、虚像教学做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板书。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给同学们的这台仪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镜。

演示——————放大作用。

学生观察:凸透镜位置(暂不接触螺纹透镜,但可观察),介绍其构造。

演示方向变化——————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上台:激发探索欲望。

教师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总结: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

师生互动,板书。

延伸知识:使学生对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的初步认识。

活动三:照相机成像探究。

情境引入: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机能呈什么样的像呢?

1、现场调查活动: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学生小组活动。

先观察可以在光屏上成像,了解基本原理。

后拿出课前准备的模拟照相机;让学生说出模拟照相机的制作过程。

猜想:像的情况。

再制作模型—————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学生再次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结合实物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

师生互动:总结规律。(板书要点)。

(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考实践: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提示以一种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

3、作品展示: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仍然沉迷于作品,影响学习新知)。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归纳。

情境引入:我提醒了大家三次成像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思考?—————分散难点。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

(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五:自己制作凸透镜。

如果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凸透镜,但是手头上没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手边的器材)————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七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一课时《轴对称》,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本节内容与图形的三种变换操作(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轴对称的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轴对称性质及后面学习等腰三角形和圆等有关知识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之后安排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这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切实可行的。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称轴;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理解并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对称轴;了解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概括——总结一应用”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欣赏图形的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有关概念。

(三)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联系、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选择的: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八

要把一个旋转的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因此在上旋转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钟表指针的旋转,然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明确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让学生用旋转的含义来说明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进而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会在方格纸上运用图形旋转特征画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新图形。

整个环节下来,感觉学生掌握欠缺的是学生找图形的对应点、边、旋转后的方向容易出现错误,还需强调图形旋转后形成新的图形的大小不变、0点位置不变、对应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十九

平移和旋转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属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人教版小学教材把平移和旋转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认识平移和旋转,重在掌握平移;第二学段重在掌握旋转。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变换。本课内容是学生认知系统中此类知识的初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要注意寻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使化陌生为熟悉;虽说是此类知识的初始认知,但有一样东西是从学生开始认知世界起就一直贯穿其中的,那就是空间观念,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点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变换的数学思想在一年级图形的拼组中也有点滴的积累,本课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割圆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都是一种数学思想上的渗透,这些因素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隐含的思维主线。本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一是通过例1认识平移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三是通过例2认识旋转现象。考虑到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变换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它们,我就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将认识平移和旋转放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进行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建立空间概念,锻炼动手能力。

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难点是判断平移距离和根据平移特征画出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水平、垂直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课堂目标,突破难点,依据二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起生活联想,结合实际直观认识平移和旋转,在感性认识两者的变换特征基础上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模型;通过运用课件演示,获得平移动程的直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操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想本课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课始:

(一)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在身边。

初始知识无旧知可迁移,为了去除新知的陌生感,我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出示游乐园场景引发学生联想各类项目的运动方式,指出运动中有学问;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指出生活中有学问。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动手演一演,体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人们常说:听过看过会忘,做过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平移和旋转,切身体验两种变换特征,从而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几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特征,引导观察平移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以把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把握上;再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这种特征;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运动方式移一称文具、身体等,为避免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平移物体,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斜向的、前进、后退、上行、下行等。这样,学生就从课件中观察到、生活中联想到、做中体验到平移特征:沿直线移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化了,总结出变化两因素: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这个过程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后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认识和生活应用中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接着从主题图中提出摩天轮场景,比较其与刚才的运动方式有何异同,模仿这种运动方式演一演,在比较、观察、实践、讨论、探究中体验并概括旋转特征:围绕中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根轴)转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位置变了。

从数学概念上分别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后,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这两个数学模型。为了深化认识,我安排了一组动画,让学生判断运动方式,既可以巩固新知,使模型更清晰明朗,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有了以上的认知基础,转入第三个环节:

(三)实施六大解放,探索中形成数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通过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放眼观察、放手操作、放开讨论,这就如同比赛前的热身,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思维上已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这时课件演示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观察房子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这里,平移方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对平移距离,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当作平移距离,在课件中,我用一个红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侧重,因为形状不变,每个对应点的移动距离相等,因此找一个关键点很重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信息干扰,化整为零,把图形整体转化为一个部分点,点移动的距离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样,在观察和讨论中,认清了平移的距离。

点与关键点的关系来画平移后的图形,化零为整,显得更有整体感。

最后,展示优秀作业,谈谈学习收获,结束本课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二十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旋转变换。下面,我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分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向大家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本章第四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讲,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全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继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的又一基本图形变换,也为今后研究其他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及几何变换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既是数学上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变化观点的良好素材。它和轴对称、平移这三种变换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研究旋转现象,抽象概括出旋转的概念,探索发现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由于旋转较前面的轴对称变换和平移变换对学生在观察图形和空间能力想象有进一步的高要求,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范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突破难点的关键。

(1)设置恰当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通过演示操作及运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旋转变换的性质,加深旋转变换的三要素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变换,对图形的运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因此对本节内容比较容易接收,但初一学生的想象比较单纯,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弱,而且旋转变换较前两种变换复杂、要求也高。所以在下面的几个环节设计中都要考虑到这一情况。

三、课程目标分析。

在分析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教材的知识基础后,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实例认识旋转变换,经历探索,发现旋转变换的性质。

2、经历学习活动,学会交流合作及独立探究。

3、会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旋转变换后的图形。

4、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应用旋转变换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试验等方面的能力。

四、教法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思维的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所以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旋转变换的概念。为了突破难点,选用情景探索、类比、发现的教学模式,通过直观教学加强对学生直觉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启发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五、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法上,我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六、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为了使导入生动形象,使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1)升红旗的过程;(2)飞舞的蝴蝶;(3)大风车的转动等等。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你能从这些在做各种运动的图片中找出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吗?它们各具有哪些特点?有没有跟这两种运动不一样的运动?来引入课题。实现了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除了轴对称、平移这两种运动外还有另外一种运动――旋转运动,也让学生感受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旋转变换)来源于物体的旋转运动。又为了下面对三种变换做一个比较做好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旋转变换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学时显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的图片,设计如下几个提问:(1)风车是怎样在转动?转动有规律吗?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风车的转动的过程描述出来吗?这些物体在转动的过程中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合作学习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得出旋转变换的有关概念(旋转变换、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变换的条件:绕一个固定点,按同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指做圆周运动)同一个角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体旋转运动的特点:物体的各部分旋转的方向和角度都相同,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保持不变。

本环节的意图是突出重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突出了运动的.观点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认清概念的本质。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旋转变换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充分利用教材中p53的“做一做”第1小题,并提出设问: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准备从哪方面入手?要讲清楚这个运动过程,你觉的要抓住哪些要点?学生讨论。并通过几个练习加以说明。(这几个练习题的设计的思路是:要旋转的图形只告诉你的是三要素中的其中两个要素,问这样的像能画成功吗?)用意是强调三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做一做”1、如图,经过怎样的旋转变换,可由射线op得到射线oq?

2、引导学生归纳出要叙述一个旋转变换必须写全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补充几个练习加以巩固。(学件三)。

3、并再次设问:经旋转变换所得图形和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全等吗?从而得出旋转变换的性质之一(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经旋转变换所得图形和原图形是全等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理解巩固概念,在理解巩固概念的同时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实质,得出性质。

(四)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1、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讲解例题。由师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采取多种策略完成本题,(这个例题是本节课的难点,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的平移变换做法,由此联想到本例是否也可从几个关键点着手呢?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进行旋转,给学生一个大概的位置印象。然后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点旋转变换和线段的旋转变换(学件二),从中直观形象地找出作旋转变换后的像的方法。)并通过示范性板书,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和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例、如图,o是外一点。以点o为旋转中心,将按。

逆时针方向旋转80°,作出旋转变换后的像。

解:如图。

(1)、以点o为旋转中心,分别把点a,b,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80°,

得点、、.

(2)连结,,。

就是所求作得旋转变换后得像。

2、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设计几组巩固、反馈练习。

练习题组一:

(1)在例题的基础上,旋转角度改为180°。

(2)教材中的课内练习p541、2。

这是一组基本型的练习题,及时根据学生练习的信息反馈作出诊断。

练习题组二:

(1)再在例题的基础上,把旋转中心的位置改在图形内部。

(2)把例题中的三角形改为四边形,旋转中心为某一顶点。

这组题是在上一组题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通过本例和练习题组二总结出旋转变换的作图方法以及旋转变换的性质之二。(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角度。作图方法:可以先将图形上得某些点作旋转变换,然后根据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点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性质,作出原图形的像))。

练习题组三:

利用性质来解决一些问题。(补充练习)。

补充这个练习,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探索与发现。

利用教材p53“做一做”的第2小题和p55的“探究活动”,来对旋转变换、轴对称变换及平移变换在形状、大小和方向等方面做个比较和总结。教学时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学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问题。这一环节的内容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完成。

(六)归纳小结。

1、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提出设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索,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收获?”以谈话交流形式重点小结以下内容:

(1)旋转变换的概念及其内涵。

(2)旋转变换的性质。

(3)旋转变换的三要素。

(4)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实践。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加深印象,得以理解和巩固。

2、作业布置。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为巩固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

七教学评价分析。

本节课的评价是以鼓励式评价为主,辅之以过程评价,采用师生交流中评价、学生活动中评价、解决问题中评价等方式灵活处理。

初中数学生活中的平移说课稿篇二十一

明课标:

《居室的色彩搭配》是人美版教材中的八年级第15册中第9课的内容。本节课设计应用领域,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从而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析教材:

《居室的色彩搭配》一课内容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发展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住”是人生存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不应该游离于生活。教材提供了一些典型例图,我在此基础上注重拓展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图片,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面。

解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现力。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水平也在较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有学好本课的意愿。

可能出现的问题:

1、大多数学生没有居室色彩设计的需求和经历。学习本课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合理调动激发。

2、有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缺乏自信心,缺少创新精神。

解决办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巧妙运用启发、引导、鼓励等方法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的信心。

说教法: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结合“课程是活动、是经验,教师是‘主持人’,是‘沟通者’是‘引路人’,学生是快乐学习者”的课程改革新思想,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

把《居室的色彩搭配》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的切入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淡化美术技能的培养。努力创设情境,希望以“看看,想想,画画,说说”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愉快,画得开心,在轻松愉快中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

教学设计上以“复习色彩知识——欣赏感受——分析反馈——设计应用”的顺序展开,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的方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以致用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居室的色彩搭配》一课涉及到许多色彩知识,要想使学生顾及到居室色彩搭配的诸多因素,设计出有创新思想的有自己风格符合居住人性格、年龄特点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用集体的智慧完成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改进意见: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大量图片分析,使学生掌握居室色彩搭配的相关知识,并能恰当运用色彩设计居室空间。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交流、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色彩,尤其是居室设计中色彩美的关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居室色彩搭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而关注、热爱生活,产生创造美的生活的愿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185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