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4:56:26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大全(15篇)
时间:2023-11-30 04:56:26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生活中,总结经验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关键。总结时要注重客观真实,避免主观色彩过重。以下是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一

1.特点。高校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物业管理与城市物业管理不同。首先,从管理范围上,涉及学生公寓、教师住宅等生活类的物业,又有教学科研楼、实验实训类物业,同时还有图书馆等文化健身类物业,更有食堂、校企等经营类物业。其次,从服务对象上,主要服务于广大师生,不像城市物管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高校物业管理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需兼顾到社会公益性,实现教育和保障的目标。最后,从经费来源上,主要依赖财政拨款,而城市物业管理一般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及政府部门核定标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直接向业主收取服务费,所以高校物业管理在测量具体物管费时,与城市物业管理差异性较大。

2.重要性。高校物业管理是高校后勤服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校园里的一花一草,还是房屋建筑等,几乎存在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尽管物业管理的效果很少被人重视,然而一旦有问题发生,很容易使师生不满意,甚至成为被投诉的对象。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物业管理也取得了一些进步,然而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服务意识。服务意识,即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系列特征的特性总和的`意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然为广大师生提供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那么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温总理曾在谈到政府服务职能时说过“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为人民服务”。温总理所提到的服务理念也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然而高校物业管理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原来后勤部门的工勤人员转型而来的,其管理人员本身就缺乏服务意识,其思维模式依旧停留在原来的行政管理上,误认为物业管理是管理广大师生而非服务师生,从思想观念坐等师生要求服务,而非主动为师生提供服务。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的重心在教学科研上,对后勤管理往往不重视,疏忽对后勤管理人才的培养。如前所述,后勤从业人员大多是以前工勤人员转型而来,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能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加之学校也不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的后续培训、进修等。受传统管理体制及待遇的影响,高校的物业管理队伍又很难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校内优秀管理人员不愿去后勤,校外又很难直接招聘到优秀的管理人才。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高校物业管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无法形成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严重制约着后勤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经费投入不到位。高校物业管理由于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一些建筑及教学设施随着时间推移也在不断老化、损坏,无论从维修难度上还是维修工作量上,都要投入更多,这就使得物业管理成本更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智能化的设备诸如自动消防、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都需要逐渐配备和完善,物业管理经费的投入也需要不断加大。然而高校物业管理费经费来源大多数都是依赖上级行政拨款,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使得物业管理经费投入出现严重不足,这种低投入势必造成低水平地运行和低水平的服务。

4.部门间缺乏沟通。高校物业管理是涵盖范到房屋建筑、安全保卫、环境卫生、设施维护等服务,而这些职能在很多高校都由多个部门一起承担,每个部门仅仅负责其中一两个服务项目,如保卫处负责安保工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和资源整合,出现问题互相扯皮推诿,导致部分物业管理资源重复投资,浪费严重,在物业管理经费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将成为空谈。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提高高校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必须转变后勤物业工作人员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首先,后勤物业管理人员要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要让服务的理念深入心中,为师生服务而非管理师生,并落实在行动中。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爱岗敬业的主题教育,从而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让后勤物业管理的员工从心底中认为,师生员工的满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发挥典范的带头作用。如通过宣传、教育、培养等多种方式,树立思想上和专业上都过硬的典型,树起群众拥护欢迎的旗帜,对大家起到教育作用从而全面带动大家的服务意识。

2.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高校物业管理队伍素质,对于全面提高高校物业管理水平意义重大。因此,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方面着手:一从干部队伍上,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上层决策领导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并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物业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意识和事业心,这样才具备带好物业管理队伍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物业管理员工上,多组织各种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员工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高校物业管理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员工开展全方位的培训,针对在物业管理不同的岗位上进行不同的技能培训等。

3.拓宽经费渠道。物业管理的基础是资金来源,资金的缺乏是难以保障高校物业管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后勤物业管理不能仅仅只依赖学校下拨的款项。应当采取多元化经营以拓宽经费来源,开展多层次的经营服务,增加物业管理收入。学校从甲方的角度对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做出评价,物业管理公司可按照学校服务项目、标准的要求提供服务。学校物管公司应该坚持以服务为本,根据师生的不同消费层次和领域,千方百计地在多领域里提供有偿服务以弥补物管经费的不足。

4.加强制度建设,部门间通力合作。为了提升高校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一方面应当从完善相应的制度出发。规范的物管制度应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物管单位的管理制度,比如综合、财务、业务制度等,常见的如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及服务规范等;二是物业辖区的管理制度如用户手册、物管公约等。当前尽管诸如此类的制度也有些,但不够完善,与社会上有资质、正规的物业管理公司比较,有相当差距。所以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部门间通力合作。厘清责任,对于重复岗位设置,或职责重复的进行整合,节约资源,也避免出现问题是互相推诿扯皮等,从而有效提升后勤物业管理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二

1、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16917人、退休职工7180人,管有干部、职工、退休职工等档案24097卷,分别由20个管档单位管理,多的单位有1万多卷,少的只有几十卷。

2、我县干部档案管理主体的沿革。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进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也相应给我县干部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即由原来组织、人事、劳动部门相对集中管理下放到组织、人事、委口管理,到委口管理的档案又下放到各主管局管理。现我县县直机关有组织部,人事、劳动、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交通、公安、财政、教育、卫生、文体、城建、蚕桑局等20个单位管有人事档案。

近几年来,由于机构编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单位管档人员变动频繁,出现了忽视人事档案管理现象,影响了干部管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硬件设施解决落实差。对干部档案管理必备的条件解决落实差,个别单位没有专用档案室,有的单位档案多、档案室狭窄、潮湿、“六防”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个别单位的档案夹都被虫蛀多处小孔,影响档案的美观整洁、完整,有的管档单位必备的切刀、统一的档案夹,都无法购置齐备。

2、材料收集不便,缺损严重。由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实行了乡镇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推行人员竞争上岗后,部分人员变动了岗位,档案没有及时转递,干部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不及时。有个别单位从干部档案下放到主管局管后,一直未按全国统一标准整理,材料多年未归档,造成档案材料不齐不全。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在抽查的841份档案中,发现有438人差档案材料,占抽查总数的50以上。其中:差入党材料的208人,占24.7;差学历材料的99人,占11.8;差履历表的38人,占4.5;差年度考核表的93人,占11。在新录用的60名国家公务员中,有55名党员,就有52人档案中没有入党材料,占94.5。据统计,我县档案材料不齐不全,特别是入党材料、年度考核、工资变动材料差缺率几乎达40以上。

3、管档人员业务不熟、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差。近几年管档人员变动频繁,新手占70,加之各级管档部门没有组织专业知识培训,业务不熟,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难以适应干部档案管理。个别管理人员在接、转调出、转入、工资、退休时需要查档案时不严格履行手续按规定办事,部门与管档单位协调不够,各做各的,需要用档案时,为了各自方便,不到管档单位查阅档案,叫本人自己提,造成在接转档案时不密封,借出半月、1月甚至有长达10个月不归还的,个别人钻空子,抽取个人档案材料造假、销毁、涂改等,为自己谋利,严重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干部档案是做好干部的基本条件之一,借助干部档案了解干部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历史地全面看待干部档案,把干部档案管好、用好是一项很重要的.,国家在1990年制订了《干部档案条例》,中组部发了[1988]5号、[]55号、[]13号文件,对加强干部档案管理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体现了对干部档案的重视。在这次调研中,通过我们对5个管档单位的了解中得知,只要领导重视的单位,档案就管得好,基本设施完善,有专用档案库房、铁质柜、空调等,领导落实,人员落实,档案装订好。领导不够重视的单位,档案装订管理就差,不谈设施,就连装订工具都没有,材料不齐不全,多年未装。为此,必须提高各级各部门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领导,人事档案管理应由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抓总。

2、将现行人事档案管理权相对集中,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中组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干部档案条例》(组通字[1991]3号)第六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县以上(含县)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为此,应建立统一的政府所属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心,以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来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3、加强档案的基础建设。按照《干部档案。

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库房面积每千卷需20至25平方米,库房内应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库房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经调查我县20个管档单位只有十分之一的单位基本达到要求。为此,应将人事档案管理中心设置为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费由政府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改人事档案付费托管为政府无条件保管,还人事档案为国家所有的本来面目。

4、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干部档案条例》三十八条规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加强干部档案队伍建设,选择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干部档案,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关心他们、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我县的实际情况是,20个管档专兼职干部70是新手,业务不熟。建议:

(1)由组织部门,每2-3年组织培训一次业务知识,使他们了解管理档案的重要性,增强责任心。掌握如何收集、鉴别归档材料、整理、装订档案的技术,知道如何把档案管好。

(2)配置专(兼)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落实管档人员待遇。干部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外在形式的规范统一内容的完整、真实、精炼、实用,要实现这个要求需要一支热爱档案,熟练档案业务,安心本职,具有奉献精神的档案管理干部。为此,应参照档案局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待遇标准,落实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有的待遇。

5、严格制度,推行责任追究制。为了避免档案的丢失、改动,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手续,做到转入、转出、接收材料有登记,查阅、借阅档案有登记,利用方便,提供准确,有效地制约造成干部档案泄密、涂改等人为因素。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实行责任追究。

(1)在查阅、借阅档案时必须持单位证明,二人以上到管档单位,经领导批准方可查(借)阅。

(2)部门协作,除特殊情况需查(借)阅干部档案的外,其它任何需要档案的单位,必须到管档单位查(借)阅,不得为自身的方便,将个人档案叫本人借阅到用档单位一月半月,给个别人有机可乘,伪造、销毁、涂改档案等,不准随意复印干部档案材料。

(3)转出、转入干部档案必须密封,盖好密封章方能转出、转入。各审查单位审查完后必须密封盖章或再转另一个单位。

6、收集干部档案材料是干部档案的基础。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制度的改革、考察、考核、学历、各种培训、聘任、专业技术晋升等需要入档的材料不断增多,给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带来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后,干部管理权限下放,事业单位人员岗位发生变化,档案未随着人员流动转移等,也增大了收集材料的难度。建议:

(1)管档人员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采取电话或一年一次上门催收与档案有关的各种材料。

(2)各管委人事部门随时收集材料及时交管档部门,形成层层有人管,上下左右,纵横相通的干部档案材料收集网络。

(3)认真整理,保证干部档案质量。要按档案有关规定,实行全国统一标准整理装订,管好干部档案为合理流动人才服务,做到经常检查,室内清洁卫生、防火、防潮、防蛀、防尘。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三

摘要: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稳步发展,会计工作也将在互联网创新的影响下,与网络电算技术进行一个深度的融合。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与建议,为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企业管理。

一、引言。

经过30年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电算化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只具备核算功能的会计软件已基本不存在,管理者对会计软件在发挥会计的管理、控制、决策功能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并且中小企业之间面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计的作用愈发凸显,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

(一)会计制度不健全。

从基础上看,我国会计制度尚未健全,缺乏相应的会计标准和配套机制,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没有为中小企业的电算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因此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推进。

(二)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低。

从整体上看,只有一些行业领先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才注重会计电算系统建设,而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并不理想,而其中能够有效运用会计工具的中小企业也较为鲜见。这跟中小企业自身电算管理系统发展受限不无关系,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中小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仍然以传统思想为重,对会计的作用认识不深,意识不到实行会计电算化能为中小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因而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部分中小企业只注重眼前效益,缺乏借助会计进行规划、决策,关注长期目标的战略眼光,自身管理水平不足。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程度与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所以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差的中小企业自然也难以有效实施会计电算化。

经过上述对会计电算化在国内应用现状与电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对部分中小企业在会计电算化领域的成功应用经验的归纳总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和体系建设。

随着电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推动现代中小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规范电算化下的会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立足国情,又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进行系统自主创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会计电算化应用方面进行有益的实践。

(二)提高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与重视。

目前我国会计实践应用的发展比较缓慢,电算化进程也较为滞后,会计在中小企业管理者中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的作用和实现电算化带来的好处,并且对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与网络技术浪潮引起的会计创新也不敏感,导致重视程度不够。

(三)鼓励大型中小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大型中小企业集团由于专业化分工性强,并且具有电算技术领先的优势,因此适宜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借助电算系统为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加快会计工作的质量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电算技术,把分散在中小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具有规模经济属性的业务与财务集中到一起进行统一处理的新建组织。

四、结束语。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能够有效推进会计电算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必须充分与实践结合、考量中小企业运用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无法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汤惠俊.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常州联合时装有限公司为例[j].考试周刊,(94):196.

[2]林丽菊.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侨大学,.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四

1、人的特殊性。

1、控制招聘环节风险。

2、重点做好培训规划及流程管理。

注重薪酬设计的公平性。为了保证薪酬制度的公平性,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薪酬制度要统一和透明,能够清楚明白的显示员工报酬的计算来源。员工能够理解并监督薪酬制度开发和管理人员制定的薪酬政策和制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策的制定,减少怀疑和误解,这样企业薪酬制度的风险会大大降低,不公平感会显著减少。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必须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兰霞,王俊,张燕,吴小康.基于bp网络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预警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06)。

[2]乐章.后危机时代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基于erm理念的人力资源风险整合管理框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06)。

[3]企业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以戴尔公司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3)。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五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企业走过了漫长坎坷的发展道路。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还存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并未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而形成一种竞争力,与企业战略脱节。本文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几点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在我国的企业中,比较重视解决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往往忽视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不懂技术,不懂管理,不清楚企业的运营状况。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己的眼中,他们仅是政策的执行者,远离生产和销售,是被边缘化的部门。于是企业出现重视员工的拥有和使用、忽视员工的激励与培训,重视企业的制度执行性而忽视企业内部矛盾的协调等问题。

2、用人机制不合理。

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好好利用人才。第一在选人机制上存在问题,一般的企业在选人问题上是领导先提出建议,然后由人事部门考察,最后再进行组织任命。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企业管理者不损公济私,不透明的选人机制正好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运作空间,因此在选择人才上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企业得不到优秀人才。第二是权责不够明确,职位缺乏具体的职责说明、确切的工作指标和奖惩制度标准。因此,有的任职人员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有的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3、培训机制不完善。

对员工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但很多的企业培训制度极不规范,具体表现为培训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资金投入不到位,这使得培训只是表面功夫,留于形式,完全没有起到它该有的作用。有的企业对新员工有一个短暂的岗前培训,而对于企业的文化理念、岗位素质要求却完全没有涉及。有的企业甚至连短暂的岗前培训也没有,员工直接上岗,培训机构与设施形同虚设,人力资源开发受到冷落。因此,企业的员工如果不进行岗前培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企业很可能由强变弱,由大变小,这个问题值得管理者的重视。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六

我国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年国民生产总值4970亿美元,其中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1亿美元,约占48.58%。我国外贸企业因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依存度比较高,因此如何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境况中不断发展,是当前需重点思考的问题。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财务管理,因此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也就成了我国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外贸企业经过多年改革,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管理水平不高。外贸企业重业务轻财务,财务工作仅停留在传统计账和会计核算方面,财务人员对财务预测、分析、决策等管理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二,缺乏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外贸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通常都只有具体负责此业务的人员才知道,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反馈过来的资料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跟踪,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业务过程,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和对业务的监督就为时已晚了。

第三,融资方式单一、资金严重不足。外贸行业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运用商业信用来周转资金的难度逐渐加大,筹集资金基本还是通过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但外贸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既不易找到借款担保,也缺乏抵押品,银行贷款发放也更加谨慎,条件极其严格,调查和审核的周期也比较长。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能更好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第四,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首先,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较大,外贸企业因商品价格以外汇来计价、利润极易被汇率兑换所带来的损失代替,盈利空间由于汇率变动进一步被压缩。其次,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不可避免产生大量应收账款,在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拖欠货款已经不再是少数信誉不好的国外客户的专属行为了,有不少的国际大买家、老客户也因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信心减弱造成生产萎缩、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支付货款。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上述存在的几点问题是由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国内外贸政策及外贸企业自身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找准对策,不断加强和改进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提高财务工作水平。首先,外贸企业的管理者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支持财务工作,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其次,企业还应每年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的审计制度,对公司所有项目起到监控作用,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内审的作用,内审人员应由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审计人员来胜任,且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来实行审计独立性。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更高效用,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认识企业实际经济情况,有的放矢地出台企业经营决策。

第三,拓宽外贸企业的融资渠道。首先,外贸企业应重视内部积累、加强内源融资。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客户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预收、应付款自然性融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紧张问题。其次,外贸企业也要积极借助外力提高融资能力。根据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规范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争取更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信用好的大企业的联盟与合作,利用大企业的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外贸企业要不断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联系,及时通报企业的经营状况,取得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争取更多资金融资。

第四,建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机制。财务部门应及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对汇率的变化进行监控,合理预测汇率的走势,并及时共享信息,以便业务人员在报价初期就能考虑汇率风险。在汇率变化较大的时期,应尽可能多使用人民币来结算,也可以考虑利用金融工具来合理规避。

为保证资金能够安全收回,外贸企业应重视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出口业务尽量使用前tt或者全额信用证、付款后放提单等结算方式。对于有长期业务往来的客户,也要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密切关注对方的财务状况。另外,国外账款的回收也可以通过保理程序来减少国际坏账的影响。

总之,外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适应时代的要求,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而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切实将财务观念贯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为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七

会计电算化是今后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广大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在会计核算上一直都存在较多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经营模式势必给企业的会计核算带来负面影响,阻碍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因此,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如何在广大中小企业中更为有效的实施会计电算化,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率低,认识不够到位,人才相对匮乏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低。

大部分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帐阶段,即使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实行了电算化,但也只启用总账管理和报表管理两个模块,仅用来记账,和手工账的工作思路一样,仅仅是为了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无法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从而导致会计工作无法为经营管理服务。

2.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这两大块内容,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懂计算机知识,有时候虽然经过计算机培训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但与实际要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手工帐处理能力很强,会计水平也很高,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因此,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曰。

3.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比较晚,特别是深处内地的.中小企业,人们受思维习惯和观念的限制,还未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大部分部分中小企业的老板和管理阶层不太重视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根本没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下计算机记账有很多限制,不像手工那样方便地调整账目,从而不利于企业的一些非法行为和目的比如节税或者逃税。这些想法或多或少都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实施和应用。

4.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电算化下的岗位职责分工要求与手工记账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的会计岗位需要重新分工,并按照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要求进行。有些企业未及时、有效地进行岗位调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部分中小型企业未建立组织控制,授权控制,职责分工控制,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运行控制等相关制度和措施。大部分部分企业在输入、处理、输出控制等方面做的不好,存在着很多。输入控制缺乏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控制,缺乏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相关制度和措施。处理控制中未加强业务处理程序、方法的控制,如输入计算机中记账凭证未经审核即记账等。最后,输出控制尚未进行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控制,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未给予必要的标识。

二、对策。

1.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推动会计电算化普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蔓延,广大中小企业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规模也将越来越大,分工也会越来越细。在推广和普及电算化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已经成了主力军,他们电算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和发展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不仅要对大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做出要求,对广大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事业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应专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规划,具体要求。促进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和推广。

2.加大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工作。

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否充足,电算化水平是否足够高是决定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成败的关键。广大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实施会计电算化,首先要引入高素质电算化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每年都培养大量的会计点算化专业毕业生,人才供应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改善,这些人才是中小企业重要的人才来源,广大中小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还要做好老会计的电算化培训,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3.企业要作好实现电算化的思想准备,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难题。

中小企业实现电算化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首先,要转变企业高层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改善企业管理方面的重大作用。其次,要克服员工的抵触情绪。因为会计电算化不可避免会带来工作中的改变,这意味着许多人将不得不改变其长期以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这都会造成电算化过程中的巨大阻力。要克服这些阻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通畅的思想沟通机制,让相关人员真正认识到实现电算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4.完善电算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电算账务系统由于会计工具和账务处理程序的变化,除原始数据的收集、审核、建账、填制凭证、编制报表计算公式等由会计人员进行外,部分数据的计算,汇总工作收计算机处理,使内部控制方式由人工控制转为人机控制。因此,对后者的控制要求更严密、范围更。在对输入控制,记账过程控制,输出控制等各控制环节,要以职权控制为核心,建立会计电算化操作制度、计算机硬件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数据安全、完整。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八

摘要:中小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和资金量少,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以及受传统体制的影响,自身发展和内部经济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市场经济不匹配的现象。单纯依靠中小企业本身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助社会多方的合力,从金融、立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政策帮助,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改善其生存环境,强化企业自身发展和财务管理理念,确保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1、中小企业流动和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企业不仅资金不足而且融资不易,有以下主要原因:

(1)中小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多数较低。很少有中小企业做过资信评级,做过资信评级比例约为48。36%,未做过的占51。64%,中小企业经营外抽取资金现象普遍,拖欠贷款的现象也影响企业在金融机构的资信评级。

(2)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流动和技术改造资金较少,经营风险高。由于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经营业绩普遍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低,缺乏客观和透明的业内信息,经济和财务管理水平落后,造成银行投资风险大。

(3)很多金融服务部门欠缺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服务。现有的银行服务机构欠缺能动性,运营方法单一,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要求比其他企业要高;中小企业只能银行借贷融资或增加股本金,无法通过发行债券、股票来融资。

2、经济和财务管理相对弱化、结构不均衡。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大量现金闲置,认为现金多多益善,没有参与生产流通,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又过度负债,容易引起财务危机。债务加剧不利内部经济和财务管理,造成企业负债,企业的经济和财务压力以及经营成本就会增加,偿债能力下降,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模式陈旧、管理办法落后。部分私营性质、个体经营是现有中小企业的主要模式,由于历史原因,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和对企业掌控能力不高,也存在管理思想的落后、经营模式僵化等问题。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其专业素质局限,不重视经济和财务管理,缺乏现代经济和财务管理观念,不能发挥企业经济和财务管理作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典型模式,企业的经营者同时就是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该经营模式影响中小企业的经济和财务管理。企业领导者的权利高度集中,造成企业无法分清职责、行事越权,财务管理很混乱、监管不严格、会计账目不实等现象。同时也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行使职责。

1、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深化金融创新,从制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风险投资需要加快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激励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努力开辟新兴市场,有限的资金可以投入一些有实力和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商业银行的观念需要转变,贷款方式也加以转变,银行发挥促进企业的作用,改革贷款方式。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主体以地市为基础,再担保主体以省为基础。应该以扶植企业为目标,政府通过预算和资产划拨完成担保。

2、加强财务对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中小企业经济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现金的管理,必须加强现金流水管理,减少企业投放资金、加快回收速度、使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能够连续循环。为此企业在设备的购置管理、物资库存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更加细致,资金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关系一定要整合到位。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会牵涉到。企业管理者需要意识到管好、控制好、用好资金,不只是财务的工作,同时也是涉及到企业每个环节、所有部门的重要工作。每个涉及到的部门都要具体落实做好企业的资金管理。

3、优化财务结构。企业财务流程合理的关键是高成长和发展的平衡,财务结构必须优化。资金综合使用成本低、财务风险可控、财务杠杆安全性高是标志。中小企业按照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同,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保证合理比例。

(1)中小企业最合理的资本结构是财务风险筹资成本和财务杠杆利益、价值相互间实现最佳均衡。

(2)中小企业要优化负债的结构。债务的到期及数量预期与现金流量很难保持一致,确定负债到期,中小企业现金流量应保持安全边际。中小企业应能准确权衡各种到期负债的风险与盈利能力,来确定企业盈利能力较大、风险最小的负债比例。

(3)要优化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即确定既能维持正常生产,又能减少风险,并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合理的流动资金水平。过多的流动资产,对企业的效益有负面影响;而过少的流动资产,会使企业经营周转不灵受到影响。总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中小企业经济和财务管理和重视及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就更加完善;企业更容易筹资,要降低运营成本,使其投资回报率更高。所以,现有的中小企业更要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下,进一步加强经济和财务管理,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百花园中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研究。现代商业,(9)[2]李蓬勃。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

[4]陈聪。中小型企业的投资决策及其风险防范[j]。上海会计,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九

本文通过对某公司质量问题管理的现状的调研及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管理典范,提出适合某公司质量问题闭环管理的问题解决流程,并通过结合质量管理系统(qualitymanagementsystem,qms)系统的实现,保证了问题管理流程的规范性、高效性,提高质量管理水品,为企业的质量管控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随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不断深入,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质量信息因多层级反馈和统计口径不同产生失真,在质量问题处置过程中,无法实时进行全过程追踪、监控、动态反馈及有效评价;在进行质量问题分析时,没有标准质量故障库提供的数据支持,且缺乏质量知识管理。而且,公司运用产品因供应商的配件质量问题所造成的运营故障占有比例较高,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无法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有效管控、监督及有效评价。当前,除了通过oa或邮件系统进行相关质量事项的发布以外,大部分质量业务办理依靠手工填单、人工跑腿。这种低效的工作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质量问题的.原因难以有效追溯,缺乏全面、系统的质量数据支撑。由于质量管理部门人员数量有限,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全部的质量问题进行关闭,部分质量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质量问题闭环流程设计。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梳理出了企业质量问题类型并对其业务流程进行了设计。首先,为了实现质量问题的规范化描述和一致化理解,我们建立了一个规范而又标准的三层质量问题缺陷库,为问题的统计层析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现有质量问题解决方案、知识的梳理,建立了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库,实现了问题解决知识的积累,提高问题处理效率。最后,为了实现质量问题处理过程的可追溯性,建立了质量问题处置库。总之,我们通过对现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及设计,统一了生产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的集中管理,实现了质量问题的及时反馈、动态管控和闭环管理。问题闭环管理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流程说明:

备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解决方案、纠正措施等过程信息都将最终归档至质量问题处置库中以备后续的追溯。

通过质量改进管理建设与有效应用,可以科学、系统性地策划各类质量改进活动,并推动质量改进活动的规范执行与活动过程的跟踪、集中监控管理,保障各项质量改进活动的有序推进、按时关闭,从而促进产品质量与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在质量改进时,针对制造过程中的共性及个类质量问题,通过从经济投入、难易程度、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与间接)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确定需要改进的质量问题,进入质量改进流程,如图2所示。

本文提出的质量问题闭环管理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对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之上,且结合质量管理系统建设,已经系统化的实现了,并解决其在质量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同时,持续改进是企业的永恒目标之一,质量问题的闭环管理时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

企业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业难以取代的作用,引领着中国gtp的增长,招聘工作对于企业来讲,是潜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招聘人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只有招聘到所需要的合适的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企业进发更有力的活力,人才招聘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本文讨论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问题以及对策。

平台的多少直接影响,所以企业招聘应该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合理的招聘计划十分重要,但往往很多企业并没有固定的招聘计划,人员招聘往往都是随机进行的,正因为这些并没有太多的招聘计划,所以导致了只有在缺乏某个职位的员工,才进行招聘,而且还有局限性。正是因为企业对招聘的不重视,所以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缺乏,他们往往并没有真正重视每一次招聘,不懂得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创造更大,甚至一些中小企业的人事主管根本就不懂得招聘。

企业招聘的问题。

传统模式的陈旧。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因素:合理的规划以及合理的选拔模式。因为招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导致了企业人才流失现状,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慢慢的发现,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解决,所以应该在招聘过程中找出阻碍中企业招聘的问题,进而发现出一套合理的招聘模式,利用这个模式找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改变以往的主观认定和客观错误,进而提高企业招聘中人才的选拔度,一个合理的选拔方式才能让企业涌出更优秀人才。

企业文化的价值观的散播。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其价值观念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要与人力资源管理同步,如果没有合理的,易让人接受的企业观念,往往影响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因为优秀的人才往往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念能够与企业相匹配。而很多企业不把自己的核心理念展现出来,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无时无刻都应该把自己的理念散播到外,只有这样才能将核心价值观通过具体的管理行为相结合,才能吸引到人才,才能和招聘规划相结合,招聘到优秀的人力资源。这样才能使招聘到的人力真正的认同,并由员工的行为传达到外界,进而得到外部的认可。

招聘的过程。

企业价值观念和用人标准的结合。企业的价值观念往往象征著一个企业,企业的价值的观念象征着企业文化支柱,只有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合理的招聘人才。这要求企业在招聘面试过程中,根据分析人的性格特点,根据所展示的价值理念,与自己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对照,看其是否达到面试要求,剔除不合格的人员,将不合格的人卡在企业的大门之外,选择价值理念匹配的人员,只有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才能更尽心尽力的为企业出力,保证了企业招收适合本企业文化的人,保证了新员工的价值创造力。

招聘标准的制定。招聘标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每个企业招聘前都准备充分,尤其是招聘规则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展开的招聘工作中,更好更快的筛选出合适的人才。而且,只有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企业对于应聘人员和空缺的岗位才能更好的选拔出合适的人才,常见的有对应聘人员的学历、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这些算是硬性的要求,甚至有时候对应聘人员的身高、长相、气质、日语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社会资源等这些也成为招聘的条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条件,这就招聘规则制定的一点。其实,在招聘过程中,应聘者的表现往往更能显现他的能力,所以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实施招聘工作的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来决定相应的变通,只要选拔出适合公司发展,能够给公司创造出价值的,便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

科学选择招聘方式。不能一味的看重应聘人员通过简历显现出来的才能,应该在招聘的过程中从应聘人员表现出的各种细节分析出应聘人员的潜能,分析其潜能作用能否在可预知的未来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最终为企业筛选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大部分企业需要高学历人才来驻守该职业,当企业急需在短时间内招聘到高学历高资历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制定政策,采取特殊的方式,可以通过校园招聘,网上招聘,通过投简历的方式认识应聘者,也可以委托猎头公司的方式进行招聘,可以采用亲朋好友的推荐,但是要避免为亲利用。但是采用这些方式往往耗费很大的物力财力,但是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应聘者,这些将不再是负担。所以合理的招聘方式,能够确保公司的生产以及新鲜血液的更替,只有合理的招聘计划,合理的识别人才的方式,合理资金待遇,就能让公司常胜不衰。才能让公司一点一点的改变,在竞争中更加有活力有水准,这样才能推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促使进一步赶上和超过发展中国家。

合理的招聘规划才能使一个企业常盛不衰,久久矗立。只有合理的招聘计划才能不断的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引领者,才能在经济发展中进发活力,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如果把我最优秀的20名雇员拿走,那么微软将会变成一个不起眼的公司。”所以招聘对于企业来讲是根基,是同行竞争中最根本的东西,只有把握住企业的观念,才能不落后于其他企业。只有根据自身要求制订适合自己的招聘方案,方才能于不败之地。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一

摘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内蒙古地区凭借先天的地理经济优势,区内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城乡就业及税收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关键词: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

内蒙古中小企业贡献了区内高达55%的税收、64%的gdp、76%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85%的城镇就业岗位,奠定了推动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和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地位。

伴随中小企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企业发展面临着创新不足、人才流失、经营不善等非经济因素的问题,容易造成企业资金层面上的断裂,融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0内蒙古社会融资现状显示企业70%的融资依赖于银行。

而银行通常青睐于有一定资产规模的大型企业,多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即便通过严格的审批获得银行借款,但也只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量的不足15%。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对国民经济蓬勃健康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并不能与其获取资金支持的方式来源相匹配。

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把握着企业乃至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命脉。

内蒙古作为资源大省享誉全国,却同其他地区一样,面临着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规模扩大,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融资是判断一个企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

通常中小企业融资难有两方面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部分中小企业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公司治理结构混乱,造成企业融资吸引能力弱。

另一部分企业资信水平较低,企业信誉造成银行贷款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主要通过内部融资(留存收益和折旧),和外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

其中内部融资金额有限,而外部融资成本高,使得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

(二)外部因素。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因素包括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相关法律环境的不健全等问题。

市场运行机制上存在价格体系失调、信息不对称、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社会服务体系有漏洞等问题,导致企业丧失调整融资结构的资格。

而法律环境方面,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但实践太浅,对中小企业融资益处不明显,融资依旧困难。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小、经济实力弱、风险高等问题,进而导致缺乏合理有效的融资渠道,融资结构不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如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等,共同创新进步,改善内蒙古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渠道的合理化,进而保障经济和社会平稳快速的发展。

(一)引入私募股权投资,优化融资结构。

私募股权基金起源自美国,通过股权投资于未上市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服务,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形式,是一种投融资制度创新。

引入私募股权资本有助于拓宽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内蒙古经济贡献新鲜的血液。

1、发展民间资本进入私募股权资本。

内蒙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8077.60亿元,且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因此,在充裕的民间资本基础上,配合政府政策支持,培养专业人才,内蒙古自治区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2、鼓励建立私募股权投资的中介机构。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需要培育一批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建立灵活有效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内蒙古投融资市场提供金融、税收、会计、评估、仲裁等多方面高效快捷的服务,实现创新金融与内蒙古经济的双赢。

3、有效控制私募股权投资风险。

加强对投资者的范围限制和风险教育,避免不必要风险的产生。

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介入,分别采取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的方法对私募股权市场风险进行综合控制。

最大程度降低私募投资风险,帮助私募股权投资可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内蒙古企业自身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产权不分、责任不明等问题,容易造成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为此,中小企业应当借鉴现代化大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更好的改善自身管理水平。

首先,设立健全的权利责任机制,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

学习探索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合理配置资金。

其次,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

可以与高校合作,保障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最后,提高企业形象和树立诚信观念。

建立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注重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留存收益,变化企业格局,改善企业融资结构。

总之,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变量的,具体应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合理配置资金,完善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政府职能建设,保障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是市场的监督者也是市场的服务者。

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加强政府职能的建设,对优化市场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严格监督实施有关法律法规。

保证做到中小企业发展有法可依的良好法律环境。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明确市场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健康的发展环境可以促进中小企业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发展壮大。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机构或发展投资基金,配合实施宽松的融资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定地位,合理的市场秩序有助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反垄断法执行、放宽中小企业投资的各类行政审批程序,为中小企业融资创新营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创新问题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3).

[2]王巍.2010年中小企业成为新增贷款主力军[n].河北日报,20110215期第a13版.

[3]王熙喜.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12(5).

[4]王延中.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与结构特征[j].财贸经济,2003,(9).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二

电力工程企业是国家电力系统的建设企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力工程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电力工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其中人力资源规划问题是重中之重。改变人事管理的传统理念,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实施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根本保证。

人力资源规划应该以企业战略发展为导向,然而在电力工程企业的管理中,虽然极力提倡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但思想及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重视财务、物力而忽略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的战略规划含糊不清,在选择人才时主观意志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电力工程企业没有对未来的人才需求种类和数量进行规划,导致不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被招进来,而真正需要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优秀人才的缺乏使人力资源队伍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对电力工程企业战略目标实现造成影响。

电力工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什么样的模式,如何开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一个系统认识,只会盲目跟风,但直接拿来的东西并不好消化,也无法为其带来显着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建立在岗位管理基础上,但实际上这是完全独立的两个系统,过于单纯的管理就显得无力。同时一些电力工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就是惨淡经营,较低的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人才的客观需要。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好的留人策略,人才自然会流向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

3、激励机制不健全。

电力工程企业的考核制度过于形式化,就拿年终奖来说,年终成绩基本是领导一个人的,其他一干人等只作简单评价,没有体现出每位员工的成绩。员工干得好不好都一样,考核成绩难分优劣,同时对部门优秀人才比例有不成文的限制,造成评定成绩严重失准。考核评定标准也十分简单,没有根据员工职责、所处部门的不同进行评定,更没有将指标量化,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考核效果来看,考核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备受质疑,企业决策层很难从考核中得到真实信息。

对电力工程企业来讲,没有战略规划根本不行,在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如何引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力工程企业必须有一个总体的人力资源预测与规划,而没有这个环节支撑,任何战略构想都是纸上谈兵,虚无飘渺的。人力资源规划要注重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依托,在向目标迈进的同时,员工的个人目标也不断接近。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经营目标和策略转化为对人力的需求,有效达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人力供求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当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同时,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用工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等,进一步规范管理模式。

2、建立竞聘岗位制度。

竞聘岗位制度有助于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公司发展两者的统一,对于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综合性管理岗位应该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聘上岗,有效地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打破各种限制。为此需要完善和健全岗位竞聘方案,多方面综合考虑将行政调配和岗位竞聘制度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岗位竞聘中,鼓励员工在不同岗位和工作之间进行轮换和适当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结构配置的优化。同时还需要建立岗位培训和岗位竞争淘汰机制,对那些不能有效胜任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要进行换岗或转岗,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适度合理的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人员进退出机制。

3、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电力工程企业绩效考核要根据自身特色制定标准,比如,对单位工程部进行考核,首先要求工程部和经营部经理参与人力资源部考核方案的制定,根据其工作经验制定具体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这样有了部门经理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认可,接下来的考核实施就能很顺利地进行,考核结果也才有实际意义。绩效考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管理层、人力资源部以及基层员工要不断对绩效考核工作加以重视,并把其当作一项正常日程来抓,同时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督促和检查,使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二是要不断加深考核内容,使考核更丰富,量化、硬化考核指标,使考核更准确、更具操作性。考核内容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是坚持考核原则,严格把关,使考核客观、公开、公平、公正。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电力工程企业人力资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其战略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始终坚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同时兼顾一定的短期利益,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外部市场动态适当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我国电建市场日趋成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是发展之趋势,未雨绸缪,储备优秀人才是电力工程企业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曾宏坤。论国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发展[j].福建轻纺,,(1)。

[2]曾汝林。论在企业竞争战略指导下的人力资源战略[j].财经界,2010,(4)。

[3]晏景荣。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流程及方案探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三

从医院正常运营的角度来说,人事档案是对全体医护人员的信息汇总,借助于调取人事档案,可以随时获取员工的基本资料、专业水平、科研成果等,这也是医院监管职工、培养专业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医院也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上了日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有的管理者都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如何分配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和能力。接下来会列举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简单的说说如何合理的分配,从每个人擅长的层面来分析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与配置环节的工作。

现阶段,企业中仍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如何做到个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个人擅长和企业的所需匹配。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如何让员工适应自己的岗位,如何各自发挥其能来帮助企业,优化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进而寻求解决配置不均匀问题的途径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企业是服务人的生活起居,来满足人们社会上的需求,人力资源就是在企业中有用能够被企业所利用并且能够创造价值的总称。目前来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每个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所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人力资源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是人类的巨大财富,好好地开发利用,如此才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有许许多多的原因,然而人力是最重要的原因。由于前辈留下的制度,都一直传承,还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传统。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和使用存在一定的误解。缺乏对人才的有效利用,和缺乏一些激励机制。1.认识存在误区,管理理念落后对企业而言,其自身发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企业制定长远的计划。现在的知名企业都是因为制定计划才发展的这么好,不然也不会家喻户晓。现在有许多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可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与配置缺少正确认知。不敢放手让员工去干,在企业用人方面大都是老板说了算,所以非常容易导致用人失误。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内部消耗严重对企业而言,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会加重企业的内部消耗。现阶段,国内企业中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内部消耗长期得不到控制。很多时候领导们并不互帮互助,反而互相挑刺。就算有互相支持的,那也是亲人也不是有能力的人。由于急功近利而缺少长期规划,这样使企业的凝聚力减弱,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得不到提高。企业经营发展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个人所擅长的和所在岗位不匹配”。加之缺少科学严谨的人才测评标准,便造成了对工作职责、任务以及岗位要求把握不清的局面。所以很多时候在面对工作任务时员工往往无从下手,这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原因。3.企业的分配制度不够透明化,员工既得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为了吸引并留住人才,会设立统一的福利条令,但是缺乏科学的考察制度和措施,并不能确保员工在付出智慧的同时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这样不但起不到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作用,反而会损害员工的既得利益。4.企业育人环境落后企业在发展,管理经营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很多企业均已经认识到了人才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也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实际工作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自身育人环境落后,很多时候即便培养出的人才也大都跳槽到了其他公司。这就是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的原因,不愿给别人做了嫁衣。由于会有跳槽的现象,许多企业开始不再培养人才,因为他们认为肯定有人会跳槽。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明确造成的。员工对于发展道路很迷茫,并且劳动合同关系不明确。企业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招聘员工,并不能保证员工的利益。员工和企业都各有所需,而不将眼光放长远,难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企业也难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确定以人力为本的观念,建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所产生的作用主要来源于员工的知识、技术以及工作能力。对企业而言,它能够左右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自身创造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就算拥有巨大的财富,缺乏人才那也“于事无补”,因为很难实现资产增值。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向导。所以应该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进一步扩大投资,通过培训来培养人才。发展资源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浙江杰克控股集团的发展为例子,前期他只是个不出名的小公司,他选择了以人力为本的政策,在人力培养方面投资很大,但是他的领导丝毫不心疼,因为他知道育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关键。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用高投资来发展人力,现在正在用高人力创造更高的收益。2.改变管理模式,进行岗位测评个人和岗位关系是企业的基础,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进行对人力资源的规划,企业的目标需要人力资源的帮助才能实现,因此企业自身要发展,但同样应当保证员工的利益。第二步优化岗位以及管理模式的分析,仅有人力资源的规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岗位工作上的分析。形成完整的岗位说明书。第三步进行人才的测评,在任职岗位的时候进行人才测评,看看是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岗位。这样将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第四步要对企业内部或外来应聘者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考核、测评。最后还需要通过调配等手段进行优化。3.确立人力资源观念,建立新的适用制度改变旧的管理观念,将员工看成实现目标的第一资源,将员工培养开发,发挥员工的潜能,更好的实现发展,更好的实现组织发展。强化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这样会使员工具有成就感、自豪感,从而使员工对工作满意。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员工,爱护他们,这样员工才会从心里接受。建立合理的薪水体制,这样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素质,这样对企业和员工都是有益的。4.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员工的发展道路企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因为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企业的前提。首先要重视对新人的培训其次更不能忽略老员工的培训。再次,是培训之后再培训,不定时的培训。不管是对谁来说,老员工也好新员工也罢,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充实自己,并且提高适应新变化的要求,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变化,才能提高工作质量5.重视企业文化的创造,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应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将这部分工作落实到位,以明确员工的发展前途。只有确保员工能够快速、不间断的“发展”,才能够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有利的条件是他们拥有为之骄傲的工作和职业,之后才能够为员工赢得满足感、奉献精神。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员工自身的素质和经验并结合企业的经营现状为其设定目标策略,为他们营造一个进步的空间,让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这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形成这种氛围,要在企业中形成竞争的机制,秉承能者上的理念,采取公开公平上岗的原则,不只看学历,要看能力的大小,能力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这个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员工的职业生涯才会驶入良性轨道。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可以齐心协力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有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让员工有归属感,也会让企业活跃起来更有活跃气氛,员工更愿意发掘自己的潜能。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员工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看法,因此需摆正员工的认识。

三、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代管理认为,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目标为方向优化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企业管理者必须从管理根本出发。形成人才引进、培养的良好体制。从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更加重视人的个体需要和发展需要,要个性化管理,重视企业团队合作和培养团队意识。对员工要关心,关心程度要超过对员工的约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让其为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晓耕.《企业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

[2]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3]林建煌.《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4]张佩云.《人力资源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5]赵伊川.《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商务出版社,.

[6]赵西萍.《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对策论文篇十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同时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在我国,除民办高校外,普通高等院校是由国家投资举办的,在性质上属于向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公益性组织,而且根据《担保法》的规定,高校的资产不能作为其债务的担保,因此,在高校要不要负债融资,负债融资是否考虑财务风险等问题上,多数高校的管理当局都持这样一种理念,认为高校是国家的,高校之所以走负债融资发展之路,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拨款主渠道不畅,高校负债融资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发展资金的缺口问题,而这一资金缺口最终应由国家来补齐。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所以大多数高校在负债融资发展上,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从银行贷到资金,而对于什么时候偿还贷款,如何偿还等问题考虑得较少。高校管理当局这种轻视财务风险的倾向,极易使高校因为偿还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

2.2高校负债规模总量失控。

1999年8月26日,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签署了“银校合作协议”,中国银行向清华大学提供10亿元的授信额度,迈出了我国银行和高校合作的第一步,此后,建行、工行等多家银行纷纷与高校开展合作。在高校贷款普遍化的同时,贷款额度也迅速增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约为1500亿元至亿元,部分高校贷款甚至已经达到数十亿元。3月底,吉林大学自曝负债30亿元,并在校内征集解决财务困难的建议,这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并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贷款问题的广泛关注。209月1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高校形成的债务达2000多亿元。高校贷款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性问题,当前随着我国银行贷款利率的不断提高,它已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承受之“重”,总体上讲,高校的负债规模已经超过了其实际的承受能力,在总量上呈失控状态,并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2.3融资手段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

高校扩招后,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高校通常寻求向商业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负债融资使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高负债率的问题。一旦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将导致高校财务状况不稳定,极易陷入财务危机,这对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被迫通过拍卖老校区、出让闲置资产等途径来偿还借贷资金。理论上高校还本付息的预期是招生规模扩大产生的规模经济,但国家或地方政府未来经济发展、政策等及对专业的饱和程度,都会对高校招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招生规模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时,银行还本付息就可能存在很大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学校的信用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731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