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原创性和创新性。在编写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规律,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案范文还提供了一些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资源的链接,方便教师进一步扩展和应用。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一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二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高温。
2cu+o2====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镁锌铁铜。
现象(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应较剧烈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2hcl====fecl2+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a+bc==b+ac反应类型的比较。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
出来。
练习: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zn+2hcl==zncl2+h2↑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三
1.1知识与技能: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一、新课导入。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最低价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最佳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四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高温。
2cu+o2====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镁锌铁铜。
现象(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应较剧烈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2hcl====fecl2+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a+bc==b+ac反应类型的比较。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
出来。
练习: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zn+2hcl==zncl2+h2↑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高温。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六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习,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 钠质软,银白色。
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钠浮在水面上, 小于水的密度;
熔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 ,熔点低;
游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naoh。
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 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 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2naoh+ h2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七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八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xx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以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氧气、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置换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采取利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归纳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还准备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让后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块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建议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的介绍安排在下一课时呈现。
2.第二次磨课达成共识。
谢老师的课堂采用环节教学法,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二、教学实践分析。
1.第一个环节——问题引入。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从“鉴别真假黄金的化学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入,设计问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黄金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个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
通过回顾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对比,反映出不同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再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不同点,从而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也培养学生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属的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黄金的真假?”达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设问“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去检验黄金的真假?”过渡到下一环节学习,过渡自然。
3.第三个环节——金属与酸反应。
以“生活中用铁质小刀削苹果、梨时小刀颜色的改变”作为情景设置问题,进入镁、铁、锌、铜能否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先思考后小组讨论,拟定验证方案。
这样的处理,老师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及时设计跟进练习,反馈学生对置换反应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氧化碳与三氧化二铁反应、新反应“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置换反应。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置换反应的两种类型,就更好了。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堂知识,画出思维导图。这是谢老师的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画的思维导图,相当精美。
5.教学实践理论分析。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谢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都用了哪些方法与策略?
(1)应用元认知策略。
由于该老师的省级科研课题是《应用元认知突破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策略的研究方案》,在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在中尝试运用“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认知监控与调节的元认知策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来突破金属的常见化学性质这一学习难点。
(2)渗透学科思想。
关注化学与生活,从生活中引出所讲的金属,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金属原子结构不同引起不同金属与氧气、稀酸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期间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3)突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在新课教学中落实。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首先演示镁条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让学生体验到同种金属能与不同的稀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书写mg、zn、fe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方程式排成纵列,为置换反应概念的得出打下基础。
(4)注重方法引导。
在置换反应的教学中,通过两次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体会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巧用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新课后自主建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的学科观念。
三、问题讨论。
1.设计金属与盐酸反应后又与硫酸反应,是多此一举吗?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金属性naca,但是,金属活动性却是cana,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些知识老师知道就好,没必要教学时过度强调,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惑。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九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
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书写al2o3和al(oh)3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氧化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融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教师引导】其实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由于氧化铝的保护作用,那氧化铝除了上述性质之外还具有什么性质?铝的重要化合物除了氧化铝之外还有氢氧化铝,那氢氧化铝又具有怎么的性质?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铝。
(1)氧化铝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氧化铝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高,很坚固。
【教师提问】铝表面的这层氧化膜如何去除?
【学生回答】根据前面学习的铝单质的性质,推测出氧化铝可能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所以用酸或者碱均可以去除这层氧化膜。
【教师活动】提供实验器材(仪器、药品有:试管、胶头滴管、钥匙、hcl溶液、naoh溶液、氧化铝粉末),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汇报。现象:氧化铝既可以溶于酸,又可以溶于碱。
【教师提问】请根据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氧化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
【教师总结】上述实验说明氧化铝既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又具有碱性氧化物的性质。而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所以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2.氢氧化铝。
【学生回答】不可以;可以用铝盐与碱反应。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3-7,反应得到的白色胶状物质是什么?反应方程式该如何书写?
【学生1回答】可以。
【学生2回答】不确定。
【教师活动】播放氢氧化铝与稀盐酸及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示范实验视频并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记录,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总结】al(oh)3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教师补充】根据前面我们知道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而al(oh)3既能和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因此它是两性氢氧化物。
【教师提问】为什么常用氨水与硫酸铝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呢?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是强碱,可以与氢氧化铝反应成偏铝酸钠,而氨水是弱碱,不能继续与氢氧化铝反应。
【教师强调】氢氧化铝虽然可与碱反应,但只能与强碱反应。
【教师补充】al(oh)3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氧化铝和水。
一般情况下,难溶性碱如fe(oh)3、cu(oh)2等都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氧化物和水。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胃舒平为什么能缓解胃痛?
【学生回答】al(oh)3是医用的胃酸中和剂中的一种,它呈碱性但碱性又不强,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但却可以与酸反应,起到中和过多胃酸的作用。此外,由于al(oh)3难溶于水且是一种胶状物质,所以可以保护溃疡面且效力持久。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学习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掌握了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同时了解了al(oh)3用途。
【作业】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查阅铝土矿制备铝资料,下节课来进行汇报实验原理。
四、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与氧气、与水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胜、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金属钠是最典型的活泼金属,学好它的性质对其它活泼金属的学习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钠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本节课学习所涉及的一些方法如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所以方法教育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突破了传统元素化合物课堂中采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一条线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及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选用“实验探究法”,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广泛用途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钠的存放提出问题“金属钠为什么要存放在煤油中?”,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再用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金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质,所以在课的开始可让学生列举金属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之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金属从何而来?自然界中的金属以什么形态存在?此时还可通过多媒体打出几张金属矿石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及观看图片学生发现只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是与金属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即本节课讨论的重点内容(板书)。这样揭示出课题,自然流畅、水到渠成。2.复习旧知,以旧带新。
(1)金属与盐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
(3)金属与氧气反应。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学生头脑中散乱的金属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金属钠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应用实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
(2)猜想与假设:学生会想到也许金属钠会与氧气或水发生反应。
(3)实验验证:此时就可引导学生来做实验3-1,实验3-2,及实验3-3,在学生实验前我会提醒学生实验中的注意点。
(4)实验现象与结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归纳实验现象并总结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下来我将引导他们阅读教材“科学视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拓宽知识面。
(5)拓展延伸:在学习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后,我可以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消防员,有人打119告诉你钠着火了,你该如何去灭火。根据所学知识,学生自己会分析得出钠着火只能用干沙子覆盖进行灭火而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一个加深与巩固,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了成功感、喜悦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欲望。
4、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对钠及其氧化物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钠、镁、铁等与氧气的反应情况,金属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钠、镁之后,铁之前,大家预测一下铝与氧气反应的情形如何,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铝与氧气反应的探究学习。在观察铝箔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会发现铝箔燃烧不会像镁条燃烧后滴落下来,而是表面像有一层膜兜着。经过探究原因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铝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观察到铝剧烈燃烧的现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其设置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开放性。既然是探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结论,在探究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也就越广,取众人所长,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设计的方案就越完美。对探究的评价我会注意策略,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对于违反常规的设计也不会立即否定,而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或重新再试。
5.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在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钠和铝的重要性质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方法,再将钠、铝与氧气的反应以及初中所学过的镁、铁、铜等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比较,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总之,实验探究在本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并积极探求中一步步揭开金属有关性质的面纱。不仅使重点变为学生主动探求的知识得以落实,并把难点通过实验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做到了深入浅出。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二
1.先看一段燃放烟花的视频。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探究实验3-4。
1、观察钠的保存。
2、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观察外观。
3、用滤纸吸尽钠表面的煤油,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将钠切开。立即观察断面的色泽。
4、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断面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物理性质。
把钠从煤油中取出来的时候,是什么颜色?{比较灰白}。
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解释】由于钠与空气接触时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颜色为白色,所以我们发现它的的颜色由银白色变成了白色。光泽度褪掉。
【板书】。
na+o2=2na2o【总结】可见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在空气中就直接与氧气反应了,所以我们要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里面,使钠与空气隔绝。
(2)探究实验3-2步骤、取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坩埚,观察钠受热后的现象。
现象:钠受热后先。
燃烧。
然后开始。
黄色。
产生。
黄色。
火焰,坩埚中最后留下。
淡黄色。
色固体。结论: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更。
剧烈。
na+o2加热====na2o2【科学探究】实验3-6。
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3、用滤纸包住铝粉,引燃后放入纯氧气中。现象: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思考讨论】。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三
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大反应通过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实验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重点。
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的现象及产物,铝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解释。
三、本节难点。
从两个实验归纳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鸟巢。
图
景
【提问】。
请问图中场景是哪里?知道这座建筑的主要结构材吗?
除了钢铁以外,初中阶段还接触过那些金属?首先我们来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了解的金属都有哪些共有的物理性质?【展示图片】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金属的物理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除汞外都以固体形式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回顾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根据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金属在这三类反应中都体现出还原性,还原性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如果以第一个反应为例我们知道除了氧原子已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外还有其他如硫、氯等非金属。
这节课我们选择两种金属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板书】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在煤油里?可以了解到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现象:银白色金属光泽褪去,颜色变暗,生成一层氧化膜。猜想金属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发现金属钠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如果加热会如何?【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实验。观察到现象明显产物也不同。
【板书】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过氧化钠。
(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现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铝箔的燃烧:4al+3o2==2al2o3。
现象:铝箔熔化而不滴落(氧化铝的熔点高)。
(三)金属钠、铝和其它非金属的反应【板书】2na+cl2==2nacl。
2na+s==na2s。
【板书】金属盒氧气反应的难易。
【课堂习题巩固】。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四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五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性顺序表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
重点、难点:1、从实验出发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方法:实验发现、讨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金属的用途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与化学性质有关。
学生阅读:书p9。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与氧气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布反应,以金为代表。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
提示学生观察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放热差异、产生氢气的快慢情况等。
学生活动:1、完成探究,填写表格。
2、得到结论:活动性顺序为镁、锌、铁。
教师板书: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置换反应的概念要点。
提问思考:除了金属与酸的反应,还有什么事实能证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
讲解:我们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曾见过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类似的反应还有吗?
教师演示: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
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插入硫酸铝溶液中。
学生活动:观察上述实验的现象、记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讲解:经过许多类似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请同学们务必牢记!
板书: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学生阅读:书,p13。
教师讲解:判定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要点。
课堂练习:书,p145、6。
课堂小节:本节要点。
布置作业:书p141-4。
课后记:本节内容容量大,化学方程式多,学生理解不难但熟练应用还需一段时间的练习。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六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金属与盐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七
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书写al2o3和al(oh)3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氧化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融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教师引导】其实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由于氧化铝的保护作用,那氧化铝除了上述性质之外还具有什么性质?铝的重要化合物除了氧化铝之外还有氢氧化铝,那氢氧化铝又具有怎么的性质?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铝。
(1)氧化铝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氧化铝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高,很坚固。
【教师提问】铝表面的这层氧化膜如何去除?
【学生回答】根据前面学习的铝单质的性质,推测出氧化铝可能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所以用酸或者碱均可以去除这层氧化膜。
【教师活动】提供实验器材(仪器、药品有:试管、胶头滴管、钥匙、hcl溶液、naoh溶液、氧化铝粉末),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汇报。现象:氧化铝既可以溶于酸,又可以溶于碱。
【教师提问】请根据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氧化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3h2o、al2o3+2oh...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八
湖南株洲市教科院李钟南。
金属的化学性质黄艳鸣株洲市景炎中学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试管、镊子、药匙、滴管、烧杯、火柴、镁片、锌片、铁片、铜片、铜丝、铝丝、铁刀、铂戒指、铜戒指、金戒指、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课后题篇十九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标分析: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中的内容。金属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通过学习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规律,进一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时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金属因为其原子结构的共同点,因此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而原子结构的不同点,导致其化学性质有差异,并通过实验,探究出其差异性规律,学会应用其差异性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化学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归纳出金属的化学共性。
3.通过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归纳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核心内容】认识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及其规律。
【需要发展的基本观念:】物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镁带、铁丝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铁与硫酸铜能反应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碎不系统的,本节课应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并认识不同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归纳出其活动性规律,并应用此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
[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镁能在空气中燃烧,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我们再来看一下铜在高温下与氧气的反应,由此可见,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否相同,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差异,三种金属的活泼程度即活动性为:
铝是我们广泛使用的金属,猜想一下铝能不能与氧气的反应呢?
[教师]实验证明,铝在常温下也能和氧气反应,和哪种金属的活动性接近?试着写出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教师]正因为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学生][教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一样的,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是不是也是的这样呢?实验室可以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其他金属能不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呢?我们选择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作为代表进行研究。
【学生】观察,对比现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银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带领学生读,记,站起来记,记住的坐下。教师检测。【归纳】在金属动性顺序中,越是排在前面的活动性越强,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溶液间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硫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这三句话简单归纳就是,前强后弱,前换后(或强换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可以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等多种物质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同金属的原子结构有差异,导致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我们通过实验排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可以应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扣目标你学会了吗?检测一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75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