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天的风古诗词(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7:32:07
2023年春天的风古诗词(精选8篇)
时间:2023-11-30 07:32:07     小编:飞雪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一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它随着春风在夜里静悄悄地落下,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洞洞,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二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长歌行》节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4、《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6、《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春宿左省》杜甫

8、《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10、《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2、《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3、《春词》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4、杜审言(唐代)-《春日京中有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15、韦庄(唐代)-《江外思乡》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16、何逊(南北朝)-《边城思》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17、史达祖(宋代)-《留春令·咏梅花》

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18、顾敻(五代)-《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

春愁凝思结眉心,绿绮懒调红锦荐。

19、杨炎正(宋代)-《蝶恋花·别范南伯》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

20、王实甫(元代)-《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21、李商隐(唐代)-《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22、白居易(唐代)-《望驿台》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3、王安石(宋代)-《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24、张先(宋代)-《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25、刘长卿(唐代)-《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26、寇准(宋代)-《江南春·波渺渺》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27、李白(唐代)-《久别离》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28、白居易(唐代)-《青门柳》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9、李商隐(唐代)-《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0、李白(唐代)-《劳劳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31、薛道衡(隋代)-《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32、晏殊(宋代)-《玉楼春·春恨》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33、杜牧(唐代)-《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34、秦观(宋代)-《八六子·倚危亭》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35、卢祖皋(宋代)-《宴清都·初春》

料黛眉重锁隋堤,芳心还动梁苑。

36、陆凯(南北朝)-《赠范晔诗》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7、李白(唐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8、舒亶(宋代)-《虞美人·寄公度》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39、苏轼(宋代)-《望江南·超然台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40、李清照(宋代)-《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41、杜甫(唐代)-《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2、晏殊(宋代)-《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43、欧阳修(宋代)-《丰乐亭游春·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44、杜甫(唐代)-《绝句二首》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45、杜甫(唐代)-《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46、白居易(唐代)-《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7、贺知章(唐代)-《回乡偶书二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8、韦庄(唐代)-《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49、王维(唐代)-《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50、苏轼(宋代)-《蝶恋花·春景》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51、李煜(五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52、白朴(元代)-《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53、白朴(元代)-《天净沙·春》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54、张若虚(唐代)-《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5、朱熹(宋代)-《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56、王湾(唐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57、白居易(唐代)-《忆江南·江南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8、杜牧(唐代)-《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四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笔者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年)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愫。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六

唐·鲍溶

冬日诚可爱,不如夜漏多。

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

学耕不逢年,稂莠败黍禾。

岂唯亲宾散,鸟鼠移巢窠。

独见青松心,凌霜庇柔萝。

壮日贱若此,留恩意如何。

因忆古丈夫,一言重山河。

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

唐·白居易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七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9、《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1、《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2、《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3、《初春小雨》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天的风古诗词篇八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与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与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与“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与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与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与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与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与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与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与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与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与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与“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与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与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与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与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深刻了解与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与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与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与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与“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与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6117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